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猪饲养管理技术

第一节哺rǔ仔猪的生理特点

一、生长快、代谢旺盛

哺rǔ仔猪生长快,出生时体重只有成年猪体重的1%左右,30日龄时体重比初生重增长5~6倍。由于仔猪生长快,机体物质代谢也相应旺盛。仔猪对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量,按相对体重来说都高于成年猪。当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能满足仔猪需要时,仔猪生长快,并能补偿在胎儿期间的不足。当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需要时,对仔猪生长发育起恶劣影响,形成发育迟缓的僵猪。

二、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

哺rǔ仔猪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液分泌少,消化机能不完善,只能消化母rǔ和一些消化率非常高的饲料原料。早期补料可刺激消化器官分泌消化酶和胃酸,使哺rǔ仔猪尽快适应固体饲料。由于哺rǔ仔猪消化能力弱,饲粮中一定要使用易消化的原料,而且营养浓度要高。

三、保温能力差,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差

哺rǔ仔猪皮薄毛稀,皮下脂肪少,调节体温能力低,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很差。而且仔猪出生后需热多,产热少,很怕冷。所以,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是保证哺rǔ仔猪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

四、缺乏先天免疫能力,容易生病

rǔ猪在母体获得的免疫抗病物质很少,而且最初阶段自身产生的抗体也很少,所以仔猪的抗病力很弱;但是母猪的初rǔ中含有较多的抗体,所以必须让初生仔猪尽快吸吮母rǔ。针对仔猪抗病力弱的弱点,管理上一定要注意。

第二节哺rǔ仔猪的饲养管理

一、哺rǔ仔猪死亡原因

初生仔猪最危险的时期是出生后的头3天,约有60~80%的哺rǔ仔猪死亡发生在这关键的3天里。如果在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进行适当的护理,我们就能救活许多后来可能会死亡的仔猪。这3天内发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不适宜的环境温度;仔猪虚弱;母猪无奶饥饿;挤压;疾病

二、rǔ猪保育的环境温度控制

初生rǔ猪调节体温、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差,保温是提高仔猪存活率的关键。

表7r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

日龄适宜温度日龄适宜温度

1~330~32℃8~1525~28℃

4~728~30℃15~6022~25℃

为了使rǔ猪健康地生长发育,要为rǔ猪创造温暖的小气候,如果使整个产房升温,一则母猪不适应(母猪的适宜环境温度为18℃左右),影响母猪泌rǔ;二则要浪费能源,不经济。可采取制作rǔ猪保温箱的办法,提高rǔ猪保温箱局部的环境温度:

(一)厚垫草保温:在没有其它取暖设施时,可在产房和rǔ猪保温箱内铺上厚度达10厘米以上的垫草,以防止地面导热。

(二)红外线灯保温:将150~250瓦的红外线灯悬挂在rǔ猪保温箱上方,根据保温箱的大小选择不同功率的红外线灯并调节灯的高度,可创造适宜的rǔ猪床面温度。

如:200~250瓦的红外线灯在舍温6℃,距地面40~50厘米,可使床温保持在30℃左右,见表8:

这种办法设备简单,保温效果好,且有防治皮肤病的功效。如果用木板和铁栏为隔墙时,相邻的两窝rǔ猪可公用1个灯泡。在有垫草的情况下,红外线灯泡与地面应保持适当距离,注意防火,并防止母猪进入保温箱,撞碎灯泡发生触电。

(三)电热板取暖:电热板是将电阻丝包在1块绝缘材料内,用做初生rǔ猪的电褥子,保温效果好,清洁卫生,使用方便。

(四)火炕取暖:在每两个相邻的rǔ猪保育间合建一个火炕,方法是在中间隔墙内生火,在两侧地下挖一个25厘米宽的烟道,上面铺砖,砖上抹草泥。该法与国外采用电或热水源做热源的暖床相仿,设备简单成本低、效果好,适于北方寒冷地区采用。

三、哺rǔ仔猪的饲养管理

哺rǔ仔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抓三食(rǔ食、开食、旺食),过三关(初生关、补料关、断奶关)。

(一)抓好rǔ食,过好初生关

1.做好接生,防止仔猪被压死、冻死或难产而死,降低仔猪出生死亡率。

2.出生24小时内剪犬齿和尾巴,防止咬伤母猪rǔ头、咬尾和互相咬架,影响哺rǔ和猪的安全。

3.固定rǔ头,吃好初rǔ。初rǔ中蛋自质含量高,维生素丰富,又含有免疫抗体和镁盐等。初rǔ除将母体的抗体传递给仔猪,增强仔猪抵抗力外,还具有轻泻性,促进胎粪排泄,初rǔ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仔猪的小肠内几乎全被吸收,有利于仔猪生长。

4.初生仔猪开始吃奶时,往往争抢rǔ头,为了使同窝猪生长均匀和健壮,应在仔猪生后2~3天内由人工扶助采取扶弱抑强的办法,让仔猪吸吮固定的rǔ头,即尽量把弱小仔猪固定在前几对rǔ头。

5.抓好防冻、防压、防病。母猪在冬春季节分娩造成仔猪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冻死或被母猪压死,困此加强护理,做好保温、防压,十分重要。

