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袋鼯为什么会自残及其解决方法

蜜袋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动物,蜜袋鼯长得非常可爱,而且惹人喜欢,其体积又小,能够直接放在口袋中随身携带,其实养过蜜袋鼯的人就知道一件事,蜜袋鼯有自残的可怕行为,此行为在一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知原因是为何,后来有专业人士就进行了实验,得出了一些结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蜜袋鼯自残的行为呢?下面帅帅就给大家讲讲吧!

★蜜袋鼯养一只是否会自残★

1、养殖蜜袋鼯一般都是一对一对的养,养一只可能会发生自残的现象。

2、所谓自残就是自己从精神上或者肉体上伤害自己,蜜袋鼯的自残表现在行为上,蜜袋鼯自残就是自己用牙齿咬自己,这对于蜜袋鼯来说并不是经常会发生,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遭遇了这种情况,而且一旦发生就不是一次,以后就会天天这样,每一次自残都会对其身体伤害和影响很大。

★蜜袋鼯为什么会自残★

1、伤口

蜜袋鼯发生自残可能是跟伤口有关,比如蜜袋鼯的指甲如果受伤了的话,蜜袋鼯就会因为伤口疼痛而开始不停的舔伤口,有的不是舔伤口,而是一直咬伤口来制止疼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蜜袋鼯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这种行为并且没有被制止的话就肯定会因为失血过多或者承受不住疼痛的压迫而死去。这种情况以咬自己肛门的为最严重的,所以就会很快死去,一旦发现有类似行为一定要立马制止。

2、孤独、无聊、受虐

蜜袋鼯自残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没有另一半或者另一半死亡导致的孤独感或者是因为不得已和另一半分开这些因素都可能使其患上抑郁症,这也是前面提到的为什么养一只蜜袋鼯会自残的原因了。给蜜袋鼯提供多种类的食物或者玩具以及提高它出笼的次数和时间,多和它玩多陪伴它这些都是很有利于蜜袋鼯身体和心理上健康的恢复的。自残能够使蜜袋鼯很快死亡,所以只要发现这种情况一定不能忽视。

3、避免自残的方法

①可以在网上购买一些小型宠物玩耍的玩具供它玩耍,而且一开始养殖蜜袋鼯的时候最好买一对,这样能够避免其自残的几率,另外要时不时更换玩具,增加新鲜感。

②别让蜜袋鼯受到紧张和压迫感也是避免自残现象发生的因素之一,尽量少让蜜袋鼯接触陌生的人或者环境。

③每天至少保持和蜜袋鼯玩耍的时间在两小时以上,这样能够增加彼此的亲密感,平时对其要温柔点,粗暴的动作很可能会被其当做虐待的行为看待,从而受到压迫感和恐惧感,造成抑郁症。

以上就是蜜袋鼯养一只会不会自残及蜜袋鼯会自残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了,每只蜜袋鼯的个性和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说的很绝对,需要各位花时间去观察他们的习性和性格,这样才能定位到原因再哪,采取最恰当的解决方法,希望的蜜袋鼯永远都健康快乐!

相关阅读

猪场通风存在的误区及其解决方法


猪舍通风换气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是控制猪舍环境的重要工作环节。猪舍通不通风不单纯是为了调控猪舍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还对改善猪舍内的空气质量,控制好疾病的发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猪场建设的合理布局相当的重要。都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场通风存在的误区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生猪养殖对通风管理存在的误区

生猪养殖过程中,只重视夏季通风、保温和冬季保温的工作,而忽略了冬季通风工作。一直以来通风被认为是降低舍温的重要措施,而没有认识到通风更重要的作用换气,以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所以多数养殖场虽然在在舍内安装了通风降温的设备,如风机、降温湿帘、自动控温装置等,这些在夏季炎热季节和冬季汗寒冷季节的温度控制上作用很大,但是对于舍内空气质量的调控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冬季,为了保温而将猪舍密闭管理,对通风换气的重视不够,而导致猪舍的空气质量过差,会使冬季猪的发病率迅速的上升。

保证生猪生长发育、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有饲料、水和氧气,而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养殖者对饲料和水分的重视程度要远远的高于氧气,但是氧气却在这三者中表现的最为敏感,如果氧气的供应不足会导致动物体内各项代谢紊乱,快速死亡。氧气不像饲料和饮水一样能看得见和摸得着,因此易被人们所忽略,从而使得在通风方面投入的精力、设备和管理都较其他方面少,从而导致猪舍内缺氧,长久下去会导致猪的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

忽略了通风换气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性。猪群患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在对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时,大多数养殖都非常重视消毒、隔离、免疫等方法,而没有把通风作为控制疾病的主要手段,不注意通风,尤其是在猪生产后,怕猪受凉而不敢通风,反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其实良好的通风不但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有效的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减少有害气体对猪体的刺激,从而提高免疫疫力,还可以降低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防止猪群发病。

2、通风对生猪养殖的意义

通风对于养猪生产来说意义重大,良好的通风可保证氧气的供给,从而满足猪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还可以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因猪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如果这些有害气体在猪舍内长期蓄积,会对猪的健康以及生产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会使猪的抗病能力减弱,体质变差,采食量减少,繁殖性能下降等,严重时还会直接刺激黏膜,引发一系列疾病。而通风换气可有效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保持猪舍空气新鲜。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猪舍的温度,因不同阶段的猪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不适宜的温度会对猪的生长发育、繁殖、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尤其是高温对猪更加不利,而通风是降低温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各大生猪养殖场最普遍使用的降温方法。良好的通风除了可调控温度外,还可以降低猪舍的相对湿度。因高湿环境下,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的繁殖,如果再加上高温,带来的危害极大,通过良好的通风,可很好的降低猪舍内的相对湿度,从而保证了猪群的健康。另外,良好的通风还可以迅速减少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可起到防止猪群发病的作用。

3、通风效果的解决方法

由于通风对养猪生产的重要性,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就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提高通风的效果。首先要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这就要求在建立猪场时进行合理的选址,猪场要选择建立在地势高燥的地方,并且要背靠西北山,并且选择时要尽量的选择南北长、东西短的地形,以提高自然通风的效果。猪舍要科学布局,猪舍的长轴为东西方向,这样可保证猪场内通风畅通,另外猪舍的横向间距要合理,并且猪场内种植的树木密度要适宜,以免影响通风效果。

