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蓝舌病

感谢阅读《羊蓝舌病》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养羊羊羊仔

发病历史蓝舌病于19世纪后期首先在南非发生,1905年被正式报道。1943年,塞浦路斯暴发了蓝舌病,引起2 500多只绵羊死亡,死亡率近70%,这是蓝舌病在非洲以外地区的首次发生,随后,巴勒斯坦(1943)、土耳其(1944、1946和1947)、以色列(1951)相继发生了蓝舌病,经鉴定,以色列发生的为第四血清型。1952年,美国从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口疾(soremuzzle)的动物中分离到蓝舌病病毒,鉴定为第十血清型。1955年和1962年,美国分别从新墨西哥州和怀俄明州分离到第十一和十七血清型蓝舌病病毒,1967年在佛罗里达和爱达荷州分离到第十三血清型蓝舌病病毒,1983年又在佛罗里达州分离到第二血清型蓝舌病病毒。据推测,第二型蓝舌病病毒是从古巴传入美国的。 1956年,葡萄芽暴发蓝舌病,后又传入西班牙,这次发生的为第十血清型,在暴发的头4个月里,179 000只绵羊发病死亡,死亡率75%。通过采取4年的隔离检疫、屠宰发病动物和强制性免疫等措施,使蓝舌病在该地区得到了控制,以后再未发现任何病例。 1958年,巴基斯坦一群从美国犹他州引进的Ramboullet绵羊发生了蓝舌病,经鉴定为第十六血清型。 1961年印度发生蓝舌病。 1962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因从美国进口动物而传入蓝舌病,此后,蓝舌病一直未从该地区消失。 1977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CSIRO)动物健康处宣布从其北部地区的库蠓体内分离到蓝舌病病毒,迄今,澳大利亚已发现存在第一、三、九、十五、十六、二十、二十一、二十三等8个血清型。 一般认为,从南纬35度到北纬40度之间的地区都可能有蓝舌病存在,已报道发生或发现过蓝舌病的国家主要有:非洲:南非、尼日利亚等;亚洲:塞浦路斯、土耳其、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日本、中国等;欧洲:葡萄牙、希腊、西班牙等;美洲:美国、加拿大、中美洲各国、巴西等;大洋洲:澳大利亚等。 蓝舌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动物感染蓝舌病病毒强毒株后,发病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一般为2%-30%,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1956年发生蓝舌病流行,死亡绵羊179 000只,塞浦路斯1943年发生蓝舌病流行,死亡动物2500只。 2.动物感染蓝舌病病毒后,虽然不发病死亡,但生产性能如产肉率、产奶量下降,使饲料回报率降低。 3.影响动物及产品的对外贸易,1977年澳大利亚宣布分离到蓝舌病病毒后,立即有32个国家对澳大利亚的有关动物及其产品实行贸易禁运,给该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有蓝舌病的国家出口反刍动物及其种质材料,往往要接受进口国提出的严格检疫要求,为此需花费大量的检疫费用。

病源蓝舌病病毒(BTV);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

流行病学特点蓝舌病最先发生于南非,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发生于非洲大陆。一般认为,从南纬35度到北纬40度之间的地区都可能有蓝舌病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国家发现了蓝舌病毒抗体,但未发现任何病例。 蓝舌病病毒主要感染绵羊,所有品种的绵羊都可感染,但欧洲品种如美利取等比亚非品种如黑头波斯等更易感染。在南非,感染发病的主要是羔羊;在美国,易感品种感染发病的主要是5岁左右的成年羊。 除绵羊外,牛对蓝舌病病毒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只有部分牛表现出体温升高等症状。山羊和野生反刍动物如鹿、麋、羚羊、沙漠大角羊等也可感染蓝舌病病毒,但一般不表现出症状。山羊较绵羊、牛有更强的抵抗力。 仓鼠、小鼠等实验动物可感染蓝舌病病毒,也有人从野兔体内分离出病毒,除此之外,非反刍动物未见感染过蓝舌病病毒的报道。 由于蓝舌病是一种虫媒病毒病,它的发生、传播与环境因素和放牧方式有很大关系,蓝舌病主要发生在温暖、湿润等适宜于媒介昆虫生长活动的季节,经常在河谷、水坝附近、沼泽地放牧的动物更易感染和发病。如果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将动物关养于厩舍,可大大减少动物感染发病的机会。在美国,动物发病主要在夏末秋初,一般在第一次降霜以后,发病动物会明显减少。 传播蓝舌病病毒的生物学媒介是库蠓(Culicoides),虽然曾从蚊子体内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蚊子是蓝舌病病毒的生物学传播媒介,有人发现羊虱可传播蓝舌病病毒,但没发现病毒在羊虱体内繁殖,所以羊虱只是一种机械的传播作用,也不是蓝舌病的生物学传播媒介。 库蠓吮吸病毒血症动物的血液后,病毒在库蠓唾液腺内增殖,8h内病毒浓度急剧升高,6-8天达到高峰,此时的病毒浓度可升高约10 000倍,高浓度的病毒可维持很长时间,使库蠓终生具有感染性,但还没有证据证明库蠓可将病毒通过卵巢传染给后代。 传播蓝舌病病毒的库蠓品种有地区性差异,非洲和中东主要是C.imicola.C.obsoletus和C.Schulitzei也可能传播蓝舌病病毒。澳大利亚主要是C.wadai、C.fulvus、C.actoni和C.brevitarsis,但后者不如前3种敏感。美国和加拿大主要是C.variipennis和C.insignis。欧洲为C.imicola。亚洲对蓝舌病病毒的媒介缺乏深入研究,在其他大陆可传播蓝舌病病毒的库蠓品种如C.wadai、C.fulvus、C.brevitarsis和C.imicola(后两者为同一品种)等在亚洲都有分布。 易感动物对口腔途径感染有很强的抵抗力,发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内病毒含量极低,不会引起蓝舌病的传播,其产品如肉、奶、毛等也不会传播蓝舌病病毒。 病毒血症期动物的精液具有感染性,受体母畜接受具有感染性的精液可发生感染。所以,从蓝舌病流行的国家进口精液有一定的危险。牛胚胎不会传播蓝舌病,即使采自病毒血症期的胚胎,只要透明带完整,按照一不定程序冲洗,也很安全。但采自感染绵羊的胚胎有可能传播蓝舌病。

