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白猪

浙江中白猪(ZhejiangMiddleWhitepig)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培育而成。1980年12月通过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鉴定。

一、产地和分布

浙江中白猪的中心产区原为德清、杭州,现已转移到嘉兴市。主要分布于杭州、嘉兴、德清、舟山等地,在浙江省的青田、永嘉、平阳、义武、衢州、余杭等县(市)以及江苏省南通、江西九江、山西长治也有部分饲养。目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嘉兴绿嘉园畜牧有限公司建有选育场一个。

至2006年底,存栏浙江中白猪公猪16头、母猪200头。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中白猪数量增长很快,90年代初达到高峰,母猪存栏达3000头左右,以后逐年减少。浙江中白猪的母猪与引入的杜洛克猪公猪杂交较多,浙江中白猪公猪与其他本地母猪杂交较少。

随着浙江中白猪群体规模的减少,种猪核心群近交系数上升,从90年代后期出现近交衰退现象。在2000年导人部分长白猪血统,种猪品质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

二、培育过程

(一)育种素材

浙江中白猪是由中型约克夏猪、金华猪和长白猪为育种材料,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

(二)技术路线

以金华猪、中约克夏猪(英系)和长白猪为素材开展杂交组合试验,进行育种组合筛选研究,对筛选出的较优组合进行多点试验。确立了以长白猪约克夏猪金华猪为浙江中白猪的育种组合。然后开始横交固定和品系选育。按1:4~5的公、母猪比例,组建8头公猪、40头以上母猪的育种选育群,以一年一个世代的进度完成七个时代的选育,达到预期育种目标。此后,继续进行选育,保持选育群母猪60~90头、公猪15~20头。

(三)培育过程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于1972年开始,在浙江省德清县良种场开始进行浙江中白猪的选育,19721975年完成了杂交组合的调查和多点协作试验,选定了长白猪约克夏猪金华猪育种组合,1976年开始横交固定和品系选育。1980年12月通过浙江省科委组织的鉴定。此后,继续进行选育。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浙江中白猪被毛全白,体型中等。头颈较轻,面部平直或微凹,耳中等大、稍前倾或稍下垂。背腰较长,腹线较平直,腿臀部肌肉丰满,体质结实。乳头多为7对以上。

2.体重和体尺浙江中白猪8月龄公、母猪,成年母猪(三胎或以上)体重及体尺见表l。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浙江中白猪母猪初情期为(157.23.9)日龄,一般8月龄即可配种。母猪发情周期(21.50.8)天,断奶后(6.50.6)天第一次发情。妊娠期青年母猪为(115.52.0)天,成年母猪(116.51.5)天。经产母猪窝产仔数(13.02.20)头,窝产活仔数(11.22.32)头,断奶育成率85%。50天泌乳量250kg。经对70头初产母猪繁殖性能测定,窝产仔数(10.780.31)头,窝产活仔数(9.580.29)头,初生窝重(13.530.37)kg,21日龄窝重(44.751.43)kg。

2.育肥性能2006年在每千克混合料含消化能13.3MJ、可消化粗蛋白15.65%的中等饲养条件下,对79头浙江中白猪育肥猪进行了测定,170日龄体重可达90.0kg,日增重(653.209.60)g,料重比3.00。其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见,2006年的胴体长、眼肌面积和瘦肉率都要高于1978年水平,尤其是背膘厚,2006年已经降低到2.11cm,这是多年来选育的结果。

四、推广利用情况

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外来优良瘦肉型猪不断引入,与本地猪种杂交,以发展瘦肉型猪生产的进程不断推进,浙江中白猪以繁殖力强、肉质好等特性保持其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对浙江中白猪的杂交利用做了以下研究。用不同品系的杜洛克猪公猪与浙江中白猪母猪进行了配合力测定,用大约克猪公猪与杜浙(杜洛克与浙江中白猪杂交)杂种母猪杂交得到的大杜浙商品配套猪165.1日龄达90kg体重,料重比2.74。对其中20头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眼肌面积38.2cm2,瘦肉率64.04%,pH16.32,系水率78.75%,肉色3.33,肌内脂肪2.18%。

