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田螺混养技术

养殖泥鳅用很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往往取决于养殖环境不同,养殖方式不同,或者是不同的混养模式。今天主要介绍的就是泥鳅跟田螺混养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养殖有什么好处,能决解什么问题、具体混养过程是怎样的,就看接下来我给大家一一描述了。

一、准备

在养殖之前,要选择养殖水稻田,要求排灌方便,保水好,田深一些,加固下田埂,防止泥鳅打洞逃跑,最好底部淤泥较多,这样腐殖质含量高,干旱时也不容易缺水,进水口排水口要准备好,覆盖网纱。

二、选种

田螺最好是在田中大量收集的野螺,然后集中到自己的养殖田里去养殖,泥鳅购买种要选择颜色正常,有光泽、个头大、有活力,精神状态良好的泥鳅,也可以捕捞野生泥鳅放养。

三、放养

放养,一亩田放养5厘米左右的泥鳅8000尾,田螺大概是1500到2000只,放养前田螺和泥鳅都要用高锰酸钾浸泡一下消毒杀菌,杀死体表的寄生虫,然后再放养。放养时田中要养一些浮萍水草和螺狮一起供泥鳅食用。放养头三天不喂食饲料。后期观察水中有无自然食物,不够再投放一些豆浆之类的饲料。

四、饲喂

螺狮使的水中浮游生物丰富、一些原生动物、还有水生植物,都可以成为水中的泥鳅的饲料,螺狮产下螺狮卵是泥鳅主要的饲料。而且田螺可以吃泥鳅的排泄物,两者之间形成互利共赢的方式生存。有时也可以人工投喂蔬菜、粮食、骨粉、鱼粉来补充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泥鳅和田螺混养,互相为食,可以很好的生存在一个水生环境下。通过以上介绍就可以知道,这种模式的好处,可以最大程度的解决饲料喂养的方式。

延伸阅读

莲藕泥鳅混养技术


莲藕泥鳅混养可行吗?莲藕是生长在泥土里的,泥鳅也是在泥土里存活的,莲藕池里养泥鳅属于生态养殖,互利互惠,那莲藕泥鳅一起养的话是要怎么养呢?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了解。

莲藕泥鳅混养技术

1.藕田准备。

养殖泥鳅的藕田要求面积不宜过大,且水量充足、排灌方便、土质肥沃。放鳅前要夯实田埂,并加宽加固,注、排水口要加防逃网,田埂四周要用塑料布或纱网等做好防逃墙,塑料布或纱网高出田埂面30厘米,埋入地下20厘米,若在田埂内侧边再修一级宽20厘米比田埂低15厘米的台阶,则防逃效果更好。

2.泥鳅放养

种苗的选择要规格齐整,体质健壮。投放时间在清明节前后,待藕长出2片立叶,同时水温稳定在20度以上时,即可放鱼,每亩投放泥鳅2万尾。在泥鳅放养前1星期,追施发酵的鸡、猪、牛粪等有机肥每亩150~200千克,过磷酸钙15~20千克,以培肥水质,同时加注新水,使水位达到30厘米。

3.饲料投喂。

藕田中虽然有泥鳅的天然饵料,但须进行人工投喂,否则泥鳅生长慢,效益差。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动、植物性饲料都可摄食。动物性饲料如小杂鱼、蚯蚓、螺蚌肉、昆虫及其幼体、蚕蛹、鱼粉、血粉等,植物性饲料如米糠、麸皮、豆饼、豆腐渣、蔬菜、瓜果等都是其较好的饲料。可将这两种饲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合做成团状进行投喂。这样有利于泥鳅的集中摄食,也便于检查和管理。

4.藕田管理

水质调控:随着夏季气温的不断升高,在不影响藕生长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及时加注新水,每亩用4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用以调节水质和消毒防病。

捕捞收获:10月上旬开始对藕池泥鳅进行起捕,连续进行多天后,池中泥鳅起捕率可达到90%以上。待泥鳅捕完后,开始采收藕,时间一般是在10月底进行,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取得藕和泥鳅双增产,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

5.合理追肥

莲藕除施以基肥外,在生长期间还应进行合理追肥。追肥应做到既要满足莲藕生长的需要和使田水有一定肥度,又不能伤害泥鳅。可施腐熟的有机肥或施化肥,追肥一次施量不要过大。

泥鳅病害防治

1、寄生虫病:泥鳅被车轮虫、杯体虫、三代虫侵袭的泥鳅常浮于水面,打转不安。防治方法为0.7毫克/公斤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合剂溶水后全田均匀泼洒,或鱼虫净(溴氰菊酯溶液)0.15~0.22毫克/公斤全田均匀泼洒。

2、打印病:泥鳅打印病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而至,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并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防治方法同赤鳍病。

3、水霉病:水霉病早期不易被发现,当肉眼能发现时,菌丝已侵入泥鳅伤口,并向外长出外菌丝,簇拥成棉絮状。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可将病鳅肌体组织降解而分泌出大量黏液,加重病情,使之食欲大减,衰弱而死,常在春、秋季节或冬季繁殖,只要鱼类皮肤有创伤即可被感染。

4、赤鳍病:泥鳅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背鳍附近的部分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裸露,不摄食,直至死亡。可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或0.3毫克/公斤的强氯精全田泼洒,24小时重复1次即可,以后每隔半月泼洒一次可进行预防。

5、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莲藕常见的病害

一、莲藕腐败病,又名黑根病、藕瘟。是莲藕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一般在耕作层浅和水浅的老藕田及连作田易发病,影响结藕而减产。它是由藕球茎状镰状菌侵染后所致的莲藕病害,主要为害地下茎、地上部叶片和叶面。病茎抽生的叶片、色泽淡绿,从叶缘开始发生褐色干枯,叶柄最后枯死。病菌多从伤口、吸收根或生长点侵入,病菌随流水灌溉传播。

