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的症状和脑炎型链球菌的危害

很多养猪户都遇到过这种现象,猪出现四肢乱划,伴有神经症状,但是却分不清是猪伪狂犬,还是脑炎型链球菌。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猪伪狂犬的症状和脑炎型链球菌的危害。

1、发病日龄

伪狂犬:常发于哺乳期至断奶前后,稍大的猪如果出现伪狂犬,很少出现神经症状。

脑型链球菌:不分日龄段,不管多大的猪都有可能发病。

2、易发季节

伪狂犬:寒冷季节易发,因为很多病毒在高温季节,抵不过阳光中的紫外线,所以不易流行;

脑型链球菌:高温季节易发,因为高温季节细菌繁殖更活跃。

3、发病率

脑炎型链球菌:一般都是单一出现,突然发病没有征兆;

伪狂犬病:一般群发,要么不发,一发病就会不止一个,即使一头有神经症状的,其他猪也会有腹泻、呕吐等现象。

4、临床症状表现

脑炎型链球菌:猪出现四肢划水运动(不间断);猪眼球不停向两侧转来转去;发病猪不会出现呕吐、拉稀。青霉素、磺胺对它有明显效果。

猪伪狂犬:发病猪出现划水动作(停顿);猪侧卧时,将它翻身后立马翻转原来一侧;病猪会有呕吐、拉稀现象。磺胺对它一点效果都没有。

5、治疗方案

虽然青霉素和磺胺类不能联合用药,但是青霉素一天三次,磺胺一天两次对链球菌却有治疗意义,伪狂犬却只能在迟发神经症状后有恢复的希望,治疗意义不大;

6、预防方案

链球菌免疫效果不理想,伪狂犬母猪配种前和产前两次免疫后对仔猪有确切的保护作用,断奶后仔猪只免疫一次即可,青年猪以后症状轻,良好猪群死亡率很少;

现在多数大小猪场注重药防,导致发病后难以治疗,也因为药防,也导致猪一发病就可能是混合感染,增加治疗难度和降低了治疗价值。

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有效判断是脑炎链球菌还是伪狂犬,这样养猪朋友们可以及时的采取治疗,对症用药了。如果大家还有更好的办法,也可以及时分享出来哦

扩展阅读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是由于猪感染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类以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感染易感动物,也可感染人类,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多使用多种抗生素进行综合性的治疗,病死率较高。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1、临床症状

急性型。开始时,部分猪会突然出现发病,且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发生死亡。大部分病猪表现出精神沉郁,停止采食,排出干燥粪便或者发生便秘;体温明显升高或者呈现稽留热,可达到42℃;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往往形成浆液性鼻漏。有些病猪会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空嚼、磨牙,陷入昏睡,甚至出现角弓反张,小日龄比较常见;背部、颈部、腹部下出现紫斑。如果病猪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经过1-3天发生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80%-90%。

慢性型。大部分病猪还会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导致明显跛行,或者后肢麻痹,或者只能够卧地不起,四肢呈游泳状划动或者陷入昏迷,机体渐进性消瘦,经过1-2周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2、剖检变化

病死猪尸体营养中等,血液稀薄,呈淡红,且凝固不良;胃黏膜存在片状出血;脾脏呈暗红色,明显肿大,质地较脆;肺心叶、膈叶发生大面积出血,有时肺脏和胸壁发生黏连,并沉着有纤维素;心包有所增厚,里面含有积液;肾脏发生肿大,皮质部存在出血斑点;膀胱黏膜存在出血斑;淋巴结发生弥漫性出血,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明显充血、水肿,切面多汁,有时周边发生出血;肝脏呈褐色或者红黄色,明显肿大,存在出血斑。慢性病猪的关节发生充血、肿胀,且滑液变得混浊,严重时有关节发生化脓。对于脑膜炎型病猪,脑膜会发生充血、出血。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血、淋巴结、肝脏以及脾脏等组织进行涂片,经过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后使用显微镜检查,能够发现少量革兰氏阳性球菌,呈单个存在或者2-3个并列。

细菌分离培养。取以上病料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血液琼脂平板上接种,放置在36℃温度下培养,经过24h,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不良,而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会长出露珠状的透明圆形小菌落,且周围有无色透明的溶血环,宽度为2-3mm,界线清晰。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然后经过染色镜检,可发现典型的败血性链球菌,菌体单个存在或者2-5个排列。挑取纯培物在血清肉汤中接种,放在36℃温度下培养,经过24h发现肉汤稍有混浊,缓慢摇动会有黏稠沉淀在管底形成,经过48h管体上部澄清,无法形成菌膜,之后制成涂片进行染色镜检,能够看到7-10个链状的球菌。

4、防控措施

疫苗接种。猪群可使用猪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C群)来预防发病,任何猪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5mL,经过21天就会形成免疫力,并能够持续4-6个月进行保护。另外,也可使用猪链球菌Ft117(或者ST171)活菌苗(C群)进行免疫,使用按照说明规定的头份添加20%生理盐水或者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每头口服4mL或者皮下注射1mL,经过7天机体就可形成免疫力,并能够持续半年进行保护。此外,猪群也可选择使用猪链球菌明矾结晶紫灭活苗,每只肌肉注射2mL。需要注意的是,猪群首免后要根据疫苗具体的免疫期进行二次免疫。对于发病猪和亚健康猪禁止接种疫苗,防止引起更大面积的疾病流行。如果选择使用活疫苗,要注意饮水和饲料中不允许添加抗菌素,不同地区最好根据当地流行的菌株进行血清学调查,并据此使用相应菌群的疫苗,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

应急处理。发病猪场要立即进行封锁,病猪及时隔离,病死猪采取无害化处理,之后要对圈舍清扫,排泄物、污物清除后要使用按1:200倍稀释的复合酚进行消毒,每天2次,连续进行3天,之后改成使用按1:300倍稀释的复合酚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续进行3天。需要注意的是,健康猪群和假定健康猪群要每天同时进行消毒,并使用猪链球菌弱毒冻干苗进行紧急接种。

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病猪,同时给没有发病的猪用药进行预防。病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2mg/kg庆大霉素,每天2次;也每头肌肉注射10-15mL“清开灵”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0mgjkg30%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次,连用4天。病猪还可肌肉注射青霉素200万-400万IU、维生素C4g,连续使用4天;按体重肌肉注射头孢氨苄15-25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4天,并配合按体重使用35mg/kg新霉素,添加在饲料中分成2次混饲。另外,也可在饲料中添加0.2%的氧氟沙星,连续饲喂5-7天,然后变为添加O.l%的复方新诺明,连续饲喂5天,一般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该病通常呈急性或者最急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尽早用药,药量充足,如果延误时间或者用药量过小就会导致治疗效果较差或者变成亚急性或者慢性。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的病原
链球菌的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数为非致病菌,致病性链球菌由于其种类不同而引起人畜不同的疾病。链球菌单个呈圆形球状细菌,单个、成对或数个呈短链或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呈串珠状的长链。本菌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有的菌株具有荚膜,革兰氏染色一般呈阳性。按Lancefield血清学分群方法,链球菌分为20个菌群,与其有关的血清群是A、B、C、D、E(P、U、V)、Q、G、L、N、M、P、R(D)、S(D)13个菌群,目前A、B、C、D、E、L等6个是引起发病的主要菌群。其中与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有关的是C群链球菌。链球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致病性链球菌对营养要求高,在加有葡萄糖、血清或血液营养基上才能生长良好,形成透明、发亮、光滑圆形、边缘整齐细小菌落。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相当强,可耐干旱数周,冰冻条件下保持6个月活力,而毒力不变,70℃保持50min,煮沸1~3min灭活。对一般消毒药较敏感,如20%石灰乳、0.1%新洁尔灭、5%来苏儿、2%碘酊等3~5min灭活。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猪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均有易感性,其中以架子猪、仔猪和怀孕母猪的发病率高。病猪和病愈后带菌猪为自然流行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鼻液、唾液、尿、血液、脓肿的脓汁等,未经严格处理的尸体、内脏、肉类及废弃物,是散布本病的主要原因。本病是经呼吸道或伤口及经口、咽喉等途径感染发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新病区多呈急性暴发,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季节性不明显,但以夏秋季节多发,有的延至初冬。
临床症状
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的病例,往往当晚未见任何症状,翌晨已死亡或突然减食或不食,体温41.5~42.0℃,精神萎顿,腹下有紫红斑,死亡率高,易与败血性猪丹毒混淆。急性的病程2~4d,体温40.5~41.5℃,有时达到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低头、喜卧。个别病例一肢或四肢疼痛,站立时悬蹄,跛行或后肢不全麻痹,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尤以15kg左右小猪多见,颈部强直,偏头或呈一个方向打转划是跳跃。病猪减食或不食,眼结膜充血,流泪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有浆液性鼻汁,呼吸浅快,一般大小便正常。个别有血尿或腹泻、便秘现象。病猪迅速消瘦、贫血,表现极度衰竭。濒死期出现角弓反张,嘶叫,全身颤抖或四肢作划泳挣扎。少数在病后期于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呈紫色或出血紫红斑。
病理变化
最急性的肉尸外表多正常,气管和支气管充血,腔内充满白色或淡红色泡沫,肺门淋巴结水肿,其余没有特异变化。急性型胸、腹及四肢下端呈紫红色或有斑点状出血,有的背臀部成片出血,血液凝固不良,会厌软骨点状出血,胃底黏膜有片状出血,大小肠各部多见充血、出血。胆囊壁水肿,脾肿大。心耳、心冠多有出血斑。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
实验室检验
镜检采病猪的肝、脾、肺、血液、淋巴结、关节液、胸腹腔积液等,均可作涂片、染色,见到革兰氏阳性,单个或成对,短链或行链状,就可以确认为猪败血性链球菌病。分离培养取上述少许病料接种于琼脂夹板上进行分离培养同37℃培养24~48h,形成大头针帽大小、湿润、粘稠、隆起、半透明的露珠磁菌落,菌落周围有完全透明的B溶血环,少数菌落呈现草绿色溶血环,可进一步涂片镜检。
试验动物接种用前述病料制成1:10匀浆悬液分别接种于健康猪仔、家兔和成年小鼠,腹腔注射,每头(只)剂量分别为10.0、2.0、0.5mL,结果接种的猪仔、兔子和小鼠均死亡。分别将死亡仔猪、兔子、小鼠的肝脏抹片染色镜检,发现大量与原组织中相同的病原菌。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蔗糖、乳糖、七叶苷、水杨苷、山梨醇。不分解菊糖、阿拉伯糖。血清学鉴定必要时可以进行血清群及血清型的鉴定。荧光抗体技术用制备的A、C、D、G等荧光抗体血清,快速检测样本中是否有链球菌敏感性高,通常在20h内出结果。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4h可以确诊。此外,葡萄球菌蛋白A(SPA)协同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也可以快速简便、准确地检测样本中的链球菌抗原。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一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比较复杂,容易与败血性猪丹毒、急性猪瘟等一些败血性疾病混淆,最好进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认。败血性猪丹毒采取脾、肝、淋巴结、肾、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菌体平直或稍弯的,成对或小丛状的纤细小杆菌。针对性猪瘟皮肤和肾有密集的小出血点,有脓性结膜炎,病程较长,各种治疗无效。
实验室诊断
将病猪采取病料送贵州大学动物医学院检验。
分离培养:取心、肝、脾、肾、颌下淋巴结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划线,37℃,24小时培养。结果从淋巴结、肝脏分离出细菌菌落形态为光滑,湿润,乳白色,隆起,粟粒大小,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阳性呈1-7个链状排列的球菌。

