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养殖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蛋鸡养殖小,养鸡户多重视饲料配合、环境温度湿度的控制、定期防疫、季节管理和光照管理等,对以下问题却常常忽视:

1、及时断喙

主要是为了防止鸡群发生啄羽、啄肛等恶癖。断喙通常在6~12日龄,断喙前两天应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k,防止断喙时出血过多和鸡体产生应急,断喙时应将鸡头略向刀片方向倾斜,使上喙切除1/2,下喙切除1/3。断喙后3~5d应在饲料或饮水中加抗应急添加剂,并保证食槽、水槽充足,避免鸡断喙后因采食、饮水困难而影响生长。而农村养鸡户常常在30~60日龄才断喙,这时喙基本长成,血管和神经丰富,会使断喙难度大,对鸡体的应急大,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是养鸡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2、限制饲喂

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鸡休过肥,抑制性成熟,从而多产蛋,并节约饲料。限制饲喂一般从6~8周龄开始,16~20周龄结束,限饲可以减少日饲喂量,也可降低饲料中粗蛋白含量。

限饲时应注意:

1)限饲时间应根据鸡群平均体重确定。

2)限饲前应剔出病、弱、残鸡。

3)保证足够的食槽和水槽。

4)注意鸡群健康,一旦发生疫病流行立即停止限饲。

3、淘汰低产鸡

在实际养殖中,养鸡户一般舍不得淘汰低产鸡,认为它多少能产几个蛋。殊不知低产鸡产蛋少而吃料并不少。为了节约饲料,提高经济效益,及时淘汰低产鸡十分必要。

低产鸡的判断标准是:

1)喙黄、冠小、苍白、主翼羽脱落。

2)腹腔小,耻骨间距小,泄殖腔小而干燥。

4、强制换羽

蛋鸡饲养11~12个月后,如果鸡群产蛋率仍较高,市场鸡蛋价也较高,为节省培育新母鸡的时间和费用,可通过对老母鸡进行强制换羽措施以延长蛋鸡的产蛋时间。

具休方法:

1)开始10~12d停止给料,停止辅助光照,只供水;

2)13~19d饲喂育成料,第一天30g/只,以后每两天增加20g;

3)20d开始自由采食。25d开始延长光照时间,每大增加1/2h直至16h,待鸡换羽后饲喂蛋鸡料。

5、定期驱虫

定期驱虫,能有效预防鸡的各种肠道寄生虫病,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驱虫一般分两次进行,第1次2月龄,第2次在鸡开产前,常用左旋咪唑25~30mg/kg拌料。

6、鼠害防治

在农村,鼠害防治是经常忽视的问题,即使有养鸡户重视,也常常因无有效方法既杀灭老鼠又不影响鸡群养殖,而不了了之。老鼠不仅偷吃饲料,咬坏物品,惊忧鸡群,还传播疾病。因此及时杀灭老鼠,是减少饲料浪费,减少疾病传染,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具体做法:

1)保持卫生,及时清除饲料残渣;用水泥封堵建筑物的小洞。

2)饲料仓库利用养猫灭鼠,鸡舍利用药物火鼠和器械灭鼠,一般以器械灭鼠为主为好。注意药物灭鼠期间不仅要清除料槽小的饲料,还要关好鸡笼,防止鸡逃出后,会误食鼠药而中毒。

相关推荐

养殖竹鼠经常出现的问题


竹鼠在前一段时间非常火,非常多的竹鼠表情包也让人知道了竹鼠养殖这个行业。萌萌的外表,美味的肉使很多人想要着手养殖,但是养殖竹鼠是要有一定技巧的,竹鼠的胆子非常小,受不了一点惊吓。所以在竹鼠养殖中还是会出现许多问题,那么一些常见问题有哪些呢?如何解决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1、感冒

发生原因:现在的气温已经逐渐下降了,养殖竹鼠的朋友们就要注意了,因为由于气温的改变,竹鼠很有可能会因为无法及时适应气温改变而出现感冒的现象。养殖场地没有做好遮风防雨的措施,导致竹鼠吹风受寒。竹鼠呼吸急促,不停的流鼻涕,食欲下降,这些都是感冒的症状。

解决办法: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在气温下降之前做好竹鼠的保暖措施,加固养殖场,增强养殖场的防风防雨能力。避免竹鼠受到雨淋,寒风吹等,如果发现已经感冒,可以使用复方氨基比林对竹鼠进行肌肉注射,进行治疗。

2、外伤

发生原因:大家都知道竹鼠的抵抗能力比较强,不易发生疾病,不过人工养殖的时候是进行群体养殖。所以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打架的现象,竹鼠大家可能是由于抢夺食物或者抢窝等。竹鼠之间撕咬导致外表出现各种伤口,伤口感染后极易引发败血症。

解决办法:合理的控制养殖密度,可以使用网格饲养的方法,给予每只竹鼠足够的活动空间与饲料。当发生打架后要立即检查是否产生伤口,如果出现伤口时要及时止血,防止伤口感染细菌。伤势较重的要将化脓挤出来,严重时将伤鼠分开饲养,防止再次出现打架的现象。

3、中暑

发生原因:中暑与感冒一样,都是由于温度不适而引起的问题,大多发生在夏季。因为夏季的温度较高,比较闷热,竹鼠与人一样会比较烦躁,并且没有及时给养殖舍进行通风。导致竹鼠呼吸困难,声音变大,坐立不安,如同喝醉酒一样走路不稳。中暑一段时间后会昏迷,出现了这些情况大概率是中暑了。

解决办法:夏季要适当的给养殖舍内降温,做好养殖舍的通风工作,加大喂水频率可有效的防止中暑。对已经中暑昏迷的竹鼠要及时将其埋到被水浸过的沙子中,只需露出头部呼吸,大约一刻钟的时间就会好转。

以上就是在养殖竹鼠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了,这些都是我们在养殖中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竹鼠很少发生病害,不过肠胃炎的现象比较常见,肠胃炎大多是因为饲料不正确,饮食喜光不当导致肠胃感染引发的。肠胃炎要及时治疗,否则严重时会导致竹鼠死亡,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土霉素进行喂养。

