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实践中经常在河蟹池塘遇到的两种青苔


我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两种青苔分别为水绵藻和刚毛藻下面来具体介绍下他们的
一、水绵藻
水绵藻孢子多发现与干净,高碱度的硬水中,在低碱度的水中较少出现。温度的改变对于水绵藻属的影响,当水温在10—30度时水绵藻的最大光合作用呈抛物线的改变,温度介于10—20度之间随温度上升。并且对光照的要求很高。
二、刚毛藻
造成刚毛藻生物量过度繁殖最常见的是来自于磷的增加,而且在35度时刚毛藻对于水中有机磷的利用率为最高。并且从营养需求的角度来讲刚毛藻的营养需求明显要高于水绵藻,对一些微量元素的需求高。从生物分类上来讲水绵藻还是更接近于藻类而刚毛藻就介于藻类与植物之间了,比水绵藻更高等。对光照的要求不是很高。
 通过以上内容大家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前期低温时主要是水绵藻,到了高温期就会出现刚毛藻。前期水瘦的塘出现水绵藻,后期富营养化高的塘就会出现刚毛藻。
 根据不同种类青苔的特性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应该区别对待:
 对于前期的水绵藻,我们应从其对光照要求高和营养要求低(无机氮即化肥除外)的特点入手。阻断光源影响光合作用(黑晶底改5亩/包),生物肥肥水(生物营养肥10亩/包+硅藻肥力膏10亩/桶或者生物营养肥10亩/桶+氨基活绿膏10亩/桶)进一步阻断其光合作用。如果水绵藻的量过大可以考虑增加一步杀青苔药品。
 对于后期的刚毛藻,应以预防为主尽量减少水体和塘底的有机质残留,一旦水草挂脏就很容易着生刚毛藻。预防措施:勤改底(速净解毒底改5-7亩/包或者白金底改10亩/包每10-15天使用一次,后期每7—10天使用一次。)勤调水(菌特50010亩/包+氨基活绿爽10-15亩/桶每10-15天使用一次)。对于已经着生的刚毛藻的水草要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最好在其为孢子阶段就消灭掉。

相关推荐

越冬期间罗非鱼的两种常见病害


一、运动性气单胞菌病

运动性气单胞菌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该菌广泛存在于正常鱼肠道和池塘水中,属于条件致病菌。当鱼体受伤或养殖环境条件恶化使鱼体抗病能力下降时,该菌就乘虚而入,使鱼感染发病。

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罗非鱼病,从症状来看可分为两个类型,即肠炎型和体表溃烂型。前者主要表现为肛门发红,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解剖观察可见肠道出血发红。后者主要表现为病鱼体表呈现斑块状病灶,严重时可溃烂为洞穴状。

对病鱼症状的观察只能作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细菌学检查。
肠炎型运动性气单胞菌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下的罗非鱼,特别是10克以下的稚鱼。体表溃烂病在工厂化养殖和越冬期的罗非鱼鱼种和亲鱼中均有发生。罗非鱼养殖密度高,易造成鱼体损伤,加上溶氧低,水质条件差,病原菌数量增加,很容易发生体表溃疡病,严重的发病率可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1)预防

越冬池严格消毒。原池越冬者用“富氯”0.2克/米3水体杀菌消毒;非原池越冬者,在清淤后注水15~20厘米,全池遍洒0.3克/米3水体“富氯”和0.4克/米3水体“鱼虫清2号”,杀灭池底细菌和寄生虫,注满水后再用“富氯”0.2克/米3水体杀灭水源中的病原微生物。

越冬鱼入池前用1/3000浓度的“种苗净”浸浴5分钟,杀灭体表病原微生物,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加强越冬期间的饲养管理。水温保持在20℃,投饵宜少而精,及时捞出残饵,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泼洒“富氯”消毒。

(2)治疗

发现病情应及时治疗,用“鱼健康1号”以1.5%的添加量加入饲料中制成药饵连续投喂三天,或至死鱼不再增加为止。

二、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上;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

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皮肤、鳍和鳃等与水接触的组织表面引起的,主要寄生部位是鳃。病鱼体色发黑,食欲不振,游动缓慢,粘液增多,有时可见寄生部位组织变白。鳃组织上皮细胞增生,鳃丝肿胀或遭破坏,大量寄生会严重影响鳃的呼吸作用,使鱼窒息死亡。可通过镜检鳃和体表黏液有无车轮虫及其数量而作出诊断。

车轮虫病是罗非鱼养殖中的常见病,流行区域较广泛。发病时间多在初春、初夏及越冬期。大量寄生可引起鱼类死亡,因此当发现鱼体感染车轮虫时应及时进行水体杀虫治疗。

经常注意观察鱼类在水体的活动情况,定期镜检掌握病情,发现病鱼及时治疗。

防治方法:
1、鱼塘放鱼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堆肥代替用稻草和粪肥沤水饲养鱼苗和鱼种,避免车轮虫的大量繁殖;
2、每666.7平方米水面,1米水深,用苦楝枝叶30千克煮水全池泼洒;
3、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全池泼洒
4、用“鱼虫清2号”0.3~0.5克/米3水体或“鱼虫清2号-2000”0.1~0.2克/米3水体全池泼洒,一次即可。

