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黑壳病”的症状和产生原因分析



1、“黑壳病”的症状

罗氏沼虾的“黑壳病”一般发生在养殖的中后期,虾体外壳呈不同程度的棕黑色、黑褐色斑块,严重的会包裹全身外壳。经显微镜检查,虾的游泳足、尾扇上可见附生有大量丝状细菌,鳃丝上附生有数量不等的螺旋藻、甲藻等藻类。有些塘口的虾体还寄生数量较多的钟形虫、聚缩虫、杯体虫等纤毛虫类。有的虾池四周及虾体甚至可见青泥苔滋生现象。得“黑壳病”的成虾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蜕壳困难、生长缓慢现象。

2、“黑壳病”发生的原因

2.1由水质不良引起。发生“黑壳病”的塘口,水质大多浓浊、老化,透明度低。有些塘口,虽然浮游生物量充沛,看上去肥度很好,但同时也显得相当浑浊,水中的悬浮物较多,水面上漂浮有大量的蓝绿藻“水花”及浮膜,池水“肥而不爽”。经水质分析,池水的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一般均明显偏高。此类塘口,一般都缘于养虾户疏于管理,不注意经常、及时地更换池水。有的虾塘,因水源条件差,加之换水量较少,“黑壳病”相当严重。

2.2由底质不良引起。罗氏沼虾的生长主要靠投喂罗氏沼虾专用颗粒饲料,投饵量的多少主要受人为因素控制。大量的饲料投入,难免会引起剩余浪费,加之不少养虾户未能充分掌握投饲技术,大量投入的颗粒饲料未被罗氏沼虾充分吃食,转而在池底腐烂、发酵、分解。而且到养虾的中后期,罗氏沼虾的排泄物也相当多,势必加重了对池底的污染,这些都是引起虾池水质浓浊的原因。此等情况下,如养虾户不及时更换池水,加强对池水的消毒,合理地施用底质改良剂,就会引发罗氏沼虾的“黑壳病”。有些养虾户发现“黑壳病”后,病急乱投医,不问虾池水质肥瘦,浮游生物量的多少,盲目大量施肥,进一步加重了“黑壳病”的发生。

2.3与高密度养殖有关。高密度的放养,势必需要大量的饵肥投入,一旦虾池养殖管理上有所疏忽,就十分容易引起虾池水质及底质的恶化,从而发生“黑壳病”。

2.4与纤毛虫寄生有关。钟形虫、聚缩虫、杯体虫等纤毛虫类的大量寄生,藻类大量在虾鳃丝上附着,势必会引起罗氏沼虾的体力下降,蜕壳期大大延长,严重的甚至无法蜕壳。由于纤毛虫的寄生,虾被迫长时间生存在底质恶化、水质不良的条件下,加重了“黑壳病”的发生程度。

2.5与水源条件差有关。一些虾池在开发时,就没有注意水源条件(甚至有些进水河道已被养鱼户围栏养鱼了),给养虾埋下了隐患。一般在养虾的前期,由于水温低,水源水体中浮游生物、大型水生生物及有机质的量不多,水质一般还可以。到了养虾的中后期,由于水温持续走高,水体中的各种生物量及有机质含量急剧增涨,水质条件相对于养虾的前期必然会相差许多。经水质检测分析,部分进水河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硫化氢含量已明显偏高,如此的水源水质条件又怎能保证虾池中后期的换水需求呢。


延伸阅读

罗氏沼虾概述


一、概述

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大虾,是一种大型淡水虾,原产东南亚。它具有生长快、食性广、肉质营养成份好,以及养殖周期短等优点。自本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罗氏沼虾以来,发展迅速,现东南亚国家和其他一些地区养殖此虾比较普遍。我国自1976年引进此虾,现已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上海、浙江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养殖,一般亩产可达70~100公斤,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形态特征

(一)外观形态

罗氏沼虾躯体肥壮、短粗。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粗大,腹部自前向后逐渐变小,末端尖细。雄虾个体大于雌虾,雄虾第二步足特别发达,长度超过体长,颜色鲜艳,显得格外壮观。
水域透明度小,体色则深。罗氏沼虾具有鲜艳的体色和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有时在池中缓慢游泳。具明显的负趋光性,白天多呈隐蔽状态,活动较少,但在投饵时照样觅食。夜间活动较为频繁,觅食产卵均在夜间进行,因此在夜间捕捞往往比白天好。

