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猪的粪便分辨出猪生了什么病

正常的猪粪是怎么样的?在复杂的饲养环境中,养殖户似乎已经淡忘了。现在大部分养殖户认为,只要母猪不便秘,仔猪不拉稀,大猪粪便黑,都是正常的猪粪。其实不是这样的。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一、认为粪便黑就好

肉猪粪黑:或与肠道疾病相关皮红毛亮,粪便黑,这是规模化养殖场最大的感官误区。粪便黑与否,与饲料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养殖户之所以认为猪粪黑,饲料的消化率就高,与以前农村养猪都是以红薯藤、菜头、菜脚、野菜作为主要饲料有关,这些青绿饲料含有丰富的叶绿素等,故猪粪自然就黑。当猪稍有毛病,采食量下降,而养猪者此时又往往改善猪的营养,多给些粥和稻糠等,那么猪粪的颜色也就随之变浅或稍黄。长期如此就形成了黑粪消化率高,浅色粪消化率低的不科学的概念。实际上,衡量饲料消化吸收率高低的标准不在于粪便的颜色,而在于饲料的转化率、料肉比。

二、高铜-粪便黑

在配合饲料中没有青绿饲料的成分,故猪粪就不怎么黑。但饲料生产厂家为了迎合顾客的黑粪心理,多在饲料中加入一些能产生黑粪效果的物质,用得最多的是硫酸铜。据悉,硫酸铜对仔猪有一定的促长作用(类似于抗生素),但对中、大猪没什么作用,在中、大猪饲料中加高铜还造成铜在猪肝、猪肉中残留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国家饲料标准规定,仔猪饲料可用高铜,但不超过250毫克/千克。

三、粪便巧识病

1、肠道疾病

有时猪粪黑并非是好事,有可能与肠道炎症有关。通常猪胃肠道发生早期溃疡时,猪体采食量并不会下降,但粪便会相对较黑。通常猪瘟发生后期胃肠道会有纽扣型坏死,猪体粪便会呈现不同程度的黑。

2、消化不全

如果猪的粪便中能看到明显的饲料颗粒,证明消化转化率并不好。正常的粪便应该是土黄色,香蕉状的。太硬证明机体缺水,或是猪体肠道蠕动太少;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粗纤维助消化。给猪喂一些草或番薯藤,实践经验,夏天喂青饲料对消化特别有好处,但麻烦的是番薯藤的梗经常会堵塞漏粪地板。

3、母猪便秘很正常

母猪便秘是一种症状而并非是一种疾病,轻者会出现食欲不振、营养摄入不足、产后无乳、产弱仔等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可能会进入病理状态。便秘严重的母猪还会出现消化吸收机能紊乱。

母猪保健产品特别多,主要是胃肠道调节、提高繁殖能力方面与排毒的。现在市场上较常见的是微生态制剂、益生菌、中草药类,很多猪场为了防止母猪便秘而增大了饲料中麸皮的比例,其实母猪发生便秘并非由麸皮不够引起,相反片面增加麸皮用量反会降低母猪的能量摄取,在夏天会加大母猪的热应激,严重者还会发生产后不发情的现象。

4、仔猪黄白痢

黄痢主要发生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白痢主要发生于10-20日龄的仔猪。开始粪便稠如糊状,以后发展为稀状至黄色稀水粪便,常由肛门冒出稀粪,仔猪迅速消瘦脱水,衰竭死亡。白痢以排泄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为特征。粪中有气泡,有特殊腥臭味,如持续几天,则仔猪被毛无光,结膜苍白,怕冷,以后成为僵猪。

治疗仔猪黄白痢的产品有抗生素类的、亦有卵黄抗体类的,还有近几年流行的微生态制剂、酶制剂、酸化剂等。

5、断奶腹泻

另外一种稀的粪便就是,断奶前后由于断奶引起的应激而导致的仔猪腹泻。这种腹泻的粪便通常不会有气味,通常养殖户在仔猪断奶前后都会添加一些电解多维,抗应激。有些电解质含葡萄糖与维生素的,也有些是添加了些氨基酸的。治疗用的抗生素的种类则更加多,常用药有新霉素、粘杆菌素、阿米卡星、头孢噻呋、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每个场的用药种类不同,用药方法,用药疗程也有所不同,同为常用药,但耐药率又有所不同,这与猪场用药习惯及用药时间长短有关。

精选阅读

猪囊虫病


本病是由有钩绦虫(猪带绦虫)的幼虫一猪囊尾蚴(猪囊虫)引起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幼虫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有时也寄生于实质器官和脑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幼虫也能寄生在人的肌肉组织和脑中,从而引起严重的疾病。

1.诊断

生前诊断比较困难,仅在严重感染时,在舌部用手触摸,可以感到有囊虫寄生而呈现的凹凸不平,或对光观察,可发现粘膜上的隆起。

可试用皮肤变态反应诊断囊虫病,即用猪囊虫的头节作成抗原,注射于猪耳外侧表面的皮内,再观察其反应,效果尚好。但当猪患有棘球坳或细颈囊尾蚴病时,常有交互反应。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死后铜体检查.可在嚼肌、心肌、舌肌和前肢上部等肌肉内发现猪囊虫。

2.防治措施

(1)预防:讲究卫生,移风易俗,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彻底消灭连茅圈。防止猪吃人粪而感染猪囊虫病。

加强肉品卫生检验。根据国家规定,在平均每40平方厘米的肌肉断面上,有猪囊虫3个以上者,不准食用,3个以下者,煮熟或做成腌肉、肉松等出售。

(2)治疗:人患绦虫病时,可用槟榔、南瓜子或阿的平等药物驱虫。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必须严格处理,消灭感染源。可用毗喳酮杀死猪和人的囊尾蚴。

猪水疱病的诊断 以及预防猪水疱病的方法


猪水疱病又称猪传染性水疱病,是由肠道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的主要特征是猪的蹄部、鼻端、口腔粘膜、甚至乳房皮肤发生水疱。由于本病传染速度快、发病率高,对养猪业的发展是一严重威胁,必须十分重视本病的预防工作。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水疱病的诊断以及预防猪水疱病的方法。

1、病因

猪水疱病毒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无类脂囊膜。猪水疱病毒对环境和消毒药物的抵抗力很强,在粪便和腌肉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在50℃经30min仍不失感染力。1%过氧乙酸60min可杀死该病毒。消毒药中以5%氨水、0.5%菌毒杀、复合酚类及0.5%~1%次氯酸钠消毒效果良好。常用的消毒剂如70%酒精、3%~5%来苏儿和10%生石灰都不能杀死该病毒。