猪舍内要安装良好的通风配套设施设备,这样有利于通风。猪床采用通风条件较好的漏风猪床,可在猪床下铺上通风口和天窗,猪栏可将传统的砖砌猪栏改为钢管猪栏,可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要完善猪舍内的通风设施,包括排气孔、窗和换气扇,其中地面设置通风口可将滞留在地面的有害气体排出;窗户除了可采光外,也是通风的主要通道;天窗可将位于上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排出。猪舍内的换气扇是实施强制通风的主要设施,可加速有害气体和湿气的排入。冬季除了要注意在舍内安装供暖设施,冬季在通风时还要做好保温的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通风模式。养猪生产中常用的通风模式主要有自然通风、强制通风和降温水帘与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通常在猪舍面积小、饲养密度低、猪的日龄较小时可使用自然通风,并且在气温较低季节的常用通风方式;强制通风适用于面积较大、饲养面积较高,且猪的日龄较大的猪舍;降温水帘与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是夏季降温的主要方式。在通风时一定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

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养猪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外,还需要严格精细的管理、切实的防疫措施、合格的饲料原料等,而猪场的建设又是前面几项的基础,往大里说,猪场建设关系到猪场的成败,往小里说,又影响到养猪的经济效益。本文简单介绍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所以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几点内容:一味追求规模,缺乏通盘考虑、选址不合理、猪场布局不合理、猪舍规模过大、猪舍的建筑的质量、料槽设计不利于猪的采食或易造成浪费、病猪舍和病猪栏的设计不合理、病猪解剖台位置不当、装猪台的设计不利于生物安全。
以上几点都是小编收集在我国养猪建设中朋友们常常未经过深思熟虑的的一些基本要求。小编相信只要大家认真的考虑好以上几点,一定可以为广大投资朋友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一味追求规模,缺乏通盘考虑
1)猪场建设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不是做摆设、做样子的,要遵循实用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2)要符合生物安全的规定,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既要防止疾病传人、传出猪场,更重要的是防止疾病在猪场内传播。
3)不能只追求规模,并不是规模越大盈利能力就越强。同样的管理水平,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越大,发病率越高。
4)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生产。
二、选址不合理
1)离居民太近:毕竟养猪可以造成空气(臭味)和噪声的污染,要避免与当地居民造成冲突,也要避免人员繁杂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2)离公路太近:道路上的运输车辆繁杂,其中不乏运猪,特别是运输病、死猪的车辆,还有运输粪便的车辆,这些车辆都是潜在的传播疾病的媒介。
3)离其他畜牧场太近:疾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很多疾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苍蝇、蚊子、鼠类、猫传播,有时传播途径不明。若猪场间距离太近,疾病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传进猪场。
4)要远离屠宰场,屠宰场是疫病的集散地,携带各种病原体的猪集中于此,运输车辆的污染也很严重,空气、污水中的病原很容易造成疾病向外扩散。
5)要远离化工厂及其他污染源,道理是一样的,但化工厂可以造成空气和饮水的严重污染。
6)要选择水源好的地方,饮水是猪最重要的营养,没有充足、清洁的饮水保障,很难养出合格的猪。
7)要选择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电力通讯配套齐全、排水方便的地方,以利于猪群的保温、通风和污水的排放,并能绝对防止污水倒灌进猪舍,利于清洁和猪舍内部的干燥。
8)避免占用农保地,最好周边有渔塘、果林或耕地。一方面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消化一部分猪场的排泄物,减轻环保的压力。
三、猪场布局不合理
1)很多猪场用围墙圈起来,在里面就见缝插针,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建猪舍,不同猪舍混杂在一起。其实猪场的布局对疾病防控、生产管理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施工要充分考虑到。根据生产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地点三阶段饲养,也可以采用两地点饲养。
①两地点饲养两地点饲养是指种猪繁育一个地点,保育和育肥在另一个相对远的猪舍的数量,原则上产房、保育和育肥猪舍要做到全进全出。配种舍、怀孕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要从上风向下风方向排列。本人建议尽量缩小猪舍的规模,做到小群饲养,以利于降低猪的发病率。以一栋保育或育肥猪舍饲养不超过500头为宜。
②各种猪舍的数量不配套:最重要的原则一产房、保育舍按生产节律分单元全进全出设计;猪栏规格与数量的计算,产房两栏对应保育一栏,保育与育肥栏一一对应;先设计好生产指标、生产流程,然后再设计猪舍、猪栏。
③没有按全进全出设计:现代养猪业疾病越来越复杂,原因之一是没有严格地做到地点;或者种猪繁育区和保育在一个地点,而育肥猪在另一个地点。这种饲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容易控制疾病。缺点在于管理相对费事,运输成本提高。
2)三阶段饲养三阶段饲养是指在一个环境中分三个区域饲养,分别是种猪和产房区、保育区以及育肥区。
①围墙:猪场要建立围墙,明确猪场的范围,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猪场,也能防止闲杂人员随意进出,还可以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猪场。
生活区和生产区要有围墙,或者以各种房屋隔开,以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生产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只能有一个通道,而且要设立消毒池,员工只能从这一通道经过消毒池进出,以防止将疾病传人猪场。
②布局:根据猪场计划的规模确定各阶段全进全出。虽然有些猪场按全进全出设计,但由于猪舍不配套,真正饲养时则很难做到。整栋猪舍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21%—250/0.而整个猪场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30%(美国大豆协会朱汉守)。
四、猪舍规模过大
一般情况下,一栋猪舍饲养的猪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除非能够很好地控制猪舍的环境,特别是空气,否则不建议超过500头猪。
目前的趋势是猪越养越大,因此在育肥舍的时间可能会延长3—4周,因此,育肥舍的数量可能需要增加,而且育肥猪在100千克以上时的占地面积要相应增加。

