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母猪受胎率的措施

提高母猪受胎率的措施有选好种公猪和种母猪,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发情鉴定,适时配种。种公猪要选择睾丸大小一致且排列对称的,种母猪要选腰身长且有14个奶头的。加强饲养管理,使种猪能够保持均衡的营养。做好发情鉴定,母猪发情稳定后才可以配种。要适时配种,提高受胎率。

1、选好种公猪

种公猪的性欲与种公猪的体况,都与精液质量的好坏有极大的关系。而精液品质不良,会导致母猪空怀,降低猪群的整体受胎率。因此,要选择体质健康,无疾病的种公猪,睾丸大小一致,排列对称,雄性特征明显。

2、选好种母猪

选择腰身长的小母猪做种用母猪,且身体健康,无疾病。而奶头好坏是选择种母猪至关重要的一环,一般选择14个奶头的种母猪为好,奶头大小要选择大如黄豆且大小一致、成双成对。

3、加强饲养管理

要加强种公猪和种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到运动经常化、饲料营养化、配种合理化、生活规律化、环境舒适化,使种猪能够保持均衡的营养。还要保持猪群适宜的公母比例,避免公猪的超负荷使用。人工授精公母比例为1:250为宜,本交为1:15-20为宜。

4、做好发情鉴定

母猪发情周期通常为2021天,断奶母猪一般在断奶的3-7天开始发情,母猪发情稳定后才可以配种。如果母猪不发情,要采取措施促使母猪发情,可以用公猪诱情,或是让仔猪提早断奶,或是将母猪并窝、适当运动、按摩乳房、减少饲喂量等方法刺激,或是用药物催。

5、适时配种

母猪发情周期通常为2021天,每次持续35天,一般在母猪发情后24-48小时内配种容易受胎。采用双重配种的方式,即母猪用两头公猪进行配种,期间间隔30分钟-2小时,可提高母猪妊娠率和产仔率。

精选阅读

奶牛情期受胎率及提高奶牛受胎率的方法


规模经营的养牛场对奶牛的受胎率一般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很多牧场要求奶牛情期受胎率要达到60%,年总妊辰率达92%,那么,奶牛情期受胎率怎么计算呢,如何提高奶牛受胎率的方法?

奶牛情期受胎率计算方法:

1、全年受胎率系指全年全群配种母牛数和受胎头数的百分率。可反映出在一个年度内全群受孕及空怀情况。

具体计算按繁殖年度划分。即从头年的10月1日到本年的9月30日。

2、情期受胎率一般按月或年统计,是对某群牛或某个配种员所负责的牛群说的,不是指在一个发情周期内受胎率。如某个月的情期受胎率指这个月确认受胎头数占当月参配情期数的比率,一头牛在一个月内可能出现两次发情,并且都进行人工输精,那么参配情期数按两次计算。 情期受胎率计算公式:受胎母牛头数/参加配种总头次配后2个月内出群未孕牛只100%。

提高奶牛受胎率的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管理是保证奶牛身体健康,防止奶牛由于营养不良引起不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奶牛配种受胎率的基础。营养缺乏或者营养不均衡都可以导致奶牛发情不规律,以至于受胎率低。因此要保证奶牛合理的营养供给。当奶牛机体缺乏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时,奶牛的生殖系统发生紊乱,当缺乏严重时还会延迟青年奶牛初情期的到来,抑制成年奶牛发情,使发情不明显,排卵率降低。在饲喂奶牛时,要避免奶牛过肥,过于肥胖的奶牛不易受孕,奶牛在配种前应保持中上等膘情即可,这时的奶牛发情明显,配种率高,同样奶牛的饲养也不要过瘦,体况过瘦的奶牛,营养不足,不但会出现发情异常的现象,使发情推迟,影响受孕,还会由于其自身的营养不良,不足以供给受胎后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合理的搭配日粮的营养很重要。母牛在产后恶露还未排净前,不可多喂精料,以免影响奶牛生殖器官的复原及产后正常的发情。所饲喂的饲料要求多样化,青绿多汁的饲料、优质干草等粗饲料和精料要合理的搭配,使奶牛的营养均衡。同时要保证奶牛有一定量的户外运动时间,有充足的光照,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对提高奶牛的生殖机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牛舍的卫生要保持清洁,做到冬暖夏凉,空气流通好,排水良好,牛体要定期刷洗,以保证牛体的健康。在配种、接产等过程中要做好消毒工作,不但可以防止生殖器官的感染及乳腺炎,还可以有效提高配种受胎率。

2、掌握奶牛初配年龄

青年奶牛的初配年龄是奶牛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正确掌握母牛的初配年龄,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性能,可直接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还会影响泌乳性能。准备掌握奶牛的初配年龄对整个牛群的质量以及其生产性能以及繁殖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母牛达到性成熟时并不意味着就达到了适合配种的年龄,因为奶牛的性成熟要早于身体发育成熟,母牛在性成熟后,体重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适宜配种。一般情况下,奶牛初配体重应达到成熟体重的70%时才是适宜配种的年龄,当年龄达到标准,而体重不达标,则初配年龄应该相应的推迟,反之,初配年龄也可提前。如果青年母牛的初配年龄过早,不但会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使泌乳水平不高,在生产中还容易发生难产的现象,所产犊牛的体质、体重均不理想;如果母牛初配过晚,则会造成母牛体况过肥,不易受孕,并且增加了饲养成本。所以掌握好青年奶牛的初配年龄很重要[养殖网:www.nczfJ.com/]。