2、流行情况

该病只感染猪,其他家畜不发病,但对人类也有一定的易感性。猪水疱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流行最多。该病传播速度很快,不同条件的养猪场发病率由10%—100%不等。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粪尿、鼻液、口腔分泌物、水疱皮、水疱液都含有大量病毒,并可向外界传播病毒。猪感染该病,首先是由于病猪、带毒猪及其肉制品调入引起;其次,是由于饲喂未煮沸消毒的泔水和屠宰的下脚料;再次,是经污染的车船、用具和饲养人员传播。病毒可经损伤的皮肤、消化道等途径感染健康猪。

3、临床症状

典型水疱病。其特征性的水疱,常见于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部分猪体温升高至40.5~42℃,在蹄冠和蹄踵的角质与皮肤结合部苍白肿胀,不久出现一个或多个黄豆至蚕豆大的水疱,继而水疱融合扩大,充满水疱液,1~2天后水疱破裂形成溃疡,露出鲜红的溃疡面,常围绕蹄冠皮肤和蹄壳之间裂开,疼痛加剧,出现跛行,多卧地不起,食欲减退或废绝。部分猪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而局部化脓,造成蹄壳脱落,病猪卧地不起,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水疱有时也见于鼻盘、舌、唇和母猪乳头上,但出现的水疱较蹄部晚,仔猪发生该病多数是在鼻盘上发生水疱。一般情况下,若不并发其他疾病不会引起死亡,10天左右可以自愈,但初生仔猪可以造成死亡,有2%的病猪偶见出现神经系统紊乱症状,表现为前冲、转圈、用牙齿咬用具,个别猪出现强直性痉挛。

温和型水疱病。只有少数猪发病,仅在蹄部发生一两个水疱,全身症状轻微,传播缓慢并且恢复快,一般不易察觉。

隐性型水疱病。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但血清学检查,有滴度相当高的中和抗体,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这种猪可能排出病毒,对易感猪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

4、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蹄部。约有10%的病猪鼻端、口腔有水疱病变,口部的水疱通常比蹄部出现晚。病死猪剖检时,除个别病例心肌上有条状出血斑,其他脏器无可见病变。

5诊断要点

根据病猪蹄部、口唇和鼻盘有特征性水疱,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该病在临床上与猪口蹄疫、猪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疹等病相似,从水疱上难以鉴别,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具体做法是采取早期病猪水疱液装入青霉素小瓶内,制成1:5混悬液,每毫升加入青霉素1000万IU、链霉素1mg,放室温下2~4h,取上清液0.1mL分别接种1~2日龄乳小鼠和7~9日龄乳小鼠各5只,接种后如两组小鼠都死亡为口蹄疫;仅1~2日龄小鼠死亡,而7~9日龄小鼠不死为猪水疱病。6预防措施

“三个加强”。首先,要加强进出境检疫,禁止从有该病的国家输入活畜或动物产品,杜绝境外疫源传人我国境内;其次,要加强流通领域里的检疫,要以检疫诊断为中心,在收购、调运猪时逐头进行检疫,要做到“两看”(即看食欲、看跛行)和“三查”(即查蹄部、查口腔、查体温),若发现问题,应就地处理,不准外调。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猪群的科学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

“三个不要”。首先,不要从有该病的疫区购人种猪及猪肉产品,防止引进传染源;其次,不要生喂屠宰猪的下脚料和泔水。需要喂时,必须经煮沸消毒后再饲喂;再次,不要收购、运输、屠宰无免疫耳标的动物,要堵住外来的传染源。

“三个消毒”。首先,要搞好带猪消毒,切断感染途径。平时养猪舍内的带猪消毒,要做到每周消毒1~2次,可选用百毒杀消毒剂,浓度为1:1000,喷雾带猪消毒,每平方米表面积用消毒药300~400mL。其次,要搞好舍外环境消毒,净化环境,减少发病率,要做到每半个月消毒1次,可选用菌毒敌,浓度为1/100,进行喷洒消毒,每平方米表面积用消毒药400~500mL或用5%氨水消毒。再次,要搞好运输猪的车、船等交通工具的消毒,可选用5%氨水彻底消毒,或选用3%~5%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彻底消灭病原体。

猪水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在各种家畜中,只有猪可感染发病,其它动物不发病,人类有一定的感受性;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不同条件的养猪场发病率由10%-100%不等;猪群高度集中、调运频繁、猪仓库、屠宰场、铁路沿线等处传播快,发病率高;分散饲养的农村和家户,少见发生和流行。
2、临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主要症状是在蹄冠、蹄叉、蹄踵或副蹄出现水疱和溃烂,病猪跛行,喜卧;重者继发感染,蹄壳脱落;部分病猪(5%-10%)在鼻端、口腔粘膜出现水疱和溃烂;部分哺乳母猪(约8%)乳房上也出现水疱,多因疼痛不愿哺乳,致使仔猪无奶而死。
3、鉴别诊断本病在临诊上与口蹄疫、水疱性口炎及水疱疹极为相似,尤其是单纯口蹄疫还能引起牛、羊、骆驼等偶蹄动物发病;水疱性口炎除传染牛、羊、猪外,尚能传染马;水疱疹及水疱病只传染猪,不传染其它家畜。因此,该病的确诊,还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主要有:
(1)动物接种将病料分别接种1-2日龄小鼠和7-9日龄小鼠,如果两组小鼠均发病死亡,可诊断为口蹄疫;如果1-2日龄小鼠死亡,而7-9日龄小鼠不死,则可诊断为猪水疱病。病料在pH3-5缓冲液处理30min后,接种1-2日龄小鼠,小鼠死亡者为猪水疱病。反之则为口蹄疫。
(2)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3)血清学诊断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
防治方法
参照口蹄疫一节中的办法。在威胁区和疫区可用乳鼠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

猪水肿病的临床症状 猪水肿病的防治措施


猪水肿病也叫仔猪胃肠水肿病、仔猪摇摆症,或称大肠杆菌肠毒血症,是由致病性、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所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传染病。而该种疾病的出现多为仔猪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由于该病具有发病突然、死亡率高的特点,饲养人员应注意防范,争取在发病早期予以治疗。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水肿病的临床症状猪水肿病的防治措施。