当前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肥牛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肥牛养殖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畜牧业的~个主要的经济项目,这个产业不仅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也是为广大人民提供食物来源。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肉类需求量的日渐上升,对牛肉的需求也随之快速攀升,养牛产业已得到显著提高.但若养殖不当则会使得养殖户损失严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育肥牛养殖仍存在较多问题,已对育肥牛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阻碍。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当前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肥牛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肥牛养殖业的回报挺丰厚,但是要养好肥牛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肥牛养殖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涉及到许多方面,受诸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从事在肥牛养殖的一线工作人员,我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了一些肥牛养殖的问题:

1.养殖人员素质低,缺乏肥牛养殖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

当前从事肥牛养殖行业的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肥牛养殖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依旧以传统的养牛方式来养殖肉牛。养殖人员作为肥牛养殖中十分关键的因素,与肥牛的质量有着直接联系,所以提升养殖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肥牛品种单一,缺乏高产肥牛品种的培育,肥牛生长缓慢

当前肥牛养殖中,大部分农户饲养以土牛为主的肥牛,品种单一,缺乏高产肥牛品种的引进,应扩大杂交牛的饲养,加速肥牛的生长过程,缩短肥牛的养殖周期。

3.肥牛喂养的饲料太过单一,不能满足肥牛的生长需求

由于肥牛养殖的人员大部分是农户,肥牛养殖中以象草、玉米秸秆、甘蔗等草料为主,肥牛缺乏营养摄入,所以草料不能满足肥牛生长的需求。

4.忽视肥牛生长环境的卫生状况,对蚊虫驱除工作没有做到位

肥牛养殖中,肥牛生长的环境对肥牛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蚊虫对肥牛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肥牛养殖中应改善肥牛生长的环境,加强驱蚊次数。

5.缺乏对肥牛身体状况的关注,忽视健胃工作

肥牛的消化系统对肥牛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肥牛养殖中缺乏健胃工作,这就影响了肥牛的生长速度。

6.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养殖与销售市场存在脱节问题

肥牛养殖户大部分是分散的农户,他们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没有有效的市场信息来源,通常以低廉的价格出售肥牛,所以肥牛养殖户没有获得好的利润回报。

7.在肥牛养殖中缺乏先进的设备,影响了肥牛养殖业的发展

当前肥牛养殖户大部分是农民,他们没有足够的意识去重视先进的养殖设备,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先进的设备来提高肥牛养殖生产率。

二、肥牛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面对肥牛养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

肥牛养殖虽然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但也是一个回报较大的产业,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以及设备的支持力度,使肥牛养殖产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在肥牛养殖业中科学饲养,采用先进的生产流程

(1)加强养殖人员的肥牛养殖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肥牛的养殖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应定期对肥牛养殖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2)引进先进设备,提升肥牛养殖的效率

在当前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先进设备的引进有助于肥牛养殖,改善肥牛养殖的生产流程,提升效率。

(3)定期驱虫,及时健胃

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利用药物为肥牛清除体内寄生虫,将肥牛派出的粪便进行焚烧以便消除虫卵。驱虫后利用苏打水帮助肥牛健胃,改善其消化系统。

(4)加强饲料管理,适当补料

在肥牛养殖中应注重饲料的喂养,保障肥牛生长的需求,加强补料,使肥牛的生长速度加快。

3.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提升市场竞争力

针对当前肥牛养殖分散、信息不及、与销售市场存在脱节等问题,分散的肥牛养殖户应团结起来建立合作社,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强与市场的联系,获得准确市场需求信息,从而提升肥牛养殖户的利润。

小结:这篇文章中所介绍的肥牛养殖中面临的问题和有效解决措施,都是我从实际工作的观察和总结中获得的心得,希望这些意见可以促进肥牛养殖业的发展,为更多的肥牛养殖户提供经验和指导。

冬季蛋鸡放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动物食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绿色“肉”、“蛋”、“奶”颇受消费者青睐,生态养殖应运而生,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冬季蛋鸡放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1、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产蛋率低而且不能保持稳定水平:目前我国大多的鸡场在进入冬季以后都没有比较理想的产蛋率,一般鸡场饲养蛋鸡的产蛋率约为30%,大多都是在20%-50%,这中间的数据起伏比较大,通常都呈现偏低而且不稳定的状态。

鸡蛋品质下降:目前在我国的实际养鸡生产过程中主要体现在鸡蛋蛋壳的厚度、坚固度、蛋壳表面的清洁度和蛋黄色泽等几个方面。有的鸡场饲养的蛋鸡产出的鸡蛋蛋壳厚度和坚固度都会有所降低。其中有不少鸡场中蛋鸡所产鸡蛋的蛋壳表面有比较差的清洁度,通常都会沾染一些粪便和污染物等杂物。然而大多鸡场中蛋鸡所产的鸡蛋蛋黄色度会有相应的比较大幅度降低的情况。

疾病频繁的出现:不少鸡场饲养的蛋鸡会出现相应的呼吸道疾病的流行,还有的鸡场鸡群中会有体内外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个别养鸡场中的蛋鸡群有时也会有内脏型马立克病的出现与传播。

2、原因分析

圈鸡过晚:产蛋鸡正常的温度要求在8-27℃,但是最适宜的温度是13-24℃。蛋鸡群生活的环境如果温度过低,会导致蛋鸡的产蛋率下降的同时采食量上升,造成蛋鸡体内的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失。通常在环境的温度为5℃时,应该将放牧的鸡圈回舍内,同时还要在鸡舍的向阳面增加与鸡舍面积等同或大些的塑料棚作为蛋鸡平时的运动场。如果养鸡场始终坚持将蛋鸡群在室外进行放牧饲养,夜间舍内没有配备相应的保温设施就会导致蛋鸡的饲养状况出现问题,造成相应的损失。