药敏试验:取上述分离到的细菌纯培养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高敏药物有利福平,中敏药物有红霉素、万古霉素,不敏感的药物有庆大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
综合防治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干净,建立定期卫生消毒制度,交叉使用消毒剂,防止产生耐药性。尽量做到自繁自养,不从有病的猪群引猪。切实搞好收购、宰前宰后检疫工作,同时搞好市场猪苗交易管理和防疫消毒。注意断尾、剪牙、阉割、注射和手术的消毒,防止感染。
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对预防和控制本病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研制出用于预防猪链球菌的灭活菌和弱毒疫苗。如猪链球菌病二价灭活菌疫苗,免疫广谱,可同时预防发病率高的猪链球菌C群和猪链球菌2型;猪败血性链球菌苗,是用于健康猪群的免疫接种,弱猪及初生仔猪不应使用。
药物预防:应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可几种药物交替使用,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可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g/t或金霉素400g/t和恩诺沙星200g/t,或加入多效氟苯黄芪500g/t,连续饲喂1周左右。本病具有来势猛,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在本病暴发期间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立即把病猪和可疑病猪隔离,同时停止放牧,固定圈舍饲养员。用具、运动场、地面、圈舍要进行彻底消毒,一般常用3%臭药水或来苏水、0.3%过氧乙酸、5%~10%石灰乳、1%~2%火碱和0.1%新洁尔等消毒;粪便污物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死猪,深埋或焚烧。每天要多次检查猪群,病猪用抗菌素治疗,采取对症治疗,抗菌消炎。常用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头孢氨苄等。应用药物时要坚持3个原则,一是大剂量原则,氨苄青霉素由原来0.03g/kg体重增加至0.06g/kg体重;二是增加用药次数,用药由原来的1~2次/d增加至2~3次/d;三是坚持连续3d用药,由原来的1~2d增加至2~3d。同时,也可口服电解质、多维。还可利用中药治疗,如地丁、蒲公英、金银花、麦冬、连翘、大黄、甘草等煎服。疫区和流行猪场应对未发病的猪群进行紧急免疫。
体会
猪链球菌呈世界分布,荷兰和英国最早报道猪链球菌感染猪。此后,猪链球菌病在养猪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发生。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和人体内,在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诱导下会诱发动物和人发病。一些诱因如气候的变化、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多雨和潮湿、长途运输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在规模化猪场,猪链球菌病已成为一种常见和多发病,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等的继发病。而且常与一些疾病如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混合感染。败血性的发病率一般为30%,死亡率可达80%。因此,在现代集约型条件下养猪应高度重视。
一些规模化猪场已接种了链球菌疫苗,但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链球菌有多种血清型,使用链球菌多价苗效果较好,否则血清型不对时,就无效果。由于有些猪场经常滥用抗生素,导致猪链球菌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建议治疗早期可采用2~3种药物试验性治疗,最好在药敏试验的基础合理用药。
猪链球菌病虽然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但对该病已有比较有效的防治技术,可通过免疫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同时对疑似发病的动物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只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养殖场(户)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搞好环境卫生,猪链球菌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猪伪狂犬病的症状和预防冶疗


(一)综述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征为成年猪呈隐形感染或有上呼吸道卡他性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哺rǔ仔猪出现脑脊髓炎(神经症状)和败血症症状(发热),最后死亡。

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寒冷的冬季发病较多,哺rǔ仔猪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猪伪狂犬病主要通过与病猪和带毒猪接触,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感染,也可通过配种、哺rǔ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感染胎儿。

(二)临床症状

新生仔猪及4周龄内仔猪:常常突然发病,高热,不食,呕吐,腹泻,兴奋不安,共济失调(前冲、后退、转圈),全身肌肉痉挛,倒地后仰,抽搐,四肢划动,病程稍长出现后肢麻痹。

妊娠母猪流产(妊娠早期感染),早产(妊娠中后期感染),死胎或木乃伊胎,产出的弱仔多在2~3天内死亡,死亡率能达50%。

成年猪感染后症状轻微,有时可见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症状,一过性体温升高,采食下降,4~5天可自然恢复。

母猪返情率高,公猪配种能力下降。

(三)猪伪狂犬病的病理

缺少肉眼病变,主要是脑部变化(点状出血、水肿),死产胎儿内脏凝固性坏死,口鼻点状出血或溃疡。

(四)猪伪狂犬病的防治

抗菌素防继发感染。

免疫:育肥猪,断奶后肌注1次,1ml;母猪产前1个月左右1次,2ml;种公猪2次/年,2ml/次。

猪链球菌的防治


(一)综述

猪链球菌是由几种主要链球菌(C、D、E及L群)引起的猪的多种传染病的总称。

特征为急性型常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型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淋巴结化脓和组织化脓等。人畜共患。

仅猪有易感性,无季节性,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易感,以新生仔猪和哺rǔ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其次为中猪和怀孕母猪,成年猪发病较少。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感染。

(二)猪链球菌的临床症状

败血型: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嗜睡,精神沉郁,呼吸急促;浆液、粘液性鼻液,便秘或腹泻,粪便带血,尿黄或发生血尿;眼结膜潮红、充血,流泪,离心端皮肤发紫;共济失调,磨牙、空嚼。

脑膜炎型:多见于rǔ哺仔猪,体温高,便秘;共济失调、转圈,角弓反张,抽搐,卧地不起,四肢划动,口吐白沫;最后衰竭或麻痹死亡,死亡率较高。

淋巴结脓肿型:多见于颌下、咽部、耳下及颈部淋巴结发炎、肿胀,单侧或双侧,发炎淋巴结可成熟化脓,破溃流出脓汁,以后全身症状好转,形成疤痕愈合。

关节炎型:主要是四肢关节肿胀,跛行,或恶化或好转。

(三)猪链球菌的病理

出血性浆膜、粘膜炎;鼻、气管、肺充血,肝、脾肿大出血。

全身淋巴结肿胀或坏死;关节胶冻或纤维素炎;脑炎、脑实质出血。

(四)猪链球菌的防治

青霉素类为首选,肌注2次/日,3天;其次,20%磺胺嘧啶钠,0.1克/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局部关节炎可行手术。

免疫:断奶或成猪一律1ml(按瓶签)肌注或皮下注射,或仔猪在20~30日龄首免,50~60日龄二免;母猪产前3周接种(按说明)。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症状及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一种致多种家畜、野生动物主要以发热、奇痒(猫、狗和小鼠)、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猪伪狂犬病具有病死率高、传播快、流行范围广、传播途径多、病原体顽固等特点,我国自1948年首次报道该病以来,已有多个地区报道伪狂犬病的流行,该病已成为危害中国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无数猪场带来了灾难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趋势的快速发展,2000年左右大面积暴发了伪狂犬病疫情,随着伪狂犬病弱毒疫苗的大面积使用,基本控制了伪狂犬病的爆发和流行,有一定数量的猪场已经实现了伪狂犬病的净化。但最近几年,整个全国猪伪狂犬病在规模化猪场有抬头趋势,在个别散养户的猪场也出现了伪狂犬野毒感染的问题,而且死亡率很高,因此,猪伪狂犬病在目前的防疫形势下依然不容忽视,应引起猪场管理者高度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症状及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1、病原

猪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属。病毒形态为圆形,粒子直径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病毒粒子最外层为脂质双层结构的囊膜,囊膜表面有长8-10nm的纤突,呈放射状排列。该病毒只存在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该病毒具有泛嗜性,能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以免肾和猪肾细胞最适宜增殖。猪伪狂犬病毒在外界条件下较为稳定,在低温潮湿的猪舍,病毒能稳定存活1个月,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尤其是在阳光直射下,病毒可很快失活。在55℃50min、80℃3min或100℃瞬间可将其杀灭。该病毒对福尔马林、氢氧化钠、乙醚、氯仿等多种化学消毒药较敏感。

