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主要食物有哪些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喜食各种活体昆虫,如蟋蟀、蝗虫、蟑螂、金龟子、蝇类以及这些昆虫的卵和蛹,也吃蜘蛛、蚯蚓、蜗牛等。当蜈蚣食物缺乏时,也吃少量的植物性饲料,如植物嫩叶或瓜果。但饥饿时,也互相残食。

蜈蚣行动敏捷,不时地摆动着伸向前方的触角寻找青虫、蜘蛛等食物。当触角碰到它要找的食物时,便猛扑上去,用其身体前部的几只步足和带有毒腺的颚足紧紧钳住食物,把其麻痹,然后咬破被捕获动物身上的松软部分,食尽其体内汁液。

蜈蚣食量较大,每次进食量相当其体重的3/5。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夏、秋季节野外昆虫多的时期,可以在晚上8~11点在室外用电灯为其诱捕昆虫喂养,也可以人工饲养一部分昆虫喂养,以保证其有充足的饲料虫。但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动物性饲料不足,也能以植物性的加工食物充饥。植物性饲料有熟土豆、胡萝卜、苹果、青菜叶、植物的嫩芽等。其

他的有人曾经解剖野生蜈蚣,对其胃内食物进行检查,78%个体胃内含有节肢动物的残体,而且大部分是昆虫类,主要是步行虫科和隐翅虫科的昆虫。但也有同类的残体,这说明蜈蚣在野外生活时,有相互残食的行为。M.yZ023.CoM

但是,没有发现植物的残余物。可见蜈蚣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吃植物性食物是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这也说明蜈蚣的食性是可以改变的。在室内饲养试验时,曾经常发现蜈蚣饮水,证明关于蜈蚣在野生条件下饮露水的说法是可信的。

少棘蜈蚣的活动规律是白天潜在石块下面碎石缝里,或者在田埂、地坎的凹缝里,夜里出来四处游荡,猎取食物。湖北省在夏季曾对蜈蚣作过调查,发现蜈蚣活动时间均在黑暗的情况下,一般是在每天的傍晚9点至深夜12点活动最频繁,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停止活动,晚上9点以前,有光亮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不出来活动。

相关知识

蜈蚣喜欢吃什么食物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食物。

蜈蚣的生活习性

1、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开始活动觅食。

2、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

3、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类。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

蜈蚣有哪些种类?怎样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


蜈蚣种类:

蜈蚣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在我国常见的有50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有6属14种。

(1)蜈蚣属:

有少棘蜈蚣、多棘蜈蚣、模棘蜈蚣、哈氏蜈蚣、马氏蜈蚣等。少棘蜈蚣多栖息在腐木、石隙间和阴湿的草地等地,在我国分布较广,如台湾、浙江、江苏、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多棘蜈蚣多栖息在村落附近的山坡、田旁、路旁多岩的地方,或朽木杂草丛中,或柴堆、屋瓦缝隙间。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湖北、浙江等地。模棘蜈蚣多栖息在山坡多的地方及朽木杂草丛中,分布在我国台湾、云南南部、广东等地。哈氏蜈蚣多栖息在山地林间、杂草丛中,主要分布在海南五指山地区。马氏蜈蚣栖息在山地、高原林间、灌木丛、杂草间,在西藏察隅地区有分布。

(2)盲蜈蚣属:

有红背盲蜈蚣,多栖息在石块、房屋附近砖堆和杂草丛中。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3)耳孔蜈蚣属:

有平耳孔蜈蚣、方板耳孔蜈蚣、长突平耳蜈蚣,分布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西沙群岛等。多栖息在山地乱石、杂草丛中。

(4)地蜈蚣属:

有地蜈蚣,我国各地有分布,多栖息在土中、木头下、石头下,喜在水边群居,或栖息在海边石头缝中和甘蔗根旁;孑L腹地蜈蚣,多栖息在土中、朽木、石块下和杂草堆下,分布在东北、江苏等地。//农村致富经网//

