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反弹,死蟹增加,你如何应对?


前几天的一场细雨,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少希望,然气温的反弹,池塘溶氧不足,导致养殖户池塘大闸蟹不同程度损伤,少则几只,多则几十,几百。丰收在即时出现这情况,养殖户多少有点心痛,哪么就四处打听有无神药能立马能起死回升,止住死亡,然越往池塘下解药,杀菌,杀病毒药,池塘死蟹越多。
就以上情况,我只想告诉你,出现任何情况别心急,万事慢慢来,别花了钱死蟹还没止住。
我们对活力差的,环爪的蟹的鳃经显微镜观察发现同一个情况,鳃丝中都有虫卵,幻虫,藻类严重。由于虫害与藻类严重危害了鳃丝,再加上池底溶氧不足,大闸蟹在溶氧不能满足自身生生长发育时就会出现慢性中毒,蟹爪环起来,严重的会大批死亡。
各位亲,大家可选用高含量的过硫酸氢钾与卓越产的粒粒神来增加底部溶氧,连用2~3天,等底溶氧回升后,该除藻就除藻,该杀虫就杀虫,但千万别杀菌,如阴雨天可选用二氧化氯,否则别用,如除藻,除藻前最好用点氨基酸与腐殖酸钠。所有工作做完了,全池泼点有益菌。

相关推荐

蟹池水草“疯长”应对措施



高温季节,如果蟹池中水草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出现“疯长”、腐烂现象,会导致水质变坏,水中严重缺氧,给河蟹造成危害。对水草“疯长”的蟹池,大闸蟹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控制。
人工清除随时将漂浮的水草及腐烂的水草捞出。池中生长过多的水草可以用刀具割除,捞出,割除量控制在水草总量的1/3以下。也可在蟹池中间割出一些草路,让河蟹有自由活动的通道。
缓慢加深池水发现池中水草生长过快,应加深池水让草头没入水面30厘米以下,以抑制其生长。加水时,应缓慢加入,不能一次加得过多,让水草有个适应的过程,否则会发生死草,适得其反。
使用增氧药物水草过多的池塘,在天气闷热、气压过低、一时难以割草的情况下,不要临时割草和加换新水,以免搅动池底,让污物泛起。正确的方法是先施入一些增氧药物,以补充水体溶解氧的不足,待天气和气压状况好转后,再割草和加换新水。
调节水质水草“疯长”的池塘,烂草及污物一般较多,若在大雨过后及人工割除的情况下,短期内水质都会不好,这时应施入水质改良剂、富碘、生石灰等净化水质,以便澄清水体,杀灭病菌。