症状蓝舌病可感染多种反刍动物,只有绵羊表现出特征症状,所有品种的绵羊都对蓝舌病易感,但不同品种和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感染后有完全不同的临诊表现,美利奴和欧洲肉羊等高度易感品种多发病死亡,非洲土种绵羊等有一定抵抗力的品种一般只出现轻度的体温升高。临诊症状的严重与否还与光照有直接联系,在光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的季节,临诊症状相对比较严重。 人工感染蓝舌病的潜伏期平均为4-7天(短的只有2天,长的可达15天),感染后动物首先表现为体温升高,在第七到第八天达到高峰,超过41℃甚至42℃,发热持续期平均为6天,但有的只有2天,有的长达11天,大多数病例在体温升高期间出现明显的症状。 体温升高1-2天后,症状开始出现,口、鼻、嘴唇和口腔粘膜充血;嘴唇、面部、眼睑、耳水肿,水肿可延伸到颈部和腋下。口、鼻和口腔粘膜有出血点或浅表性糜烂,有的动物颈部和舌面出现糜烂。 舌头充血、点状出血、肿大,严重的病例舌头发绀,表现出蓝舌病的特征症状。 随着病程的发展,动物的鼻漏由水样发展成粘液浓性,进而形成结痂,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喘气。最急性病例因肺水肿而呼吸困难。 嘴唇皮肤充血可延伸到整个面部、耳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特别是腋下、腹股沟、会阴和下肢更加明显,轻微擦碰即可引起广泛的皮下出血。羊毛生长异常,甚至成块脱落。 蹄部病变一般出现在体温消退期,但偶尔也见于体温高峰期。开始蹄冠带充血,很快可见蹄外膜下点状出血,患畜因疼痛而不愿站立、行走,有些动物蹄壳脱落。 有些病例因废食、脱水,引起肌肉严重的变性和坏死,使动物很快消瘦和虚弱,这种病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口鼻和口腔病变一般在5-7天愈合。 动物的死亡率与许多因素有关,一般为2%-30%,如果感染发生在阴冷、湿润的深秋季节,死亡率要高很多。 牛比绵羊更容易感染蓝舌病,但发病的动物很少。牛的临诊症状主要为一种过敏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0-41℃,肢体僵直或跛行,呼吸加快,流泪,唾液增多,嘴唇和舌肿胀,口腔粘膜溃疡。 妊娠期感染蓝色舌病病毒,胎儿会发生脑积水或先天畸形。

致病原因病毒感染动物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复制,然后进入其他淋巴结、淋巴网状组织和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的内皮、外周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引起胞桨空泡,胞核和胞浆肥大、皱缩和细胞核裂解。内皮的坏死和再生性增殖及肥大会导致血管闭塞和郁积。 蓝舌病病毒对内皮细胞有较强的选择性,口腔周围皮肤和蹄冠带的复层扁平上皮下的毛细血管内皮内往往有更高的病毒浓度,因为这些部位的体温比身体其他部位稍低。 病毒在靶细胞内复制后,很快通过血流传遍全身,使大多数器官和组织内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感染后3-6天可从血液内检测出病毒,7-8天后病毒血症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绵羊的病毒血症持续2-3周,牛的病毒血症持续可达6-7周。 感染后6-8天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开始升高,此时,体温上升,初期的组织学病变也同时出现。 蓝舌病病毒与血细胞有密切联系,血浆内的病毒浓度很低,感染动物在病毒血症和体温升高前,出现泛白细胞减少症,实验证明,病毒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嗜中性细胞和内皮细胞内繁殖。血红细胞结合有大量病毒,但尚不清楚病毒是否存在于红细胞内。 与绵羊不同,牛蓝舌病的临诊表现主要是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如果牛在感染过蓝舌病病毒或相关病毒后再次感染蓝舌病病毒,血清IgE特异性蓝舌病病毒抗体明显升高,导致组织胺、肾上腺素等释放,引起症状和病变的发生。 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和分布与临诊症状、病程与死亡时间有直接关系,感染后14天内死亡动物的病理变化主要为: 口腔粘膜充血、水肿、发绀,有的还具淤点或淤斑,唇内侧、牙床、舌侧、舌尖、舌面表皮剥脱,瘤胃乳头、瘤胃柱、网状皱褶和瓣胃后1/3粘膜充血及伴有浆膜下出血,食管沟粘膜和幽门周围浆膜下出血。 肺泡和肺间质严重水肿,整个支气管树充满泡沫,肺严重充血,胸膜下广泛出血,胸腔有大量的血浆样积液,肺水肿和胸腔积水可能是引起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有的动物心包膜可见大量的出血点和含有大量的液体,必外膜下和心内膜下出血,左心室更为常见,偶尔可见左心室乳头肌有点状坏死甚至钙化。必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变为广泛的充血、出血和水肿。 脾脏轻微肿大,被膜下出血,淋巴结水肿、肿大,外观苍白。 皮肤,特别是未被羊毛覆盖的皮肤充血,皮肤内血管充满血液,即使是很小的血管也变得非常明显。 14天后死亡的动物,骨胳肌严重变性和坏死,单个肌纤维或整块肌肉色素丧失,肌间有清亮液体浸润,呈胶样外观。 急性死亡动物的显微病变为毛细管和小血管血栓,引起周围组织出血和水肿,上皮发生嗜中性细胞游移,真皮血管出现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聚集。慢性病例,骨胳肌发生局灶性变性,特点为纤维肿胀、透明,嗜中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及出血、水肿。心肌变性与骨胳肌相似,绵羊肺动脉中膜出血,肌间大量血液,但肌纤维不发生变性。 其他器官的显微病变,主要是因为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引起周围组织出血、水肿、缺血和坏死。