1、发病特点

该病通常呈急性经过,且较少从急性转变成慢性。主要是2月龄仔猪和3-4月龄架子猪容易发生该病,其中2月龄仔猪在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病,且往往急性发病,并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程一般持续1-2天,有时甚至在数小时后就发生死亡,具有较高的病死率;3-4月龄架子猪通常容易在4-5月和9-10月发生,症状较轻,往往没有神经症状,病程持续时间长,少数甚至能够长达1个月,大部分由于治疗效果较差而发生死亡。一般来说,通常是生长良好、体格健壮的肥胖猪容易感染。

猪水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导致。首先是饲养环境较差,主要是由于舍内温度、湿度等发生明显变化,或者没有及时进行全面清扫,形成有利于滋生病菌的环境,从而引起发病。其次是饲养方式发生较大改变,即有些养猪场根据实际需要,长时间施行的饲养管理模式必须突然发生改变,导致饲养方式、饲料与之前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造成机体不能够及时适应,从而可能会引起发病。另外,仔猪突然进行断乳也能引起该病,这是由于仔猪通常具有较差的抵抗力,如果突然进行断乳会导致肠道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容易滋生病菌,进而出现发病。此外,猪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与饲料质量相关,有些养殖场由于储存饲料不合理等,导致其发生不同程度的腐烂变质;还有些养殖场饲喂单一品种饲料,无法满足仔猪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机体肠胃机能,导致大量病菌滋生,最终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猪突然出现发病,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口流白沫,体温通常没有明显变化,心跳加速,呼吸初期浅且快,后期深且慢,往往发生便秘,但经过1-2天就会变成轻度腹泻。通常在舍内一隅卧地,肌肉震颤,间歇性抽搐,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发生呻吟,且站立时会拱起背部,持续发抖,如果前肢出现麻痹就无法稳定站立,如果后躯发生麻痹,则无法站立。走动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做圆圈运动或者盲目前进。该病的典型特征是发生水肿,通常是眼睑、脸部、齿龈、结膜,有时还会蔓延至颈部和腹部的皮下。病程持续短时只有几小时,通常在1-2天,死亡率能够超过90%。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该病以标本兼治为治疗原则,即采取清肿解毒、抗菌消炎、减轻神经症状、抗过敏。整个猪群每头交巢穴注射o.5mL转移因子,每头1次,连续使用2天。为消肿解毒,病猪可肌肉注射速尿、维生素Bi、维生素C,如果伴有神经症状还可使用250-500mL5%葡萄糖、50-100mL2%甘露醇、o.2-0.5g安钠加,混合均匀后进行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能够消除组织水肿,强心利尿,减轻神经症状,降低颅内压。为抗菌消炎,病猪可肌肉注射由1.5g2%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或者阿莫西林、2mg地塞米松以及2-3mL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能够有效抑制病菌,同时防止继发感染其他细菌。病猪治疗过程中,不能够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安乃近、氨基比林等。这是由于在发病初期体温升高时如果配合使用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物进行治疗,会促使病猪加快死亡。当病猪使用解热镇痛药,会导致胃肠道黏膜快速发生脱水,甚至引起便秘,促使机体无法排毒,造成更多的毒素进入血液,进一步加重病情而无法治愈。另外,病猪要不用或者慎用糖皮质激素类、地塞米松类药物,这是由于这些药物会抑制机体免疫系统,不利于其恢复。

中药治疗。取茯芩皮、泽泻、生姜皮各10g,厚朴、枳壳各8g,大黄、黄柏、黄芩各9g,10g芒硝,Sg炙甘草,加水进行2次煎煮,分成2次给病猪灌服,每天1剂。方中大黄、黄柏、黄芩以及芒硝起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通便排毒之效,配合使用厚朴、枳壳来宽中下气,加以茯芩皮、泽泻、生姜皮来利水消肿,炙甘草调合以上药物,各药搭配使用,相辅相成,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

加强饲养管理。猪舍、环境以及饲槽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确保清洁卫生,并保持干燥,同时供给清洁饮水、饲料,避免经由口腔感染病菌。猪群要坚持适量运动,经常晒太阳,提高机体抵抗力。仔猪一般在7日龄就可开始进行补饲诱食,促使其胃肠消化系统在断奶前已经适应植物性饲料,增强消化机能,避免断奶后由于采食饲料而发生腹泻,从而有效防止断奶后发生该病。仔猪断奶时,采取每天逐渐减少喂乳次数的断奶方法,且仔猪继续留在原圈,防止突然断奶和饲养环境变化而发生应激反应。仔猪断奶后的前15天要依旧按照哺乳期的补饲次数和时间,坚持定时定量饲喂,但夜间可增加饲喂1次,并注意避免暴食、暴饮。