2、流行特点

伪狂犬病毒呈世界性分布,发生和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以寒冷的冬季发病率较高,其他季节也有发生。猪伪狂犬病毒可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感染,猪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但症状不一,以15日龄的新生仔猪死亡率最高,随着猪年龄的增长,死亡率也随之降低,成年猪发病只表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不会出现死亡。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该病重要传染源。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水平传播,也可通过配种、精液、胎盘进行垂直传播,健康猪可通过直接接触病猪、带毒猪而被感染,或接触了被其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器具等被感染,也可通过带毒的动物而感染。另外,猪场引进公猪或精液也可能带毒,隐性感染的种猪,在其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病毒基因组,当气候突变、营养不足、应激反应和免疫抑制疾病发生时,病毒基因组转录活跃,产生子代病毒,成为新的传染源,这也是猪场内病原循环传播的重要原因。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同年龄阶段的猪,其临床症状表现有差异,以哺乳仔猪最为敏感,病死率达100%,15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出现下痢、呕吐症状,呼吸困难,后期出现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发病3-7天衰竭而死。断奶猪也能引起死亡,死亡率在40%-60%,症状同上,病程稍长,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往往发育不良。成年猪感染常不表现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通常不发生死亡,耐过后可长期潜伏感染、带毒或排毒。怀孕母猪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繁殖机能障碍,母猪屡配不孕,返情率增高,出现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等现象,所产弱仔猪出现腹泻、呕吐、运动失调等症状,1-2天内死亡。公猪感染发生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本病无特征性病理变化,剖检可见上呼吸道淋巴结肿胀、化脓、出血。仔猪及流产胎儿的肝脏、脾脏和肾脏表面形成非常典型的黄白色坏死灶。可见肺水肿以及肺脏表面散布弥漫性出血点、坏死点、坏死灶。脑膜明显出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脑皮质沟回变平。心肌出血,心肌呈白色条纹状坏死。

4、诊断

根据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变化等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查,猪感染该病常呈隐性感染,因此实验室诊断应采用血清学的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以及酶联免疫测定等。

5、防控措施

该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可从根本上预防病毒的发展和传播。目前常用的猪伪狂犬病疫苗有弱毒苗、灭活苗以及基因缺失苗三种,其中基因缺失苗免疫原性较好,而且便于进行抗体检测。疫苗可对种猪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种猪在第1次注射疫苗以后,间隔4-6周注射1次猪伪狂犬疫苗,达到加强免疫的作用,在每次产前1个月左右再进行1次免疫注射。留作种用的仔猪在断奶时进行第一次接种,4-6周后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以后可按照种猪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商品猪在其断奶时进行一次接种,免疫力可持续出栏。加强疫病监测,定期检查猪群抗体水平,对猪群采取血清检查,由于生猪在感染伪狂犬病毒后无法根治,且终生带毒、排毒,对发现的阳性猪要坚决进行淘汰,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苗对没有发病的猪进行紧急接种,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当前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1、猪伪狂犬病的现状

(1)大部分发病猪场猪群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gE抗体阳性率接近100%。有部分猪场仅发现gE抗体阳性率上升但没有临床症状,同时发现gB抗体阳性率偏低。

(2)发病猪场主要表现为刚出生的仔猪第一天状态很好,从第二天开始发病,先呕吐后腹泻,拉黄色油亮的稀粪,3-5天可达死亡高峰,死亡率达到80%,并且经常发生整窝死光的现象;40-60天的保育猪打喷嚏和咳嗽,个别猪拉稀,有神经症状,生长缓慢,病死率30%以上;育肥猪呼吸道症状、消瘦,病死率10%以上。

(3)剖检病死猪主要的病理变化:全身淋巴结水肿、肾表面有出血点、脾肿大并有针尖状坏死点,部分猪肺有小出血点、扁桃体坏死。采集病死猪扁桃体、脾脏和肺脏等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经PCR鉴定后发现,伪狂犬病毒阳性。

(4)猪群出现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后,全群立即进行猪伪狂犬病gE/gI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Bartha-K61株)紧急免疫,3天即可控制,7天左右恢复正常。

2、猪伪狂犬野毒感染加剧的原因分析

(1)经常引种且来源混杂

引进的后备母猪未进行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检测。目前,不少商品猪场无本场培育的后备母猪,有时候数量不足,加上经产母猪的正常淘汰,引种就会很频繁。另外如果猪场使用带毒公猪的精液也会使伪狂犬野毒的感染风险加大。这些现象对猪场来讲,风险是很大的。

(2)伪狂犬病防疫意识淡薄,导致免疫程序不合理

近几年猪场大面积爆发伪狂犬病疫情的案例几乎没有,导致对该病的免疫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只免疫种猪不免疫仔猪的现象在养殖场中很常见。未免疫的仔猪群成为伪狂犬病毒繁衍的温床,从而给该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当前还有不少猪场对种猪实施跟胎免疫,这种免疫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造成漏免,种猪群免疫空白期延长,最终导致种猪群抗体水平整齐度差,免疫力低下的现象。

(3)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一些猪场的入场消毒工作敷衍了事,甚至有猪场就没有严格的消毒程序和比较方便实用的专用消毒设备,这给场外病毒进入猪场创造了条件。另外猪场灭鼠工作不到位,饲养的犬、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病传播。

(4)返饲“自家苗”导致的种猪带毒率增高现象

最近两三年,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大范围流行,常规的手段无法控制该疫情。不少猪场冒险使用仔猪发病时的稀粪、小肠及内容物适当处理后返饲给怀孕母猪,如果病料中含有伪狂犬病毒将使母猪感染;另外如果猪场返饲的这种自家苗灭活不完全也将增加母猪感染伪狂犬野毒的概率。

(5)使用污染的伪狂犬疫苗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伪狂犬疫苗是使用SPF鸡胚成纤维细胞生产,SPF鸡胚不含17种病毒,3种细菌(如白痢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2种支原体,而如果使用普通种蛋生产的话就极有可能使疫苗混有其它病毒及沙门氏菌,同样能造成仔猪腹泻。

(6)伪狂犬野毒抗原发生变异

有研究指出,2012年后分离到的伪狂犬野毒具有某种程度的抗原变异,对gE抗体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与之前分离株亲缘关系比较远。但使用现有疫苗(Bartha-K61株)紧急免疫后,疫情可在1周左右迅速得到控制。这就充分说明当前的伪狂犬病疫苗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但在养猪实践中发现,对于伪狂犬病的预防,应重视整个猪群的疫苗免疫,效果会更好。

3、伪狂犬病的防控策略

(1)良好的生物安全是前提

做好猪场和外界的隔离,出入猪场人员、车辆应严格消毒。场内禁养猫、犬,做好灭鼠工作。慎重引种,定点引入种猪并进行伪狂犬病gE抗体检测,阴性猪方可留作种用,务必做好配种前的伪狂犬疫苗免疫工作。

(2)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基础

改善猪舍设备,保持猪舍内空气的新鲜度,冬季保温的同时做好通风工作;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以降低猪群应激和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饲料要求营养全面,原料不发生霉变,防止霉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饲料中添加质量好的脱霉剂。饲养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猪群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的高低,而猪本身的这种非特异性免疫在养猪过程中比疫苗和兽药更为重要。

(3)高效的免疫接种是关键

免疫接种伪狂犬疫苗(Bartha-K61株)可预防该病导致的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死亡现象,可降低排毒量并缩短排毒的持续时间,对于控制疫情扩散蔓延、减少经济损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种猪每头注射2头份,每年普免4次。商品猪免疫方案为3日龄内每头滴鼻1头份,70日龄左右肌肉注射1头份,10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1头份。每季度或者半年要进行一次疫苗抗体水平检测,对疫苗抗体水平低下的个体或滴度参差不齐的群体予以加强免疫或普免。

在免疫前后,给猪群的饮水或饲料中添加免疫促进剂,以促进猪群的免疫应答;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等营养性药物以提高猪群抗应激能力。

(4)果断的淘汰病猪是核心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猪和隐性带毒猪,它们的存在是阳性场伪狂犬病净化的最大障碍。猪场每年监测2-3次gE抗体。具体方案是:种公猪全部检测;种母猪按10%-20%的比例抽检;商品猪不定期进行抽检;留作种用的仔猪在100日龄左右检测。对有繁殖障碍的母猪全部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可以掌握猪群野毒感染状况,对于野毒感染阳性猪要坚决淘汰。

总之,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慎重引种、定期检测和坚决淘汰阳性种猪,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良好的饲养管理以及使用优质高效伪狂犬疫苗(Bartha-K61株)进行免疫等。

除了免疫预防之外,日常饲养还应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来控制猪伪狂犬病。加强饲养管理,在养殖的过程中尽量坚持自繁自养的模式。

猪伪狂犬病的病原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方法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猪呈暴发性流行。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病原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方法。

1、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属、猪疱疹病毒I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0~150纳米,属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有囊膜。病毒主要存在于脑脊髓中,在血液和内脏器官中也有病毒存在。病毒对干燥、低温、酸性等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圈能存活1个月以上,在猪肉中存活5个月以上。病毒对碱性、温热等抵抗力弱,紫外线、火碱、来苏儿、过氧乙酸能很快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猪、牛、羊、犬、猫、水貂、狐狸、鼠类等44种哺乳动物均可自然感染,除猪以外,其他动物感染均以死亡告终。这些动物不明原因死亡是发生伪狂犬病的重要信号。猪场要禁养犬、猫,并严防其进场。猪场应灭鼠,实行猪群伪狂犬病净化。

伪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猪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仔猪的危险性最高。病猪、带毒猪和带毒的鼠类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特别是无症状的带毒猪在病毒的保存和传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猪伪狂犬病往往在分娩高峰的母猪舍先发病,几乎每窝都发病,发病率达100%。康复猪能长时期通过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出,易感猪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发生传染。

猪是伪狂犬病的唯一自然宿主,对其危害最大,可致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及胎儿干尸化。对初生仔猪则引起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麻痹、衰竭死亡,病死率100%。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但可引起呼吸道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和产子旺季多发。

3、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3天,短的36小时。猪的临床症状随着年龄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但都没有明显的瘙痒现象。

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的症状最为严重,病初体温升高达40℃以上,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随后出现神经症状:肌肉震颤,步态不稳,四肢运动失调,眼球震颤,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有前进或后退或转圈等强迫运动,常伴有癫痫样发作及昏睡等现象,触摸时可引起肌肉抽搐。神经症状出现1~2天内死亡,病死率高达100%。