6.防病。主要是预防仔猪下痢,采用三针保健计划。

(二)抓开食、过好补料关m.yz023.COM

1.补铁、防贫血。仔猪出生时体内贮存的铁约50毫克,每天生长需7毫克,而仔猪每日从母rǔ中仅能获得1毫克,如果得不到补充,一般10日龄前仔猪就会因缺铁而出现食欲减退,被毛蓬乱,生长停滞和发生白痢甚至发生死亡。一般在仔猪出生后3天内每头注射100~200毫克铁剂。

2.补硒。仔猪出生3天内和断奶时,分别给每头仔猪注射0.1%亚硒酸钠溶液0.5~1.0ml,防止僵猪和断奶后患水肿病、白肌病。补硒可和补铁同时进行,注射铁硒合剂。

3.水的补充。仔猪生长迅速,代谢旺盛需要水量较多,因此从3~5日龄起要补充饮水。

4.据试验,用含盐酸0.8%的水给3~20日龄的仔猪饮用(20日龄后改用清水),有补胃液分泌不全,消化胃蛋白酶的功效,可提高仔猪断奶体重。

5.及时补料。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料,方法是在干燥清洁的木板上放少许料,待开始采食后换放料槽中。开始补料时,一定要按少喂勤添的原则,每日饲喂4~6次。及时补料的目的是促进仔猪胃肠道发育,解除仔猪牙床发痒,降低断奶后吃料的应激。

(三)抓旺食,过好断奶关

母猪的泌rǔ量在分娩后21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而rǔ猪所需要的营养是不断增加的,21天后母rǔ无法满足rǔ猪的营养需要,所以必须尽可能多地让rǔ猪采食全价配合饲料。rǔ猪料要求营养高且易消化。

第三节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断奶应激,断奶应激包括生理应激、心理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应激可使刚断奶的仔猪生长停滞甚至倒退。所以,仔猪的培育目标是尽量减少断奶应激,降低断奶腹泻和死亡率,促进仔猪健康、快速的生长。

一、猪断奶时间及断奶应注意问题

规模化猪场多于21~28日龄或更早断奶,以提高母猪的繁殖率。此时仔猪已经基本上适应饲料和环境条件,育成率较高、发育较为整齐。

仔猪断奶主要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一是让仔猪逐渐少接触母猪,主要是逐渐减少仔猪吃奶次数,在每次吃奶前让仔猪先吃部分饲料以减少仔猪对吃奶的依赖性,这种方法一般在5天左右完成,故称为逐渐断奶法。另一种方法是一次性将母猪和仔猪强行分开,再不见面,让仔猪立即停止哺rǔ,全部依靠补料,这种方法简单,但在断奶后2~3天内应加强对仔猪的看护,因仔猪一下子离开母猪,表现烦躁不安,对母猪也要注意防止rǔ房炎的发生。

rǔ猪断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断奶前4~6天起控制哺rǔ次数,由第一天的4~5次逐渐减少至完全断奶,使母子均有个适应过程。

2.断奶后要继续饲喂与断奶以前相同的rǔ猪料并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同时避免称重去势、注射疫苗等造成对仔猪的刺激。

3.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E的给量,以提高仔猪的抗应激能力。

4.断奶后一周温度应由原来的22度左右提高到30度左右。

二、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一)、饲养

1、断奶方式。采用高床限喂栏分娩的猪场,多采用一次性断奶法;采用地面平养分娩的猪场,最好采用逐渐断奶或分批断奶,一般5天内完成断奶工作;小规模饲养方式的仔猪可一直饲养到出栏仍在原栏。

2、合理分群。按强弱大小分栏饲养,每栏仔猪体重接近,按每头猪占0.9平方米的面积计算每栏饲养头数。最多每栏在15头左右,过多拥挤易发生咬尾、咬耳现象,不利于猪的生长。

3、喂料。断奶后一周内的仔猪要控制采食量,以喂8成饱为宜,实行少喂多餐(每天喂4~6次),逐渐过渡到自由采食,在不发生营养性腹泻的前提下,尽量让仔猪多采食。断奶后7~10天内,仍然喂给断奶前饲喂的rǔ猪料。rǔ猪料换喂仔猪料时应有5~7天的过渡期,逐渐减少rǔ猪料的饲喂比例,直至完全饲喂仔猪料。

4、饮水。保育仔猪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自动饮水器高低应恰当,保证不断水,若无自动饮水器,饲槽内放清洁的水,刚进栏的猪可适当在饮水中加入多维。

(二)、管理

1、观察。每日早、中、晚观察仔猪精神状态、呼吸、吃食、粪尿等情况,发现病情立即向兽医汇报,尽快治疗,并按兽医要求加强饲养管理,必要时隔离治疗。

2、调教。使仔猪做到三定:吃、睡、排粪定地点。为使排粪尿定地点,在分栏时把仔猪粪便放在每栏定点位置。通过3~5天调教,基本都能做到定点排粪尿。既便于粪便清扫,又能保持猪舍干净。

3、清扫。每日必须清扫3~4次栏舍,保持栏舍内干净卫生。夏天应在上午九时左右冲刷猪舍,每周消毒1次。

4、保温。断奶仔猪适宜温度25~26摄氏度。复式猪舍比较容易达到该温度,单列式猪舍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温。复式猪舍应注意通风。