五、猪舍的建筑的质量
有的猪场很豪华,用琉璃瓦,铝合金门窗等,但大部分猪场比较寒酸,能省则省,结果是要经常维修,建设维修成本更高。猪舍要适合养猪,要考虑的是保温、通风和降温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各种阶段的猪感到舒适。
1)定位栏的硬件不好,造成损伤和生产力下降:配种舍和怀孕舍主要是降温和通风。配种舍顶都要有保温层,墙面最好也有保温层,并在一端安装湿帘,水帘的厚度一般在12厘米以上,另一端安装风机,湿帘的面积和风机的容量需要根据猪舍的面积计算。另外,降温的能力与猪舍的密闭性能有关,四处漏风的猪舍不容易降温。
经产母猪定位栏的宽度需要至少62厘米(净宽),而后备母猪的定位栏需要小些,净宽56厘米足够。地面需要平整,漏出的水能够流到粪沟内,坡度大约3—5度。母猪的后躯部位漏缝一定要足够宽,以利于粪尿的泄漏,保持后躯的洁净。现实情况下,很多母猪躺卧在污水中,造成严重的不适。定位栏的焊接一定要认真,不应留下太多的锐利的边角,防止肢蹄的损伤。
饮水器太高可造成饮水喷到地面上,若位置低于中间,则影响母猪采食,因此建议不安装饮水器,而将水放在料槽内。以保证充足的饮水。
2)公猪舍的栏位面积太小,不利于公猪的运动:公猪需要运动,因此建议至少每头公猪有10平方厘米的面积。保温和通风与母猪舍一样。采精栏要安装人员的逃生区,即建立隔栏,只允许人员迅速撤离,而公猪过不去,防止公猪对人的攻击。人工授精实验室应利于清洁,否则可造成精液污染,影响配种。
3)产房过于潮湿,而且容易损伤仔猪。产床最好高架,以降低猪舍的温度,而湿度高是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另外,产床的毛刺和锐利的边角更容易损伤仔猪,特别是在吃奶的时候,仔猪前指关节处的皮肤往往有损伤,就容易感染细菌。所以最好用圆滑的、没有毛刺的漏缝板,或者普通漏缝板安装后用钢制刷子充分打磨,去除毛刺,使之不能造成仔猪的损伤。
4)保育舍保温不理想。寒冷季节,保育舍保温是重点,保温的方式很多,主要有热风炉和地暖,也有室内生火炉的,其中最理想的是地暖。但若锅炉太小,不足以将地板加热,特别是夜间,烧锅炉可能不及时,造成白昼的温差增大,对仔猪应激反应比较大。
六、料槽设计不利于猪的采食或易造成浪费
无论是保育还是育肥猪舍的料槽在大部分猪场都存在问题,料位不足,而且小猪容易钻人,或者容易溢出,造成饲料浪费。这些损失往往容易被忽略,而这也是猪场最大的损失。
根据每栏的饲养数量确定料位,一个料位有3~4头猪采食,若料位不足,容易造成栏内均匀度不理想。料槽太浅或者太窄是饲料溢出的主要原因,料槽出料口不能高出料槽的外沿,否则漏出饲料就容易溢出。
另外,每个猪栏最好安装两个饮水器,一高一低,有利于不同大小的猪饮水,饮水器高度与站立的猪肩齐平即可。
七、病猪舍和病猪栏的设计不合理
病猪是传播疾病的最重要源头,大部分情况下,病猪可以通过嘴鼻的直接接触传播疾病,也可通过污染的粪尿以及飞沫传播。因此,建议将病猪舍建在远离健康猪舍的位置,并由专人管理。每栋保育和育肥猪舍要设立病猪栏,病猪栏需要与健康猪栏完全隔开,不留空隙,以免病猪与健康猪隔栏发生直接接触。康复后的病猪不能回到健康猪栏。
八、病猪解剖台位置不当
有的猪场有解剖室或解剖台,有的猪场没有。
其实病死猪一旦被打开,就容易将病原微生物暴露,污染环境,从而造成疾病的扩散。
解剖台或解剖室不能离猪舍太近,设计应利于清洁和消毒,剖检后的尸体不能随意丢弃,最好有尸体掩埋或焚烧场所。
九、装猪台的设计不利于生物安全
装猪台应该是生产区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然而这一区域也最容易被污染,成为疾病传人猪场的重要通道。
1)装猪台应该设计成单向通道,到装猪台的猪不能再返回到猪舍。
2)应该有利于清洗、消毒,而且污水和粪尿需要有专门的管道流入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倒流进入猪场生产区。
3)应该有利于禁止猪场人员与外来装猪人员的接触,要安装门,划定界限,杜绝猪场人员上到装猪台上。

断奶母猪为什么不发情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断奶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分析

年龄:一般情况下,经产母猪在断奶后的3~7d就会正常发情,但是对于初产母猪来说,则常出现断奶后发情异常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后备母猪本身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生殖器官的发育虽然已经具备了正常的生殖功能,但是如果配种年龄过早,在后备母猪刚进行初情期时就进行配种,不仅会导致初产仔猪数量少、初生重小、断奶重小、成活率低,还会影响母猪本身的增重,当母猪成年后,体重会明显小于相同品种的其他同龄母猪,这类母猪在断奶后发情明显延缓,甚至不再发情。

高温:当母猪生活的环境高于30℃时,卵巢的功能以及发情活动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在夏季断奶母猪的乏情率要高于其他季节,对于青年母猪来说更为明显。因为高温会使母猪处于热应激,从而降低母猪采食量和排卵数量,抑制了发情行为。母猪生活在持续的高温环境下,大多数母猪会停止发情。

营养:母猪出现断奶后不发情的最常见因素是饲料中营养的摄入水平,配种时的状况与哺乳期的饲养水平与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母猪在哺乳期的营养供应不足,不足以提供泌乳所需,则会动用体脂来满足泌乳的需求,就会导致体脂损失严重,母猪在经历了一个泌乳期,允许有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只要不影响断奶后的正常发情即可,如果日粮中的营养缺乏,加上仔猪数量多、泌乳量大,就会使母猪异常消瘦,进而影响了断奶后的发情,因此要使母猪在哺乳期的体重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这一点对于后备母猪来说十分重要。另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者搭配不合理也会影响猪断奶后的发情。特别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叶酸和生物等,经常会引起母猪断奶后发情不正常。

管理:饲养管理不当是导致母猪断奶后不发情的主要原因。母猪正常的断奶时间为25~28d,如断奶时间过晚,会使母猪的失重过多,导致断奶后发情配种推迟。在母猪分娩时,如果没有做好接产工作,会使产道受损而易发生感染,另外胎衣不下、恶露滞留、难产时消毒不到位、人工授精时消毒不彻底、配种时公猪精液中有炎性物质等都会引发母猪生殖系统产生炎症反应,而造成母猪发情在断奶后发情推迟或者不发情。