罗氏沼虾活动的强弱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关,特别是对水温、水流及水中溶氧量等的变化,反应极为敏感。当水温下降到18℃时,活动减弱;16~17℃时,反应变迟钝,持续一定时间即会冻死。当注入新水时便朝着新水方向集群游泳,甚至游到进水口逆水而上;当水中溶氧低时可造成浮头,并集群攀缘于岸边,反应迟钝,严重时跳于堤岸,不久将会窒息死亡。

四、食性

罗氏沼虾属杂食性动物,随着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要求的食物组成是不同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刚孵出的幼体主要以丰年虫幼体为食,经4、5次蜕皮后个体逐渐长大,可以摄食鱼肉碎片、鱼卵、蛋黄等以及其它细小的动物性饵料,经过淡化处理后的幼虾则转化为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水生蠕虫、其它动物尸体以及有机碎屑、幼嫩植物碎片为食。成虾阶段食物更杂,动物性饵料有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蚯蚓、小鱼、小虾以及各种动物尸体;植物饵料有鲜嫩的水生植物、着生藻类、谷物豆类等。在饥饿和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还以同类为食,这对蜕壳虾来说,危害是比较大的。罗氏沼虾的摄食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水温的变化影响。水温20~30℃,摄食旺盛;水温18℃以下,摄食量减少

五、生长

刚孵出的幼体长1.7~2.0毫米,营浮游生活。经24~35天培育,脱皮11次,变态为稚虾,体长可达7~9毫米,转为淡水栖息生活。体长达3~4厘米的幼虾,经过4~5个月的饲养,雄体长达31厘米以上,体重80克左右;雌体长10厘米以上,体重在40克左右。若将越冬后的幼体(体长5~6厘米)在春天放养,到年底雌虾可达体长13~14厘米,体重60~70克,雄虾可达体长17~18厘米,体重200克。

六、生殖习性

在自然条件下,一冬龄的罗氏沼虾达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达到性成熟的最小个体,雌体长7厘米,体重12克左右;雄体长10厘米,体重25克左右。性成熟的雄虾第二步足特别发达,粗而长,呈蔚蓝色。生殖孔开口于第五步足基部,性成熟的雌虾第二步足较小,呈浅蓝色,腹部较发达,侧甲延伸形成抱卵腔,用以附着卵。生殖孔开口在第三步足基部。性腺位于头胸甲的背部,性成熟时,通过透明的头胸甲背面近胃区可以见到橙黄色的卵巢和乳白色的精巢。雌虾在产卵前要脱一次壳,称生殖脱壳。脱壳前活动减弱,对阳光反应迟钝,摄食明显减少。雌虾脱壳后几小时开始交配,此时,雄虾主动接近雌虾,并守护在雌虾旁边,不让其它虾靠近,雌虾行动迟缓,不久就开始产前脱壳,脱壳后,雄虾兴奋地举头竖身,不停地摆动触须,并伸出强有力的大螯,呈抱雌虾状态,并连续跳动,几分钟后,便将雌虾抱住,并把雌虾抱举起反转位置,胸腹部紧紧相贴,游泳足不断地拍击,很快就完成了交配过程。射出的精液成块状附着于雌虾胸腹部的附肢之间,由一层薄的胶状物包住。雌虾在交配后数小时开始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产卵时对光线反应迟钝,时而将背部隆起,腹部呈屈伸动作,并在水中上下翻动,忽而卷曲身体,忽而伸直腹部微微向前游动,产卵过程一般持续4~5小时。产出的卵粘在携精块的刚毛上,此时精荚散放出精子,精卵结合完成受精过程,腹部侧甲延伸形成抱卵腔,用于保护受精卵,未受精卵在1~3天内自行脱落。

罗氏沼虾的卵为中黄卵,充满着卵黄,随着胚胎发育,卵径由0.5~0.6毫米增加到0.6~0.7毫米;卵色由橙黄色依次变为淡黄、淡灰,最后变为瓦灰色。罗氏沼虾属一年产卵多次的一次性产卵类型,两次产卵间隔为30~40天。怀卵量随个体大小、营养水平而异,由几千到数万粒不等。

