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放苗无小事 提高成活是关键

<yz023.Combr>放苗是河蟹养殖的重中之重,有些养殖户发现,一个养殖周期下来并没看到多少河蟹伤亡,但成活率却不高,问题就出在养殖早期阶段。通过近几年对本地区河蟹养殖的跟踪,我们发现放苗初期的成活率是决定河蟹最终养殖成活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放苗时应该把握哪几个关键点呢?
一、苗种
首先苗种的好坏是个关键因素,水质、管理再好,如果苗种有问题,养殖最后可能都以失败而告终。选苗有以下三点注意事项:
1、苗种规格建议在60~80头/斤为宜(自育苗、本地苗60头/斤,外地苗80头/斤),过大的苗免疫力差,成活率低,过小的苗不容易长大,影响规格。
2、苗种质量:选择体色一致、无斑点,无杂苗,体表无挂脏及寄生虫,活力强的苗为宜。
3、本地苗较外地苗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下塘后应激小,成活率高,更容易出大规格。
其次是对放养密度的把握,今年大规格行情较好,但由于放养密度过高(120xx偏小,因此我们想要达到大规格、高产量的目的(规格在3.5两以上,亩产量180斤以上),只需放苗800~1000只/亩,保证50%~65%的成活率即可,这样还不会增加管理难度,风险也不会过大。
二、天气
天气对苗种的影响主要是温度的变化对苗种的影响。首先,放苗时不一定要选择晴朗的晴天,而是选择连续几天温度变化小、昼夜温差小的天气放苗,以降低天气对放苗的影响。
其次可以通过加深水位来降低温差对苗种的影响。早期要想池塘生态系统足够稳定,简单做法的就是加深水位,甚至可以是满塘水放苗。
三、水质
水质对早期苗的成活率至关重要,部分养殖户反应,苗种下塘后前两天,都往岸边爬,这种现象,多数是水质出了问题,那么放苗前如何调控水质,以提高早期成活率呢?合理正确的肥水,可以培养藻类产氧,增加水体生物量,稳定水体环境,进而提高放苗成活率。反之,肥水不当将带来底质水质的恶化,影响放苗成活率。
如何合理正确的肥水?(1)水深好肥水(80公分以上),水深水温昼夜变化小,藻类生存空间大,容易繁殖,建议水位与坂田齐平(或者采用深水位放苗);
(2)肥水前可以适当的进水,引进外源水中的藻种,就像种庄稼一样,只有田里有了种子,我们适当的下肥,才能长出庄稼。
(3)肥水前使用“碧水安”彻底解毒:去除水体中毒素、清塘药残等抑制藻类菌类生长的有害物质,同时还能补充碳源,促进肥水(使用过农药清塘的需要多次解毒)。
(4)使用肥料时要选择营养全面、全溶解的有机肥(例如:“肥水肽Ⅱ”),营养全面的有机肥培养的藻类种类丰富、不易倒藻、稳定性高,溶解性高可以避免肥料的残渣污染底质水质,以达到肥水无副作用的效果。
目前还存在哪些肥水误区?(1)使用大包肥、农家肥等肥料肥水。这些肥料水溶性差,易污染底质和水质。蟹苗主要住在底层,底层环境被这些肥料污染之后,放苗成活率会受影响。而且大包肥、农家肥用多了之后,3、4月份温度回升就开始氨氮、亚硝酸盐高,鞭毛藻大量繁殖,而且很容易长浮游动物(沙虫),水还容易浑,所以这些肥料危害大,而且不省钱(底坏、水变后还要花钱改底调水)。
(2)使用化肥肥水。起效快、时效短、培养的主要是小型藻类。此类水体不稳定变化大易发生“气泡病”(青虾红鳃等),天气突变时易倒藻,易引起蟹苗和虾苗缺氧、应激大等问题。此外,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氨氮剧烈升高,引起蟹苗、虾苗氨中毒,影响成活率。
(3)过量施肥。很多养殖户喜欢超几倍的量肥水,往往造成水体变化大,易出现水浓、缺氧等现象,有时候如果池塘的水里缺少藻种,下多少肥都肥不起来,进而出现氨氮、亚硝酸盐超标,这些都严重影响早期苗种成活率。
由此可见适度肥水可以稳水,提高放苗成活率,但是盲目过量的肥水不但不能稳水,还会起反效果。
四、营养
冬季温度偏低,苗塘过冬停食过早,易缺乏营养。因此蟹苗进塘时补充营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抗应激。整个出苗、运输和下塘过程都是蟹苗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是应激较大的过程,部分体质稍差的蟹苗就容易损伤。建议蟹苗下塘前2~3小时全塘外泼增强体质抗应激的营养物质,减缓蟹苗下塘应激带来的损伤。
2、早投喂。早期开口投喂对蟹苗的成活影响大,蟹苗在下塘之后,早一天投喂,蟹苗就早一天恢复体质,长势也好。大部分人认为温度低,河蟹不吃食,也就投喂很少或者不投喂。其实,只要环境稳定,温差小,河蟹在4℃就开始进食。
还是那句话,河蟹放苗无小事,提高成活是关键!