1、流行特点
猪水肿病多出现于新断奶仔猪,尤其是体格健壮、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的仔猪,在刚断奶1~2周的时间段中出现发病的比例较高。由于致病原为大肠杆菌,一旦有仔猪或母猪发病,其食用的水、食物以及排泄的粪便中往往携带致病菌,形成污染源,因此猪水肿病的发病多呈现聚集性,常以单个饲养地区为单位集中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但以春秋两季发病居多。
2、发病原因
2.1应激反应
猪水肿病的病原体为一种特殊的溶血性大肠杆菌,该种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可引起猪中毒,且以新断奶的仔猪居多。究其根结,猪水肿病是仔猪对环境骤变所作出的应激反应。一般情况下,当仔猪刚刚断奶后没有进行饲喂饲料的适当过渡,而直接饲喂含蛋白质过多或缺乏硒及维生素的饲料时,仔猪将对环境突变作出反应,这将直接导致其抵抗力下降,易出现水肿的现象。
2.2饲料因素
在为仔猪断奶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喂饲饲料的过渡,但仍然出现了水肿现象,这可能是由于饲料质量不高所引起。当仔猪的过渡饲料中以豆粕为主时,因为豆粕是一种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果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没有对豆粕进行恰当的处理,则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大豆蛋白中存在一定的抗原,将对仔猪的肠胃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倘若仔猪的免疫系统不能快速作出耐受反应,在断奶后再次接触到该类抗原时将产生免疫反应,就会出现腹泻水肿的情况。此外,仔猪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在仔猪28日龄前过早地喂养了大量高营养的饲料,使仔猪不能有效地进行消化,这也是猪水肿病出现的诱因之一。
2.3其他因素
气候突变、猪舍环境较差也是引发猪水肿病的重要因素。由于仔猪脂肪层较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当环境温差较大时,仔猪无法适应将引起肠胃反应,因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受到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侵袭,引发水肿病。此外,猪的饲养一般为群居式,如果猪舍环境不佳,粪便污染严重,抵抗力较低的仔猪就容易被致病原感染。
3、诊断
对于猪水肿病的诊断,可以根据病猪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予以判断。如不能准确判断,则可以对病猪肠内容物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并进行血清鉴定,倘若出现溶血性大肠杆菌,则可以确诊为猪水肿病。
3.1临床症状
猪水肿病为急性病,发病较为突然。病猪发病前可能伴有轻度腹泻后出现便秘的症状,发病初期精神不佳、委靡不振,食量变小,呼吸速度加快,步伐不稳。随后,病猪将出现水肿,主要表现为头面部以及眼睑部水肿,值得注意的是,水肿症状并不见于每一头发病仔猪,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兽医还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予以判断。病猪体温没有明显变化。仔猪步伐及行为是判断其是否发生水肿的重要条件,一般而言,病猪四肢无力,会出现共济失调、盲目画圈的现象。同时四肢伴有麻痹症状,如麻痹发生于前肢,则不能稳固地站立于地面;如麻痹产生于后肢,那么四肢将无法支撑起病猪的重量,病猪多出现卧地肌肉震颤的症状。仔猪水肿病病程较短,一般在48h内出现死亡或者被治愈;成年猪将经历5~7d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病程。该病的死亡率可高达90%。
3.2病理变化
通过对部分病死猪的剖检,可以发现水肿部位广泛,多出现于头颈部、胃内壁、眼睑及下颌淋巴结,结膜充血,水肿液较稀、清澈且伴有亮光。胃底部黏膜与肌肉层之间有一层胶冻样液体,颜色为茶色或淡红色,厚度可达2~3cm,严重者可见胃黏膜与肌肉层分离。此外,水肿还多发于肺部。心包及胸腹腔同样存在积液。剖检发现,病猪体内不仅存在水肿的情况,同时具有充血现象,主要存在于淋巴结,尤以肠系淋巴结出现血点居多。
4、预防与治疗
4.1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致病因素,饲养者可提前做出预防措施。仔猪断奶前后与饲喂饲料的良好衔接是确保仔猪远离水肿病的关键因素。其中母猪的饲养至关重要,短时期内最好不要突然改变母猪饲料,以减少应激因素。母猪饲料的选择应注意富含矿物质及维生素,宜饲喂青绿多汁型饲料,避免喂食高蛋白类饲料。
仔猪断奶前后注重饲料管理工作,断奶前就要进行补饲,与母猪饲料类似,以富含硒和维生素的青绿饲料为佳,不宜补充高蛋白饲料。断奶前可考虑为仔猪注射浓缩灭活菌苗,注射时间选取为断奶前5~7d,注射方式为肌肉注射。断奶后饲料更换要注意过渡,切忌突然变更,要保证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超过19%。
注意保持猪舍环境卫生清洁。要定期进行打扫,减少由猪舍环境卫生差引起的应激反应。保持猪舍清洁可以帮助仔猪提升免疫力,这是保证猪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
4.2治疗措施
实践证明,在猪发生水肿病的初期进行治疗成功率较高,因此饲养人员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观察,对于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发现猪出现了水肿病的征兆,首先应对发病猪群进行隔离,避免引起交叉感染。注意选择饲料,核查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是否过高,一经发现使用了高蛋白饲料,应立即停喂该饲料并过渡至全价饲料。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如土霉素),也可以考虑肌肉注射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氟哌酸、氧氟沙星等)。
此外,可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注射西药抗菌药物的同时,配合中药排水肿药方,效果较佳。仔猪可使用赤小豆(500±50)g、大蒜6个、商陆15g左右、生姜10片煎煮服用;10kg左右的病猪可以使用陈皮、枳壳各15g,甘草5g、金银花30g,煎煮服用;10kg以上的大猪可采用苍术30g,桑白皮15g,桂枝和姜皮各10g,煎煮使用。经过实际验证,以上药方在治疗该病时起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猪疝气病的病因 猪疝气病的症状及手术治疗方法


猪疝气,包括阴囊疝、脐疝、腹壁疝,为先天性和后天外伤性原因引起。以肠管突入皮下为特征。腹腔内脏器官通过腹壁的天然孔或病理性裂口脱出称之为疝。猪的疝气是腹部的肠管从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至皮下或其它腔孔的一种常见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疝气病的病因猪疝气病的症状及手术治疗方法。

1、病因分析

疝气病的发生与腹内压力过高、腹壁强度减弱相关。其中多种凶素会导致腹腔压力升高,如慢性咳嗽、妊娠、饱食后挣扎嘶叫、排尿困难、便秘、腹水、腹部被踩踏、挤压等,都能够导致腹压升高。腹壁强度减弱又可分成两种类型,即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先天不足主要包括有腹膜鞘状突没有闭合、脐环闭锁不全、宽大的腹股沟三角或者腹壁白线缺损等,后天性主要包括手术形成的切口、外伤、感染以及炎症等。

2、临床表现

如果猪的脐部、腹股沟或者阴茎部明显膨大下垂,就可认为发生疝气。疝气小时体积接近乒乓球,大时体积接近篮球,且会导致食欲、走动以及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常来说,病猪体温、脉搏、呼吸基本正常,但体型较为消瘦的往往发生便秘,大部分会随着小肠内气体流动和天气变化,导致疝气大小发生改变,同时伴随猪的生长发育,会导致疝气包不断增大,有时甚至能够拖地,导致疝气表皮被磨破而发生感染,并引起死亡;部分在增生组织压迫肠道或者透肠孔过于狭窄将肠道卡紧时,导致食物无法通过,从而使病猪表现出腹痛、烦躁不安,严重时会减少采食或者停止,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手术,经过几天就会发生死亡。