二、莲藕叶枯病,是莲藕上的第二大病害,病原是单丝壳属的病原真菌。主要危害荷叶,荷叶边缘先出现淡黄色的病斑,后逐渐向叶片中间扩展,呈黄褐色,最后从叶肉扩及到叶脉,直至全叶枯死。高温多雨,有利发病,藕田肥力不足,病害严重。

三、莲藕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上有时也可发生,是由棒束孢属的病原真菌危害所致。

莲藕的品种

1、鄂莲一号。属于早熟品种。花少、入泥浅,主藕6~7节,长130厘米,单支重5kg左右,皮色黄白。7月上旬每亩可收青荷藕1000kg,9~10月后可收老熟藕2000~2500kg左右,宜炒食。

2、鄂莲四号。属于中熟品种。花白色,主藕5~7节,长120~150厘米,单支重5~6kg左右,梢节粗大,皮淡黄白色。7月中下旬可收青荷藕,亩产750~1000kg左右,9月可开始收老熟藕,亩产2500kg左右,生食较甜,煨汤较粉,也适宜炒食。

3、鄂莲五号(3735)早中熟。主藕5~6节,长120厘米,藕肉厚实,通气孔小,表皮肤白色。7月中下旬每亩产青荷藕500~800kg,8月下旬产老熟藕2500kg。生长势旺,不早衰,抗逆性强,稳产,炒食和煨汤的风味都好,在南方和出口市场倍受欢迎。

4、新一号莲藕。主藕5~6节,长120厘米。藕型肥大,皮白肉脆,商品性好。8月中下旬成熟后,一般亩产2500kg左右。煨汤粉,凉拌、炒食味甜。

莲藕泥鳅混养,既发挥了莲藕和泥鳅共同生长相互有利的优势,又可实现产品优质双丰收,像这种混养的方法,是最经济实惠的,好好学习混养技术是有利于增产增收的,如果有这个条件,建议大家可以尝试混养技术。

黄鳝泥鳅混养技术


不管是池塘养殖还是网箱养殖、都可以采用以下这种混养模式,增加收益。

一、建好养殖池套养黄鳝、泥鳅的池子:

要选择在避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方便的地方,采用水泥池或土池均可,也可在水库、堰塘、小水沟、小河中网箱套养,面积一般为25~150平方米。若用水泥池养黄鳝、泥鳅,放苗前一定要进行脱碱处理;若用土池养殖,要求土质坚硬并将池底夯实。池深0.8~1.5米,无论是水泥池还是土池,都要在池底填入30厘米肥泥层,含有机质较多的肥泥最好,这样有利于黄鳝和泥鳅挖洞穴居。建池时还要设置进出水口,水深保持在15~20厘米。进出水口要用拦鱼网扎好,以防黄鳝和泥鳅外逃。

放苗前10天左右用生石灰对养殖池彻底消毒,并在放苗前34天排干池水,再注入新水。

选择网眼密的聚乙烯网片制作网箱。网目大小以不跑鳝、鳅且利于网箱内外水体交换为原则。单箱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规格一般为长5米~7米,宽2米~3米,高1.5米~2米。网箱沿池边用竹竿固定,箱口高出水面0.5米~0.6米,箱与箱之间相距1.5米,网箱总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的10%。放养苗种前7天~10天,将新网箱放在水中浸泡,让网衣表面附着一层藻类生物膜,以免擦伤鳝体。将经曝晒或消毒处理的泥土投入网箱,厚约0.2米,以便鳝、鳅冬季潜入泥土中越冬。在箱内移栽水花生,覆盖面占网箱面积的70%~80%。

二、选好黄鳝、泥鳅种苗,合理放养:

养殖黄鳝和泥鳅成功与否,种苗是关键。黄鳝种苗最好用人工培育驯化的深黄大斑鳝或金黄小斑鳝,不能用杂色鳝苗和没有通过驯化的鳝苗。黄鳝苗大小以每千克50-80尾为宜,太小摄食差,成活率也低。放养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鳝苗1-1.5千克为宜,黄鳝放养20天后再按1:10的比例投放泥鳅苗。泥鳅最好用人工培育的成活率高。

池塘在放养鳝、鳅苗前按常规养殖要求放养苗种。鳝、鳅苗411月均可放养,鳝种规格为20克/尾左右,同一网箱的黄鳝尽量规格整齐,以免互相残食。尽量提早放养,以利于提高出箱规格。每平方米网箱放养规格为25克的黄鳝2千克、泥鳅0.5千克;或者放养规格为50克的黄鳝3~4千克、泥鳅1千克。放养苗种前35天,水花生及水体用漂白粉水溶液消毒。鳝、鳅苗种消毒可用10ppm的亚甲基蓝水溶液浸泡1015或用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510分钟,也可以用3%~4%的食盐水溶液浸泡35分钟。

三、投喂配合饲料:

先安装饲料台,饲料台用木板或塑料板都行,面积按池子大小自定,低于水面5㎝。投放黄鳝种苗后的最初3天不要投喂,让黄鳝适应环境,从第四天开始投喂饲料。每天下午7点左右投喂饲料最佳,此时黄鳝采食量最高。人工饲养黄鳝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投喂一些小鱼、小虾、蚯蚓、蝇蛆、河螺、黄粉虫、蚕蛹、猪血以及动物内脏等鲜活饲料。人工驯化的黄鳝,配合饲料和蚯蚓是其最喜欢吃的饲料。采用人工培育的深黄大斑鳝种苗,用配合饲料投喂,日投喂量按黄鳝体重的3﹪~5﹪,每天投喂1~2次(依天气和水温而定),采用定时、定量的原则,饲养20g的黄鳝苗一年可长到200~300g。泥鳅在池塘里主要以黄鳝排出的粪便和吃不完的黄鳝饲料为食,也可通过培肥水质解决一部分,泥鳅自然繁殖快,池塘泥鳅比例大于1:10时,每天投喂一次麸皮即可。开始投喂量要少,以后逐步增加。

