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和分布

中心产区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周围的永修、星子、都昌、鄱阳、余干、进贤、南昌等县市,广泛分布于彭泽、九江、瑞昌、德安、湖口、新建、丰城、余江、万年、安义等县市。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中心产区位于北纬28o11~29o40、东经115o25~117o11,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地势低平,以丘陵地和冲积平原为主,海拔最高943m、最低10m,除部分丘陵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m以下。年平均气温17.1℃(41.1~11.9℃),无霜期261天;年降水量1591mm(1004~2117mm),但各季度分布不均匀。年平均日照时数1922h,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资源丰富,水道稠密、湖泊众多,长江和江西五大河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贯穿其中。丘陵地以红壤土为主,冲积平原以沙泥型土壤为主。是江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等。

二、鄱阳湖水牛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湖区牛群以放牧为主,从小露宿野外,长期经受酷热、严寒锻炼以及血吸虫侵袭,对鄱阳湖水牛形成耐热、耐寒、体质结实和一定的抗血吸虫病的能力起了重要作用。此外,湖区一带耕作层深、复种指数高,除负担耕地任务外还要拉车,注重选择体型高大、耕作力强的牛留种,对育成现在的鄱阳湖水牛起了重要作用。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近年来鄱阳湖水牛养殖数量呈增长的态势,1997年存栏41.3万头,2006年江西省共存栏鄱阳湖水牛70万头,其中公牛20万头、母牛50万头,能繁母牛33.4万头、育成牛13万头、犊牛9万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鄱阳湖水牛体躯高大,骨骼粗壮,肌肉结实而较丰满;皮下结缔组织不甚发达,皮肤稍厚、有弹性。全身被毛较稀,多为灰色或铁灰色,无杂毛,颈部多有一条月牙状白带(少数有两条)。

头大小适中,公牛、阉牛头较粗重,母牛头较清秀。角形主要有圆盘角、扁担角和披角三种。公牛多为扁担角,角基呈方形;母牛多为圆盘形角,角基近圆形,较狭。额平。眼亮有神,眼睑稍厚。鼻大小适中,鼻镜黑褐色。嘴宽。耳直立,大小适中,耳内缘毛密长,年老时逐渐脱落。颈粗而厚,公牛、阉牛颈短而粗、肌肉丰满,母牛颈稍薄长。

胸宽深,前胸显著突出,肌肉发达。肋骨粗大,肋间距离近。背平宽,十字部平宽,尻部宽而稍倾斜。尾根粗,基部高,尾多近飞节。成年牛腹围较大,青年牛腹部紧凑(/)。母牛乳房不够发达,乳头较小,乳静脉不够显露。四肢粗壮有力,肢势端正,骨骼粗大,蹄墩圆、呈黑色,两趾紧靠。

2.体重和体尺对鄱阳湖水牛成年牛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见表1。

表1鄱阳湖水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鄱阳湖水牛屠宰性能见表2。

表2鄱阳湖水牛屠宰性能

对鄱阳湖水牛的肌肉样品进行了检测,见表3。

表3鄱阳湖水牛肌肉主要化学成分

2.役用性能

(1)特定土壤条件下日耕耙工作量

不挽车地区:每头牛每年负担耕地阉牛为2.67hm2、最多3.33hm2,母牛为2.0hm2、最多2.67hm2,使役时间110天左右。

挽车地区:每头牛每年可负担耕地阉牛为2.0hm2,母牛为1.33hm2,每年使役时间在200天以上。

使用江西水田木铁犁翻耕禾蔸田:耕深16.19cm、耕宽21.54cm,前进速度为0.51m/s,耕作拉力为91.67kg的情况下,鄱阳湖水牛平均每小时可耕田0.036hm2。

(2)特定路况下挽曳工作量

湖区通常使用两轮或四轮木制车,车重200~300kg,鄱阳湖水牛一般可载重750kg,最多可达1000kg,日行10km,最多可行15km。

3.繁殖性能

鄱阳湖水牛公牛性成熟年龄16~20月龄,母牛14~16月龄;初配年龄公牛24~36月龄,母牛22~30月龄。母牛全年发情,但多集中于4~5月份和8~11月份,发情周期为23~25天(/),妊娠期约311天。初生重公犊(30.203.57)kg,母犊(29.134.81)kg;6月龄断奶重公犊(115.0017.09)kg,母犊(111.679.45)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约0.48kg,母犊约0.45kg。