3、手术治疗

脐疝。如果病猪脐疝较小,可在患处包裹压迫绷带,且必须持续一段时间,由此通过仔猪的发育以及脐轮缩小闭合而康复。对于可复性脐疝要采取手术治疗,即病猪呈仰卧状保定,剪去术部被毛并进行消毒,接着沿疝轮及疝囊的皮下注入20mL2%盐酸普鲁卡凶注射液进行浸润麻醉,然后与躯干保持平行将靠近脐孔的疝囊基部皮肤切开,略微将其分离,注意不要将疝囊切开,之后剥离开疝囊,同时将疝囊与疝内容物还入到腹腔,冉根据疝轮大小选择袋口缝合或者钮扣状缝合,是疝轮(脐孔)完全闭锁。如果操作时已经切开或者划破疝囊,要先将内容物还纳,在靠近脐孔处对疝囊进行结扎,并剪断其余部分,最后闭锁疝轮。疝轮闭锁后要对创缘进行整理,将皮肤多余部分切除,皮肤采取结节缝合,涂抹适量碘酊,包裹保护绷带。对于哺乳仔猪可选择不将皮肤切开,采取皮外疝轮缝合法使疝轮闭锁,也就是将皮肤一起还纳到腹腔,之后采取结节缝合或者钮扣状缝合来闭锁脐孔。如果脐疝较大,且疝轮光滑、肥厚,在闭锁疝轮时可先用刀将脐轮边缘的肌膜轻轻划破,确保出血形成新创面,然后冉采取缝合。对于黏连性或者嵌闭性脐疝,手术时可先在皮肤切开一小口,接着伸人手指进行探查,之后将切口切到所需长度,冉使用手术刀将疝轮切开。如果存在黏连要缓慢进行剥离,接着对疝内容物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发生坏死,如果发生坏死就要切除该部分,然后对肠管断端采取肠管吻合手术,之后才可还纳到腹腔,接着采取钮扣状缝合或者袋口缝合闭锁疝轮,向腹腔内注入适量的青霉素,最后皮肤采取结节缝合,并包裹固定绷带。

腹股沟阴囊疝。病猪在梯子上呈倒挂姿势固定,将患处黏附的粪便等污物用清水洗净,刮去被毛后冉使用0.1%新洁尔灭进行清洗,注意清洗部位至少要比手术部位大一半,避免疝口在手术时污染病原微生物,并确保疝气处表皮的皱折缝隙都清洗到,冉对手术部位从内到外依次使用5%碘酊和酒精进行消毒,然后术者用一手将疝气中间部位的表皮提起,另一手持刀向下切一长度大约为4cm的切口,不允许过大,之后在腹膜与腹肌发生黏连处使用手术刀柄进行钝性分离,注意分离过程中力度适宜,防止过大而导致腹肌发生破裂。另外,病猪努责时要暂时停止进行分离,分离结束后通过疝孔将分离出的腹膜以及包含物一起还纳到腹腔,接着用止血钳和手术刀沿疝孔切一新创面,疝孔采取2次扣孔状缝合两针,进针部位之间具有2cm的间隔,进针后向腹腔内伸人食指进行一次环绕触摸,检查进针时缝线是否穿入腹腔内器官,接着从上到下进行缝合,疝孔缝合后撒布青霉素粉剂80万IU,对接平整多余的表皮,最后表皮采取结节缝合,并涂抹适量的鱼石脂。

术后护理。病猪要采取单独饲养,避免其他猪损伤手术部位。患有脐疝的猪可静脉注射500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mL10%维生素C、640万IU青霉素粉针进行1次补液,同时配合肌肉注射适量的抗菌消炎药,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患有腹股沟阴囊疝的猪,术后可肌肉注射80万IU青霉素,每天2次。注意避免术口出现继发感染,并加强观察,如果出现化脓感染要立即采取相应处理。

4、预防措施

如果仔猪患有疝气病,则不可作为种用。为进一步提高安全系数,只要一窝仔猪中出现一头病猪,则其他仔猪最好也不作为种用。加强选种、选配,避免由于近亲交配而发生疝气病。

猪疝气有几种?各自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1)脐疝:

多发生在仔猪。主要是脐孔闭锁不全或完全没有闭锁,在有较剧烈的活动时腹腔内压增高,而使部分肠管掉进脐部皮下而形成脐疝。病猪脐部出现核桃大或鸡蛋大甚至拳头大的半圆形肿胀,柔软,热痛不明显,在肿胀处可听到肠蠕动音。肠管没有嵌闭在脐孔中时,病猪几乎无任何反应;当肠管嵌闭在脐孔中时,肿胀硬固,有热痛,病猪腹痛不安,有时呕吐。
治疗脐疝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果幼龄猪脐孔较小,脱出的肠管也较少时,只要把肠管还纳腹腔后。局部用绷带扎紧,不使肠管外掉,脐孔可能闭锁而治愈。如果脐孔较大或是发生肠嵌闭时,就需要实行手术闭锁脐孔。手术前要停食1天,手术时病猪仰卧保定,做好术前准备后,手术部剪毛洗净,徐碘酊消毒,脱碘后,用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疝囊,一定注意不要损伤疝囊内的肠管。将肠管还纳入腹腔。如果肠管与囊壁有粘连,要仔细进行剥离。连续缝合腹膜,对脐孔肌肉破口用较粗丝线作结节缝合或水平褥式缝合。最后撒布磺胺粉或青霉素粉,皮肤做结节缝合。对于用绷带局部压迫法不能闭合的较小济孔,也可以采取手术的方法。
(2)腹壁疝:

主要是由于外界的钝性暴力如冲撞、踢打等作用于软腹壁,使皮下的肌肉、健膜等破裂,造成肠管脱入皮下。形成腹壁疝。发病后可看到在受伤后的腹壁上出现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柔软肿胀,小的如拳,大的如小儿头。肿胀界限情楚,热痛较轻,用力按压时随着其内容物还纳入腹腔而使肿胀变小,触诊可发现腹壁肌肉的破裂口。治疗腹壁疝主要是手术。手术前要给病猪停食l天,手术方法同脐疝的手术。
(3)腹股沟阴囊底:

主要是公猪腹股沟管过大,肠管特别是小肠从腹股沟管掉进阴囊内而发病。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才发生的。病猪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阴囊增大,腹压增大时症状加重,触诊时硬度不一。可摸到疝内容物,也可以摸出睾丸。将两后肢提举时,可使增大的阴囊缩小而达到自然整复的目的。少数病猪可变为嵌闭性疝,这种病猪多数肠管已与囊壁发生粘连。
治疗猪的阴囊疝,特别是嵌闭性阴囊疝,应采用手术疗法,效果比较确实。一般手术和睾丸去势同时进行。手术的方法是,将病猪倒吊保定,将阴囊及其周围洗净、消毒,局部麻醉。在阴囊前下方,腹股沟外环上作一与纵轴平行的切口,切口的长度应按照猪的大小约为5~10厘米,暴露鞘膜后,通过切口分离总鞘膜。若为可腹性阴囊疝,将总鞘膜连同睾丸及其鞘膜腔内肠段一起与阴囊分离并拉出切口之外,用手指将鞘膜腔内的肠管还纳腹腔内。如为鞘膜内粘连,可将鞘膜切开,用手指剥离后再还纳腹腔内;若为嵌闭性疝,则须扩大狭窄的内环,根据肠管的情况,对嵌闭性肠管适当的处理后再送还腹腔。在确认还纳全部内容物后,将鞘膜和精索一起扭转数周后,至腹股沟管外环处结扎精索,在结扎线下方1~1.5厘米切断精索。将断端缝合到腹股沟环上。若腹股沟环仍很大,则必须再作几针结节缝合。皮肤和筋膜分别作结节缝合,切口碘酊消毒。手术后的猪不要喂的过早、过饱,减少运动。很快便可愈合。