3~4周龄的仔猪主要症状相同,但发病少,病程长,一般4~8天,便秘,病死率低,约40%~60%,后期出现神经症状的常出现后遗症,如眼盲、偏瘫、发育不良等。

3月龄以上的猪感染率高,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低,呈隐性感染,出现微热、打喷嚏,食欲不振,厌食,精神沉郁,一般3~4天康复。如体温继续升高,从第5天起出现神经症状,呈间歇性发作,但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妊娠母猪在妊娠30天内感染,部分胎儿被吸收,产仔数少。妊娠40天以上感染时,常有流产、死产和延迟分娩等现象,流产、死产胎儿大小相差不显著,无畸形胎,死产胎儿有不同程度的软化现象,流产胎儿大多甚为新鲜,脑壳及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胸膛、腹腔及心包腔有棕褐色潴留液,肾及心肌出血,肝脾灰白色坏死点。妊娠后期感染时,可有活产胎儿,但往往因活力差,于产后不久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而死亡。母猪于流产、死产前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约有20%以上的母猪不受胎。

4、病理变化

有明显神经症状的病猪,解剖时常见明显的脑膜充血及脑脊髓液增多,鼻咽处充血,扁桃体及其淋巴结有坏死病灶,肝、脾有灰白色的针尖状坏死点,心包液增加,肺可见水肿和出血点。

5、防治措施

不要从发生过本病的地区引进病猪。平时注意饲料保管收藏,消灭老鼠,防止带病鼠类传染。猪群与其他动物分开饲养,防止相互传染。常发地区应定期接种伪狂犬病疫苗,可起到预防效果。公猪每年免疫3~4次,进口苗1头份,国产苗2头份,母猪配种前和产前20天各免疫1次,剂量同公猪,仔猪1~3日龄用活苗滴鼻首免,且滴两个鼻孔,剂量1.0~1.5头份,5~7周龄二免,肌肉注射1头份。发生本病时要及时隔离。对用具、圈舍和环境,用2%的氢氧化钠或10%的石炭酸乳剂消毒。对发病症状轻微的猪可试用以下疗法:应用复方盐酸吗啉胍注射液治疗,猪每千克体重用药0.05~0.10毫升,每天肌肉注射1次。对病情严重的可每天肌肉注射2次,连续用药5天。同时,给病猪肌肉注射猪白细胞干扰素,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5天。补充高免血清或健康猪血清,同时辅以黄芪多糖进行注射。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伪狂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水貂、雪貂因饲喂含伪狂犬病毒的猪下脚料也可引起伪狂犬病的暴发。实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敏感,小鼠、大鼠、豚鼠等也能感染。关于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道很少,并且都不是以病毒分离为报道依据。如土耳其及我国台湾曾报道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欧洲也曾报告数例因皮肤伤口接触病料组织而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部有发痒,未曾报告有死亡。最新的报道见于1992年,在波兰因直接接触伪狂犬病毒而感染的工人,首先是手部先出现短暂的瘙痒,后扩展至背部和肩部。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
在猪场,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空气传播则是伪狂犬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但到底能传播多远还不清楚。人们还发现在邻近有伪狂犬病发生的猪场周围放牧的牛群也能发病,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传播是惟一可能的途径。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另外,乳汁和精液也是可能的传播方式。
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其结果都是死亡。猪发生伪狂犬病后,其临诊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等综合症候群。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40%,死亡率20%左右;对成年肥猪可引起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
伪狂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临床症状
伪狂犬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其中,感染猪的年龄是最主要的。与其他动物的疱疹病毒一样,幼龄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病情最重。
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1天表现正常,从第2天开始发病,3~5天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光。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一旦发病,1~2日内死亡。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病情极严重,发病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委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断奶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发病率在20%~40%左右,死亡率在10%~20%左右,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天内完全恢复。

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儿或死胎,其中以死胎为主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发病,而且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春初多发。

伪狂犬病的另一发病特点是表现为种猪不育症。近几年发现有的猪场春季暴发伪狂犬病,出现死胎或断奶仔猪患伪狂犬病后,紧接着下半年母猪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有反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的。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表现出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病理变化
伪狂犬病毒感染一般无特征性病变。眼观主要见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其他肉眼病变不明显。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炎和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时,脑膜明显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和坏死点。子宫内感染后可发展为溶解坏死性胎盘炎。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有明显的血管套及弥散性局部胶质细胞坏死。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出血性炎症。有时可见肝脏小叶周边出现凝固性坏死。肺泡隔核小叶质增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诊断鉴别
根据疾病的临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同时要注意与猪细小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弓形虫及布鲁氏菌等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相区别。

分离
1.病毒分离鉴定病毒的分离是诊断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患病动物的多种病料组织如脑、心、肝、脾、肺、肾、扁桃体等均可用于病毒的分离,但以脑组织和扁桃体最为理想,另外,鼻咽分泌物也可用于病毒的分离。病料处理后可直接接种敏感细胞,如猪肾传代细胞(PK-15和IBRS-2)、仓鼠肾传代细胞(BHK-21)或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在接种后24~72小时内可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若初次接种无细胞病变,可盲传3代。不具备细胞培养条件时,可将处理的病料接种家兔或小鼠,根据家兔或小鼠的临诊表现做出判定,但小鼠不如家兔敏感。分离到病毒后再用标准阳性血清做中和试验以确诊本病。
切片
2.组织切片荧光抗体检测取患病动物的病料如脑或扁桃体的压片或冰冻切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其优点是快速,在几小时内即可获得可靠结果,对于新生仔猪,其敏感性与病毒分离相当,但对于育肥猪与成年猪,该法则不如病毒分离敏感。
PCR
3.PCR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利用PCR可从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如鼻咽拭子或组织病料中扩增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从而对患病动物进行确诊。PCR与病毒分离鉴定相比,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同时检测大批量的样品,并且能进行活体检测,适合于临诊诊断。

4.血清学诊断多种血清学方法可用于伪狂犬病的诊断,应用最广泛的有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等。其中血清中和试验的特异性、敏感性都是最好的,并且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的诊断方法。但由于中和试验的技术条件要求高、时间长,所以主要是用于实验室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同样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3~4h内可得出试验结果,并可同时检测大批量样品,广泛用于伪狂犬病的临诊诊断。另外,近几年来,乳胶凝集试验以其独特的优点也在临诊上广泛应用,操作极其简便,几分钟之内便可得出试验结果。
鉴别
5.鉴别诊断猪伪狂犬病病毒鉴别诊断方法是在使用基因标志疫苗的基础上应用的一类诊断方法。由于PRV中存在多个非必需糖蛋白基因,缺失这些基因的病毒突变株不能产生被缺失基因所编码的糖蛋白,但又不影响病毒在细胞上的增殖与免疫原性。将这种基因缺失标志疫苗注射动物后,动物不能产生针对缺失蛋白的抗体。因此,可通过血清学方法将自然感染野毒的血清学阳性猪与注苗猪区分开来。目前,缺失疫苗缺失的糖蛋白基因主要为gE和gG基因,也有缺失gC、gB基因的。针对缺失的糖蛋白已利用大肠杆菌或酵母等表达系统的表达产物建立了相应的鉴别诊断方法:gE-ELISA、gG-ELISA、gC-ELISA、gB-ELISA以及gE-LAT、gG、LAT等,实验证实这些方法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临诊检测,同时乳胶凝集还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目前,在我国已有gE-ELISA、gG-ELISA和gE-LAT、gG-LAT问世。
防治措施编辑
预防: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以净化猪群为主要手段,首先从种猪群净化,实行‘小产房’、‘小保育’、‘低密度’、‘分阶段饲养’的饲养模式。加强猪群的日常管理。
1、免疫接种:
(1)后备猪应在配种前实施至少2次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接种,2次均可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
(2)经产母猪应根据本场感染程度在怀孕后期(产前20-40天或配种后75-95天)实行1-2次免疫。母猪免疫使用灭活苗或基因缺失弱毒苗均可,2次免疫中至少有1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产前20-40天实行2次免疫的妊娠母猪,第一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第二次使用蜂胶灭活苗较为稳妥。
(3)哺乳仔猪免疫根据本场猪群感染情况而定。本场未发生过或周围也未发生过伪狂犬疫情的猪群,可在30天以后免疫1头份灭活苗;若本场或周围发生过疫情的猪群应在19日龄或23-25日龄接种基因缺失弱毒苗1头份;频繁发生的猪群应在仔猪3日龄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滴鼻。
(4)疫区或疫情严重的猪场:保育和育肥猪群应在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1次。
消灭牧场中的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并做好消毒工作及血清学监测等,这样对本病的防制也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对猪群采血做血清中和试验,阳性者隔离,以后淘汰。以3~4周为间隔反复进行,一直到两次试验全部阴性为止。另外一种方式是培育健康猪,母猪产仔断乳后,尽快分开,隔离饲养,每窝小猪均须与其他窝小猪隔离饲养。到16周龄时,做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为阴性),所有阳性猪淘汰,30日后再做血清学检查,把阴性猪合成较大群,最终建立新的无病猪群。
治疗:
本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前期只要靠预防为主。如果发病可以使用猪血清抗体进行治疗。
猪场净化技术要点
1、保证各个阶段猪只的合理营养供给。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产生过多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3、做好密度、通风、冬天保温及夏天降温管理。夏天母猪舍和公猪舍都采取水帘式降温和排风扇抽风抽湿的方法,让猪只处于舒适的环境。
4、全进全出及同日龄阶段饲养。全进全出在疾病控制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全进全出一定要彻底,包括猪群、工作人员、工具等。
5、每个环节设一个专用的病猪隔离场所,及时把病猪隔离出来,这无论是对病猪的病情控制和对未感染猪群都是很好的。
6、消灭可能的传播媒介。猪场严格禁止饲养犬、猫及家禽,杜绝犬、猫、鸡及其他鸟类进入猪场,定期进行场内灭鼠、灭蝇工作。
7、对全场种猪(含公母种猪及后备猪群)进行临床观察及生产繁殖性能的调查。
8、合理地使用疫苗,并根据抗体水平决定免疫程序。