养蜂如何应对分蜂群


随着授粉农业的推广,初学养蜂者日益增加。但不少养蜂者一旦发现自己的蜂群分蜂便手足无措,望而生畏。其实,分蜂的蜂群一般情况下并不蜇人,捕捉分蜂群也并不难。现向初学养蜂者介绍三种捕捉分蜂群简便可行的方法。
蜂群出现分蜂有预兆:其一,蜂王乱叫。箱内蜂王往往在分群前发出咯咯的叫声,惹人注意。其二,工蜂箱口结团,不积极采食。此时,养蜂者要及时检查蜂箱,采取相应措施。将分蜂消除在萌芽状态。
1蜂王精气味诱惑法。将要淘汰的蜂王放入50毫升或100毫升内装酒精(纯度75%)的瓶中密闭保存,这就是所谓的蜂王精。一旦追到分蜂群,则在落定的蜂群下面或旁侧紧靠目标处将回收箱敞开放好。将蜂王精瓶盖打开,把瓶颈口用白纱布或塑料纱布捆严放人回收箱,并在箱内挂上一张蜜脾和一张子脾。分蜂群嗅到蜂王精的气味,便会栩栩飞到或爬入回收箱。蜂群稳定后盖上覆布和箱盖,将蜂箱搬回。
实践证明,用蜂王精气味诱惑法,需把蜜蜂(分蜂群)落定的树_木枝条向回收箱内摇晃或抖一下,或把蜜蜂落定的其他物体用小扫帚向回收箱内扫一下,这样,较单纯用蜂王精气味诱惑法要快得多。
2捕捉蜂王法。分出去的蜂群一旦落到某目标上,蜂王活动最为活跃,而且工蜂都要给它让路。蜂王所到之处(除去护卫蜂之外)工蜂总是与蜂王隔开一条缝。在蜂王的环卫圈旁有个坑,形成凹坑,像个黑洞。因此,找到蜂王就不难了。看准蜂王。要敏捷轻快地把蜂王的翅膀捏住,放入已备好的王笼中,再将王笼连同王笼上的护卫蜂一同挂到回收箱内子脾的框架上。然后将手慢慢伸向分蜂群落定的树枝或其他物体向回收箱内猛地一抖,或是把一部分分蜂扫入回收箱,余下的分蜂便会慢慢飞回或爬入回收箱再不反复。最后盖上覆布和箱盖将蜂箱搬回。
以上两种方法是捕捉已经分出去的蜂群。
3泼水逼回法。有时,刚分走一部分蜂,()头上方黑压压一片:或分蜂刚刚开始。箱内嗡嗡作响,震耳欲聋,箱口内工蜂无秩序地向外涌。面对突如其来的这两种情况都不要慌。只要用脸盆或其他容器向头上方分蜂群泼水,同时向分蜂的蜂箱口适量泼水即可。这样分蜂群将误以为要下雨。分蜂很快停止。已分走的分蜂群也会随之返回箱内。当分蜂转为平静以后,再把老王新王分群即可。
实践证明,泼水逼回法省时、省力,但只能逼回近距离分出的一部分分蜂。对于落在其他地方的分蜂仍然要用蜂王精气味诱惑法或捕捉蜂王法收回。
需补充说明的是,经过多年观察,分蜂一般要分走老王,新王则留在箱内。如老王已分出,箱内有一个新王还有王台或仍有两个暂时未见面的新王。则先出台的新王会再分出,这已成为分蜂的规律。初学养蜂者应按这个规律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前做好应付分蜂热的准备。同时,不要把自然分蜂混同为分蜂热。
对于箱口结团是否为分蜂先兆,要看蜂群平时在箱口的表现,不能单凭一时表现就片面认为是分蜂的前兆。如雨天和风天箱口蜂都较少。炎热的天气,尤其是夏秋酷热的中午前后,蜜蜂在箱口聚集,这绝不是分蜂。晴朗的天气或微风下蜜蜂箱口结团而不积极采食,甚至懒得,动,这就是快要分蜂了。初学养蜂者此时要考虑打开蜂箱检查,再采取措施。另外,分蜂多在外面蜜源充足时进行。

如何合理育肥压黄增加河蟹规格



中秋之后,鲜美的大闸蟹陆续开始上市,不少养殖朋友都期待着自己池塘的螃蟹早上市卖好价,但是由于今年湖北地区高温干旱,这对于河蟹养殖来说严重影响河蟹蜕五壳和后期的压黄育肥,增加了养殖管理压力,提高了养殖成本,长期的高温污染影响着后期压黄育肥管理,下面就简单聊一下对于今年的气候情况,育肥压黄管理该如何进行!
一、合理投喂保证营养,促进育肥压黄
河蟹五壳之后开始成熟,这个阶段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来促进性腺(膏、黄)发育。河蟹发育性腺是一个持续生长的过程,通过饵料投喂补充营养,性腺的发育每天都会变化,直到性腺成熟为止。对于本地区河蟹养殖来说,每年池塘冰鱼和饲料都投喂都是在五壳之后一周就陆续停止,这对于河蟹育肥压黄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河蟹育肥压黄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保证河蟹良好的生长发育,才能提供最美味的大闸蟹,今年湖北地区秋分之后温度依然较高,这对于河蟹育肥压黄来说比较有利,河蟹五壳之后有充足的时间育肥,但后期的冰鱼和饲料的投喂时间需要延长,高蛋白饵料投喂需要坚持到10月上旬。
二、预防缺氧,确保育肥压黄的良好水质
立秋之后,温差变大,易造成水体倒藻、返底缺氧,缺氧不仅会造成河蟹伤亡,还会影响蜕壳后的育肥压黄,所以我们后期一样要及时关注池塘水质变化,预防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后期池塘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稳定水位(水深1米)养殖后期温度下降,多数养殖朋友不在注重水位,这对于管理非常不利,立秋之后温差较大,水位过浅时昼夜温差会影响池塘水温变化,水体上下温差过大会出现水分层,天晴时出现晚水温高于气温现象,造成水体有机质发酵导致池塘夜晚耗氧量增加,晚上缺氧。建议池塘加深水温,维持水位在1米以上为好,同时晴天中午时开增氧机2-3个小时,搅动水体,促进水体对流,增加底部溶氧,预防夜晚缺氧,稳定水温防止水分层。
2、草多池塘健康的水草在养殖中可以产氧净化水质,如何水草浮于水面、根部发黄发黑,这样不但不能产氧,反而加重池塘污染耗氧。温度下降后灯笼泡(轮叶黑藻)活力下降,开始老化死亡,过多的水草严重的污染水质,导致养殖后期缺氧,河蟹黑底板、长线毛虫,水草占比大的池塘建议及时拉出要老化死亡腐烂的水草,捞草同时改善环境,捞草后使用“碧水安”解毒,“底居安”改底一次,降解烂草毒素,分解有机质。
3、改底、解毒、调水养殖后期池塘污染严重,养殖动物密度大,池塘负荷大,大量的冰鱼和饲料等高蛋白饵料的投喂,对池塘污染更加严重,易导致后期的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出现水质问题,影响河蟹的育肥压黄,同时还会出现河蟹打秧死亡现象。后期的水质调控同样要重视,定期的改底、解毒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建议定期10天使用“底居安”改底,分解残饵粪便转化污染,改底可有效预防黑底板和纤毛虫问题,“碧水安”解毒稳水,降解毒素,减少水中毒素积累,预防河蟹起爬后打秧。