3、掌握发情时间

奶牛发情时的症状。空怀母牛每21天发情1次,母牛发情时所表现的症状为,在发情前期,母牛表现兴奋和不安,阴道中有稀薄的透明黏液流出,敏感易躁动,活动量增加,哞叫,食欲减退,产奶量下降。两耳直立,弯腰弓背,体温升高。发情早期的母牛追赶和爬跨其他牛,但不接受其他牛的爬跨。在发情中期,奶牛的阴门出现湿润并且有轻度红肿和松驰的现象,阴唇黏膜充血,潮红有光泽,这一阶段的母牛发情旺盛,愿意接受其他牛的爬跨,并且站立不动,后肢叉开并举尾,阴道有大量半透明黏液流出。发情后期,在接近排卵时,母牛会持续表现发情的行为,但母牛不愿意接受爬跨,阴门有少量乳白色黏稠液体流出,一此母牛还会有带血的黏液从阴道流出。根据以上母牛发情期的特征,在配种期间,每天进行3~4次观察奶牛发情的工作,做到不漏掉发情的奶牛,记录奶牛发情的时间,以确定配种时间。

4、适时配种

准备掌握奶牛发情时间和发情规律,做到适时配种,是提高奶牛配种受胎率的关键,应该准备掌握配种的时间,一般母牛在产后的第45~60天开始第一次的发情,发情间隔为21天,发情时间多在中午。母牛在卵泡发育后期或卵泡成熟期时配种,可以达到最佳的受孕效果。因此要定时查情,在实际生产中主要鉴定的方法为直肠检查法,通过直肠壁触摸卵泡的发育情况来确定母牛的发情进度及配种的时间。但是在检查进动作要轻柔,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卵泡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影响奶牛的配种受胎率,因此在用此法时要结合奶牛外部的发情症状来进行检查,配种的原则要做到老配早,少配迟,半中间。

5、做好妊娠早期保胎工作

如果母牛在配完种后4060天不发情,可通过直肠检测确定是否受孕成功,如果确定受胎成功则进入妊娠期,为了避免发生早期胚胎死亡和流产的现象,经此阶段更应该加强饲养管理,使营养充足,及时补充微量元素。母牛在配种后的19天内,有15%的胚胎会发生早期死亡,原因是由于奶牛体内的黄体功能弱,使孕酮的分泌不足导致的。因此,可在配种后的第7~13天肌肉注射注射黄体酮或亚硒酸钠维生素E,可有效降低胚胎早期死亡的几率,提高受胎率。

怎样提高乌头驴的繁殖力、受胎率和成活率?


如今养驴行业已经成为了养殖产业中的一个新兴行业,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养殖驴,其中乌头驴是最常饲养的品种之一。对于养殖户来说,驴的繁殖能力、受胎率和成活率关乎着未来的持续性的经济效益,因此颇为看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乌头驴的繁殖力、受胎率和成活率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怎样提高乌头驴的繁殖力、受胎率和成活率?

提高繁殖力:1、调整畜群结构,增加繁殖母驴的比例,繁殖母驴在畜群中的比例达到50%~70%。

2、合理布局,推行人工授精,使尽可能多的母驴参加配种。

3、增膘复壮,促使发情。

提高受胎率:1、改善饲养管理,维持母驴适度膘情。

2、公驴精液质量高,冷冻精液品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3、适时输精配种,须从三方面入手:①准确掌握发情鉴定;②掌握适宜的输精时间;③熟练掌握输精技术。

提高成活率:1、认真护理好新生驴驹。

2、注意保暖,防止贼风袭击驴驹,特别是气候聚变时,更应注意。

3、及早让驴驹吃上初乳,生后两小时内吃上最好。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驴驹刚出生的这一阶段,需要仔细观察,胎粪是否排出,母驴饲料是否卫生,褥草是否干燥,然后及时对这些症状做出相应的反应,以免导致不好的后果。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养殖肉兔提高肉兔受胎率的方法


秋季气候适宜,肉兔食欲旺盛,生殖机能活跃,受胎率高。

一般来说,母兔发情时配种受胎率高,因此要经常对兔群进行发情检查,及时发现,及时配种。配种时,要注意将母兔放入公兔笼内进行交配,交配后及时将母兔臀部提起,并用手拍两下,促使阴道与子宫收缩,防止精液外流。配种可采用双重、重复、血配等自然交配法,有条件者亦可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对长期不发情的个体,除加强饲养管理外,还要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催情。

据观察,1天之中,中午12时配种受胎率最低,只有50%;傍晚次之;晚上24时配种受胎率最高,可达84%。生产上,应提倡晚上21~22时配种。此外,采用中草药也可助孕。

肉苁蓉20克,阳起石15克,淫羊霍20克,益母草20克,潞党参15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干草6克,共研末,混入10千克饲料中喂服,可治母兔不孕;在种兔日粮中添加2.5%的松针粉,可提高公兔的性欲和配种能力,促进母兔正常发情和排卵,使受胎率提高6%,产仔率提高9.27%;菟丝子80克,生地50克,熟地50克,覆盆子35克,破敌纸70克,狗脊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25克,白茯苓30克,丹参30克,柯子50克,首乌20克,泽泻65克,白芍20克,柏子仁35克,淫羊霍70克,夜交藤70克,肉苁蓉70克,天门冬80克,共研末,混于30千克饲料中喂服,可提高种公兔配种率。

