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变色龙

在台湾来说,最常见也最能适应人工环境的蜥蜴变色龙种类就非高冠变色龙莫属了.高冠变色龙因为头上高耸的肉冠而得名颇为贴切.是少数分布於亚洲的种类,其余大多分布於非洲,特别是马达加斯加岛上。

幼年时期的高冠并无变色能力,体色是单纯的浅绿色,但是因为成长快速,一般在六个月後就可以成年,所以很快就具备了变色的能力,雌性高冠变色能力一般都比较差,大多是在怀孕期才会有比较出色的体色出现.因此,变色龙的体色变化主要是用来表达情绪和传达讯息的功用多於伪装与欺敌的作用.现在已经发展出各种色系的体色,其中又以蓝色系最为稀少.专家认为牠们头上的高冠主要是用来凝聚雾气成为水珠以供饮用的工具。

高冠变色龙需要大量的阳光紫外线和钙质补充.否则容易出现代谢性病症,导致死亡.白天湿度60%-70%夜晚80%左右均可,白天温度:35度左右,夜晚18-24度,饲养变色龙一般都是以纱网制的爬虫箱饲养,比较通风,变色龙属於上下活动的物种,所以饲养箱的高度比宽度来得重要.食性上是属於杂食性,主食蟋蟀面包虫,也会吃点叶菜类食物,但切忌不可一次喂食过多的蟋蟀,遗留在笼中的蟋蟀可能对植物或变色龙都造成伤害,最好控制喂食量.高冠以舌头投射捕食蟋蟀的精准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於变色龙不会饮用水盆中的水,所以不需要设置饮水盆,可以使用自动喷雾器或是用各种容器打洞来滴水,也可以直接在笼子上放块冰块让它自行溶解滴下以供饮用。

高冠适应的温度范围很大,所以也使牠们成为最容易繁殖的变色龙种类,只要环境理想,每年都会固定产下3-4次卵.雌雄的辨别比其他变色龙来得容易,因为雄性出生两个月时後脚跟部就有一个细小的肉瘤突起,雌性就没有,平常饲养时不论雌雄都必须单只隔离饲养,否则会造成弱者发育不良或死亡的结果.只有在确认雌性即将产卵前才能放在一起.少数自小一起养大的个体能够相安无事.但这是比较少数的情况.高冠变色龙的寿命雄性长於雌性,这与产卵有相当的关联,雄性可以活上7-8年,雌性只能活上5年左右

相关知识

变色蜒螺


中文名称变色蜒螺

拉丁名称Nerita chameleon Linnae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西沙群岛,广东沿海。

形态特征
壳近球形,结实。壳高13.0毫米,壳宽11.7毫米。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占贝壳全部。壳面螺肋细密,颜色多变,有深绿色或淡绿色色斑或杂有白色和黄色斑纹斑块。壳口白色,半月形。内唇伸展倾斜,微显褶襞,内缘中部凹陷处具2枚强齿;外唇薄,内缘加厚具粒状齿列,约12枚左右。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岩礁间。产于海南岛三亚沿海。海(水)生。

龙[鱼鲞]


中文名称龙[鱼鲞]

拉丁名称Trachinus draco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龙[鱼鲞]亚目

拉丁亚目名Trachinoidei

中文科名龙[鱼鲞]科

拉丁科名Trachinidae

中文属名龙[鱼鲞]属(待定)

拉丁属名Trachi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大西洋、黑海和智利,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被圆鳞,头小,吻短,眼近上位,口大,甚斜,颌齿绒毛状,腭骨具齿。侧线直,沿体上部纵行。背鳍2个,分离,5-7鳍棘21-23鳍条。臀鳍1-2鳍棘24-32鳍条。背鳍鳍条部和臀鳍基底甚长。腹鳍喉位,1鳍棘5鳍条,鳃盖骨棘和第1背鳍鳍棘基部具毒腺,其所分泌的毒汗能引起伤者激烈疼痛,无鳔。椎骨34-43。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底,常埋入泥沙中,仅露出两眼,伺机窥食小鱼和甲壳类。

海(洋)生。

异龙中鲤


中文名称异龙中鲤

拉丁名称Cyprinus yi1ongensis Yang et a1.

英文名称Yilong lake carp

异名异龙鲤、红眼尖嘴、小红眼鱼,Mesocyprinus yi1ongensi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鲤属

拉丁属名Cyprinus Linnaeus,187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上源的云南异龙湖。

形态特征
背鳍Ⅳ-13-15(平均为13.8);臀鳍Ⅲ-5;胸鳍Ⅰ-9;腹鳍Ⅰ-15-16。鳃耙18-22。下咽齿3行,113-311。侧线鳞36[(6-7)/(4-5-V)]38(36.3);背鳍前鳞14-17;围尾柄鳞14-16;围尾柄上鳞7。

体长为体高的3.1-3.5(平均3.3)倍,为头长的3.3-3.7(3.5)倍。头长为吻长的3.1-3.9(3.5)倍,为眼径的2.8-3.6(3.2)倍,为眼间距的2.4-2.8(2.6)倍,为尾柄长的1.5-1.8(1.7)倍,为尾柄高的2.2-2.5(2.3)倍。

体纺锤形,稍侧扁,腹部圆。头中等大,略呈锥形。吻端稍尖。口端位,马蹄形,上颌较下颌稍突出。唇较薄。须2对,较发达,上颌须比口角须稍短,口角须后伸达眼球中部的下方。眼大,眼径约等于吻长。下咽骨长度为宽度的3.4倍;下咽齿主行第一枚齿为光滑的圆锥形,其他的齿为臼齿状,齿冠上有1道沟纹。鳃耙短,三角形,排列稀疏。尾柄长度小于眼前缘至鳃盖的距离。

背鳍基部中等长;基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大;基末端与臀鳍基部的中点相对。背鳍、臀鳍最后1很硬刺后缘均具锯齿。胸鳍长,末端后伸达到或超过腹鳍的起点。尾鳍叉形,两叶末端尖。

脊椎骨4+32。鳔2室,后室长圆形,长度为前室的1.8倍。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86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