猪关节炎型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与防控


近两年来,猪链球菌病的流行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仔猪关节炎型链球菌病主要呈地方性流行。该病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温度较高的夏季和秋初比较常见。病猪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发育缓慢,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死亡,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关节炎型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猪关节炎型链球菌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猪关节炎型链球菌病的发病机理是猪通过呼吸道或者消化道感染病原菌,进入体内后经由血液循环传播,主要在四肢关节定居,从而导致关节肿胀、发炎,影响正常机能,且伴有全身症状。任何品种、年龄的猪感染链球菌后都可能发生慢性或者急性关节炎,其中仔猪最容易,通常认为是由于脐部感染而引起。猪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链球菌,如呼吸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以及母乳中都普遍存在病菌,甚至健康仔猪的扁桃体内也能够分离得到该菌。猪能够经由肚脐以及扁桃体、蹄部、皮肤损伤感染病菌,尤其是哺乳仔猪或者保育仔猪饲养在粗糙地面且没有铺垫垫料时容易使腿部皮肤发生损伤.从而就容易通过伤口感染链球菌而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通常是后肢出现跛行,关节发生肿胀,往往呈躺卧状,人为驱赶会由于疼痛而大声尖叫。如果关节严重肿胀,将肿胀部切开会有少量混杂血液的黄白色脓汁流出。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猪多个关节周围肌肉会发生肿胀,伴有疼痛,呈现跛行,且肌肉逐渐发生萎缩,走动严重困难或者发生瘫痪而无法站起。另外,体温一般升高达到39-40.5℃。部分病猪的一侧前肢或者后肢上部发生明显肿大,用手触摸具有坚硬感,且伴有疼痛反应,但之后不断变软,肿胀处发生溃烂,并长时间有白色脓汁流出;食欲不振,尿液呈淡赤色,粪便稍干,被毛粗乱,日渐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持续3-5周。

3、病理变化

病猪主要病变是四肢关节发生肿大,且关节囊内存在大量呈胶样状的淡黄色液体,个别会存在纤维素化脓性物质;鼻、喉黏膜发生充血、肿胀、出血,且表面附着黏液;全身淋巴结都发生程度不同的充血、肿大以及出血,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比较严重;肝脏呈暗红色,发生肿大,肝叶下缘覆盖有纤维素;心肌色泽变暗,心包积液,且其中往往含有较多的纤维素絮片;肺脏存在淤血,发生肿胀、水肿,气管内含有大量呈泡沫状的灰白色液体;脾脏呈黑紫色,明显肿大,质地变脆且柔软;肾脏色泽暗淡,发生轻度肿大,质地较脆,被膜以及表面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点;胃肠黏膜明显充血、出血。

4、实验室检验

镜检。在病猪关节腔内先后使用灭菌注射器抽取6份关节液用于检测,取少量病料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少量革兰氏阳性球菌,呈卵圆形或者圆形。

分离培养。取6份病料以划线的方式分别接种于5%~10%的绵羊鲜血琼脂平板,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48h的分离培养,发现都能够长出细菌,且48h后都会长出直径为o.5-0.8mm的圆形、灰白色小菌落,明显隆起,且菌落周围由于发生不完全性溶血而呈草绿色。挑取病菌先后在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上接种,都没有长出细菌。取病菌在马丁肉汤(添加10%血清)中,细菌能够生长,经过24h上面变得澄清,且管底存在颗粒状沉淀。另外,该菌接种血琼脂后置于10℃下也能够生长,说明其具有适应较低温度的能力。先后挑取马丁肉汤中的细菌和血平板上的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都可见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呈单个、成对排列,或者3-5个呈链状。

生化反应。取分离菌的纯培养物在生化反应培养基上接种,结果表明该菌能够使乳糖、蔗糖、水杨酸、山梨醇发酵,而不能够使甘露醇、果糖、菊糖、棉子糖发酵,且淀粉水解呈阳性结果。

5、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对于容易发生、流行该病的地区,可选择使用猪链球菌弱毒菌苗进行免疫接种。妊娠母猪可在产前5周接种,每头注射3-4头份链球菌菌苗,从而使其所产后代仔猪在吮食初乳时得到免疫抗体。对于新生仔猪,要在1周龄内进行首免,每头肌肉注射1头份菌苗,并在断奶后再注射1头份菌苗。如果猪场条件允许,最好给猪群免疫接种自家疫苗,即从本场分离得到的链球菌来制成灭活苗。

药物治疗。关节炎型链球菌病常使用头孢噻呋、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病猪可按体重使用3万-4万IUjkg氨苄青霉素或者4万-5万IUjkg青霉素,并与适量的安乃近或者复方氨基比林混合均匀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2次,同时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o.015-o.02gjkg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或者复方磺胺嘧啶钠,注意首次用量加倍,每12h用药1次,连续使用2-3天。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一个或多个关节周围肌肉肿胀,疼痛,跛行,难以站立,有的后肢瘫痪,卧地不起,触诊关节局部有波动感,少数变硬,皮肤增厚。患猪体温升高,被毛粗乱,食欲不佳,逐渐消瘦。
解剖病变:剖检患病关节可见浆液纤维素性炎症,关节囊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混浊,并含有黄白色奶酪样块状物。有的关节周围皮下有胶样水肿,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坏死。
实验室检查:无菌采取病猪肿胀关节的关节囊液,制成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液染色,显微镜检查,见到大量单个、成对、短链或呈长链排列的圆形紫色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诊断: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关节炎。
治疗:及时隔离病猪,对病猪、可疑病猪进行治疗。根据细菌的敏感性和感染类型,选择抗猪链球菌感染最有效的抗菌药物:强效阿莫西林(恒丰强动物药业生产)15-20mg/kg.w+地塞米松10mg/kg.w+30%的安乃近0.05g/kg.w,混合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4天。用药四天后,病猪的关节肿胀现象消失,行走基本正常,食欲也恢复。
讨论:链球菌是引发猪病的重要致病性细菌,能引起猪的多种疾病:急性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以关节炎、心内膜炎、淋巴结化脓及组织化脓等为特征。随着气温升高,阴雨潮湿等系列环境诱因,尤其易引发关节炎,如不进行及时防治,很快就会波及全群,严重的也会引起死亡。
对链球菌敏感的药物有很多:青链霉素、头孢噻呋、头孢拉定、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磺胺类等,但由于链球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时治疗剂量要足,疗程要完整,可考虑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从此次治疗结果看,目前阿莫西林治疗链球菌引起的猪关节炎效果还可以。
此外,对猪舍加强消毒工作,用5%石炭酸、2%福尔马林均能在10分钟内杀死链球菌,改善饲养环境,降低密度,加强通风,减少应激,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抗病力,减少猪感染细菌发病的机会。
猪链球菌病是由一种致病性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只均能感染,但以中小猪多发,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随之降低。过去,猪链球菌病症状以形成局部脓肿的较多,败血型仅为个别散发;但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了来势猛、传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的败血型链球菌病,对养猪业的发展威胁很大。
【病原】链球菌呈球形或卵圆形,单个、成双或形成不同长度的链条,革兰氏染色为阳性。链球菌存在于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扁桃体和鼻腔内。当引入带菌的种猪、仔猪时,加之饲养密度大、通风不好、猪群混杂等应激条件,即可引起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其次是皮肤创口感染。链球菌能被各种消毒剂杀死。
【主症】猪的链球菌感染有三种类型,分别由不同的菌型引起。不同类型的主症、剖检变化都不尽相同,比较复杂,不易确诊。
链球菌性淋巴结脓肿主要由E群链球菌引起。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咽部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发生化脓性炎症,并有全身症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血源扩散,引起其他部位脓肿。
链球菌性败血症由C群兽疫链球菌引起。表现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全身衰弱,精神委顿,腹下有紫红斑,死亡率高。最急性病例,往往头晚未见任何症状,次晨就死亡。有的便秘或腹泻,尿含血液,皮肤有出血点或紫红斑;有些病猪呈现肺炎症状,呼吸浅快,有浆液性鼻漏;有的跛行,甚至卧地不起。一般经-12-18小时死亡,有的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链球菌性脑膜脑炎由C群链球菌引起,多发于8周龄仔猪。病初体温可升高到40.5-42.5℃,有的中后期的体温可降至正常。有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转圈,空嚼、磨牙,伏卧,继而后肢麻痹,前肢爬行,四肢作游泳状运动,甚至昏迷不醒,经30-36小时死亡。
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如病初体温一般升高,但也有不升高的;有的不呈现症状时,体温升高到40-41.5℃,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其体温可降至正常。所以在诊断时应一一鉴别,以免误诊。
剖检变化可见胸、腹及四肢下端呈紫红色,胸腔或腹腔内常有黄色水液,会厌软骨点状出血,气管内常有暗红色泡沫,肺部瘀血水肿,呈暗红色,肝、脾有时肿大,血液凝固不良,淋巴结瘀血水肿。脑炎型的可见脑膜和脑实质充血、出血。
【防治】每年定期进行链球菌苗预防注射,一般在断乳后进行免疫1次,免疫期为半年,如是种猪应隔6个月后再免疫1次。对发病的猪群应及早诊断,进行隔离治疗,猪舍、场地、用具可用10%石灰乳或2%烧碱消毒。同时采用药物预防,每吨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g,饲喂4-6周,也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治疗以西药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为主,辅用中药治疗。
1.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万-3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最好配合使用链霉素0.5-lg肌肉注射,其效果更佳。
2.复方磺胺嘧啶钠按每千克体重0.1g肌肉注射,首次倍量,每天2次,连用4-5天。
3.对淋巴结脓肿型的按外科常规治疗,先切开排脓,而后抗菌消炎。
4.对脑炎型的病猪应采用林可霉素(洁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林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天;红霉素按每千克体重6mg缓慢静注或分点肌注,每日2次,连用3-5天。
5-野菊花60g忍冬藤60g紫花地丁30g白毛夏枯草60g七叶一枝花15g,煎汁,拌料喂服。
6.蒲公英30g地丁草30g,煎汁,拌料喂服,每日2次,连服3天。
7.钩吻藤(亦称胡蔓藤、大茶药)用于败血性链球菌病的预防、治疗:以去皮干藤计算,大猪20-30g,中猪10-20g,小猪5-10g,加水煎1-2小时,灌服,每日2次,连服3天。此药有毒性,宜慎用。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猪呈暴发性流行。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该病特点是能够长时间带毒、散毒,且各种应激因素都可能导致这种潜伏感染暴发疾病。所以必须加强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