鹌鹑孵化率提高的措施


鹌鹑(学名:Coturnixcoturnix)体长18厘米,体小而滚圆,褐色带明显的草黄色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雄雌两性上体均具红褐色及黑色横纹。雄鸟颏深褐,喉中线向两侧上弯至耳羽,紧贴皮黄色项圈。皮黄色眉纹与褐色头顶及贯眼纹成明显对照。雌鸟亦有相似图纹但对照不甚明显。常成对而非成群活动。经常活动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溪边及山坡丘陵一带,有时也到耕地附近活动。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在中国繁殖于新疆西部的莎车、裕民等地至东部的罗布泊,越冬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有时也到云南西北部的中甸。

鹌鹑孵化率高低直接影响着种蛋的利用率、初生雏的健康和今后的生产性能,为提高孵化率需采取如下措施:

一、选择种蛋要仔细。要求种蛋新鲜度要高,花色要好,符合不白皮、不软皮、不沙眼的要求,其蛋重一般在9~12克或以上,蛋形一头稍尖,一头稍圆,蛋的直径与横径比为1:1.4为宜。

二、种蛋保存要妥当。种蛋贮存室要空气流通,室内要求无蚊蝇、无鼠类室内的有害气体应在规定的卫生标准以下。种蛋不宜震动,要防止冷风直吹和太阳直射,温度在18℃左右为宜。种蛋保存时间,夏季7~8天,冬季不能超过10天左右。

三、种蛋消毒要彻底。为了防止种蛋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种蛋在入孵前应进行一次消毒。将种蛋放入蛋盘内,蛋直立或稍倾斜,大头朝上,放在蛋架车上推入孵化机内进行消毒。其消毒方法一般可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法,用药量为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28毫升,熏蒸时间为20分钟。

四、温度掌握要适宜。温度是孵化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条件之一,要求相对稳定在37.8~39℃。因胚龄、品种和季节的不同,可适当调节其范围。一般情况下,胚龄愈小,要求温度相对高些;随着胚龄的增加,其腐化温度可适当降低。蛋用型品种要求温度偏低,兼用型则要求温度偏高;早春孵化要求温度稍高,以后随气温的逐渐上升,孵化温度可逐渐适当降低。孵化室内的温度应保持在20~25℃。

五、孵化湿度要控制。湿度一般是指孵化室内相对湿度。湿度的大小,应随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生理需要调节。开始时,湿度应保持在55%~60%中期为了排水尿囊液和羊水,其相对湿度应降低到50%~55%;后期为便于雏鹌鹑出壳,防止绒毛粘在蛋壳上,其相对湿度宜提高到65%~70%。增减湿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增减孵化器内水盘的面积和控制室内洒水的多少来进行调节。

六、通风换气要及时。在孵化过程中,应随着胚龄的增长,逐渐开大孵化器上的通气孔。孵化前8天,每次换气1~2次,8天以后,适当增加换气次数。在孵化器内有出雏的情况下,通气孔应当全部打开,以利于雏鹌鹑呼吸,否则,正在破壳的胚胎或以才出壳的雏鹌鹑就会闷死。

七、翻转蛋盘应定时。翻转种蛋的腐化位置和角度主要是使种蛋受热均匀,促进胚胎的活动和防止胚胎与蛋壳粘连。孵化器应每2小时自动翻蛋一次,翻蛋的角度为60度,在雏出前2~3天停止翻蛋。

八、验蛋技术要娴熟。在孵化期间,一般应验蛋2次,通过验蛋来了解胚胎的发育情况。头照可在入孵后4~5天进行。用验蛋灯来照蛋,受精蛋颜色发红,仔细观察可见血管呈蜘蛛状,中央有黑眼;未受精的蛋则透光度大颜色与蛋壳色泽相似。二照应在入孵后10~13天进行,此时应将胚胎发育中止的蛋取出,以免发臭,污染孵化器内的空气。

九、确保顺利出雏亦关键。种蛋入孵后16~17天后便能出雏,如温度比较均匀,一般可在2~3小时内出壳完毕。在立体孵化器内,由于层次不同,温度不均匀,出雏时间应延长一昼夜。幼雏出壳羽毛干后,即可取出放进预热的育雏箱中进行护理。在孵化过程中对于那些难以出壳的雏鹌鹑,可采取人工破壳助产。若内膜为白色,血管尚未收缩时暂不要动,待内壳膜为橘黄色时方可撕破,将雏头拉出,再放入出雏盘内令其自动出壳。

提高雏鸡成活率的措施


冬季气温较低,雏鸡因抗寒能力较差、日粮配备不合理、缺少育雏防卫设备、以及没有进行系统防疫等因素,造成成活率低下。

提高雏鸡成活率的措施是:

1、做好育雏保温工作。雏鸡出壳后1周龄,育雏温度应为30-32℃,以小鸡均匀分布,不成堆为宜,注意保持空气新鲜,严防室内二氧化碳、氨气浓度上升,引起呼吸道疾病,同时育雏舍还应防潮湿。

2、加强育雏保护措施,杜绝鼠、狗等伤害。

3、合理配备育雏日粮,满足生长需求。蛋白质饲料(豆类、饼类、鱼粉)应占日粮的19%-20%。

4、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和药物预防:1日龄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7-10日龄接种鸡新城疫和鸡痘疫苗;15日龄接种禽流感疫苗;10日龄以后可用磺胺类药物预防球虫病;3月龄预防禽霍乱。