四、鄱阳湖水牛饲养管理

鄱阳湖水牛的主产区有大片草洲,牧草资源丰富,其饲养方式主要为放牧,在冬春季节牧草不足时,采取半放牧或舍饲饲养,补饲秸秆(稻草或米糠、棉子、饼粕等农副产品)。

五、鄱阳湖水牛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为加强对鄱阳湖水牛的保护,已在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建立了鄱阳湖水牛资源场,现有存栏水牛321头,其中能繁母牛207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鄱阳湖水牛的用途和性能已从役用为主向肉用为主转变。鄱阳湖水牛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2001年收录于《江西畜禽品种志》。

江西农业大学对鄱阳湖水牛成年水牛进行了生理指标和血液化学成分测定,获得了一些科学资料。

六、鄱阳湖水牛品种评价

鄱阳湖水牛是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条件下形成的,为鄱阳湖湿地个体最大的种群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具有耐热、耐寒、体质结实和一定的抗血吸虫病的能力,且役用性能好、利用年限长、乳肉生产潜力大,特别是乳脂率高、乳香味纯,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建立若干纯繁区(资源保护区),在区内选择优良公、母牛配种,长期坚持定向培育;在其他区域可引进摩拉水牛、尼里一拉菲水牛等河流型水牛品种进行杂交,提高其产肉和产乳性能,发展乳肉兼用水牛品种,培育专门化的肉用或乳用水牛品种。

相关知识

贵州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原产于贵州,全省均有分布,密度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可划分为黔北水牛、黔中水牛和黔南水牛三个类型。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贵州位于北纬24o30~29o13、东经103o31~109o30,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是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湖南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岩溶山原,平均海拔约1000m。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70天;年降水量1100mm,相对湿度约80%。有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水资源丰富。土质为黄壤。农作物主产有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薯类、花生等,可供饲养家畜的农副产品丰富,天然牧草繁茂,野生饲料种类多。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贵州水牛饲养历史悠久。《管子?小匡篇》记载:秦夺楚黔中地(前3世纪),许多地方随畜迁徙。《新唐书》对东爨乌峦(今黔中一带)记述:梁武帝时(522)南宁州刺史徐文盛召旨荆州,有爨玷者,据其地,延袤二千余里,土多骏马,犀象,明珠,牛马成群,纳贡尚佳,犀象即水牛。《唐土训蒙图汇?民俗》中已收苗族斗牛入画。清康熙年间所修的《贵州通志》及《苗疆闻见录》中对斗牛都作了详细记载。可见贵州水牛是贵州省各族人民长期选育形成的。

苗岭山脉自西向东盘亘于贵州中部,成为境内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将贵州分割为北部长江水系流域区、南部珠江水系流域区及中部苗岭山脉中心区。由于河流的纵横切割,地貌破碎,地形复杂,北、中、南三大区域的气候、土壤、植被区域性差异较大,加之苗族、侗族等民族多集居于黔南,黔中次之,黔北较少,各地区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及生产、生活水平的差异,使贵州水牛逐渐形成北、中、南三个类型。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贵州水牛存栏数量规模有所增加,1983年存栏146余万头,1995年为220余万头。至2005年底产区存栏260余万头,其中母牛174万头(含能繁母牛151万头)、成年公牛27万头。未开展大面积提纯复壮和选优去劣,近亲繁殖现象较为严重,个体差异大。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贵州水牛毛色多为灰色,被毛为贴身短毛,至成年为青灰色。颈下、胸前有1~2条白色环带,体表旋毛明显,多见于额部和肩胛部。头短宽,额宽且平,鼻面部长,角形多呈圆盘状,少数呈倒八字形。耳大、直立,耳壳厚、耳端尖。公牛颈粗短,头颈、颈躯结合良好,肩峰不明显;母牛颈细长。体躯粗糙、紧凑、结实,髻甲稍高,胸部宽深,背腰平直,体短而粗,腹圆大,尻斜。尾较短,尾帚小。四肢粗短,后肢飞节内靠。蹄质坚实,多为碗形蹄,少数木鱼蹄和踏蹄,蹄多为灰黑色。

2.体重和体尺贵州水牛体重和体尺由北向南逐渐减小,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在自然饲养条件下,按照屠宰要求对5头成年贵州黔北水牛公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对屠宰的5头成年公牛进行了肌肉主要化学成分分析测定,结果见表3。

2.役用性能成年黔北水牛公牛犁死黄泥头道板田,平均每小时耕田0.02hm2,耕速15.7m/min。成年黔中水牛公牛犁头道沙壤板土,平均每小时耕田0.03hm2,耕速17.73m/min。成年黔北水牛公牛犁大眼泥头道板田,平均每小时耕田0.03hm2,耕速29.4m/min。