(5)石蜈蚣属:

有石蜈蚣,多栖息在石块、腐朽木块下、洞穴或落叶草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满洲里石蜈蚣,多在石块、朽木下、落叶草堆中栖息,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6)同腰蜈蚣属:

有同腰蜈蚣等,栖息在山地乱石、灌木丛、杂草堆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沙群岛。以上种类中,可药用的目前有5种:少棘蜈蚣、多棘蜈蚣、模棘蜈蚣、哈氏蜈蚣、马氏蜈蚣,尤以少棘蜈蚣在我国分布最广。它体型大,性温和,行动缓慢,产量高,是当前我国普遍养殖的主要药用种类。

养殖种类的选择:

人工养殖蜈蚣,应选择药用价值高、体型大、产量高、性温和、产卵多、易饲养的种类。目前,各地养殖以少棘蜈蚣的养殖为主,在我国分布广,产量也最高。本文饲养技术也以少棘蜈蚣为主进行介绍。

由于蜈蚣分布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受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等影响,如少棘蜈蚣分布在华中地区的江北和江南两亚区,若移到北方地区养殖不太适宜,成活率较低。因此,在选择蜈蚣品种时必须了解和掌握蜈蚣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创造接近于自然条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这就要求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种类养殖。

一般说,长江中下游各省可选择少棘蜈蚣养殖,南方各省可选择模棘蜈蚣养殖,海南岛可选择哈氏蜈蚣养殖,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可选择马氏蜈蚣养殖,广西、湖北、浙江也可选择多棘蜈蚣,长江以习匕及西北广大地区可选择本地体型大、药用价值高的蜈蚣种类进行养殖。

蜈蚣的食物种类和取食方式


蜈蚣在野生条件下喜食昆虫、蜘蛛和蚯蚓等,是一种以内食为主的小动物,但在食物不充足的情况下,偶尔也吃一些多汁的植物性饲料。

l蜈蚣的食物种类在自然界,物种生存斗争的规律是弱肉强食。蜈蚣个体本身很小,虽然捕食能力还算强,但毕竟爬行速度有限,所以动物性饲料种类相对较少。捕捉的动物一般相当于自己身体大小,或比自身更小一些的,不具备较大反抗能力的小型昆虫、软体动物以及一些小爬虫。

蜈蚣的动物性饲料以小昆虫、小蜘蛛及其他一些多足类的动物为主,这些动物性食物能占野生状态所捕获食物的70%-80%,有时更高一些。它们主要是捕食昆虫的幼虫,而不是直接捕食成虫。具体来讲,动物性饲料包括以下几种:首先选择的食物为小蜘蛛;其次是小蚂蚱、小蚯蚓、地鳖虫的若虫,鼠妇;再次就是鞘翅目及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蜈蚣在缺少动物性饲料的情况下,偶尔也能吃一些植物性饲料。蜈蚣对植物性饲料的要求很高,一般只吃一些多汁的青绿的、幼撤的植物,如幼嫩的青菜等。蜈蚣在没有动物性饲料和优质植物性饲料的情况下,吃腐质土也能活3个月。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人们利用蜈蚣对饲料要求广泛的特征,可以配制动物性饲料,也可以供给一些植物性饲料,因地制宜是开发蜈蚣饲料的好办法。

2蜈蚣的取食方式

蜈蚣与蝎子的活动规律一样,昼伏夜出,一般情况下,夜间出来取食,从夜幕降临到深夜11点左右,是蜈蚣取食的黄金时间。因为这一对间昆虫及软体动物因光线黑暗活动减少或停止活动,对外界的敌害入侵已经放松,容易捕捉。

蜈蚣捕食时攻击能力并不强,但它们捕食的方法相当巧妙。当它们发现处于静止状态的昆虫时,隐蔽地接近目标,立即用毒钩把小动物夹住、毒死,而后送人嘴里吃下。取食时一般是在栖居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有时也带一部分回到栖居地继续取食。

蜈蚣捕食的活动范围不大,因为从时间上讲外出时间只有几个小时,蜈蚣的行动速度也不快,有的还守在原地等待小昆虫的到来。因此捕食范围只有几平方米或几十平方米。

蜈蚣1年产卵有几次?


