猪过敏几个常用的抢救方法

在养猪生产中进行疫苗防疫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猪过敏的情况,抢救不及时猪只往往会出现死亡的情况,其实猪对疫苗过敏抢救很简单,下面就列举几个常用的抢救方法。

1、肌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物

每次打疫苗前选用一个注射器,事先把肾上腺素或者地塞米松抽好,当猪只出现过敏的情况时,立即对猪肌注3-5ml,然后把猪提到走道中,待猪稳定后在赶入原圈。

2、胸部按压

和抢救人时按压胸腔道理相同,当猪出现过敏反应时,迅速使猪侧躺,有节律的按压胸腔,切记不要用力过猛避免造成胸腔内器官破裂,这时也要注意按压的部位是胸腔即前腿到腹部的那一个区域,有的人按压猪腹部进行抢救,那是错误的。

3、对猪鼻子处进行针扎放血

这里同样要注意针扎的位置,有的人扎的是鼻吻,我个人认为不对,针扎的应该是鼻子上面有皱纹的地方,用手摸一下有个小凹槽,在此处进行针扎。也有人在鼻吻处猛扎一通直到出血,虽然这样也能抢救猪只,但是猪毕竟喜欢用鼻子拱地面,此处受伤会影响猪的采食和增加感染的几率。

4、耳尖放血yz023.coM

也可一用,不过用的时候大多是肥猪驱赶时出现的应激。

5、冷水冲头

猪出现过敏反应后,立即用冷水冲猪的头猪,大约3-5分钟即可恢复正常。

以上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搭配使用,我最常用的就是肌注地塞米松和按压猪胸腔搭配使用,还有当猪出现过敏的时候,尽量先把猪提出到走道或单独的圈舍中,待猪稳定后在放回原圈。另外要注意的就是,打疫苗前尤其是口蹄疫之前,尽量不要把猪喂的太饱!

扩展阅读

猪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 猪常用疫苗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


近年来,我国集约化猪场不断增多,但由于养殖水平的不同,对猪场的主要疾病的免疫,有的可以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有的却为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如何科学地使用疫苗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具体来介绍一下:猪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猪常用疫苗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

一、疫苗的接种方法
1.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大多数疫苗都是经这一途径进行免疫。皮下注射是将疫苗注入皮下组织后,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组织,从而产生免疫反应。注射部位多在耳根皮下,皮下组织吸收比较缓慢而均匀,油类疫苗不宜皮下注射。
2.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疫苗注射于肌肉内,注射针头要足够长,以保证疫苗确实注入肌肉里。
3.超前免疫。是指在仔猪未吃初乳时注射疫苗,目的是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和使疫苗毒尽早占领病毒复制的靶位,尽可能早刺激产生基础免疫,这种方法常用在猪瘟的免疫。
4.滴鼻接种。滴鼻接种是属于黏膜免疫的一种,黏膜是病原体侵入的最大门户,有95%的感染发生在黏膜或由黏膜侵入机体,黏膜免疫接种既可刺激产生局部免疫,又可建立针对相应抗原的共同黏膜免疫系统工程;黏膜免疫系统能对黏膜表面不时吸入或食入的大量种类繁杂的抗原进行准确的识别并作出反应,对有害抗原或病原体产生高效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滴鼻接种。
5.口服接种。由于消化道温度和酸碱度都对疫苗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而这种方法目前很少使用。
6.气管内注射和肺内注射。这两种方法多用在猪喘气病的预防接种。
7.穴位注射。在注射有关预防腹泻的疫苗时多采用后海穴注射,能诱导较好免疫反应。
二、各类疫苗特点
1.冷冻真空干燥疫苗。大多数的活疫苗都采用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冻干保存,可延长疫苗的保存时间,保持疫苗的效价。病毒性冻干疫苗常在-15℃以下保存,保存期一般为2年。细菌性冻干疫苗在-15℃保存时,保存期一般为2年;2-8℃保存时,保存期9个月。
2.油佐剂灭活疫苗。这类疫苗为灭活疫苗,以白油为佐剂乳化而成,大多数病毒性灭活疫苗采用这种方式。油佐剂疫苗注入肌肉后,疫苗中的抗原物质缓慢释放,从而延长疫苗的作用时间。这类疫苗2-8℃保存,禁止冻结。
3.铝胶佐剂疫苗。以铝胶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大多数细菌性灭活疫苗采用这种方式,疫苗作用时间比油佐剂疫苗快。2-8℃保存,不宜冻结。
4.蜂胶佐剂灭活疫苗。以提纯的蜂胶为佐剂制成的灭活疫苗,蜂胶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可增加免疫的效果,减轻注苗反应。这类灭活疫苗作用时间比较快,但制苗工艺要求高,需高浓缩抗原配制。2-8℃保存,不宜冻结,用前充分摇匀。
三、常用疫苗的免疫接种
1.猪瘟。猪瘟一直是困扰着养猪业的一大问题。本病以散发和非典型症状为主,10-20日龄和40-60日龄的仔猪易感,造成猪瘟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疫源的广泛存在,猪的隐性带毒,疫苗选择、运输和保存不当,免疫程序不当。因此,进行有效的猪瘟疫苗的免疫是预防猪瘟最好的方法。
根据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和一些专家的研究结果,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推荐几种免疫程序。
(1)猪瘟洁净区。
种公、母猪:每年春、秋各免疫一次,3头份/头。
后备种公、母猪:选定后配种前免疫一次,3头份/头。
仔猪:20-25日龄首免,60-65日龄二免,各2头份/头。
(2)猪瘟污染区。
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一次,3头份/头。
后备种公、母猪:选定后配种前免疫一次,3头份/头。
经产母猪:产后20天和产前30天各免疫一次,3头份/头。
仔猪:新生仔猪超前免疫(零时免疫),即出生后接种1头份/头,隔1-2小时后才可让其吃初乳,35-40日龄二免,2头份/头。