猪喘气病的临床症状 猪喘气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喘气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慢性、消耗性呼吸道传染病。猪喘气病是危害生猪养殖业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是咳嗽和气喘,病理变化的急性病例以肺水肿和肺气肿为主;亚急性和慢性病例见肺部虾肉样实变。病猪的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育肥期延长。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喘气病的临床症状猪喘气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流行病学

猪喘气病只发生于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发病率较高,其次是妊娠后期和哺乳母猪,妊娠猪多呈隐性感染。本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但在寒冷、多雨、潮湿或气候骤变时较为多见;饲养密度过高也容易诱发本病。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原,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一旦传入猪群,如不采取严格措施,很难彻底根除。猪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同时气管上纤毛受到损害,机械吸附和清除外来病原的作用下降。

2、临床症状

急性型多见于新疫区和新发病猪群,尤其以仔猪和妊娠及哺乳母猪多见。病初精神不振,低头,站立一隅或伏卧于地,体温正常或稍高,呼吸次数剧增至60~120次/分,呼吸困难,严重的张口喘气,有喘鸣声,口鼻流泡沫,呈腹式呼吸,有时发生痉挛性咳嗽,食欲减少或废绝,黏膜发绀,常因衰竭和窒息死亡,病死率较高,病程7~10天,不死会转为慢性。

慢性型多见于老疫区或由急性转变而来,常见于老疫区的成年猪。主要表现长期的咳嗽,以早、晚驱赶进食和运动后最为明显。咳嗽时站立不动、拱背、颈伸直、头下垂、用力咳嗽多次,严重时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呼吸次数增加和腹式呼吸。病初食欲变化不大,以后减少,新生仔猪和小猪感染后,极少出现呼吸道症状,但被毛粗乱,消瘦衰弱,生长缓慢,易形成僵猪,中猪以肺炎症状为主,病死率低,病程2~3个月,甚至更长。

隐性型可由急性和慢性转变而来或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感染后不显症状,以成年猪为主,仅在寒冷刺激时发出咳嗽声,但可在饲养管理恶劣或其他疾病诱发而出现急慢性病症。

3、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双侧肺、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急性死亡可见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两肺呈对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常发生于尖叶、心叶、中间叶的腹面和部分膈叶前部下缘,呈实变外观,颜色多为灰红色或浅紫色、半透明,呈鲜嫩的肌肉样,俗称肉变。随着病程延长或病性加重,病变部颜色浅红色、灰白色或灰红色呈胰变或虾肉样变。气管内有粘性痰液,肺门和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切面湿润、灰白色,有时边缘轻度充血。继发细菌感染时,肺和胸膜有纤维性、化脓性和坏死性病变。

4、诊断

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直接、快速和简便的优点,尤其是对隐性感染可疑感染猪的诊断,发现肺脏呈现双侧对称性实变即可确诊。

病原学检测:采集病猪的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为样本,先接种液体培养基,再转入固体培养,生长缓慢,接种后7~10天长成肉眼可见针尖和露珠状菌落,表面颗粒状;染色镜检常见有环状、点状、球状和杆状形等多形态的支原体。

5、防治措施

实行自繁自养,尽量减少引种次数,降低引进带毒猪的风险,必须引种时,须经检疫和隔离。遵循全进全出原则,减少仔猪寄养和不同阶段的混养。实施早期断奶技术,减少病原从母代传给子代的机会。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保持厩舍清洁、干燥通风,避免高密度饲养,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疫苗接种适用于断奶仔猪、架子猪、种猪及妊娠2个月以内的母猪。按瓶签规定的头份数,以每头份苗5mL灭菌生理盐水的比例稀释,充分摇匀后从右侧胸腔倒数第六肋骨至肩胛骨后缘3~7cm处进针,进行胸腔穿刺注射。

治疗可以用10%盐酸林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1mL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5天为1个疗程,必要时进行2~3个疗程;也可按每吨饮料中添加200g粉剂,连用3周。20%氟苯尼考按每千克体重0.2mL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30%的替米考星按每千克体重0.1mL皮下注射1次即可。泰妙菌素按每吨饲料中添加2.5kg,连用2~4周,效果良好。林霉素按每吨饲料添加100g粉剂,连用3周。丁胺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10mg肌肉或皮下注射,连用3天。泰乐菌素每千克体重15mg肌肉注射,连用3天。每吨饲料中添加50~200g金霉素或每吨饲料中加500g土霉素,连续使用3周。

1、流行病学

猪是该病的传染源。病原体在猪体和猪受污染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存在,并在猪体内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病猪在消除症状后半年到一年内仍然可以检查出病菌。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外购猪的污染,往往是从患病仔猪的母猪感染而来。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病原由受感染猪的咳嗽、气喘和打喷嚏排出,经健康猪的呼吸道感染发病。

该病多见于冬春寒冷季节,发病季节明显。但是近年来该病在炎热的夏季也时有发生。猪场通风不良、环境拥挤、气候突变、寒冷、潮湿、拒食和卫生条件恶劣等因素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如果继发感染则病情加重。常见的继发病原体有巴氏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等。

2临床症状

在急性型的初次发病猪中,育成猪、怀孕母猪和仔猪偏多,猪哮喘或呈腹式呼吸,常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体温正常,继发感染时体温大幅度降低,食欲减退或废绝,消瘦,病程迁延。病猪最后窒息死亡,死亡率较高。

慢性病例常见于架子猪、育肥猪和老疫区的母猪。猪慢性咳嗽,采食前后和剧烈运动后咳嗽明显,严重时出现痉挛性咳嗽。饲养管理条件发生变化和气候突变时症状加剧。病猪体温不高,但是渐渐消瘦,生长发育迟缓,被毛粗乱,病程长达2个月至半年以上,死亡率不高。如果继发感染,则引起急性死亡。