3.繁殖性能贵州水牛发情和产犊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配种旺季多集中在6~11月份,占全年发情配种数的67.38%;产犊多集中在6~11月份,占当年产犊数的69.16%。母牛利用年限15岁左右,最长20~25岁,终生产犊6~8头,平均产犊间隔2.26年。

根据对20头成年公牛、60头成年母牛的调查,性成熟年龄公水牛(12.20.49)月龄,母水牛(10.40.56)月龄,初配年龄公水牛36月龄,母水牛(32.82.86)月龄。母牛发情周期(22.10.56)天,妊娠期(316.51.35)天。犊牛初生重公犊(28.41.04)kg,母犊(25.00.60)kg。

四、饲养管理

当地群众在水牛饲养管理、选种、防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平时以放牧为主,夏秋农忙过后,多割草舍饲或放牧。只在冬季的雪天、凝冻天气不能放牧时进行舍饲,喂给干稻草、玉米秸秆等干草,只有在农忙季节和母牛产犊后几天内补喂稻谷和玉米(磨碎)等。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贵州水牛保护区或保种场,未提出过保护和利用计划,未建立品种登记制度。2006年贵卅大学利用11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贵州6个地方水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贵州地方水牛的遗传资源评估、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遗传学依据。

六、品种评价

贵州水牛是贵州人民群众长期选育出来的地方优良品种,性情温驯、数量多、分布广、耐粗饲、耐寒、抗病力强、易管理,适应山区粗放饲养条件,役力强,是贵州主要的农耕动力与重要的畜种资源。今后应在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加大杂交改良力度,适当引进外来河流型乳用水牛品种进行改良,积极开展役、肉、奶综合利用,以提高其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福安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福安水牛主产区位于福安、霞浦、宁德、罗源、古田等县市,广泛分布于福州、漳州、龙岩等地。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主产区位于闽东,地势为丘陵和平原,海拔200m以上。年平均气温19.3%,7~8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9.1℃;1~2月份气温最低,平均9.3℃;无霜期290天。年降水量1600~1700mm,属于中亚热带农业气候。淡水资源丰富,土壤以红壤土和黄壤土为主。土壤肥沃,耕地复种指数高,盛产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玉米、豌豆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福安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县内已普遍使用牛耕,耕畜以水牛为主。良好的自然环境、繁重的劳役条件及群众积累的选种经验,经长期选育形成福安水牛。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前,福安水牛以生产队集体饲养为主,饲养量相对较多。90年代以后推广和扩大机耕,饲养量逐年减少。以福安市为例,1975年存栏7892头,1977年存栏6944头,2004年存栏1810头,2006年存栏1630头。2006年福安等24个县市福安水牛存栏量约4.8万头,其中公牛1.5万头、母牛3.3万头。福安市存栏1630头(保种区存栏506头),其中母牛1031头、可繁殖母牛551头,公牛599头、成年公牛215头。

福安水牛长期沿袭原始的自然繁衍方式,管理粗放,从未进行有计划的选育,早配、近交、滥配以及冬季饲草不足等,使其个体差异较大。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福安水牛体型紧凑,结构良好,发育匀称。全身被毛为短毛,基础毛色为青黑色、青灰色、浅褐色和黑褐色等,皮肤为青灰色,角为青色。头、颈、肩、股、腹和臀端体表被毛常出现数量不一的旋纹。胸前部及颈部腹侧大多有浅色条状的V形颈纹和胸纹。鼻镜、眼睑呈黑色,乳房呈粉红色,蹄、尾帚呈黑色或黑褐色,少数蹄为灰白色,腕系关节和蹄冠各有一圈明显的黑带。头适中,额微凹,耳平伸,耳端尖。一对月牙形的角向上、向后、向内,围成弧形。颈肩结合良好,无肩峰、颈垂、胸垂和脐垂,背腰宽平且短,胸部深广,肋骨开张,腹大而不下垂。尻略斜,尾不过飞节,尾帚中等。四肢粗壮而开张,少数后肢飞节略向内靠,蹄圆、质坚。

2.体重和体尺2006年开展福安水牛品种资源调查时,对成年牛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结果见表1。

表1福安水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2006年霞浦、蕉城、闽清、福安等地对福安水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福安水牛屠宰性能