养扇贝提高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扇贝是扇贝属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代称,约有400余种。该科的60余种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之一。壳、肉、珍珠层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很多扇贝作为美食食用。颜色鲜艳呈辐射状花纹的扇贝受收藏者喜爱,花纹被采纳为艺术品的图案。扇贝为双壳纲翼形亚纲珍珠贝目中的一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以热带海的种类最为丰富。中国已发现约45种,其中北方的栉孔扇贝和南方的华贵栉孔扇贝及长肋日月贝是重要的经济种。扇贝又名海扇,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它的闭壳肌干制后即是干贝,被列入八珍之一。扇贝养殖怎么提高孵化率困扰着很多水产养殖户,那么我们就提供些资料供养殖户们参考。

一、亲贝的选择与越冬

1.要求选择生殖腺饱满、个体大、外观完整的亲贝。亲贝入车间后先稳定2天,水温为自然水温(3℃),暂养密度为90个/立方米~100个/立方米。

2.建议采用室内越冬,每天换1/3或1/2的自然海水,5天~6天吸污一次。

二、亲贝的暂养保熟

亲贝的培养是基础,亲贝生殖腺发育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获卵质量的高低。

1.注意有效温度的提升,控制水温升高的速度。亲贝前期每天水温提高1℃,升到15℃时稳定3天,以后每天提高0.5℃,升至19℃时待产。

2.注意改善水中的氨氮含量及溶氧量。采取倒池换水的办法,亲贝前期每天倒池1次,水温达到16℃后,要采取长流水、常吸污的方法来改善水质,换水量达到1个全量/天,同时每天微量充气。

3.注意饵料的营养搭配,使孵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饵料以新鲜的硅藻为主,金藻及代用饵料(如淀粉、蛋黄、螺旋藻粉)为辅。前期日投饵量为5万细胞/毫升水~20万细胞/毫升水,14℃以后摄食量增加,日投饵量为20万细胞/毫升水~40万细胞/毫升水,分8次~12次投喂。

蓝孔雀养殖提高受精率的措施


(1)选择优良、健壮的个体留种。成年蓝孔雀达到性成熟后就可作为种蓝孔雀来配种。

(2)公母蓝孔雀配种合群的时间要适宜,公母蓝孔雀若合群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交配,适宜的合群时间是:经产母蓝孔雀群在4月中旬,初产母蓝孔雀群在4月未放入种公蓝孔雀,正式合群配种前可以试放一两只雄蓝孔雀进入雌群,观看雌蓝孔雀是否乐意接受交配,以确定合群时间。

(3)公母配偶比例在适当:蓝孔雀的公母配偶比例种蛋的受精率有很大影响,如果公蓝孔雀比例高,争偶斗架严重,反之,公蓝孔雀比例低,发情母蓝孔雀易被漏配。实验证明,公母蓝孔雀配偶以1:(4~6)为适宜,配种过程中随时挑选出争斗伤亡和无配种能力的公蓝孔雀,而不再补充种公蓝孔雀。

(4)人工受精。

(5)其他

①干热季节要避免阳光照射并采取降温措施:6月中旬至7月未,天气炎热,阳光直接照射,会影响公蓝孔雀的性活动,减少配次数,使蛋受精率下降,因此,如果网室周围没有足够的遮荫树,应在网室的顶壁和盖炕席遮光,或往网室地面喷水降温,使蓝孔雀不受热,以保持较高的交配频率和受精率。

②检查受精情况:每批种蛋入孵后,及时照检胚蛋,将照检结果及进报告饲养人员,发现种蛋受精率下降,要检查分析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各种因素,查时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提高小尾寒羊产羔成活率的措施


小尾寒羊繁殖能力十分强,但羊羔成活率就要看养殖户的养殖技术了,母羊在繁殖期间和繁殖后这两个阶段比较危险,有可能会因此丧命,刚出生的羊羔也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尾寒羊产羔成活率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相关措施。

提高小尾寒羊产羔成活率的措施

一、管护好母羊

小尾寒羊初情期早,一般母羊6月龄即可发情配种。它常年发情,以秋春季最为旺盛。发情羊表现为外阴唇充血红肿,有黏液从阴门流出及爬跨反射现象。此时为配种的最佳火候,要及时配种。处女羊发情不明显,且多拒绝爬跨,拒爬时要进行站立保定。发情周期一般为16天~21天,平均18天。一次配不上,可采取多情期配种。妊娠期150天左右。在母羊妊娠期,要加强管理,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或完全舍饲。在舍饲情况下,每日除满足妊娠母羊2.5千克~3千克优质鲜草外,还要补饲玉米、麸皮、豆粕等混合精料0.5千克和适量的矿物质及维生素。在缺乏优质青干草的冬春季节,补饲量要增加到0.8千克左右。管理上也要注意做到三稳三防:即入出羊舍要稳,防挤撞;放牧要稳,山区应避免在陡坡上放羊,防惊吓猛跑和爬沟坎,以防流产;饮水要稳,防跌倒,以免发生流产、死胎。冬季要给妊娠母羊饮温水,不可饮带冰碴儿的水。