相关阅读

乳猪如何补料


把握教槽时间,教槽时间一般在乳猪出生5-7天,最关键的是要掌握母猪的泌乳时间,要在母猪快放奶前开始补料。

选择教槽工具,根据猪的习性木质的料槽最好,它们喜欢啃。其次可选择铁的或者橡胶的。

抓心里,在放入料槽撒上教槽料后,小猪回去料槽里啃啃,偶尔会把饲料吃进嘴里,但如果放置时间太长,小猪会对料槽失去兴趣,,会把料拱出料槽造成浪费,,最后料槽成了厕所和传染源。每天补料5次左右,每次10分钟后,把料槽拿出。

肉羊饲养管理技术


1.捉羊
正确的方法是:右手捉住羊后腱部,然后左手握住另一腱部,因为腱部的皮肤松弛,不会使羊受伤,也省力。有的捉毛扯皮,往往造成羊皮肉分离,甚至坏死生蛆,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引导羊前进时,一手在其额下轻托,另一手在坐骨部位向前推动即可。如拉住颈部和耳朵,羊感到疼痛,用力挣扎,不易前进。
放倒羊时,人应站在羊的一侧,一手绕过羊颈下方紧贴另一侧的前肢上部,另一只手绕过羊后肢紧握住对侧后肢飞节上部,轻托后肢即可使之卧倒。
2.编号
为了掌握羊的个体情况,便于育种和管理,需要对羊进行编号。常用的编号方法是耳标法。耳标的形状多为圆形,先用特制的钢字钉把需要的号数打在耳标上,第一个数字为羊出生年的最后一个数字,后边的数字是羊的个体号,可以附带出生月份,公羔编单号,母羔编双号。如2014年2月1日出生的母羔,可编号为4202号,4代表2014年,第一个2代表2月出生,02是母羔的个体号。然后,用碘酒消毒左耳基部无血管处,再用专用打耳钳打一个圆孔,将耳标安装固定好即可。
3.去势
去势一般在羔羊出生后1~2周内进行,天气寒冷或羔羊虚弱时,去势时间可适当推迟。去势有结扎法和刀切法。
①结扎法。公羔出生后3~7天用橡皮筋结扎阴囊,阻断血液向睾丸流通,经过15天左右阴囊连同睾丸即脱落。这种方法不出血,亦可防止感染破伤风。
②刀切法。由一人固定公羔的四肢,腹部向外显露出阴囊,另一人用左手将睾丸挤紧握住,右手在阴囊下1/3处纵切一小口,将睾丸挤出,拉断血管和精索,依法取另一侧的睾丸,最后用碘酒消毒伤口。
4.去角
有角羊只不仅在打斗时易造成损伤,而且饲养管理不便,少数性情恶劣的公羊还会攻击饲养员,造成人身伤害。因此,采用人工方法去角十分重要。羔羊一般在生后7~10天去角。()人工哺乳的羔羊,最好在学会吃奶后去角。去角时,先将角基部周围的毛剪掉,面积要稍大些(直径约3厘米)。去角的方法主要有:
①烧烙法。将烙铁于炭火中烧至呈暗红后(亦可用功率为300瓦左右的电烙铁),对保定好的羔羊的角基部进行烧烙,烧烙的次数可多一些,但每次烧烙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当表层皮肤破坏并伤及角质组织后即可,对术部进行消毒。在条件较差的地区,也可用2~3根40厘米长的锯条代替烙铁。
②化学去角法。用棒状苛性碱(氢氧化钠)在角基部摩擦,破坏其皮肤和角质组织。术前应在角基部周围涂抹一圈医用凡士林,防止碱液损伤其他部位的皮肤。操作时先重后轻,将表皮擦至有血液渗出即可。摩擦面积要稍大于角基部。去角后应将羔羊后肢适当捆绑(松紧程度以羊能站立和缓慢行走即可)。由母羊哺乳的羔羊,应与母羊隔离6小时以上;哺乳时,也应尽量避免羔羊将碱液蹭到母羊的乳房上而造成损伤。去角后,伤口要撒少量消炎药粉。
5.修蹄
肉羊由于长期舍饲往往蹄形不正,过长的蹄甲使羊行走困难,影响采食。长期不修蹄,还会引起蹄腐病、四肢变形等疾病,直接影响种公羊配种。
修蹄最好在夏秋季进行,因为此时雨水多,牧场潮湿,羊蹄甲柔软利于削剪,也利于剪后羊只的活动。操作时,先将羊只固定好,清除蹄底污物,用修蹄刀把过长的蹄甲削掉。蹄周围的角质修得与蹄底基本平齐,并且把蹄修成椭圆形,但不要修剪过度,以免损伤蹄肉,造成流血或引起感染。
6.断尾
一些长瘦尾型的羊,为使臀部羊毛免受粪便污染和便于人工授精,应在羔羊出生1周后将尾巴在距尾根4~5厘米处去掉,所留长度以遮住肛门和阴部为宜。通常羔羊断尾与编号同时进行,以减少抓羊次数,降低劳动强度。断尾常用方法:
①结扎法。用橡皮筋或专用橡皮圈紧套在尾巴的适当位置上(第三与第四尾椎间),阻断血液流通,使结扎后端尾巴因缺血而萎缩、干枯,经7~10天自行脱落。此方法优点是不受条件限制,不需专用工具,不出血,无感染,操作简单,速度快,安全可靠,效果好。
②热断法。用带有半月形的木板压住尾巴,将特制的断尾铲加热后用力将尾巴铲掉。此方法需要有火源和特制的断尾工具以及2人以上的配合,操作不太方便,且有时会形成烫伤,伤口愈合慢,故采用不多。
7.剪毛
剪毛在春季清明前后和秋季白露前进行。注意事项如下:
①剪毛应在天气较温暖且温度稳定时进行,特别是春季更应如此。剪毛后要舍饲,以防寒流袭击而造成羊群伤亡。
②剪毛场所要干净,防止杂物混入羊毛内。
③剪毛前24小时停止供水、喂料,空腹剪毛比较安全。
④剪毛时紧贴皮肤,动作要轻快,不要剪重剪毛(回刀毛、重茬毛),一般留毛茬0.3~0.5厘米高。
⑤剪破的皮肤伤口要用碘酒涂擦消毒。在破伤风疫区,每年都应注射疫苗。
⑥对妊娠母羊剪毛要小心,妊娠后期的母羊以不剪毛为好,避免造成流产。
8.药浴
肉羊每年夏天进行药浴,目的是防治虱、螨等体表寄生虫。常用药有敌杀死(溴氰菊酯)、敌百虫、阿维菌素等,并严格按照药物产品说明书进行配制。注意事项如下:
①药浴应选择在晴朗无大风天气进行,药浴前8小时停止放牧或喂料,药浴前2~3小时让羊饮足水,以免药浴时吞饮药液。
②工作人员应戴好口罩和橡皮手套,以防中毒。
③先浴健康羊,后浴有皮肤病的羊。
④妊娠两个月以上的母羊不进行药浴,可于产后一次性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杀螨驱虫效果显著,保护期达110天以上。患病或有外伤的羊,也应暂缓药浴。
⑤药浴后,让羊只在回流台停留5分钟左右,待身上余药滴回药池后赶入凉棚或宽敞的羊舍内休息6~8小时,然后再喂饮或放牧;对个别出现中毒症状的羊只应及时救治。
9.驱虫
羊感染寄生虫后,往往食欲不振、生长缓慢、消瘦、毛皮质量下降、抵抗力降低,重者甚至死亡,给养羊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防止寄生虫病的蔓延,每年春、秋两季要进行驱虫。常用的驱虫药物有四咪唑、丙硫咪唑。驱虫后1~3天内,羊群要放在指定羊舍和牧地,防止寄生虫及其虫卵污染其他羊舍和干净牧地。
为防止寄生虫病的发生,平时应加强对羊群的饲养管理,注意草料卫生,饮用水清洁,避免在低洼或有死水的地方放牧,并改善牧地排水,用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消灭中间宿主。多数寄生虫卵随羊粪便排出,故对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莒南县畜牧兽医局邮编:276600)