表3福安水牛肌肉主要化学成分

2.役用性能福安水牛性情温和,容易调教,一般4岁开始使役,5~12岁役力最强,可利用至20岁。2006年在福安市溪潭乡岳秀村对平均6.7岁的3头公牛在气温34~35℃条件下的役用性能进行了测定,最大挽力321.7kg,经常挽力154.7kg。

3.产奶性能对84头母牛的调查,福安水牛母牛泌乳期为180~200天,饲养条件好的可达240~260天。年泌乳量为375~700kg,平均日产乳2~3.5kg,产后前3个月平均日产乳4~6kg。乳脂率8.20%0.5%。

4.繁殖性能对福安市等24个县市193头福安水牛的调查统计,繁殖性能见表4。

表4福安水牛繁殖性能

四、饲养管理

福安水牛以放牧饲养为主。利用本地的天然牧草资源,以村庄周围的十边地为主、四季放牧,饲草资源主要为青草、秸秆、芦苇、稻草等。炎热的夏季则午后放于溪河、水塘浸泡。部分山区甚至一段时间昼夜放于山上度夏,无需照管。

冬春枯草季节采用干稻草、薯藤、蔗尾、五节芒等青粗料补饲;重役期间停止放牧,人工投喂青草并适当补充精料。部分地区水牛在泌乳期,除放牧外结合补饲,其日粮组成为麸皮3kg、豆渣20kg、青草25~30kg或稻草10~12kg。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2002年12月福建省农业厅在《福建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规划》中提出在漳州漳浦建立保护区和保种场保种方案;2004年8月在福安市溪潭镇岳秀村建立了福安水牛品种中心保种场,同时在周边的溪潭、穆阳、穆云、康厝设立福安水牛品种保护区。2003年福建省科技厅下达实施福安水牛保种与选育项目,2004年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实施福安水牛品种资源保护基地建设项目,2005年福建省农业厅下达实施福安水牛保种与选育项目。福安水牛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

六、品种评价

福安水牛对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应,在山区、平原、沿海均生长良好,耐热性好,四季均可放牧,耐粗饲,抗病力强,管理粗放,很少补料,遗传性能稳定,利用年限长。但对其缺乏有计划的系统选育,近亲早配现象普遍,同时存在斜尻、后肢软弱及两腿距离狭窄、乳房比较小等缺点。今后应在保种区进行本品种选育,在非保种区可引入河流型水牛进行杂交改良,向乳用或乳肉役兼用方向发展。

盐津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和分布

盐津水牛原产地为云南省昭通市,主产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的镇雄、盐津、水富、威信、昭阳、巧家六县(区),其次是绥江、彝良、鲁甸、永善和大关县。其分布区域从海拔267m的江边河谷到海拔2200m的坝区与二半山区均有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昭通市位于北纬26o34~28o40、东经102o52~105o19,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南面与贵州接壤,西、西南、北、东北面与四川接壤,呈现典型高原山地构造地貌。温度南高、东北低,年平均气温12.6℃,无霜期123~344天;年降水量1100mm,年蒸发量1175mm,属南、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北温带气候类型。水量充沛,有金沙江、横江等大小江河393条,多属雨水补给型高原河流,水资源总量187亿m3。耕地土壤总体为坡、瘦、板、酸,有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寒漠土。15o~25o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1.9%,25o以上坡地占43.8%。自然条件复杂,天然牧草种类繁多、再生能力强。由于海拔高低和气候不同,耕作制度差异较大,总体复种指数为170%,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蚕豆、马铃薯、甘薯、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烟叶、蔬菜、水果等。

二、盐津水牛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盐津水牛饲养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地已经饲养水牛。主产区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水牛的繁衍生存,通过长期的自然选育,逐渐形成头雄、角圆、颈粗、骨大、身长、尾短、蹄圆、肢壮的水牛地方品种。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昭通市盐津水牛1986年存栏3.52万头;2005年存栏2.98万头,其中种公牛4874头,能繁母牛1.02万头,公、母牛比例为1:2.14。

与1981年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数据比较,体高公牛提高2.2cm,母牛提高2.9cm;胸围公牛无变化,母牛提高3.29cm;管围公牛提高1.0cm,母牛提高1.7cm。

三、盐津水牛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盐津水牛体质结实,粗糙紧凑。

全身被毛稀短,颌下、颈下部、颈肩结合部以及胸下部毛稍长,少数有额部长毛。毛色以青色、青灰色、灰色为主,深黄褐色和浅黄褐色次之,极个别为全白色。两内眼角、耳内、嘴唇、四肢刖关节以下毛色较淡,多呈浅灰色或灰白色。颈下及胸前有白纹。皮肤为程度不一的灰色,白色水牛可见皮肤为肉红色。无黧毛,少数有晕毛,无季节性黑斑点,少数有局部淡化,多数有白胸月,无白袜子。鼻镜、眼睑、乳房为粉色或黑褐色。