蜈蚣产卵期在每年的6月下旬开始,到8月上旬结束,产卵旺盛期在7月的上中旬。

此时体长11~13厘米,年龄在4~5龄以上的雌性个体,身体显得粗壮肥厚,体色鲜艳。由于卵巢的发育,在第五体节以后愈向身体后部愈变得明显的宽大。在临产前1周左右,在石块、瓦片等隐蔽物下的泥土中筑一直径6厘米左右、深4厘米左右的穴,产卵的雌蜈蚣就盘曲在穴内,多数母体是黎明时产卵。但也有在1天中其他时间产卵的。产卵时,母体自行把整个带状的身体弯曲成S形,头部触角斜向前方,呈倒八字形。第一至第十八对步足平伏在土层表面,而身体后面的尾节,由于后体弯曲而能搭到身体中部第八、第九背板上,尾节的尾足高高翘起,因此尾节后端的肛生殖区悬在第八或第九背板上。排卵时,生殖孔不断扩张与收缩,随即向外推移卵粒,生殖孔内的软皮向外翻,使卵粒落在被确定的背板上。

一个卵粒从生殖孔内开始显露到脱落下来,生殖孔要经过4~6次收缩,而尾足也跟着活动,约3~4分排出1粒。一个卵被排出后约有2~3分的间歇,再产另1粒卵。排卵到最后时期,间歇时间还要长一些。整个产卵时间约3小时,如有干扰,排卵时间会更长。

刚产出的卵呈淡黄色,表面有黏性,刚排出的卵粒与脱落的卵粒相接触即刻粘在一起。由于排出的卵粒不断增多,卵团不断增大。这时母体翘起的尾节相应地举得更高。母体在排卵间歇期间,高翘的尾节有时下沉压迫卵团,使卵团不会堆积更高,并使整个卵团前移。排卵完毕后,母体触角与尾足不再悬空,从而解除了紧张状态,恢复平静。再过约20分,母体巧妙地翻转,以自己的身体腹面和步足很快把卵团环抱起来,以后进入孵化状态。

蜈蚣卵直径3毫米左右,呈微椭圆形,卵膜为一层较薄的皮膜,除极微量的细胞质外,都是供胚胎发育的卵黄。蜈蚣在自然环境下1年产卵1次,1次产卵60粒左右,少数个体产20~30粒。

母体在抱卵孵化期间,如果受到严重惊扰,常常会把卵团吃光。但母体吃卵后又会重新产卵,所产卵的颜色和大小,与第一次产的卵没有差异,而且再孵仍然成功。

两次相隔1个月左右,由此分析蜈蚣在人工加温饲养条件下,1年产卵可能达两次。

饲养蜈蚣要注意哪些卫生防疫


蜈蚣不像其他特种经济动物那样容易发生传染病,通常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也没有发生过大批死亡现象。如果蜈蚣饲养室内卫生条件不好、湿度过高或过低、饲料和饮水不卫生等,也会导致疾病发生。一旦发现了蜈蚣某种疾病,往往难以治好,所以必须以预防为主。饲养蜈蚣的卫生防疫主要包括饲养场、饲养房的环境卫生、食物卫生和环境防疫消毒。

1.环境卫生

蜈蚣对环境温度、湿度有一定要求。适宜的生长温度25~32℃,超过或低于适宜温度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低于2℃时,就必须采取保温措施。饲养室内最佳相对湿度为75%~80%,饲养土的最佳湿度为15%~20%,低于这样的湿度就应该洒水调节,否则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对蜈蚣饲养场内外要勤打扫,清除杂物和垃圾,不让病原微生物在这里滋生,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如卫生工作做不好,病原体滋生,很容易侵入到室内,影响蜈蚣的健康。蜈蚣饲养池要经常检查,保持清洁卫生,发现饲养池内有死亡的蜈蚣,应及时清除,并及时查明原因,给予处理。