人工养殖黄鳝时,最好是在驯食工作结束后再投放一定比例的泥鳅,达到黄鳝、泥鳅互利共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因为泥鳅与黄鳝的食性不同,对配合饲料的接受能力不同。泥鳅几乎不需经过驯食就可适应,而黄鳝则需要经过一段带强制性的驯食才能适应,驯食时,常常,是黄鳝还没开口取食,泥鳅已将其一扫而光,从而影响黄鳝的驯食时间,甚至使驯食失败。泥鳅好动,取食时上下窜游,使水波动较大,以致部分饲料散失到水中,污染水质,影响配合饲料的利用率,从而延长驯食时间。

四、饲养管理

黄鳝、泥鳅的生长季节为411月,其中旺季59月,在这期间的管理要做到勤和细,即勤巡池,勤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早晚检查箱体,防逃、防鼠、防盗、防汛,及时除去箱内生长过旺的水花生,防止其长出箱外致使鳝、鳅逃逸。11月以后,箱中没有设泥土层的,可以将水花生加厚到0.3米,然后用重物压沉,让鳝、鳅潜伏其中越冬。细心观察池塘里黄鳝和泥鳅的生长状态,以便及时采用相应措施。黄鳝、泥鳅的习性是昼伏夜出。保持池水水质清新,PH值6.57.5之间,水位适宜。

五、鳝病以预防为主

要经常用12ppm漂白粉全池泼洒,定期用硫酸铜药物预防疾病。因为黄鳝一旦发病,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因此预防比冶疗更重要。

黄鳝、泥鳅混养利弊分析

人工养鳝,无论是池塘养殖还是网箱养殖,放养鳝苗时,搭配一定比例的泥鳅是很有益处的,这是因为:

1、黄鳝与泥鳅的食性不同,二者可充分利用水域中的不同饵料资源,混养的泥鳅还可摄食黄鳝剩下的残饵,减少饲料损失和浪费,既可起到防止水质变坏的作用,还可收获一定数量的泥鳅,增加经济收入。

2、泥鳅比黄鳝活跃,经常上窜下跳,其好动的习性可防止黄鳝因密度过大所引起的相互缠绕,从而保持黄鳝体表正常的粘液,减少鳝病的发生;而且泥鳅的上下波动,增加了水中的溶氧,给黄鳝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但现在人工养鳝大都采用配合饲料,因而需要驯食,在驯食时混养泥鳅是不利的:

1、因为泥鳅与黄鳝的食性不同,对配合饲料的接受能力不同。泥鳅几乎不需经过驯食就可适应,而黄鳝则需要经过一段带强制性的驯食才能适应,驯食时,常常,是黄鳝还没开口取食,泥鳅已将其一扫而光,从而影响黄鳝的驯食时间,甚至使驯食失败。

2、泥鳅好动,取食时上下窜游,使水波动较大,以致部分饲料散失到水中,污染水质,影响配合饲料的利用率,从而延长驯食时间。由此,人工养殖黄鳝时,最好是在驯食工作结束后再投放一定比例的泥鳅,达到黄鳝、泥鳅互利共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黄鳝泥鳅混养的好处

1、可以充分利用饵料。黄鳝偏食动物性饵料,而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它幼小时以小型甲壳动物、水蚯蚓、水生昆虫为食料,成鳅时则转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有时也吃池底腐殖质,与黄鳝混养可不占另外饵料,可吃黄鳝剩下的残饵,既可充分利用饵料,又起到防止水质变坏的作用。

2、改善生活环境,预防鱼病。泥鳅善于上窜下游,疏松土壤,有利底泥中的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为黄鳝增加饵料,有利于黄鳝生长。泥鳅十分活跃,可将田中上层过饱和氧溶入下层水中,给黄鳝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3、避免黄鳝相互缠绕斗殴。饲养黄鳝搭配泥鳅,还可避免黄鳝相互缠绕、斗殴,既防止黄鳝受伤,也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黄鳝泥鳅混养养殖技术


黄鳝泥鳅混养,没错,黄鳝与泥鳅都是我们经常看的到的,它们可以一起混养,并且混养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益和更高的产量,下面聊聊黄鳝泥鳅混养养殖技术。

黄鳝泥鳅混养养殖技术

一、建好养殖池套养黄鳝、泥鳅的池子

要选择在避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方便的地方,采用水泥池或土池均可,也可在水库、堰塘、小水沟、小河中网箱套养,面积一般为25~150平方米。

若用水泥池养黄鳝、泥鳅,放苗前一定要进行脱碱处理;若用土池养殖,要求土质坚硬并将池底夯实。池深0.8~1.5米,无论是水泥池还是土池,都要在池底填入30厘米肥泥层,含有机质较多的肥泥最好,这样有利于黄鳝和泥鳅挖洞穴居。建池时还要设置进出水口,水深保持在15~20厘米。进出水口要用拦鱼网扎好,以防黄鳝和泥鳅外逃。

放苗前10天左右用生石灰对养殖池彻底消毒,并在放苗前34天排干池水,再注入新水。

选择网眼密的聚乙烯网片制作网箱。网目大小以不跑鳝、鳅且利于网箱内外水体交换为原则。单箱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规格一般为长5米~7米,宽2米~3米,高1.5米~2米。