头大小适中、短宽面平,额宽、稍隆起。眼大而有神,耳大、平伸、灵活,嘴大而方。角为圆弧形,呈灰黑色,较粗平,向外、向内、向后弯曲呈龙门角、大圆环角、小圆环角等(/)。头颈结合良好、宽窄适中、公牛颈稍粗短,母牛颈稍细长。鬈甲高度适中、宽窄适当,有胸垂、较小,胸宽、深,肋骨开张良好,腰平直、短而紧凑,十字部宽窄适中。臀部倾斜,尻部短、斜、圆,长短、宽窄中等。尾短至飞节,尾帚、尾梢呈黑色。少数有肩峰、脐垂,但比较小。

四肢粗壮、端正、坚实有力,前肢开张而直,后肢弯曲,飞节稍内靠。蹄质坚硬、圆而宽,呈灰黑色。

2.体重和体尺

2006年10月12日至12月17日,由昭通市畜牧兽医站组织昭阳区畜牧中心、盐津和绥江畜牧兽医站在昭通市昭阳区太平乡、乐居乡、守望乡、永丰镇,盐津县落雁乡,绥江县会仪镇等6个点,选择正常饲养条件下的64头成年水牛进行体重和体尺测量,每个调查点测量2头以上公牛和5头以上母牛,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

2006年12月1431日,由昭通市畜牧兽医站组织昭阳区畜牧中心、盐津和绥江畜牧兽医站分别在昭阳区守望乡葫芦坪村、盐津县落雁乡落雁村、绥江县中城镇绍廷村选择2~3岁的公牛2头、母牛3头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008年11月16日由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对昭通市畜牧兽医站送检的采自昭通市昭阳区、盐津县和绥江县的5份盐津水牛肉样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见表3。

2.役用性能

盐津水牛一般1岁左右套上笼头、穿鼻,3岁进行耕田调教,公、母牛均役用,6~10岁役用能力最强,利用年限15~18岁。在种植水稻的强黏性黑色胶泥板田中,平均每小时耕作0.15亩,耕作速度10.8m/min。在板结耕地中最大挽力361.7kg,常规负荷实际挽力123.8kg,速度10.95m/min。耕后45min体温、呼吸、脉搏恢复常态。

3.繁殖性能

盐津水牛性成熟随着产区内地带气候悬殊而有差异。江边河谷热区公牛12月龄性成熟,18~24月龄初配;高山及冷凉坝区公牛1.5~2岁性成熟,3岁初配,6~8岁配种能力最强(/),一般10岁以后不再作种用。母牛早的12~18月龄性成熟,18~24月龄初配;晚的2岁性成熟,2.5岁初配,全部为自然交配。母牛发情周期18~30天,平均23天;发情持续期1~3天;妊娠期320~348天,平均330天,繁殖年限17~18岁,终生产犊7~8头。初生重公犊22~29kg,母犊17~29kg;断奶重公犊140~180kg,母犊120~180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43kg,母犊0.38kg。犊牛成活率为94.37%。

四、盐津水牛饲养管理

产区农户对水牛饲养较为精细,习惯以小群放牧为主,结合舍饲。盐津水牛耐粗饲、生活力强。在河谷和矮山区,自然条件好、山场宽阔、野草丰茂,几乎终年放牧;在雪天、凌冻时和农忙季节补喂干草、米糠、玉米等。坝区无成片草山,以舍饲为主,夏秋放牧于田边地脚、河堤、路边。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盐津水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六、品种评价

盐津水牛是经劳动人民长期选育和保护的地方优良品种,数量多、分布广,其繁殖性能良好,适应粗放的饲养管理水平,具有适应性、抗病力强的特点,体型结构匀称、体躯发育快、役力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潜在的利用价值必将得到开发,今后在发展数量的同时,除充分发挥其役用性能外,应重点开发其产肉性能。建议在对盐津水牛遗传性能的稳定性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测定的基础上,加强选育、提高,重点开发其肉用性能或杂交改良后开发乳用性能,开发与保护并重,避免遗传资源的流失。

