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及解决方法:大蒜对非洲猪瘟有防控作用吗?

身边很多养猪的朋友都给我说,大蒜对于预防非洲猪瘟是有一定作用的,我觉着大蒜中的大蒜素确实存在消毒杀菌的作用。

但是我认为,单纯的度过非洲猪瘟这场病害不仅仅要靠大蒜,而是要靠对于猪场的消毒杀菌、通风防治来彻底隔绝这场非接触的病害。

自从非洲猪瘟肆虐以来很多国内猪场“闻风丧胆”坊间也是在流传大蒜防猪瘟,其实我们一般不建议猪场单纯运用大蒜来防治猪瘟的,但是自从猪瘟肆虐以来,一些平常投喂大蒜的猪场似乎真的没受到影响,很是奇怪

大蒜防猪瘟的案例也不是没有,很多外界的人们总是认为全部都是所谓大蒜素的功劳,其实不然,很多猪场都是大蒜+日常清洁、消毒杀菌相互结合的,所以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预防措施做得好,所以才能够躲过猪瘟高峰期。

很多猪场反应,将大蒜切片烘干配合饲料、粮食去喂猪,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大蒜可以防治猪瘟,但是很多养猪户都反馈了一个问题,就是投喂了大蒜片的猪,味道特别好,别有一番风味,甚至很多人选择专门购买投喂了大蒜片的猪肉

我曾经也问过一个为了防治猪瘟而采用大蒜来喂食的猪场,他给我讲了一下他们猪场是用什么样子的配方来防治的。猪很聪明,一定要将大蒜捣碎混合在饲料中,刚开始由于大蒜味道猪会出现抗拒,吃食减少,但是他们直接选择忽略,爱吃不吃,**后猪妥协了,食用一段时间之后,猪毛色变漂亮,有病防病,没有病还能够强身健体,一般选择长期投喂

在预防猪瘟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消毒!消毒!消毒!不要以为穿着鞋稍微消消毒就安全了,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消毒要彻底,在非洲猪瘟整体疫情中,消毒剂一定要大量的使用,不要有任何的侥幸想法,万一出现问题就不是一只两只的问题了。(来源:今日猪市行情)

畜牧健康

疾病及解决方法:全国畜牧总站发布: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当前非洲猪瘟疫病流行严重,国内多区域都有发生,各养殖企业(场、户)要想保住猪场,将非洲猪瘟病毒(ASFV)阻挡于猪场外部,**有效的方式是切断传播途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7

一是全面升级防疫硬件,筑牢三道防线。

首先,要筑建三道防疫体系。围墙防疫体系:完善猪场周围围墙,只留大门口、出猪台、出粪池等位置与外界连通,其他区域全部围蔽,不留任何漏洞。排水沟用铁丝网阻拦,防止猫狗进入。生活区与生产区围栏防疫体系:彻底隔离生产区与生活区,确保所有进出只能通过唯一大门口进入。猪舍与猪舍隔离体系:隔离区域、片区生产区域、环保区域之间筑建隔离带,用不同颜色的衣服,区分不同区域的工作人员,做到不交叉。

其次,要将厨房外移。场内厨房移至猪场外围,选取防护距离合理的地点,对食材进行消毒,对食材进行加热熟化,所有饭菜都经过高温后进入猪场。再其次,要将消毒点前置化。在现有猪场门口,增加一道消毒关卡,使用有效的消毒药物消毒。该点要具备对车辆,道路、人员、物资、药物疫苗的消毒。具备物资加热功能,对所有能进行加热的物资进行60℃,30min的加热。

**后,要建立车辆清洗烘干中心。所有进场或靠近猪场的业务车辆(饲料车、猪苗车、种猪车、猪粪车、垃圾车),在靠近猪场之前,都要在洗消中心进行清洗,消毒,烘干。烘干要求60℃,30min以上。

二是全面封场,严控“五进五出”。

五进是指除了饲料、药物、疫苗、猪只及必要生产物资进入猪场,其他物资减少或禁止进入猪场。

饲料入场前要对饲料车进行彻底消毒,通过中转的方式接驳进入猪场,有条件的可使用散装料塔传送进入猪场,阻止饲料车及饲料袋入场。

药物疫苗在场外进行2次消毒,1次臭氧熏蒸,可以加热的进行加热处理后,方可进入场内。疫苗必须经过有效消毒药物浸泡后,经过臭氧熏蒸方可入场。

外来人员、本场休假人员进入猪场,存在较大风险,视为红色警戒。人员回场前进行有效隔离,邀请政府单位协助检查,对需要回场人员进行ASFV抽样检测。检测合格后,回场人员执行冲凉、换衣鞋,生活区隔离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在疫情高危区域,可执行封场。

