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管理大闸蟹池塘养要做到“五勤”


夏季是河蟹生长旺季,搞好这一时期管理,是获得养蟹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此时养蟹管理工作要细致深入,常抓不懈,其技术措施要做到“五勤”:
1、勤巡塘检查,防止缺氧
每天坚持早晚巡塘1次,主要观察河蟹的吃食、活动情况以及河蟹生病情况,检查防逃设施是否有漏洞,有无逃逸现象,高温季节气温较高,水中溶氧少,要防止缺氧。
2、勤捞除水草,防病害
高温时,有时水草被河蟹夹掉,漂浮在水面上,如果不捞除就会腐烂,败坏水质,所以要勤捞除水草。同时加强河蟹病害的防治,每15天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调节水质杀菌消毒,预防疾病。
3、勤注新水促进河蟹生长
高温期是河蟹生长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抓好水质的调节,坚持每2—3天换水一次,每3—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20xx做好养殖依据。

相关阅读

春季大闸蟹养殖户管理蟹塘要做到“六个一”



春季水温逐渐回升,此阶段塘蟹养殖管理对于全年生产至关重要,是养殖大规格河蟹,夺取高产高效的重要基础,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好一池水。春季自然水源中是野杂鱼繁殖盛期,为防止野杂鱼混进河蟹池塘,残食河蟹并造成争饵、争氧,因此,在进水管道上一定要严格安装双层滤网,确保万无一失。养殖过程中,做好池塘水质管理养护,确保养殖池水肥、活、嫩、爽。
二、放好一塘蟹。要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健康无伤、体表洁净的优质健康蟹种。蟹种规格应在每120只/千克以内,内塘圈养亩放500只~800只。蟹种放养时,最好用高锰酸钾20毫克/升溶液进行消毒3分钟~5分钟,杀灭蟹种体上的有害病菌和寄生虫。
三、种好一池草。多元化栽种水草,避免品种及分布空间的单一化,早期以种植伊乐藻,清明前后种植轮叶黑藻和水花生等,水草的总覆盖率控制在50%~60%左右为宜。水草种植应按“条式”或“井式”方式,形成几条规则的“水道”,以促进水体的流动。
四、铺好一塘螺蛳。螺蛳既可作为河蟹优质动物性饵料,又有着净化养殖池塘水质的功能。但一次性投放太多容易造成水质太清瘦,青苔大量繁殖。因此,采取多次投放效果更好,可在清明前,每亩放螺150千克~200千克,然后在7月份~8月份再次投放100千克~150千克,将其均匀撒放在蟹池四周和浅水处,也可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进行多次投放。
五、早投一把饲。春季气温回升较快,蟹种开食较早,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逐渐增加,应及时投喂精饲料,并辅以15%~20%的粗饲料,按照由少到多的原则,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喂,以利于蟹种尽快恢复体质、生长脱壳,为取得高产、高效打好基础。
六、防好一池病。河蟹疾病的防治,需要在“防重于治”的指导方针下,采用“生态健康养殖”的管理技术。蟹种下塘第一次脱壳后,全面使用一次杀虫药并消毒,一般可以用蟹净安、二溴海因等药物进行预防。河蟹每次脱壳前后,适时使用矿物质补充剂新硬壳宝或磷酸二氢钙,补充微量元素,以增强幼蟹体质,促进脱壳生长。5月份以后,河蟹吃食开始旺盛,可投喂内服中草药进行预防。

河蟹脱壳期管理要做到“四看”“四注意”



从扣蟹到商品蟹至少经历五次脱壳,脱壳后的蟹体重比未脱前会增长30%-40%,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都会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形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因此确保河蟹顺利脱壳,以及脱壳后的生长是养大蟹的关键。
1、“五看”来判断河蟹脱壳高峰期:
一看河蟹体表:脱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而脱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部无水锈,步足软;
二看河蟹规格:河蟹脱壳后壳长一般会比脱壳前增大20%,因此在巡塘时,如发现规格增大、体色偏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可能开始脱壳;
三看是否有空蟹壳:巡塘时如发现近岸处、水草中有脱壳后的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脱壳了。
四看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脱壳前会停食,如连续几天发现残饵量大辐增加,经检查也未发现水质、病害等其他原因,则表明河蟹即将大批量脱壳。
2、脱壳期间“四注意”:
一注意加强巡塘:巡塘时应留心观察周边环境、水色变化、吃食情况、脱壳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脱壳顺利。
二注意保持水体稳定:脱壳期间一旦水环境发生变化,河蟹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影响脱壳成活率,所以脱壳期间尽量不换水,同时保持水位稳定。
三注意饵料的适口性与数量:为确保河蟹脱壳的同步率,每次脱壳来临前应在饵料中加入脱壳素,同时少量增加动物性饵料,减少软壳蟹被残食的机率。
四注意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补充:前期水温偏低,普通的生石灰和磷酸二氢钙等物质中的钙元素不易被吸收,要保证脱壳后的成活率必须加大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补充,特别是离子钙和维生素的补充。