2、断奶母猪不发情的预防措施

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预防母猪在断奶后不发情的现象发生。在哺乳期要满足母猪对饲料以及营养的需求量,根据带仔头数适当增加每日的饲喂量,并且在哺乳后期也不能大幅度的减少母猪的喂料量,同时要抓好哺乳仔猪的早期补料工作,不但可以提高仔猪的日增重,还可以减少母猪在哺乳期的能量损耗,以减少体重的损失。控制好断奶时间,避免断奶过迟,但也要依据不同母猪的体况来适当的提前或推迟断奶。要注意饲喂母猪的饲料的质量,避免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

为母猪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质量各方面都适合母猪生理需要。在夏季在做好母猪的防暑降温工作,可采取喷雾等降温措施,并结合通风来促进母猪体表的蒸发与散热,如果是传统式的饲养方式,则要将猪舍的门窗全部打开,以加强空气的流通,一般可使温度降低3~5℃。

掌握后备母猪的初配年龄以及初配体重,一般后备母猪达到7~8月龄,体重达到110kg时,则可以进行配种,生产上一般避开后备母猪的第一次发情期,而选择在第二个发情期进行初配,不但可以提高配种的成功率,增加初生仔猪的数量以及初生重,还可以预防后备母猪在断奶后不发情的现象发生。

做好疫苗的接种和消毒工作。做好与繁殖障碍有关的疾病预防工作,接种好相关的疫苗。并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严格按照消毒程序进行,特别是在配种和接产时,要做好双手和手臂的消毒以及使用工具的消毒工作,同时在配种时要保证精液的质量,避免因配种操作不当以及配种和接产消毒不到位而引发的母猪产生炎症,影响母猪断奶后发情。

3、断奶母猪不发情的解决办法

如果母猪在断奶后仍然不发情,可以将其与正在发情的母猪合圈饲养,通过发情母猪的爬跨来促进母猪发情排卵;还可以使用成年公猪的精液或尿液喷洒断奶后久不发情母猪的口鼻,利用公猪精液或尿液中的激素刺激后备母猪发情;或者给断奶后久不发情的母猪肌肉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以使80%以上的不发情母猪正常发情;另外,中药方法也可以解决母猪断奶后不发情的状况,可用益母草70g,阳起石50g,当归50g,菟丝子40g,赤芍40g,仙灵脾50g,熟地30g,黄精50g,加水煎2次混合2~5kg,分3次服用。

母猪产后炎症的非疾病性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1、母猪产后炎症产生的非疾病性因素

初产母猪的饲料供给过量。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通常选择后备母猪初情期到来时不进行配种,而选在第二个发情期再配种的方式,这时的母猪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性成熟,但是发情时间短,并且排卵的数量少,母猪怀孕后胎数较少,在母猪妊娠后期补料过量的情况下会导致腹中胎儿吸收的营养过多,而使胎儿的体重偏大,此时胎儿虽已发育完全,但体成熟尚未达到标准,使得骨盆还未得到完全的发育,开口较小,如果腹中的胎儿的体型太大,母猪会在分娩时出现难产的现象,仔猪卡在骨盆腔内使分娩受阻,从而引起了母猪产生炎症的发生。因此对于初生母猪来说,要注意适量的补料,否则会加大难产发生的机率,而导致炎症的发生。

限位栏饲养妊娠母猪。目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为了便于管理,并且避免妊娠母猪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流产,对于妊娠母猪的饲养大多采用限位栏饲养,这样就导致母猪缺乏必要的运动。如果母猪长期缺乏青绿饲料,仅饲喂配合饲料会导致母猪的体况过于肥胖,使得子宫和阴道平滑肌的蠕动力不强,容易在分娩时使产道受损,发生炎症。另外,四肢因长期缺乏运动锻炼而导致分娩时宫缩无力,使得胎儿无法产出,缺乏运动还会导致母猪出现便秘的情况,这也是母猪分娩时发生难产的主要原因,以上都会引起母猪在产后出现炎症,所以在母猪的饲养管理中要保证妊娠母猪有适当的运动量,可以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使四肢得到锻炼,保持健康的体质,还对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有利,有利母猪分娩,减少了难产的发生机率,从而减少产后炎症的发生。

卫生消毒不到位。消毒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工作环节,但常会被人们忽略,而出现消毒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在母猪生产时的消毒工作不够严格。母猪分娩时的消毒工作包括母猪乳房和外阴的清洗消毒、助产时的双手和手臂的清洗消毒以及栏舍的清洗消毒等。如果以上消毒工作没有做到位,工作人员会在接产时将细菌带入产道及子宫内,如果母猪因难产而出现产道受损,则会导致母猪的产道发感染而引发炎症。

盲目助产。在母猪分娩时,以母猪能够自己顺利产出仔猪为原则,如果发生难产现象时工作人员再进行助产,而有些饲养人员为了缩短产程而进行盲目的助产,在母猪产出第一头仔猪时就人为的进行干预,影响了母猪产道的正常蠕动功能,极易引发母猪产生炎症,同时还会降低母猪的利用率。

2、预防母猪产后炎症产生的方法

基于以上导致母猪产后炎症发生的原因,在妊娠母猪的饲养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以预防母猪在生产后产生炎症对母猪带来的伤害,进而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对策。

控制母猪妊娠后期的补料。转入妊娠舍的母猪的状态可以分为初产母猪、正常经产母猪、过胖经产母猪和过瘦经产母猪。对于不同体况的妊娠母猪要视实际情况进行补料。对于后备母猪,在妊娠前期要采取优化饲养,提供自体生长发育和胎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在后期要注意控制补料量,不通饲喂过量,以免腹中的胎儿的体型、体重过大,造成难产;对于正常的经产母猪的前期可按正常的饲养标准给料,在后期补料过程中也要避免过量,只要维持正常的体况即可;过胖的经产母猪和过瘦的经产母猪要根据实际的体况,来调整饲喂量,以保证母猪有标准的膘情进入预产期。不同类型的妊娠母猪,采用控制后期补料的方法可以保证母猪分娩的顺利进行,并保证了母猪产后的健康,降低仔猪的死亡率,减少产后炎症的发生机率。

