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软壳病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河蟹软壳病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河蟹生长速度或脱壳时间间隔与水温、气温、饵料和生长阶段等有关。每次河蟹脱壳都是的生死大关,部份养殖户河蟹脱壳后壳发软,河蟹成活率低。根据多年的科技指导、水产医院多年工作经验、和示范户与养殖户交流,现浅析锦溪镇河蟹软壳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

河蟹蜕壳后,长时间壳不硬(超过30小时),手捏壳薄且软,壳肉几乎分离,病蟹不吃不动,有时壳下积水、甲壳粗糙。

二、原因分析

1、投喂的饲料单一或营养不全面。投喂的饲料缺钙或钙磷比例不平衡,或者饲料投喂量长期不足,造成河蟹营养不良,这可能是河蟹发生软壳病的主要原因;

2、使用杀虫剂种类或时间不当。未对症下药,科学治疗,造成河蟹药物应激,体能下降,有些药物可能药物成分原因,也可能造成河蟹软壳病;

3、中后期水质恶化。

4、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过高。

三、浅析防治方法

1、严把饲料质量关。选择优质动物饵料和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切勿投喂霉变过期饲料,并视河蟹吃食情况,增加投喂数量。

2、调节水质,改良底质。适时进水换水,定期施用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活菌制剂改良水质,并结合底质改良,维持好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特别是养殖中后期,要注意池底改良,防止池底恶化;定期施用生物肥,经常保持好养殖过程中池水肥度,在培育天然生物饵料同时,丰富池塘钙源;加强中后期水草护理,净化水质。

3、因使用杀虫剂或池水重金属超标导致河蟹软壳病应立即进行水体解毒。全池泼洒解毒素。

4、加强机体营养和肠道环境改良。每次河蟹脱壳前后全池泼洒离子钙或葡萄糖乳酸钙,补充池水钙源和营养物质,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氨基酸类、多维、免疫多糖、离子钙等营养物质,改善肠道消化环境,增强河蟹抗病能力。完成最后1次脱壳后,可使用1-2次硬壳宝。
m.yZ023.com>

相关推荐

河蟹软壳病和脱壳期死亡的处理方法



一、软壳病
症状和病因:河蟹脱壳后,长时间甲壳不变硬(超过33个小时),用手捏,通体柔软;病蟹不食不动,易受敌害侵袭;投喂饲料营养不均衡,缺钙等所引起。
防治方法:脱壳前期使用“生物活性钙补”,高峰期使用“钙加加”,补充活性钙和维生素,促进蟹类健康生长。
二、脱壳期死亡
症状和病因:水质可能有问题,水体中或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或水体的溶解氧可能不足,软壳蟹对溶解氧的要求是正常生长状态的2-3倍;体质太差,免疫低下;脱壳期不当使用药物等都可能引起脱壳期的死亡。
防治方法:分析死亡原因后,若是水质及溶氧问题应当及时换水,解毒,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与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数值水平;体质原因应在水体中泼洒“激安C”及“低聚糖863”,补充磷、钙含量,促进河蟹快速钙化。因操作不当造成水质有问题,发现死亡后,要及时捞出死蟹,建议使用“菌克27”+“低聚糖863”泼洒,防止后继细菌滋生引发更多的疾病。

河蟹黄壳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一、河蟹黄壳病产生的原因:
1、由于年前连续低温天气,培育的扣蟹苗种可能体质较弱;
2、前阶段阴雨天气,部分养殖户杀虫杀菌不到位或使用方法不当;
3、换水量较少,调水后抗应激不及时,水质调控不到位;
4、投饲不足,尤其是动物饵料的投喂量不足,造成河蟹体能下降;
5、部分养殖户养殖初期化学肥料用量过大,塘底存积严重,造成了一定的有害物质积累;
6、施肥不及时,藻类新陈代谢缓慢,造成池水pH偏高等。
二、防治方法
1、河蟹局部发黄防治方法:
一元二氧化氯200g/亩.米杀菌,隔2-3天,用“绿水解毒安”进行水体解毒,再用“钙加加+EM菌+肥水精华素”全池泼洒调水。
2、河蟹整体黄色、脚尖发黑防治方法:
第1天全池泼洒“激安C”+“低聚糖863”抗应激,第2天,用“聚维酮碘”250g/亩.米池水消毒,第3天二氧化氯150-200g/亩.米杀菌,隔2天,“绿水解毒安”水体解毒,再用“生物活性钙”+“强效EM菌”+“肥水精华素”全池泼洒调水。
3、结合内服:
对河蟹局部发黄的,内服“激安C”+“生物活性钙”,增强体质;对河蟹整体黄色、脚尖发黑的,内服“六味神草液/本草固本康”+“激安C”+“强效EM菌”。
4、注意事项:
选择晴好天气,一般在上午10时—下午1时用药,用药时尽量做到少量多次。