蜂群秋季饲养管理技术


蜂群秋季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蜂群是否能够安全越冬,从而关系到第二年春天蜂群的发展。秋季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更换蜂王、培育大量越冬蜂、储备越冬饲料、防治蜂螨,为蜂群越冬和来年早春繁殖作准备。
1.培育壮蜂好越冬。培育秋王,以9月初到10月底为最佳时间。此时气温适宜,有利于蜂王的婚飞和交配,同时外界粉蜜源也较丰富,育王的蜂王素质好、成功率高。要选择王浆产量高,繁殖力强,抗病、抗逆性能好的蜂王作母本,同时杀灭低产群的雄蜂,以提高父本的品质。在育王框播入的当晚起,每晚补喂糖液。糖液中加入适量维生素B、维生素C和蛋白质(如酵母片等)一直喂到王台封口为止,保证蜂王发育健壮。
中蜂要在立冬前的45天起,根据蜜源和气候条件,每天或隔天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养。意蜂也要在最后一个主要蜜源植物的初花期和蜂王停止产卵前,培育一批适龄的越冬蜂,让这批蜂乘外界气温不太低时,进行排泄飞行,对翌年春季蜂群发展十分有利。
2.备足饲料强群势。在最后一个主要蜜源期选留蜜脾,每群选45个巢脾平整、无雄蜂房、且哺育过几代蜂子的优质巢脾,放到继箱里,让蜜蜂贮满蜂蜜、封盖。天气暖和时,可将蜜脾脱去蜜蜂,集中放在继箱内,加在强群上让蜜蜂保护。气温下降时在室内保存。在北方越冬的蜂群,每框蜂需有1.52个蜜脾;南方的蜂群每框蜂需留1一1.5个蜜脾。此外,还要保留一些半蜜脾和蜂蜜,以备急需。在秋季粉源充足的地方,每群选留2框花粉脾。如果因气温、环境等原因造成最后一个主要采蜜期未能留足冬贮饲料,在蜂王接近停止产卵前,突击用2份糖、l份水或10份蜜、1份水对成浓糖浆,在34天内把蜂群喂足,待蜜脾封盖后抽出或直接留在巢内作越冬饲料。
3.分步进行防蜂螨。秋季是蜂螨的高发期,必须进行防治。()防治蜂螨应分步进行,9月专治蜂体上的蜂螨,10月续治巢房内的蜂螨。使用药物因群制宜,大、小螨一起治。比较好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烟叶石灰合剂:500克烟叶粉加250克生石灰,100克洗衣粉,2000克水。随配随用,将药直接撒在蜂框梁上和蜂路中,不必关巢门。50克干烟叶能够治3个平箱。撒药前,可在箱底铺一张纸,便于清扫残药。
杀虫脒熏烟剂:用25%杀虫脒水剂1000毫升,细木屑1500点,硝酸钾750克,先将硝酸钾用热水1500毫升化开,然后将3种混合拌匀,摊开晒干,装入塑料袋内备用。平箱每次用2克,点燃后投入蜂箱内空隙处,密闭半分钟后放烟5分钟。
高温灭螨:将蜂抖入铁纱笼内,再将笼放入46℃恒温箱内,过10分钟后将蜂抖回原箱内。蜂群进入越冬期的界限,要因蜂、因地、因时而异。一般意蜂在外界气温降至7℃时停止活动,进入越冬状态。中蜂在外界有蜜源情况下,即使6℃的气温,也能出勤。这时不仅要注重箱内保温,而且要加强中蜂自身的抗寒能力。
邓凯林