2.食物卫生

这里讲的食物卫生包括饲料卫生和饮水卫生。因为蜈蚣的饲料来自小动物、肉末和谷物类,不管是哪种饲料,都必须新鲜。绝对不能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以免引起疾病。在夏、秋季气温较高的时期,每天投食1次,每天晚上投的饲料,第二天早上一定要清理,把没吃完的饲料撤出,以免放在饲养池中时间长了发霉变质,蜈蚣吃了这些变质的饲料而引起疾病。另外,还要注意饮水卫生。水槽或水盘中的水要勤换,保持新鲜,不能饮放置时间较长的水,那样的水往往会有病原微生物滋生而使蜈蚣发生疾病。

3.防疫消毒

尽管蜈蚣饲养场的消毒工作不像养禽场那么严格,但必须要做好消毒工作。首先,清扫完毕后,应进行消毒,防止致病的细菌、病毒滋生。其次,对身上有病灶的死蜈蚣,应立即清除,并对死蜈蚣的窝进行清除,周围经过消毒后换上新的砖块或瓦片。定期对各种设施和工具进行消毒灭菌,并形成制度。

火鸡种类有哪些


(1)青铜火鸡:原产于美洲,是世界上最著名、分布最广的品种。公火鸡颈部、喉部、胸部、翅膀基部、腹下部羽毛红绿色并发青铜光泽。翅膀及翼绒下部及副翼羽有白边。母火鸡两侧、翼、尾及腹上部有明显的白条纹。啄端部为深黄色,基部为灰色。成年火鸡体重巧千克,母火鸡9千克。年产蛋50~60枚,蛋重75~80克,蛋壳浅褐色带深褐色斑点。刚孵出的雏火鸡头顶上有3条互相平行的黑色条纹。雏火鸡胫为黑色,成年后为灰色。青铜火鸡性情活泼,成长迅速,体质强壮,体形肥满。

(2)荷兰白火鸡:原产于荷兰,全身羽毛白色,因而得名荷兰白火鸡。体形与加拿大海布里德中型品系相似,啄、胫、趾淡红色,皮肤纯白色或淡黄色。成年公火鸡体重15千克,母火鸡8千克。雏火鸡毛色为黄色;公火鸡前胸有一束黑毛。

(3)波朋火鸡:波朋火鸡是肯塔基州对当地的塔斯卡惠雷红火鸡选育而成的。也可用青铜火鸡、浅黄色火鸡与荷兰白火鸡杂交选育出波朋火鸡。波朋火鸡羽毛深红色,公火鸡羽毛边缘略呈黑色,母火鸡羽毛边缘为白色条纹。小火鸡啄、胫、趾为红色,成年后呈浅玫瑰色。成年公火鸡平均体重15千克左右,母火鸡约8千克。

(4)黑火鸡:原产英国诺福克,又名诺福克火鸡。全身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雏火鸡羽毛为黑色,翼部带有浅黄点,有时腹部绒毛也有浅黄点。胫和趾在成年火鸡为浅红色,年幼火鸡为深灰色。啄、眼为深灰色,胸前须毛束为黑色。成年公火鸡体重15千克,母火鸡8千克左右。

(5)石板青火鸡:石板青火鸡是个比较老的火鸡品种,可能是由野生火鸡不断选择而成。羽毛灰色,咏浅灰色,胫、趾淡红色,雏火鸡绒毛淡黄,背部有灰色条纹。成年公火鸡体重15千克,母火鸡8千克左右。

(6)贝兹维尔火鸡:该品种身体细长,步伐轻快,体态健美。胫和趾为粉红色,冠及肉髯红色。具有早熟、饲料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肉质鲜美、产蛋多等优点。成年公火鸡体重10千克,母火鸡5千克以上。平均产蛋率可达60%,平均蛋重76克。该品种商品火鸡14~16周龄上市,平均体重3.5~4.5千克。