网箱沿池边用竹竿固定,箱口高出水面0.5米~0.6米,箱与箱之间相距1.5米,网箱总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的10%。放养苗种前7天~10天,将新网箱放在水中浸泡,让网衣表面附着一层藻类生物膜,以免擦伤鳝体。将经曝晒或消毒处理的泥土投入网箱,厚约0.2米,以便鳝、鳅冬季潜入泥土中越冬。在箱内移栽水花生,覆盖面占网箱面积的70%~80%。

二、选好黄鳝、泥鳅种苗,合理放养

养殖黄鳝和泥鳅成功与否,种苗是关键。黄鳝种苗最好用人工培育驯化的深黄大斑鳝或金黄小斑鳝,不能用杂色鳝苗和没有通过驯化的鳝苗。黄鳝苗大小以每千克50-80尾为宜,太小摄食差,成活率也低。放养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鳝苗1-1.5千克为宜,黄鳝放养20天后再按1:10的比例投放泥鳅苗。泥鳅最好用人工培育的成活率高。

池塘在放养鳝、鳅苗前按常规养殖要求放养苗种。鳝、鳅苗411月均可放养,鳝种规格为20克/尾左右,同一网箱的黄鳝尽量规格整齐,以免互相残食。

尽量提早放养,以利于提高出箱规格。每平方米网箱放养规格为25克的黄鳝2千克、泥鳅0.5千克;或者放养规格为50克的黄鳝3~4千克、泥鳅1千克。放养苗种前35天,水花生及水体用漂白粉水溶液消毒。鳝、鳅苗种消毒可用10ppm的亚甲基蓝水溶液浸泡1015或用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510分钟,也可以用3%~4%的食盐水溶液浸泡35分钟。

三、投喂配合饲料

先安装饲料台,饲料台用木板或塑料板都行,面积按池子大小自定,低于水面5㎝。投放黄鳝种苗后的最初3天不要投喂,让黄鳝适应环境,从第四天开始投喂饲料。每天下午7点左右投喂饲料最佳,此时黄鳝采食量最高。人工饲养黄鳝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投喂一些小鱼、小虾、蚯蚓、蝇蛆、河螺、黄粉虫、蚕蛹、猪血以及动物内脏等鲜活饲料。

人工驯化的黄鳝,配合饲料和蚯蚓是其最喜欢吃的饲料。采用人工培育的深黄大斑鳝种苗,用配合饲料投喂,日投喂量按黄鳝体重的3﹪~5﹪,每天投喂1~2次(依天气和水温而定),采用定时、定量的原则,饲养20g的黄鳝苗一年可长到200~300g。

泥鳅在池塘里主要以黄鳝排出的粪便和吃不完的黄鳝饲料为食,也可通过培肥水质解决一部分,泥鳅自然繁殖快,池塘泥鳅比例大于1:10时,每天投喂一次麸皮即可。开始投喂量要少,以后逐步增加。

人工养殖黄鳝时,最好是在驯食工作结束后再投放一定比例的泥鳅,达到黄鳝、泥鳅互利共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因为泥鳅与黄鳝的食性不同,对配合饲料的接受能力不同。

泥鳅几乎不需经过驯食就可适应,而黄鳝则需要经过一段带强制性的驯食才能适应,驯食时,常常,是黄鳝还没开口取食,泥鳅已将其一扫而光,从而影响黄鳝的驯食时间,甚至使驯食失败。泥鳅好动,取食时上下窜游,使水波动较大,以致部分饲料散失到水中,污染水质,影响配合饲料的利用率,从而延长驯食时间。

四、饲养管理

黄鳝、泥鳅的生长季节为411月,其中旺季59月,在这期间的管理要做到勤和细,即勤巡池,勤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早晚检查箱体,防逃、防鼠、防盗、防汛,及时除去箱内生长过旺的水花生,防止其长出箱外致使鳝、鳅逃逸。11月以后,箱中没有设泥土层的,可以将水花生加厚到0.3米,然后用重物压沉,让鳝、鳅潜伏其中越冬。

细心观察池塘里黄鳝和泥鳅的生长状态,以便及时采用相应措施。黄鳝、泥鳅的习性是昼伏夜出。保持池水水质清新,PH值6.57.5之间,水位适宜。

五、鳝病以预防为主

要经常用12ppm漂白粉全池泼洒,定期用硫酸铜药物预防疾病。因为黄鳝一旦发病,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因此预防比冶疗更重要。

泥鳅跟黄鳝在养殖池塘里一起养对黄鳝是有帮助的,泥鳅喜欢上下窜动,还会吃掉水体里的杂物,能起到净化水质和增氧的作用。很多人都说黄鳝会不得病,无病先预防,想养泥鳅跟黄鳝朋友们可以试试一起。

黄鳝和泥鳅混养:黄鳝泥鳅在藕田混养的方式


近年来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水产养殖业达到一个高峰的行状态,如今养殖户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了多种的养殖方式,接下来第一弄接向你介绍一种黄鳝在藕田的高效混养模式。在莲藕塘中混养黄蟮、泥鳅,使得农田充分利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1.藕田建设

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土质疏松田块,单田面积以1.5~2亩为宜。田块四周开挖宽1~2米,深0.4~0.5米的围沟,围沟四周或四角设4个坑池,每个坑池面积8~10平方米为宜,坑深0.8米,坑底铺肥田泥0.3米;田中开挖数条纵横沟,沟宽0.5米,深0.4米,呈井字形并与围沟与坑池相通,沟坑面积可占藕田面积的15%~20%;沟坑内设若干管子、竹筒、砖隙等作黄鳝、泥鳅隐蔽栖息的鱼巢,田块四周应用砖石砌壁,防止鳝、鳅逃逸。