我国1987年发布了《浙江中白猪》国家标准(GB/T84771987),2008年发布了修订的《浙江中白猪》国家标准(GB/T48772008)。

五、品种评价

浙江中白猪具有胴体瘦肉率高,泌乳力强,哺育性能好,胴体品质好,体质健壮,繁殖力高,杂交利用效果好的特点。该猪在气候炎热的浙江省培育而成,又含有本地金华猪血统,因此表现出耐高温、高湿气侯环境的特点。但其日增重、瘦肉率不是很高,今后应在推广和扩大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日增重和瘦肉率。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多年研究表明,杜洛克浙江中白猪的杂种母猪作为母本有优良的繁殖性能,同时克服了增重速度慢和瘦肉率低的缺点。大约克猪杜浙猪杂交组合完全可以与杜长大媲美。

相关知识

白洗猪


白洗猪(Baixipig)又称苗寨猪,因主产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白洗村而得名。是贵州东部的一个地方猪种,可分为白洗猪、谷陇猪、金盆猪、平庄猪、坪地猪、小河山猪六个类群。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白洗猪中心产区位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白洗村、翁西及黄平县谷陇等地,也分布于雷山、凯里、台江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北纬26o48~27o19、东经107o53~108o23,以清水江为界,分南北两种地理类型。北部多低中山,间有大量河谷盆地;南部为深切割侵蚀山区,坡多而陡;海拔500~1100m。年平均气温15.2℃,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无霜期295天(3~11月)。年降水量1060~1200mm,雨季在4-10月,相对湿度78%~80%。年平均日照时数1196h。有舞阳河、清水江水系,水资源较丰富。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并盛产玉米、番薯、马铃薯、油菜、花生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产区为苗族聚居地,在长期养猪过程中群众积累了一定的种猪选择经验。农谚日:一买头大门心旋,二买腰长脚杆粗,三买斑鸠鸡子眼,四买稀毛薄皮猪。对后备小猪的要求是尾巴细,耳朵薄,狮子头,羊子脚。同时还特别喜爱被毛全黑的猪。因产地十分偏僻,与外界交往较少,在一个相对闭锁的生产环境中,逐步形成耐粗饲、生长较慢、早熟易肥的白洗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贵州施秉县农业局品种改良站调查,截至2005年底白洗猪存栏5.65万头。

据《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报告》记载,1977年存栏白洗猪32万头。以后逐年下降,1995年白洗猪存栏9.43万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形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白洗猪头中等大小,面部微凹,额部有不规则较深皱纹;嘴筒粗,有2~3道箍;耳中等大小,下垂,耳后边缘皱褶形似荷叶状。背腰平直,但经产母猪多微凹,腹大下垂,臀部微倾斜,乳头一般6对,发育良好,排列匀称。体型中等、紧凑。大腿多皱褶,系部较软,多卧系。被毛稀疏,全身黑色,皮肤微红,极少数个体于肢端、尾尖、额部着生白毛(不完全六白)。

2.体重和体尺根据2006年施秉县畜牧局考察,白洗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与《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报告》记载的1977年数据比较,母猪体重略低。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据1977贵州省猪种资源考察,白洗猪性成熟早,小公猪约66日龄可产生精子,农户猪5~6月龄初配。利用年限公猪4~8年,母猪9~10年。据《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报告》记载,母猪平均窝产仔数头胎(14窝)3.86头,二胎(97窝)窝产仔数6.03头,3~12胎(222窝)窝产仔数7.47头。

根据2006年调查,白洗猪繁殖性能见表2。表2白洗猪母猪繁殖性能

2.育肥性能据《贵州省畜禽品种志》和《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报告》记载,1977年考察时,白洗猪在农村多采用吊架子方式育肥,育肥时间较长,12月龄育肥猪体重70.83kg,日增重253g。

据《贵州省畜禽品种志》记载,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曾采用一贯育肥方式,对白洗猪进行育肥性能测定,从体重8.6kg开始,育肥饲养至8月龄,体重达78.1kg,日增重444.6g,每千克增重需消耗混合精料3.91kg、青料1.59kg,折合成可消化能57.07MJ,可消化粗蛋白516.66g。

2006年11月贵州大学等在施秉县对20头白洗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3。与1977年贵州省猪种资源普查测得的数据比较,由于宰前活重不一,有所差异。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白洗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五、品种评价