槟榔江水牛


槟榔江水牛是我国发现的唯一的河流型水牛。据史料记载,槟榔江水牛在腾冲县饲养和使用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槟榔江水牛属牛科水牛亚科,为亚洲水牛种河流型水牛亚种中的一个地方类群。槟榔江水牛长期以来为农户自繁自养,是乳、肉、役兼用河流型水牛品种,当地正在加大力度开发其乳用性能。

槟榔江水牛主产于腾冲槟榔江上游,主要分布于猴桥、中和、荷花、明光、滇滩等乡镇,全县各乡有零星分布。

【体型外貌】

槟榔江水牛被毛稀短,皮薄油亮,皮肤黝黑;被毛以黑色为主,大腿内侧、腹下毛色淡化,未成年个体部分毛尖呈现棕褐色。大约20%的个体有白袜子现象,即四肢下部以及耳毛、唇周毛白色。有少量个体白额、白尾帚,无晕毛、沙毛和白胸月现象。头长窄,额凸,额部无长毛;鼻平直,鼻镜眼睑黑色;耳壳薄,耳端尖,平伸;角基扁,角形螺旋形、小圆形、大圆环以及前弯角均有,以黑色螺旋形居多,约占50%。无肩峰、颈垂和脐垂,胸垂大小与营养状况呈正相关;母牛乳静脉明显,盆状乳房,主要为黑褐色,白袜子个体乳房粉红色;尾至后管,部分到飞节,尾帚毛密中度;蹄质坚实、黑色。颈细,长短适中,水平颈,鹿颈形;头颈、颈肩背、背腰、腰尻结合良好,背腰平直,胸宽适中,良腹,斜尻;四肢发育正常,肢势良好();体质结实,结构匀称,母牛后躯发达,侧视楔形,整体结构中度。通过对正常饲养条件下的60头成年水牛(其中:公牛10头,母牛50头)和部分不同年龄阶段的水牛分别进行体尺体重测量(单位:厘米、公斤):成年公牛体高138.15厘米5.35厘米、体斜长146.55厘米8.94厘米、胸围192.4厘米8.52厘米、管围21.2厘米1.0厘米、体重475.58公斤55.48公斤;成年母牛体高131.77厘米3.31厘米、体斜长139.16厘米7.99厘米、胸围194.22厘米9.66厘米、管围20.44厘米0.85厘米、体重430.18公斤57.15公斤。

【生产性能】

槟榔江水牛母牛初情期30月龄,一般36月龄初配。发情多集中在8~11月,发情周期平均21天,发情持续期2~4天,妊娠期平均310天,生命周期20年,一般利用年限15年。公牛初情期24月龄,有爬跨反射,30月龄性成熟,适配年龄42月龄。该品种目前都采用本交,未进行人工授精,公母本配种比例1:30。种公牛一般利用年限10年,生命周期约20年。据水牛良繁场提供的31头母牛测定资料,槟榔江水牛平均泌乳天数269天,平均一个泌乳期产奶量达2452公斤,最高产奶量3685公斤。另外通过民间调查产奶母牛60余头,一个产奶周期产奶量约1800公斤。2006年由云南农大重点实验室对31头槟榔江水牛乳样进行测定,其中乳脂肪6.73%0.47%,蛋白质4.05%0.14%,乳糖4.99%0.06%,无脂全固体9.99%0.19%,全乳固体16.73%0.56%。对测定牛群中的5头成年牛(其中:公牛2头,母牛3头)进行屠宰测定,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和骨肉比,公牛分别为44.51%、33.37%、35.8平方厘米和1∶2.99,母牛分别为41.16%、30.42%、29.5平方厘米和1∶2.67。

(云南刘元)

宜宾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和分布

宜宾水牛主产于四川省宜宾市的宜宾县,分布于屏山、兴文、珙县、高县、筠连、南溪、江安、长宁、翠屏县、区等。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主产区宜宾县位于北纬28o18~29o16、东经104o1~43,地处四川省南缘、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和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区,南北长、东西窄。地势东北低、西南高,海拔270~1418m。地貌多样,以丘陵为主。年平均气温19.1℃,年降水量1012mm,年平均日照时数1070h。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金沙江、岷江穿境而过,农作物极为丰富,主要生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花生、油菜、水果、油樟等,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二、宜宾水牛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宜宾水牛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叙府县志》记载:叙永民俗,耕牧兼用,牛有水牛,黄牛之分。水牛善犁田均以稻草为饲料。而且,农家喜喂(母)牛,蕃(繁)殖甚快,一年一产。养牛主要是以水牛耕田地。宜宾水牛是为适应丘陵和山区稻田耕作,经当地群众长期选育形成的役用地方品种。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宜宾水牛1985年存栏21.47万头,1995年存栏19.28万头;2005年存栏20.95万头,其中公牛6.76万头;母牛14.19万头,全群公、母牛比例为1:2.1。种用公牛1.27万头(/);繁殖母牛9.99万头,种用公、母牛比例为1:7.9。用于纯繁母牛的比例在98%以上。