(7)尼古拉火鸡:尼古拉火鸡是美国尼古拉火鸡育种公司培育出的商业品种。属重型品种,成年公火鸡体重22千克,母火鸡10千克左右。29~31周龄开产,22周产蛋量79~92枚,蛋重85~90克,受精率90%以上,孵化率70%~80%,商品代火鸡24周龄体重,公火鸡为14千克,母火鸡为8千克。

(8)巴特火鸡,巴特火鸡是英国巴特联合火鸡育种公司培育的品种。有巴特小、巴特中、巴特重三个类型。全是白羽品种。其中巴特一6重型成年公火鸡体重最高可达37千克,是目前世界上重型品种中最大的品种。

(9)贝蒂纳火鸡:贝蒂纳火鸡是由法国贝蒂纳火鸡育种公司培育成的。有小型和重中型两种,小型品种适合于粗放饲养,重中型品种适合于工厂化饲养。贝蒂纳小型火鸡有白羽和黑羽2种,成年公火鸡体重9千克,母火鸡5千克左右。可自然交配,受精率高,25周平均产蛋93.69枚。

(10)海布里德白钻石火鸡:该品种由加拿大海布里德火鸡育种公司培育而成。有重型、重中型、中型和小型四种类型。中型和重中型是主要类型。32周龄开产,产蛋期24周,不同类型产蛋量有差别,由84~96枚不等。平均每羽母火鸡可提供商品代火鸡50~55羽。商品代火鸡的生产性能:小型火鸡公母混养的,12~14周龄屠宰体重4~4.9千克;中型公火鸡16~18周龄屠宰,体重7.4~8.5千克,母火鸡12~13周龄屠宰,体重3.9~4.4千克;重型和重中型火鸡,公火鸡16~24周龄屠宰,体重分别为10.1~13.5千克,8.3~10.1千克,母火鸡16~20周龄屠宰,体重分别为6.7~8.3千克和4.4~5.2千克。

海豹有哪些天敌


海豹也是一种海洋中比较常见的哺乳动物,毛色会根据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海豹分布非常广泛,不管是南极还是北极,不管是淡水还是海水都有它们的身影。海豹喜欢在寒温带的海洋中生活,喜欢吃食一些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动物。那海豹有哪些天敌?它和海狮的区别是什么?

一、海豹有哪些天敌?

1、虎鲸

虎鲸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大型齿鲸,体重和身长都秒杀其他的鲸。它们的牙齿非常锋利、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像海豹、企鹅等都是它们嘴下的美食。虎鲸分布比较广发,也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生物,会一些复杂的社会行为,十分聪明,甚至可以用声音进行交流。

2、北极熊

北极熊体型十分大,也具有攻击性,非常凶猛,并且有着十分灵敏的嗅觉,跑起来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海豹并不是它们的对手。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北极的冰川慢慢的融化,它们的家园也正在一步步被破坏,所以需要大家的保护。如果继续再这样下去的话,也是很有可能灭绝的。

二、海豹和海狮的区别是什么?