七、脱皮和变态习性

刚孵出的罗氏沼虾称为蚤状幼体。这是罗氏沼虾整个生命周期中唯一在咸淡水中度过的生活阶段,在此期间,幼体在一定的温度、盐度、溶氧量和饵料等适宜的生活条件下,历时一个月左右,经过11次脱皮后变态成仔虾。变态时间随水温和饵料的条件而异。从稚虾开始转为底栖生活,摄食底栖生物和有机碎屑。

当有90%以上的幼体变为稚虾后,即应把稚虾移出进行淡化处理,使其逐步适应淡水生活。稚虾经过淡化处理后,即可移入培育池进行强化培育,当稚虾平均规格达到2.5厘米左右即为幼虾。幼虾经过暂养达到3~4厘米即可作为虾种用来进行成虾养殖。

罗氏沼虾幼体发育共分为十二期,各期的交递是通过脱皮实现的,每进行一次蜕皮后幼体就出现新的形态构造特征,使幼体发育逐步完善。这个发育期的主要形态特征见表2。

表2罗氏沼虾幼体各期的主要形态特征



八、营养价值

根据对罗氏沼虾的营养成分分析,其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0.5%,脂肪0.48%,水分77.8%,蛋白质含量与对虾(20.6%)相当,而比常见的草鱼(17.9%)、鲤(18.1%)等食用鱼类都高。

罗氏沼虾营养成分与海养对虾相当,而虾壳厚,附肢粗,可食部分比对虾少。但罗氏沼虾适宜在沿海和内陆养殖(而对虾只能在沿海养殖),养殖区域宽,可以就近活体应市,鲜活度高,运销成本低,市场售价相应也低于海养对虾,因而大受欢迎,销量也大。



罗氏沼虾蜕壳


蜕壳,是罗氏沼虾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它与幼体发育、幼虾和成虾生长,以及亲虾产卵繁殖都有直接的关系。

同其他甲壳动物一样,罗氏沼虾的几丁质外壳,质地坚硬,对有机体的防护极为有利。但达到一定的时期,却成了虾体生长的严重阻碍,只有去除障碍,虾体才能长大。因为虾体的生长是在旧壳蜕去之后、硬壳硬化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内进行。幼体发育、变态是通过蜕壳来实现的,每进行一次蜕壳,幼体就进入一个新的发育期。幼虾和成虾每进行蜕壳一次,体长都有显著增加。 雌虾在产卵之前,必须进行一次蜕壳,然后才与雄虾交配产卵。因此,蜕壳是罗氏沼虾生命活动的发展规律,在其一生贯穿始终。

幼体蜕壳,先是头胸部与腹部之间的背面薄膜裂开,随后头胸部及附肢蜕膜而出,最后才是腹部蜕出,整个过程在几分钟内完成。每进行蜕壳一次,幼体不仅体一长增加,而且形态构造上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且臻完善。

幼虾至成虾的蜕壳,完全是为了生一长,当旧壳蜕下之前,新壳已经形成,在新、旧壳之间为一薄层的液体将两者分开。即将蜕壳时,虾体停止运动,接着侧卧于水底,很快发现头胸甲与第一腹甲之间薄膜裂开,接着头胸部先蜕出,然后进行剧烈的屈伸动作,整个虾体从旧壳中一跃而出。整个头胸甲、腹甲、额角、复眼、附肢,以及鳃、胃、后肠、肛门等都完整的蜕出,连成一体,好像从虾体上刚刚蜕下了一套外衣。

据观察,罗氏沼虾蜕壳与季节变化有关。在广西桂南地区池塘养殖条件下,蜕壳的月份为4-11月,又以5-10月为最盛,到了12月以后,水温明显下降,则很少发现蜕壳。在越冬阶段,细果人为给予较高水温(20℃以上),则照常出现蜕壳现象。另外,雌虾在抱孵化期间,不进行蜕壳。

罗氏沼虾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蜕壳所间隔的时间是不同的。在水温26-28℃时,幼体发育阶段.以2-3天进行蜕壳 1次;幼虾以4-6天蜕壳1次;至成虾阶段,则以7-10天蜕壳1次;性成熟以后的亲虾,则相隔20天左右蜕壳1次。