相关推荐

河蟹养殖户放苗五步曲,提高放苗成活率



近几年,河蟹价格上涨,效益可观,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户想要通过养殖河蟹获得高收益,放苗的高成活率就是第一步,有了高的成活率才能有高的产量,有了高的产量才能有我们想要的高效益。那么如何提高河蟹放苗的成活率呢?放苗前充分的准备工作和良好的后期管理,可以极大的提高苗种的成活率,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步骤来管理。
第一步:水体解毒。在放苗前,检测重金属离子,如铜、铬等。如果水体解毒步骤处理不好,蟹苗会出现上岸、上草等症状,严重的就会导致河蟹中毒死亡。全池泼洒澳华“护水宝”,解除水体中药物残留,重金属、藻毒素等有害物质、避免放苗后由于中毒导致河蟹死亡。
第二步:验底。因为我们知道河蟹是底层生活的动物,蟹苗进入水体之后会与池底直接接触,所以池塘底质好坏决定河蟹的健康与否。
如何验底?首先,取塘底最脏的底泥放入桶内;然后用开水泡,过几个小时后取上清液,测pH、氨氮、亚硝酸盐等各项水质指标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则可以安心的放苗。
第三步:试苗、吐水。将蟹苗连袋没入池塘边浅水处2-3分钟,后拿出到岸边3-5分钟,重复2-3次,让蟹苗充分吐水。可以使蟹苗更好的适应池塘的环境。
第四步:稳水抗应激。蟹苗经过长途的运输,进入新的水体中会产生应激,严重的会产生应激损伤。所以在放苗之前,我们可以泼洒微生物制剂“生物净水宝”,调节水体菌相、藻相的动态平衡,提高水体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稳定,减少水质变化对蟹苗的影响,同时泼洒抗应激产品“应激宝”,提高蟹苗的抗应激能力,从而提高其成活率。
第五步:杀菌消毒。这是在放苗之后,因为在放苗过程中,河蟹有部分损伤,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引起病害发生。很多养殖户在蟹苗拿回来后便使用高锰酸钾、食盐水等对蟹苗直接消毒,这是不建议的。因为蟹苗经长途运输体质很虚弱,而且高浓度的消毒药有很强的刺激性,强行消毒会降低蟹苗活性。所以,蟹苗消毒工作应在蟹苗进入池塘并适应池塘环境后(放苗后3-5天)进行,此时建议使用刺激性较低的碘制剂“碘宝”进行全塘消毒。