羔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羔羊是从出生到断奶阶段60天左右的羊只。此阶段的饲养管理重点是保证羔羊及时吃好初乳和常奶。提早补饲,防寒防湿、通风保暖;加强运动、增强羔羊体质,提高成活率,顺利断奶。

一、初乳阶段

初乳期羔羊(出生后7天内)要及时吃初乳,多吃初乳,至少早、中、晚各吃1次。同时,要做好肺炎、肠胃炎、脐带炎、羔羊痢疾等疾病的预防工作。

二、常奶阶段

1周龄至断奶前安排好羔羊的吃奶时间,早、中、晚各1次。人工哺乳要做到三定,即定时、定量、定人,10~14日龄开始训练采食精饲料和干草,即早期补饲。每只每日日粮干物质供给量为:1月龄内,补饲精饲料0.05~0.1公斤,干草0.1公斤;1~2月龄,补饲精饲料0.15~0.2公斤,干草0.3~0.5公斤,青贮饲料0.2公斤;3月龄,补饲精饲料0.2~0.25公斤,干草0.5~0.8公斤,青贮饲料0.2~0.3公斤。一般应在2~3月龄断奶。精饲料中添加0.5%食盐和1%磷酸氢钙和石粉,以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添加剂。

10日龄的羔羊,要将幼嫩青干草捆成把,吊在房梁下,让小羊自由采食。15日龄开始训练吃料。在饲槽里放上用开水烫后的半湿混合精料,注意烫料的温度不可过高,应与奶温相同。

三、羔羊的断奶

尽可能提早补饲;当羔羊习惯采食饲料后,所用的饲料要多样化、营养好、易消化;饲喂时要做到少喂勤添;要做到定时、定量、定点;保证饲槽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羔羊精饲料日补饲超过200克,60日即可实施断奶。

四、羔羊的管理

1.产后护理。主要有去除口鼻中黏液;擦干羊体;假死急救,将出生后无呼吸的羔羊浸在40℃的温水中,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按拍胸部两侧,或向鼻孔吹气,使其复苏;断脐,在距离腹部2~3厘米处断脐,并用5%碘酊消毒;喂初乳,羔羊出生后30分钟内吃上初乳;称重,将擦干后的羔羊放在盘秤上称重。

2.鉴定、编号、断尾和去势。初生羔羊的鉴定是对羔羊的初步挑选。尽可能较早知道种公羊的后裔测验结果,确定其种用价值。从初生重和品种特性方面做初步鉴定,把羔羊分为优、良、中、劣4级。挑选出来的优秀个体,可用母子群的饲养管理方式加强培育。

羔羊出生后3天内要给羊打耳号或耳标。绵羊羔羊出生后10天内,在第三和第四尾椎处采用结扎法进行断尾。非种用公羊,生后1~2周采取结扎和手术进行去势。

3.搞好棚圈卫生。圈舍狭小、脏乱、阴暗潮湿、通气不良,都会引起疾病发生,必须搞好棚圈卫生和对周围环境及用具的消毒。

4.运动。羔羊20日龄以前,可在运动场或羊圈周围自由活动,20天以后可组群外出活动。每天不超过4小时,距离不超过500米。2个月以后每天可运动6小时左右,往返距离不超过1000米。要防止羔羊吃毛、啃土等。

5.饮水。羔羊每天饮水2~3次,水槽常备清洁水,最好是井水,水温不低于8℃。

6.搞好防疫注射。制定合理、实用的免疫程序,按时接种注射。

(山东省沂水县职业学校李长强邮编:276400)