莲藕发芽前,每亩用新鲜生石灰70千克清田消毒,按常规进行莲藕栽培。鳝种、鳅种放养前10天左右,沟、坑内每亩施腐熟禽畜粪250~300千克,注水30厘米,以繁殖浮游生物供鳝、鳅种摄食。

2.鳝鳅放养

放养鳝种规格以每尾30~40克为宜,于5月中下旬、水温高于15℃时,选择晴天放入藕田坑池中,每平方米放养0.2~0.3千克,投放前用4%食盐水浸洗消毒。泥鳅规格以60~80尾/千克,投放量为鳝种的40%左右。

3.饲料投喂

藕田坑边设置食台,投喂饵料应在傍晚进行。气温、气压较低时适当少投,天气晴好、气温较高时多投,一般以第2天早上不留残饵为宜。饵料主要以自培蚯蚓为主,投饲量占黄鳝体重的4%~6%。投喂时先将蚯蚓在燃烧的稻草上轻微过火,以提高黄鳝食欲。蚯蚓短缺时可投喂蝌蚪、蝇蛆、螺蛳肉、小杂鱼虾等,辅以米饭、面条、瓜果皮等植物性饲料。510月,可在沟坑上方挂几盏3~8瓦的节能黑光灯,晚间开灯诱集昆虫,供作黄鳝饵料。泥鳅主要摄食黄鳝残留饲料、粪便及藕田中的天然饵料。

4.日常管理

一是每天早晚各巡田一次,观察鳝、鳅和莲藕的生长情况。二是水位调节则偏重于莲藕生长需要,雨天及时排水,严防水蛇、田鼠、家禽等进入藕田。三是应及时摘除过多的莲藕浮叶和衰老早生叶,保持藕田通风透光。四是在整个种养过程中最好保持微流水状态,流速太大容易造成黄鳝逆水游泳,消耗体力。五是夏季应每10~15天换水1次,一般选择晴天下午换水,进水水温和藕田水温相差不宜超过2℃。六是夏季可在围沟和坑池中放养适量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降低水温。水草放入前可用10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半小时消毒。

田螺怎么养 田螺的养殖技术


田螺已经走向各种高档的饭桌上了,田螺的吃法各种各样,近年来,田螺的销售呈现了供不应求的现状,于是有很多的水产养殖户开始养殖田螺,但是有不知道怎么养殖,依据这一问题,第一农经小编就来和养殖户来说说田螺的养殖技术年。

1、养殖水体

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保持底泥厚度10cm-15cm,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1/15公顷50kg-100kg的用量全池施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天-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

2、种螺放养

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田螺的来源:一是野外采集,二是市场收集。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一般,自然粗放水体中每平方米投放种螺0.1kg-0.5kg,精养池可增大投种量2倍-3倍。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3、饲养管理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在高密度精养情况下,则必须投人工饵料。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

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水温在15℃-20℃、28℃-30℃幅度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则少投或不投。

4、日常管理工作

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cm左右。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次-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5、收获与运输

经过一年的精心饲料,投放的幼螺可达10g-20g,当年孵出的仔螺也可达到5g以上规格。

收获田螺时,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摄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根据其生活习性,在夏、秋高温季节,选择清晨、夜间于岸边或水体中旋转的竹枝、草把上拣拾;冬、春季则选择晴天的中午拣拾。另外,也可采用下池摸捉或排水干池拣拾等办法采收田螺。田螺的运输很简便,可用普通竹篓、木桶等盛装,也可用编织袋包装,运输途中只要保持田螺湿润,防止曝晒即可。

以上就是田螺的养殖技术了,养殖田螺既可利用旧坑塘、水渠、水田、也可新挖养殖地,只要在水中养一些水生植物即可满足田螺的食用,无需投入饲料,按照以上养殖技术来养殖田螺即可达到高产,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田螺养殖技术大全


【常见问题】田螺养殖技术有什么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专家解答】

田螺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120个,同时,每平方米套养夏花鲢鳙鱼种5尾左右进行主体养殖。田螺放养时间一般都在3月份。

施肥投饵。养殖池先投施些粪便,以培养浮游生物为田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质肥瘦而定。田螺放入池后,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等。青角、鱼内脏要切碎与米糠等饲料拌匀投喂。菜饼、豆饼等要浸泡变软,以便于田螺摄食。投喂量视田螺摄食情况而定,一般按田螺总量的1%-3%计算,每2-3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每天上午,投饵的位置不必固定,饲料隔天投放。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不需投饵。

水质调节。一是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尤其是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常保持30厘米左右。二是调节水的酸碱度。当池水PH值偏低时,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0.18公斤,每隔10-15天撒一次,使池水PH值保持7-8。

田螺越冬管理。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时,冬眠时,田螺用壳顶钻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呼吸。田螺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交换一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小编点评】《田螺养殖技术大全》一文为国内有打算饲养田螺的养殖户们做了一个养殖知识普及。要注意的是对小田螺来说,田螺养殖场地选择田螺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育好,腐殖质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有流水。

田螺怎么养 人工养殖田螺的技术


随着民众化的发展变化,生长在田里野生田螺,逐渐的走向人们的餐桌上,野生的田螺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因此,智慧的养殖户就开始养殖田螺,田螺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单位产量高,易于饲养管理等优点。目前,养螺业发展很快,已成为一部分农民发家致富的新门路,但是要在怎么养殖田螺呢?