养殖户如何正确放苗,提高蟹苗成活率



有的池塘放苗后蟹苗爬边、上岸,有的池塘前期未见死蟹,但到了后期却没有产量,回捕率低。这都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影响了蟹苗的成活率和回捕率?答案就是放苗方法,正确的放苗方法是提高成活率和回捕率的重要因素。下面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放苗准备
1、加深水位
放苗前水位不应低于80-90cm,水位越深,水体越稳定,且更利于低温期的肥水;水位越浅,受到天气影响就越大。水位深,可减缓昼夜温差变化对水温的影响,减小对蟹苗的应激,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水位深,池底光线弱,青苔不容易生长;水位深,可以减少水体浑浊、白浊带来的影响。
2、彻底解毒
清塘、杀野杂鱼等药物的残留,及池塘中各种毒素和化工废水的污染,都可以直接影响蟹苗成活率,严重时会引起蟹苗打洞、上岸、甚至死亡。所以彻底解毒是重中之重,建议放苗前7天左右,全池泼洒“碧水安”,用量10亩/瓶。
3、肥水下塘
水肥后,不仅能够培养水草、藻类,有效控制青苔生长,而且水肥的池塘水质稳定,蟹苗适应快,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肥料的选择则尤为关键,最好具备全溶解、营养全、易吸收、不生虫、无污染等优点,因此可溶性有机肥为最佳选择,如“肥水肽Ⅲ”。在放苗前5-7天将水肥起来,早期温度低,肥水需多次多量才能达到效果。放苗后也需多次追肥,稳定水质。
二、放苗方法
放苗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吐水”、恢复体质和减少应激。蟹苗,尤其是外地苗,经过长途运输后体质下降,直接放入塘里应激大,易容易出现上岸、爬边等现象。若放苗时遇到天气不稳定或下雨时,常常造成大量死亡。
建议:①蟹苗先放于塘边适应气温;②使用池水淋洒或浸泡蟹苗3-5分钟,反复2-3次,使其吐出胃、鳃上面的泥巴或杂质,适应水质;③每80斤蟹苗使用1包“LY-生命素”+1包“激活Ⅱ”,浸泡10分钟恢复体质,过后可将浸泡液泼洒于池塘;④将蟹苗放到塘边浅水区,让其自由爬行,剔除活力差的。
三、注意事项
①传统的消毒方法常使用食盐、碘制剂、高锰酸钾等消毒剂,对蟹苗刺激较大,常常雪上加霜,影响成活率,所以不建议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剂。
②放苗后应及时投喂。大部分蟹苗在运输前都不喂食,体质较弱,所以建议放苗后第5天开始投喂,以开口料、鱼浆为主,恢复体质,提高抵抗力。

提高蟹苗前期成活率的关键点



河蟹养殖过程中大多数塘口很少看见死蟹,但最终的成活率却不高,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二壳之前的“偷死”是导致蟹塘成活率低的关键。二壳之前蟹苗太小,温度偏低,大多数死蟹都沉在塘底,不易发现;二壳之后随着河蟹慢慢长大,温度也升高,此时的死蟹会浮出水面。如何保证河蟹养殖前期的成活率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定期解毒、降药残
很多蟹塘清塘时会选择毒性较大的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杀灭池塘里的野杂鱼、小龙虾等,这些农药残留时间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代谢很慢,对来年放苗有很大的影响,药残严重的池塘蟹苗上岸现象很明显(图1),导致成活率很低。建议尽量不要使用毒性大的农药清塘,如果已经使用,可定期5-7天使用一次“碧水安”、“底加氧”解毒,减少药残的影响。
图1蟹苗上岸后“撑爪”的中毒症状
二、挑选体质较好的蟹苗
蟹苗体质好,放苗后抗应激能力强,容易早摄食,能保证蟹苗前期正常生长。放苗时可以使用“LY-生命素+激活”泡苗,可进一步增强蟹苗体质,促进蟹苗早摄食。
三、加强放苗后的营养积累
河蟹越冬后,体质相对较差,又马上面临第一次蜕壳,蜕壳时会消耗大量的营养,此时的营养积累至关重要,放苗后应及早投喂。前期适当投喂冰鲜鱼诱食驯化蟹苗摄食,喂料拌食“营养套餐”(“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可起到诱食、保肝、增强体质的作用。气温超过10℃就要天天投喂,投喂量为蟹苗体重的2%-3%,低于10℃可根据实际情况2-3天投喂一次。
四、保证深水位
河蟹前两次蜕壳恰逢春季,天气易变,早晚温差大,水质不稳定,适当加深沟中水位到80-100cm(图2),有利于保证底层水温稳定,水质变化小,减小蟹苗应激。
图2保证深水位放苗
五、适当肥水
池塘合理肥水,透明度控制在40-50cm为宜,适当肥水培养藻类降低透明度,能减少光照对河蟹的刺激,控制青苔的暴发,促进水草生长,保证充足的溶氧,有利于蟹苗吃料。但是肥水要根据池塘自身的情况,切不可盲目施肥,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过高(图3),最好选择全溶、低氮、高碳的有机肥。
图3用肥不当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过高