总之,罗氏沼虾蜕壳,促进了它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但由于在蜕壳期间,外壳柔软,活动力弱,特别是正在侧卧水底进行蜕壳之际,往往成为一些肉食性鱼类及其同类残食的极好机会,使蜕壳虾受害,养殖成活率下降。因此,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必须给予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确保罗氏沼虾在各个阶段的养殖中,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罗氏沼虾的生长


罗氏沼虾以其生长快、个体大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池塘中养殖,每亩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幼虾10000尾,经5个月左右饲养,一般成活率达60%-70%体长达8-9厘米,体重达20- 25克。在较大的个体中,雌虾体长达11-12厘米、体重达50-60 克,雄虾体长达14-15厘米、体重达90-100克,同时,有部分个体达到性成熟。现将罗氏沼虾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简介如下:

1.幼体阶段的生长情况罗氏沼虾幼体阶段,经历12个发育时期,据初步测定,在水温26-28℃时,溞状幼体经培育 25-27天,变态成仔虾,其体长增长情况及生长速度(用生长比速表示)。

2.虾苗至成虾阶段的生长仔虾蜕壳变态成虾苗,经淡化后,在虾苗培育池中培育 20-30天,体长达2-3厘米,将其放到池塘中饲养,经5-6 个月的饲养管理,长成成虾,便可捕捞上市。我们在多年的罗氏沼虾池塘养殖试验中,每相隔半个月定期采样检查1次,每次取样50尾以上,测量其体长、体重,取其平均值,比较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现以1979年在广西水产研究所II-7号池塘养殖的罗氏沼虾的生长情况为例,以推断一般。

罗氏沼虾的生长,存在着性别差异。在同龄虾中,在性成熟之助,雌雄虾个体大小相差不大,当雌虾达到性成熟时,它所吸收的营养物质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于供给卵巢发育的需要,使生长变慢,而雄虾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没有像雌虾那样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仍然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因此,在同龄虾中,出现了不同性别的生长差异。我们在罗氏沼虾池塘养殖试验中发现,在同一池塘放养的一批幼虾,经饲养5个半月后干塘收虾,结果雌虾平均体长达7.91厘米、体重达15.49克,最大个体体长达 10.1厘米、体重达32克;而雄虾平均体长达8.97厘米、体重达25.38克,最大个体体长达15.4厘米、体重达130克。雄虾平均体重为雌虾的1.63倍。

罗氏沼虾食性


罗氏沼虾和所有的动物一样,必须不断地向外界环境摄食各种营养物质,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以保证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的需要。罗氏沼虾属于杂食性动物,随着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要求的食物组成是不同的。

刚孵出的搔状幼体至第一次蜕壳之前,是以自身残留的卵黄为营养物质。

经第一次蜕壳之后,自身虽然还残留部分卵黄,但已经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在人工养殖情况下,主要是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 经4-5次蜕壳之后,个体逐渐长大,可摄食煮熟的鱼肉碎片、鱼卵、蛋品等以及其他细小适口的动物性饵料。

经淡化后的虾苗,则变成杂食性。在天然水域中,幼虾阶段,主要是以水生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水生蠕虫、其他动物尸体以及有机碎屑、幼嫩植物碎片等为食物。

到了成虾阶段,食物更杂,动物性饵料包括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蚯蚓、小鱼、小虾以及各种动物尸体等;植物性饵料包括鲜嫩的水生植物、着生藻类、谷物、豆类等。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罗氏沼虾的食物组成主要来源是以人工投喂商品饲料为王、天然饵料为辅。常见的动物性饵料是鱼、虾、贝类及蚕蛹、蝇蛹和蚯蚓等;常见的植物性饵料是豆渣、豆饼、花生麸、麦麸、米糠、酒渣以及浮萍、水草等。在条件较好的地方,特别是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为其最好的食物于。一般是将配合饲料加工成形状、大小适口的颗粒状饲料。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是根据虾体营养需要研制而成,营养全面,饲料营养成分配比合理,优质高效。