甲鱼养殖常见病害的两种常见防治方法介绍



鳖病可分为生物性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其防治原则是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用药原则是对症下药,药量适当,稳妥安全。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1、生物性疾病的防治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主要为疱疹病、腮腺炎、出血病、红斑病等,重点采用口服法和注射法治疗。药饲每千克饲料加0.05-0.2克磺胺或呋喃或抗菌素药物治疗,每3-6天为一疗程。强迫性口服性则按第一每千克鳖体重日用量10-40毫克。(各类药物使用方法不同,请参照资料印载)注射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按每千克鳖体重10-15万世单位,做后腿基窝部位腹腔注射较为安全。
细菌性疾病:主要为红脖子病腐皮病、穿孔病、红底板病、白点病、白眼病、肺脓肿、肠炎、烂颈、败血症等。注射药物和口服药物与病毒性疾病大同小异灵活用药。必须注意,防治任何鳖病,两种药物(除合剂外)不可同时混用或连用,但口服用药可与全池泼洒消毒同时进行。
真菌性疾病:如肤霉病(白毛病、小霉病)、白斑病(毛霉病)、脖颈丝囊病等。因真菌附生在体表,可用亚甲兰4-6ppm福尔马林万分之一浸1小时、生石灰2-5ppm、食盐水万分之五和小苏打万分之五合剂治疗。
寄生虫病:如钟形虫、聚缩虫、水蛭、绦虫等引起的病症。可用4ppm硫酸铜和1.5ppm硫酸亚铁合剂浸24小时、1ppm高锰酸钾浸20分钟。0.5-1ppm晶体敌百虫浸24小时、2.5%食盐水浸10分钟。体内绦虫病可用南瓜子4克(每千克体重用时)连喂三天治疗。
2、非生物性疾病的防治
变性脂肪症为由变质油脂、蚕蛹、饲料等引起,应注意饲料质量,不可添加动物性脂肪。
雄性激素过量症会引起肝肿大、生殖器外露等症状,可用雄性激拮抗剂治疗。
维生素缺乏症会致体弱、生长缓慢,应添加新鲜鱼、螺、蚌、菜汁和鲜肝或添加VE、VB5、VB12及复合维生素0.1-0.5%补充。
干瘪症为营养失调、大小鳖混养或水质恶化引发。应注意饲料质量、定期分池、保持水质清新。
氨中毒主要是水质恶化所致,勤换水即可自愈。
水质偏酸性也会引发腐皮病,并影响肝肿大,只要用生石灰将水持逐步调正,保持在pH7-8即可痊愈。

寒冬季节常见的两种黄鳝捕捞方法



冬季黄鳝价格要高出夏季好几倍。但是冬季捕捞黄鳝十分困难,传统方法一般是采取全池挖泥取鳝,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黄鳝损伤大,同时也破坏了鳝池的生态结构,有损于来年的生产。现介绍两种快速、安全诱捕黄鳝的方法。

1、批量捕捞

采用草垫诱捕法,于初冬放干池水之前做好诱鳝的准备。将较厚的新草垫或草包以5%的生石灰溶液浸泡24小时消毒后,再用2%的漂白粉水溶液冲洗除碱,晾置2天备用。将上述草垫一一铺入鳝池泥沟,撒上厚约5厘米的消毒稻草、麦秆,再铺上第2层草垫后撒上1层厚约10厘米的干稻草。当水温降至13℃以下时,将水位逐步减至6~10厘米深:水温降至8~10℃时,再在泥沟加盖一层厚约20厘米的稻草;温度明显再下降时,彻底放干池水,此时由于稻草层的“逆温层效应”作用,温度稍高于泥层,加上泥埂裸露于冷空气之中,可有效地将黄鳝引入草垫之下和两层草垫之间。

注意事项:①此法可保证黄鳝长时间群居泥草之间和草垫之间而不会逃逸,如果需保持到严冬时节,还应根据天气情况进一步加盖保温物保温。②收鳝时,不要一次性揭去稻草,应收取多少就揭去多少。先将一塑料薄膜铺于旁边,揭去干草。揭草时,若湿草中藏鳝较多,可将湿草连同草垫一起抬至塑料膜上进行清理,同时将泥面的黄鳝用小抄网捞起。此法效果极佳,适宜于大批捕捞。

2、少量捕捞

事先在池中一角挖深约30厘米的坑,坑中放入发酵稻草。发酵稻草配制方法:①酵曲配方(%):麦麸20,干牛粪30,黄粉虫屎粒30,酒糟20,啤酒酵母适量(也可不放)。②制法:将已消毒除碱的半干稻草拌入淀粉黏合剂(可用米汤代替),以均匀遍布为度。1~2小时后,将上述配方充分混合拌匀后撒入稻草中,边撒边用叉抄动,使酵曲配料均匀黏附在稻草上。

将上述稻草填入坑中,逐步放入池水,盖上厚厚的干稻草。这样,坑中将在数天之内发出大量的热量。为使稻草缓慢发酵并控制好温度(一般高于泥下温度即可,最好不要超过15℃,若气温已有15℃时,可高于气温2~3℃),温度过高时可将表面盖的干稻草揭去一部分,温度过低时可再加盖一些。注意事项:①此法取鳝较为灵活、简便,并可在冬季反复使用。②有条件的可在稻草中放一只自控电暖器,直接放在水中加热诱鳝,效果十分理想。


泥鳅人工养殖两种主要模式的技术要点



一、专池养鳅

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

1、饲养池建造: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2、清池消毒: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3、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

4、饲料投喂: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5、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6、水质管理: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7、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二、稻田养鳅

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所以泥鳅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稻田建设与养其他鱼类一样,在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字型。进出水口都要设置拦鱼设施防逃。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2万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

此外,在种藕、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三、家庭养鳅

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嫩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膳、鲤鱼放在一起混养。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72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