1、从斑点区分

海豹的身上会有很多细小的斑点,仔细看上去就像全身都布满了斑点一样。而海狮的身上是光溜溜、滑溜溜的,没有别的颜色。

2、从耳朵区分

海豹的话整体看上去呈流线型,没有耳部的轮廓,只有两个耳洞,头部也是比较小的。海狮的话有一对非常可爱的耳朵,有轮廓,头部看起来也大一些、尖一点。

3、从爪子区分

海豹的爪子和小猫的爪子有点类似,上面毛茸茸的,还有小钩钩,前脚比后脚短。

海狮的话爪子像鱼鳍,光滑、细长,可以向前面摆放着。

4、从脖子区分

海豹的脖子圆圆的、肥肥的,看起来非常短。海狮的话脖子比较长,从身高来看海狮是秒杀海豹的。

5、从泳姿区分

海豹游泳的姿势比较软萌,好像匍匐前进一样。海狮游泳的话是可以抬起身子的,非常优美,像一个游泳健儿。

6、从是否能抬起上半身区分

海豹的话肚子是贴着地面慢慢的拖着身体前进的,海狮的话脚是非常长的,能够将上半身抬起来。我们在海洋乐园中看到海狮顶球的节目也是运用其强有力的身体。

以上就是关于海豹有哪些天敌、和海狮的区别是什么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帮助。

貉子饲料有哪些?


喂养动物就要了解它的饮食习惯,现在人工养殖的动物都靠饲料来喂养的,饲料也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动物饲料成份也会不同。下面来看看貉子喂养的饲料。

貉子饲料有哪些

貉子的饲料包括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维生素和矿物质。动物性饲料包括畜禽肉、鱼类、乳品、蛋类、蚕蛹及其它小动物。植物性饲料包括谷物类、豆类、果菜类。维生素饲料常指鱼肝油、VE、VB、VC等。矿物饲料多指骨粉、食盐等。水貂繁衍期要求动物性饲料不克不及少于60%。商品貂育成期和种貂非繁衍期动物性饲料可恰当降低,植物性饲料可恰当添加。

日粮配制:以种母貂怀胎中期为例,每只日粮总量为300克,个中含可消化卵白质30克左右。日粮配方:肉类15%、奶蛋10%、谷物10%、菜类15%、水15%。按以上日粮比例辨别核算出每种饲料的分量。依据本人豢养只数算出每种饲料总量。总量称量后开端加工。鲜肉、鲜鱼及副产物要洗净,除去过多的脂肪。冻鱼、冻肉化冻后去脂除污。对不新颖的动物性饲料,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后,洗净再加工,普通应煮熟饲喂,以防染病。肉粉、鱼粉、骨血渣、蚕蛹等,需用清水浸泡4~6小时,待软化后与谷物面粉谐和制成窝窝头蒸熟再打成糊状喂貂,牛、羊奶要经煮沸消毒后再拌入饲料。蛋类要对水打匀,蒸成嫩糕状拌入饲料。菜类要去杂、洗净、打成浆拌入饲料。

貉子饲料配方

准备配种期:鱼肉类60%~65%、谷物(熟)10%~15%、蔬菜类5%~8%、水15%~20%、日粮总量250~300克。

准备配种中期:鱼肉类60%~65%、谷物类(熟)15%、蔬菜类5%~10%、水15%~20%、日粮总量250克。

妊娠期:鱼肉类65%~70%、谷物类(熟)10%~15%、蔬菜类5%~10%、水15%~20%、日粮总量250~350克。

产仔哺乳期:鱼肉类65%~70%、谷物类(熟)10%~15%、蔬菜类5%~10%、水15%~20%、日粮总量250~350克。

幼兽育成期:鱼肉类60%~65%、谷物类(熟)15%~20%、蔬菜类5%~10%、水15%~20%、日粮总量250~300克。

皮兽冬毛生长期:鱼肉类55%~60%、谷物类(熟)15%~25%、蔬菜类5%~10%、水15%~20%、日粮总量450~510克。

优良种兽的选择

1、数量性状的选择。貉的数量性状(如体长要求在65厘米~80厘米之间,毛长以6厘米左右,毛绒密度为转动身体出现缝隙为佳,乳头在4对以上),这样才能在貉的育种上取得明显的效果。

2、质量性状的选择。貉的质量性状(如毛色等)应以个体的表现型为基础进行选择,颜色以趋于黄、红为佳,制裘较比美观。

3、选择的方法。对幼龄貉,根据每窝出生日期,幼貉数量发育情况(可称体重和量体长与群体体重、体长平均数相比较)选择出生早(雄性要在4月中旬前出生,雌性要在5月初出生),发育正常,睁眼早,谱系清楚的留种。

