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蜜蜂

品种名称东非蜜蜂

分类 蜜蜂
关键词 东非蜜蜂、西方蜜蜂
品种描述
拉丁名: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 Lepeletier

产地与分布:东非蜜蜂分布于南非北部到那米比亚南部(20~29S),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Okavango River Dilta,巴西。

外貌特征:个体较小,腹部第1~2节一般具有特别明显的黄色,小盾片颜色很浅。肘脉指数为2.43。

生活习性:东非蜜蜂喜在枯死的棕榈树上寻找啄木鸟废弃的巢安家,巢门朝南,巢顶(部)开口。极爱采树胶。巢脾大小为6000cm2,大部分区域用于育子,8%的区域育雄蜂,贮存食物少。巢内子区温度为35.2℃。失(离)王后,工蜂卵巢会发育。报警激素分泌量大,能追逐人们至几百米以外,小群行螫活动低,大群和分蜂群的防御性增加。防御性与巢门位置和方向无关,与外界流蜜波动状况亦无关。在埃塞俄比亚,人们用黏土、牛粪或植物材料制成水平圆筒,内部用牛粪和烟灰涂抹后挂在树上养蜂。毁巢取蜜。该蜂与海角蜂有渐渗杂交现象。在南非有关于海角蜜蜂问题的报道:海角蜜蜂工蜂侵入并篡夺了王位。在哥斯达黎加,摆尾舞活动与分蜂选新巢址有关,平均距离为46931728m。季节性迁徙与摆尾舞行为也有关,多数摆尾舞指向东或东南方向,距离在6~7km以上。起飞后蜂群也是朝东一东南方向顺风而去,最远达23km。迁徙季节(11~5月)前4~6周,蜂群增殖快,食物贮存多,群势上升陡,日采集区域和距离扩大,且频繁变化:外界蜜源好时,采集距离约400m,日采集区域4~5km2,每天的采集点12~19个;外界蜜源差时,采集范围和采集点略有增加,但不大于10km2的范围。6月中旬蜂群迁徒进新址,新建蜂群大量育子,不养或少养雄蜂,花粉采集为主,但几乎不贮存食物。9~10月雄蜂子最多,雄蜂主要产生于较大的工蜂子脾多的蜂群里,在小群、新建群或工蜂子脾少的大群里罕见雄蜂。繁殖性分蜂发生在10~11月份,此时食物贮存增加,很小的分蜂群也能存活。m.yZ023.cOm

相关阅读

中华蜜蜂


品种名称中华蜜蜂

分类 蜜蜂
关键词 中华蜜蜂、地方品种、东方蜜蜂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中华蜜蜂又称中蜂。属于东方蜜蜂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除新疆尚未发现中峰外,其它各省、市、自治区都有野生中峰分布。

外貌特征:蜂王体长14~19毫米,前翅长9.5~10毫米,头胸、腹宽度比为95:116:125。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黄色混合短绒毛。雄蜂体长11~14毫米,前翅长10~12毫米,喙长2.31毫米。头、胸、腹宽度比112:140:129。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工蜂体长10~13毫米,前翅长7.5~9毫米,喙长4.5~5.6毫米。头、胸、腹宽度比96:101:106。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黄色,但小质片有黄、棕、黑三种颜色。全身被灰色短绒毛。

根据中华蜜蜂分布地区、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大致可将中华蜜蜂分为5个类型:

东部中蜂:工蜂全长11~12.5毫米,喙长5~5.3毫米,前翅长8.1~8.75毫米,宽3~3.1毫米,腹部体色黑黄相兼。巢房内径4.7~4.9毫米,蜂王在繁殖期日产卵量平均700~1100粒。能适应冬冷、夏热、蜜源种类多但零星分散的生态条件,能利用早春及晚秋蜜源;抵抗蜂螨及护巢能力强。东部中蜂分两广型、湖南型、云贵型、华北型、东北型。

海南中蜂:工蜂体长10~11毫米,喙长4.65~4.7毫米,前翅长7.79~7.92毫米,宽2.9~2.95毫米,工蜂巢房内径约4.6毫米,是个体最小的一个品种。工蜂的足及腹部呈黄色,小盾片黄色,腹节背板除冬季棕黑色外,其他季节以黄色斑为主。维持群势约1.5千克,分蜂性强,易发生迁徒。分布于广东、海南。