白洗猪是产区人民的当家地方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早熟易肥,花板油多,肉质优良,母性好等特点。但其体格小、生长缓慢、胴体瘦肉率低。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适当进行杂交利用。

六白猪


1.产地与分布

六白猪也是安徽省优良地方猪种之一,主要产在太湖县,宿松、望江、东至、怀宁等县也有分布。

2.类型与特征

六白猪偏于脂肉兼用型。额部菱形皱纹明显,俗称福力字头。吻部肉红色。腹大不下垂。四肢结实。皮薄毛稀,富有光泽。有长嘴筒和短嘴筒两种类型。

(1)长嘴筒型:额部较窄,嘴筒长直。耳较小,耳尖下垂至颊部。骨骼粗壮,四肢较高。主要分布在放牧条件较好的湖滩和丘陵地带。

(2)短嘴筒型:额部较宽,嘴筒短而宽平。耳较大,耳尖下垂至嘴叉。背腰宽广,四肢较短。主要分布在饲养条件较好的畈区和城镇附近。

六白猪的主要特征是:额部、尾端和四肢为白色,其他部位全为黑色,所以称为六白。有长六白和短六自之分:额部至嘴筒有一条白色流星力,尾端白色,前肢自腕关节和后肢自跗关节以下都是白色的,为长六白,仅额部、尾端和四蹄以上(8厘米)白色的,为短六自。其成年猪的体尺、体重见表10。

3.饲养管理特点

饲养上,六白猪的显著特点是利用青粗饲料能力强。管理上多是圈养。以青粗饲料为主。仔猪2D一30日龄开始补饲。

4.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小公猪3--3.5月龄时性成熟,在78月龄或体重40--509斤时爿始配种为宜。配种旺季一般每天配3次,连续3天后休息1天。饲养条件好的可利用10年,饲养条件差只能利用67年。

小母猪34月龄时性成熟,5月龄或体重30到35公斤时开始给予配种为宜。发情周期18天左右,每次发情持续时间34天。一年繁殖两窝,在46胎时产仔最多,7胎以后有所下降/,9胎以后下降明显,一般利用67年就应淘汰。

六白猪的产仔、泌乳性能也很好,尤以哺育率高为其特点。据统计,初产母猪的哺育率为98.6%,经产母猪的哺育率为96.2%。

(2)育肥性能:

据试验,以断奶(平均体重9.5公斤)到12月龄(平均体重93.5公斤),平均日增重265克,每增重1公斤消耗细米糠等精料1.5公斤和青饲料9.5公斤。农村一般饲养到1214个月龄,体重90一100公斤时出售。调查证明,六白猪超过100公斤以后,生长速度显著缓慢。

六白猪肉色鲜红,肉昧鲜美。据屠宰测定,宰前活重平均81.6公斤,屠宰率73.2qo,瘦肉分割率高达34.5%。

伊犁白猪


伊犁白猪(YiliWhitepig)因主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而得名,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育成,于1982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联合鉴定。

一、产地和分布

伊犁白猪的原产地为伊犁河谷各县市及农四师各团场,中心产区为农四师七十二团、七十一团和伊宁县多浪农场。从1964年开始,通过出售种猪等途径先后推广到伊犁地区各县市、农四师各团场及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目前中心产区主要分布在伊宁县。产区范围比1981年时大大缩小。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81年有伊犁白猪7万余头,其中繁殖母猪8000余头、公猪200余头。

近20年来,伊宁县养猪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伊犁白猪的群体数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县饲养伊犁白猪1990年2.82万头,1995年2.25万头,2000年1.34万头。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牧团场体制的变革,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种猪场转包给私人经营,从外地引进种猪对伊犁白猪进行杂交,导致种群濒临消失。

据2009年统计,伊宁县境内有伊犁白猪种公猪85头、种母猪822头,年内育肥、出栏伊犁白猪1.12万头。

二、培育过程

(一)育种素材

据历史考证和记载,1777年清朝从甘肃移民到天山北麓的玛纳斯、乌鲁木齐一带屯垦,将甘肃黑猪带进新疆,后来通过经商往来,黑猪逐步传人伊犁河谷一带,这是伊犁地区最早的猪种。