鳗鱼疾病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由于鳗鱼价格较贵,鳗农一般都不会投喂已霉变的饲料.但饲料厂在配料时,要注意所用原料不要受到黄曲霉污染。农药、聚氯联苯、原油和烃类是由于农田施药残留、化工厂排污、炼油厂冒漏等引起水体污染,这些物质对鳗鱼的毒性很大,可引起鳗鱼肝肿大,发育异常,有致癌、致死作用。鳗鱼疾病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重金属主要指汞、铅、锌、镉、镍等,重金属对鳗鱼的危害有外毒和内毒两种,外毒是与鳃、体表分泌的粘液结合成蛋白质复合物,覆盖整个鳃和体表,并充满鳃瓣间隙,使鳃丝的正常活动发生困难,鳗鱼窒息而死;内毒是重金属离子通过鳃及体表进入鳗鱼体内,与体内主要酶的催化活性部位中的硫氢基结合成难溶的硫酸盐,从而抑制了酶的活性,妨碍机体的代谢作用,引起鳗鱼死亡。
因此选择养鳗用水时要注意水质分析,尽量选择不受污染的水源。同时要保护好水环境,加强全民环保意识。
鳗鱼饲料的主原料——鱼粉在运输、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蛋白质分解,产生一系列毒素,如组胺、腐胺、尸胺、酪胺、草丙胺等,对鱼类危害很大。现有研究较多的是组胺,组胺是组氨酸的分解产物,是组氨酸在莫根氏变形杆菌、组胺无色杆菌等细菌存在的组氨脱氢酶作用下,脱去羟基后形成的一种胺类物质,鳗鱼摄入一定量的组胺后会引起中毒。所以鱼粉鲜度的好坏对鳗鱼饲料的品质及鳗鱼的生长至关重要,可用组胺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VBN)作为鱼粉鲜度的衡量指标,一般鲜度好的鱼粉组胺质量浓度100mg/立方分米,VBN<60×0.00001m/m。

鳗居线虫病
为鳗居线虫。寄生在鳗鲡鳔内的鳗居线虫有三种:球状鳗居线虫,粗厚鳗居线虫和澳洲鳗居线虫。鳗居线虫属卵胎生,刚产出的幼虫仅0.2毫米-0.35毫米,身上包有一层透明的表膜,尾部细长。
鳗居线虫主要寄生于鳔腔以吸食鳗鱼的血为生。感染线虫的病鳗,摄食不良,生长受到影响。表现贫血,消瘦,体色较黑等体症。病鳗鳔肿胀,内脏器官受压迫,血流受阻碍,鳔组织发炎。病鳗浮大水面不易沉下,逐渐消瘦,终至死亡。严重感染会导致鳔壁破裂,线虫进入腹腔,引起腹腔膜炎,导致鳗鱼死亡。
鳗居线虫病在我国台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养鳗场都有流行。本病感染率很高,大量死亡的病例一般很少。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以6月-9月较多。