总之,罗氏沼虾的食性是很广的,但一般来说,是偏爱动物性饵料。在人工养殖时.同时投喂颗粒饲料和蚯蚓,则先摄取蚯蚓为食;在饥俄的情况下,又常以刚蜕壳活动能力弱的虾为其饵料,出现同类相残现象。但在天然水域中,罗氏沼虾有时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这固然与天然水域动物性食物不丰富有关,更主要的是罗氏沼虾对植物纤维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加上罗氏沼虾本身是一种游泳能力较弱的底栖动物,捕捉能力较差,要捕获更多的动物为食物是有困难的。因此,植物性食物便成为它的主要食物。

罗氏沼虾的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受水温变化的影响:在广西桂南地区,一般是在4-11月,池塘水温多为 20 - 30℃,水温适宜,摄食旺盛;到了12月至翌年3月,池塘水温多在18℃以下,水温较低,摄食量减少。这时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保护其安全越冬。

罗氏沼虾苗价格暴涨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育苗技术落后,苗场产能有限,天气异常等使得2010年虾苗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价格暴涨的状况,产业特别是育苗环节的改进势在必行。

2010年春放季节,罗氏沼虾的虾苗价格大涨,珠江三角洲每万尾在400~500元之间,而前两年同期只有150~200元;在长江三角洲每万尾更是涨至600元,一些供应商甚至明言每万尾只有70%的实际数量!一时市场紧张,虾农争相购买。至6月下旬,投苗高峰期已过,虾苗价每万尾仍超过300元。

苗价何以高涨

1、近年罗氏沼虾养殖恢复、面积扩大,虾苗需求量增加。

罗氏沼虾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东南亚引入的品种,九十年代发展至盛期,仅广东省养殖面积就逾30万亩。罗氏沼虾耐氨氮,容易养殖,但养殖多年后种质变差,养殖区病源积累,导致苗期出现“白浊病”,育苗难度增加。2000年后,南美白对虾以其养殖周期短、肉质好的优势超过了罗氏沼虾,成为我国虾类主要产量,2007年仅广东省养殖面积就逾70万亩,而罗氏沼虾的养殖减少到不足10万亩。

但是近几年来南美白对虾也因养殖密集和种质下降,病害频发,产量不稳定,并且货多价贱,不少虾农亏损;而养殖罗氏沼虾病害较少,产量稳定,目前货少价高,每公斤35元以上,高于南美白对虾。故此各地虾农又逐渐恢复养殖,种苗需求量逐年增加。

国内罗氏沼虾的养殖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2009年珠三角养殖面积约15万亩,需要虾苗75亿尾,长三角养殖面积在40万亩以上,虾苗需求量在200亿尾以上。

2、育苗技术落后,虾苗产量未能满足放养需要。

罗氏沼虾育苗出现“白浊病”导致九十年代末期不少育苗场亏损,在南美白对虾的冲击下,仅在广东、广西两省的罗氏沼虾育苗场就减少了90%,近年虽然有所恢复,但仍不及过去的两成。更加倒退的是,不少罗氏沼虾育苗场不选留亲虾过冬,不经过亲虾强化培育阶段,只是到了育苗季节从商品虾中随意留取亲虾,这种不规范的操作导致“白浊病”依然、虾苗产量不稳定。

据调查,2009年广东省培育罗氏沼虾苗约30亿尾,仅占放养需求的一半。相对而言,江、浙、沪等地区还在选留亲虾过冬,近两年珠三角的一些育苗场从长三角购买无节幼体回来育苗,甚至直接从长三角购入虾苗。这些消极的做法不利于广东罗氏沼虾养殖产业的发展,给虾苗价格的暴涨留下了隐患。

3、天气异常,长三角地区育苗失败,虾苗严重短缺。

引发2010年罗氏沼虾价格暴涨的直接原因是去冬今春低温天气来得早、持续时间长,据说是数十年来少有的异常天气。

罗氏沼虾种质退化、抗逆性差的特点在外界条件(例如天气、水质)的应激下容易病变,致使长三角地区育苗失败,至5月下旬才断断续续有苗供应,为了不耽误季节,长三角的虾苗商高价收购珠三角的虾苗。