改进栏舍设计。采用限位栏饲养的优点是便于管理,减少流产的发生。但是却限制了母猪的运动,存在很大的弊端,可以在限位栏饲养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栏,以保证母猪有一定的运动量,让产前1个月的母猪适当的进行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以减少分娩时难产的发生机率,提高了仔猪的成活率,减少母猪炎症的产生。

加强消毒。在母猪分娩进要严格按照消毒程序对栏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并在母猪转入产房后,带猪消毒1次。饲养人员在接产时要做好全面的消毒工作,在接产和助产时都要将指甲进行修剪,做好双手和手臂的消毒工作,母猪生产后要及时清理胎衣和污物,注射长效消炎针。

减少盲目助产。规模化猪场要对接产人员进行培训。在母猪的产仔过程中,如果母猪能够自行产仔,则要严禁人工助产,如发生难产需要助产时,则要视实际发生难产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使用催产素。在使用催产素时要注意使用时机,禁止过量,否则会导致仔猪更难产出,使母猪产后过于疲劳,易导致胎衣不下而引发子宫炎。

作者简介:马振富(1966-),男,黑龙江依兰人,大专,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马振富

(黑龙江省依兰县道台桥镇畜牧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4800)

温室养殖稚甲鱼常见几个问题及其原因解决方法



1、裙边翘起
引起原因:营养不均衡,脂类生长超过骨骼生长速度,温室水温过高所致。
解决方法:饲料中加入甲鱼强壮素,每公斤干料用3-5克,使用一个月左右即可;水温保持在30-31.5℃,恒定。
2、稚甲粪便呈条形,漂浮在食台板上或者水面,有的粘在稚甲排泄孔处
引起原因:稚甲肠胃太小,吸收功能弱,导致饲料不能完全消化引起;饲料投喂过量或者饲料做的过硬,导致消化不良。
解决方法:
1甲鱼开食后投喂甲鱼整肠素(每公斤干料2-3克,常服),可以有效的预防。
2一旦发生,应减少投喂饲料,饲料加工时尽量软化,同时加入盐酸土霉素2g/kg干料,3-5天即可.
3饲料中加入金鲨乳(5-8g/kg干料),可以有效的减轻肝脏的负担,使甲鱼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同时能够促进甲鱼上皮细胞增生,使皮肤光滑,防止病菌感染,能够缓解烂头烂脚等皮肤病的发生,此油可以溶于水,完全可以替代玉米油、普通鱼油、菜油等,可以长期添加。
备注:稚甲一个月后应开始做保肝利胆工作,具体方法:每个月一次,每次7-10天,投喂:好肝胆,用量3-5g/kg干料。
3、白斑病
白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疾病,传染极快,一旦发现,应立即治疗。
引起原因:水体过瘦,真菌含量过高;温度偏低,一般水温25-29℃容易发生;温室保温性不理想,昼夜温差大,引起水温波动所致。
目前大多采用如下方法治疗:
1先将池水温度调至32-33℃,如果原有水温偏低很多,应分几次将水温提高,每次不宜超过两度,最好用气温带动水温的方法使水温提高。
2水体泼洒浓戊二醛1-2ppm,半小时后泼洒伊诺沙星5ppm加盐酸土霉素15ppm即可。
3根据水体肥瘦程度考虑是否用五倍子加肥水宝,使水体肥度增加。
4减少增氧,每天1-3小时即可。
5注意观察其它池体,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另外发病池做好隔离工作。
4、白点病
白点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疾病,不易观察,死亡量大,传染极快,一般3-75克皆可发病。
引起原因:苗种不健康,感染细菌;稚甲放养密度过大,引发细菌感染;温度偏低或者温差太大,也会诱发此病。
目前大多采用如下方法治疗:
1将水温升高至30-31℃,具体方法参照白斑病提水温方法。
2水体泼洒浓戊二醛0.5-1ppm,1-2小时后,泼洒力福素,2-3ppm,1-2次。
3如果是内发的白点,在水体泼洒的同时,最好内服力福素,(力福素1g/kg干料3-5天)
4注意隔离工作,防止传染。
5、稚甲白鼻头病
白鼻头病是一种真菌和细菌并发的疾病,在低温时传染较快,死亡量较大,如果水温较高,水体温差不是很大,传染性较小,只要将水体调肥即可,食台板上面水位偏低,使稚甲背部露出水面也容易发生此病。
治疗:
1将原池水温提高1-2℃。
2水体泼洒浓戊二醛0.5-1ppm,过1-2小时再泼洒力福素3ppm加盐酸土霉素15ppm,泼洒后增氧一小时。
3两天以后,泼洒一次五倍子20-25ppm。
备注:死亡量较大时,可以加大用量和次数。

为什么会形成懒蟹?



所谓懒蟹就是幼蟹养到年底,有些河蟹个体极小,其头胸甲宽仅1~1.5厘米,体重1克左右。它们往往栖居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体色深黑,甲壳硬,生长缓慢,称为懒蟹,又称僵蟹石蟹。形成懒蟹的主要原因是:
(1)池中缺少附着物(水葫芦、水花生、聚草等)。
如水中溶氧经常不足或水质污染,河蟹就离水在岸边挖洞栖息,时间一长就适应沿岸洞穴生活,懒得下水觅食,故个体生长很慢。
(2)水位变动大,有些水体像潮水河,水位忽高忽低,河蟹就容易在潮间带挖洞穴居,懒于出来活动,形成懒蟹。
(3)投饵不均匀。
一部分河蟹因投饵不匀而吃不到足够的饵料,只能摄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质,维持生命,其个体生长缓慢。
由此可见,产生懒蟹的技术关键是尽量减少幼蟹穴居的数量,使幼蟹在池内过隐居生活。

鱼塘里的草鱼为什么会靠边游?怎么解决草鱼把边?