(1)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可杀来幼虫和中间宿主,有预防作用。
(2)用敌百虫(90%的晶体)以1毫克/升的水体终浓度向全池泼洒,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投喂抗菌药物预防细菌感染。
爱德华氏菌病
迟钝爱德华氏菌。生长温度12度-42度,PH值范围5.5-9。在含盐0-4%的范围内均能生长。
本病从症状和病理学特点来看,可分为肝脏型和肾脏型两种。肝脏型症状:主要表现在鳗鲡前腹部肿大,充血或出血,腹壁肌肉坏死,皮肤软化。严重时前腹部穿孔,肝脏露出。解剖观察,可见肝脏肿大,有白色脓溃病灶。肾脏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肛门红肿突出,肛门前后的肾脏部位肿大,肌肉坏死,皮肤充血,挤压腹部有脓血流出。解剖观察可见脾脏、肾脏肿大,有小脓溃病灶。在临床诊断中,应抓住该病的典型症状。患本病的鳗鱼,前腹部或肛门前后部位肿大,红肿,皮肤软化,肌肉坏死,甚至溃烂穿孔。
本病在日本、我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养鳗场都有流行;危害较大。特别是白仔投喂“红虫”后一周左右最容易发生急性流行,引起大量死亡。
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经常清除残饵和粪便污物,适当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洁,放养密度不要过大,投喂红虫要经过清洗和用呋喃唑酮消毒。
(1)每吨鳗用鱼服康B-II50克-100克,均匀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5天。
(2)每吨鳗用磺胺甲基异恶唑200克拌入饵料投喂,第二天后改用每天100克,连续喂5天。
(3)每吨鳗用氯霉素50克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细菌性烂鳃病
柱形屈绕杆菌。生长温度5度-35度,最适温度27度-28度;生长PH值范围6。5-8。5,最适PH值为7。5左右。水体中含0。7%的食盐即能抑制其生长。该病主要是引起鳃组织坏死。患病鳗鱼在水面无力地游动,有时停在水流弱的角落或池边。病鳗体色稍黑,外观无特别明显的症状。如用手指轻轻压鳃,从鳃孔会流出带红色的粘性脓汁。剪开鳃盖,可见鳃丝从边缘开始溃烂,鳃组织充血,淤血,粘液很多。病烂部位带黄色,并粘有许多污泥杂物。严重时可见大部分鳃丝腐烂。诊断方法主要是观察鳃组织有无腐烂坏死病灶。
本病流行季节较长,终年可见,但以夏季高水温期较严重。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较广。我国台湾、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各地养鳗场都有流行。
本病与放养密度高,水中氧气不足,投料过剩关系较大。现已发现柱形屈绕杆菌在鳗鲡配合饵料颗粒表面生长良好,所以,残饵和饵料扩散,就会给病原菌的大量每殖提供有利条件。因此,预防此病,应特别注意投饵方法,避免投饵过量,并经常注意清除残饵,保持水质清洁,增开水车,适当加大换水量,都是有效的防治措施。(1)用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2。5毫克/升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换水时需补充药量,使浓度维持24小时以上。(2)以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2。5毫克/升呋喃唑酮与25毫克/升-3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同时全池泼洒。水肥用量偏高,水瘦用量偏低。
烂尾病
引起鳗鲡烂尾的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柱形屈绕杆菌,另一种是点状产气单胞某些菌。烂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除病原菌外,还与鳗鱼受损伤、水质恶化、饲养管理不善有密切关系。
病鱼尾柄部、躯干部或头部皮肤溃烂,坏死脱落,严重者溃烂深入到肌肉层,有的病鳗吻端溃烂。该病往往与水霉病、肝肾病并发。在低温多雨季节,溃烂部位很容易长水霉。烂尾部继续发展则可导致细菌性败血症,各脏器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著的特征:一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该病是我国养殖鳗鲡的常见病,在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养鳗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夏季高温季节,选别等操作,造成皮肤损伤、鳗鱼粘流脱落时,最容易发生烂尾病。


(1)过池、选别中操作要细心,尽量避免鳗鱼受损伤。过池时要注意鱼体和池塘消毒,防止感染。(2)用4%-5%的食盐洗浴1分钟-2分钟,对烂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红鳍病
系嗜水产气单胞杆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度-40度,最适湿度8度;在PH6-11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PH值为7.2-7.4。在浓度不超过4%的食盐溶液环境中均能生长,而最适盐浓度为0.5%。
病鳗最初表现为食欲不振,随后在水面离群漫游或依靠池壁或停在饵料台不动。病鳗臀鳍、胸鳍、尾鳍等充血发红,腹部或体侧皮肤充血,红门红肿。严重时,在腹部、体侧等部位可见出血斑块。有时头部、躯干、尾部皮肤会出现局部坏死或感染水霉。解剖观察,肠道充血发红明显可见。病原菌在肠道大量繁殖,所产生的毒素首先引起肠道炎症,然后侵入血液引起全身症状。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病菌由肠道侵入血液成为败血症。
红鳍病是一种常见病,也有暴发性流行,危害严重。它主要在露天池流行,各种规格的鳗鱼都可得这种病。在春季水温上升期、秋季水温下降期以及天气不稳定的梅雨期,容易发生和流行,一般在高水温期发生流行的情况较少。