为了保证二壳的顺利蜕壳,河蟹塘管理要做到这些



经过“严寒”,经过“酷暑”,河蟹的一壳已经接近尾声,即将迎来河蟹的二壳。为了保证二壳的顺利蜕壳,我们要做到如下管理:
1、消毒
河蟹塘口一壳蜕壳基本结束,有些塘口出现甲壳溃疡,魔爪现象!引起河蟹死亡。建议使用超碘杀菌消毒,减少有害细菌繁殖,同时用黄金益菌素培养有益菌群,为河蟹提供良好的环境
2、水浑
蟹塘的水浑分为泥混和白混。泥混的情况又分为:新开塘口下雨后的水浑、老塘推过沟下雨后的水浑、投食量不够的水浑、天气变化河蟹应激的水浑、野杂鱼多等。阴雨天容易倒藻,水质会泥混,透明度低,草不容易长,河蟹产生应激。建议先用水博士解毒调水稳水,再用黄金益菌素调水,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提高水草的活力。水质变化大,容易让水体中有害菌繁殖,可以用弧菌天敌+黄金多糖消毒,降低水质外部环境中的杂菌。白混是由于水体中的虫子过多而引起的。对于虫子过多的塘口,可以先杀虫,然后底改,再解毒,最后肥水。杀虫要选择晴天早上太阳没出来之前,用喷雾器距离岸边1米的距离打杀虫药,杀虫后当天晚上做底改,分解虫子的尸体,全效底改,5亩/袋,第三天上午解毒,水博士,3亩/瓶,第四天上午肥水,纳米黑金+绿爽+黄金益菌素,8亩/组。
3、青苔
河蟹池塘的青苔可以分为老苔和幼苔。针对少量的幼苔可以用纳米黑金化水全池泼洒;对于池塘底部的幼苔,第一天用全效底改,第二天用纳米黑金+乌金膏化水全塘泼洒。针对老苔,可以用纳米黑金+纤纤净干撒或者用纤纤净拌着碎泥干撒。
4、调水
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水体透明度高,阳光直射底部,青苔容易生长,三天就是一个变化,可以用纳米黑金和绿爽或乌金膏肥水,培养藻类,为河蟹提供营养同时可以抑制青苔生长
5、提供营养物质
河蟹在蜕壳期间吃食量较少,刚脱完壳,体质较差。此时可以投喂高蛋白的饲料、冰鲜鱼或者是在饲料里拌内服产品,快速提升河蟹体质。
河蟹池塘发生任何的事情都不是小事情,水好、草好才能养出好的河蟹