光照时间短:根据许多相关的报道可知,我国目前仍然有不少鸡场鸡舍内给予蛋鸡的光照时间少于12h(其中包括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两种在内)。个别野外建造的鸡场缺少电源的设置,更没有补充光照的可能性。

缺少喂料量:如果蛋鸡群场对于鸡群从放养模式改为圈养方式就应该改变喂料量,如果鸡场继续沿用放牧期补料的数量和方法,加之没有保温设施的供给,就会导致蛋鸡摄入的营养远远不够蛋鸡生长需要,所以生产中必须加以重视。

营养供给不平衡:目前我国有的养鸡场存在供给鸡群的配料不符合标准而随意的饲喂;还有个别鸡场始终将蛋鸡饲料的标准配料按照笼养鸡的饲料标准进行配比;还有的养鸡场一味追求经济方面的利益而购买廉价的饲料原料,导致蛋鸡采食过后体内的营养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衡状态。

舍内环境差:蛋鸡舍内如果缺少保温的设施供给,就会相应的造成舍内的温度偏低;有的蛋鸡舍密封不够严密,加上通风状况差,具有比较大的湿度,导致舍内的有害气体浓度升高,造成许多病原微生物滋生;如果蛋鸡场的管理方式不合理,导致鸡群受到的应激现象不断等,就会相应的降低蛋鸡的产蛋性能或者使产蛋的情况不稳定,同时也会造成许多疾病的频发,饲养者在生产中不容忽视。

3、解决措施

鸡舍环境的合理控制:冬季气温偏低,大多鸡场为追求保温而采取舍内平养、棚舍结合的饲养方式,可以在鸡舍的向阳面搭建一个临时的拱形塑料棚。目前大多的鸡场都存在保温、通风换气和除湿的矛盾,大多鸡群的饲养密度偏大,不能及时对蛋鸡产生的粪便进行清理,所以要及时的采取正确的方法将以上的问题解决,以保证冬季蛋鸡体机体健康、产蛋率维持在高而稳定状态。

科学管理:在许多的管理因素当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激因素。冬季蛋鸡的饲养方式应该以圈养为主,然后适当的给蛋鸡进行室外运动的时间。放养鸡群的同时还要对鸡舍进行相应的清理和换气处理措施。如果天气状况差或者是气温骤降的情况都不能够进行放鸡。

营养调控:如果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蛋鸡采取生态放养的模式,会发现鸡蛋的品质明显提高,主要是因为蛋鸡在野外放养的过程中采食不少生物活性物质,再加上鸡群的健康的机体和比较理想的生态环境。蛋鸡群如果采取以圈养为主的饲养模式进行养殖生产,首先就要调整饲料供给,以提高蛋鸡产出鸡蛋的品质。

疾病预防:野外生态放养的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优越的,相应的饲养密度偏低,而且环境中的空气相对比较新鲜,蛋鸡可以采食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这样可以保证蛋鸡的机体比较健康,并且还会具有相应的抗病力逐渐增强的优势。要根据鸡场的实际情况给鸡群注射相关疫苗,定期对蛋鸡体内的寄生虫加以驱除,同时还要改善鸡舍的环境,加强通风换气状况,还要降低湿度,这样是预防疾病的首要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产蛋率低而不稳
走访的十几个鸡场和电话咨询的多数鸡场,进入冬季以来,产蛋率均不理想。一般在30%左右,高者不足50%,有的甚至20%,而且起伏较大,低而不稳。
2.鸡蛋品质下降
鸡蛋品质主要表现在鸡蛋蛋壳的厚度、坚固度、蛋壳表面清洁度和蛋黄色泽等方面。一些鸡场鸡蛋的蛋壳厚度和坚固度降低,出现薄壳蛋、砂皮蛋和软壳蛋;一些鸡场蛋壳的清洁度普遍较差,沾满粪便和污染物;多数鸡场的蛋黄色度大幅度降低。由放牧期的9个以上罗氏单位降到8个以下。
3.疾病有所抬头
一些鸡场出现呼吸道疾病,一些鸡场出现体内外寄生虫病,个别鸡场偶尔发生马立克病(内脏型)。
二、原因
由于不同鸡场的具体情况不同,问题比较复杂。但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圈鸡过晚
产蛋鸡要求温度范围是8~27℃,最适温度是13~24℃。如果环境温度过低,不仅降低产蛋率,而且还会导致采食量增加,营养的无谓损失。正常情况下,当环境温度最低降到5℃左右时,就应将在野外放牧的鸡圈回鸡舍,并在鸡舍的向阳面增加与鸡舍面积等同或大些的塑料(9645,110.00,1.15%)棚作为运动场。但是,有些鸡场至今仍然在室外放牧,夜间鸡舍没有任何保温设施。
2.光照时间短
调查发现,很多鸡场鸡舍的光照时间每天不足12小时(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有些在野外建造的鸡场没有电源,根本没有补充光照。
3.喂料量不足
一些鸡场沿用放牧期补料的数量和方法,每天补料在50~75克,少数达到100克。这对于没有保温设施,仍然处于野外放牧的产蛋鸡来说,其营养是远远不够的。
4.营养失调
一些鸡场配料随意,有啥喂啥;有的鸡场按照笼养鸡标准配料;也有的鸡场购买当地所谓的“柴鸡专用料”;还有的鸡场看到目前饲料价格较高而用廉价原料,营养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严重不足、蛋白能量失衡、矿物质比例失衡、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失衡等。
5.缺乏天然蛋黄增色物质
进入枯草期,尽管有时蛋鸡在野外放牧,但不能获得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青绿饲料,影响蛋黄的色度。
6.鸡舍环境不佳
一些鸡舍没有保温设施,造成舍内温度低;有的密封严密,通风不良、湿度大,有害气体浓度增加,病原微生物孳生;有的管理粗放,应激现象不断等,都是造成产蛋性能低而不稳以及疾病增加的原因。