猪只引种要谨慎。ASFV病毒感染猪,具有一定潜伏期,引种之前检测为阴性,并不能确保该猪没有被感染。在疫情高危区域,可以暂时闭群,不引种。

所有物资进场,先经过消毒水彻底喷淋,有内孔的(如管道),也必须用消毒水消毒;物资必须经过60℃,30min加热后,方可入场。

五出是指所有人员、猪只、医疗废弃物、垃圾、猪粪出场,必须经过中转,外来车辆不得进入场内。

猪场出猪台设置单项回流关卡,确保猪只能出,不能进。

运输车辆使用密封式猪车,确保运输安全。

人员外出必须经过场长或者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审批,坚持只出不进,减少风险。

在疫病流行高危区域,建议停止垃圾、猪粪、医疗废弃物外运。确实需要外运的,经过中转的方式转运出去,对中转点进行彻底消毒。

疫病高危区域,实行“封场、闭群”,切断外来可能的传播风险,保证场内安全。

三是切实控制饲料生产防疫安全。

饲料厂接触的外界车辆**多,人员来源复杂,原料产地较多,运输途经路线较长,感染风险大。通过一系列防疫手段,提高饲料厂防控等级。

**,建立前置清洗消毒点。所有到饲料厂的车辆,在前置点清洗干净并消毒。原料车与成品料车使用不同的地点。

第二,厂区门口消毒。对所有进入厂区的车辆,使用喷淋系统,对车辆进行彻底喷淋消毒,驾驶室使用雾化消毒机消毒。司机人员换衣、换鞋,经过雾化消毒进入厂区。

第三,原料与成品区域隔离。原料车与成品料车从不同入口进出饲料厂,做到不交叉。饲料厂区域内对原料区与成品料区进行物理隔离,用不同颜色衣服区分,不交叉、不串岗。

第四,饲料生产区域隔离。用物理隔离带把饲料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开,员工上班必须进过冲凉房冲凉换衣进入生产区域。进入生产车间进行二次换衣换鞋。

第五,高温制粒生产。更改饲料生产工艺,对所有饲料进行高温处理。80℃,3min以上制粒。

四是健全防疫体系,压实防疫责任。

猪场场长要制定符合本场的防疫体系,落实防控责任。每一个防控环节如何操作,制定流程图,对操作人员进行思想及操作培训。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每个防疫环节落实情况,确保无漏洞可钻。

五是积极与政府沟通协作,打赢防非攻坚持久战。

与当地动物防疫部门紧密联系,掌握实时疫情动向。邀请防疫部门提出防疫指导意见,不断升级防疫硬件,制定合理的防疫流程,监督落实。对猪场周围3公里的散养户进行规范,消毒。监控猪肉产品及生猪进入猪场周边地区,确保大环境安全。

疾病及解决方法:外表怎样辨别非洲猪瘟?非洲猪瘟临床症状有哪些?


非洲猪瘟(英文名称:AfricanSwinefever,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英文名称:AfricanSwinefevervirus,简称: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如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

非洲猪瘟的症状

1、发病猪体温升高达41℃,持续4天,感染后3-6天死亡,死前48小时体温下降;

2、病猪白细胞减少,特別是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3、病猪耳、鼻、会阴、尾、脚等处呈现界线明显的紫色斑;

4、喉、会厌有瘀血或出血;

5、尸检出现脾肿大、呈黑色、质脆。淋巴结肿大、质脆、易碎、出血、形如黑色血瘤。出现这样的病变应疑为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病毒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4~19d。非洲野猪对该病有很强的抵抗力,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家猪和欧洲野猪一旦感染,则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根据病毒的毒力、感染剂量和感染途径的不同,临床症状存在差异,可表现为**急性、急性、亚急性或隐性感染。

**急性型多发生在非洲地区,往往无明显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急性型表现为食欲减退,高温(达40~42℃),挤成一团,共济失调,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皮肤发绀和出血,偶尔会出现呕吐和腹泻,血液学检测会出现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等。临床症状出现后7~10d内发生死亡,死亡率高,可达100%。