(1)每吨鳗用磺胺甲异恶唑,或磺胺增效剂150克-200克拌入饵料投喂,第2天后每天100克,连续投喂5天。
(2)每吨鳗每天用盐酸土霉素或四环素100克混入饵料投喂,连续5天。
(3)每吨鳗每天用15克-20克的呋喃唑酮混入饵料投喂,连续5天。
弧菌病
即鳗弧菌病。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长温度为10度-35度,最适生长温度25度左右;适宜生长的盐浓度为1%左右。生长PH值为6-10,适宜生长PH值为8左右.
鳗鲡弧菌病主要症状是各鳍条出血发红,肛门红肿,躯干部皮肤褪色、糜烂或隆起。有的病鱼体表出现出血性溃疡。肠道通常有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出血斑。诊断鳗鲡弧菌病单独依靠观察症状还很难判断,必须采用血清学方法或通过病原的分离鉴定。
本病的发生与红点病一样,同池水中盐度有密切关系,在完全用淡水养殖的鳗鲡中通常不人发生。鳗弧菌广泛颁于沿岸海水和海底的是条件致病菌。鳗鲡弧菌病的发生和流行都有一定的诱因。如水质不良因素的强烈刺激、鱼体受伤等。鳗弧菌主要是由种苗携带进入淡水养鳗场。

(1)预防接种鳗弧菌菌苗。
(2)用氯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50克,连续用5天。
(3)用盐酸土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100克,连续用5天。
红点病
为鳗败血极毛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度-30度,适宜生长温度15度-20度;生长PH值范围5.3-9.7,适宜生长PH值7-9。本菌在淡水中一天内就会死亡,在海水中或稀释海水中能存活200天以上。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体表点状出血。患病鳗鱼的皮肤,特别是下颚、腹部或肛门周围的皮肤,点状出血最明显、最多。病原菌侵入皮肤后在表皮基底膜和真皮层大量繁殖,引起毛细血管充血,因而导致渗出性出血和破裂性斑块状出血。此外还可见鳍条出血,肝脏淤血,脾脏褪色萎缩,肾脏萎缩,肠胃、肠系膜点状出血。本病最明显的特点是在体表有许多点状出血,根据此特点可以作出诊断。
本病发生于含盐分的鳗池。流行时间是2月-8月和10月-11月,其中4月-5月是流行高峰。初春水温10度以上开始发病,待遇水温上升到25度时病势减弱,盛夏时消失,到秋天水温下降到25度以下时又会再次流行。
红点病在10度-25度时发生,因此,在温室养鳗中,将水温控制在26度-27度,可防止本病的发生。本病的发生与水中的含盐量有关,所以对饲养在含盐鱼池中的鳗鱼要特别注意。在不含盐分的淡水中饲养,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要注意换掉用于盐水浴的池水,并冲洗一两次。本病的潜伏期长,病鱼症状尚未表现出来,已失去食欲,所以口服药治疗难以奏效,可用水体终浓度2毫克/升的呋喃浴酮全池泼洒。