三、对策
1.增加光照
产蛋鸡对光照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冬季自然光照时间较短,人工补充光照是必不可缺的。应根据鸡的日龄和产蛋阶段,将光照逐渐调整到合适的时间,使产蛋高峰期光照时间维持在16小时。生产中可采取早晨补光或夜间补光,或两者结合。但无论哪种方式,应与补料相结合。
2.科学配料
生态放养的鸡种多数选择地方鸡,其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活动量大,但产蛋性能与现代鸡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其饲料营养水平应针对鸡的品种和生产特点而灵活掌握。根据笔者多年试验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河北柴鸡饲料营养推荐指标。
3.增加喂料量
根据气温、鸡的活动量、野外自由采食量和鸡的产蛋率,酌情补充饲料。一些鸡场看到鸡的产蛋率低,限制补料量,结果饲料投喂量越少,产蛋率越低。根据笔者经验,由于本饲养方式鸡的活动量较大,在冬季保温较好的情况下,河北柴鸡的日补料量应比笼养中型蛋鸡高10~15%。在保温不良的情况下,饲料的补充量还要增加。
4.鸡舍环境控制
为了保温,多数鸡场采取舍内平养,棚舍结合的饲养方式,即在鸡舍的向阳面临时搭建一个拱形塑料棚。据调查,多数存在保温与通风换气和除湿的矛盾,同时饲养密度偏大,粪便不能及时清理,为产蛋性能的提高和疾病的控制制造了麻烦。解决以上问题是保证冬季鸡体健康、产蛋率高而稳定的重要措施。
5.科学管理
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到鸡蛋生产的诸多环节。但最关键的问题应将防应激放在首要位置。蛋鸡由生态放养过渡到以圈养为主,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由低密度的山场自由活动变为较高密度的人工控制环境活动。饲养管理方式的改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管理程序的改变也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要时刻清楚蛋鸡具有神经质的动物特性,避免应激因素的产生。
此外,冬季应以圈养为主,适当室外运动。晴朗天气的上午,当气温上升之后,约10点左右放鸡,下午4时左右归巢,即采取晚放鸡,早回巢的办法。在放鸡的同时进行鸡舍清理和换气。若遇到不良天气或气温骤降,不可放鸡。
6.鸡蛋品质的营养调控
蛋鸡在生态放养条件下,鸡蛋品质有了明显提高,主要是鸡在野外采食了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昆虫、草叶等),加之健康的机体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实行以圈养为主,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必须在饲料方面做适当的调整,以提高鸡蛋品质。根据笔者试验,冬季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富含叶绿素和纤维的物质,可使蛋黄颜色加深、胆固醇含量降低,磷脂含量增加。
7.疾病预防
野外生态放养,由于环境优越,饲养密度低,空气新鲜,采食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鸡体健康,抗病力增强。因此,普通病和传染性疾病均低于笼养鸡。但是,进入冬季之后实行圈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密度大,湿度大,通风差,自然饲料缺乏,相应的疾病接踵而至。比如,放养期间很少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在一些鸡场发生;肠道寄生虫病发生比较严重;内脏型马立克零星出现(放养方式该病很少发生,但冬季圈养后出现,其机理有待研究)。因此,除了注射有关的疫苗以外,要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并将改善鸡舍环境、加强通风换气和降低湿度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

近期在水草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最近几天在下塘口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个水草问题比较严重的塘口,情况如下:
一:水草的叶子上挂脏比较重并且处理过几次并没有打掉,之前这个塘水草长势还不错,但现在水草已经慢慢的失去了活力,草叶摸上去有很厚的沙粒感,草根大部分已经由白根转变成黄根,而且昨天又出现了刚毛藻。
二:这个塘口因为前期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好青苔的问题,在池塘中反复出现,导致绝大部分的水草已经没用了,所以他把水草基本都捞掉了又重新栽种了一批,可到现在为止水草还是没有长上来,并且水草看上去一点活力都没有,根部已经出现黑根,白根寥寥无几,草叶有一部分已经发黄。
三:塘口之前倒藻后处理不及时,导致一些长势不好,活力差的水草基本烂掉,近几天刚刚补上一批,但现在塘里的自净能力明显不足,水还是一直混着,调清后不几天又会混起来。
情况分析:以上三个塘口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五月中下旬几乎是下了一个星期的雨,雨后又连续的阴天,而他们都没有做好迎接连续阴雨的准备,雨后也没有及时的去调节池塘中的水环境。水草没有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导致水草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一再下降,一些刚补种的水草不肯长,一些还不错的水草慢慢老化。
针对这些情况,建议养殖户先用解毒博士解草毒,缓解水草的应激反应,塘口中如果有水草已经烂掉隔一天就要使用FS底改菌对底部进行处理,如果水草挂脏比较严重的话第三天使用黑博士+靓水净水的同时打掉水草上的脏东西,第四天使用绿源博士+藻肽进行培藻调水同时使用众草乐(建议四到五天后再用一次)让水草重新生长出白根慢慢生长起来。
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养殖户不要心急,水草不是一天变坏的,更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补救回来。同时还要多注意观察天气预报,在连续阴雨之前建议使用绿源博士+藻肽保持藻类和水草的活力,防止倒藻!!!

螃蟹养殖中青苔的几个问题



蟹池为何产生青苔?如何解决?能否用草木灰防治青苔?
青泥苔是鱼池中常见的丝状绿藻的总称,包括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这些藻类适宜生长在透明度高的浅水处,一旦遇到适合的生态条件(水温20℃左右)就会大量繁殖。初期藻体颜色为深绿色,呈丝状附于池底,以后渐变黄色悬于水中,衰老时,如旧棉絮浮于水面,轻者,大量藻体青苔附着虾、蟹体表,影响其生长和商品价值,重者,可引起池塘中鱼类缺氧中毒死亡。
(1)预防措施
①在进水前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
进水后及时施肥,使水体呈现黄绿色,透明度控制在25~35cm,使基础饵料生物尽快繁殖起来,从而控制青苔生长。
②在水温较低季节放虾苗时,不宜马上栽种水草作遮荫物,以防带入青泥苔。
③每亩套养花白鲢鱼种20~30尾,抑制藻类种群滋生泛滥。
 