3剖检变化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两侧肺的尖叶、心叶和主叶下缘呈对称性胰样变质,背面两侧肺间质也呈胰样变化,肺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呈灰白色,有时边缘轻度充血,切面湿润,淋巴组织呈弥漫性增生。

4诊断与鉴别

确诊必须从病料中分离到致病性支原体。在液体培养基中成功培养猪肺炎支原体才有可能生产足量的抗原进行血清学试验、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快速血清平板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试管补体结合反应试验和微量补体结合试验。

鉴别诊断上应与猪流行性感冒和猪肺疫区别。猪流行性感冒突然暴发,传播迅速,体温升高,病程较短(约1周),流行期短。而猪气喘病则相反,体温不升高,病程较长,传播较缓慢,流行期很长。猪肺疫的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和纤维素性胸膜炎症状,全身症状较重,症程较短,剖检时可见败血症和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变化。慢性病例体温不定,咳嗽重而气喘轻,高度消瘦,剖检时在肝变区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化脓灶或坏死灶。而气喘病的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肺有肉样或肺样变区,无败血症和胸膜炎变化。

5防治措施

根除猪气喘病,除了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外,必须从猪群中剔除隐性感染的猪,通过加强管理,增强防寒保温、降温防暑措施,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1)增强免疫力,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7日龄仔猪猪支原体肺炎的第一个自由灭活疫苗,提振了15日龄。认真做好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等常规疫苗的免疫工作,避免混合感染。

(2)加强管理,实行科学饲养,增强猪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全封闭的猪场严格控制进入车辆,并尽量减少应激影响和各种外部不良因素的刺激。

(3)坚持自繁产仔的方法。原则上避免从外地引进猪是预防该病的最重要措施。但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必须从外地引进猪时,要从无疫病区引进,引进后采取严格的隔离观察措施。隔离观察一个月后,确认健康没有疾病才可混群饲养。同时,推广人工授精繁殖技术,避免公猪和母猪直接接触而感染发病。

6结束语

该病现呈零星散发和小区域流行,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为了严防该病,一定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出台并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同时加强管理,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开展检疫净化工作。改善养猪生产条件,定期驱虫、消毒,以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

什么是长白猪?长白猪有什么特点?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养猪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有不少人都投入到养猪的行业中。但是在猪的养殖中,品种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其对养殖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养猪就一定要选择良种猪。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款良种猪,这就是长白猪。那么,什么是长白猪?长白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1、特征特性

长白猪原产于丹麦,是世界上著名瘦肉型猪种之一。我国现有这种猪2万头左右。按引入先后,长白猪可分为英瑞系(即老三系)和丹麦系(新三系)。英瑞系长白猪适应性较强,体质较粗壮,产崽数较多,但胴体瘦肉率较低;丹麦系长白猪适应性较差,体质较弱,产崽数不如英瑞系,但胴体瘦肉率较高。长白猪的主要特点是产崽数较多,生长发育较快,省饲料,胴体瘦肉率高,但抗逆性差,对饲料营养要求较高。

2、体型外貌

长白猪头小清秀,颜面平直。耳向前倾平伸略下耷。大腿和整个后躯肌肉丰满。体躯长,前窄后宽呈流线型,有16对肋骨,全身被毛白色。

3、肥育性能

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长白猪生长发育迅速,6月龄体重可达90公斤以上,日增重500800克,每公斤增重消耗配合饲料33.5公斤。体重90公斤屠宰,屠宰率为69%75%,胴体瘦肉率为53%65%。

4、繁殖性能

性成熟较晚,公猪一般在6月龄时性成熟,8月龄时开始配种。母猪发情周期为2123天,发情持续期23天,妊娠期为112116天。初产母猪产崽数810头,经产母猪产崽数913头。

5、杂交利用

用长白猪做父本进行两品种或三品种杂交,一代杂种猪,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可得到较高的生长速度、较好的饲料利用率和较多的瘦肉。例如,长白猪与嘉兴黑猪或东北民猪杂交,一代杂种猪肥育期日增重可达600克以上,胴体瘦肉率可达47%50%;长白猪与北京黑猪杂交,一代杂种猪日增重可达600克以上,胴体瘦肉率50%55%;长白猪与金华猪杂交,一代杂种猪日增重530550克,胴体瘦肉率50%52%。长白猪与内北(内江公猪配北京黑母猪)杂种母猪杂交,这三品种杂种猪在中等营养水平下饲养,体重2090公斤阶段,日增重520克左右,胴体瘦肉率51%左右。

以上就是关于良种猪长白猪的特点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长白猪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猪品种。虽然它属于外来猪,但是在我国养猪行业当中占的养殖数量也是在前列,采用科学的技术来养殖长白猪可以获得更好的效益。

猪囊虫病的临床症状 猪囊虫病的防治及检疫措施


囊虫病属于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感染能够在人体内寄生的猪带绦虫的幼虫,即猪囊尾蚴,也就是说猪囊虫病是猪囊尾蚴存在于猪体内的一种形式。主要中间宿主是猪。人感染绦虫病,不仅可能导致自身发生囊虫病,还能够经由粪便以及病猪肉而导致他人或者其他猪只发生传染,导致反复发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囊虫病的临床症状猪囊虫病的防治及检疫措施。

1、流行特点

猪绦虫的中间宿主是猪,主要是由于食入污染有人类排出的绦虫虫卵或者孕节的饮水或者饲料,进入肠道后,存在于卵内的六钩蚴就会逸出,经由血液循环转移到全身各处。虫体主要是在猪的肌肉内寄生,比较常见的是舌肌、肩腰部肌肉、股内侧肌以及心肌,病情严重时会寄生在全身肌肉以及脑、眼部、肝脏,甚至能够寄生在脂肪内。虫卵在8~10周之后发育成一个囊包体,里面含有大量的液体,接着在囊上形成凹陷,并在该处形成头节,相继长出顶突和吸盘,发育成为成熟的囊尾蚴。

猪绦虫成虫的终末宿主是人,而其又能够作为幼虫的中间宿主。如果人类食人生的或者没有煮熟的寄生有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就会在小肠内继续生长发育,成为成虫,此时人即为终末宿主。猪绦虫具有2~3个月的潜伏期,并能够在人体内生存3~10年,少数甚至能够数十年,并在此阶段内持续排出孕节,成为该病的主要感染源。如果人食人污染有绦虫卵的饮水和食物,或者具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就会导致存在于小肠内的孕卵节片随着肠道的逆蠕动侵入到胃,里面的六钩蚴就会逸出而侵入肠壁,通过血液循环移行到肌肉等组织内,继续发育成为囊尾蚴,此时人即为中间宿主。