草鱼精养对水质的要求较一般的四大家鱼要高,所以水质调节在精养草鱼上的频率会更高。像这段时间的阴雨连绵,太阳光照弱,许多人因为延误了调水产品的使用,水质透明度低,草鱼把边,疾病频发。

这段时间,遇到好多同行反应今年的草鱼病难治,其实这与近段时间的天气相关。当长期的阴雨连绵,精养塘中的藻类光合作用减弱,一方面减少了藻类对池塘里产生的氮的吸收,影响了水体中氮的循环,使得水质检测指标氨氮、亚硝酸盐超标;另一方面藻类产氧不足,也是导致氮素循环不畅,容易发病的因素之一。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老板在一个大塘的坎上挖了几亩地专门培育草鱼苗,我去时老板已用过一个多月的药了,死亡率就是控制不下来,当时检测了水质不好,透明度也低,就建议老板把小塘的鱼苗用两三天药后放至大塘。当这些鱼苗放至大塘后疾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事实证明水质好,是治疗草鱼疾病的基础,其次小草鱼到大塘里抢食饲料相比大鱼明显减少,所以控制了饲料投喂量也是治好草鱼疾病的因素。

为什么说控制了饲料投喂量,可以提高疾病治愈率呢?这就和饲料的投喂相关,当遇到死的草鱼个体都是同一批的大个体时,那说明每次饲料投喂的时间可能过长,饲料蛋白可能过高。大个体的鱼吃得多,长得快,体内能量累积过盛,明显的特征就是肠道外表脂肪富集,有时都看不到肠道。当遇到这种情况,控制好每次的投喂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为宜,遇到天气不好,减少临近傍晚一次的投喂,或是3点以后停止投喂饲料。

当草鱼把边,说明机体缺氧。一方面缘于细菌性烂鳃,有的鳃丝边沿有淤泥;有的是由真菌引起的肿胀,阻碍了溶氧透过鳃小片进入血液。另一方面就是由由于鱼体失血过多,造成血液运输供氧不足。当这些鱼把边时间越长,草鱼的下嘴唇应激性增长就越长。

所以在处理有把边现象的草鱼时,即要内服,还要注重外用消毒药。当草鱼有烂鳃时,使用强化戊二醛或是复合碘,可以起到杀灭部分致病菌,促进鳃丝恢复的效果。当鳃丝受到寄生虫寄生形成伤口,或细菌性烂鳃,都有可能会继发性的感染真菌引起的鳃霉,当鳃丝组织被鳃霉侵蚀后,会失去正常的鲜红色,色泽苍白,给治疗带来困难。所以在内服的同时,辅以外用药烂鳃腐皮康、水霉净可以增加治愈率。

经常可以发现把边的草鱼尾鳍、胸鳍、背鳍等,边沿出现泛白的浅色。过去老以为是由于肝胆综合症引发,可遇到多次自然野生环境下的草鱼也出现这种现象时,于是否定了过去的认识。这应是和草鱼的免疫机能下降后粘液减少,或是有外伤后,继发性感染细菌或是水霉引起。在抓取这样病征的鱼时,经常会发现鱼鳞有松动脱落的迹象,往往拌随着体表粗糙,局部体表有赤皮。如遇到底质酸化,建议用一次生石灰,每亩使用15公斤。像有条件的流水池,也可用食盐浸泡,2%-5%的浓度浸泡5-10分钟。也可以用小苏打加食盐各按400ppm的浓度浸泡一到两天。

为什么螃蟹肝胰腺会白化?



为什么螃蟹肝胰腺会白化?
1、螃蟹体内有一种叫虾青素的物质,虾青素具有超强的抗氧化能力,虾青素含量越高,螃蟹抵抗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所以,虾青素让螃蟹具有了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如果螃蟹体内缺乏虾青素,则螃蟹的免疫力明显下降,生存易受到威胁。螃蟹体内的虾青素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环境中获取。
2、据研究发现,当螃蟹受到冻伤、农药中毒、水质恶化等恶劣的环境胁迫时,会大量消耗体内虾青素,如不能及时从环境中获取补充,易造成螃蟹肝胰腺白化症,就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螃蟹白肝花肝。所以,肝胰腺白化也是螃蟹免疫力降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不及时改善,就容易受到病原侵袭,造成肝胰腺萎缩坏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瘪子。
3、为什么蟹肝宝能增强螃蟹抵抗力和免疫力,让螃蟹肝胰腺更红润饱满?一方面,蟹肝宝功能饲料选用了富含虾青素的原料,饲料中虾青素含量高,所以能让螃蟹肝胰腺更红润。另一方面,蟹肝宝功能饲料应用了海大研究院生物发酵酶制剂,能有效改善螃蟹肠道健康,所以,使用一段时间后,螃蟹肠道更粗壮。
再则,蟹肝宝功能饲料选用了优质的饲料原料,营养配方平衡,螃蟹肝胰腺的消化率更好,所以,螃蟹肝胰腺更饱满。【南通海大~蟹肝宝功能饲料研发团队】

蜈蚣冬眠吗?蜈蚣为什么会冬眠?


蜈蚣是低等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到了气温比较低的冬季,蜈蚣蛰伏在地下不吃不喝,体内物质代谢水平相当低,这是对它自身的一种保护。

蜈蚣的冬眠在中原地区,从寒露开始,身体物质代谢开始降低,活动减少,停止生长。到霜降时,开始冬眠。到翌年清明以后,方能恢复正常的生理代谢,食量增加,开始活动。

1、蜈蚣冬眠前的话动规律

在野生条件下,蜈蚣冬眠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在冬眠以前,从生理上到行为上都是在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利越冬,增加起蛰后的抵抗力。

首先,冬眠前蜈蚣身体要做好充分的营养贮备,以供冬眠期的代谢消耗。尽管冬眠期间蜈蚣的代谢水平很低,但毕竟没有停止,仍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半年时间必定要消耗占体重一定比例的物质。如果冬眠前体内物质贮存不足,冬眠时把体内的营养物质消耗完了,第2年春季出蛰时体质很弱,抵御不了天气的变化刺激,就会死亡。所以,蜈蚣在进入冬眠以前吃食量增加,食物以脂肪、蛋白质的形式贮存在体内。饲养生产中,在冬眠前1个月,就应该供给蜈蚣充足的饲料量,并且饲料的营养价值要高,使蜈蚣很快肥胖起来,体重迅速增加,以备冬眠期体质消耗。

其次,蜈蚣冬眠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般来讲,冬眠场所温度最好在1-3度,环境湿度在30%,饲养土的湿度在11%-15%为好。温度低于0℃时,可能会把螟蚣冻死,温度超过10℃,蜈蚣生理代谢加速,体内贮存的物质很快就消耗完,又会造成死亡现象。越冬环境中湿度过大,会降低螟蚣冬眠时的耐寒性,湿度过小,蜈蚣体内水分散失较快,也会影响冬眠时的成活率。