蛋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进入冬季后,气温急剧下降,这对蛋鸡的生产性能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一些养殖户为了保证鸡舍温度而容易忽视鸡舍空气质量,从而引起疫病高发,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笔者对蛋鸡冬季饲养管理进行了调查和总结,认为蛋鸡冬季饲养管理应抓好4项关键技术。
1合理营养
能量是提高蛋鸡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进入冬季后,蛋鸡对能量的需求会更高,它既要满足产蛋需求和维持鸡的正常生理需要,又要增加鸡只抵御寒冷所需的能量,因此,冬季必须保证鸡只能量的有效供给。首先要保证饲料中玉米的质量,选择颗粒饱满、无霉变、含水量较低(12%~14)的玉米饲喂蛋鸡;其次,适当增加能量饲料的供给。凡使用浓缩饲料的,应将玉米用量提高2~3个百分点,保持浓缩料配比不变,同时降低麸皮用量2~3个百分点;第三,在产蛋高峰期,适当增加浓缩料2~3个百分点,同时降低麸皮2~3个百分点,以满足粗蛋白需求;第四,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和多种维生素,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第五,适当增加维生素C和益生素的供给,降低冷应激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合理光照
2.1补充光照时间
蛋鸡在产蛋高峰期的最佳光照时间为14.5~15.5h/d,在冬季须人工补光5~6h/d。一般在早晨6:30~7:00和晚上5:30~10:00进行人工补光。。
2.2光照强度
关照强度以3W1m2为宜。
2.3灯光布置
补光灯宜选用普通照明灯泡,以功率25W为宜,()产蛋后期可用40W灯泡。灯泡架设高度应距地面2m左右,间距为2m。
2.4补光的注意事项
2.4.1光照强度不能太强或太弱
光照强度太强会引起钙、磷代谢紊乱,导致蛋色变浅和产蛋率下降。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开产和产蛋高峰期严禁使用40W以上的灯泡,否则会造成产蛋高峰期缩短、蛋变小和畸形蛋增多。光照强度太弱则会导致蛋鸡由于视线不清而减少采食量,造成营养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光线太弱还会影响卵泡的形成和发育,导致产蛋量下降。
2.4.2光照时间不能太长
蛋壳的形成一般在凌晨1:00~4:00之间,如果蛋鸡在这个时段内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出现产软壳蛋或者产蛋率严重下降的现象。
3合理保温通风
3.1保温
蛋鸡的最佳产蛋温度为13~26℃,最低临界温度为5℃,成年鸡的最低耐受温度是-5℃。温度在13~-5℃之间,随着温度下降,蛋鸡的生产性能也随之下降,因此,必须保证鸡舍温度不低于5℃。养殖户应在鸡舍内悬挂3~5个温度计,及时对温度做出正确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保温问题。
3.2通风
通风是降低鸡舍温度和净化空气的关键措施。鸡舍通风不良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传支病毒)在空气中聚积,从而直接威胁鸡群健康;另一方面,通风不良会使鸡舍湿度升高,鸡粪发酵产生的大量氨气和硫化氢气体易引起鸡只轻微中毒,刺激鸡上呼吸道黏膜发生炎症,病原微生物可从损伤黏膜侵入体内而引起发病。由此可见,通风是蛋鸡冬季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风和保温是一对难解的矛盾,要保证蛋鸡的生产性能,就必须解决好这对矛盾。对此,通常可采用定时通风法,每天进行3次通风,第一次在上午10:00,第二次在中午12:00,第三次在下午5:00,每次通风0.5h,然后关闭门窗,使鸡舍温度迅速回升。这样既可提高鸡舍的空气质量,又不会使鸡舍温度下降太低。在通风时,一定要形成空气对流,否则达不到通风效果。
4合理运动
运动是防止蛋鸡过肥和难产发生综合征、提高蛋鸡生产性能的有效措施。在冬季,每10d内连续2d采用2次间歇光照法来加强鸡只运动,一般在晚上6:00~10:00之间进行,采用开灯30min关灯30min开灯60min关灯30min开灯120min关灯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在料槽中添加足够的饲料,利用明暗光照间歇,使鸡只啄料加速,从而提高鸡只的活动量,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作者简介:
徐雅梅(1968-),女,陕西彬县人,大专,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种猪饲养管理技术 猪场种猪的饲养管理方法


种猪包括种公猪和种母猪,种猪的饲养是为了生产出大量的品种特征明显的商品猪,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为了养好种猪、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现从饲料、管理以及防疫等主要方面着手。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种猪饲养管理技术和猪场种猪的饲养管理方法。

1、严格控制饲料品质

1.1种公猪

种公猪的饲养是为了使其有较好的配种能力和获得优质的精液。种公猪的营养直接影响其精液的品质,因此种公猪的饲料营养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种公猪的日粮组成以精料为主,蛋白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精液的质量。粗蛋白质含量应在13%~15%,消化能在12.5~13.7MJ/kg左右。饲料中的消耗能过高会使种猪肥胖,精液质量下降,影响其繁殖性能;消耗能过低,种猪偏瘦,同样影响精液的质量和繁殖能力。饲料中应添加钙、磷等矿物质,微量元素铁、锌、铜、锰、碘、铬和硒等对种公猪的繁殖性能也有很大影响,维生素A、D、E也是重要的营养物质,种公猪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睾丸的萎缩,影响精子的品质,降低繁殖性能。种猪场应配合合理的蛋白质、能量水平,添加充足的矿物质元素、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使种公猪常年保持健康体况和旺盛的性欲。

1.2种母猪

目前,现有品种的种母猪仅发挥其潜能的70%,其余30%因营养和饲养管理不当被损失。营养是健康的基础,打好基础尤为重要。母猪经过产仔和泌乳后的一段时期为空怀期,体重一般要下降22%~30%,应提供充足的矿物质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饲料。此时,消化能应在12MJ/kg以上,粗蛋白质的含量应在12%~is%。妊娠前期,应喂给营养全面的饲料,补充维生素等,保证受精卵的正常发育。妊娠中期母猪的食欲旺盛,应添加足够的粗饲料。妊娠后期母猪会摄取大量的营养物质,此阶段应添加精料和矿物质,尤其补给一定的钙,以满足胎儿的发育,为产后哺乳储备能量。

2、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2..1空怀期

由于品种和生产时期的不同,日粮组成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在配种前应控制膘情以满足配种体况要求。在日粮中供给充足的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控制好初配月龄,过早过晚都会影响产仔数。过早配种对母猪的生长发育不利,从而影响其繁殖性能的发挥,配种过晚会增加养殖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做好发情鉴定工作,对发情表现不明显的可通过公猪试情的方法鉴定。配种后细心观察配种情况,确定为妊娠的母猪应分群饲养,防止发生跌倒、惊吓等情况。