三、宜宾水牛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宜宾水牛体型较小,紧凑结实,骨骼粗壮,背腰平直,前躯高于后躯。

被毛为贴身短毛、稀疏,额部无长毛,无局部卷毛。基础毛色为青灰色,无白斑图案、无黧毛、无晕毛、无季节性黑斑、无沙毛、无白袜子,部分牛只胁部、大腿内侧及腹下毛色淡化,有白胸月和白袜子。鼻镜为褐色,眼睑、乳房为粉色,蹄、角为黑褐色。

头长短适中,额宽平,颜面部较长而直。耳平伸,耳壳薄,耳端较圆。角为小圆环角。

前躯肩峰较小,颈垂及胸垂小,无脐垂,尻部短而斜,尾长至后管,尾帚较小,尾梢为灰色。四肢粗壮,蹄质结实。

2.体重和体尺

2006年4月测量了宜宾县4个乡镇农户饲养的成年牛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2006年10月屠宰测定了成年宜宾水牛公牛和母牛各1头,结果见表2。

2.乳用性能据统计,宜宾水牛母牛250天平均产乳量为260kg。

3.役用性能

宜宾水牛主要用于农耕,一般2.5~3岁开始使役,使役到18~20岁。全年平均使役99天,每头牛平均负担耕地15~20亩。成年水牛用当地木铧犁耕翻水田,耕宽、耕深均为25cm,每小时耕作面积公牛0.45亩、母牛0.3亩、阉牛0.45亩。成年公牛体重469.2kg,最大挽力371.7kg,占体重79.2%;成年母牛体重420.1kg,最大挽力299.2kg,占体重71.2%;阉牛体重527.3kg,最大挽力450.6kg,占体重85.5%。

4.繁殖性能

宜宾水牛公牛24月龄性成熟,36月龄初配。母牛20月龄性成熟,30月龄初配;发情周期21天,妊娠期324天。犊牛初生重公犊牛26.5kg,母犊牛24.8kg;断奶重公犊137.2kg,母犊135.5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62kg,母犊0.61kg。犊牛成活率95.8%。

四、宜宾水牛饲养管理

宜宾水牛饲养管理粗放,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强,除发生普通病之外,无其他重大疫病发生。性情温驯,易于管理。饲养方式为圈养和季节性放牧,在山区、丘陵地区放牧条件好的地方(/),多终年放牧,冬季以稻草为主,补饲青草;夏季多牵人牛滚凼滚澡、踩泥粪或牵到河塘滚澡避暑。在坝区主要为半放牧、半舍饲或舍饲,农忙或产犊时,加喂精料5~15kg。淘汰牛短期催肥时,适当添加精料及青贮料。

五、宜宾水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宜宾水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提出保种和利用计划。2003年8月,曾采集了50头宜宾水牛的血液,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

六、品种评价

宜宾水牛个体较小、行动灵活、性情温驯,善于在丘陵和山区小块田地中耕作,具有较好的役用性能。但由于有不同程度近交,体质退化。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宜宾水牛应坚持本品种选育与杂交改良并举的方针,逐年完善繁育改良体系,以增大水牛体型。同时,注重改善饲养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水牛的生产性能,向肉、乳、役用方向发展。

海子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海子水牛原产地为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中心产区位于江苏中部的东台、如东和大丰等县,向北分布到射阳、滨海、响水,直到连云港的云台山麓;向南分布至海安,海门、启东沿海地带;徐州、宿迁、泰州和常州亦有零星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海子水牛主产区位于北纬32o2~34o4、东经120o~121o6,,地处江苏中部沿海地区,东濒黄海,北至中山河的滨海、响水两县,南及如东以南。产区为黄海沉积平原,地势低平。以东台市为例,海拔最高4.3m,地势东高、西低。年平均气温13.7~14.4℃,无霜期209~218天;年降水量900~1066mm,平均降水天数108天,相对湿度78%。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土质为沙土,土壤含盐碱量较高。耕作制度普遍采用间作套种,复种指数高。传统的耕作制度以麦棉套种、油菜杂粮套种,一年两熟为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根据民间访谈,海子水牛饲养历史大约有100多年。水牛是运输大宗海盐及水产的得力役畜。近百年来,在滩涂上成立垦殖公司10多个,垦荒运盐需要大批水牛,因而长期以来,大量水牛由南方引入到苏北沿海滩涂,形成了车牛和耕牛两种用途。要求牛体格高大、结实,以适应当地环境和繁重使役的需要。水牛在农闲时放牧于牧草生长旺盛的滩涂草地上,终日饱食,牛群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又经不断选育,逐渐形成了苏北水牛良种海子水牛。海子水牛素以体型高大、结实,耐粗饲、挽力强而著称。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由于产区农作制度的改变,养牛业在生产上的重要性已下降,加之逐年开垦,海堤内荒地逐年减少,目前有继续围海造田及发展水产养殖的趋势,故能用作牧地的土地越来越少,致使海子水牛头数逐年下降(表1)。