1910年后苏侨大量迁入伊犁地区,分居在昭苏、霍城、特克斯、巩留等地,他们带来了一些白猪,这些白猪与当地饲养的黑猪进行杂交,到1933年前后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白色杂种类群。当地群众利用本地优越的水草条件,将猪群终年放牧于山谷、野果林带、沼泽地,几乎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食自长、野外栖息,只是到了秋末、冬初才将猪只收回,略加补饲,育肥屠宰。这种饲养方式使这些杂种白猪形成了能放牧的生态习性,同时形成了坚强的体质和耐寒、耐粗饲的优良特性。

到新中国成立时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白猪类群。1950年部队又从巩留、莫合、尼勒克、伊宁、新源、特克斯等到地买来猪种进行饲养,为了改良这一猪种,1951年开始引进苏联大白猪进行杂交改良。

(二)培育过程

1958年由兵团农牧处委托八一农学院的杜希孔、李一善及原农十团的王秉跃等对伊犁猪的品种改良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制定出第一个育种计划,提出停止杂交改良、开始横交固定的育种方案,并正式定名为伊犁白猪。

1961年经伊犁白猪育种工作小组的再次调查,总结育种经验,并确定在兵团农四师十二团、五十团新建两个种猪场;同时又制定了第二个育种计划,明确指出:要扩大群体伊犁白猪数量,并拟用长白猪、约克夏猪为父本,伊犁白猪为母本,进行探索性的简单双杂交试验。从1972年开始执行第三个育种计划,继续进行本品种选育工作。进入80年代,伊犁白猪的育种工作进入到群体继代繁育(建立品系)阶段,先后形成农四师七十一团、七十二团、伊宁县多浪型等三个品系。伊犁白猪多浪型于1983年正式命名。从1964年开始通过出售种猪等途径先后推广到伊犁地区各县市、农四师各团场及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被毛白色,毛较密而有光泽,头宽广,面部中等凹曲,嘴短、耳尖、直立略向前倾,额丰满、胸宽而深,腹线水平,乳头排列均匀整齐,在6对以上,四肢结实,肢势正直,体质结实。

2.体重和体尺伊犁白猪成年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伊犁白猪后备母猪4~6月龄开始发情,10月龄开始配种,发情周期18~22天,发情持续期3~4天,妊娠期114天。母猪在一个发情周期中,本交两次,受胎率可达90%以上。

据1982年调查,伊犁白猪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1982年伊宁县多浪农场种猪场对5头伊犁白猪进行育肥性能测定,从始重17.1kg饲养186天至体重91.6kg结束,日增重401g。每千克增重消耗混合料4.03kg,折合消化能77.82MJ,可消化粗蛋白483g。改良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制定出第一个育种计划,提出停止杂交改良、开始横交固定的育种方案,并正式定名为伊犁白猪。

1961年经伊犁白猪育种工作小组的再次调查,总结育种经验,并确定在兵团农四师十二团、五十团新建两个种猪场;同时又制定了第二个育种计划,明确指出:要扩大群体伊犁白猪数量,并拟用长白猪、约克夏猪为父本,伊犁白猪为母本,进行探索性的简单双杂交试验。从1972年开始执行第三个育种计划,继续进行本品种选育工作。进入80年代,伊犁白猪的育种工作进入到群体继代繁育(建立品系)阶段,先后形成农四师七十一团、七十二团、伊宁县多浪型等三个品系。伊犁白猪多浪型于1983年正式命名。从1964年开始通过出售种猪等途径先后推广到伊犁地区各县市、农四师各团场及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被毛白色,毛较密而有光泽,头宽广,面部中等凹曲,嘴短、耳尖、直立略向前倾,额丰满、胸宽而深,腹线水平,乳头排列均匀整齐,在6对以上,四肢结实,肢势正直,体质结实。

2.体重和体尺伊犁白猪成年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伊犁白猪后备母猪4~6月龄开始发情,10月龄开始配种,发情周期18~22天,发情持续期3~4天,妊娠期114天。母猪在一个发情周期中,本交两次,受胎率可达90%以上。