随着猪年龄的不断增长,患病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新生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眼睛周围发红,双眼紧闭,陷入昏睡,体温升高达到41-42℃,呼吸困难,有混杂泡沫的黏液从口角流出,部分发生呕吐、腹泻。乳猪患病后两耳后倾,初期受到刺激会兴奋且呜叫,后期受到任何刺激都不会叫出声,只会导致局部肌肉发生震颤;眼睑发生水肿,腹部存在粟粒大小的紫色斑点,部分甚至全身都呈紫色;初期行走摇晃,部分甚至后退行走,非常容易跌倒,之后会倒地不起,四肢不断划动,头颈后仰,往往呈现间歇性抽搐,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经过4-10min又能够站起。病程持续最短时只有4-6h,最长时可达到5天,通常在2-3天。患病仔猪断奶前后如果排出黄色水样稀粪,死亡率能够达到100%。大于2月的猪患病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不会表现出神经症状,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咳嗽,呼吸困难等。妊娠母猪患病后,体温能够升高大约o.5℃,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咳嗽,呈现腹式呼吸,伴有便秘,且容易发生延迟分娩、流产以及死产。对于妊娠后期患病的母猪,尽管能够产出活仔猪,但由于其具有较差的生活力,一般会在出生1-2天内表现出神经症状,最终发生死亡。

2、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脏、脑组织进行抹片,接着进行染色镜检,没有发现细菌。同时,将以上病料在马丁肉汤及鲜血琼脂平板接种,置于37℃体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也没有长出细菌。

血清学诊断。主要是通过乳胶凝集试验以及伪狂犬鉴别诊断试剂盒(gE)进行检测。取产出具有典型神经症状仔猪的母猪的若干份血清,结果都为伪狂犬抗体阳性;取产出死胎的母猪的若干份血清,大部分为伪狂犬抗体阳性;另外,还要取具有比较典型症状且较大日龄的仔猪的若干份血清,结果都呈阳性。

动物试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脑组织,按1:10的比例添加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按每毫升添加o.1万IU青霉素和0.1万IU链霉素,静止2h,然后取3mL上清液给3只健康家兔进行皮下接种,经过3天都表现出狂燥惊恐,体温升高;呼吸加速,且注射处严重瘙痒,不断进行啃咬或者爪抓,直到掉毛、破皮出血,最终四肢麻痹,在抽搐中死亡。

3、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或者猪群,可使用猪伪狂犬病灭活油乳剂苗或者弱毒冻干苗进行免疫接种,一般成年猪及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每只接种2.omL,仔猪第1次每只接种o.5mL,断奶后每只还要接种1.omL,大于3个月的育成猪每只接种1.omL。以上两种疫苗能够有效控制猪伪狂犬病的流行,但无法有效避免发生感染和抑制强毒扩散,也无法防止出现潜伏感染,导致该病很难控制和彻底根除。如果猪场条件允许,可选择使用基因工程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基因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以及重组疫苗等。单基因缺失疫苗主要有gM基因缺失疫苗、RR基因缺失疫苗、TK基因缺失疫苗、UL50基因缺失疫苗等;多基因缺失疫苗主要有TK/gG基因缺失疫苗、TK/gD基因缺失疫苗、TK/gC基因缺失疫苗、TKJgE基因缺失疫苗等。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时,要注意避免其他疫苗与其产生免疫干扰,保证免疫有效率。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防止发生引种带毒。如果猪场必须进行引种时,必须保证从非疫区进行引种。对于引种猪,到场后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确保伪狂犬病野毒呈阴性才能够混入种猪群。猪群要采取封闭式管理,并施行全进全出制度。猪场要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并严格按其执行,确保消毒良好。另外,猪场要适时进行灭鼠工作,且禁止场内混养其他动物。

隔离消毒。猪发病后,要立即进行隔离、消毒以及治疗,防止病情扩散而带来更大的损失。病猪污染的猪舍要进行清洗和消毒,每天使用1%喷雾灵溶液进行带猪消毒,同时使用4%氢氧化钠溶液对舍外墙壁、道路进行喷雾消毒。另外,对于工作人员的制服、鞋帽等也要浸泡在消毒液中消毒。

药物治疗。病猪可选择使用干扰素治疗,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后每头肌肉注射1mL,同时配合每头注射2mL抗病毒多肽,按体重注射o.12mLjkg黄芪多糖注射液,接着再按体重肌肉注射3mgjkg头孢噻呋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患病仔猪症状严重,且高烧不退,可肌肉注射适量的氨苄青霉素、安乃近,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为避免发生继发感染,可按每500mg饲料添加150g强力霉素、200g70%阿莫西林、500g爱乐新,混合均匀后饲喂;按每500kg饮水添加250g黄芪多糖、250g多维、150970%阿莫西林,连续使用7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疫情。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伪狂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水貂、雪貂因饲喂含伪狂犬病毒的猪下脚料也可引起伪狂犬病的暴发。实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敏感,小鼠、大鼠、豚鼠等也能感染。关于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道很少,并且都不是以病毒分离为报道依据。如土耳其及我国台湾曾报道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欧洲也曾报告数例因皮肤伤口接触病料组织而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部有发痒,未曾报告有死亡。最新的报道见于1992年,在波兰因直接接触伪狂犬病毒而感染的工人,首先是手部先出现短暂的瘙痒,后扩展至背部和肩部。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
在猪场,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空气传播则是伪狂犬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但到底能传播多远还不清楚。人们还发现在邻近有伪狂犬病发生的猪场周围放牧的牛群也能发病,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传播是惟一可能的途径。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另外,乳汁和精液也是可能的传播方式。
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其结果都是死亡。猪发生伪狂犬病后,其临诊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等综合症候群。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40%,死亡率20%左右;对成年肥猪可引起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
伪狂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临床症状
伪狂犬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其中,感染猪的年龄是最主要的。与其他动物的疱疹病毒一样,幼龄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病情最重。
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1天表现正常,从第2天开始发病,3~5天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光。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一旦发病,1~2日内死亡。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病情极严重,发病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委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断奶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发病率在20%~40%左右,死亡率在10%~20%左右,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天内完全恢复。
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儿或死胎,其中以死胎为主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发病,而且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春初多发。
伪狂犬病的另一发病特点是表现为种猪不育症。近几年发现有的猪场春季暴发伪狂犬病,出现死胎或断奶仔猪患伪狂犬病后,紧接着下半年母猪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有反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的。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表现出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防治措施
预防: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以净化猪群为主要手段,首先从种猪群净化,实行‘小产房’、‘小保育’、‘低密度’、‘分阶段饲养’的饲养模式。加强猪群的日常管理。
1、免疫接种:
(1)后备猪应在配种前实施至少2次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接种,2次均可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
(2)经产母猪应根据本场感染程度在怀孕后期(产前20-40天或配种后75-95天)实行1-2次免疫。母猪免疫使用灭活苗或基因缺失弱毒苗均可,2次免疫中至少有1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产前20-40天实行2次免疫的妊娠母猪,第一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第二次使用蜂胶灭活苗较为稳妥。
(3)哺乳仔猪免疫根据本场猪群感染情况而定。本场未发生过或周围也未发生过伪狂犬疫情的猪群,可在30天以后免疫1头份灭活苗;若本场或周围发生过疫情的猪群应在19日龄或23-25日龄接种基因缺失弱毒苗1头份;频繁发生的猪群应在仔猪3日龄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滴鼻。
(4)疫区或疫情严重的猪场:保育和育肥猪群应在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1次。
消灭牧场中的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并做好消毒工作及血清学监测等,这样对本病的防制也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对猪群采血做血清中和试验,阳性者隔离,以后淘汰。以3~4周为间隔反复进行,一直到两次试验全部阴性为止。另外一种方式是培育健康猪,母猪产仔断乳后,尽快分开,隔离饲养,每窝小猪均须与其他窝小猪隔离饲养。到16周龄时,做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为阴性),所有阳性猪淘汰,30日后再做血清学检查,把阴性猪合成较大群,最终建立新的无病猪群。

猪场净化技术要点
1、保证各个阶段猪只的合理营养供给。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产生过多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3、做好密度、通风、冬天保温及夏天降温管理。夏天母猪舍和公猪舍都采取水帘式降温和排风扇抽风抽湿的方法,让猪只处于舒适的环境。
4、全进全出及同日龄阶段饲养。全进全出在疾病控制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全进全出一定要彻底,包括猪群、工作人员、工具等。
5、每个环节设一个专用的病猪隔离场所,及时把病猪隔离出来,这无论是对病猪的病情控制和对未感染猪群都是很好的。
6、消灭可能的传播媒介。猪场严格禁止饲养犬、猫及家禽,杜绝犬、猫、鸡及其他鸟类进入猪场,定期进行场内灭鼠、灭蝇工作。
7、对全场种猪(含公母种猪及后备猪群)进行临床观察及生产繁殖性能的调查。
8、合理地使用疫苗,并根据抗体水平决定免疫程序。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Ⅰ型疱疹病毒而导致,具有多种症候群,主要是呼吸困难、繁殖障碍、神经症状等。猪群发病后,往往会导致仔猪死亡率升高,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等,公猪利用性能较差或者失去利用价值,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

1、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该病重要的传染源。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病猪直接接触可以感染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伤口、配种精液等途径感染。母猪感染该病后6~7天乳汁中有病毒,持续3~5天,乳猪可因吃奶而感染该病。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感染发病率几乎达100%。牛与猪之间可以互相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性发生,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在常年产仔的情况下,季节性不明显。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也越高,随日龄的增长而下降。断奶后的仔猪发病率较低。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天,2周龄内的仔猪最易感。病初精神沉郁,发热,厌食,呕吐,眼球上翻,呼吸困难。神经症状为共济失调、痉挛、麻痹、转圈,倒地后四肢呈游泳样滑动。一般神经症状出现后2天内死亡,病死率可达100%。3~4周龄仔猪病程稍长,病死率为35%-60%。2月龄以上猪,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可恢复。妊娠母猪易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或弱仔。公猪感染后将失去配种价值。