④勤换水,不使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
(2)治疗措施
①在青泥苔大量繁殖时,在晴天下午用粗铁丝绑成爪状,再绑在竹竿上,下池捞出池底的青苔,然后根据池水的肥瘦,每亩施用50~100kg的有机肥,水深升至lm左右,一般4~5天青泥苔基本得到根治,池水恢复正常的油绿色。
②在下风处撒稻草灰,阻断藻体光合作用。

③在藻体聚集处撒生石灰,每平方米100~150g。通过突然改变局部水体的pH值杀灭藻类。
④每亩水面水深lm用杀青苔200g与湿润细土拌匀后撒于青苔密集处或用青苔宁每亩水面水深lm用50g兑水(1000~2000倍)后全池泼洒,但注意在用药物治理青苔的同时,为防止由于青泥苔腐败而对虾、蟹造成危害,宜泼洒光合细菌,再增加增氧机开动时间。

奶牛泌乳期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奶牛养殖的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产奶量,只有提高牛奶的产量和质量才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奶牛泌乳阶段的饲养管理对于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都非常重要。泌乳水平也不同,如果饲养管理不当易出现一系列问题,而严重影响了奶牛的产奶性能,还易导致奶牛患病。因此,在奶牛的养殖过程中要从奶牛自身实际出发,制定相适应的措施,分阶段的科学管理,合理饲喂,加强奶牛泌乳期的饲养管理,使其充分发挥生产潜能,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避免因饲养管理不当而出现一系列问题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下面一起来看看奶牛泌乳期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奶牛泌乳期易出现的问题

泌乳初期奶牛的产奶量下降。泌乳初期为奶牛产后的10天左右,在这一阶段奶牛的食欲较差,消化系统也尚未恢复完全,体质较为虚弱,采食量少,另外乳房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性水肿,乳腺也还没有完全的恢复正常,同时这一阶段也是恶露从生殖道大量排出的阶段。奶牛妊娠后期胎儿的生长发育快速,并且此时奶牛进入干奶期,产奶量开始急剧的下降直到停止泌乳。如果在奶牛的泌乳初期没有使产奶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必然会影响到泌乳盛期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从而影响到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奶牛在分娩后易患多种疾病,如代谢性疾病,有产后瘫痪、酮病等,生殖系统疾病,如乳房炎、胎衣不下、子宫炎等,这些都会导致奶牛在泌乳初期的产奶量下降。因此,要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以减少以上疾病的发生,才会提高奶牛养殖经济效益。

泌乳中期营养供应不平衡。奶牛进入泌乳中期后,消化系统已基本恢复正常,食欲增强,对干物质的采食量逐渐增加,并达到最高值,奶牛进入泌乳盛期,并且可持续2~3个月,这一阶段的产奶量高,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但是奶牛的采食量在达到最高峰后就会发生明显的下降,同时产奶量在经过泌乳盛期后也开始下降,但是产奶量下降的幅度要远远大于采食量下降的幅度,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营养的供应不平衡,从而使奶牛获得的营养不能维持产奶的需求,而使泌乳中期奶牛的产奶量不断下降,这不但不利于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还会影响到奶牛的健康,因此要根据奶牛实际的产奶量和体况制定相适宜的饲养计划,提供适宜的营养,使奶牛保持适宜的体况,并在泌乳盛期过后,使产奶量缓慢下降。

泌乳后期奶牛体重损失严重。奶牛在泌乳中期过后进入泌乳后期,体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这是由于奶牛在进入干奶期以前的这一段时间奶牛处于妊娠期,食欲较差,采食量较少,加上如果此阶段的奶牛饲喂不合理,使用的饲料或者饲料添加剂不合理,会导致奶牛的体况下降严重,从而影响健康和生产性能。

2、对策

泌乳初期控制奶牛的挤奶量。奶牛在产后1周内要注意控制好奶牛的挤奶量,不可操之过急,过度挤奶。因奶牛在泌乳初期,体内与血液中的钙成分会随着乳汁排出体外,如果此时挤奶过度,会导致奶牛钙流失过量而易出现产后瘫痪,这一现象在高产奶牛身上尤其明显。另外,奶牛在泌乳初期乳房还处于不同程度的水肿状态,过度挤奶会加重水肿,易导致奶牛发生乳房炎。奶牛在产后需要尽快的恢复体况,在泌乳初期控制好挤奶量有助于奶牛体质的恢复,还可为泌乳高峰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泌乳初期要保证奶牛营养的供给,主要以饲喂优质青干草为主,随着奶牛食欲和消化功能的恢复,乳房水肿的消退,可逐渐增加多汁饲料或青贮料,待奶牛的体质完全恢复,乳房完全消肿后可恢复到正常饲料和饲喂量。但是要注意此阶段营养的供给要求低能、低蛋白、低钙磷。

加强泌乳中期的饲养。奶牛进入泌乳中期后逐渐进入泌乳盛期,并且泌乳盛期维持的时间较长,通常为2~3个月,这一阶段是提高产奶量的关键,因此养殖奶牛时要注意做好这一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充分发挥奶牛的产奶性能,尽量维持较长时间的泌乳高峰期,以达到高产的目的。因泌乳高峰期的产奶量高,可占整个泌乳期的1/2,因此,此时的日粮应以高能、高蛋白为主,为了保证奶牛这一阶段获得最大的采食量,不可提供过多的多汁饲料,否则会引起奶牛干物质的采食量下降,从而使产奶量下降。

泌乳后期要注意营养的供给。为了使奶牛尽快的恢复体况,要注意在泌乳后期适当的增加饲料营养的供给,但是要注意不可饲喂过度,否则会引起奶牛体况过肥,易发生难产。研究表明,在奶牛的泌乳后期补充营养要比在进入干奶期时再补充营养的饲料利用率高,效果好。并且在泌乳后期加强营养,还有助于使奶牛在进入干奶期后保持良好的体况。因此,在奶牛进入泌乳期后日粮仍以优质粗饲料为主,可根据奶牛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搭配饲喂精料,以保证这一阶段奶牛的营养需求。

螃蟹养殖中关于蜕壳的几个问题


如何知道河蟹将要蜕壳?
在生产上,判断河蟹是否要蜕壳,可采用以下方法:
(1)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3)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河蟹在蜕壳期间应注意哪些问题?