2..2妊娠期

妊娠前期日粮的饲喂量较低,而后期应提高饲喂量。冬季的饲喂量相对增加,夏季天气炎热时,为增加食欲,可适当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保持妊娠母猪的适宜体况。供给充足的饮水,冬季不饮冷水。避免人为刺激,确保母猪的安全,如发现母猪异常表现,应及时对症治疗,且不使用影响妊娠的药物。

2..3临产期

产前1周可饲喂哺乳期饲料,可适当增加粗料,减少便秘情况。饲喂量要适中,过多过少均会影响生产性能。提前做好产房卫生、消毒工作,为使产床清洁可在生产当天减少饲喂量。准备好接产用具,且做好消毒。分娩后肌肉注射缩宫素,促进胎衣和子宫内容物的排出。

2..4哺乳期

母猪分娩后不宜饲喂饲料,应给予充足饮水,冬季应饮用温水。产后第二天每头可饲喂1.5~2.5kg的哺乳期饲料,1周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饲喂量,直至泌乳高峰停止增加。由于泌乳量的增加,母猪的体重会下降,可适当增加饲喂次数和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以满足其营养需要。创造安静、清洁、舒适温暖的猪舍环境。观察乳房情况,发现乳房炎及时治疗,对仔猪进行早期断奶。

3、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

3.1加强卫生和消毒

建立种猪的疫病防控体系是保证种猪健康、充分发挥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种猪场疫病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外来病原菌的传人,因此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非常重要。种猪场的消毒包括场区入口、生产区入口、猪舍人口、猪群办公区等的消毒。消毒区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畜舍内应经常通风和及时清理粪污。

3.2建立完善的免疫程序

建立完整的免疫程序,对仔猪、种公猪、种母猪分别进行接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免疫消毒,可接种的疫苗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口蹄疫、细小病毒病、猪日本乙型脑炎、猪蓝耳病、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和K88、K99、987P、F-41四价仔猪大肠杆菌苗、仔猪水肿病疫苗、红痢菌苗、萎缩性鼻炎灭活苗等。灭活苗要保存在4~8℃的条件下,活苗必须低温冷冻保存。免疫时观察猪群健康状况,猪群不健康时避免接种。冻干苗用前检查真空度,失空苗不能接种。

猪场种猪群的饲养管理技术方法

严格选种:要选择机能形态良好、结构匀称、体质好、雄性发达、睾丸匀称、前躯深广、四肢健壮、无病残且品种特性明显、血系来源清楚的健康种公猪,这是种公猪生产性能优秀的基础。

科学饲养:种公猪的科学饲养主要是要保证其能采食到足够的营养,以产生足量的优质精液。饲养中要注意蛋白和能量适宜,保持8成~9成膘的体况,种公猪饲养避免过肥,过肥会引起四肢或蹄脚疾病,降低种公猪的配种繁殖性能。投料应定时,每日至少两次,同时饮水必须充足。供给的饲料体积不宜大,应提高日粮的营养浓度,以免造成公猪因腹部过大而降低配种能力。配种旺季须适当提高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如添加鸡蛋或优质鱼粉等。配合饲料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要适宜,否则会影响种公猪的生长发育,导致其性腺发育不全降低精液品质。

运动与调教:加强种公猪日常的适度运动十分必要,但不一定强求驱赶运动。经常接近种公猪并给予刷拭和清洁身体,可以培养种公猪的良好性情,增加血液循环,防止皮肤病等。

调教种公猪,要让其熟悉配种过程:当公猪与母猪交配时,可让未配过种的公猪在旁边观摩,使之习惯。人工授精的,调教更要耐心细致,初次调教的公猪可将一头发情适配的母猪置于采精台下进行。另外,对久未配种的公猪,应注意观察,防止其自淫擦伤阴茎而影响配种能力,遇到这种情况可适度以采精的方式排解其性压力。

合理配种:地方猪种一般初配年龄较早,高度培育品种则要稍迟些,地方猪种一般6月龄~7月龄,体重达到其成年体重60%左右即可利用。外种猪如长白、大白、杜洛克,则要7月龄~8月龄,体重达120千克左右才使用。为防止偷配、早配而影响种公猪的配种能力,瘦肉型猪4月龄~5月龄、70千克~80千克体重时应公母分群,单栏饲喂。


甲鱼的饲养管理技术



1.饵料台的安放与清洗
饵料台最好安放在养殖池四周的池边上,并与水面成30—45度的角,这有利于甲鱼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扰。每次投料前应用刺激性小的消毒液和消过毒的刷子清洗饵料台及其四周,每3天消毒1次。

2.饵料的制作与投放
鲜料的添加量一般为10%—40%。使用鲜料时,必须经过消毒、清洗处理,并现配现用,以免腐败变质。投料时应采取水上投喂的形式,饵料离水面2—3厘米即可。甲鱼胆小,投料时应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投料量以1—1.5小时吃完为标准,剩余饵料应及时收捡,以作它用。高温季节的投料时间应在日出前投完和日落时开始投喂为宜。