亚急性或慢性非洲猪瘟多发生在非洲以外的地区,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呼吸改变,关节肿大,跛行,皮肤溃疡,消瘦,病死率低。

非洲猪瘟的剖检症状

非洲猪瘟病毒会引起多种病变类型,这取决于病毒毒株的毒力。急性和亚急性以广泛性的出血和淋巴组织的坏死为病变特征。在一些慢性或者亚临床病例中病变很轻或者几乎不存在病变。

病变主要发生在脾脏、淋巴结、肾脏、心脏等器官组织上。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肿大、梗死,呈暗黑色,质地脆弱。淋巴结肿大、出血,暗红色血肿,切面呈大理石样。肾脏表明及皮质有点状出血。心包中含有猩红液体,心内膜及浆膜可见斑点状出血。

在急性病例中,还会出现其他病变,例如,腹腔内有浆液性出血性渗出物,整个消化道黏膜水肿、出血。肝脏和胆囊充血,膀胱黏膜斑点状出血。脑膜、脉络膜、脑组织发生较为严重的水肿出血。

亚急性型感染猪可见淋巴结和肾脏出血,脾肿大、出血,肺脏充血、水肿,有时可见间质性肺炎。

慢性型感染猪可见肺实变或局灶性干酪样坏死和钙化。病程较长者,大多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肺炎以及关节肿大等慢性病变。

非洲猪瘟和猪瘟的区别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

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畜牧疾病:巴西如何防控非洲猪瘟?


巴西于1978年4月30日发生首例非洲猪瘟疫情,1978年~1979年巴西南部暴发224起非洲猪瘟疫情,巴西政府即启动非洲猪瘟紧急状态,立即采取扑杀、限制生猪调运等一系列措施,共扑杀约70万头生猪。为了有效控制和根除非洲猪瘟,1980年11月25日,巴西农业部通过总统令发布了非洲猪瘟根除计划。1981年11月~1984年9月期间未发生新疫情,1984年12月巴西政府正式宣布已彻底根除非洲猪瘟。与西班牙和葡萄牙非洲猪瘟疫情持续40多年的历程相比,巴西的根除计划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次根除决策。

疫情传播进程

从巴西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快速传播阶段(1978年~1979年):巴西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于里约热内卢机场周边的养殖场,时间为1978年4月30日。在首例疫情发生后,虽然政府马上进行了扑杀处理,但由于前期带病猪已经出栏销售,非洲猪瘟疫情随即快速扩散到里约热内卢州内的其他11个地区,1978年6月~7月间巴西共有24起疫情暴发,其中18起为非洲猪瘟阳性。197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传播到其他10个州,主要分布在巴西南部和中部。在1978年~1979年期间,巴西一共发生224起非洲猪瘟疫情,共扑杀和焚烧6.7万只猪;

疫情有效控制期(1980年~1984年):在疫情发生后,巴西政府即于1978年6月15日以总统令启动了非洲猪瘟紧急状态,有效控制住了非洲猪瘟疫情的进一步扩散。1979年时ASF血清检验的阳性率即从40.5%下降至8.2%;1980年~1981年更是下降至0.2%和0.1%,自1981年11月起已无非洲猪瘟疫情报导,1983年9月9日,巴西南方宣布ASF无疫。1984年12月,巴西重新获得OIE无疫验证。

积极迅速的防控手段

巴西政府的防控手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978年~1980年)为非洲猪瘟紧急措施应对阶段,第二阶段(1980年~1987年)为非洲猪瘟根除阶段。具体来说:

**阶段(1978年~1980年):非洲猪瘟紧急措施应对阶段。

在**病例的实验室确诊后的15天,巴西政府即通过总统令启动非洲猪瘟紧急状态,对应非洲猪瘟的防控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禁止感染区和风险区内的猪只调运、感染区内的猪只扑杀以及对污染物品彻底清洗和消毒等。此紧急状态一直持续至1980年ASF根除计划前。在此阶段,巴西政府在疫情方面的财政投入达1300万美元,也使得巴西非洲猪瘟的扩散得到有效控制,1979年巴西国内实验室检测的非洲猪瘟阳性案例仅为17例,1980年更是降低到0例。