河蟹放苗那些事儿



近几年河蟹养殖越来越火,养殖面积也不断增加,虽然养殖成本越来越高,但河蟹的亩产量并没有增加多少,按照最近几年的市场行情看,要么你的产量足够高,要么你的规格足够大,否则赚钱很难。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池塘的情况、养殖习惯,确定自己的养殖模式。但苗种是根本,水草是关键,水质环境是保障。下面就河蟹放苗问题与大家稍加探讨。
1、苗种
苗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功与失败,因此选择好的蟹苗至关重要。好的苗种应该是体格健壮,体表干净,食线饱满,膏头好,无磨爪的。虽然这几年,个别外地苗也有不俗的表现,总体上还是没有本地苗成功几率高。为了方便管理,最好是规格(80-100只/斤)均匀统一的一批苗。
2、种草
“蟹大小,看水草”。水草是养蟹过程中除了苗种外,影响成功率的第二大关键因素。水草布局,因地制宜,根据池塘自身而定。但由于前期温度低,容易出现水草长势缓慢、挂脏、扎根不牢等问题。可使用“草根生”、“肥水肽”提早肥水,促进水草扎根生长,同时培养池塘中的有益藻类,起到遮光保温净水等作用。
3、水位
稳定决定存活,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池塘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苗种的成活率及后期的产量。保证早期成活率的前提就是保证池塘水体的稳定。
河蟹具有胆小怕光的生物学特性,水浅容易造成其钻泥打洞,不吃料,形成懒蟹。同时水浅光照强,青苔容易泛滥,影响水草生长。
早春时节,昼夜温差大,水浅极易造成应激,甚至缺氧造成水浑。如果池塘水体越大,水位越深,相对温差会越小,池塘也越不容易缺氧。由此,深水位优势显而易见,如果池塘条件允许,放苗前一周请加水至80cm以上,做到老水放苗,深水放苗,同时使用利洋明星产品“碧水安”解毒,为苗种提供一个安全无毒的环境。
4、放苗
冬天温度低,苗种摄食较少,体质本身就弱,有的苗种还经过运输,转塘后更是雪上加霜。如果直接下塘,相对应激较大,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建议使用“LY-生命素”+“激活”泡苗3分钟左右,增强苗种免疫力,补充能量,减少应激。泡苗后,将苗放在船头,任其自行爬走,对于差的苗种,可直接扔掉。
如果您想买外地苗,宁早不晚,外地苗拿的越晚,质量差的苗或者药水苗相对越多。外地苗买回家后,先用池塘水泡一两分钟,反复两三次,使蟹苗吐出胃里和鳃上的杂质,并适应本地池塘水质,减少应激,之后泡苗下塘,本地苗可直接泡苗下塘。晚上注意巡塘,观察苗种情况。
不建议使用食盐,碘等刺激性大的药物泡苗。
5、投喂
苗种下塘后,早期可以投喂些冰鲜鱼和高蛋白饲料,越早投喂,蟹苗体质恢复也越快,营养积累的也越多,一壳蜕壳也越大越顺利,早期成活率也越高。
养殖早期尽量少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杀青苔药、复合碘等),多使用“碧水安”解毒。
图1蟹苗体表纤毛虫较多
图2肝脏较好,营养积累丰富的蟹苗,成活率高
图3体表干净,活动能力强,体格均匀统一的好蟹苗
图4解毒不彻底,河蟹中毒上岸
图5水草被青苔缠住,影响水草生长
图6水位太浅,青苔泛滥
图7水浅蟹苗缺氧

河蟹塘年前如何合理放苗?