(1)每次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
(2)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用生石灰7.5~12.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
(3)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
(4)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开,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清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鲟鱼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鲟鱼属大型鱼类,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和适应能力强,在池塘(土池和水泥池)和网箱中均可养殖,而在池塘养殖鲟鱼时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池塘条件

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3亩为宜,水深2-3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5mg/L以上。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二、清塘消毒

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15-20厘米,用100-150kg/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用15-20kg/亩的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清塘后的茶麸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三、培养浮游生物

放苗前7-8天,按照每亩池塘准备50kg干鸡粪,且鸡粪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再去除杂物(过滤)后,全池泼洒。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继续做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四、苗种放养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种,体长在20cm以上为好。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400-600尾/亩。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

苗种运输前1-2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将水温调节到12-15℃,每袋放入体长20-30cm的鱼苗20尾,包装后运输。如果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出很好。

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

五、饲料的选择及投喂

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苗苗刚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有些鲟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应支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1/2为好。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

1、巡塘和生长情况观察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间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节气压低时,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定期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及健康情况,及时调整投喂率和放养密度,当池中鲟鱼生长差异过大时,要按其规格及时分塘。

2、水质管理每天测量水温3次,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测定。值得注意的是:鲟鱼是典型的底栖息鱼类,一般不会上浮游动,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即使在水中溶解氧不足时也不象家鱼那样明显的浮头,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主、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水体透明度低于25cm或溶解氧小于5mg/L时,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新。鲟鱼生长最适合的pH值为6.5-8.0,pH值过低会影响鲟鱼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数鲟鱼生存的温度上限为32℃,水温超过30℃则对鲟鱼生长有危险。水温控制可以参考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每年高温期过后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少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七、病害防治

1、真菌性疾病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水霉属和棉霉属等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水霉、鞭水棉霉等。病鱼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

2、细菌性疾病出血病由气单胞菌引起,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多危害鱼种,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为首先要进行好环境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用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无残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药预防。白身病的症状为体表缺乏黏液,鱼体体色变白,可以采用抗菌素治疗。细菌性肠炎的症状为鱼体腹部和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可以用诺氟杀星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治疗。

3、寄生虫鱼病主要有三代虫、车轮虫、小瓜虫等,防治方法可采用5%的食盐溶液浸液浸泡鱼体1小时,或用2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鱼体;也可以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4、非病原性疾病主要有肝性脑病、心外膜脓肿、黑体病、大肚子病等,该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养殖环境差,饲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环境,加强饲料质量管理。


奶牛泌乳期易出现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


奶牛养殖的目的是生产出质量好、产量高的牛奶,因此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规范化养殖的不断推进,奶牛养殖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奶牛的养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外,使奶牛的泌乳性能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在奶牛的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奶牛在泌乳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给奶牛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提高奶牛的繁殖力,加强奶牛产奶质量的管理,提高奶牛的身体素质等。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泌乳期易出现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

1、奶牛泌乳期易出现的问题

奶牛在泌乳初期易出现泌乳量下降的现象,奶牛的泌乳初期是指分娩后10天左有的时期,此阶段奶牛的食欲还没有完全的恢复,消化系统还不协调,采食量较少,并且体质由于产犊而较为虚弱,乳房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这些都会导致奶牛在泌乳初期出现泌乳量下降的现象。而此时奶牛的泌乳水平与其泌乳中期的牛奶品质和产奶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阶段提升泌乳量可为后期奶牛的泌乳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奶牛产后如果护理不当易发生疾病,如乳房炎、酮症、产后症以及胎衣不下、子宫炎等生殖系统疾病,这些都是导致奶牛泌乳初期产奶量下降的主要原凶。

泌乳盛期营养供给不足。奶牛在泌乳盛期的产奶量达到峰值,此阶段奶牛的食欲旺盛,采食量也达到最大值,但是下降的趋势也将会更加的明显。奶牛的泌乳盛期一般可持续2~3个月,这一阶段是产奶的关键阶段,其产奶量的多少对奶牛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对牛奶的品质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奶牛进入泌乳中期,干物质采食量已经达到峰值,干物质的采食量在下降时,产奶量也随着下降,但是采食量的下降幅度与产奶量的下降幅度并不是协调一致的,这就导致营养的供给不平衡,易造成奶牛的体况过肥,从而导致奶牛在泌乳中期的产奶量降低,牛奶的品质下降,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

泌乳后期奶牛的体重下降。奶牛在经历了长期的泌乳后,身体处于疲劳的状态,体质下降,体重也将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另外,为了提高产奶量日前多数养殖场在饲养奶牛时都大量的使用添加剂、催乳素等,易导致牛奶中药物残留,影响牛奶的品质下降,从而影响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2、解决对策

根据奶牛泌乳期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要提供合理的解决对策,使奶牛的生产性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在奶牛的泌乳初期要严格的控制挤奶量。尤其是在奶牛产后的1周内,要控制好挤奶量,否则易造成奶牛凶挤奶过度而致使牛奶中钙成分的大量流失,引发奶牛出现产后瘫痪,影响奶牛的健康,同时,过度挤奶对奶牛的乳房健康也不利。控制好泌乳初期的挤奶量可为奶牛尽快的恢复体质,维持较高的泌乳高峰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奶牛在产后虽然食欲较差,采食量较少,但是也要保证营养的供给,以避免出现能量负平衡,此时要饲喂优质的饲草饲料,并且要随着奶牛食欲的逐渐恢复,消化机能和乳房水肿的消退,逐渐的增加饲量,同时可饲喂一些多汁饲料,并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以提高泌乳初期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