阿坝中蜂:工蜂体长12~13.5毫米,喙长5.3~5.6毫米,前翅长8.8~9毫米,工蜂巢房内径4.9~5.1毫米,是个体最大的一个品种。工蜂的足及腹部呈棕黑色,小盾片棕色,腹节背板除夏季有一部分黄斑外,其他季节以黑色为主。维持群势2~3千克,分蜂性弱,极少发生迁徙,蜂王产卵趋势稳定。分布在西南部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的四川阿坝、甘孜两地区。

西藏中峰:工峰体长11~12毫米,喙长约5.1毫米,前翅长约8.6毫米,宽约3毫米,体色灰黄色或灰黑色,腹部细长。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的察隅河、西洛本河,苏斑里河、卡门河的河谷地段,海拔在2000~4000米之间,以墨脱、察隅、错那等县较多。

高加索蜜蜂


1、品种

高加索蜜蜂在分类学上属于蜜蜂科,蜜蜂亚科,蜜蜂属,西方蜜蜂种。原产于高加索中部的高山谷地(图2)。主要分布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地山区,原产地冬季不大寒冷,夏季较热,无霜期长,年降雨量较多。

2形态特征

高蜂的体形、大小及绒毛等和卡蜂十分相似;吻特长(达7.2mm);几丁质黑色,通常在第一腹节上有棕色斑点。高蜂在原产地没有纯一的颜色,通常工蜂绒毛为浅灰色,雄蜂胸部绒毛为黑色。肘脉指数中等。

2.1蜂王:腹部背板有黑色和褐色环节两种,绒毛灰色。

2.2雄蜂:腹部背板黑色,胸部绒毛黑灰色,个体粗壮。

2.3工蜂:个体大小、体形与卡尼鄂拉蜜蜂相似。腹部背板黑色,第1、2背板有棕黄色斑。吻长6.7mm(6.5~7.2mm),第3、4背板总长4.64mm(4.50~4.78mm),肘脉指数2.1(1.8~2.39),跗节指数58.23(54.02~62.44)。

3生物学特性

高蜂性情温顺,不怕光,这是它突出的特点。它育虫积极,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高蜂采胶性能极好,在秋季,巢门除留一个小洞外,都用蜂胶封闭。由于它易患孢子虫病和甘露蜜中毒,在北部地区越冬不甚良好。此外,它的抗螨性能也较差。它的吻虽然特长,但对红三叶草的采集能力还不够理想。其蜜房封盖为湿型。易迷巢错投,盗性强。

春季育虫节律平缓,蜂群发展较慢,夏季产育能力较强,分蜂性较弱,维持较大群势,在炎热季节可保持较大面积子脾。性情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比较安静。采集能力强,善于采集深花冠蜜源植物,既能利用大宗蜜源,也能利用零散蜜源。善于采集树胶,造脾能力较强。秋季对外界条件变化敏感度低,断子晚,工蜂活动频繁,容易秋衰。耐寒能力较强,越冬性能优于意大利蜜蜂,但低于卡尼鄂拉蜂。定向能力差,易迷巢,盗性强。易感染孢子虫病,易患甘露蜜中毒。蜜房封盖为中间型。

4生产力

高蜂是生产蜂胶的最理想的蜂种。在前苏联境内产蜜能力比欧洲黑蜂强。适于为花管较长的作物授粉。高蜂与意蜂、卡蜂等杂交后,可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从而大幅度提高蜂产品的产量。

高加索蜜蜂产蜜量(同等群势情况下)高于意大利蜂,正常年在椴树蜜期15框蜂的群势,群产蜂蜜60~100kg;产王浆量低于意大利蜂,在我省气候、蜜源条件下群产王浆0.5~1.0kg;产花粉量低于意大利蜂,群产花粉2~3kg。高加索蜂和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喀尔巴阡蜂等杂交后,可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蜜蜂的资料


一蜜蜂的发育特性

蜜蜂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三型蜂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蜂4个发育阶段。

1.发育过程

蜜蜂的4个阶段在形态上均不相同,它们是:

(1)卵

香蕉形,乳白色,卵膜略透明,稍细的一端是腹末,稍粗的一端是头。蜂王产下的卵,稍细的一端是巢房底部,稍粗的一端朝向巢房口。卵内的胚胎经过3天发育孵化幼虫。

(2)幼虫

白色蠕虫状。起初呈C字形,随着虫体的长大,虫体伸直,头朝向巢房。在幼虫期由工蜂饲喂。受精卵孵化成的雌性幼虫,如果在前3日饲喂在蜂王浆里加有蜂蜜和花粉的幼虫浆,它们就发育成工蜂。同样的雌性幼虫,如果在幼虫期被不间断地饲喂大量的蜂王浆,就将发育成蜂王。