如何让你的蟹苗赢在起跑线?



水产的八字精养法中的前两位是水和种。而对于河蟹养殖户来说重要的环节是水环境和苗。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河蟹养殖的成功与否,而扣蟹苗的好坏决定了河蟹的规格和亩产量(成活率)。扣蟹苗的好坏归根结底还是扣蟹苗的基因的的优劣,是否具备生长优势,抗病能力。
河蟹生长基因作用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父母身高高的他们的后代身高同样也会高的概率很大。这叫基因遗传,在人的生长过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基因在控制,如合成什么组织,细胞的活动,等等都是基因表达之后的结果,骨骼的作为生长受骨细胞的影响,骨细胞又受身高基因的控制表达而决定的身高高度。(这些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营养,环境作为前提。)由此可以看出优良的生长基因的重要性。河蟹的生长同样也受基因的影响。
抗病方面优良的基因作用更重要,如何减少发病的最重要的防御措施之一就是提高河蟹的抵抗力及体质,这里说的抵抗力实质上是抗病基因表达的结果。在这方面举个身边的例子:如优良品种的仔猪比一般品种的猪生长上要快,而且抗病能力要强。这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优良品种的仔猪的原因。
如何让你的蟹苗赢在起跑线上呢?河蟹的大眼幼体私人订制,定制大亲本,用4-5两的母蟹和6-7两的公蟹作为亲本。在专业的繁殖人员科学的繁殖管理。再配合的用优质的饵料(丰年虫幼体,卤虫等)投喂,保证大眼幼体的摄食优质饵料的保证大眼幼体的营养供给。最后在扣蟹苗的繁育阶段饲料充足,溶氧丰富。

如何应对草鱼种白露“魔咒”?


华中地区每年到白露季节后,草鱼种总会有一个发病高峰期,其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处理起来难度大,效果差,往往是越下猛药死鱼越多,发病时间拖得越长,颠覆了我们对一般病害处理经验的认知,所以谈“白露”往往让人色变。

一、白露前后草鱼种发病原因

9、10月份有两个明显的气温拐点,即“白露”和“寒露”。白露前池塘水温一般维持在30℃以上,此时一些病、虫害不适合在此温度下生长繁殖。白露后水温下降到28℃及以下,昼夜温差变化大,池塘易返底,水质变化较剧烈,氨氮、亚硝酸盐易升高,草鱼种易受到各种应激,如遇雨后晴天,草鱼苗易出现白尾、跳出水面的现象,之后池塘发病率往往开始上升。一些病、虫害(草鱼出血病病毒、车轮虫、指环虫等)也容易在池塘环境差、鱼体质弱时暴发流行,使用杀虫、消毒刺激后通常会暴发性死亡,尤其是草鱼出血病,能引起当年草鱼种大量死亡。寒露时水温进一步下降,高温期的藻类枯萎死亡,低温期藻类开始生长繁殖,藻相处于交替时期,池塘易因脱肥、缺氧而倒藻,从而引起严重缺氧、甚至泛塘。

根据这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安乡地区白露时节草鱼种暴发性死亡的主要是因为草鱼病毒病,其次是气泡病、缺氧及寄生虫等;诱发发病和加重死亡的因素主要是杀虫、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消毒、缺氧。

9、10月份是鱼苗快速生长增重的阶段,也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时间段,所以提前做好相应的管理和预防,有助于投料增重,减少发病死亡。

二、草鱼病毒病的预防和处理

流行水温22℃-28℃,在水温降到30℃以下开始发病,主要是当年鱼苗。典型症状为草鱼苗肠道均匀发红,少量肌肉发红。杀虫、缺氧、继发细菌感染后易加重死亡(如图1、2)。