据1982年调查,伊犁白猪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1982年伊宁县多浪农场种猪场对5头伊犁白猪进行育肥性能测定,从始重17.1kg饲养186天至体重91.6kg结束,日增重401g。每千克增重消耗混合料4.03kg,折合消化能77.82MJ,可消化粗蛋白483g。

宰前活重91.6kg的伊犁白猪(5头),瘦肉率38.11%1.29%。对其中3头猪背最长肌进行分析,含水分62.47%,粗蛋白20.17%,粗灰分0.98%。

四、推广利用与研究情况

针对伊犁白猪群体规模日益缩小的现状,伊宁县人民政府及畜牧主管部门于2008年提出了伊犁白猪保种计划,成立了伊犁白猪保种工作领导小组,在伊犁白猪存栏数量较多的重点乡镇场,设立保护区和保种场,扩大伊犁白猪数量;对饲养伊犁白猪的养殖户,由县政府在圈舍建设、养殖小区建设等方面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助。

目前伊宁县境内建有伊犁白猪保护区5个,墩麻扎保护区、多浪农场保护区、吉里于孜保护区、莫洛托乎提于孜保护区和维吾尔玉其翁保护区;保种场1个,墩麻扎镇托海村保种场。共养饲养伊犁白猪公猪100头、母猪973头。伊犁白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为适应市场需求,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养殖户纷纷从北京、石河子等地引进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等,与当地伊犁白猪进行杂交,以提高商品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缩短出栏周期,提高养殖效益。杂种猪生产性能比长白猪、约克夏猪都要好。

五、品种评价

伊犁白猪的优点是体质结实,四肢健壮,适应性好,抗病力强。缺点是身体相对较短,脂肪较多,生长较慢。需要改良的方面主要是增加体长,减少脂肪比例,提高生长速度,与其他品种猪进行杂交,培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理想类型。

鲁烟白猪


鲁烟白猪(LuyanWhitepig)是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莱州市畜牧兽医站、莱州市瘦肉型猪研究所共同培育而成。2007年5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一、产地和分布

鲁烟白猪中心产区为山东省莱州市,主要分布在以莱州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鲁烟白猪目前已推广销售到山东省的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潍坊市以及辽宁省的大连市等周边15个县(市区)。

二、培育过程

(一)育种素材

鲁烟白猪的育种素材主要有烟台黑猪、长白猪和施格猪。其中,烟台黑猪作为鲁烟白猪培育的母本,于19861995年期间经历了烟台黑猪选育的研究,共选育七个世代,形成了150头猪的核心群,其中20头公猪和120头母猪作为鲁烟白猪培育的母本育种群。长白猪选自天津宁河原种猪场丹系长白猪,12头公猪和20头母猪作为鲁烟白猪培育的第一父本育种群;施格猪选自天津警备区青光农场和高清县常兴种猪场的施格母系公猪15头。

(二)技术路线

1.杂交合成阶段19931998年利用适应性好、繁殖力强、肉质优良的烟台黑猪与瘦肉率高、生长快、饲料报酬高的丹系长白猪杂交,再与体躯较长、后腿及臀部肌肉发达的比利时施格猪的母系公猪杂交,定向培育优质瘦肉型猪专门化母本新品系。经过三个世代的选育,培育成烟台猪合成系,核心选育群猪达到150头以上,拥有10个家系,基础母猪600头。

2.横交固定阶段19992005年对烟台猪合成系(18头公猪和150头母猪)进行横交固定,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实行系外非完全闭锁、系内循环、家系等量留种,随机交配,世代分明,性能测定为主,对优秀家系适当多留后代,优秀公猪重点利用。育种基础群每年选育一个世代,群体近交系数控制在5%之内,对各世代种猪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育肥性状、肉质性状进行综合评定。经过选育,形成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稳定、核心选育群200头以上、基础母猪1000头以上的鲁烟白猪。

在培育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技术措施:在整个培育过程中,实行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与世代重叠相结合的方法。选育群实行不完全闭锁,即必要时可以从基础群外或世代外引入高产优秀个体加入选育群,在保证基础群各家系有效含量的基础上,对优秀家系适当多留后代,平庸家系少留,严重遗传缺陷的家系坚决淘汰。同时对上一世代出现的各个主选性状突出的优秀个体,通过有计划地选配,选择其优秀后代进入继代群,以加快新品种的培育。