工蜂幼虫成长到6日末,由工蜂将其巢房口封上蜡盖。封盖巢房内的幼虫吐丝作茧,然后化蛹。封盖的幼虫和蛹统称为封盖子,有大部分封盖子的巢脾叫做封盖子脾(蛹脾)。工蜂蛹的封盖略有突出,整个封盖子脾看起来比较平整。雄蜂蛹的封盖凸起,而且巢房较大,两者容易区别。工蜂幼虫在封盖后的2日末化蛹。

(3)蛹

蛹期主要是把内部器官加以改造和分化,形成成蜂的各种器官。逐渐呈现出头、胸、腹3部分,附肢也显露出来,颜色由乳白色逐步变深。发育成熟的蛹,脱下蛹壳,咬破巢房封盖,羽化为成蜂。

(4)成蜂

刚出房的蜜蜂外骨骼较软,体表的绒毛十分柔嫩,体色较浅。不久骨骼即硬化,四翅伸直,体内各种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2.三型蜂的发育期

蜜蜂在胚胎发育期要求一定的生活条件:如适合的巢房,适宜的温度(32~35℃),适宜的湿度(75%~90%),以及得到经常的饲喂,有充足的饲料等。在正常情况下,同品种的蜜蜂由卵到成蜂的发育期大体是一致的。如果巢温过高(超过36.5℃),发育期将会缩短,甚至发育不良,翅卷曲,或中途死亡;巢温过低(32℃以下),发育期会推迟,或受冻伤。中华蜜蜂(简称中蜂)的发育期略短,中蜂工蜂的发育期约20天,意蜂工蜂的发育期为21天。

掌握发育日期,了解蜂群里的未封盖子脾(卵虫脾)和封盖子脾的比例(卵、虫、蛹的比例为1比2比4),就可以知道蜂群的发展是否正常。掌握蜂王和雄蜂的发育日期,就可以安排好人工培育蜂王的工作日程。

二蜜蜂的信息交换特性━━蜜蜂信息素

蜜蜂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个可以适应生存、解决问题的信息交换系统。整个蜂群为了生存和发展,能够有条不紊、协调一致地进行活动。这里主要介绍蜜蜂的信息素。

蜜蜂长期生活在黑暗的蜂巢中,除依靠接触、声音、舞蹈进行通讯联络外,很多信息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素是昆虫的外分泌腺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通过个体间的接触或空气传播,作用于同种的其他个体,引3起特定的行为或生理反应,所以又称为外激素。同种个体间传递的信息素,对它们说来是一种特殊语言,接受的个体能了解其中含有的信息密码,从而产生有利于群体的行为或生理反应。

(1)蜂王信息素

蜂群有产卵蜂王时,蜜蜂巢内外活动秩序井然,一旦失去蜂王,工蜂的采集活动就急剧下降,许多工蜂在巢内外乱爬。这表明工蜂通过某种信息了解到蜂王的存在。

①蜂王上颚腺信息素:蜂王上颚腺信息素的主要作用是:对工蜂有高度的吸引力;能抑制工蜂卵巢发育和阻止建造王台;在空中释放,可诱使雄蜂发情。侍卫蜂用口器或触角从蜂王处取得上颚腺信息素,然后它们作为信使,通过饲料把信息素传给其他工蜂。

②蜂王背板腺信息素:为蜂王所特有,工蜂没有。主要机能是使工蜂识别它的信号,同时也抑制建造王台和阻止工蜂卵巢发育的作用。蜂王在空中离雄蜂3O厘米以内,背板腺信息素对雄蜂有强吸引力,还能刺激雄蜂的交配活动。

③跗节腺信息素:蜂王和工蜂的跗节腺分泌物又称脚印信息素。可抑制强群筑造王台。

④科氏腺信息素:对工蜂有高度吸引力。

⑤直肠信息素:1~14日龄处女王的粪便中含有邻氨基苯乙酮,对蜜蜂有驱避作用。

(2)工蜂信息素

①工蜂上颚腺信息素:有外来工蜂(盗蜂)入侵,或有外来蜂王进入蜂巢时,蜜蜂常用上颚咬住入侵者,使2庚酮标记在敌体上,引导其他蜜蜂去攻击。接受到这种信息素的本群工蜂,往往也分泌2庚酮,使其浓度增加,吸引来更多的富于攻击性的工蜂。