检疫方法对典型蓝舌病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如果本病发生在媒介昆虫活动的季节,病畜表现为体温升高、唾液增多、粘膜发炎、口鼻肿胀、水肿、蹄冠炎和继发性肺炎等症状,一般可作出诊断。但恢复期病例只表现出玻行和不同程度的口腔病变,体温正常,诊断比较困难。牛和山羊的蓝舌病因缺乏典型的临诊症状,很难作出临诊诊断。蓝舌病应与口蹄疫、牛瘟、水泡性口炎、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和真菌性皮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蓝舌病的确诊和检疫要通过实验室方法,常用的实验室诊断和检疫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病毒分离鉴定、病毒抗体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等。此外,还有病毒抗原检测。

扩展阅读

专业养羊:怎么防治羊蓝舌病


羊蓝舌病主要发生在绵羊身上,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危害性强,主要依靠昆虫传播危害。主要危害羊的呼吸道系统和消化系统,发病部位会产生溃疡似的病状。由于发生普遍,危害性强,所以引起养殖户的重视,发生病害会有什么症状和具体预防防治措施请阅读以下内容。

一、受害症状

初期体温升高异常表示病菌已经潜伏危害。发病表现后,就会出现精神不振,离群现象,出现嘴唇发肿,留涎挂在脸上耳后,口腔充血后发青发紫。逐渐糜烂溃疡腐烂出血,足发炎症,行动不正常。后期消瘦,便秘。

二、发病原因

是由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除吃奶羊羔有一定抵抗力外,其他各个阶段的样都很容易感染发病。不光感染羊,还会感染牛等反的动物。这些动物间可以相互传染感病,病毒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传播,湿热天气是主要的发病诱因。

三、预防治疗

1.选种检疫

选择适应性强,抵抗力强的羊养殖,引进购买的羊都要仔细检疫无病菌潜伏再引进。引进后要隔离养殖一个月左右再检疫一次无病后,进入养殖场养殖就好。附近养殖场发病,要及时对自己的羊检疫,用药预防。

2.清洁

定时打扫养殖场,养殖栏舍,放养场,等环境,在周边撒药防止各种昆虫进来。还要经常清洗羊的身体,还有就是药浴、定时用药驱虫,体内体表虫子都要消除。

3.防疫用药

要在没发生这种病害前就接种疫苗预防发病,如果其他养殖场开始发病,就要及时打疫苗,防止传染。如果发病,要使用国浩羊肽乐和刀豆素一起注射治疗,发病严重的要添加抗生素治疗并发炎症。

今天介绍了羊蓝舌病的发生传播途径,危害后的识别症状,以及一些发病诱因,最主要的还是讲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上内容可以给大家提供参考了解,希望阅读后能有所收获。

羊病治疗的几个误区 有效预防羊病的措施


因养羊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羊病也开始大量的出现,对羊的健康和生长造成很大威胁,同时也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羊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养殖户由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以及经验的缺失等各类原因,很多牧民在羊出现病症时使用偏方或者不正确的治疗方式对羊进行医治,不仅没有得到效果,还可能引发其它疾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羊病治疗的几个误区和有效预防羊病的措施。

1、羊病治疗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解毒法治疗羊快疫等有痉挛症状的急性疫病。因羊快疫等疫病发病急,并伴随着口吐白沫、痉挛抽搐等痉挛症状,极似中毒。导致大多数养殖户遇上这类病会误认为是中毒,并采用解毒法治疗,如用解弗灵、解磷啶、阿托品等。其实这种病羊除了极个别的为中毒外,绝大多数是患上了脑炎、羊快疫等急性传染病。对此应采取抗菌法、镇静、解痉治疗,如注射长效磺胺、硫酸镁、脑炎康等。