而珠三角地区也因冻死亲虾、育苗技术欠缺等原因自顾不暇,能顺利生产的育苗场不多,至5月底虾苗产量不足10亿尾,在长三角的虾苗商哄抬抢购下,价格节节上升,许多虾农只好推迟放苗或者改养其它品种。

如何解决种苗供应

2010年罗氏沼虾苗价的暴涨告诉我们,构成水产养殖的每个品种都应得到重视,市场的变化只是此消彼长而不会被淘汰,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应做好导向和扶持工作,保护养殖户的利益,而不是全部推给市场调节。目前罗氏沼虾养殖是我广东省渔业的一项十多亿元产业,其健康发展至少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种质选留工作,生产健康虾苗。

罗氏沼虾种质退化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为此十多年来各地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尝试,例如珠海市斗门区在1998年建立一座隔离养殖区的良种场,并从湄公河口重新引入原种亲虾,期望改善育苗“白浊病”的现象。后因缺乏短期商业效益,并在南美白对虾的冲击下不支而终。

所谓缺乏短期商业效益是指原种亲虾野性大,育苗效率低,要经过4~5代的驯化养殖才能大量产苗和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这显然不是普通育苗场的经济能力所及,这种带有超前性的科研生产应得到政府的经济扶持,或者由国家水产研究所去完成。

因此,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应重视种质改良计划,建立一批罗氏沼虾的原、良种场,为其它育苗场提供优良种质的亲虾和无节幼体,带动罗氏沼虾育苗健康发展。

此外,各地育苗场还可以选取地缘较远的亲虾,避免过于近亲繁殖,采用严格的育苗方法生产健康的虾苗。生产实践表明,罗氏沼虾进入退化阶段虽然抗病能力减退,但经过多年的驯化容易育苗,只要严格地做好育苗的各个环节,也能有效地减少“白浊病”苗的出现,保证一定的育苗产量,维持目前放养用苗需要。

2、规范育苗技术,提高产量。

罗氏沼虾的科学育苗至少包括如下技术流程:建立合适的育苗场→冬前选留健康亲虾→产前强化培育→产出适当密度的虾苗幼体→投喂优质丰年虫幼体→虾苗蜕变完整。

然而目前不少育苗场未能做到这些基本要求,出现如下不规范的现象:缺少足够的储水塘,育苗用水消毒不严格,或直接取用江河水育苗;不选留亲虾,临时购买商品虾使用,并未经过强化培育,这种情形多是企图节省冬天加温成本,在春暖后才育苗;过早投喂蛋粒以节省丰年虫卵,而蛋粒的营养不高,影响虾苗蜕变,并且容易产生硫化氢,污染水质。

为此,要严格执行广东省颁发的《水产种苗生产管理条例》,扶持合格的育苗场,取缔不符合生产条件的育苗场,恢复和建立起一支有资质的罗氏沼虾育苗队伍,逐年提高我省的罗氏沼虾育苗产量。

3、适度发展养殖,避免盲目扩大面积。

水产养殖是以市场销售决定生产效益的。罗氏沼虾虽然有稳产的优势,但因其壳厚、出肉率较低、加工保鲜困难,限制了市场容量,通常只以活鲜商品在经济较发达的产地销售。

南美白对虾由于壳薄、出肉率高、加工保鲜容易,商品出口和国内销售均可,市场容量大。因此,罗氏沼虾的养殖面积不可能像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面积那样大,在广东省罗氏沼虾的养殖面积控制在25万亩左右,多则物贱伤农。

有关部门应有市场预警,防止盲目扩大养殖,从而也控制了对虾苗的需求量。


罗氏沼虾苗的选购和运输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自1976年由日本引进我国后,经过多年推广养殖,现已发展成为经济虾类的主要养殖对象。该虾的生态习性不同于一般虾类,其幼体阶段需要在海水中度过,种苗生产必须由具有专门生产设施和技术的生产单位才能进行。选购优质罗氏沼虾虾苗(下称虾苗),提高虾亩运输成活率已成为罗氏沼虾生产中的重要一环。1990~1997年,我们共运输淡化虾苗3740万尾,其中购进2285万尾,外运1455万尾,成活率75~95%,往来购销地点遍及全国各主要养虾地区。