图1

图2

处理思路:内服保健增强免疫力,防气泡病、缺氧、刺激诱发发病和加重死亡,防继发细菌感染。

内服保健增强体质:提前15-30天内服“LY-生命素+营养快线+利多精”,提高草鱼免疫力、降低草鱼出血病的发生几率。

防气泡病:“利饵多+优肽”稳定水质;雨后晴天,中午多开增氧机曝气,特别是在雨后的第2、3、4天晴天时加大开机力度。

防缺氧或长期低氧:晚上早开增氧机;适当肥水;“底加氧”10天改一次底,减少底泥耗氧。

防刺激诱发发病和加重死亡:9、10月份慎杀虫,全池杀虫易引起暴发性死亡,俗称“炸泡”;慎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消毒,慎重加大剂量使用;慎重大量加水。

处理方案:

该病在短期内较难根治,主要以控制、减少死亡量为主,控制的效果与发病感染强度、鱼的体质以及环境相关。

1、综合诊断,查出诱因、加重死亡因素以及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2、内服保健为主,抗菌为辅,防继发细菌感染加重死亡;

3、消除诱因及加重死亡因素,处理气泡病、缺氧、鱼体质差等;

4、外用柔和的消毒剂(“永乐碘”)消毒,控制传染。外泼抗应激药物(“激活”),增强鱼体活力;

三、其他疾病的防治

1、气泡病

典型征状:晴天中午、下午鱼跳出水面、投喂饲料时发现鱼的尾鳍、胸鳍等鳍条发白。发现鱼跳出水面后往往过3-5天就开始死亡,各鳍条长期发白易引起烂尾、烂鳍、烂背。气泡病如果造成鱼体损伤,易引起细菌、病毒的继发感染,也易加重死亡。