随着近几年河蟹市场不稳定的因素太多,很多地区河蟹上市的比较早,清塘工作结束后,很多养殖户朋友会选择在年前放苗。一方面可以让蟹苗提前适应水环境减少损伤,提高成活率,另一方面可以缩短脱壳周期,年前放苗三月底基本就结束一壳,比年后放苗提前10天左右。有的地区还会选择年前小塘暂养,等到来年5月份左右,蟹苗经过2-3次脱壳,根据规格大小将其分到大塘中,那对于年前放苗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1.上水解毒
解毒一方面是解清塘残留的毒素,另一方面解外河水的毒素。但是,解毒应该怎么解,你真的了解吗?每一类清塘或者消毒药物相对应的解毒方式也不同。针对含氯制剂的消毒剂(漂白粉、强氯精等)应使用解毒爽水宝(2亩/袋)解毒;针对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等)应使用解毒应激精华液(2亩/瓶)对水体进行解毒,第二天使用底居速解安(2亩/袋)对于塘底部进行解毒;针对菊酯类,必须彻底排换池水,然后使用解毒爽水宝(2亩/袋)进行解毒;针对重金属(硫酸铜等),使用解毒应激精华液(2亩/袋)并搭配靓水(6亩/袋)进行生物降解。
2.种植水草
种植伊乐藻时,保持颗距1.5米行距1.5米以上,保持水草间水流畅通,不要过于计较成本栽种的水草比较小,一方面长不起来二次栽种麻烦,另一方面就是尽量避免河蟹因为外在因素引起的损伤。种植好水草以后,使用众草乐(5亩/袋)提供水草所需的多种生长因子,促进水草根须增多且发达。
3.肥水
放苗前做好肥水工作,产氧量丰富,保障藻相菌相的平衡。蟹苗经过长途运输,到达池塘以后会出现吃食较少或者不吃食的现象,体质弱的还会出现死亡,肥水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蟹苗提供了天然的饵料,减少损伤。另一方面提前肥水可以有效的防控青苔,使用低温肥水组合藻肽(2亩/瓶)+藻乐肥(5亩/袋),保持养殖池塘藻相菌相的平衡,预防青苔,给水体提供小肽、维生素等物质,在被藻类吸收利用的同时,也可直接被蟹苗利用。
4.试苗
在放苗之前采取可先放养少量青虾或蟹苗,若活动正常,没有出现中毒或者死亡的现象,即可安全放苗。
5.泡苗消毒
蟹苗拿回来以后要先“吐水”再放苗,将苗种在塘里浸1-2分钟,然后提起,让其充分吐水吸收本塘水,提高自身适应性。将蟹苗连同网袋一起放入苗种浸泡液中,浸泡10分钟左右。泡苗药物选用蛭菌110+金维安,蛭菌110每瓶兑半船水。
6.放苗
放苗的时候应该尽可能选择晴天的早上或者傍晚,尽可能避免阴雨冰冻天气。放苗的时候应选择池塘浅水区多点分散放养,不要集中一点投放,使其自主爬入水中。
7.防抗应激,强化体质
放苗5-7天后,使用金维安+离子钙全池泼洒,以满足蟹苗第一次脱壳的营养需求,保证顺利脱壳。
南京仕必得友情提醒:每一类清塘或者消毒药物相对应的解毒方式也不同,含氯制剂的消毒剂使用解毒爽水宝解毒;含有机磷的杀虫剂使用解毒应激精华液水体解毒第二天底居速解安底部解毒;含菊酯类的必须彻底清换池水后使用解毒爽水宝解毒;含重金属类的使用解毒应激精华液解毒+靓水生物降解。种植水草以后使用众草乐提供水草所需的多种生长因子,促进水草根须增多且发达。越冬苗,较肥的水质可起到保温作用,防止蟹苗冻伤,防控青苔提供天然饵料提高河蟹的成活率,使用低温肥水组合藻肽+藻乐肥。放苗之前用少量青虾或者螃蟹放入塘中,没有出现中毒或者死亡即可放苗。泡苗的时候使用蛭菌110+金维安消毒增强体质,放苗的时候选择晴天的上午或者傍晚,分散放养,放苗5-7天以后使用金维安+离子钙强化体质保证顺利脱壳。在此,预祝大家大吉大利养殖成功!