奶牛的泌乳盛期通常会维持2~3个月,这一阶段是奶牛产奶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在此期间做好准备,以保持奶牛较高的泌乳量,充分发挥奶牛的泌乳潜能,尽量使泌乳高峰期维持较长的时间,以达到增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此阶段要给奶牛提供高能、高蛋白的日粮为主,增加奶牛的采食量,使其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尽量保持良好的体况,在此阶段不让体重有明显的下降。经此期间饲喂时不宜提供多汁饲料,否则会影响到奶牛干物质的采食量,对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日前大多数养殖场在泌乳盛期都采用引导饲养法,此法可使奶牛的产奶量迅速提高,该法从奶牛干奶期的后半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产犊达到泌乳高峰期,饲喂高水平的能量饲料,可降低酮病的发生几率,同时也利于产奶量的提高和体重的保持。

泌乳后期要及时的提供能量。奶牛在泌乳后期,体质较差,为了使其尽快的恢复体况,要加强后期的营养供给,如果奶牛在后期营养不足即会动用体脂来满足泌乳的需要,就会导致体重下降,影响健康。而当泌乳后期的营养充足时,奶牛的体况恢复较快,繁殖性能较高。这比奶牛在干奶阶段冉加强饲养管理效果要更好,效益要更高。凶此可适当的提高奶牛能量的供给,但是要注意不可饲喂过度。日粮的搭配要合理,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的搭配精料。

无论奶牛在哪一个泌乳阶段都要对其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加强牛奶质量的监控与管理,以确保奶牛的健康,提高奶牛的繁殖力,还要保证其保持较高的泌乳性能,要根据本场养殖奶牛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措施,对奶牛进行分阶段、分时期的饲养,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样才可获得奶牛养殖的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整个泌乳期易出现的饲养问题:
DMI不足、乳脂率低、乳蛋白低、生理性异常奶。
二、原因及解决措施:
1、DMI不足:
(1)影响DMI的因素:奶牛健康状况、日粮的配合、饲喂方式、环境舒适度、管理措施等。
1.2解决DMI不足的措施:
先检查奶牛饮水是否充足,食槽是否太脏,饲料是否发霉,其次检查奶牛是否发生了消化道疾病,再检查奶牛日粮组合是否合理、科学。保证有足够的采食时间(24小时不空料槽)。
1.2.1在满足营养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精料,使日粮的精粗比例更合理。(精:粗=50:50)。
1.2.2减少或不用发酵不佳的青贮料,如桔杆青贮,稻草微贮等饲料,因为,这种料中含NDF很高,NDF与DMI呈负相关。
1.2.3降解蛋白和非降解蛋白的比例要稳定(UIP/CP=30-35%)
1.2.4粗饲料的品质要提高,用易消化吸收的粗料,并保证粗料的长度(3.5厘米以上占干物质10%)
1.2.5注意日粮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满足。
22、乳脂率低:
2.1先检查奶牛的品种是否优良,再检查奶牛日粮配方是否合理、科学(因日粮组成、饲料物理形式不当、精粗比不合理、日粮营养不平衡等会造成瘤胃功能异常与代谢紊乱)。
2.2解决牛奶含脂率低的措施:
2.2.1提高粗饲料的比例和保证粗料的长度(3.5厘米以上占干物质的10%);
2.2.2精料加工不能太细;
2.2.3日粮中添加脂肪需要过瘤胃的脂肪;
因为环丙烷脂肪酸的作用,导致乳脂肪下降,因此添加脂肪要谨慎,必须用长链的饱和的脂肪酸的形式添加。
3、乳蛋白低:
3.1先检查奶牛的品种是否优良,再检查奶牛日粮配方是否合理、科学。因为有以下原因可能会导致乳蛋白过低:
3.1.1粮中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比例较低影响了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能量不足)。
3.1.2蛋白质或过瘤胃蛋白缺少或氨基酸不平衡。
3.1.3使用脂肪和油类作为能量。
3.1.4热应激或牛舍通风不良。
3.1.5干物质采食量不足。
3.1.6NDF太高,对乳蛋白有负面影响。
3.2解决乳蛋白低的措施:
3.2.1提高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
3.2.2提高日粮中NFC的浓度;
3.2.3提高UIP的浓度和补充氨基酸;
3.2.4提高日粮中硫的浓度;
因为瘤胃微生物利用无机硫合成氨基酸,因此,无机硫对瘤胃微生物合成蛋白质和氨基酸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大量使用青贮玉米或秸秆、NPN添加剂时。

4、生理异常奶(低酸度酒精阳性乳)
4.1定义:是指用68~72%的酒精与等量的牛乳混合而产生微细颗粒或絮状凝块的低酸度的牛奶。
4.2机理:酒精具有对蛋白的脱水作用,酒精分子进入蛋白质肽键的空隙内破坏构件,使蛋白质变性、沉淀。
4.3产生原因:
4.3.1饲养管理失调:
4.3.2日粮不平衡,可消化粗蛋白(DCP)和总消化养份(TDN)的过度或缺乏。
44.3.3矿物质的不足或过量,饲喂过高Ca时,乳中Ca离子增加,分泌的乳呈酒精阳性反映;CaCO3喂量过高,Ca、P代谢紊乱,牛患软骨症。而软骨症的牛易出现酒精阳性乳。
4.3.4饲料发霉变质,体内代谢平衡失调。
4.3.5乳中无机离子含量改变。
4.3.6粗蛋白稳定性降低。
4.3.7疾病的并发。
4.3.8其他因素。
4.4解决生理性异常奶(低酸度酒精阳性乳)的措施:先检查奶牛的家属史(因为发生酒精阳性奶的奶牛有遗传可能),其次检查奶牛的年龄(年龄越大越易发生)和产犊间隔(因为产犊间隔越长的牛越容易发生),再检查日粮中的饲料问题和营养要素等问题。
4.4.1加强饲养管理,供应平衡日粮。
4.4.1.1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合理供应日粮,精料特别是蛋白饲料的喂量不应过高或不足,防止奶牛发生酸中毒;粗料要充足,保证优质干草如苜蓿草。
因粗饲料的品质太差和粗饲料的长度太短,造成日粮中有效中性洗涤纤维(efNDF)不足,从而引起瘤胃中乳酸的浓度增多,严重可能引起酸中毒。
4.4.1.2加强饲料保管,严禁饲喂发霉、变质、腐败饲料。
4.4.1.3重视矿物质的供应,注意日粮中Ca、P、Mg、Na的供应量和比例。奶牛每天饲喂100克小苏打和50克氧化镁,最好二者混合。
4.4.1.4饲料要固定,不能突然更换。啤酒糟,麦糟,豆腐糟的比例减少,严重时,这些饲料停喂。4.4.1.5加强挤乳卫生和环境卫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4.4.2药物治疗:目的是调节机体全身代谢、解毒保肝、改善乳腺机能。采取补钠补糖。
4.5预防为主:因机体健康状况是抵抗和适应各种外界刺激的因素的基础,饲养管理水平则是促进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