②告警信息素:工蜂螫针腔科氏腺分泌的告警信息素主要成分为乙酸异戊酯,刺蜇时留在敌体上,可引来更多的蜜蜂刺蜇。它的活性比2-庚酮高20倍以上。

③纳氏腺信息素:主要成分为具芳香气的含氧萜类。它是一种导航信号,引导蜜蜂找到巢门人口,引导蜜蜂飞到饲料源。它可调整分蜂团的运动,使无蜂王的蜂团向有蜂王的蜂团运动,引导飞散的蜜蜂找到蜂王;与蜂王上颚腺信息素一起,对分蜂团起稳定作用。

④工蜂跗节腺信息素:工蜂将跗节腺信息素涂在巢门口,引导本群蜜蜂找到巢门。工蜂似乎也将附节腺信息素标记在采集地点,以加强对其他采集蜂的吸引力。

⑤蜂蜡信息素:新筑造的巢脾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主要成分为具挥发性的醛类和醇类。它可刺激蜜蜂的采集和贮藏行为。

(3)雄蜂信息素

雄蜂信息素也由上颚腺产生。性成熟的雄蜂婚飞时,在选定的地点上空成群飞翔,释放信息素,引诱处女王飞来。

(4)蜂子信息素

主要作用为:抑制工蜂卵巢发育;可使工蜂嗅到幼虫的存在,使工蜂便于区别雄蜂幼虫和工蜂幼虫。老熟幼虫的信息素促使工蜂将其巢房封上蜡盖,以利化蛹。它还能刺激蜜蜂采集和激活工蜂的舌腺。

深刻认识蜜蜂信息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蜜蜂的许多复杂行为,以便在生产上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素。

三蜜蜂的生活习性

外界环境对蜜蜂生活有很多大的影响。主要有温度、湿度、光照、和其他气候因素的影响。

1.温度

蜜蜂属于变温动物,然而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的蜂群,具有恒温动物所特有的调节体温的能力。蜜蜂数量越多,蜂巢内温度越稳定,并能够保持在适温34℃~35℃的范围内。温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其发育和繁殖。如在27℃时封盖子虽然能羽化为成虫,但没有采集力;30℃时羽化推迟4天;37℃时羽化期缩短3天,但有大量封盖子死亡(见子不见蜂)蜜蜂生活的最适温度为15℃~25℃。气温在5℃~35℃时(白昼荫处气温)蜜蜂就能出巢活动。气温长时期在10℃以下蜂王停止产卵,蜜蜂减少或停止出巢活动,在蜂巢内结成蜂团,转入断子越冬期。在温带地区,冬季蜂王停止产卵,只有老蜂逐渐死亡,没有新蜂羽化,蜂群中蜜蜂的数量逐渐减少;夏季蜂王每日的产卵量往往超过1500粒,新蜂的羽化数大大超过老蜂的死亡数,蜜蜂的数量逐渐增多,蜂群发展到高峰。

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很大,为了生存,蜜蜂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箱内温度。在炎热的夏季,当蜂巢内温度超过适温范围时,蜜蜂外出采水,蒸发水分(扇风)进行降温,当蜂巢受烈日暴晒,辐射热过高时,蜜蜂离开巢脾,集结到巢内较大的空间及堆集到巢门口散发热量,这种现象生产上称离脾。相反,遇到寒冷时,蜜蜂离开边脾,聚集在蜂巢中央的子脾上护子,生产上称缩团。在严寒的冬季,蜂群结团越冬。蜂团外围适温6℃~10℃,蜂团中心适温24℃~30℃,若保温不当,蜜蜂以吃蜜运动、散团等行为来调节温度。由于新陈代谢增强,不但影响蜜蜂寿命,而且饲料耗量增加。