根据以上情况,蜈蚣在野生情况下冬眠前要寻找最适的地方冬眠。中原地区要寻找地下10厘米以下的地方冬眠,在东北要寻找地下70-80厘米深处的地方冬眠。

2、冬眠期特征

冬眠完全是由季节变化、天气寒冷引起的蜈蚣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每当气温降到0℃左右时,蜈蚣而有长有短。一般江南地区螟蚣的冬眠期短,而北方地区蜈蚣的冬眠期长。

冬眠期间蜈蚣的外部行为完全停止.不吃不喝也不动,静静地消耗着冬眠前贮存在体内的营养物质,内部必要的代谢活动在最低水平上维持着。这种沉睡状态,一般在冬眠的中后期最深沉,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最迟钝,也最容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死亡。因为这时蜈蚣没有逃逸能力,防疫能力也很差,是最脆弱的时期。

冬眠前,蜈蚣体内营养物质贮备不足是很危险的,即使代谢水平很微弱,也不能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退一步说,即使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由于体内物质消耗完了,还没来得及恢复,遇上恶劣环境,也会大批死亡。

在自然状态下,蜈蚣的冬眠习性,是因适应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在人为条件下,可改变这种习性,打破冬眠,加快其生长发育节奏。

3.冬季加温饲养

蜈蚣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热带地区蜈蚣是无冬眠的,在北方人工饲养条件下,饲养室温度保持在15℃以上,加上保证充足的饲料供给,蜈蚣也不会进入冬眠状态。因此,蜈蚣也可以进行冬季加温饲养。

加温饲养的房舍一定要保温性能好,这样可以节约燃料,同时要有通气换气的条件。室内空气不新鲜时,可以在不大幅度降低室温的前提下进行换气。

引起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几个重要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产蛋高峰期的产蛋量占整个产蛋期产蛋量的65%以上,产蛋重量占总重量的63%以上。所以蛋鸡的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常会导致蛋鸡无产蛋高峰期,从而使蛋鸡的产蛋率下降,给养殖生产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现简单介绍引起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几个重要因素及针对这些原因的一些解决方法。

1、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分析

自身因素。主要是指蛋鸡的体重。在蛋鸡群体中如果体型瘦小,或者过于肥胖的个体过多,就会导致蛋鸡无产蛋高峰期,因体重与蛋鸡的生产性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是代表鸡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蛋鸡的体重对其产蛋高峰期的长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8周龄前的体重,如果体重不达标则会对蛋鸡的产蛋高峰期造成影响。

饲料因素。营养全面且配比合理的饲料是保证蛋鸡产蛋率的首要条件。如果饲料的营养水平偏低,如长期提供低蛋白、低能量、钙磷比例失调或者不足、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供应不足的饲料时就会导致蛋的生殖机能低下,达不到高产的要求。如果饲料的质量不佳,发生腐败变质,饲料原料的含量较高,质量不达标等会造成鸡群的体重不达标,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缓慢,易发生应激反应等,这些都是导致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主要原因。另外,饲料的供应没有根据蛋鸡的生长阶段以及生理状态及时的更换,如开产前蛋鸡对钙磷和蛋白质的需求量增多,如果没有及时补充钙磷和蛋白质,或者更换饲料时没有过渡都会对蛋鸡的产蛋性能造成影响。

管理因素。对蛋鸡群的饲养管理不当也是导致无产蛋高峰期的主要原因。如果在育雏期的饲养密度过大,会导致蛋鸡在育成期的生长发育不整齐,出现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从而使大的越大,小的越小,影响了鸡群的整齐度,从而影响产蛋高峰期的到来。饲养密度过大还会使鸡群的抗病能力下降,体质不佳,也会使蛋鸡达不到高峰期。鸡舍内的卫生条件较差,温度和湿度不适宜,通风不良,舍内的空气质量较差,当舍内氧气的含量低于16%以后就会影响到蛋鸡的生长发育,如果通风不良,则不能将有害气体及时的排出舍内,就必然会造成鸡的生长发育不良,易患病,体重不达标,从而使蛋鸡无产蛋高峰期,产蛋性能下降。对蛋鸡的光照管理不良,如光照时间过短,光照强度弱,或者不严格的按照光照程序来操作,使开、关灯的时间没有规律,而鸡的生殖系统对光照的变化表现的较为敏感,因此,不良的光照管理会导致蛋鸡的产蛋高峰上升缓慢。鸡易发生应激反应,饲养管理不当导致蛋鸡出现应激反应,如喂料时间发生改变、换料时没有过渡、突然的停水、停电、气温突变、受到电惊吓等都会导致蛋鸡发生应激反应,而使产蛋无产蛋高峰期。鸡易患病,如果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时对产蛋鸡用药不当,如使用磺胺类药物,或者金霉素等,这些会对蛋鸡的产蛋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损伤到生殖系统。

疾病因素。当蛋鸡患有一些疾病后不但会影响其健康,还会影响到蛋鸡的产蛋性能。当蛋鸡患有某些传染性疾病时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会造成生殖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坏,或者会导致生殖系统发育不良,而影响鸡群产蛋高峰期的到来;另外,当蛋鸡患有输卵管炎和卵巢炎等生殖系统疾病时也会影响鸡群产蛋高峰期出现。

2、解决方法

提供适宜的营养,保证饲料的质量。根据蛋鸡各生长阶段以及生长和产蛋的需求提供适宜的营养水平,在产蛋前就要适当提高日粮中钙的含量,以满足产蛋的需求。做好育成期蛋鸡的体重控制工作,提供适宜的营养,以保持合适的体况,提高鸡群的整齐度,就要根据实际生产中蛋鸡的体重情况,合理的提供饲料,确定最佳的饲喂量。要注意在产蛋高峰期要提供高营养的日粮才可满足机能对营养的需求。另外,在产蛋高峰期到来前还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以避免因维生素缺乏而导致的蛋鸡排卵数减少。

加强管理。育雏阶段要做好分群的工作,加强蛋鸡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在育成期主要做好蛋鸡的体重控制工作,以提高鸡群的整齐度,对于偏瘦或偏肥的蛋鸡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饲养,以将体重调整到标准围。及时根据蛋鸡的实际情况更换饲料,要注意换料时要逐渐的过渡,以免产生换料应激。做好蛋鸡的光照管理工作,一般要求在产蛋期要全天保持16-17h的光照,不可随意的改变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要尽量避免出现停电的现象,开关灯的时间也要有规律。做好饲养环境的管理工作,包括保持舍内的环境卫生,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进行合理的通风换气,以保持舍内空气新鲜,调整适宜的饲养密度,定期对鸡舍、工具等进行消毒。在疾病流行时期还要进行带鸡消毒。