预防:“利饵多+肥水肽Ⅱ”稳定水质,雨后晴天,特别是中午多开增氧机曝气,特别是在雨后的第2、3、4天晴天时加大开机力度。

处理方案:先“速解安”曝气,之后“利饵多+优肽”稳水防继发细菌感染;多开增氧机曝气。

2、缺氧、水质问题

9月份池塘负荷增大,鱼摄食增加、污染加重,池塘缺氧、水质问题开始突出,对鱼的体质、生长影响逐渐显著。

处理思路:定期少量补肥、补菌,促进藻类产氧;晚上早开增氧机,晴天中午多开增氧机;定期“底加氧”改底,减少底泥耗氧,稳定水质。

3、寄生虫病

主要有指环虫、车轮虫、绦虫(如图3、4),单一的寄生虫病危害较小,一般难以引起较大的死亡,可是在杀虫刺激后易暴发病毒病而引起“炸泡”;绦虫寄生量大时危害较大。

图3

图4

处理思路及方案:8月下旬带鱼、带水到利洋水产药店检查,以便做好相应的处理。我们建议在8月下旬做好相应的检查及处理,9、10月份慎重全池杀虫。

蟹种培育中的懒蟹与早熟蟹的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



蟹种是成蟹养殖基础,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1龄蟹种培育技术已趋向成熟,目前蟹种培育大都达到亩产量100kg、高产池塘达250kg以上的水平。但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懒蟹”与“早熟蟹”比例偏高成为困扰广大养殖户的难题,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分析了“懒蟹”与“早熟蟹”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一、概念描述
1、懒蟹。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常有一些仔蟹前期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觅食,后期虽能觅食,但不蜕壳、不长大,到蟹种捕捞时,其规格在500只/kg以上,少数仍停留在Ⅲ期~Ⅴ期仔蟹阶段,达不到蟹种的规格要求,失去了成蟹养殖的价值,蟹农称之为懒蟹。
2、早熟蟹。1龄蟹种收获时,部分较大规格个体的蟹种外部形态、副性征已与成熟蟹相同,性腺已完全或接近成熟,这种个体的蟹种被称为早熟蟹,也有称性早熟蟹种。早熟蟹放养后往往帨壳不逐而死亡,即便不死亡,其生长速度也很慢。
二、产生原因
1、育种池塘过大。育种池塘小而适宜,幼蟹相对集中,饵料容易做到均匀投喂,每只蟹获取饵料的机会也越高,规格相对更均匀整齐。池塘越大,幼蟹相对分散,饵料投喂无法实现全覆盖,久而久之,蟹种则会逐渐出现规格分化较大的局面,小的成为懒蟹,大的成为早熟蟹。
2、密度过高或过低。幼蟹密度过大,如果投饵再达不到均匀的要求,部分幼蟹吃不到足够的饵料,只能摄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质,维持生命,其个体生长缓慢,出现“懒蟹”。幼蟹密度过低,容易造成蟹种营养过剩,规格偏大,早熟蟹比例大幅度提高。
3、水体溶氧量太低。蟹种培育过程中,要求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当水中溶氧量低于3mg/L时,幼蟹会上岸或附着在水草上栖息,时间一长,上岸的这些幼蟹就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这些蟹就成了懒蟹。
4、水位变动频繁。养殖水位时高时低,蟹种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徙,只得长期居于洞中,“以不变应万变”。
5、缺少附着物。水体溶氧量较低时,幼蟹往往离开水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水中有附着物没有或不足,幼蟹就能爬上去。如果水中无附着物,蟹种只好往岸上爬,在岸上打洞穴居。
6、饵料投喂不均匀。蟹种培育过程中如果投喂饵料不均匀,导致部分蟹种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蟹种就缩在洞里,不肯出来觅食,容易形成懒蟹。如果投喂饵料过精,特别是动物性饵料过多,再加上培育池中天然饵料比较丰富,使生性贪食的幼蟹营养过剩,形成了早熟蟹。
7、有效积温增加。育蟹种水体较小,水位浅,水温上升快,如遇持续高温季节,水温一直较高,加速了幼蟹的生长和性腺发育,形成早熟蟹。
三、控制措施
1、建设标准化蟹种培育池。育蟹种池塘面积以5亩左右为宜,池埂坡比1:2~3,池深1.2~1.5m。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考虑到投饵和幼蟹捕捞操作便利,培育池池底最好为锅底形结构,自然形成浅水区和深水区。
2、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育种池要求靠近水源,水量充沛,进排水方便。水草具有供幼蟹摄食、隐蔽蜕壳、降温和净化水质等作用。浅水区栽种水花生,深水区栽种伊乐藻,呈条状型分布,水花生长成后要占全池面积的50%以上。
3、控制和调整在池幼蟹密度。实践证明,蟹苗亩放养量与蟹种亩产量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一般按亩放蟹苗0.75~2kg灵活掌握。可一次放足,中途适当调剂。培育期间进行两次抽样:第一次在蟹苗下池培育4~6天,即首次蜕壳全部变态成Ⅰ期仔蟹时,要求Ⅰ期仔蟹密度达到13万~18万只/亩;第二次在培育25~30天蜕过5次壳的Ⅴ期幼蟹时,要求密度达10万只/亩左右。
4、饵料的品种选择与合理投喂。大眼幼体下塘前要培育适量的浮游生物,如天然饵料不足可按蟹苗重量100%~200%投喂专用开口料,每天投喂4~6次。蟹苗蜕变成Ⅰ期幼蟹后投喂专用幼蟹料,随着幼蟹规格的增长,当培育至Ⅴ期时,逐步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同时要防止饵料不足,造成幼蟹相互残杀。7~9月份,要适当减少精料的投喂,多喂一些水草、浮萍、南瓜丝等植物性饵料,10月份后,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育肥饲料,供其壮膘越冬。
5、加强水质与水位管理。在蟹种培育过程中特别在高温期间,每10~15天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或水质改良剂。前期不宜频繁换水,应保持水位稳定,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逐步地提高水位。7~9月高温季节,培育池水位尽量保持在1m以上,为防池塘水温过高,5~7天换水1次,但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每次换掉原池老水20%左右。
6、保持水体溶氧充足。有条件的育种池要安装微孔管增氧设施,以便养殖过程中,特别在高温季节、连续阴雨天气开机增氧。但高温季节,白天尽量不要开机,因池塘表层水温高达35~36℃,一旦开机,会使上下水体形成对流,表层的热水会进入池塘底部,对幼蟹产生应激和不适。

虾蟹养殖池塘遇到台风的应对措施



梅雨过后,高温来袭,南京地区经常会出现台风暴雨天气,台风及其带来的暴雨等恶劣天气对池塘养殖破坏性极大,对于虾蟹养殖的示范户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养殖危害和损失,溧水区科技入户领导小组要求指导员帮助示范户做的以下五点:
1、台风来临前要尽量提高虾蟹池塘的水位,高水位会对暴雨造成的温度、PH值等理化因子的变化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2、高温期间要加大活菌的使用,如EM菌,使池塘水质保持藻相和菌相的稳定。
3、全池泼洒应激灵或免疫多糖类物质,及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在营造良好的水环境同时,增强虾蟹自身的抗应激能力。
4、台风暴雨期间要不断开动增氧机,以解决水体的分层现象,防止水体底层缺氧。
5、台风后池塘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为防止寄生虫和病原菌快速繁殖,应及时泼洒水产用解毒剂,三天后选用微生态制剂全池泼洒继续调节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5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