2、湿度

蜂巢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高低与外界空气的温湿度、巢内饲养温度、蜜蜂生理状况及正在发育个体的数量有关系。正常蜂巢中央的相对湿度为77%~84%,蜂巢内各部位的湿度变动在25%~100%之间。在流蜜期,蜂巢中央湿度为55%~60%;如果自然界没有流蜜,子脾之间的相对湿度为76%~91%,因为哺育子脾需要较高的湿度,酿蜜时因蒸发采集来花蜜中的过剩水分,而需降低湿度。越冬期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巢内干燥,蜜蜂体内及巢蜜中水分蒸发快,蜜蜂会感到口渴而吵闹,导致越冬失败。蜜蜂除了利用代谢水分外,以采水及喷水滴蒸发水分,提高巢内湿度,以扇风来降低巢内湿度。

3.光的影响

日照能刺激蜜蜂出动,采集季节为一年的长日照季节,蜂箱宜放阴凉处,巢门朝南,夜晚蜜蜂也有趋光现象,夜晚应处在黑暗环境。

4.其他气候因素

蜜蜂生活要求流动新鲜的空气,当空气不流通,群蜂易显不安状态,特别闷热场合更十分危险。阵雨或突然的暴晒,对于蜜蜂出动安全亦有很大的影响。海滨经常风大的地区,蜜蜂采集活动被迫贴地面飞行,因此,选择场址,对于风力、风向的频度以及所处范围的天然屏障或人造屏障都必须加以注意。

黑大蜜蜂


黑大蜜蜂(BlackGiantBee)为蜜蜂属的一个种,学名ApislaboriosaSmith,别名岩蜂、喜马拉雅排蜂、雪山蜜蜂。黑大蜜蜂在中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西藏南部及云南横断山脉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国外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缅甸北部及越南北部。

一、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黑大蜜蜂个体较大。工蜂体长17~20mm,呈黑色,体细长,触角窝间被一撮白毛;颊、颅顶密被黄色毛;中胸背板、胸侧、腹部第一节背板缘及第二节背板基缘毛密且短,呈深褐色;足被褐黄色毛,中足基跗节腹面毛最密,腹部呈黑褐色,第1~5节背板基部被极密的白色毛带,第六节背板被黑色毛。腹部全为黑褐色;前翅为浅褐色。平均喙长6.6mm,前翅长13.3mm,肘脉指数15.8。

雄蜂体长16~17mm;复眼大,顶端相接,呈褐色;胸部及腹部均为黑色,足呈黑色;体毛呈黄褐色;复眼密被短黄毛;唇基及单眼周围均被黑毛;颊、前足腿节外侧、胸侧及腹侧第一背板、腹部背板均被黄褐色长毛。

(二)生物学特性

黑大蜜蜂常栖息在海拔1000~4000m的悬崖岩石上,常数群乃至20余群形成群落,在云南的怒江峡谷、澜沧江等地可见20群以上的黑大蜜蜂群落。

有随季节迁飞的习性,冬季迁至河谷海拔较低的温暖地带,夏季迁往高山凉爽地带。

营巢于悬崖的岩隙中或突出的岩石下,离地面20~40m。巢脾单一,长0.8~1.5m、宽0.5~0.95m、厚10cm左右。新脾呈纯白色,旧脾呈黄褐色。

黑大蜜蜂进攻性极强,爱螫人。

二、经济价值和利用情况

黑大蜜蜂是喜马拉雅昆虫区系的代表物种之一,对高山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当气温在12℃以上时,便可见其在花上采蜜。据观察,黑大蜜蜂采访植物达52种,主要采集杜鹃科植物,还采集忍冬科、蔷薇科、菊科、豆科、唇形科及大戟科等植物。

一群黑大蜜蜂一年可猎取蜂蜜20~40kg和一批蜂蜡。中国尚未对其进行驯养。

自制蜜蜂饲料


大家都知道蜜蜂主要的食物为花粉和蜂蜜,如果是养殖蜜蜂,蜂蜜一般都要取出售卖,不能当做食物,花粉饲养又太贵,所以自制蜜蜂饲料是不错的选择,那么自制蜜蜂饲料具体如何操作呢?