二、护理好羔羊

分娩后,对初生羔羊,要及时清除口、鼻、耳内的黏液,躯体上的黏液让母羊舔干净,天冷时要生火取暖。对刚产下的羔羊,接产者要把食指伸入羔羊嘴中,让其吸吮一下,并及时让羔羊吃上初乳。初乳内含有丰富的抗体、镁等物质,能增强羔羊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胎粪排出。如母羊一胎多羔,奶头和奶水相对不足时,人工哺养是最好的办法,即将鲜牛奶、奶粉、小米汤等装入奶瓶中喂给。羔羊生后15天左右,大部分有吃土吃毛的恶习,这时期容易诱发胃肠疾病。因此,羔羊生后,应保持圈舍干净卫生,防寒保暖。也可以在羔羊舍内或产房内放置食槽和饮水槽,让羔羊自由采食饮用,也可将优质青干菜绑成小把吊起,让羔羊戏吃,不仅可以减少羔羊吃土吃毛的机会,而且也可以让羔羊尽早吃到植物性饲料,促进瘤胃发育。

三、羔羊早断奶

早为羔羊断奶,需要人为训练羔羊的采食能力,在羔羊10日龄~15日龄时喂一些鲜嫩的青草、菜叶或细软易消化的干草、叶片,以刺激羔羊消化道消化机能的早期形成和向羔羊自主采食方向过渡。为使羔羊尽早吃料,开始时可将玉米和豆面混合煮粥喂食或拌入水中让羔羊饮食,也可将炒过的精料盛在盆内,让羔羊自己舔食,一般羔羊到20日龄~30日龄后即可正常采食。

四、防治羔羊疾病

羔羊常见的疾病有缺铁、缺硒等营养性拉稀和细菌性下痢等。对此,要在兽医的指导下,应用升血铁制剂及加硒微量元素等,菌痢要用药物及时治疗。妊娠母羊在分娩前20天~30天和10天~20天时要及时预防注射羔羊痢疾菌苗,提高羔羊免疫能力。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可灌服土霉素15万单位~20万单位,每天1次,连续3天,具有良好预防痢疾效果。对发病羔羊,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粪便、垫草要销毁。羊舍要用生石灰水或3%~5%的来苏尔定期喷洒消毒,彻底切断疫病传播的媒介和途径,杜绝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只要养殖户做好以上四个措施,那么提高小尾寒羊产羔成活率便不是问题。希望以上内容对养殖户们有所帮助。

养殖草鱼提高二龄草鱼鱼种成活率的措施


一、二龄草鱼鱼种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1.鱼种放养前未清塘或清塘不彻底清塘不彻底易造成池塘底质差,池底存有大量的病原菌,遇到今年气候变化无常,水质不稳定,就会引起鱼种的零星死亡。

2.在清塘后未进行肥水就放养鱼种经调查许多养殖户在池塘清塘后术边行肥水就放养鱼种,结果造成水质变化快,不稳定,使二龄草鱼鱼种产生新的应激。同时草鱼种下池后适口的人然饵料生物少,致使尘长较慢、体质差、易生犏,养成成活率低,造成断断续续死亡。

3.水体环境不良由于池塘水质不稳定,加上气候变化大,易导致草鱼患出血病、烂鲥病等疾病,从而成活率低。特别是投喂颗粒饲料的池塘,随着池塘鱼类负载量的加大以及饲料投喂量的增加,水质更难以控制,容易老化、恶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迅速上升,引起鱼种慢性中毒,造成二龄草龟鱼种断断续续死亡。

4.饲料投喂不合理许多养殖户喜欢投喂高蛋白质的饲料,认为高蛋白质的侧料会提高草鱼生长速度,忽视了草鱼白身的营养需求与营养平衡,加上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不足,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的不足,其结果往往导致鱼类营养性疾病(如脂肪肝、肝脏变性等)的发生。

5.防病措施不合理有的养殖户防病意识较差,且过分依赖、相信药物的作用,在养殖过程中,还足按照传统的防病方法来进行防病,绎常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内服抗菌药物来防病,而忽视了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作用以及约物的科学使用。其结果由于用药过多,导致了病原体产生强烈的抗药性,也对草鱼鱼种的内脏器官(如肝、肾、脾脏等)造成严重的损伤.使草鱼自身的消化、解毒、抗痫能力人大下降:

二、提高二龄草鱼鱼种养殖成活率的措施二龄草鱼鱼种的生长对水体环境要求较高,尤其是在池塘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必须抓好养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提倡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具休措施如卜:

1.彻底清塘消毒池塘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同时彻底清塘消毒足创造良好养殖生态环境的基础,底质好,水质自然好,而水质好,底质末必就好,因此,池塘清塘消毒至关重要,它是鱼类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成功的最关键措施之一;清塘消毒,一是必须清除过多淤泥、彻底曝晒、改善底质、堵漏防渗(防止病毒串联传播),为鱼类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二是应用消毒药物杀灭池内敌害乍物。具体操作是在放养前10~15天进行药物清塘,塘底先留水10~20厘米,用生石灰150~200千克现对现泼。4~5天后将生石灰水冲洗掉,就可注入新水,注水口应设置过滤网,滤去有害生物和杂质。然后可全池泼洒溴氯海因200~300克/亩,迅速、彻底杀灭病原和有害生物。