表1近20年盐城市海子水牛的数量变化(万头)

2006年全市存栏海子水牛1.44万头,成年公牛和繁殖母牛之和占全群比例约70%;公、母水牛比例为1:15左右,母牛90%以上用于纯种繁殖。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海子水牛体型高大、结构匀称,成年公牛背腰平直、宽深,前躯发达,腹大;成年母牛外貌比公牛清秀美观,腹大,体躯略短。躯体毛色以青黑色(石板青色)为主,灰黑色次之。一般颈下及胸前各有一条白色的带状条纹,四肢下端有白袜子,背毛分布稀疏,额部无长毛,一般在肩部、尻部有对称旋毛,额部也有旋毛。

一般母牛头比较清秀;公牛的头较母牛宽大,面额近似长方形。颈粗壮,无颈垂。耳分布于角基后方,耳壳厚薄均匀,耳端钝圆,俗称扇子耳。角基一般呈方形,末端渐成圆尖形,并向左右平伸呈新月形。眼大、略显突出,形似铜铃。口形较大。鬐甲稍高,鬐甲后方呈弓形隆起,公牛更为明显。胸部宽深,前躯发达,尤以阉牛及公牛为甚。腹部较大但不下垂。尻部较缓斜,肌肉较丰满,荐部平直。尾根较粗,尾摆动有力,尾长常超过飞节。四肢结实有力,蹄圆大、呈黑色、质地坚实。

2.体重和体尺扬州大学和盐城市畜牧兽医站2007年5月在东台市对海子水牛成年牛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结果见表2。

表2海子水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对6头海子水牛2~3岁的非育肥母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3和表4。

表3海子水牛母牛屠宰性能

表4海子水牛母牛胴体肌肉主要化学成分

2.产奶性能海子水牛产区没有挤奶的习惯,母牛乳房不很发达、乳头较小,只能满足犊牛的哺乳需要。

3.役用性能海子水牛是在海滨地带繁重劳役下经长期选育形成,以役力特强而著称。一头牛独拉四轮木车在农村土路行走时载重量在1500kg左右,日行25~30km。瞬间最大挽力在600kg以上,最大的达800kg以上。旱作地耕地作业,一般每日平均耕沙壤旱地0.5hm2。

4.繁殖性能海子水牛母牛性成熟年龄20~24月龄,初配年龄26~30月龄,发情配种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全年都可以配种、繁殖。发情周期18~22天,平均20.3天;妊娠期320~330天,平均325天。公牛性成熟年龄12~16月龄,初配年龄36月龄。初生重公犊34~46kg、平均38kg左右,母犊33~41kg、平均37kg左右。犊牛自然断奶,一般哺乳6~8个月,断奶重80~100kg。

四、饲养管理

海子水牛采用季节性放牧的饲养方式,一般每年的5~10月份为放牧期,11月份至翌年的4月份为舍饲期。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场保护。20多年来,海子水牛的数量逐年减少,为了加强海子水牛的保种选育工作,盐城市于1958年成立了东台市种牛场、射阳县种牛场两个海子水牛保种场,通过对海子水牛多年的保种和选育,至2006年保种优秀海子水牛400多头,其中核心群200多头。

1995年四川农业大学测定了包括海子水牛在内的5个地方水牛品种的血红蛋白和血清运铁蛋白的多态性,估算了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及基因型频率。海子水牛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六、品种评价

海子水牛体躯高大,役力强韧,寿命较长,具有耐粗饲、耐劳、抗病力强以及抵抗海边多变的环境气候等特点。其体尺、体重超越国内其他沼泽型水牛品种。今后应加强对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和屠宰率高的群体的选育,培育区域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的肉用水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67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