(3)猪瘟暴发区。
在受猪瘟威胁地区和猪瘟暴发区,采用紧急接种猪瘟疫苗的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猪瘟的蔓延。在发生猪瘟的猪场对除哺乳仔猪外的所有猪只紧急接种,5-8头份/头,虽在注苗后3-5天可能会出现部分猪只死亡,但7-10后猪瘟可平息。对已确诊的病猪采取扑杀的方法,如有条件在疫情控制后进行普查,淘汰隐性带毒猪,控制传染源。
2.猪伪狂犬病。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养猪场(户)选购疫苗时只注意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或盲目迷信多基因缺失苗的优点,造成免疫后达不到有效的保护而导致非典型性发病。
对集约化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免疫程序,目前国内外的许多专家都做了研究。据资料介绍,猪伪狂犬病的母源抗体在14-16周龄消失,9-10周龄时达到保护临界值。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苗经过多年的应用,证明是安全有效的,通过滴鼻接种不会产生副作用。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推荐几种免疫程序。
(1)猪伪狂犬病洁净区。
种公、母猪:每年免疫3-4次,2头份/头。
后备种公、母猪:选定后配种前免疫1次,2头份/头。
仔猪:仔猪断奶前免疫1次,1头份/头。
(2)猪伪狂犬病污染区。
种公猪:每年免疫3-4次,2头份/头。
后备种公、母猪:选定后配种前免疫1次,2头份/头。
经产母猪:产后20天和产前30天各免疫一次,2头份/头。
仔猪:新生仔猪滴鼻,0.5头份/头,35-40日龄二免,1头份/头。
3.猪链球菌病。链球菌的种类很多,对猪致病的一般为C、D、E、L、R、S、T等群,我国主要以C群为主,D、E、R群也占了一定的比例。目前较多使用的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活疫苗(ST171株)对预防C群猪链球菌病有很好的效果,而对一些血清型流行比较复杂的地区可考虑使用猪链球菌多价灭活疫苗。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活疫苗一般在仔猪断奶前使用,严格按说明书用量使用,不宜加大用量。猪链球菌多价灭活疫苗可根据疾病的流行情况确定是否免疫和免疫的时间。
4.日本乙型脑炎。日本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和公猪睾丸炎。后备种猪在配种前1个月接种2次,间隔15天;疫区和受威胁地区的种猪可在每年流行季节前1个月(一般在3-4月)接种1次。
5.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只能使猪发病,主要是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综合征。后备种猪在配种前1个月接种2次,间隔15天;以后种猪每年接种1次。
6.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断奶仔猪腹泻均由仔猪大肠杆菌引起。目前常用的疫苗有仔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四价灭活疫苗、仔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三价灭活疫苗、仔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二价灭活疫苗、仔猪大肠杆菌遗传工程双价疫苗等。通常在母猪产前4周免疫1次,也可在母猪产前5-6周和2-3周各免疫1次,以保证初乳中有较高浓度的母源抗体。
7.病毒性腹泻。引起猪腹泻的病毒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猪流行性腹泻(PED)和轮状病毒(RV)。常用的疫苗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等。通常在母猪产前4周免疫1次。
8.猪肺疫。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国内流行的以A型和B型为主,有些地区也有D型出现,近年从有呼吸道症状或病变的病例分离出A菌的比例增加,免疫时要根据疾病的流行情况选择使用疫苗。常用的疫苗有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A型(群)活疫苗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二价活疫苗。
9.常用的疫苗还有猪喘气病、猪萎缩性鼻炎、仔猪副伤寒、猪衣原体疫苗等,猪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使用。
四、使用疫苗的注意事项
1.根据养猪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可靠和适合自己猪场的疫苗及相应的血清型。上面介绍的免疫程序是一般原则,仅作为参考,必须根据实际防疫效果适当修正。
2.注意疫苗质量问题,超温保存失效疫苗和过期疫苗、失真空疫苗不能使用,疫苗自稀释后15℃以下4小时、15-25℃2小时、25℃以上1小时内用完。
3.注射时注意用具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有条件的养猪场实施免疫时,应尽量避免一个针头多次使用。
4.每头猪注射疫苗时要到位,不能少注漏注。滴鼻接种时操作一定要细心,疫苗稀释时准确掌握稀释液用量,增加滴鼻后疫苗停留时间。
5.防止其他药物对疫苗接种的干扰和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在注射病毒性疫苗的前后3天严禁使用抗病毒药物,2种病毒性活疫苗的使用要间隔7-10天,减少相互干扰。病毒性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可同时分开使用。注射活菌疫苗前后5天严禁使用抗生素,2种细菌性活疫苗可同时使用。抗生素对细菌性灭活疫苗没有影响。
6.稀释疫苗时一定要按照疫苗使用说明的要求选用稀释液。
7.不能随便加大疫苗的用量,确需加大时要在兽医指导下进行。细菌性活疫苗,如猪肺疫活疫苗、链球菌活疫苗、猪丹毒活疫苗等虽然是弱毒疫苗,按规定剂量使用是安全的,但毕竟还是有部分毒力,在使用时应严格按说明书上的剂量使用。
8.个别猪只因个体差异,在注射油佐剂疫苗、需要牛血清培养的疫苗(如猪瘟疫苗)时,如注射疫苗后半小时左右开始出现呼吸急促、全身潮红或苍白等可疑过敏症状,一般要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解救。