河蟹池塘放苗前后的管理重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养殖也是同样的道理。放苗前后的池塘管理在河蟹养殖过程中非常关键,池塘管理好,蟹苗的成活率高,病害的发生也会减少。如何做好放苗前后的池塘管理,本文就此进行介绍,供大家参考。
1、清塘
一年的养殖期结束后,池塘四化问题就会突显出来,即毒性化、酸化、还原化、有机化。大量有害菌、还原性有害物质、残饵粪便等有机质的增多,给我们来年养殖造成很大障碍,所以我们需要彻底清塘。
(1)晒塘
排干池水,露出塘底进行晒塘,提高塘底的氧化还原电位,同时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减少有害菌群的数量。一般晒塘时间为7-15天,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以塘底淤泥出现裂缝为宜。
(2)消毒
冬季温度低,建议使用氯制剂进行清塘消毒,消毒效果优于其它消毒剂。如“清塘修复安”,以三氯异氰脲酸为主要成分,杀菌效果好,且使用方便。
2、解毒
一些清塘药物或茶籽饼等残留,或外源水污染,都会影响蟹苗的成活率。有的池塘放苗后出现蟹苗上岸、吊网、打洞等现象,除蟹苗应激因素外,池塘药物残留也会有所影响,因此在放苗前3-5天需要解毒。早期温度低,选择解毒药物时要注意,使用多元有机酸类解毒剂最好,如“碧水安”,解毒效果好。
3、肥水
放苗期间昼夜温差大,水体不稳定,蟹苗易应激,影响成活率,因此水体的稳定性也是影响蟹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水位深(平均60-80公分)、有一定肥度的水体是最稳定的。所以放苗之前要适当加深水位,同时要及时肥水,建议使用全价可溶性有机肥进行肥水,如“肥水肽Ⅱ”,肥水效果持久、稳定。
4、放苗
科学的放苗方法能够提高蟹苗的成活率,经过几年的操作实践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具体放苗方法如下:
(1)吐水(试水)
吐水非常关键,一定要做。蟹苗到池塘后放在岸边等1-2分钟让其适应一下本地气温,之后开始试水,除去蟹苗体胃、鳃部的污物。(提示:进外地苗的池塘,有条件的在蟹苗上车之前最好吐下水。)
(2)泡苗
使用能够使蟹苗迅速恢复体质、抗应激的营养保健药物,如“LY-生命素”+“营养快线”,泡苗200斤/组。不要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去泡苗,如高锰酸钾、食盐等,因为这些药物能够增加蟹苗的应激性,降低成活率。
(3)抗应激
蟹苗放好后,第二天全塘泼洒抗应激药物,如“激活Ⅱ”,该产品含有天然植物多糖、免疫调节剂等,有助于蟹苗更快的适应新环境。
(4)蟹苗消毒
为防止蟹苗携带致病菌或运输过程中机械损伤感染细菌,建议放苗3-5天后,使用碘制剂消毒:如“永乐碘”。
5、早投喂
蟹苗在越冬期时进食少,放苗后待蟹苗适应环境后尽早投喂,一般放苗2-3天后即可投喂。投喂时采取定点投喂,深水区域为宜。投喂量控制在蟹苗重量的1%左右,有青虾混养的池塘适当增加。