春末夏初,水温上升到15℃时,田螺从越冬的孔穴中爬出摄食生长,到4月份开始繁殖,7~8月份是田螺繁殖的旺盛季节。1~2龄雌螺可产仔螺20~30个,4龄以上雌螺可产仔螺40~50个。仔螺出生后生长迅速,一年可发育到性成熟,每年4~9月是产仔季节。田螺属杂食性,摄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或水性植物的幼嫩茎叶等。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夜间摄食旺盛。

养殖场地

田螺生活力强,对养殖场地要求不严。在农村有许多活水源的沟渠、水田、泽地、休耕田、鱼塘以及缓流溪滩、茭白地、慈姑田等都可利用来养田螺。为了实行商品化生产,还可建池养殖。田螺池可以是土池,也可建水泥池,一般商品螺池面积以100平方米左右为宜,苗种池以40平方米较好,便于饲养管理。池深70~80厘米,池底铺20厘米肥土,供田螺栖息和生活。水深保持40~50厘米,池的两端设进水口和排水口,均应安置铁丝网或塑料网防逃。利用稻田养殖田螺,不能施农药,也不能犁耙,要施有机肥,少化肥。

种螺投放

人工养殖田螺,种苗可从两条途径获取:一是到稻田、池塘、沟渠收捡。选择壳色淡、壳薄、体圆、个大、螺壳无破损壳口圆片盖完整的作种螺;二是可从市场上采购商品螺。从中选出个体重15~20克,色体淡褐体圆、尾钝的鲜活雌雄螺为种螺。田螺雌雄有别,雌螺个大体圆,头部左右两侧触角大小相同且向前方伸展;雄螺个小而长,头部右触角较左触角粗而短,末端向右内弯曲,弯曲部分为生殖器。大部分地区3~11月均可以捉放养殖,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150个种螺。在天然水域内,每平方米投放20~30个种螺即可。

饲养管理

1.施肥投饵。养殖池先投施些粪肥,以培养浮游生物为田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底肥肥瘦而定。田螺放入池后,投喂青菜、米糠、甘薯、蚯蚓、血粉、玉米、豆饼、鱼虾杂碎及动物内脏、下脚料。投喂量视田螺摄食情况而定。一般按田螺总量的1%~3%计算,每2~3天投喂1次。投喂时间为每天上午,如发现田螺壳口圆片陷入壳内,说明饲料不足,螺饥饿,应增加投喂量;如田螺壳口圆片盖收缩,肉质溢出,则田螺缺钙,应在饲料中添加淡鱼粉、贝壳粉等。投饵的位置不必固定,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不需投饵。

2.水质调节。田螺最适应的池水pH值为7~8。偏低时,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0.18公斤,隔10~15天施1次,水深保持25~30厘米,繁殖季节保持池水流动,特别是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为好,水质不洁净要及时换注新水。

3.越冬管理。冬季气温低,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田螺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交换一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自来水不宜养殖田螺,若无其他水源,则必须将自来水在水池中储放2天以上再使用。同时要防止猫、鼠等天敌危害田螺。

捕捞上市

田螺经过1年的精心饲养,一般个体可达10克以上。每年6月上旬、8月中旬和9月上旬是田螺繁殖产卵的高峰期,捕捞商品螺应避开产卵高峰期,分批捞取或排干池水捡拾。捕捞时,要选择个体大的田螺作为亲螺培育,为下年繁殖仔螺作准备。商品螺可用竹箩装载,经常洒些水,保持湿润,几天内不会死亡。

以上就是田螺的养殖方法了,养殖田螺并不难,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养殖,才能够更好的养殖,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田螺怎么养 田螺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


田螺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菜,各种烹饪的方法使得田螺口味极佳,深受大家的喜爱,同时这也使得许多养殖朋友都在跟风,但是田螺的养殖风险大吗,怎样才能养好田螺呢?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总结一下经验吧。

田螺怎么养

1、种螺选择:田螺多为自然繁殖,人工养殖可从水田、茭白地、浑水沟渠中拣拾,或去市场买,然后选择色泽淡褐、壳薄、体圆尾钝的鲜活螺作种螺,一般体重15-25克的田螺便达性成熟,在温度15℃以上便可繁殖,雌螺大而圆,雄螺小而尖。

2、放养时间:螺种放养既可一次性放足,也可分批多次放入,但考虑提高成活率,一般需要避开高温炎热的时间,当然在头年年底放养有利于缩短养殖时间提高当年单产。

3、放养方法:若在自然区域内放养,每平方米投入11个种螺即可(3公8母),如果挖水池单一养殖,每平方米可放100-500个,水层深度以0.8-1米为宜,池底保留一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便于田螺爬行、取食、栖息等,放养时雌雄螺一起放养,即可自然繁殖。

田螺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

1、搭配养殖:为按每亩配养20-50克的鲢鱼20-50尾和20-50克的鳙鱼5-10尾以调节水质,养螺池不宜放养青、鲤、鲫和黄颡等肉食性或偏肉食性的鱼类。

2、投料饲养:田螺为杂食性,米糠、菜屑、瓜叶、动物尸体及商品饲料均可投喂,一般以水生植物类、土壤腐殖类、蔬菜瓜皮等为主食,肥沃水田,鱼螺混养或水面放养红萍、绿萍、水葫芦等洼地,可少投或不投饲料。

3、水质调节:一是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尤其是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常保持30厘米左右。二是调节水的酸碱度。当池水pH值偏低时,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0.18公斤,每隔10-15天撒一次,使池水pH值保持7-8。

田螺吃什么食物

1、田螺喜栖息于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为食,也喜食人工饲料,如蔬果、菜叶、米糠、麦麸、豆粉(饼)和各种动物下脚料等。

2、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有机碎屑等,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

田螺产地在哪里

1、田螺泛指田螺科的软体动物,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田螺科,田螺的产地在中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田螺对水体水质要求较高,产量少,可在夏、秋季节捕取,淡水中常见有中国圆田螺等。

2、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田螺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春末夏初水温上升到15℃时,田螺从越冬的孔穴中爬十在水底摄食生长。