1 虾苗选购

从受精卵孵出的幼体,经过十一次蜕皮后变态为虾苗,其间要经历25~30天时间。虾苗生产单位因受生产条件如亲虾、水质等及技术水平的制约,生产出来的虾苗差异性较大,选购时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的虾苗进行运输。体质好的虾苗:形体正常,规格整齐,体色透明,活动能力强;体质差的虾苗:大小不齐,攀附能力弱,肉眼能见到明显的畸形。同时要注意选购淡化的虾苗,罗氏沼虾幼体变态为虾苗后,需要适时进行淡化处理,生态条件将发生急剧变化,部分体质较差的虾苗,由于适应力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相继死亡,或被体格健壮的虾苗所残食,因此应选购淡化彻底,而且淡化时间稍长一点的虾苗。一般准备包装起运的虾苗,淡化时间不能低于24小时。因此在购苗前,还应到生产地点了解虾苗的淡化情况,如果没有仪器,临时可凭经验用口尝一下虾苗池里的水,感觉没有咸味,表明该池虾苗已基本淡化完毕。

购买(或放养)虾苗日期的确定,对养虾者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除按常规养殖要求清池消毒、注水、准备好虾塘外,还要根据养虾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情况,确定购买虾苗的适宜日期。如太早,外界气温不稳定,遇有寒潮,水温降至18℃以下,危及虾苗生长,会带来虾苗下池后成活率不高;如太晚,则影响饲养时间,致使生长期太短,成虾达不到上市规格,群体产量也低。在适合发展罗氏沼虾养殖的地区,池塘水温稳定在20℃以上,放苗的效果好。近几年,武汉市虾塘直接放苗最早时间为5月11日,最迟为7月10日,成虾产量变化幅度为75~150斤/亩,个体重在12克以上,符合市场要求。适宜放养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生长期135天左右,产量一般会达到100公斤/亩以上。

2 运输方法和效果

罗氏沼虾种苗多为集中生产,为使养虾地区及时得到所需的虾苗,每年4~6月,我们要大量进行虾苗运输。工具有塑料袋、帆布篓、铁桶等,装运密度依虾体大小、水温高低、运输路线长短而定。当前多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操作方便,效果很好。袋内盛水6公斤左右(可容水20公斤),装进虾苗并充足氧气后,放入纸箱内,外用包装带捆牢,总重7~8公斤,即可上车(汽车、火车)或飞机运输。虾苗由于体质幼嫩,窒息点为0.96mg/L(水中溶氧),明显高于主要养殖鱼类,加上又有相互残食的习性,所以虾苗装运密度远比鱼类种苗要低。多年来,在大量长距离运输中,水温为22~26℃时,一般每个塑料袋装苗3000~5000尾,成活率90%左右,虾苗下塘后游动正常。

运输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每袋装苗数量。装运时间10小时左右,密度为4500~5000尾/袋;装运时间20~30小时,密度为2500~3000尾/袋。在密度相近的情况下,虾苗成活率与装运时间成负相关。生产中,我们最大一次运输量是450箱(袋),225万尾,最长一次运输时间32小时,最高成活率为98%。所有这些都说明这种运输方法是可行的,完全达到了主要养殖鱼类的运输技术水平。

3 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成活率,运输前要做好运输器具、充氧、包装设备、火车飞机货运计划等各项准备工作,并准确计算路途时间,选择适宜装运密度。必要时,应做虾苗装袋密度的梯度试验,特别是在大批量远途运输时,更要这样做。

运输用水最好取自幼虾培育池或暂养池水,水温要与育苗池一致。为避免虾苗自相残杀,包装运输之前要投喂一次通过40目塑料网布过滤的蒸熟的鸡蛋或鸭蛋,以虾苗吃饱为准,然后彻底清除虾苗捆箱内的残饵和脏物,保证虾苗计数的准确及运输水质的清洁卫生。

虾苗运到目的地后,应先将塑料袋放养虾塘水面15~30分钟,等袋内外水温基本一致后,在上风岸开袋放苗,以提高虾苗放塘成活率。

yz023.com养殖网龙虾养殖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虾养方法,其中《罗氏沼虾“黑壳病”的症状和产生原因分析》内容包含丰富的虾养技巧,如不满足请访问“龙虾养殖红壳病”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1209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