青霉素治疗胃肠道感染。因为青霉素是很好的抗菌消炎药,所以有很多人常用青霉素来治疗羊胃肠道炎症性感染,如胃肠炎、痢疾等。然而青霉素对于治疗胃肠道感染没有什么作用,所以胃肠道感染要采用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广谱抗菌药。

在使用药浴治疗疥癣时没有对羊舍进行消毒。许多养殖户在羊出现疥癣时,会采用药浴治疗的方法。但是养殖户往往只对羊本身进行治疗,即只是消除了羊身上的疥癣。然而这种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因羊患上疥癣后,羊舍中还会存在许多寄生虫,如不能及时杀死这些附着在羊圈内的寄生虫,羊就会再次感染,从而导致羊群发病,周而复始,始终无法根治羊疥癣。所以当养殖户在对羊进行药浴治疗时,必须要将羊舍内的每个角落都清除干净,采用药液对羊圈的饲料槽、墙壁、门框和比较隐蔽的角落都进行消毒,以确保羊圈内的通风、清洁、干燥,防止羊再次感染疥癣。

内服土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炎症性疾病。当羊发生痢疾时,养殖户一般会采取喂服土霉素等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然而这种方法却是错误的。因为羊痢疾病是由魏氏梭菌B型引起的一种羊急性毒血症传染病,通常表现出剧烈的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然而土霉素等抗生素药品内服后吸收却是不完全、不规则的,药物吸收量减少。

利用利尿剂来治疗非肾源性的尿闭症。羊尿闭症分非肾源性和肾源性两种。非肾源性疾病主要是因为膀胱被刺激,尿道中出现凝结物、肠胃破裂等导致的。而肾源性尿闭症则是因为身体抵抗力下降变弱而引起的疾病,然而身体抵抗力下降则主要是因为肾机能障碍、营养不良及食物中毒等。然而利尿剂通常只能治疗被影响的肾脏,对发病的器官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还会造成药物对器官的选择错误。此时,使用利尿的药物来治疗,其主要起到促进肾脏的排尿功能,能增加尿量,从而做到消除水肿的目的。

在羔羊腹泻时,单独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当羔羊刚刚出生的时候,因体内的各部分器官还发育不健全,机能不够完善,另外消化系统也还不完整,所以还不具备较强的杀菌能力。因此,在这个时候对羔羊喂进饲料和母乳等,这些食物还无法在消化系统中消化掉,最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使得肠道的分泌和蠕动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羔羊发生腹泻。另外腹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羔羊的食物不够卫生,或者是质量不好而引发的。当羔羊腹泻的时候,如果养殖户只是采用抗生素来治疗,只能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并不能改善或提高羔羊体内的消化道环境,调节酸碱度和酶活性等,属于只治标不治本。所以在对羔羊腹泻进行治疗时,首先要对其进行补液,以增强酶的活性,再采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用病毒灵来治疗羊痘。羊痘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属于DNA病毒,患病羔羊死亡率很高。当羊染上羊痘病毒时,许多养殖户会采用病毒灵来进行治疗,大家都认为病毒灵具有抗病毒的效果。但实际上病毒灵是无法治疗羊痘的,因病毒灵的药效较弱,只能治疗较为轻微的病症,对于羊痘这种病毒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在对羊痘治疗的过程中,应对羊采取血清肌肉注射,并且还要对羊的圈舍和羊的一切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清理;另外对健康的羊还要进行疫苗接种,以防感染羊痘病毒。

2、有效预防羊病的措施

在对羊进行驱虫治疗时,还应做到防治结合,不但要对患病羊进行治疗,还要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其他健康的动物。对羊驱虫每年至少应该要进行2次,因为羊体在驱虫后,只要过2个月左右的时间,感染了寄生虫的羊体又可发育成熟,从而危害羊体。

在治疗羊病的时候,要对症下药,不能随便使用药物。因为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与适应的病症,在用药之前必须找准病因,防止用药混乱。

药物的给药途径会影响到羊体内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药物的血液浓度等,其对药物生效的快慢以及作用都有者直接关系。所以当进行羊病治疗时,要依据具体的病症,用药的目的和药物的本身来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

羊口疮病的诊治


羊口疮病,又称羊传染性脓疱口膜炎,是一种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绵羊、山羊接触性传染病。患病羊只表现为口腔、唇部黏膜及鼻部、眼部皮肤出现溃疡、脓疱,极易引发由病原菌引起的二次感染。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常会给养羊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介绍了一起羊口疮病的诊治方法和体会,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1 病例

2014 年12 月10 日,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某养羊户发现自家养殖的23 只羔羊发病,病羊口腔、唇部黏膜出现溃疡、脓疱,采食困难、流涎、逐渐消瘦,部分病羊死亡。用碘酒、冰硼散对患处涂抹治疗无效,且病羊死亡数量不断增加。经共和县恰卜恰镇兽医站兽医工作人员初步诊断为羊口疮病。

2 发病原因

由羊口疮病毒感染引起。该病以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为主,羔羊发病后死亡率较高。病羊口腔黏膜受到损伤, 由于疼痛而不愿采食或采食困难,造成其饮水量和采食量下降, 进而出现逐渐消瘦,甚至死亡。该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3 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或废绝,咀嚼缓慢,流涎,有时吐草;口腔黏膜潮红,肿胀,部分病羊出现水泡或溃疡,口腔、上下嘴唇内侧及其周围出现红疹、脓疱,逐渐干裂后形成大面积结痂;口中有涎沫,口温高,口臭,有舌苔,舌色红,齿龈部充血,日趋瘦弱,直至死亡。