田螺在农村是最常见的,水田、池塘到处可见,田螺对水质要求还是挺高的,水质好的田螺吃起来也甜,所以养殖户想要养殖出好的田螺还是需要下很多功夫,在这过程中该注意的还是要注意。

泥鳅和什么鱼混养好 养泥鳅要多深水才合适


泥鳅背称为水中之参,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鱼,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比较广泛。泥鳅的肉质鲜美,还富含很高的蛋白质,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目前人工养殖也在逐渐增加。不过泥鳅是底层鱼类,如果只是单一养殖太过单挑,而且比较浪费。

泥鳅和什么鱼混养好

1、鱼类选择

泥鳅进行混养,关键问题是要注意混养鱼类的食性不要同泥鳅的食性相同。如:一般农村都比较喜欢养鲤鱼和鲫鱼,但这两种鱼却不能与泥鳅混养,因为他们和泥鳅一样都是底层鱼类,又都是杂食性,混养在一起必然双方都长不好。与泥鳅混养的鱼类最好选择草、鳊、鲢、鳙鱼类。这4种鱼是中上层鱼类,草、鳊鱼吃草,而鲢、鳙鱼吃浮游生物,食性均和泥鳅没有多大的矛盾;而草、鳊鱼吃剩下的植物碎片还可作泥鳅的饵料,可节约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搭配比例

泥鳅与鱼类混养的搭配比例要科学,草、鳊和鲢、鳙鱼搭配的比例不能太大,一般只能占放养总数的20%。另外,由于成鳅池子水位较浅,这几种鱼不能放养成鱼,只能放养鱼养。

3、饲养管理

鱼类是白天摄食,泥鳅却在夜间摄食,所以,在投饲时,应先喂鱼,后喂泥鳅,避免鱼、鳅争食。养鳅池要加强日常管理,坚持巡池,特别在夏、秋两季要注意池内鱼类浮头。要定期加注新水,以保证水质清新爽活,提高池鱼成活率。

养泥鳅要多深水才合适

养泥鳅的池子最好在一米左右,而水位最好是70-80公分的样子。这种目的一来可以防止涨水跑鱼,但也不至于一直打捞不到,因为泥鳅可以自己到水面呼吸,不用担心会不透气。另外这个深度的水,在温度上也是非常适宜的,比较适中。太深太阳晒不透会很凉,太浅太阳一晒就水热,对泥鳅也是有害的。

养泥鳅的饲料原料

1、谷物类:谷物类饲料一般称为能量饲料,有米、麦、玉米、高粱等。

2、饼粕类:饼粕类饲料一般称为植物性蛋白饲料,有豆饼(蛋白质含量40~46%)、花生饼(蛋白质含量45%)、芝麻饼(蛋白质含量40%)。

3、动物类:动物性蛋白饲料资源有鱼粉、蛤蛎、螺蛳和蝇蛹等。

4、添加剂:泥鳅饲料添加有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脂肪酸、抗菌素、激素、防霉剂、防病剂、抗氧化剂、诱食剂、黏合剂、防浮剂和软化剂等。

泥鳅常见病害与防治是怎样

1、气泡病

病因:池水中的某种气体过饱和,通常为溶解氧、甲烷、硫化氢、氨或氮气过饱和。这些气体会经过腮、皮肤渗入鱼体血管,使血液中的气体过饱和,太多的气体游离出来形成气泡,堵塞血液流动,使鱼苗大量死亡。

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

防治:加强日常管理,防治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千克化水后全池泼洒。

2、水霉病

病因及症状:水霉病引起。病鳅体表长满白色絮状菌丝,游动缓慢,久之体弱而亡,该病春季易发生。

防治:使用亩亩安100毫升/亩全池泼洒。病情严重隔天再用1次。

3、打印病

病因及症状: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病灶浮肿、红色,呈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79月流行。

防治:溴氯海英粉100133克/亩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内服渔氟康每千克鱼体重用0.10.15克,每天1次,连用35天。

关于泥鳅混养的内容就先讲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泥鳅是属于底层鱼类,所以大家在养殖可以和一些上层鱼类进行混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资源的浪费,收益上也会有相对应的提高。

鱼种能混养吗 鱼种混养技术


想要提高产量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混养,鱼种的混养技术是很重要的,什么能一起混养什么不能够一起混养,混养要很合理的搭配才是最重要的,要根据池塘的条件理进行合理的混养。那么鱼什么技巧呢?

吃食鱼与肥水鱼的科学比例

主养草鱼时,有青饲料和肥料供给的鱼塘,吃食鱼和肥水鱼的比例为2:1~3:2,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和肥料比较缺乏的鱼塘,其比例可以不受这一指标限制。这只是适用于肥料供应充足,肥水鱼有足够的浮游生物而言。如果肥料来源少,仅依靠草鱼排粪的粪便肥育水质,则不能1草带3鲢,而只能带2鲢或1鲢。甚至1鲢带2草或3草,否则产量会落空。

肥水鱼之间的合理比例

一般池塘养殖的白鲢和花鲢的比例,常规掌握为主3~5:1,但个人承包1~2个塘10余亩面积后,则要根据历年白花鲢的实际生长大小去决定。如果白鲢年终达到1.5斤(750克)以上,花鲢达到2斤(1000克)以上,则可以继续按3~5:1去搭配。如果白鲢长得很小,在500克左右,而花鲢在1000克以上,这就需要调整比例,可以2:1甚至1:1搭配,个别鱼塘的水质如果浮游动物长势旺盛,对花鲢生长有利时,可以倒过来搭配,即花鲢多于白鲢。有些养鱼新手往往只按传统方法而忽视实践中的经验提示,因而产量受到影响。