母猪饲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养好母猪是为了产出更多、更好、更优良健壮的仔猪。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母猪哺乳期和母猪断奶到再配种的间隔时间、提高母猪的产仔数和成活率,就能达到提高母猪年生产能力的目的,进而达到饲养母猪经济效益乃至整体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接下来给大家详细介绍在饲养母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正确的对策。
1为什么在饲料中加入麸皮等高纤维的原料还是无法改善母猪便秘?
一般来讲,母猪饲料中所含粗纤维比育肥猪的稍高,但所排粪便仍比育肥猪硬,这是因为母猪会产生乳房水肿,而育肥猪不会。母猪因四脚着地,体内大量的水分会流向乳房,造成乳房水肿,所以会产生便秘的现象。如果不针对乳房水肿来解决问题,而只在饲料中添加麸皮等高纤维的原料,问题还是得不到改善。
解决对策:①增加母猪的运动;②增加青绿饲料的用量;③使用粗纤维饲料,如麦麸、紫花苜蓿粉等;④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糖蜜,对母猪可起到润肺、润肠、通便的效果,可提高母猪的采食量;⑤消除乳房水肿,调整体内渗透压平衡,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消除便秘现场。
2母猪厌食怎么办?
母猪厌食的一般原因:哺乳期的疲劳,使母猪过分消瘦;妊娠91d后饲喂不当,过度饲喂;使用低能低脂肪饲料;饲料搭配单一或过于精细,饲料中缺乏粗纤维;饲料中含霉菌毒素,或饲料保存不当变质;猪舍高温高湿,母猪受热应激;母猪有慢性病或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母猪有陈旧性肠道病;酶、激素使用混乱;缺水等。母猪厌食症,轻则造成不发情、流产、死胎、产弱仔等,重则可造成种用价值丧失
解决对策:①防止母猪发生乳房炎;②消除母猪便秘现象;③缩短分娩时间,减少产道的感染,配合环境消毒;④降低母猪的体温,采用滴水装置调节环境温度,减少母猪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如麸皮),()以降低采食增热;⑤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并用湿料;⑥增加母猪饲料的适口性。
3有些母猪为什么不发情?
由于农村饲养猪只比较粗放,大多数母猪在8~10月龄时还没出现发情症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饲料单一,需调整饲料配方或更换饲料;(2)母猪饲养过瘦或者过肥,需调整体重;(3)疫病原因,母猪子宫炎、阴道炎等或其他无法靠目测诊断的隐形疾病造成的;(4)其他原因,如饲养管理不当和卵巢静止、内分泌不平衡、体脂量不够等。
解决对策:①适当加大日粮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供给,对于外来品质母猪要饲喂专用预混料;②适当接触公猪,让母猪感受公猪的气味,刺激其生殖系统的发育;③仔猪断乳后,要加料催情,使母猪的体脂累积到一定程度,以利发情;④将持久不发情的母猪定期赶到不同的猪栏里,不断更新环境促使其发情;⑤母猪产后加强治疗产科病,让其尽快恢复健康。
4一窝小猪中最后出生的为什么常窒息而死?
生下的一窝小猪中,最后出生的常因窒息而死,其原因是在仔猪未产出时脐带已断裂,如果由于母猪贫血、疲倦、无力收缩而无法将仔猪及时排出,仔猪在5min内即会窒息而死。热应激、贫血或疾病等也是导致仔猪窒息死亡的常见原因。
解决对策:①提高母猪营养以预防贫血;②在母猪饲料中添加优良的有机铁,以增加母猪腹部的收缩能力;③降低热应激,降低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④重视分娩舍的消毒。
5母猪为什么会出现蹄病?
软脚是因将母猪关在易滑的地板上而导致其脚部紧张,造成骨骼异常而引起的。当母猪有良好的泌乳能力或分泌乳量增加时,若不额外补充较多的钙、磷,则易导致蹄病。关节炎因细菌感染所致,必须靠勤消毒来降低发生率。蹄裂的原因除猪舍地板粗糙外,主要是缺乏生物素,而且缺乏生物素的猪很容易擦伤。
解决对策:①加强猪场、猪舍结构设计与建设,要在满足猪舍温度的条件下尽量解决通风和排湿问题。在细微之处加以控制,例如猪舍地面的粗糙程度、墙壁的粗糙程度、排水沟的位置、漏缝地板的漏缝宽度等,尽量解决这些物理性和机械性因素造成的猪舍缺陷,防止猪蹄部的物理性与机械性损伤。②加强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按照猪的不同生理阶段合理喂给饲料、合理进行消毒。使用强酸或强碱消毒时,要在消毒后1~2h用清水进行充分清洗,然后才能让猪接触;③加强疫病控制,合理使用疫苗和兽药,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总之,在饲养母猪过程中还会有许多的问题出现,我们都要耐心地去对待这些问题,尽可能地寻找最好的办法去解决,多多积累和学习,这样才能在饲养母猪的工作效率上大大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也会有所提升,才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与养殖前景。
参考文献
周义奎,高玉宝.农村母猪饲养管理中的常见问题.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
张金龙.种猪精细饲养管理的关键点.养殖与饲料,2012(5).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50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