夏季大闸蟹养殖池塘管理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夏季是全年气温较高的季节,这一时期河蟹养殖池塘中有机物发酵分解加快,水质极易变坏,池水溶氧随水温度升高而降低,河蟹应激反应明显,体质下降,自身免疫能力减弱,病害也随之增多。因此,加强夏季蟹池养殖管理至关重要,主要应抓好以下四点:
一、水质调节 
当气温达到35℃左右时,预示着夏季高温的来临,此时应将蟹池滩田(浅水区)处的水位控制在0.80m以内,保持水草的正常生长。蟹池四周养蟹沟(深水区)的水位保持在1.5m左右,防止水温升高。夏季水温高,池内水质容易变浓,有毒有害物质也逐渐增多,应经常加换新鲜水,一般每3-5d加水1次,每次加水20㎝;每10-15d换水1次,每次换水30%。每半月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667㎡,方法是加水溶化后全池泼洒。每月使EM菌、枯草杆菌、底净宝等生物制剂,分解池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改良养殖水体环境。经常开启增氧设备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为河蟹创造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
二、水草养护
随着水温的升高,蟹池内伊乐藻容易出现“疯长”现象,从而影响河蟹的活动,并容易造成大面积败草而破坏水质,此时应人工清除部分伊乐藻,,为河蟹的出行排开通道。另外每隔15-20d全池泼洒1次氨基酸护草肽,促进水草根部生长、茎株矮化、叶片粗壮,防止因茎叶腐烂而破坏水质。对于早期水草破坏严重的蟹池,应及时采取移载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萍等补救措施。
三、合理投喂 
夏季河蟹除中午水温较高时潜伏水底及水草丛中外,早晚天气凉爽时,一般都要出来活动、觅食,而且摄食量较大。此时应保证有充足的饵料供给,以满足蟹体生长的营养需求。饵料的投喂应坚持动物性、植物性饲料合理搭配,确保河蟹生长对营养的全面需求,切忌投喂品种单一、营养片面的饵料。可以投喂水草、瓜片、菜叶、稻芽和煮熟的玉米、小麦等植物性饵料为主,搭配投喂小杂鱼、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最好选择投喂营养全面的河蟹专用颗粒饲料。无论投喂何种饲料,都必须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喂时应做到新鲜、可口、适量。日投喂2次,早、晚各投喂1次,以傍晚投喂为主,占日投喂量的60%-70%,投喂地点可选择在草丛及水温较低的地方。投喂量为池塘河蟹体重的8%左右,一般以投喂后2-4h吃完不剩余为宜。具体的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温度和蟹的活动及生长情况灵活掌控。
四、病害防控
病害防控应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夏季应控制用药次数,病害防控重点是通过使用微生物制剂将池水调控到最佳状态,降低池内有害细菌,并辅以生石灰、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针对寄生虫病,可用0.8mg∕l硫酸锌(60%)进行杀灭。同时,还需定期投喂用维生素C、维生素E、甜菜碱、大蒜素等制成的药饵,一般5-7d为一个疗程,以增强河蟹体质,提高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夏季池塘养殖河蟹管理要做好五方面技术



夏季是各种动植物生长的黄金时期,因为夏季气温升高,水温适宜。对于渔业养殖户来说,夏季也是河蟹的生长黄金期,在夏季河蟹食欲旺盛,活动力强,利于促进消化吸收,生长速度快。但同时也是河蟹各种至病菌的高发期以及病害、缺氧问题的多发期。所以夏季对养殖户来说池塘管理不是小事,它是关系到养蟹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养殖户必须认真做好池塘管理工作,确保养蟹生产安全、健康、有序地发展,并取得理想的产量和效益。
一、水质
夏季天气炎热,水温过高。河蟹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喜欢在水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由于养殖户的池塘养殖面积大小不一,水体受环境影响较大,面积小的池塘,水质不好控制,稍有疏忽,水质就会变坏,威胁到河蟹的养殖,所以为了保持养殖池塘水质的良好,就必须经常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10天左右注水一次,注水时必须排除池塘底污物、残饵等,以防高温腐烂,败坏水质。保持水位在1.2——1.5之间,透明度在40CM以上,溶解氧在5mg/L以上。达到水质的肥、活、嫩、爽。促进河蟹的健康生长,提高河蟹的养殖产量,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二、投饵
河蟹在水温28度左右时,摄食旺盛,生长较快。这时应保证河蟹吃饱吃好。夏季除了特别炎热的天气以及缺氧、生病以外,河蟹都能摄食良好,应加紧投喂,并按照“荤素搭配”的饲喂方法投喂。因为夏季高温,池塘中水草丰盛,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搭配饲喂少量的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是豆瓣、玉米、高粱、小麦、水草等以及河蟹的专用颗粒饲料。动物性饲料是小杂鱼、小虾、螺狮、畜禽废弃下脚料等。饵料品种应多样化,以保证河蟹的营养要求。每天投喂两次,早、晚各一次,避免投喂不足,河蟹吃不饱,耽误生长,和投喂过多,造成浪费,污染水体,破坏水质。让河蟹吃饱又不剩残饵为好,让河蟹吃饱、吃好,快速生长。
三、环境
搞好夏季池塘环境管理,就是要保证河蟹有个饵料丰富、水草丰盛、氧量充足、凉爽安定的生活空间。夏季为了不让高温炎热的天气阳光直射水面,使河蟹有降温避暑之外,同时也保证河蟹在脱壳之时有藏身避敌之外,在蟹池中应移植或栽种水草。水草的品种应多种多样,不仅有浮叶植物,还应有挺水植物以及河蟹喜食的沉水植物。水草不仅有净化水质,增加水体含氧量、供河蟹食用等功效,还可为河蟹创造良好的生活场所,促进生态平衡、良性发展、减少病害发生。水草多的池塘中产出的河蟹品质佳、个体大、膏满黄肥、售价高、销售快、效益好。
四、疾病
疾病应以防为主,治疗为辅,采用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池塘水质及病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用药,做好防病工作,减少疾病发生。要用安全、环保、健康的药物进行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物,确保生产出健康优质的河蟹。
五、管理
坚持巡塘,做好记录。注意观察河蟹的吃食及活动情况,以及水质的变化情况。做好防逃、妨害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河蟹养殖健康有序地进行,顺利地度过夏季生长旺季,达到理想的规格和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夏季池塘养殖大闸蟹的管理技术要点