2.科学的施肥管理鱼种放养前用生物发酵有机肥进行肥水,培养天然饵料生物,使水呈黄绿色或茶褐包,水要肥而爽,营造良好的藻相,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pH值在7.5~8.0,使其中有足够的活饵料,同时饵料生物特别足浮游生物对净化水质,吸收水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稳定水质起到重要作用。藻类多,是水体净化能力增强的标志,只有丰富的藻类才能充分利用微生物降解的产物,因此藻类是水体中浮游生物的主体,而且藻类本身的寿命也只有10~15天,藻类(包括活菌)的正常生长需要如氮、辟、铁、锌、铜、钴、镁、钾等营养元素和多种维牛素,因此需定期泼洒生物肥水剂来补充营养。同时注意,不要大量换水,它会造成藻类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藻类会死亡得更快,藻类和活菌的繁殖不良会造成水体水质不稳定。因此应减少换水,并适当补充营养源,才能保持池塘中藻类稳定,维持池塘中的生态平衡。

3.鱼种放养前必须的防病措施二龄草鱼鱼种放养前一定要注射0.2~0.5毫于/尾经过10倍稀释的单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或采刖草鱼专用疫苗进行浸泡,方法是把鱼种置于用0.5%灭活疫苗加1.0毫克/升莨菪碱的溶液内浸泡2~3小时,以预防养殖过程中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发生。或用氨基酸碘溶液5~6毫克/升浸洗鱼种15~20分钟,以杀火鱼种本身可能携带的病毒和细菌,增强鱼种的免疫能力和抗病毒能力:

4.提高二龄草鱼鱼种的饲料营养投以高质量的饲料,合理投喂,保证鱼种吃匀、吃足、吃好。根据草鱼鱼种的营养需求配制合理的专用饲料,并添加优质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防止维生素的缺乏。同时存整个养殖过程中,要根据草鱼鱼种的生活习性和发病特点,合理调整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并适当增加各种优质水早草的投喂量。在鱼病多发季节至:来之前,应尽量喂好,但不宜喂得过饱,八成饱即可:

5.加强增氧措施充足的氧气是水质稳定及鱼类生长的必要条件,在鱼类养殖过程中,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养殖池塘底层污物积累使池塘底部异养菌成为优势菌群,引起池塘底部严重缺氧,进而造成亚硝酸盐、氨氮因氧化不完全而蓄积(发生中毒);池底缺氧最严重的后果是致病的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弧菌的大龟增殖,兼之缺氧已经显著降低了龟类的免疫力,这样就极容易暴发疾病。因此为了把底部污物存量降至最低,溶氧必须达到足够高,以驱除、氧化分解污物,并为生物降解污物提2广泛接触的条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改善水体循环,消除底部缺氧,其方法是在天气闷热、下雨天及半时夜间24时至凌晨1时全池泼洒以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增氧剂200~300克/亩,同时持续开动增氧机。

6.加强水质调控技术草鱼鱼种喜好生活在水质较清新的环境中,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水质的调控和管理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养殖中后期,由于投饵量增加、残饵增多、鱼类粪便以及小型生物尸体等长久积聚,底质进一步恶化,极易诱发暴发性疾病。囚此,采用定期、定量泼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和适量换水的方法来调控水质,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水质,改善溶解氧,稳定藻相,减少pH的波动,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使水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使水体中的有益菌种成为优势种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减少病菌的滋生。摔制水体氢氮含量在0.5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含量在0.05毫克/升以下,水体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

7.完善防病措施科学使用消毒药物,提高鱼类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力。近年来许多应用表明,选择中草药或中草药提取物如黄芩多糖、人参皂甙免疫促长剂,对提高鱼类免疫能力和抗病力的效果都是确切的。针对二龄草鱼鱼种养殖过程中发生断断续续的死亡,可投喂由黄连、黄柏、黄芪、板蓝根、茵陈、甘单等组成的中草药药饵,并辅以Vc、VE等药物保肝、护肝,同时每亩可泼洒三宝高稳维生素c150~200克,提高鱼类的抗应激能力。使用消毒剂应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如氨基酸碘、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防止滥用药物,破坏水质,给鱼类造成新的应激:以上是提高二龄草鱼鱼种成活率的一些基本措施。由于二龄草鱼鱼种在池塘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经常受到密度、环境条件、生长速度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其成活率.应充分利用有益生物制剂改善池水水质和池塘环境,加强池塘增氧措施和应激管理,使二龄草鱼鱼种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有利于其生长和提高二龄鱼种的成活率。

林蛙养殖提高林蛙越冬期存活率的措施


林蛙即所说的哈士蟆我国主要有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和黑龙江林蛙(R.amurensis),在我国东北三省广泛分布。由于林蛙所独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尤其是蛙油在国内外市场更是走俏,供需悬殊。上海水产大学赵振寰于50年代首先提出了中国林蛙南移养殖的设想,并在上海市郊北纬31^0,东经122^0的自然环境下进行了生长和繁殖试验。多年来不少人在这方面进行基础研究工作。复旦大学王寿兵就温度变化对中国林蛙胚胎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蛙在胚胎发育期对温度变化有较强的耐受力,南方春季气温的变化不会严重影响其胚胎发育。复旦大学蒋朝光就中国林蛙蝌蚪期的营养要求进行了研究,初步确定了中国林蛙人工养殖蝌蚪期的饲料配比。上述研究结果为在南方进行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l药用价值

哈士蟆油即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是名贵的中药材,尤其是中国林蛙和黑龙江林蛙,其体大,含油量高。哈士蟆油的蛋白质含量为76%,其中含有20余种氨基酸,其次为脂肪和糖类。另外还有多种矿物质:钙5.75%、磷0.O52%、铁1.465%、钾16.52%、钠3.56%;富含维生素A、B、C和多种激素,含热能347大卡/100g。哈士蟆油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蛙醇,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的功效。专治肾虚气弱、精力耗损、记忆力减退、妇产出血、产后缺乳及神经衰弱等症。我国中医认为,可治疗小儿赤气、肿疮脐伤、止痛、气不足、去劳劣、解势毒、利水消肿、虚劳咳嗽,具有养肺滋肾之特效。