1.把握疫苗使用时间
季节性是猪传染病流行的显著特点,想要有效预防该类传染病,准确把握猪用疫苗使用时间至关重要。以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为例,该病由脑炎病毒引起。一旦染上该类传染病,会造成怀孕母猪流产或者产出死胎,而公猪会患上睾丸炎。就该传染病来说,蚊子叮咬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而病毒会在蚊子体内不断繁殖,然后经虫卵传播,成为第二年感染猪的重要传染源。为了更好地预防该类传染病,需要在大量蚊虫活动之前的1~2月,给猪进行乙型脑炎疫苗接种,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避免成批猪只染上该类传染病。
2.严把疫苗质量,疫苗操作要规范
在检查猪用疫苗质量的时候,要仔细核对疫苗名称、有效期等,并检查猪用疫苗是否会因高温、低温等情况而失效,避免疫苗接种失败。还要严格按照不同类型疫苗的储存要求,仔细核对储存条件是否和说明书上要求的吻合,禁止使用那些没有批号、外观不正常、瓶塞松动等情况的疫苗,使用这类疫苗会引起安全隐患,影响猪的身体健康。在对猪进行疫苗接种的当天不能对猪舍进行消毒,也不能给猪服用抗菌类、抗病毒类药物。如果发现猪有生病症状,要及时确诊,生病期间不能给猪注射疫苗。在注射疫苗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消毒,逐头更换针头,同一注射器只能注射一种疫苗,不能把注射器吸出的疫苗重新注回瓶中。疫苗稀释后,要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并在两小时内用完,结合猪的情况,把握好疫苗用量。注射疫苗时要保持猪舍干净、通风。