4 诊断

典型症状是口腔、唇部黏膜及鼻部、眼部、乳房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烂。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可对其进行诊断。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羊口疮病毒主要通过受伤的口腔黏膜感染羊,因此,应避免口腔黏膜受到损伤。尽量不要饲喂干硬的饲草及茎刺, 多饲喂一些易消化、柔软、适口性好的饲料,保证饮水充足、清洁。此外,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机体抵抗力。不从疫区或有该病流行的地区引进羊只及其产品,对引进的羊只应隔离观察15 d 以上,确诊无病后再混群饲养。定期进行羊口疮弱毒疫苗的免疫接种,接种时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

5.2 西药治疗 首先应对病羊进行隔离饲养,对发病羊只所在的圈舍及运动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再进行药物治疗。可采用如下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

①病羊口唇部的结痂用5%食盐水清洗后,喷雾或擦拭痘疮5 号(主要成分为聚维酮碘);或用碘甘油和青霉素拌成稀糊状物涂擦于口腔及唇面,每日2 次,连用3 d。

②口腔黏膜溃烂严重时,可用氯霉素3 g、氢化可的松0.2 g、10%葡萄糖液500 mL, 混合静脉注射,每日1 次,连用3 d。

③用1%黄连素20 mL, 或油剂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10 mL,300 万IU),或注射用链霉素2~3 支(100 万IU),每日肌肉注射2 次,连用3 d。

④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病羊的口腔水疱和溃烂部位后,再用豆面粉或香豆草(葫芦巴)研成的细末,撒布于口腔溃烂部位,每日2 次或数次,直至痊愈。

5.3 中药治疗 中兽医称该病为口疮、舌疮、心热垂涎,大多是由心经积热与胃火亢盛上攻于舌而引起,以清心利水、清胃解毒为治疗原则。口舌损伤时以口腔用药为主,可采用以下中药组方对该病进行治疗:

①青黛散:薄荷6 g、青黛3 g、白矾1 g、大黄 1 g、磺胺10 g、呋喃西林1 g、冰片3 g、苏打3 g,混合研末后加蜂蜜噙于病羊口内,每日2 次,连用2~3 d。

②冰硼散:用冰片3 g、硼砂25 g、元明粉25 g、朱砂3 g, 研成细末后涂布于患部, 每日2 次或数次,连用2~3 d。

③黄连解毒汤:黄连35 g、黄芩40 g、黄柏 40 g、栀子40 g、玄参30 g、麦冬30 g、生地40 g、升麻45 g、当归20 g、丹皮30 g、二花40 g、甘草30 g,煎服,每日1 剂,连用2~3 剂。

6 小结

羊口疮病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感染绵羊,多发于幼畜,其典型特征是口唇黏膜和眼部、鼻部、乳房等处的皮肤形成丘疹、脓疱、溃疡,而后结成厚痂。在诊断该病时,应与口蹄疫等其他疾病加以鉴别。羊口疮病毒传染性极强,因此,一旦发现病畜,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此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草、饲料,多饲喂容易咀嚼且含有丰富蛋白质的粗饲料,如麦麸、煮熟的青稞等。羊群发病时,除了对疫区未发病的羊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外,还可利用发病羊只的血清抗体进行紧急治疗,以中和体内的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另外,还可将发病羊口唇的痂皮取下,研成粉末,用甘油和生理盐水稀释成溶液,对未发病羊只做皮肤划痕接种,接种后7~10 d 即可产生免疫力,预防效果良好。

羊脑多头蚴病


本病俗称脑包虫病或晕倒病,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引起的,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犬的小肠,幼虫寄生于羊与反刍兽的脑内。

【病原及其形态】

多头蚴呈囊泡状,囊体可由豌豆大至鸡蛋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的内壁上有100~250个原头蚴,原头蚴直径2~3mm。多头绦虫虫体长40~100cm,由200~500个节片组成。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2~32个小钩,分作两圆排列。成熟节片呈方形或长大于宽;节片内有200个左右;卵巢分两叶,大小几乎相等。孕卵节片内子宫有18~26个侧枝。卵为圆形,直径一般为20~37m。

长成的多头蚴呈囊状,白色,外包薄膜,内部充满透明液,直径可达5cm以上。成虫的孕节片脱落后随粪排除犬体外,羊吞食虫卵后,卵内六钩蚴逸出穿透肠黏膜进入血流,只有进入脑脊髓中发育良好(进入其他各部均死亡)。

【病原发育和感染过程】

脑多头蚴病是牧区常见的一种羊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犬、狼、狐、豺等肉食兽的小肠,孕节片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节片与虫卵散布于草场,污染饲草料、饮水,这些被污染的饲草料、饮水被羊只吞食而进入胃肠道后(/),六钩蚴逸出,借小钩钻入肠黏膜血管内,随血液进入脑脊髓中,经2~3周发育至粟粒大小,6周后囊体约2~3cm。含有多头蚴的脑被犬类动物吞食,多头蚴头节便吸附于这些动物的小肠壁上,发育为成虫。