2.营养价值

林蛙称得上是美味佳肴,实为经济价值很高的药、食兼用的动物资源。其制品极受国际市场欢迎,特别在香港及东南亚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销售价格昂贵,是我国出口药用动物中的重要商品之一。林蛙的主产品为哈士蟆油,目前国内市场为2000―3000元/kg。林蛙的副产品――蛙肉、蛙籽为餐桌上的佳肴,其内脏及骨骼可做饲料。

3.生态效益

据统计,1只林蛙1年能捕食各种害虫3万多只。它专食活动的昆虫或蠕虫,通过胃检发现,林蛙胃中出现的食物种类达6纲13目近60种,其中以昆虫纲为主。主要为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其次为蛛形纲蜘蛛目软体类的田螺和蜗牛。林蛙主要生活在针阔混交林下,林区害虫可满足其生长所需的大量食物。林蛙贪得无厌,几乎不加选择地捕获力所能及的所有昆虫,因此林蛙又有著名的森林卫士之称,尤其对于林区落叶松松毛虫的防治来说,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怎样提高林蛙越冬期存活率

北方冬天漫长而寒冷,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北方山区中国林蛙越冬以水域为主。越冬期间,林蛙新陈代谢强度下降,呼吸次数减少,心脏节律减慢,血管与微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使林蛙耗氧量逐月递减,这有利于林蛙在水中渡过严冬。但影响林蛙安全越冬的不利因素也很多,在长时间冰封情况下,水体内部必须要发生与未封冰前完全不同的变化。随着气温下降和冰层加厚,水温逐渐降至0℃;因冰冻及渗透,水量减少。由于有机物的分解,蛙、鱼等生物的呼吸作用,使水中含氧量不断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则不断上升。这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林蛙越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在提高林蛙越冬期存活率上下功夫。

首先,要做好林蛙越冬前的准备工作。如新修越冬池,利用原有塘坝、水坑越冬的,要将塘坝加大加深,尽量铲除淤泥和杂草,以减少有机耗氧,防止有害气体发生。

其次,要满足林蛙越冬期对溶解氧的需要。水中溶解氧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二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水面冰封后,水与空气的接触被冰隔断,空气中的氧不能溶于水中,靠空气补充溶氧的来源断绝了。很多越冬池内没有水生植物。即使有水生植物,由于山区冰层厚及乌冰,直接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靠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也不大可能。所以,越冬期林蛙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窒息而死。

据多年观察,活水越冬池问题不大,因自然流水不断,水中溶氧及时得到增补。所以冬季不会发生成批死蛙现象。

目前,养蛙的越冬池多数为死水(也叫止水)越冬池。冬天水源干涸,没有活水流经越冬池,溶解氧得不到补充,水中含氧量的降低速度逐月加快。到1月份水中含氧量仅4毫克/升水(林蛙正常越冬需要量为6毫克/升水)左右。特别是蛙在水的底层越冬,而池水缺氧往往是先从底层开始,水中的溶氧量上多下少,对蛙越冬期的威胁非常大。

解决越冬池溶解氧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一是越冬池蓄水量要充足,秋分前后要蓄满水,水深不低于2.5米。按越冬蛙每平方米150只的要求,水面面积不能太小。水面多大合适,可按年投放1000个卵团,越冬池水面面积为1亩左右推算。二是蛙、鱼一池越冬时,因蛙、鱼争氧,越冬鱼量应控制在1立方米水体0.2公斤为宜,比正常量减少一半。并要尽量清除野生杂鱼,以减少耗氧因素。三是整个越冬期要精心管理,定时观察蛙的越冬情况。因水生动物对缺氧非常敏感,严重缺氧时(如溶解氧降到3毫克/升水以下),在冰眼附近可看到剑水蚤、松藻虫、水斧虫、蚜虫等水生昆生。因此,打开冰眼时,观察水生昆虫是否上游,可作为推断水中溶氧多少的标志。

严重缺氧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注水补氧。抽取附近的水源(井水、河水、库水、泉水)注入到越冬池中。二是打冰眼补氧。冰眼打在深水处,1亩水面打一个宽1.5米、长3米的冰孔。顺着主风向排开,借风力的作用形成水浪,加速氧向水中溶解,以提高补氧效果。为防止冰眼重新结冰,夜间可用草帘子遮盖起来。

提高母猪繁殖能力的方法


生产能力表现为年产窝数与窝均断奶仔猪头数,母猪繁殖周期的长短决定年产仔窝数,而窝产活仔数和断奶前死亡率决定断奶窝仔数。提高母猪的生产能力主要是提高母猪繁殖周期和断奶活仔数。

在规模户养殖生产中,商品猪的母体大都采用杂种母猪,因为杂种母猪在繁殖性能上具有杂种优势,同时适合市场对瘦肉型猪的需求。在选择长大后备母猪时,体型上应平直或微倾,腹部比较大而松弛,腹部过度收缩的母猪繁殖力较差。奶头排列整齐均匀,一般在7对以上,奶头饱满,不能有瞎头、副乳头等。外阴部大小适中、下垂,外阴部上翘的母猪繁殖性能一般较差,经常有返情或不受孕的现象。保持不肥不瘦正常情况的母体繁殖性能较好,瘦肉率过高的母猪,其繁殖性能方面较差。在三元杂交体系中,对母本不要求瘦肉率。