(三)群体结构

至2007年5月有鲁烟白猪繁育基础群1100余头,繁育核心群200头,三代内无亲缘关系的家系12个。主要分布在以莱州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鲁烟白猪头中等大,面直,腮肉不明显,耳中等大、稍前倾。体躯较长,背腰平直,腹不下垂,四肢中等高,后躯和臀部肌肉丰满。毛色全白。有效乳头7~8对,对称分布,排列整齐,奶头细致,发育良好。公猪前躯发达,睾丸发育良好。

2.体重和体尺2005年莱州市畜牧兽医站在鲁烟白猪选育场对鲁烟白猪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在正常饲养条件下,鲁烟白猪130日龄性成熟,160日龄配种利用,发情周期19~22天,发情持续期3~5天,妊娠期113.87天。据2005年莱州市畜牧兽医站在鲁烟白猪选育场对70头鲁烟白猪的测定,结果见表2。

2.育肥性能据2006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莱州市畜牧兽医站对60头鲁烟白猪的同胞育肥测定,体重30~100kg阶段,平均日增重(814.65.03)g,料重比2.940.03。对8头鲁烟白猪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测定,结果见表3。

四、品种推广与利用研究

鲁烟白猪适应性较强,中等营养水平可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每千克增重消耗能量33.5MJ,粗蛋白385.5g。在鲁烟白猪的培育过程中,培育单位对其开展了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见表4。

鲁烟白猪培育过程中采取了边研究边示范推广,先后推广到山东省的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潍坊市以及辽宁省的大连市等周边15个县(市区),累计推广鲁烟白猪11400余头。在莱州市的养猪生产中鲁烟白猪占到60%~70%,在烟台市的养猪生产中鲁烟白猪约占30%,鲁烟白猪已成为烟台市及周边地区养猪业的主导品种。

五、品种评价

鲁烟白猪具有耐粗放、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产肉量高、肉质好等优点。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选育,提高其整齐性。鲁烟白猪作为优质猪生产的母本,或在培育优质猪配套系中,都具有较好的育种和市场开发前景。

黑龙江中杜父鱼


中文名称黑龙江中杜父鱼

拉丁名称Mesocottus haitej (Dybowski, 1869)

英文名称Amur sculpin

异名鲤鱼舅舅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杜父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ottoidei

中文科名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Cottidae

中文属名中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Mesocottus Graclanov,190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及内蒙古。

形态特征
体长5-17厘米测定:背鳍Ⅷ-Ⅸ、12-15,臀鳍11-13。

头长为体长的33%-43%,体高为体长的16%-25%,吻长为体长的10%-16%,眼径为体长的3.5%-6.5%,尾柄长为体长的12%-19%,尾柄高为体长的4%-6.5%。

体呈锥形,头部扁平而大,尾柄较细。口端位,口裂大,上、下颌和锄骨生有绒毛状锐齿。眼顶位,眼间隔较窄。前。鳃盖骨后缘有四个刺状突起物。鱼体表皮除腹部外,均密布小刺。背鳍两个,胸鳍较大。腹鳍小,胸位。臀鳍大,尾鳍扇圆形。

鱼体黄褐色,腹部较淡,在侧线上方有三块黑斑,尾鳍上有小黑点,其他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黑龙江杜父鱼是生活在江道中耐寒的底层鱼类。夏季进入山涧支流。食性以水生昆虫为主。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产卵期较早,为5月份。怀卵量3 000粒左右。

浙江温州:冷空气来袭 虾兵蟹将身价涨了


“小雪”节气过后,又迎来一轮冷空气,随着气温的波动,近半个月来价格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虾兵蟹将们也开始触底反弹。

记者昨走访市场了解到,这两天江蟹的批发均价都在四五十元,环比上涨了10%,同比上涨了20%,零售价更是水涨船高。“规格在半斤以上的一级蟹,肉质肥嫩的进价要65元一斤,零售价大多要卖到七八十元一斤,半斤以下的二级蟹,零售价每斤在20—40元。”市区兴文里农贸市场的海鲜摊主叶大姐告诉记者。