【临床症状】

1.前期六钩蚴初入脑,体温升高,兴奋作回旋、前冲、后退运动。有时沉郁,落群趟卧,5~7天死亡,部分转为慢性。

2.后期感染后约8周多头蚴已发育相当大,慢性症状尚不显著,再经2~6个月多头蚴更增大,根据寄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1)大脑半球转圈运动不休止,如在左脑则向右转圈,反之向左转,多头蚴越大则转圈范围越小。视力障碍,颅骨变薄、有的凸起,显沉郁,反应迟钝,瘦弱。

(2)脑前部头下垂,向前直线前进,脱离群体(绵羊)常不能自行回转,遇障碍物呆立。

(3)大脑后部头高举或作后退运动,颈部肌肉常僵直性痉挛,头向上仰或偏向一侧。

(4)小脑易受惊,对喧哗表现不安,头高举,向声源相反方向逃走,四肢痉挛性蹒跚步态,不易保持平衡,四肢外展或内收,行走时步伐加长,易跌倒。

(5)脊髓步伐不稳,尤其在转弯时明显,易引起后肢麻痹,尿失禁。

【诊断要点】

根据病羊的临床表现可作初步判断。用多头蚴囊壁或原头蚴制成乳剂注入,羊上眼睑皮下,1小时候皮肤肥厚肿大(1.74~4cm),并保持6小时为阳性。

【鉴别诊断】

1.羊弓形虫病

2.脑膜脑炎

3.脑软化

【防治措施】

预防

只要不让犬吃到牛羊的疾病脊髓,则本病即能得到控制。患羊头部应销毁。患多头绦虫的犬必须驱虫,用氢溴酸槟榔碱,每千克体重1.5~2.5mg,服前停食12~20小时,或氯硝柳胺(驱绦灵),每千克体重100mg(对粗粒棘球绦虫无效)。或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100~200mg,服药后应栓住犬,以便收集粪便销毁。只有消灭了犬的多头绦虫病,才能杜绝羊多头蚴病的发生。

治疗

1.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0mg连服5天,70mg连服3天,有80%疗效。

2.在颅骨软的或凸出的部位,剪毛消毒后,将皮肤呈U形切开,刮开骨膜,用圆锯术取掉颅骨,用钳夹出囊状多头蚴(或先抽出液体而后夹取囊壁取出)。如找不到多头蚴,可用胶管循脑回向周围探索,用注射器吸抽,可将虫囊吸在胶管口上拉出。

羊放线菌病


放线杆菌病为慢性传染病,牛最常见,绵羊及山羊较少,病的特征是头部、皮下及皮下淋巴结呈现有脓疡性的结缔组织肿胀。本病为散发性,很少呈流行性。牛与绵羊可以互相传染,在预防上必须重视。

【病原与流行病学】

病原为牛放线菌(Actinomycesbovis),革兰氏染色阳性,能长成枝状,容易碎裂成短杆及小粒。主要侵害骨骼等硬组织。在病灶的脓汁中形成黄色或黄褐色的颗粒状物质,直径约2~5mm,外观似硫磺。本菌抵抗力不强,易被普通消毒剂杀死,但菌块菌芝干燥后能活6年,对日光的抵抗力亦很强,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

本菌平常存在于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中,当健羊的口腔黏膜被草芒、谷糠或其它粗饲料刺破时,细菌即乘机由伤口侵入柔软组织,如舌、唇、齿龈、腭及附近淋巴结。有时损害到喉、食道、瘤胃、肝、肺及浆膜。本病的天然传染是由于齿槽及口腔黏膜的损伤。病菌不能由淋巴系统扩散,故淋巴结绝不会染病。

【临床症状】

1.初期颌骨有界限性的不能移动的肿胀,触摸时有痛感。有时肿胀增大迅速,1~2月内有可能蔓延至面骨的大部分。口腔内的硬腭肿大。如果鼻骨肿大,可能发生吸气困难,饮食艰难。凡骨肿胀迅速的,短期内身体即变为消瘦。

2.病部骨头常逐渐发生稀疏性骨炎,皮肤附着于骨骼,表面常有瘘管及肉芽性肿胀,从瘘管及脓肿流出浓厚的干酪样脓液,为灰黄色或白色。肿胀生长的速度很不一致,有些病例,骨炎常恶化,在短期内可使骨质毁坏;有的肿胀却停止在某一阶段,甚至完全停止发展。此后瘘管与肉芽愈合,但数月以后仍有复发的可能。

【剖检结果】

病羊非常消瘦。病害常限于头部,内脏没多大变化,嘴唇肿大、坚硬、瘘管有脓液流出,部分带有干脓或脓痂。颌下淋巴结增大。

【诊断要点】

由实验室做镜检确定。与此病相似的疾病有放线菌病、口疮、干酪样淋巴结炎、结核病以及普通化脓菌所引起的脓肿等,在临床上应注意进行区别诊断。一般而言,放线菌病主要危害骨组织,放线杆菌病则只侵害软组织。与口疮的区别是,本病为结节状或大疙瘩,而口疮,形成红疹和脓疱,累积一层厚的痂块。干酪样淋巴结炎却最常发生于肩前淋巴结和股前淋巴结,而且脓肿的性状与放线杆菌病完全不同。结核病很少发生于头部,而且结节较小。普通脓肿一般硬度较小,脓液很少为绿黄色。