提高猪饲料转化率的几个方法


饲料成本大约占整个养猪成本的70-80%,加上近年来豆粨、玉米等大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如何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是所有猪场管理者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来提高猪饲料转化率。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提高猪饲料转化率的几个方法。

1、按照猪的生理需求提供饲料

猪对营养的需求量以及饲料的采食量与品种、环境、健康、饲喂技术以及饲料的适口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提供饲料时,为了提高饲料的转化率,要根据所饲喂的品种以及所处的不同生理阶段提供适宜的饲料配方,以使猪获得最佳的采食量。我国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实际的采食量要远低于理论水平,其中育肥猪的采食量会影响饲料的转化率。有研究表明,当育肥猪每天对能量饲料的采食量增加时,料重比有下降的趋势。所以在配制育肥猪饲料时,必须要考虑到猪群的实际采食量,然后综合考虑猪群的采食量、饲料原料的价格、可利用能量的浓度等.来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以满足不同阶段猪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饲喂效果。

2、合理的选择饲料

在采购饲料原料时除了要考虑到饲料价格外,也不可忽略饲料中可利用营养物质的含量、性价比、饲料原料中可利用能量的浓度以及适口性等指标。要尽量的选择营养价值高,价格相对低的饲料原料。另外,如果本场所饲喂的猪的采食量低,则要考虑到饲料原料中可利用能量的浓度,如果大量使用可利用能量浓度偏低的原料,会导致猪群能量的摄入量不足,反而会影响到猪群的综合经济效益。因此,在选择饲料原料时要重点考虑营养价值的含量,再考虑饲料原料的价格。

为了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饲料添加剂,市面上用于提高饲喂效果、提高饲料转化率的饲料添加剂种类非常多,在购买时要注意不可盲目购买,要按需购买,并且注意要从正规的厂家采购这类添加剂。目前随着酶制剂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一些酶制剂可明显改善饲料的转化率。并且酶制剂的成本也呈大幅度降低的趋势,在饲料中添加使饲料的成本略有增加,但是却在提高饲料转化率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常使用的主要酶制剂为非淀粉多糖酶,如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等。

3、合理的加工饲料

饲料加工是否合理对其中的营养物质能否被充分消化和利用影响非常大,适当的粉碎粒度可提高饲料的转化率。猪的采食特点是不咀嚼直接吞咽,消化特点为食物会在胃内停留th左右,小肠内停留4h,大肠内停留40h,从采食到到小肠末端的停留时间仅为Sh,如果饲料的粉碎粒度过大,则会导致大颗粒的饲料无法完全被消化、吸收即进入大肠被排泄掉,因此合理的饲料加工是非常重要的,加工较细的饲料可明显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但是会增加加工的费用,这就需要养殖者权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加工较细的饲料所节省下来的饲料费用要远多于饲料加工的费用。有研究表明,通过制粒机制粒的颗粒饲料虽然加工成本增加,但是饲料转化率却可提高8.8%,总的饲料成本有所降低。