第二阶段(1980年~1987年):非洲猪瘟根除阶段。

通过非洲猪瘟紧急措施实现了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后,巴西政府于1980年11月25进一步提出了非洲猪瘟根除计划。该根除计划又进一步细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攻坚阶段(1980年~1984年)和巩固阶段(1984年~1986年)以及维护阶段(1987年)。并根据国内养殖分布特点,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动方向,猪肉出口企业密集程度和散播该病的风险程度,又分地域,分区域进行先后根除。首先开始的是南方地区,其次东南地区,**后为其他地区。根除计划具体来说:1.攻坚阶段(1980年~1984年):此阶段政府主要措施为控制国际航运、控制国内生猪移动、积极检测以及对古典非洲猪瘟疫苗免疫等,此外政府也对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并完善疫情通报系统以方便接收所有兽医的疫情报告,此阶段使得巴西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基本得到消除,1981年后再无新增疫情出现。2.巩固阶段(1984年~1986年):政府在攻坚阶段取得的成果之上继续推进和改进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继续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加强鉴别诊断,改善动物疫病统计分析,继续对暴发疫情进行扑杀和移动控制。3.维护阶段(1987年):政府继续运行猪病监测系统,防范非洲猪瘟的复发。由于该根除计划设计科学且执行坚决,巴西境内暴发的所有疫情都被扑灭,自1981年11月已无ASF疫情报道且血清学监测也全部为阴性。1983年9月9日,巴西南方区域首先宣布ASF无疫。1984年12月5日,巴西重新获得OIE无疫认证。

根除非洲猪瘟的经验

巴西从1978年暴发非洲猪瘟到1984年获得OIE无疫认证,耗时7年时间彻底根除非洲猪瘟,相较西班牙历经10年时间才能控制疫情蔓延,巴西的非洲猪瘟防控和根除计划可以说是有效决策。巴西能够快速防控和非洲猪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政府反映迅速。在非洲猪瘟疫情实验室确认15天后政府即启动非洲猪瘟应对紧急预案,严格限制生猪调运及扑杀带病生猪,将非洲猪瘟疫情的扩散范围主要控制在中南部。

二是政府对于非洲猪瘟防控财政投入较大。1978年~1979年间巴西政府对于非洲猪瘟投入的财政支出即达1300万美元,非洲猪瘟发生以来政府累计支出超过2300万美元。充足的财政支持使得巴西专业的技术人员得到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有效培训;同时对养殖户被屠宰的生猪给予补偿也使得农场主愿意主动上报疫情。

三是巴西政府对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宣传和信息交流充分,农户上报疫情积极性较高。由于财政补贴充分,养殖农场主愿意主动上报疫情。根据统计在主要疫情区圣卡塔琳娜州,75%疫点在发病后10天上报疫情,82%疫点在14天内上报。及时的通报疫情有效防控了非洲猪瘟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巴西根除非洲猪瘟的历史经验如下:政府积极引导:非洲猪瘟暴发时巴西正在经历一个政治自由化阶段,在如此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巴西政府仍充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果断、积极严格执行根除计划,并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对民间团体进行引导。

媒体对疫情的高度关注:非洲猪瘟危机期间所有巴西报纸上对疫情给予重点报道,这导致社会公众对关于动物健康常识有很好的认知。

通畅的疫情通报机制:鼓励农民上报疫情,养殖户和兽医可以拨打免费电话,以便他们尽快通知政府。若通知延迟,疫情可能会在当地政府采用根除措施前进一步扩散。

民主、自由地制定政策:养殖户通过协会和社区代表参与政策制定,协会和社区**人对根除非洲猪瘟直接提出有效的建议,如培训巴西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非洲猪瘟实验室诊断,对养殖户被屠宰的动物给予补偿。

政府财政给予大力支持:对发生疫情中生猪被扑杀和屠宰的养殖户给予补偿,1978年~1979年期间对屠宰猪的农场补偿约212万美元(按照1978年汇率),这两年疫情暴发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达到1300万美元(按照1978年汇率)。

官方机构的有效配合:官方机构,特别是巴西兽医协会,在ASF暴发期间,在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制作诊断、紧急处理非洲猪瘟疫情的标准化流程,制定官方宣传手册、在国家媒体上积极宣传疾病的演变,并定期对兽医进行专业化操作的培训,以便兽医更专业应对紧急疫情。

国际组织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派遣专家帮助巴西建立诊断非洲猪瘟实验室;1978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向巴西提供15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457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