【防治措施】

预防

防止粗硬饲料损伤口腔黏膜,因此可将稿杆、谷糠或其他粗饲料浸软后再喂;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避免到低湿地区放牧。

治疗

1.碘剂治疗

(1)静脉注射10%碘化钠溶液,并经常给病部涂抹碘酊。氯化钠的用量为20~25mL,每周一次,直到痊愈为止。

(2)内服碘化钾,每次1~1.5g,每天3次,作成水溶液服用,直至肿胀完全消失。

(3)用碘化钾2g溶于1mL蒸馏水中,再与5%碘酊2mL,一次注射于患部。

2.手术治疗

(1)对于较大的脓肿,用手术切开排脓,然后给伤口内塞入碘酊纱布,1~2天更换一次,直到伤口完全愈合为止。

(2)抗生素治疗。给患部周围注射链霉素,每日一次,连续5天为一疗程。链霉素与碘化钾同时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羊容易得什么病


【常见问题】:羊容易的什么病?

1、感冒

早春乍暖还寒,天气变化无常,羊忽热忽冷,易发生感冒。对病羊可肌肉注射氨基比林或安乃近5~10毫升,青霉素160万,链霉素50万;也可用生姜100克、葱2棵切碎熬汤。对红糖50~100克灌服,一日2次,连服2天。

2、腹泻

羊在冬季大都单食干草,春季乍吃青草,肠胃不能一下适应,若多吃可造成腹泻或胀气。防治办法:应青草、干草搭配喂,不能猛一下子都喂青草,使羊肠胃有个逐渐适应过程,发生腹泻可给羊口服庆大霉素。

3、寄生虫病

春季羊在低洼地放牧或饮用塘水、吃脏草等,羊体内外易感染寄生虫,所以在春季3~4月间应对草进行体内外驱虫。

4、防疫病

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各种病菌大量繁殖生长,消毒不严,管理不当,极易引起羊发病。应及时给羊注射疫苗防止疫病发生。

5、过敏反应

个别羊在放牧时采食野青草、野菜或接触异味时会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打喷嚏、流眼泪、走步瞒珊,此时应立即将羊赶离过敏区,一般很快便能恢复正常。

总结:在春天的时候,细菌微生物繁殖的特别快,所以在养羊那个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在喂食的时候。也要注意羊在春天的时候容易得的病,然后及时的做好预防工作。

羊鼻蝇蛆病的临床症状 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措施


羊鼻蝇蛆病主要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节发生,是由于鼻子内寄生羊鼻蝇蛆的幼虫而导致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是导致鼻窦炎及慢性鼻炎。在我国各个养羊地区都可发生,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非常普遍,主要是对绵羊产生严重危害,而山羊相对较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鼻蝇蛆病的临床症状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羊狂蝇是引起羊鼻蝇蛆病的主要病原,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狂蝇科。幼虫在羊鼻腔及其周围的腔窦内寄生,主要是绵羊容易发病,使其经常打喷嚏,流出脓性鼻液,以及呼吸困难等。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内蒙古等地区比较常见。羊狂蝇的成虫呈淡灰色,中等大小,体长在10~12mm,全身布满绒毛,外观类似蜂类。头部较大,呈黄色,复眼较小,且距离较远,触角窝内生长有球形的短小触角,触角芒裸,且头部和胸部存在大量凹凸不平的小结。翅膀透明,中脉末端朝向前方弯曲,同第4、5径脉愈合,形成端第五径室,完全封闭,这也是该虫体的典型特征。腹部存在黑绿色和银灰色的块状斑。1龄幼虫呈淡黄色,体长在lmm左右,体表布满小刺。3龄幼虫的体长在30mm左右,每个节背面存在黑棕色的横带,背面拱起,而腹面扁平,其存在小刺,后端平截存在凹陷,生有2个黑色的气门板。雄蝇与雌蝇交配后,雄蝇会逐渐死亡,而雌蝇产出幼虫后也会快速发生死亡。