长大或长成后备母猪一般以体重达到110~115公斤配种为宜,高于或低于这一体重对产仔数有影响。后备母猪从有明显发情表现到排卵的间隔一般为36~40小时,经产母猪为38~44小时,排卵时间平均为2~7小时,因此开始发情后8~12小时配第一次,间隔12小时进行复配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发情不明显的母猪有必要进行二次复配。母猪断奶后一般在3~10天内发情,妊娠后的母猪都要进行控制饲喂量,保持中等饲喂量能够提高其窝产仔数。

正常生产状态下,有个别母猪时间长不发情或频繁返情,对用药物催情和改善饲养管理无效、或返3次以上的母猪应该及时淘汰。母猪一般3~6胎仔数最高,到9~10胎降低,且带仔性能明显偏差。这种母猪应及时淘汰。对哺乳性能差或产后无奶的母猪应做记录,若以后出现同类情况时则应淘汰。

母猪妊娠后要控制饲料的喂量,一般在妊娠后30天内每天饲喂1.6~1.8公斤,30~60天每天饲喂2.1~2.3公斤,60~108天每天饲喂2.5~2.8公斤,最后7天逐渐减少,直至每天1.2公斤为止,对于个别偏瘦、偏肥的母猪应适当减料,妊娠母猪的标准体况是中等偏上。对于大群同栏饲养的妊娠母猪不应中途并栏,以免挤、斗等刺激,平时要做好防疫消毒工作,消除体内外寄生虫。

怎么有效提高仔兔的成活率?提高仔兔成活率的方法


从小兔子出生到断奶40天,这段时间被称为仔兔。这期间的仔兔身体非常抵抗力很差,容易出现各种疾病,死亡率也非常高,也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要避免损失就需要根据仔兔的生理特意进行针对性管理才能提高仔兔的成活率。

一、温度适宜

新出生的仔兔经历的第一大变化是温度的突然下降。胎儿在母体内生活在39.5℃左右的子宫环境中,出生时身体无毛,而环境温度一般比体温低20℃左右,农村室外养兔温度更低,但此时仔兔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温度过低会被迅速冻死。因此,一方面要维持产房温度在10℃左右,另一方面还需控制产箱的小气候,冬季应铺垫草,协助用兔毛遮盖仔兔,或将产箱移至温度理想的仔兔哺育间,定时送母兔笼哺乳。现代化兔场有专用的空调器控温,应设法使产箱小环境经常保持在20℃~25℃,适宜的温度环境是保证仔兔成活的关键。

二、哺乳充足

充足的供乳是仔兔成活、幼兔茁壮成长的保障。出生后的仔兔,由母体供给营养突然变成靠乳汁营养,半个月后跳出巢箱,逐渐采食草料。此时的仔兔肠胃机能较差,稍有不适(如母兔乳汁不足或患乳房炎乳质不良)便会造成消瘦、拉稀、甚至死亡。因此,确保母兔的健康,使它有充足的乳汁,才能满足仔兔迅速生长的需要。

当仔兔皮肤皱缩,在窝内乱爬,皮毛枯燥无光,用手触碰吱吱叫常是吃奶不足的表现,应查明原因,进行催奶或寄养代哺。有的母兔护仔性差,尤其是初产母兔,虽有奶,但不喂仔兔,此时应用手固定母兔,强迫喂乳,一般经3~5天训练即可生效。高产长毛兔一般以5~6仔为宜,若产仔数太多,应进行调整。对于过多的仔兔可找产期相近的母兔寄养代哺(将仔兔放其产箱中半小时左右,再与母兔接触;也可用巢箱内的垫草涂擦仔兔后再放入箱内,一般都能寄养成功)。

当母兔乳汁不足时,还可出现吊乳现象,即仔兔咬住母兔乳头不放(力图多吸一些乳汁),当母兔跳出巢箱时,容易将仔兔带到箱外;也会因受惊母兔突然离开产箱,或产箱设计不当而将仔兔带到箱外。母兔没有将仔兔叼回巢箱的本能,掉到箱外的仔兔容易受冻死亡,应及时送回巢箱;若发现仔兔体表已发凉,可用手固定头部使其身体泡在40℃热水中,待仔兔四肢乱蹬复苏后擦干水放回原箱。

三、加强管护

进行经常细致的观察检查,看仔兔膘情是否正常,及时更换湿的褥草,清除死兔。冬季注意防寒,夏季注意防暑及蚊蝇;平时还应注意及时修理兔舍墙壁及笼具的漏洞,以防黄鼬狼、老鼠、猫、狗等侵害。长毛兔在产前应保持短毛,既有利于产后仔兔哺乳,又可防止母兔拉毛做窝,污染浪费大量长毛,并可防止毛长形成毛绳而勒住仔兔颈、脚致死。

仔兔生后12天左右睁开眼睛,半月时出巢采食草料。由吃乳汁转为吃草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此时仔兔胃肠消化草料的能力依然很差,需喂给易消化的青嫩草料。仔兔生活到40天左右便可断奶,断奶时最好将母兔移走,将仔兔留在原处,以防因改变仔兔环境而造成不安和病亡现象。断乳后还应经常检查仔兔的精神、食欲、粪便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提高母猪受胎率的措施》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妊娠母猪”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58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