貉子的经济价值

貉子的主要产品是貉皮。貉皮属于大毛细皮,具有坚韧耐磨、轻便柔软、美观保暖等优点,是制做大衣、皮领、帽子的优质原料。用貉皮革条缝制的大衣轻便灵活,具有线条美,很受消费者欢迎。貉子肉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是可口的野味食品,而且还可以入药,是高级滋补营养品。广州、深圳等地区,已经将它的熏制品作为高档药膳来应用。貉子的胆囊,也就是它的胆汁,干燥以后可以代替熊胆入药。貉子的针毛和尾毛是制做高级化妆用具毛刷和毛笔的原料。貉子的绒毛是高档的毛织品原料,貉子绒毛的长度、细度、拉力和保暖性能都好于羊绒。在不影响貉子繁殖的情况下,每只成年貉一年可以梳毛、或者是剪毛100~150克。貉子油也就是貉子的脂肪,除了工业用、食用以外,还是制作高级化妆品的原料。因此可以说,貉子全身都是宝,经济价值很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

貉子的饲料有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貉子的营养要求高一些,因为貉子全身都是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要想养好貉子,那它的营养就一定要跟的上。

蜈蚣养殖中对温度和温度有什么要求


蜈蚣养殖对温度度的要求:

温度的变化,对蜈蚣的活动影响很大。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虽有分布,但数量较少。每当惊蛰一过,气温转暖,蜈蚣的冬眠开始苏醒,出土活动,一般它很喜欢栖居于阴暗潮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

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步升高,蜈蚣就逐渐转移到阴凉的地方避过炎热的白昼。那时的蜈蚣常躲伏在废弃的沟壕、荒芜的坟包或田坎、路旁的缝隙中。到了晚秋季节,则蜈蚣多栖居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下或树缘与树根附近比较温暖的地方。

总之,蜈蚣性畏日光,昼伏夜出,它要求和喜欢的环境是阴暗、潮湿、温暖、避雨和空气流通的地方。

蜈蚣一般在夜间出来活动,大多互不合群。触角相撞即回避,就绕道而行。蜈蚣虽有8只眼,但视力退化,尤其在白昼视力更差,白天时两条蜈蚣相向而爬行,却互相不能发现对方而回避,直到灵敏的触角相撞时才避开。

当然,蜈蚣夜间的视力比白昼好。在晴朗无风的晚上,在20~23℃时是蜈蚣活动捕食的高峰时间。

蜈蚣的一般特点是:

白天活动少,夜间活跃;天气炎热、温度高于25℃以上时活动量大;20℃左右时活动一般,10~15℃时活动量也大;10℃以下时活动量更少,甚至不活动。

天气闷热、白天雷阵雨后的夜晚活动量大;晴天夜晚活动一般,天冷、气温低时活动量少;无风、微风情况下活动正常;风力在6级以上时活动量少;下雨时活动少,下雨过后则常出来活动。

所以,蜈蚣活动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间等气象因子都有一定的关系。

蜈蚣的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所以它对岩石、土块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后时要引起互相厮杀而致死亡。但人工饲养的蜈蚣随着环境和饵料条件的改变(www.nczfj.Com/),如能提供足够的新鲜食物和水源,在不经常惊扰的情况下,即使密度较大也可以合群相安,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卵团孵化的蜈蚣,因为它们从幼虫起就一直相处在一起,所以在长成成虫后仍然几十条地蜷伏在一堆,相安无事地共居。

蜈蚣的生存温度以25~32℃为宜。温度20℃以上均能捕捉食物。秋冬季节,气温低于15℃,活动缓慢逐渐进入冬眠,此时温度0~10℃、土壤湿度10%~20%能照常越冬,不吃不喝,不动地蛰伏在土、石下10~50cm深处的向阳、避风处休眠。温度15℃以上,开始复苏活动,空气中相对湿度60%~70%。