河蟹养殖及时把握倒池机会是提高育苗成活率关键措施



一点,适应性强,趋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
泛池时河蟹育苗中,由于操作失误或水质突然变坏时,常会发生泛池现象。因此,每隔二个小时:要对各个池口检查一遍,如发现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结物泛起或水质突然恶化时,即可判为泛池。此时一方面要立即使用0.2-0.5ppm的高锰酸钾(或其它氧化剂、增氧剂)缓解一下,一方面立即着手倒池。
急救,以免在确诊过程中造成大量死亡。在生产实践中,此项措施往往具有良好效果。
1.5当出现缺氧状态时虽然河蟹育苗是在不断充气的状态下进行的,但仍会经常发生缺氧情况,在育苗的中后期,溶氧往往会在4毫克/升以下,这往往不被人们注意。从表征上看,池水水质变得混浊暗淡,缺少亮质和生机;取样观察,幼体缺乏活力。此时,通常换水难以彻底改观,宜尽快倒池。
1.6当密度过大时河蟹育苗幼体密度过大时,变态时间会延长,变态率减低或不同步,导致单位水体出苗量下降,甚至整池绝收。因此,当河蟹幼体发育至蚤Ⅲ时密度仍在40万尾/米3以上,至蚤Ⅴ时密度达25万尾/米3以上,应结合倒池进行分池,控制蚤Ⅳ密度在20万尾/米3左右,蚤Ⅴ密度l0-15万尾/米3为宜。
2.如何倒池
倒池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灯诱法、溢水法和放水法.在育苗布池阶段就应该考虑以后的倒池尽可能在相邻两池间进行。育苗池最好一室两排,利用预热水池作周转池,每五池左右设一周转池,或从中间向两边作两分法倒池,或作循环周转式倒池,并利用几个高密度池在蚤Ⅴ阶段将所有池子布满。这样运作有助于减小工作量,提高倒池效率和出苗量。.
2.1灯诱法一般在相邻两池间来用。倒池正常安排在Ⅲ.Ⅳ.Ⅴ蚤状幼体变态后的第二天进行.将准备移入的池子洗刷干净并消毒,加入过滤后的新水,保持平均水位30-40厘米,水位最低处不少于10厘米。调试盐度与准备移出的池子相同,盐度差控制在2‰以内。调好盐度后开始加温,两池温度应尽可能接近,相差不宜超过l℃。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2000瓦的碘钨灯,灯头距水面30厘米左右。减小充气量,照亮5分钟后,即用虹吸管齐始吸苗(注意虹吸管一头不能触及移出池的池底,以免泛底造成损失;另一头要平放在移人池的池底,以免水流直冲池底造成幼体损伤)。当灯光下没有成群蟹苗后,可停气两分钟,以便蟹苗聚集后再行充气。停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蟹苗会集中下沉,造成损失。如此往复,直至两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过放水收集。
2.2溢水法一般在相隔两池间使用。将移人池清洗消毒后,加入移出池的原水30-40厘米,加新水至l米深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溢水网箱放入移出池边的下水道中(溢水网箱由外箱、网架和网箱组成。外箱为方形,高度30厘米,开口面0.2平方米左右,长宽尺寸以能够放人下水道,便于在下水道中操作为准。内置一方形网架,架高40厘米,以能放入外箱为准。架上套一网箱,网箱必须紧绷在网架上,否则会造成死亡,网目大小根据幼体大小选用,一般用80目或60目筛绢,以灯诱法虹吸幼体至网箱中(检查溢出水中是否漏苗),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2.3放水法一般在相隔两室倒池时使用。将移人池清洗消毒,加水80厘米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移出池水位降至60厘米左右,打开排水阀,让苗从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网箱收集,然后带水移入新池。在实际生产中,三法同时使用往往效果更好。在大眼幼体变态二天以后,如遇到紧急情况,也可用抄网直接捞取幼体至新池中,以实现倒池的目的。
3.倒池后的管理
倒池后应立即投喂饵料,第一次投饵量可达正常投饵量的1.5-2倍(以实际池水水体计),同时施用2ppm的土霉素(或其它抗菌药物)于水体中,以避免移池过程中幼体形成的伤口受到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转入正常管理。

黄鳝养殖成功关键季——放苗和白露前后



鳝鱼就是俗称的黄鳝,是一种鱼,身体像蛇,但没有鳞,肤色有青、黄两种,大的有二、三尺长。在淡水类特种养殖水产品中,一直深受广大养殖者的密切关注,今年受天气的影响,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放苗下去损苗率比较高。为了减少发病率增加鳝鱼养殖周期,很多养殖朋友在6月份初就开始陆陆续续的进苗放苗,当时天气还不太稳定,一次进苗的量不是很大,就这样断断续续的持续了一段时间,到了7月份受“厄尔尼诺+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很多城市加入了“看海”的队列,此次强降雨覆盖面积广且持续时间长,强降雨不仅给城市带了灾害,而且给农林牧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养在网箱里的鳝鱼也很难幸免。
到了7月中旬,天气有所好转,正是放苗的好天气,但价格偏高,进苗放苗的人不是很多,其实到了这个时候一些幸免的地区大部分苗子都进了只是少部分在“观望”价格和当年苗的放苗量,当年苗的放苗量大就准备养殖隔年苗,反之,价格不是太高的情况下会选择养殖当年苗。
大雨过后,迎来了持续的高温,受灾地区开始重新修建,由于前面进苗的损苗率较高,再加上进苗晚后面还有一个关卡(白露),价格不会很低,本着这种心态许多养殖朋友纷纷恢复生产,有的受灾严重的恢复可能需要些时间,但养殖热情依然很高。
8月7号立秋,离白露的时间在一天天的接近,鳝鱼养殖进入了一个高峰期阶段,进苗早的已经吃了近2个月,进苗晚的才慢慢吃食,但不管怎么样。进苗早的虽然基本稳定了但是管理工作不可松懈,进苗晚的也不要太着急,驯食不能太急,否则重新驯食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这里,针对后期工作笔者给大家几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1、改底消毒。适时的减少底部耗氧物质,清除底部有害细菌是很有必要的,改底消毒从根源上控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为黄鳝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底消毒推荐使用:“强效底净或者全效底改片+超碘或者菌毒必克”。
2、多解毒。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大,水体易产生对流,经常没有改底的池塘此时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二氧化硫等会大量涌现并渗透到网箱里面,慢慢积累导致水质变坏,使鳝鱼免疫力下降,白露就成为了发病的导火线。解毒推荐使用:“水博士”。
3、保肝护肠要做好。肝具有新陈代谢、排毒解毒等作用,而肠有消化吸收等作用,后期投喂量大,鳝鱼的肝肠很容易出现问题,定期使用“肝胆泰乐+生命元”可有效预防肝胆综合症和肠炎,让您的鳝鱼顺利渡过白露期。