“天气变冷,江蟹的肉会变得越来越结实,越来越好吃,产量也会越来越少。”据浙福边贸水产城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造成蟹价看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天气冷了,江蟹会往温暖的深海游,捕获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捕鱼成本增加,渔民出海次数也会相应减少。预计随着此轮冷空气的到来,蟹价还将持续走高。

养殖类里对虾的价格也在抬头。“半个月前规格为一斤30条的对虾批发价还在16元左右,最近一下子涨到22元,规格为一斤25条重的也从27元涨到30元。”做了七八年海鲜批发生意的王先生说,最近吃虾吃蟹都不便宜,就连温州人眼中白菜价的鱼也跟着“坐地起价”。据了解,由于今年产量下降,目前批发市场上,规格在每条一斤以下的小鱼均价都要八九元,“去年最便宜的时候卖到过四五元一斤。”王先生说,现在每条3—5斤的鱼批发价都在18—20元一斤。

不过,最近海鲜市场上有一个品种的鱼,价格倒是相当亲民。“秋风起,晒鲞忙”说的正是深受温州人喜爱的鳗鱼鲞。“天气一转凉,起风了,就想着该去囤点鳗鱼来晒,更何况现在买还便宜。”精打细算的周阿姨昨天下午在新城农贸市场里一口气买了五斤多的鳗鱼。她说,两斤以上的大鳗鱼才20来元一斤,小的也就15元一斤左右。按照以往的经验,再过一个月,等鳗鱼产量少了,价格肯定会上涨,所以这个时候囤货最划算。

浙江宁波江东区:元旦小长假 白蟹同比降一两成


江东一菜场,新鲜的白蟹格外多,而且价格也比较实惠

元旦小长假,甬城各大菜市场毛蟹、白蟹、雷笋热卖。由于商品丰富货源充足,菜市场的总体价格平稳,大白蟹价格比去年同期还便宜一两成。

元旦菜篮子较“轻”

但本地雷笋贵了不少

猪条肉15元一斤,猪腿肉12元到13元一斤,青菜2元一斤,萝卜1.5元一斤,芹菜5元一斤,带鱼20多元一斤……元旦小长假期间,记者跑了白沙和曙光、张斌桥等多个菜市场,发现菜篮子商品整体价格并没有大幅度波动,由于受家庭聚餐、酒宴等因素影响,毛蟹、白蟹、雷笋、冬瓜、韭黄等热门物品或新鲜上市货的销售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毛蟹的销量这几天上升了一半,但价格与平时一样。”曙光菜市场的一位水产老板称这小长假很忙,忙得连吃饭都只能将就一下。

“这几天雷笋的价格升得特别快,上周花18元能买一斤的本地雷笋,这个元旦则要28元到29元一斤了。”记者在菜场偶遇的张大姐说。菜场经营户反映,雷笋价格高,除了天气冷雷笋上市少的因素外,最主要是过节吃的人更多了。

尽管有小部分商品显贵,不过总的来说今年元旦菜篮子较“轻”。“个别商品早上销售高峰期价格每斤有0.5元到1元不同程度的上涨,可到了上午10点左右,价格就回落到平时的水平。”白沙菜市场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海鲜价格变化不大

白蟹同比降了一两成

“上好的红膏炝蟹每斤才35元,今年的价格真实惠。”市民张大妈说,她本来担心的“逢节必涨”的海鲜价格在这次小长假没啥变化,而大白蟹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便宜了一二成。

“以东海鲜活海产为例,鲜活白蟹半斤重规格的每斤35元到40元,鲳鱼二三两规格的每斤65元到70元,小黄鱼每斤35元到40元,带鱼半斤重的每斤30元。”张大妈告诉记者,这样的价格跟平常差不多。

“今年元旦海鲜价格总体上涨不明显,特别是大白蟹,价格与去年同期比还跌了一两成。”白沙菜市场的一位水产经营户说。尽管近期白蟹价格略有上涨,但并不是因为过节,而是这个季节正是白蟹品质最好、价格最贵的时节。

“今年东海白蟹价格走低,一是受高端餐饮遇冷、单位团体采购消失所带来的消费减持仍在持续发酵;二是今年是一个白蟹丰收年。”一些水产经营户告诉记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7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