一、蜜蜂基本介绍

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主要由蜂王、雄蜂、工蜂等不同种类的蜜蜂组成,人工选育的蜜蜂品种多为杂交种。

其中:

蜂王的社会分工就是专职产卵,肩负着繁衍后代的社会重任。它的身体发展得很健壮,大腹便便,体重是工蜂的两倍,失去了女性身材的苗条。

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蜂群内的雄性公民,每天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其存在的唯一作用是与蜂王交配。

除了蜂王与雄蜂各自的任务外,蜂群内的其他所有工作都由工蜂承担。工蜂是雌性器官发育不全者,但它的许多结构特化得更适应工作的需要,比如其前肠中的嗦囊特化为蜜囊,以便贮存花蜜。

二、自制蜜蜂饲料

可用白糖兑水调匀后喂食蜜蜂;也可使用大豆粉、花粉、白糖按照2:2:1混匀后喂食蜜蜂。

具体做法是先将花粉用开水泡一下使其变为糊状,然后将土霉素用水泡散放进花粉中,将配制好的花粉浆糊倒入大豆粉中调匀,然后放入白糖,搅拌均匀后使用筛子筛一下,装袋保存。

使用大豆粉、花粉等材料混合的饲料还有季节的区分,不同季节饲料的配比和原材料也不完全相同:

1、春饲料

大豆粉4份(炒熟、粉碎要求80目以上,可用普通的面粉机粉碎)、蜂花粉4份、白糖2份(最好面一点的)、酵母片(每公斤料2-3片)、土霉素片(80万单位每公斤料1-2片)。

2、夏饲料

大豆粉6份、蜂花粉2份、白糖2份,一般不要求加入药物。

蜜蜂如何越冬


蜜蜂有自己独特的越冬方法,一全群结成一个椭园形的大蜂团,以度过漫长的冬天。蜂群越冬期在全国各地囚地理位置和气温不同有早有迟,黄河流域至东北地区为9月至第二年3~4月,长江流域从10月开始到第二年1~2月,华南两广地区几乎没有越冬期。对蜂群越冬期间的管理必须认真抓好八防,这样蜂群安全越冬才有保障。

一、防热。蜂群越冬的适宜温度是~2~8℃,这时蜂在蜂箱内结团靠食蜜糖维持生命,处于休眠状态。如果越冬蜂群长期处在8℃以上时蜜蜂活动量增大,饲料消耗多,工蜂老化快,不易看管,影响春繁,推迟了翌年的春繁期。因此,越冬蜂箱温度超过8℃时,可采用通风、洒水等方法降温。

二、防寒。越冬蜂处在~2℃以下气温中,活动量也会加大,主要是蜂不停地摆腹.靠活动产生热量来抵御严寒,这样既消耗了大量饲料,又会造成工蜂老化,缩短寿命。如蜂长时间处于~2℃以下温度中,会冻伤或冻死,所以蜂箱温度低于~2℃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蜂窖的温度。防寒的方法是:填补箱缝和孔洞,夜间箱上盖草帘并把巢门关小,白天多晒大阳。

三、防干燥。在长期干燥的冬季里,要防止蜜蜂口渴,可在蜂场内适当喷水,增加湿度。来缓解蜜蜂燥渴。

四、防潮湿。越冬蜂箱内最佳湿度保持在70~80%。如湿度在80%以上,饲料吸湿变稀,易变质,蜜蜂食后易得大肚病和痢疾。当湿度较大时,为了降低蜂箱内的湿度,应在蜂箱下放一层塑料薄膜,或在蜂箱周围洒些石灰和小灰、干炉渣吸湿,在10℃以上的晴朗天气,可有计划地让蜜蜂出巢、放飞。

五、防震。蜂群在越冬期间喜欢安静,非常怕震动。尤其在越冬后期,蜜蜂体质很弱。腹内积粪难以忍受,如若受到较大的震动,往往蜂将落脾冻僵死亡。因此,在蜂窖附近不要敲击发出响声的器械,严禁碰撞蜂箱,严禁滚动重物、燃放鞭炮。

六、防光线。室内要保持完全黑暗,因此,离通气孔下30厘米处应挂一块档板,检查蜂群时乎电筒用红布蒙上,以防刺激蜜蜂活动。

七、防饥饿。越冬期的饲料是否质优、量足,是蜜蜂越冬成败的关键。优质饲料,蜜蜂食后大部分消化吸收,蜂群安稳,寿命长,春繁迅速,不春衰。劣质饲料,蜜蜂食后被消化吸收的少,残渣多,粪便在肠内容纳不下,易形成大肚病和下痢。

八、防鼠害。蜂箱要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冬季老鼠非常喜欢吃蜂脾,蜂在越冬期间易受鼠害。要经常检查蜂窖内有无老鼠,如发现老鼠在蜂窖内活动,要用毒饵和器械消灭干净。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16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