3.水质调节
养殖水体应定期换水排污,每次换水量以不超过1/3为宜,如有条件采用微流水养殖效果会更好。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制剂0.5—1ppm、漂白粉2—3ppm、强氯精1—2ppm、生石灰15—40ppm全池泼洒消毒,施药2—3天后全池泼洒5ppm左右的光合菌制剂,能起到调水作用,每月1—2次即可。

4.水面种青,搭建晒背台
在池塘中离饵料台1米左右处围一个1.5米长宽的框,种植水葫芦。水葫芦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而起到调水的作用,还有利于甲鱼隐藏、晒背、乘凉等。池塘边坡地较少的养殖池应在池中搭建晒背台。

5.定时巡塘,及时清除病死甲鱼
巡塘是为了及时了解甲鱼摄食、生长活动、病害及池塘水质、设施等情况。池中死甲鱼应及时捞出深埋或焚化,病甲鱼也应及时隔离治疗。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雏鸡是指从出壳到7周龄阶段的鸡。雏鸡出壳后各项生理机能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而其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快,因此,育雏期间必须做好饲养管理工作,这将直接关系到雏鸡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最终影响到整体养殖经济效益。现将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详细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雏鸡的选择
雏鸡品质将直接影响其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在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个体差异不大,整齐度要好,不能有过大或过小鸡只;②腹部柔软有弹性,可右手握住雏鸡用无名指和小指轻压腹部检查;③腹部绒毛完好,无大肚脐,泄殖腔周围干净;④叫声响亮;⑤已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
二、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育雏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越好,具体内容如下:
1.育雏设备的检查
对育雏舍内外进行详细检查,发现漏风或漏雨的地方及时修补,以确保舍内保温和通风性能良好;发现育雏舍四周墙壁、地面有老鼠洞的要封堵,以确保雏鸡的安全。
2.消毒工作
引进雏鸡前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扫、冲刷,然后消毒,地面及墙面用过氧乙酸或百毒杀溶液消毒,再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每1米3空间用高锰酸钾21克、福尔马林42毫升。进鸡前三天打开鸡舍门窗通风,散尽甲醛气体。
3.预热
进鸡前两天对育雏舍的保温设施进行调试,以确保安全与正常控温,舍内温度一般要达到32~35℃。若室外天气炎热,则可以不预热。
4.饲养工具的准备
准备好各种饲养工具,如料盘、饮水器等,且要准备好干燥、柔软和吸水性强的垫料。
三、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开食和饮水
雏鸡孵出24小时后,体内大量水分会消耗掉,因此,尽快让其饮到干净水,水温以控制在15℃为宜,水中可添加电解多维。饮水2~3小时后即可开食,最好选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6周龄内采用少喂勤添的方式进行饲喂,每天饲喂5~8次,6周龄以后每天饲喂4~5次,每次宜喂八成饱。
2.温度
育雏期间一定要控制好舍内温度,不可忽高忽低,温度过高容易引起雏鸡脱水,湿度过低容易导致雏鸡扎堆。一般雏鸡舍温度要保持在33~35℃,()以后每周降低2~3℃,至6周龄时保持在19~21℃。
3.湿度
雏鸡舍的相对湿度要控制在60%~65%。湿度过大影响雏鸡机体水代谢,易诱发霉菌性疾病、球虫病等;湿度过低易引起雏鸡脱水,导致绒毛发脆脱落、体瘦趾干和消化不良,最终影响生长发育。另外,湿度过低还会导致舍内灰尘增多,引发呼吸道疾病,因此,要控制好湿度,这样雏鸡才能健康成长。
4.光照
合理的光照可保证雏鸡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促进消化功能的提高,每天光照时间建议3日龄内应保持在23~24小时,4日龄至3周龄保持在12~16小时,4~6周龄保持在2~10小时。
5.饲养密度
育雏期间,饲养密度不宜过大,1~7日龄以控制在20只/米2为宜,以后随着日龄的不断增大,公、母鸡的生理基础不同,应及时进行分群饲养,否则容易造成弱雏发育不良,发病率上升,从而降低饲养效益。
6.通风换气
舍内空气新鲜是雏鸡快速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育雏舍要安装通风设备,这样有利于氨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随着雏鸡的不断增长,要保持舍内空气的流通,以免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导致雏鸡中毒,进而影响生长。
7.断喙
雏鸡6~9日龄应进行断喙,具体做法是:上缘切除喙端至鼻孔的1/2,下喙切除前1/3,形成上短下长。断喙时要注意切烙结合,不能过快,以防伤到舌头,饲养至2月龄时再修喙1次。断喙有利于防止鸡群发生啄癖和减少饲料的浪费。
8.环境控制
雏鸡较胆小,若突然发生响动,容易引起惊群,相互挤压会导致死亡,因此,尽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另外,严禁无关人员参观,防止狗、猫等进入,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9.认真观察
认真对雏鸡群进行观察,发现行动异常的要及时挑出饲养或淘汰,且随着日龄的增大定期调整料位和水位。
四、综合防疫措施
1.科学免疫
雏鸡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此,免疫接种是预防鸡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一般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结合本批次鸡的情况制定一套适合的免疫程序,并确保接种质量。雏鸡要接种马立克氏病、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鸡痘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疫苗。
2.预防措施
对雏鸡危害较大的常见疾病有黄痢、白痢、球虫和新城疫等,因此,应配合使用药物科学预防,10日龄内应注意重点预防黄痢和球虫病,10~20日龄注意预防白痢,日常管理中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保持鸡舍干燥、卫生,严禁外来无关人员进入育雏生产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8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