移栽水草 蟹池移栽伊乐藻、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盖率达50%左右,使河蟹生长在多水草的水体中,接近自然生态条件。水草不仅是河蟹喜爱的植物饲料,还为河蟹提供隐蔽场所及附着生物的基质,同时它们具有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有机质,降低水的肥度,澄清水质,加强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高温季节吸收太阳热能,降低水底温度,改良水环境等重要作用。对腐烂的水草,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当水草不足时,要及时补充。
调活水质 夏季水温高,水质极易败坏,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活、爽、嫩,溶氧高,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一是加深水位,保持池塘正常水位在1.5米左右。养殖辽蟹的池塘,水深要达2.0米以上,以免灼伤蟹体。二是高温季节,每3-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30-40厘米,最好边排边注,使池水呈微流水状态,换水时应保持水位稳定,遇到恶劣天气,水质变化时,要加大换水量,尽量加满池水。换水前要捞去池中的残留物,避免水质污染。如发现河蟹往岸上爬的次数和数量增多、口吐泡沫,多为缺氧现象,应立即换水并加大换水量。三是每隔7-10天,泼撒一次生石灰,每次每亩用生石灰15公斤,有澄清水质,增加水体钙质的作用。
投足饵料 夏季应坚持每天早晚投饵,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10%左右,以第二天略有剩余为度。其中下午5点投饵量为全天投饵量的70%,对吃不掉的残饵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饵料要新鲜、适口、不腐烂变质。动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虾、螺蛳、蚬、动物内脏、水生昆虫、蚕蛹等;植物性饵料有:麦类、豆饼、黄豆、瓜果、蔬菜、水草等。其中植物性饵料占60%左右。饵料要做成团或块,以提高饵料利用率。也可投喂河蟹全价颗粒饵料,投饵时视天气、水质、河蟹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所投饵料要投放在有水草的浅水区,布点要均匀。
注意防病 高温季节,致病因子多,易引发各种河蟹疾病,尤其是暴发病,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辅以药物防治疾病。可定期交替泼洒1ppm土霉素粉、0.5-1ppm呋喃唑酮、1-2ppm硫酸锌、0.5ppm蟹安灵等药物;经常投喂药饵,每1000克蟹重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饵投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壳粉、骨粉、鱼粉、禽蛋壳粉,以利河蟹脱壳。发现疾病,对症下药。寄生虫病可用5-10ppm福尔马林或其他杀虫剂全池泼洒,细菌性病用消毒药物进行水体消毒2-3次,全池泼洒药物与投喂药饵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夏季大闸蟹池塘伊乐藻的控制管理技术



新蟹池内适量栽种伊乐藻有利于净化水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河蟹池塘提供天然饵料,促进河蟹生长发育。但是随着水温升高,伊乐藻容易出现“疯长”现象,从而影响河蟹活动,并且容易造成蟹池缺氧和大面积败草破坏水质。因此,必须加强对伊乐藻的控制与管理。
1、人工清除部分伊乐藻
一是漂浮和腐烂的伊乐藻应及时捞出水面;二是间隔三米左右,整行拔去生长过密的伊乐藻,在池底留2-3m的通风沟,将伊乐藻覆盖面积及控制在40-50%,为河蟹的自由活动留有一定空间;三是对长出水面的伊乐藻用刀具及时做割梢处理,使草头没入水面20cm以下,防止遇到大的风浪,增加浮力,脱根死亡。
2、控制水位,适时增氧
蟹池塘水位过浅,容易造成伊乐藻生长过快,水位过深,伊乐藻无法进行正常光合作用而腐败死亡。因此6月份以后应该将水位严格控制在1-1.2m,以营造良好水草生长环境。遇高温,闷热天气,蟹池及时开增氧机增氧,保证池塘溶氧充足,防止伊乐藻夜间缺氧死亡。