3、病理变化

一般病猪无特征性病变。在临床上呈现严重神经症状的病猪,死后剖检,可见到明显的脑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髓液增多。胃肠呈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流产胎儿的脑和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肾和心肌出血。肝脏和脾脏有灰白色坏死灶。组织学检查: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呈非化脓性脑膜炎及神经节炎变化,有明显的血管套和胶质细胞坏死。在鼻咽黏膜、脾脏和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有核包涵体。

4、诊断要点

根据病猪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以及病理资料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实验室检验,可采用家兔接种试验和血清学诊断。实验室检验:①动物接种试验。取病料(病猪患部水肿液、脊髓以及脑组织等),用生理盐水制成1:10组织悬液,加抗生素处理,离心,取上清液1~2mL,注射于家兔后腿外侧皮下或肌肉内,家兔接种后2~3天,注射部位发生奇痒,不断啃咬局部,致使局部皮肤脱毛、出血,经1—2天后麻痹而死亡。可确诊为猪伪狂犬病。②血清学检查。如免疫荧光试验,用免疫荧光检查脑、扁桃体压片或冷冻切片,见细胞内有荧光,可以确诊,几小时即可获得可靠结果。还有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均可做出准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李氏杆菌病、猪脑脊髓炎、狂犬病相区别。

5、预防措施

第一,防止从疫区购人种猪时带进该病传染源。引进前要做好产地检疫,血检阴性者方可引进;引进后,还要先隔离检疫1个月,并采血送实验室检验为阴性者,方可混群饲养。第二,做好养猪场内消毒工作,切断感染途径。第三,消灭养猪场内的鼠类和野生动物,清除传播媒介。第四,做好种猪场种猪群的定期采血检查,对血检阳性猪必须及时淘汰。

6、发病后迅速扑灭措施

隔离。对伪狂犬病的血清学检测出来的阳性猪(病猪)和同群猪(假定健康猪)进行紧急分群隔离管理。对检出的阳性猪进行隔离饲养,然后淘汰处理;对假定健康猪(同群猪)进行隔离饲养、隔离观察、隔离免疫接种。

消毒。对病猪污染的圈舍、场地、交通工具、用具等,可选用3%火碱液进行喷洒和刷洗消毒,每平方米面积用3%火碱液400mL,对养猪舍要进行带猪消毒,要做到每2天消毒1次;对舍外的环境消毒,要做到每10天消毒1次。

免疫,就是紧急免疫接种。要在当地动物疫控机构的指导下,对假定健康猪和周围受威胁的猪进行免疫接种,形成“免疫带”。对种猪场,发病后可选用猪伪狂犬病油乳剂灭活疫苗,仔猪断奶时首免,30天后进行二免;母猪配种前免疫1次(建议产前30天,进行二免);种公猪每4个月免疫接种1次,种猪场一般不宜选用弱毒疫苗。对育肥猪场,发病后可采用全面免疫的方法,除发病的乳猪和仔猪予以扑杀外,其余的仔猪和母猪,一律注射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K61弱毒株),乳猪第一次肌内注射疫苗0.5mL,断奶后再肌内注射疫苗1mL;3月龄以上中猪、成猪及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肌内注射疫苗2mL,免疫期1年。也可注射猪伪狂犬病油乳剂灭活苗。

有效治疗。对有保种价值的猪进行治疗。因该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在病猪出现神经症状之前可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但耐过猪长期携带病毒,应继续隔离饲养,跟踪检疫。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伪狂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水貂、雪貂因饲喂含伪狂犬病毒的猪下脚料也可引起伪狂犬病的暴发。实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敏感,小鼠、大鼠、豚鼠等也能感染。关于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道很少,并且都不是以病毒分离为报道依据。如土耳其及我国台湾曾报道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欧洲也曾报告数例因皮肤伤口接触病料组织而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部有发痒,未曾报告有死亡。最新的报道见于1992年,在波兰因直接接触伪狂犬病毒而感染的工人,首先是手部先出现短暂的瘙痒,后扩展至背部和肩部。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
在猪场,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空气传播则是伪狂犬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但到底能传播多远还不清楚。人们还发现在邻近有伪狂犬病发生的猪场周围放牧的牛群也能发病,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传播是惟一可能的途径。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另外,乳汁和精液也是可能的传播方式。
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其结果都是死亡。猪发生伪狂犬病后,其临诊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等综合症候群。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40%,死亡率20%左右;对成年肥猪可引起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
伪狂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临床症状

伪狂犬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其中,感染猪的年龄是最主要的。与其他动物的疱疹病毒一样,幼龄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病情最重。
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1天表现正常,从第2天开始发病,3~5天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光。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一旦发病,1~2日内死亡。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病情极严重,发病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委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断奶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发病率在20%~40%左右,死亡率在10%~20%左右,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天内完全恢复。

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儿或死胎,其中以死胎为主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发病,而且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春初多发。

伪狂犬病的另一发病特点是表现为种猪不育症。近几年发现有的猪场春季暴发伪狂犬病,出现死胎或断奶仔猪患伪狂犬病后,紧接着下半年母猪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有反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的。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表现出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病理变化
伪狂犬病毒感染一般无特征性病变。眼观主要见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其他肉眼病变不明显。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炎和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时,脑膜明显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和坏死点。子宫内感染后可发展为溶解坏死性胎盘炎。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有明显的血管套及弥散性局部胶质细胞坏死。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出血性炎症。有时可见肝脏小叶周边出现凝固性坏死。肺泡隔核小叶质增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诊断鉴别
根据疾病的临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同时要注意与猪细小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弓形虫及布鲁氏菌等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相区别。

分离
1.病毒分离鉴定病毒的分离是诊断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患病动物的多种病料组织如脑、心、肝、脾、肺、肾、扁桃体等均可用于病毒的分离,但以脑组织和扁桃体最为理想,另外,鼻咽分泌物也可用于病毒的分离。病料处理后可直接接种敏感细胞,如猪肾传代细胞(PK-15和IBRS-2)、仓鼠肾传代细胞(BHK-21)或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在接种后24~72小时内可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若初次接种无细胞病变,可盲传3代。不具备细胞培养条件时,可将处理的病料接种家兔或小鼠,根据家兔或小鼠的临诊表现做出判定,但小鼠不如家兔敏感。分离到病毒后再用标准阳性血清做中和试验以确诊本病。
切片
2.组织切片荧光抗体检测取患病动物的病料如脑或扁桃体的压片或冰冻切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其优点是快速,在几小时内即可获得可靠结果,对于新生仔猪,其敏感性与病毒分离相当,但对于育肥猪与成年猪,该法则不如病毒分离敏感。
PCR
3.PCR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利用PCR可从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如鼻咽拭子或组织病料中扩增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从而对患病动物进行确诊。PCR与病毒分离鉴定相比,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同时检测大批量的样品,并且能进行活体检测,适合于临诊诊断。

血清学
4.血清学诊断多种血清学方法可用于伪狂犬病的诊断,应用最广泛的有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等。其中血清中和试验的特异性、敏感性都是最好的,并且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的诊断方法。但由于中和试验的技术条件要求高、时间长,所以主要是用于实验室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同样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3~4h内可得出试验结果,并可同时检测大批量样品,广泛用于伪狂犬病的临诊诊断。另外,近几年来,乳胶凝集试验以其独特的优点也在临诊上广泛应用,操作极其简便,几分钟之内便可得出试验结果。
鉴别
5.鉴别诊断猪伪狂犬病病毒鉴别诊断方法是在使用基因标志疫苗的基础上应用的一类诊断方法。由于PRV中存在多个非必需糖蛋白基因,缺失这些基因的病毒突变株不能产生被缺失基因所编码的糖蛋白,但又不影响病毒在细胞上的增殖与免疫原性。将这种基因缺失标志疫苗注射动物后,动物不能产生针对缺失蛋白的抗体。因此,可通过血清学方法将自然感染野毒的血清学阳性猪与注苗猪区分开来。目前,缺失疫苗缺失的糖蛋白基因主要为gE和gG基因,也有缺失gC、gB基因的。针对缺失的糖蛋白已利用大肠杆菌或酵母等表达系统的表达产物建立了相应的鉴别诊断方法:gE-ELISA、gG-ELISA、gC-ELISA、gB-ELISA以及gE-LAT、gG、LAT等,实验证实这些方法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临诊检测,同时乳胶凝集还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目前,在我国已有gE-ELISA、gG-ELISA和gE-LAT、gG-LAT问世。
防治措施
预防: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以净化猪群为主要手段,首先从种猪群净化,实行‘小产房’、‘小保育’、‘低密度’、‘分阶段饲养’的饲养模式。加强猪群的日常管理。
1、免疫接种:
(1)后备猪应在配种前实施至少2次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接种,2次均可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
(2)经产母猪应根据本场感染程度在怀孕后期(产前20-40天或配种后75-95天)实行1-2次免疫。母猪免疫使用灭活苗或基因缺失弱毒苗均可,2次免疫中至少有1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产前20-40天实行2次免疫的妊娠母猪,第一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第二次使用蜂胶灭活苗较为稳妥。
(3)哺乳仔猪免疫根据本场猪群感染情况而定。本场未发生过或周围也未发生过伪狂犬疫情的猪群,可在30天以后免疫1头份灭活苗;若本场或周围发生过疫情的猪群应在19日龄或23-25日龄接种基因缺失弱毒苗1头份;频繁发生的猪群应在仔猪3日龄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滴鼻。
(4)疫区或疫情严重的猪场:保育和育肥猪群应在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1次。
消灭牧场中的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并做好消毒工作及血清学监测等,这样对本病的防制也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对猪群采血做血清中和试验,阳性者隔离,以后淘汰。以3~4周为间隔反复进行,一直到两次试验全部阴性为止。另外一种方式是培育健康猪,母猪产仔断乳后,尽快分开,隔离饲养,每窝小猪均须与其他窝小猪隔离饲养。到16周龄时,做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为阴性),所有阳性猪淘汰,30日后再做血清学检查,把阴性猪合成较大群,最终建立新的无病猪群。
治疗:
本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前期只要靠预防为主。如果发病可以使用猪血清抗体进行治疗。
猪场净化技术要点
1、保证各个阶段猪只的合理营养供给。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产生过多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3、做好密度、通风、冬天保温及夏天降温管理。夏天母猪舍和公猪舍都采取水帘式降温和排风扇抽风抽湿的方法,让猪只处于舒适的环境。
4、全进全出及同日龄阶段饲养。全进全出在疾病控制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全进全出一定要彻底,包括猪群、工作人员、工具等。
5、每个环节设一个专用的病猪隔离场所,及时把病猪隔离出来,这无论是对病猪的病情控制和对未感染猪群都是很好的。
6、消灭可能的传播媒介。猪场严格禁止饲养犬、猫及家禽,杜绝犬、猫、鸡及其他鸟类进入猪场,定期进行场内灭鼠、灭蝇工作。
7、对全场种猪(含公母种猪及后备猪群)进行临床观察及生产繁殖性能的调查。
8、合理地使用疫苗,并根据抗体水平决定免疫程序。