同一品种不同规格的关键比例

这一比例主要根据套养第二年需要放养的鱼种规格去决定。如果搞轮捕轮放,还要根据分期捕捞的次数去决定。如草鱼第一档大规格老口鱼种,应占总草鱼种的70~75%,第二档中规格的老口鱼种,应占20~25%,第三档小规格的仔口鱼种应占5~10%。如果不按照这一合理比例去搭配,就会打乱产量计划,只能对当年生产起作用,第二年就显示不出作用。往往一些承包户因鱼种不能解决而造成这一关键性的比例失调,最终产量低、效益差。这也要求承包时间不能短期,要有三五年以上,或10年,才会逐年自力更生解决鱼种,提高产量和效益。

合理放养的最佳密度

掌握了前面3点仍不能实现高产,还必须重视密度。放养密度也要根据池塘条件和饲料肥料供应去掌握。一般情况下,水深1米的塘亩净产可达200~300公斤;水深2米可达到500公斤;水深3米的,可达到800公斤左右。但如果3米以上时,反而对鱼生长不利。如果管理水平低,进排水条件又差,饲料和肥料供应不能满足时,则产量会受影响,其放养密度也要减下来。实践经验所得:50公斤旱草,包括人工培植的苏丹草及黑麦草等,可放养500克草鱼、鳊鱼种,4000~-5000克颗粒饲料或菜粕可放养500克吃食鱼种。至于肥水鱼的放养密度,要着重于依据施肥量和对吃食鱼的投饵量去决定比例。同时还必须考虑池塘本身培养的浮生物质量和补充速度。通常可根据吃食鱼计划净产量的50~70%去放养,也可以按照100公斤投饲施肥量放养2~4尾肥水鱼。

此外,由于不同种类的鱼,其放养规格、生长速度和养成商品鱼的大小不同,放养密度也要有所区别。同一品种中不同规格的鱼也如此。再者,底层鱼为主的鱼塘放养密度可以密些,上层鱼为主的应稀些。但密和稀是相对的,可以调节的。例如某一鱼塘原来放养过密,后来经调整,增加了投饵和施肥量,于是使原来的放养量也就相对不密了。所以只要承包户不是短期行为,每年放养季节调整一次放养比例,一定会达到高产高效益的目的。

以上的就是混养的方式方法了,掌握其中在加上科学的饲养技术的话就一定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养殖户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来进行养殖,希望上文能够对养殖户起到作用。

如何养殖田螺的技术


农户利用小水面或稻田养殖田螺,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将田螺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田螺养殖场地选择田螺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育好,腐殖质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有流水。

养殖池建造。螺池规格一般宽1.5-1.6米,长度10-15米,也可以地形为准。池子四周作埂,埂高50厘米左右。池子两头开设进出水口,并安装好拦网,以防田螺逃逸。同时,在养殖池中间稀栽种茭白等水生植物,这不仅可提高土地产出率,而且又为田螺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放养量与饲养管理

1、田螺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120个,同时,每平方米套养夏花鲢鳙鱼种5尾左右进行主体养殖。田螺放养时间一般都在3月份。

2、施肥投饵。养殖池先投施些粪便,以培养浮游生物为田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质肥瘦而定。田螺放入池后,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等。青角、鱼内脏要切碎与米糠等饲料拌匀投喂。菜饼、豆饼等要浸泡变软,以便于田螺摄食。投喂量视田螺摄食情况而定,一般按田螺总量的1%-3%计算,每2-3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每天上午,投饵的位置不必固定,饲料隔天投放。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不需投饵。

3、水质调节。一是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尤其是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常保持30厘米左右。二是调节水的酸碱度。当池水PH值偏低时,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0.18公斤,每隔10-15天撒一次,使池水PH值保持7-8。

4、田螺越冬管理。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时,冬眠时,田螺用壳顶钻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呼吸。田螺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交换一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混养技术:梭鱼和蟹混养技术


现在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养殖户都开始养殖致富,当然,技术越来越的发达,水产混养也不在少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混养,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梭鱼和蟹的混养技术。

一、池塘清洁

1、每亩水面用茶饼25公斤或生石灰75公斤;也可用漂白粉,每立方米用量20克,浸泡后全池泼洒。

2、在进水前必须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发酵粪肥或混合堆肥250-500公斤,最好遍洒于池底并把肥料搅拌在池泥中。

3、池埂四周内侧,用加厚薄膜、石棉瓦围起,或外用聚乙烯网,内用加厚薄膜围起,入泥10-15厘米,高出埂面60厘米,每隔0.5-1米设1木桩支撑。

二、苗种放养

所放苗种必须体格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平均规格在3500尾/公斤。每亩放梭鱼种560尾;扣蟹每亩放740只,规格为每公斤160-200只。

三、日常管理

1、追肥

一般每亩施磷酸盐肥料13公斤和硫酸盐肥料15公斤,每半月1次,高温季节停施。

2、加强防逃

坚持早、中、晚巡塘,定期检查和维修并加固防逃设施,尤其是雷雨、台风季节,更应加强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逃蟹。

3、防泛塘

由于采用肥塘高密度养殖,所以鱼类出现缺氧时常发生,尤其是在天气闷热的季节易泛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常巡塘。如发现浮头,应及时注水或开启增氧机,也可以及时分塘,降低养殖密度。

四、适时起捕销售

根据现有放养量,二龄鱼种经过150-200天的生长,一般能长到450-550克,达到上市规格。而大密度养殖梭鱼种,每公顷可放养40000尾以上,当年也可以长到150克左右,第二年便可上市销售。

以上就是梭鱼和蟹混养的养殖要点了,供养殖户参考,科学的养殖,精心的管理就可以更好的产生收益。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泥鳅田螺混养技术》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泥鳅青蛙养殖养殖技术”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2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