4、防止饲料发生霉变和受到污染

当饲料发生霉变或者受到污染后,会改变饲料的性质和性状,饲料中含有霉菌毒素和有害物质会使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大幅度的降低,饲料的转化率急剧下降,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因此在采购饲料、保存饲料和饲喂时要注意做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查工作和有害物质的检测工作。在购买饲料时不可贪图便宜而选购劣质饲料,并做好饲料的贮运工作,防止饲料发生霉变,如果发现饲料发霉变质,要禁止饲喂。在养殖生产中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脱霉剂或者毒素结合物,如活性炭等来吸收饲料中的毒素。

5、提供适宜的环境

饲养环境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也非常大。其中温度的影响最明显,冬季天气寒冷,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气温较低,猪舍的温度低于临界温度后,猪为了保持体温会对能量的需求量增加,如果在采食量不变的情况下,所采食的饲料用于增重则减少,从而使饲料转化率大幅度的降低。如果猪舍的温度过高,则会影响猪的食欲,并且持续高温会导致猪发生热应激而使身体的各项机能紊乱,从而使饲料转化率降低。另外,不良的饲养环境,如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较差、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相对湿度过大会导致猪群的健康状况不佳,而处于健康水平较低的猪的采食量会降低,对饲料的消化能力降低,并且用于维持需要的量要高于健康猪,而使得猪群的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所以在养猪生产中要注意控制好猪舍的饲养环境,做好温度、湿度以及空气质量的调控工作,保持圈舍内环境卫生,调整猪群的饲养密度,合理的通风换气,以减少猪群发病,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饲料的转化率。

猪场提高饲料转化率的几个技术

一、做好疫病的防控,减少疫病的发生
猪场疫病的发生是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的最主要因素,猪一旦发生疾病,出栏时间延长,严重降低饲料转化率,对猪场而言,主要防控烈性传染病、寄生虫疾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猪瘟、口蹄疫、伪狂犬、蓝耳等轻则导致出栏时间延长10天左右,重则导致猪只死亡,喘气病虽然一般不造成猪只死亡,但对生长速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疾病的防控,主要应遵循提高猪群自身抗病力的原则,猪群抗病力的提高,一方面是通过合理的接种疫苗提高猪群的特异性抗病力,另一方面是通过添加黄芪多糖粉提高猪群非特异性抗病力,需要注意的是周期性在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等抗生素的方法已逐渐被国内外各大猪场被淘汰,此外,猪场还应重视免疫抑制的问题。
二、加强猪场饲养管理,缩短出栏时间
1、温度的控制,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对猪群造成应激,影响生长速度,温度过低,猪群会利用饲料中的能量物质抵御低温、维持基础代谢,造成饲料浪费,温度过高,猪群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下降。
2、千方百计的减少饲料浪费。加强饲料使用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与控制,饲料搬运过程中避免洒落,存储间保持干燥,严防饲料霉变,做好防鼠灭鼠工作,投喂饲料精准,及时清理料槽中剩余饲料。
3、合理使用促生长饲料添加剂。猪只对饲料的利用首先是维持基础代谢的需要,然后才是用于满足生长的需要,维持基础代谢消耗的饲料是不能转化成猪只增重的,减少这部分的消耗总量方法就是缩短出栏时间,可在育肥期添加草仙素等调节肠道微环境的产品,促进肠道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加速生长。
4、控制合适的出栏体重。猪长到110公斤后,体重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脂肪的堆积,而合成脂肪需要大量的能量物质,消耗大量的饲料,生长缓慢,造成饲料的浪费。
三、使用适合自身猪场的饲料,做到营养的均衡
均衡的饲料营养能保证猪只快速的生长,饲料工业发展到今天,各大名牌饲料厂家的差异已越来越小,一个饲料企业技术实力和产品的性价比主要集中反应在乳猪、保育和哺乳母猪这三阶段的产品上。
评定饲料好坏的指标不能简单的看毛色,和腹泻,而应对毛色、腹泻率、采食量、料肉比、日增重、腹泻率猪群整体的健康状态等综合分析比较,进行科学的实验分析,综合评定后决定选择哪家公司饲料。对于缺乏专业营养知识的猪场,尽可能选择全价饲料,若自身具备条件,也可自配料,但一定注意原材料的品质,切不可贪便宜,误大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03576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