夏季高温季节大闸蟹养殖管理的五个技术要点



1、优选水草:在夏季养蟹池内的水草应以沉水植物为主,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为辅,外河、湖泊的水草要连根带泥移入。水面遮阳的水生植物最好选用空心菜,空心菜除能提供蜕壳栖息场所,躲避敌害,净化水体,提供天然饵料外,还可在高温季节起避暑降温作用,预防河蟹的性早熟。另外还可适量增加小青萍、水葫芦与水花生以控制河蟹性早熟。水草夏季总体覆盖率应保持在2/3左右。
2、科学投饵:夏季动物性饲料不利于河蟹消化吸收,一般植物性饵料占投喂量的60%左右,宜以水草、青萍、南瓜、西瓜皮等为主,适当搭配小麦、玉米、豆饼等或河蟹夏季全价颗粒饲料,日投饵量为池蟹体重的8-10%,饵料投喂应采用“四定四看”投饵,确定饵料投喂量的增减,一般以投喂2小时后检查略有剩余为好。若发现蜕壳蟹应及时在饵料中添加蜕壳素,促进河蟹顺利地蜕壳。
3、调控水质:一般水深要求1.2-1.5米,高温时可适当加深,保持中下层水温稳定在28℃以下。每3-5天换水1次,每次边排底部老水边注新水20-30厘米;进排水口要用40目密眼网布扎牢,严防敌害生物和野杂鱼进入,并防止河蟹逃跑;pH值控制在7.5-8.5之间;透明度为40厘米左右;每10-15天泼生石灰1次,每次每亩每米水深10公斤。
4、加强预防: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每10-15天泼洒生石灰或二氧化氯以及“甲壳净”、“纤虫净”等杀虫剂全池泼洒,交替使用;每月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大蒜素或免疫增强剂,连用3-5天;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蛭弧菌等。
5、抓好管理:坚持每天巡塘,了解河蟹的摄食、防逃设施及敌害情况。若有河蟹逃走,要及时更换损坏的防逃设施;及时捕捉养蟹池中的敌害生物;出现病蟹、死蟹应立即查清原因,抓紧处理。

夏季河蟹养殖管理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在面对夏季即将出现高温、少雨等情况,为切实做好高温季节下河蟹养殖管理等工作,努力提升渔业科技入户的养殖水平,重点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注重水草的管理:水草既可作为河蟹的植物性饵料,也是河蟹栖息、脱壳、隐蔽的场所,同时还可以遮阳、降温。适宜蟹池水草主要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盖面积占养殖面积的58%左右,同时对长出水面的伊乐藻用刀具及时做割梢处理,对水草覆盖全池的要适当稀疏。
二、加强水质水位的调控,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恶化,有毒有害物质增加。要保持水质肥、活、爽、清和较高的溶氧,透明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PH值控制在7.0—8.5之间,水位深度最好保持在1.5米左右。高温季节每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40厘米左右,边排边注,每隔10天每亩水用新鲜生石灰10公斤全池泼洒一次,改良水质,增加水中钙质,有利于河蟹脱壳生长。
三、科学投喂:注意营养均衡,投饵按照“四看”“四定”的科学方法:饵料入池应在4小时左右吃完为宜。夏季河蟹饵料应以植物性为主,合理搭配动物性饵料。同时,根据蟹池内螺蛳实际数量,在八月上旬进行一次补放,以确保河蟹活体饵料充足。
四、加强病害防治,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定期外用含氯或含碘制剂等水体消毒剂和生物制剂以及“甲壳净”、“纤虫净”等杀虫剂全池泼洒,交替使用,每月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通过外用内服可有效防止蟹病的发生。
五、确保安全:预防事故,野外作业做好防暑降温防雷电等安全防范工作。勤巡塘,查设施,特别是圩堤,电力,闸涵等设施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82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