人工养殖蜈蚣,冬眠时,应采取保温措施。如在缸内盖稻草或枯枝;室外养殖法把蜈蚣都要取出,之后在池里挖40~60cm的坑,盖上瓦片碎石。放进蜈蚣,覆盖薄层细土和枯草枝条。土壤温度接近于1℃,空气湿度要求要大一些。土壤要干,早晚各洒一次水,冬季冷时,把缸搬到阳光下晒5~lOcm。夏天开窗通风。

蜈蚣养殖对湿度的要求:

蜈蚣在一定温度下,它的体内水分的散失与空气的湿度呈负相关的关系,即空气相对湿度越大,体内水分的散失速度相对地减少。这正为蜈蚣的地表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蜈蚣体内水分的散失可能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气门,这是无疑的;另一途径可能是通过表皮,通过蒸发散失的水分与空气的相对湿度无直接关系。同时,蜈蚣的体温不超过临界温度时,它的皮肤是不渗水的。因此,可以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蜈蚣的水分散失,可能只有通过气门一个途径。

蜈蚣属于蜈蚣科的蜈蚣亚科,它的气门有前庭和内盏之分,在两者之间并有裂成3片的瓣扉。一般地说,其构造比石蜈蚣科的石蜈蚣属复杂,它却能较有效地阻止水分的散失。但它比昆虫的气门要原始得多,因而它不能十分有效地控制体内水分的散失。

好在蜈蚣还有一种防止水分过快散失的方式:潜伏在地下与石块下的深洞中或较深的缝隙间。蜈蚣只有在温度适宜、空气湿度也适宜的时候,作为一个群体或在夜间移动到地面上来捕食,或在白天潜伏在地面的石块下、乱石堆中或树根间栖息,但又不潜入到深处。

作为药用蜈蚣的主要品种之一的少棘蜈蚣,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有月平均气温一般都在0℃以上。所以,蜈蚣越冬也较迟,通常在11月底才进入冬眠。处于冬眠期的蜈蚣不再活动,也不进食,躯体摆成S形或L形,触角由外向内蜷曲,尾足并拢。在冬季,倘若把蜈蚣挖掘出来,它也不能马上活动。经太阳晒暖后,它才能苏醒过来,但其行动呆滞而缓慢。

蜈蚣越冬潜伏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天气越冷,钻人土层越深,一般钻人土层深度在15~40cm处,最多不超过lOOcm。若土温升高,蜈蚣不仅可以推迟冬眠,而且只需在土层浅处或土层表面E冬眠。

少棘蜈蚣


少棘蜈蚣体长110mm。头板和第1足体节的背板呈金黄色,与墨绿色或黑褐色的其他背板显然不同。

少棘蜈蚣步足多为黄色,最末步足多呈赤褐色,也有足部都呈赤褐色的个体。头板无纵沟线。触角分17节,基部的6节无细密的绒毛。颚齿为5+5(即左右齿板上各有5个小齿),每侧有5个小齿,常被一间隙分作2+3组。

背板纵沟由第4~9背板开始,至第20背板;最末背板无纵沟线。第12~19胸板有纵沟线。体部背板两侧的棱缘,从第5~9背板开始,至最末背板。第20步足和前面步足一样都有一跗刺。基侧板突起末端常有2个小棘,也很少有1或3个小棘的。

最末步足(即第21步足)无跗刺。它的前股节腹面外侧有2棘,而内侧有1棘;在前股节背面内侧有1棘。隅棘上具有2小棘。

少棘蜈蚣雄性生殖区前生殖节胸板两侧有1对生殖肢。

少棘蜈蚣主要分布在我国中温带地区,如长江中下游。个体比多棘蜈蚣小,最末足的前股节腹面和背面内侧的棘数也少。颚肢、齿板齿数变异不大。但因产地不同、种群不同,黄足、赤足个体数量的比例也不同。这个差别早在本草中就有记载。

分布: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在日本、韩国也有过记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61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