猪链球菌病的传播途径 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养猪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在猪的疾病中,猪链球菌病具有传染快、病程短、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防治措施,提高农户养猪的安全性。本文就猪链球菌病传染源、传染方式、临床症状等进行概述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以有效控制猪链球菌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猪养殖过程的安全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链球菌病的传播途径和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方法。

1、发病规律

猪链球菌病多发生在每年6~8月的高温夏季。一般感染发病几率与品种及猪龄有关,品种不同染病率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成年猪的发病率稍低些,母猪在哺乳期易被感染。该病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

2、传播途径

猪链球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携带链球菌的猪与感染后的猪,携带病菌的母猪可在分娩时通过脐带传染给仔猪。病原菌还可在寄主的呼吸系统与呼吸道内壁;表皮上的伤口也是易感部位;致病菌具耐酸性较强,猪饲料泔水中也会存在,猪进食带菌饲料泔水后经食道感染该病。其次是羊、马、鹿、鸟、家禽(如鸭、鸡)等也是传染源。另外,苍蝇和老鼠也是链球菌的携带主要传播者。正常情况下,猪体内猪链球菌的带菌率约为20%~40%,一般不会引起疾病。但如细菌产生毒力变异,则会引起发病。病死猪将携带病菌再传染给人,引起人发病。在猪与猪之间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可传播疾病,但目前尚未有证据提示通过猪呼吸道传播人。

3、发病症状

猪链球菌病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为4小时至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败血症型、心内膜炎型、脑膜炎型三种类型。

急性败血症型。此类型在架子猪、育肥猪和怀孕母猪发病率较高,是该病中危害最大、损失最严重的类型。此类型多是大规模传播的较多。发病急、传播快,症状不易察觉。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量下降。体温突然升高达41~43℃,眼部潮红且流泪,鼻腔有浆液性鼻液流出。呼吸急促加快,震颤,步履不稳。耳朵与脖颈、下腹部等处出现紫斑,即败血症型病理发生的开始。此时若得不到救治,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心内膜炎型。此类型多发在仔猪,发病前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发病急,突然死亡或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或体表发绀。瘫软卧地不能行走,很快死亡。常与脑膜炎型并发。

脑膜炎型。脑膜炎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发病初期,发热、畏寒,食欲不振,或拒食,伴有便秘,磨牙,空嚼,转圈,头向上仰。病猪有黏液状鼻液,仰卧甚至倒地麻痹,有的有关节炎症状,最后昏迷死亡。

4、诊断

根据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加以诊断。首先对病死猪进行急性败血病剖检分析。其次对急性病例中病猪的血液、头部与体表皮肤的病变特征进行验证。最简单直观判断标准是观察血液是否为凝固不良的暗红色形态、头部和脖颈与背部的颌下淋巴结、颈背淋巴结是否肿胀,如这些部位呈现出脓肿、鼻纵膈充血、出血,胸、腹及四肢有紫斑状出血等现象,即可诊断。

5、防治方法

加强日常管理,规范检验检疫制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栏舍卫生,及时清扫垃圾及排泄物。对栏舍、用器具、活动场地要定期彻底消毒。适时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饲料养分要全面,满足其生长需求,提高自身抗病力。发现猪立即封锁、隔离、治疗,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病猪污染过的栏舍、用具、场地等可用10%生石灰乳、2%~4%烧碱,或3%来苏儿液等药进行彻底消毒杀菌处理,清除传染源。对病死猪应焚烧后深埋处理。每年定期注射血清药物口蹄一针灵可有效预防猪链球菌病,每头肌注2~3头份,4周后加强1次。也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加以预防。100kg饲料加12.5g四环素或阿莫西林粉,连喂3天,预防效果较好。对败血型及脑膜炎型的病猪,初期应大剂量使用环丙沙星、安定痛、地塞咪松、青霉素混合肌注,每天2次;治疗期间,不能采食的病猪应滴注维生素C、抗生素、退烧液。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猪传染性疾病,可以人畜共患,如果早发现并及时治疗的话,可以治愈但会留有后遗症;而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病猪的死亡率则会极高

一、流行病学

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5~11月份多发。

二、临床症状

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可以分为4个类型:

(一)败血性

也叫败血症,意思是病菌进入循环系统了,全身感染了,全身发紫或者发红,死亡比较快。急性链球菌病就是败血症没有其他症状。

(二)脑膜炎型

患猪表现磨牙、转圈走路摇晃、敏感等症状。

(三)关节炎型

多数患猪表现:后肢关节肿大、疼痛、无法站立。

脑膜炎和关节炎多数是一起发生的。

(四)淋巴型

患猪症状表现为:咽部淋巴结肿胀坚硬,严重时会破、流脓。

脑膜炎和关节炎多数是一起发生的也是常见的类型。

三、预防措施

1、免疫预防:给健康猪注射猪链球菌病蜂胶灭活疫苗(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猪链球2型)。注射方法:颈部肌注。

免疫时间:1-2月龄健康仔猪,每只注射2ml。

免疫期为6个月,用法和时间参考说明书,因为厂家不同。

四、治疗方法

1、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分针注射。

2、另外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对关节炎型也有疗效。

3、对于脑膜炎引起的走路打晃、敏感症状,一定扎磺胺类药物。

注意:猪感染链球菌可长期带菌,后肢关节越来越肿,影响生长,严重的躺着,会不起来,传染率高,不可忽视的疾病。


猪伪狂犬病病原、流行特点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随着生猪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猪场内疑似伪狂犬病病例有增多趋势,每个地方都有相继爆发伪狂犬病疫情的报道给养猪业带来较大危害。在生猪生产中,该病尤其对仔猪危害最大,发病率、死亡率均可达到100%,对成年猪影响也较大。现给大家讲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病原、流行特点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是一种有囊膜、呈正二十面体对称,表面有放射状纤突的DNA病毒,在多种动物细胞中繁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和核内包涵体。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可存活1个多月。

2、流行现状及特点

据资料显示:2006~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对河南各规模养猪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野毒阳性率在1.15%~16.98%之间,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以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发病为主。主要原因是发病场为狂犬疫苗免疫不规范。

在一般条件下,猪、犬、猫、牛、羊、水貂等哺乳动物均可感染,除猪以外,其他动物感染均以死亡告终。感染伪狂犬病毒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从病猪唾液、鼻液、阴道黏液、精液、乳汁及尿液中排出,在养猪场内一直存活,在猪群中不断传播和感染。该病主要通过猪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经呼吸道发生感染。通过接触患病猪的尸体也能传播。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也能感染。此病多发于秋、冬季节,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3~6天,最长可达10天。临床表现随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哺乳仔猪出生后第3天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呕吐、腹泻,随后出现兴奋不安、运动失调、前冲、后退、转圈、全身肌肉痉挛、头向后仰、四肢划水状运动,病程1~2天,病死率为100%。断奶仔猪发病时体温为41℃以上,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腹泻,有的发生呕吐现象,并伴有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等神经症状,病死率一般为20%~50%。成猪大多呈隐性感染,偶有咳嗽、呕吐、腹泻,但症状轻微,死亡率很低,多数能耐过。繁殖母猪表现为延迟分娩、产后发情延迟、返情率高、屡配不孕。妊娠母猪大多流产、流产率高达50%左右、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种公猪表现为睾丸肿硬、萎缩,精子活力差,性欲降低或性功能丧失等。

4、防控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有疫情的地区或猪场引种,从外面购买的种猪,严格执行引种隔离检疫制度,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新引进种猪(包括精液)必须来自阴性猪场,隔离观察30~50天,2周后采血进行抗体测定,如抗体为阴性,方可进入猪群。种猪场的母猪每3个月应抽血检测1次。养猪场也可通过淘汰阳性种猪,做好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但对一般消毒药物却很敏感,一定浓度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死。在猪群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应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或1:300复合酚、复合醛消毒液,每周定期消毒1次以上。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时,每2~3天必须消毒1次。同时,养猪场的粪尿还须放入发酵池或沼气池进行处理,以减少病原的传播与扩散。养猪场常用消毒剂有0.5%石灰水、0.5%碳酸钠溶液、5%石炭酸溶液、1%~3%氢氧化钠溶液、酚溶液、醛溶液等。

现已研制出的疫苗有灭活苗、弱毒苗、基因缺失苗。不同猪群应免疫不同的疫苗。断奶仔猪可选用弱毒苗,种猪可选用灭活苗或弱毒苗。推荐免疫程序:仔猪1日龄滴鼻进行第一次免疫,35~4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70~75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后备母猪在产前8~9周进行第一次免疫,间隔3周后进行第二次免疫;经产母猪每年都须免疫3次,每次间隔4个月。

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时,要及时向上级防疫部门报告。对可疑病猪进行隔离,同时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后对发病猪场进行封锁,淘汰、扑杀病猪和阳性猪,对假定健康猪群和阴性猪用灭活苗进行紧急接种。暂停生猪和猪产品交易,对病猪尸体、死胎、流产物、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03581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