2、临床症状

羊感染不同生长期的幼虫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羊群感染成蝇且其生产幼虫时,会使其感到惊慌不安、搔动,彼此拥挤,经常喷鼻、摇头,采取多种方式试图抵抗虫体,如头低垂,或者将鼻孔抵在地面,或者用鼻孔擦地,或者将头放置在另一头羊的腿间或者腹下,部分甚至会将头埋在泥土内。鼻蝇幼虫侵入病羊的鼻腔或额窦内,在固着或者移行时会导致鼻炎,通常在夏天最为常见。病羊表现出流鼻涕,初期为黏液性,后期为脓性,有时还会在鼻液中混杂少量血液,这是由于幼虫的钩齿刺人器官组织的表面黏膜,导致鼻黏膜发生肿胀和出现炎症而引起。如果鼻液附着在鼻孔周围并逐渐干涸后,会形成硬痂而堵塞鼻孔,使其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主要表现出甩鼻子,打喷嚏,经常摇头,磨鼻、磨牙,眼睑发生浮肿,并大量流泪等。如果幼虫侵入颅腔,导致脑膜发生损伤,或者由于鼻窦炎而蔓延至脑膜,都会使其出现神经症状,主要表现出运动失调,频繁做出旋转动作,向右或者向左旋转,且头朝向一侧弯曲,或者出现惊厥、痉挛,甚至发生死亡。病羊体况被严重损害,导致肉、毛产量减少。另外,病羊更容易感染某些病原菌以及其他疾病,尤其是冬季会发生严重的细菌性感染。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目前,羊鼻蝇蛆病可采取多种方式治疗,效果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成本也比较低廉。如口服伊维菌素片、皮下注射伊维菌素、肌肉注射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等,都能够很好的治疗该病。病羊可按体重皮下注射0.2mg/kg1%的阿维菌素药物;也可按体重使用75mg/kg敌百虫溶液,添加在饮水中口服。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简便易行、见效更快、成本降低。即每只羊使用2片敌百虫,每片重量在0.5g左右,先将其研磨成细粉,或者直接使用水溶性敌百虫粉,添加在适量温水中混合均匀,然后用注射器吸取备用。治疗时,先将注射器针头拔掉,将注射器前部的小尖嘴深入到病羊的一侧鼻孔,快速向鼻孔内喷人药液,另一侧鼻孔也采取相同的方法喷药。喷药时注意注射器尽可能向前深入,且用力要猛.确保药液能够喷入到鼻腔深处,以使位于最深处的虫体也能够发生中毒,且两侧鼻孔要喷人基本相同的药量。另外,由于敌百虫属于神经毒,鼻腔内的虫体在喷药10~20min之后就会发生肌肉麻痹的现象。一般来说,病羊在喷药经过3~4h就能够缓解呼吸困难,停止流鼻涕和打喷嚏,且鼻腔周围逐渐干净,精神状态恢复。少数病羊在第一次喷药后,有些在鼻腔深处或者鼻窦、额窦中隐藏的虫体可能没有发生中毒死亡,在第二天再喷药1次即可。如果病羊具有严重的鼻炎症状,要配合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如果圈舍饲养环境比较恶劣,则较难彻底消灭羊鼻蝇蛆病,应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措施。根据羊鼻蝇的生活史,养殖户要选择在冬末春初,即羊鼻蝇还没有出蛹前,挖掘出圈舍围栏及周围墙角内存在的蛆蛹,并立即将其杀死,日常可在每天早晨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屋角及阴暗处存在羊鼻蝇成虫也要立即清除,并在地面定期撒布生石灰粉,向周围墙壁喷洒灭蝇药剂。羊舍墙壁往往会存在大量成虫,刚开始飞出时,翅膀比较脆弱,较少活动,此时可采取捕捉,彻底将成虫消灭。

药物预防。该病通常在每年11月份进行预防,羊群可采取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针剂,也可口服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片剂、粉剂,均按体重使用0.3mg/kg,能够将一、二期幼虫杀死。夏季成蝇频繁活动的季节,可将1%敌百虫软膏涂抹在羊鼻孔周围,也能够有效预防该病。

羊鼻蝇蛆病的症状
患羊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可视粘膜淡红,鼻孔有分泌物,摇头、打喷嚏,运动失调,头弯向一侧旋转或发生痉挛、麻痹,听、视力降低,后肢举步困难,有时站立不稳,跌倒而死亡。
发病特点
羊鼻蝇成虫多在春、夏、秋出现,尤以夏季为多。成虫在6、7月份开始接触羊群,雌虫在牧地、圈舍等处飞翔,钻入羊鼻孔内产幼虫。经3期幼虫阶段发育成熟后,幼虫从深部逐渐爬向鼻腔,当患羊打喷嚏时,幼虫被喷出,落于地面,钻入土中或羊粪堆内化为蛹,经1-2个月后成蝇。雌雄交配后,雌虫又侵袭羊群再产幼虫。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防治该病应以消灭第一期幼虫为主要措施。各地可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羊鼻蝇的发育情况,确定防治的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份进行为宜。可选用如下药物:
4-溴-2-氯苯基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0.12克,配成2%溶液,灌服。

②肌内注射取精制敌百虫60克,加95%酒精31毫升,在瓷器内加热溶解后,加入31毫升蒸馏水,再加热到60-65℃,待药完全溶解后,加水至总量100毫升,经药棉过滤后即可注射。剂量按羊体重10-20千克用0.5毫升;体重20-30千克用1毫升;体重30-40千克用1.5毫升;体重40-50千克用2毫升;体重50千克以上用2.5毫升。
2,2-二氯乙烯基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两天。②烟雾法常用于羊群的大面积防治,药量按熏蒸场所的空间体积计算,每立方米空间使用80%敌敌畏0.5—1.0毫升。吸雾时间应根据小群羊的安全试验和驱虫效果而定,一般不超过1小时为宜。③气雾法亦适合于大群羊的防治,可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或气雾枪使药液雾化。药液的用量及吸雾时间与烟雾法相同。涂药法对个别良种羊,可在成蝇飞翔季节将1%敌敌畏软膏涂擦在羊的鼻孔周围,每5天1次,可杀死雌虫产下的幼虫。
防治历史
上个世纪70年代,羊鼻蝇蛆病成为毒害羊群的罪魁祸首。大量绵羊死亡,影响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辽宁省兽医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马龙田专家经多次实验,用稀释敌敌畏和改良喷雾器喷头的方法,使得绵羊能够充分吸收细雾状低浓度敌敌畏,并基本达到百分百根治的效果。此法经过推广,不仅在当时扩展到苏联,也一直延续至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47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牛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