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对鸡群做好保健工作,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要合理的用药,不可使用会导致产蛋率下降,或者影响产蛋高峰期的药物。

蛋鸡无产蛋高峰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有的蛋鸡在产蛋过程中没有集中产蛋的时期即产蛋高峰,造成蛋鸡没有产蛋高峰的原因有很多,今天搜牧小编就给大家分析分析蛋鸡没有产蛋高峰期的原因:
鸡群开产日龄滞后,开产后产蛋率上升缓慢。27~28周龄才达到80%,以后的最高峰值也达不到90%。这种情况就可以认为蛋鸡没有产蛋高峰期。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品种不纯。使用商品蛋鸡受精所产的种蛋孵化出来的后代,品种退化。产蛋率维持在70%左右。采取什么措施也不会提高产蛋率。
对策:认真选好种鸡苗,到正规大些的种鸡厂购雏鸡。
2.后备鸡培育得不好。育成阶段饲养管理不好或天热等造成后备鸡生长发育受阻,特别是12周龄之前的阶段内,对饲养管理不重视,营养不好,体重没有达到品种标准,鸡群体重大小参差不齐,均匀度不好。到开产周龄体重仍然不达标,大小参差不齐,胫骨很短。换上产蛋高峰期高蛋白质饲料进行饲喂,产蛋率仍然升不上去。过肥、过瘦的母鸡都不产蛋,只有发育正常的母鸡才产蛋。
对策:
搞好育雏、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特别是要重视育成阶段。适当限饲,经常称体重,根据体重是否达到标准或超重而调整配方,使育成鸡开产时,体重80%以上达到开产体重,胫骨长度也达到该品种长度。这样的鸡群才能高产,产蛋率上升快,容易达到高峰。
3.饲料品质不好,有钱买药,舍不得喂好饲料。为了降低饲料成本,不用好的预混料或大量加脱毒不好的棉籽饼、菜籽饼、花生饼等,甚至饲料原料掺假,特别是豆粕、鱼粉、氨基酸等蛋白原料的掺假,直接影响产蛋率。或者自配料,饲料配方不合理,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不足,也同样影响产蛋率,直至没有产蛋高峰期。
对策:使用营养全面、质量可靠的饲料。在选料上,不要单纯追求便宜(价格低),要选择好原料,不掺假、不发霉、无毒的原料。在使用中要看一下,给你带来多大效益。一定要算一下料蛋比,哪一种更合算。饲料营养除保障生存维持生命的营养之外,多余的营养才变成鸡蛋,多余的太多是浪费,多余的少,产蛋率不高。
4.鸡开产后气候不好。如果鸡进入产蛋高峰期是炎热的夏季,天热,鸡采食量减少,管理跟不上,鸡群很难产蛋率达高峰。
对策:注意随时随地的气候变化,尽量减少因气候所造成应激的减蛋。经常搞好鸡舍环境控制,空气流通。
5.没有搞好转群管理。转群管理不及时,或虽转入产蛋鸡舍,但没有及时更换饲料或是产蛋率达5%时仍使用育成鸡料,没有及时更换成高峰期用的饲料。
对策:
①及时转群并更换饲料。转群一般在18~20周龄进行,转群前注意对鸡舍、设备、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注意检查各种设备是否安装齐备,是否合乎使用要求。转群要根据季节选择晴天进行,同时要严格挑选,注意把体重不够标准及病弱鸡剔除,把发育期相同的鸡安排在同排笼子里,便于生产管理。
②饲料及时更换。母鸡刚转入产蛋鸡时,仍喂育成鸡饲料,待鸡产蛋达5%时要及时更换蛋鸡饲料。
③严格进行补光。产蛋鸡从19周龄起每天需要光照13~14小时,以后每周增加半小时,一直加到17小时,以此维持产蛋高峰。当准备淘汰整群鸡时,可以在最后一个半月左右将每日光照提高到18小时。每平方米使用一个25瓦的灯泡,距地高度1.8~2米。产蛋鸡补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满足鸡体的营养需要。尤其是蛋白质、钙、磷等。
④环境控制到位。产蛋鸡最适宜的温度是15℃~25℃,当低于10℃或高于32℃时,鸡群产蛋率明显下降。鸡舍相对湿度以55%左右为宜。鸡舍还要保持空气新鲜,空气中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都会损害鸡的健康,从而造成鸡群产蛋率下降。因此,在不同季节里,要根据气温和气候状况,在基本保证鸡舍温、湿度合适的情况下,进行通风换气,冬季要保暖通风,夏季防暑降温,加大通风量。

河蟹池塘pH值过高解决方法



在河蟹养殖池中,过高的pH值会使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腐败菌的分解作用受抑制,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过程变慢,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严重时会引起浮游动植物死亡,使水体缺氧,致使河蟹死亡。
笔者通过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面对这类情况建议养殖户采取如下解决措施:
1、由水草过多引起的pH值过高:
①、建议采取捞除蟹池内过多的水草,使水草覆盖率40%左右;
②、适量换水,先排后灌,每天换水五分之一左右,连换3天-5天;
③、使用水质调节剂,降低池水pH值,再使用增氧型底改,连用2-3次,可降低pH值1.0-1.5;另外可使用磷酸二氢钙每亩每米水深用2-3kg,或者腐殖酸钠等调节。用药时必须注意:一次用药量不宜过大,使pH值缓慢下降,过快会导致应激反应;
2、由蓝藻、青苔等藻类引起的pH值过高:
①进排水系统分开的塘可以采取排放上层水,放入外界低pH值的含丰富有益藻种的水,换水后及时肥水;
②蓝藻特别多时,采取开启增氧机后在下风处局部泼洒二氧化氯等溶液杀藻的方法,6小时后用腐殖酸钠解毒。在pH值稳定后,及时添加优质外源水或商品藻种,再适量使用生物肥,保证水质肥、活、嫩、爽。
③合理肥水,必要时添加商品藻种,确保水体藻相平衡,防止蓝藻暴发;也可同时施用EM菌等,平衡水体生态系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37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