河蟹池塘,早期肥水是关键



近年来,肥水已经成为河蟹池塘早期管理的重点工作。但是,现在肥水产品五花八门,养殖户不能正确选择肥水产品,肥水方法各异,造成一系列池塘问题:水过肥,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气泡病等等。本文针对河蟹池塘早期如何肥水,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家参考。
1、早期肥水的必要性
(1)能够培养藻类,不仅促进混养青虾的生长,还能够增加水体溶解氧,为蟹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成活率。
(2)能够控制青苔滋生,防止青苔出现而阻碍水草生长、缠绕蟹苗。
(3)能够避免3月份气温回升后水草“疯长”,给水草管理带来麻烦。
早期温度低,水难肥,但是不等于肥不起来!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肥水产品,采用正确的肥水方法,水一定能肥起来。因为池塘中的藻类有一些是耐低温的,如一些裸藻、隐藻等。早期肥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a.肥量一定要足,而且要注意肥水频次;
b.连续的晴天容易肥水;
c.使用全价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
d.肥水前,如果是新塘或水清,适当引进“老水”再肥水;
e.使用杀虫、杀藻类药物后,一定要先使用“碧水安”解毒后再肥水。
2、肥水产品的选择
河蟹池塘使用的肥水产品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无机肥与有机肥。
无机肥一般以化肥为主,如复合肥、尿素、碳胺、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等。这类产品肥水迅速,但肥效时间短,而且肥水后的藻类大多以小型藻类为主,容易发生气泡病。
有机肥又可分为颗粒性有机肥和可溶性有机肥。
颗粒性有机肥包括普通农家肥(鸡粪、猪粪等)、菜饼、茶籽饼、发酵的农家肥(大包装商品肥属于此类)。这类产品的特点是:
a.肥效时间长,但水色难看,容易过肥影响早期水草生长;
b.利用率低,大量残渣沉到池底,造成底脏、底臭,易滋生纤毛虫、底栖藻类、枝角类等。
可溶性有机肥包括氨基酸肥、肥水膏。
单纯的氨基酸肥营养不够全面,而且干物质含量低,不能满足早期河蟹池塘所需营养,可以中后期使用。
肥水膏这类产品近几年市场上出现的较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利洋公司的“肥水肽”,经过高温发酵,无残渣,具有高碳、低氮、低磷、可溶、活性、营养全面等优点,非常适合早期河蟹池塘使用。
提示:为什么要低氮、低磷?因为池塘中真正缺乏的是碳源,因为老塘、饲料中已经含有大量的氮和磷。如果氮、磷使用过量,中期蓝藻会大量繁殖,后期亚硝酸盐容易偏高。
3、肥水时的注意点
(1)肥水前应镜检水样,辨别池塘中藻类的种类、数量以及好坏,帮助正确肥水。
(2)水色突然变淡、变清时要及时补肥,否则时间久了肥水难度增大。
(3)水位过浅会影响肥水效果,建议早期平均水位60-80cm为宜。
4、水过肥对水草生长的影响
我们选择肥水产品时一定要选择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因为这种肥料具有无残渣、全溶、高碳、营养全面等优点。不用担心水过肥,而且肥料也为水草生长提供营养,促进藻类和水草均衡生长。
提示:如果自身池塘由于水草腐烂、底脏引起的水浓、水脏,建议肥水的同时配合使用耐低温芽孢杆菌,如“三环活力源(肥水型)”。
5、枝角类对肥水的影响
枝角类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每到3月份气温回升后就会开始繁殖,繁殖量取决于池塘中适口的饵料(如藻类、有机碎屑等)。当枝角类大量繁殖后肥水难度就会增大,所以我们应在此之前,定期使用可溶性有机肥肥水,先培养藻类,使得藻类和枝角类达到生态平衡,避免枝角类过度繁殖,出现水白、水浑现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3547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