开口病
该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于鳗鲡白细胞的细胞质内。该病毒可用鳗鲡性腺细胞培养,并能引起细胞病变。
病鱼颅腔出血、口腔粘膜出血、头部肌肉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口腔肌肉糜烂,口张开不能闭合,上、下颌充血、糜烂,上颌缩短,严重时下颌骨断裂,口腔完全失去张闭能力。病情严重时可见肝脏充血,肿大,甚至出现溃疡。病鱼有时也表现鳍条充血。
现在还无有效方法
欧洲鳗鲡夏季狂游症
发病原因还不清楚。有可能是由于对生活环境(例如水温、光照、光质、饵料药物刺激等)变化不适应,长时间的环境压力,使鱼体应急反应过度,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失衡,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受损害,抗病能力下降,最终引起欧洲鳗大量死亡。或者说主要是由于应急因子引起的继发病性或和细菌性感染,造成欧鳗大量死亡。要完全弄发病原因,还有待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发病初期,少量鳗鱼在池边进行不规则游动,游动无力,出现间隙性头部抽动旋围翻滚或作后退运动。几天后大量鳗鱼出现类似症状,头部阵发性颤动,在水面狂游后很快死亡,刚死鳗鱼呈僵直状,嘴张开。病鱼体表完整,但是下颚均有不同程度的溃疡或充血。有些病鱼口腔、臀鳍、尾部充血或有溃疡。多数病鱼鳃丝鲜红、肝脏淡红,部分病鱼肾脏肿大。病鳗红血球、血红蛋白、血清氯离子显著增高,而血液中尿素氮含量显著下降,血清胆碱酯酶降低。目前,由于对该病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只能根据上述主要症状进行诊断。
本病是欧鳗引入亚洲养殖时而发生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主要流行于夏季高温期,从黑仔到成鳗都可发生。该病来势猛,在一个星期内,发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更甚者几乎全部死亡。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这里仅提供如下预防措施:
(1)不要在夏季引进欧洲鳗种苗,避免高温期对刚进苗种的压力。据报道,欧洲鳗生长以20摄氏度水温为宜,水温由24摄氏度继续上升对欧洲鳗很不利,应引起注意。
(2)注意保持鳗池水环境相对稳定、清洁,防止水质、水温变化过大。
(3)在鳗池上定点设置遮光棚,避免强光直射。
(4)高温期就控制投饵量,宜少不宜多。
(5)注意及时防治寄生虫病及其他病害,鱼体健康可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6)必要时,用下述治疗药物中的任何一种外用药遍洒1次。

五壳软壳螃蟹伤亡的原因



在五壳脱壳期螃蟹塘口软壳伤亡现象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水草较多的塘口、水浑塘口、蓝藻较多的塘口。出现软壳伤亡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但通过一定的方法处理也可以降低软壳伤亡的概率,下面是螃蟹软壳伤亡的几个因素:
1、缺氧影响
缺氧导致螃蟹吃食变差,体质变差。脱壳期螃蟹因为水体溶氧变低机体无法提供大量的能量导致软壳死亡或者脱壳不遂,因此脱壳期应该适当增氧,可以选择使用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也可以选择微孔增氧机曝气,适当多开增氧机特别是早上。
2、毒素影响
受高温、阴雨天的影响,许多塘口水草都出现了腐烂的现象,特别是轮叶黑藻和伊乐藻,腐烂导致底质变差,泥土中有毒有害物质变多。导致螃蟹受毒素影响出现体质变差上草等,脱壳期出现伤亡。因此塘口定期使用解毒灵解毒特别重要。
3、藻毒素影响
许多塘口高温期出现大量蓝藻,蓝藻分解后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导致螃蟹精神不振,吃食变差、肝胰脏生长受到抑制。蓝藻白天增氧夜间耗氧因此在蓝藻多的塘口适当换水,定期使用解毒灵+抗激灵减少毒素对螃蟹影响。
4、碱度低影响
塘口总碱度低,水体缓冲性差,水体清瘦指标波动较大,易造成倒藻和螃蟹应激,因此水质清瘦,碱度低的塘口及时使用石灰提高碱度。PH值高的塘口选择使用活肥处理。
5、PH影响
水体pH值高,水体为碱性,导致螃蟹吃食差,体质弱。碱度太大影响螃蟹鳃部导致鳃出现问题,因此脱壳期塘口PH高的塘口及时使用葡萄糖和有机酸降低PH。
6、水体钙含量低
水体中钙离子含量较低导致螃蟹出现壳薄现象,遇到不良环境易发生应激反应,因此补钙不仅可以减少应激而且可以增加螃蟹对钙的吸收。
7、纤毛虫
总而言之,应激、缺氧、毒素等是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导致螃蟹体质变差造成脱壳期大量的软壳伤亡,因此脱壳期多使用维生素、解毒药、和多开增氧机等,减少螃蟹应激特别重要。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2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