2、临床症状

通常情况下,病猪在临床不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症状。如果感染严重,就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缓慢、水肿和贫血等症状。如果囊尾蚴侵入到某些器官,就会表现出与该器官相应的临床症状。例如,虫体在与呼吸有关的肌群、喉头以及肺内寄生,病猪就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发出嘶哑声音,且吞食困难等;如果虫体在脑内寄生,病猪就会表现出急性脑炎、癫痫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间接凝集试验。该方法是指利用某些不会影响免疫反应的均一小颗粒,将可溶性抗原(或者抗体)吸附到其表面,与相关抗体(或者抗原)发生反应时,就会在存在电解质的适宜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包括间接血凝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卡红凝集试验以及碳凝集反应等。

酶免疫技术。该方法是现在最可靠的检测猪囊虫的一种技术,且早期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已经在诊断猪囊虫病时广泛使用,且在此基础上又建立抑制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4、防治及检疫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为彻底净化和有效控制猪囊虫病,要先加强饲养管理,并保持环境卫生良好。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最好采取集约化、规模化饲养,尤其是采取圈养的猪场,必须将猪圈和厕所严格分隔。猪群要饲喂合理搭配的全价饲料,从而使饲养周期缩短。建立良好的卫生制度,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宣传猪囊虫病对人体具有的危害,促使人们了解改变的危害、感染方式以及感染途径,并自觉加强防治该病,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半生或者生的猪肉,必须完全熟透,避免食人绦虫卵,从而防止发生该病。使用人畜粪便作为肥料时,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才能够被利用。定期进行驱虫,对于患病人畜要及时采取治疗,确保将传染源完全消灭。

严格检疫。生猪出栏时,检疫人员要在接到报检后及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临栏临场的产地检疫。对于年龄较大或者在疫区内的病猪,由于体内寄生虫体数量较多,分布密度较大,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不会被漏检;对于年龄较小的病猪,由于体内寄生虫体数量较少,且分布密度较小,进行产地检疫时要更加仔细认真。为确保市场上销售的猪肉健康、安全,必须加强宰后检疫,这是重要环节,略有疏忽就会使病猪肉流人市场,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检疫人员必须具有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检疫规程进行检疫。对于猪只必检的部位必须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对于无法用肉眼鉴定的特征,可进一步采取实验室检查。对于检出患有囊虫病的猪肉,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采取无害化处理,禁止销售。

药物治疗。近几年,该病通常选择使用丙硫咪唑、复方吡喹酮和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如病猪每天可按体重使用30~60mg/kg吡喹酮,分成3次服用;也可使用30mg/kg丙硫咪唑,分成3次服用;还可肌肉注射80mg/kg复方吡喹酮注射液,用药3个月后能够促使囊尾蚴被完全吸收,且不会对鲜肉质量产生影响。病猪治疗时,要求用药疗程短,治疗后不能够残留有囊尾蚴痕迹,如钙化点等,并要确保鲜肉质优良。

猪囊虫病的病原

猪囊虫的成虫体长2~7mm,头节呈圆球形,上有4个吸盘和1个顶突,顶突周围有两排小钩,共计25~51个。颈节短而窄,后接未成熟节片,最后依序为正方形的成熟节片和长形的孕卵节片。从粪便中排出的孕卵节片常常是几个节片连在一起的,孕卵节片内的子宫有7~12对侧支。

幼虫称猪囊尾蚴(Cysticercuscellulosae)或猪囊虫,呈白色半透明的小囊泡,长6~10mm,宽约5mm,囊内含有囊液,囊壁上有一乳白色的小结,其中嵌藏着一个头节。囊虫包埋在肌纤维间,外观似散在的豆粒或米粒,故群众常称有囊虫的猪肉为“豆肉”或“米肉”。

有钩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其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到外界,猪吞食了孕卵节片或节片破裂后散落出的虫卵而遭感染。虫卵在胃肠消化液的作用下,卵壳破碎,六钩蚴外出,钻入肠壁,随血液被带到周身各部,而以咬肌、心肌、膈肌、舌肌、前肢上部肌肉、股部和颈部肌肉中,约经2个月发育为囊虫。当人吃了未煮熟的带有囊虫的猪肉时,即遭感染。此时囊虫翻出头节,吸着在人的小肠黏膜上,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在人体内可寄生数年或十年之久,并不断地向外界排出孕卵节片,成为猪囊虫的感染来源。

人的感染主要是在不卫生的条件下吃人了虫卵,或因患者肠逆蠕动(呕吐)时,而使孕卵节片返入胃中,在胃液的作用下,六钩蚴逸出,进入血液循环,再到各组织器官发育为囊虫。当囊虫寄生在人的脑、眼等部位时,常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流行病学

猪囊虫病呈全球性分布,但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的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虽有26个省、市、自治区报道过本病,但主要发生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及云南、广西与西藏的部分地区;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已极少发生;东北地区感染率仍较高。由于国家加强了肉食品的安全检查和人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本病的发生率已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猪囊虫病主要是猪与人之间循环感染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人有钩绦虫病的感染源为猪囊虫,猪囊虫病的感染源是人体内寄生的有钩绦虫排出的孕卵节片和虫卵。感染猪有钩绦虫的患者每天向外界排出孕卵节片和虫卵,且可持续排出数年甚至20余年,这样,猪就长期处于感染的威胁之中。

猪囊虫病的发生与流行与人的粪便管理和猪的饲养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本病发生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往往是人无厕所猪无圈,甚至还有连茅圈(厕所与猪圈相连)的现象,猪接触人粪的机会增多,造成流行。此外,有些地区有吃生猪肉的习惯,或烹调时间过短,蒸煮时间不够等,也能造成人感染猪有钩绦虫。

临床症状

1、患猪多呈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一般症状,常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被毛长而粗乱,贫血,可视粘膜苍白,且呈现轻度水肿。

2、患猪腮部肌肉发达,前膀宽,胸部肌肉发达,而后躯相应的较狭窄,即呈现雄狮状,前后观察患猪表现明显的不对称。

3、患猪睡觉时,外观其咬肌和肩胛肌皮肤常表现有节奏性的颤动,患猪熟睡后常打呼噜,且以深夜或清晨表现得最为明显。

4、外观患猪的舌底、舌的边缘和舌的系带部有突出的白色囊泡,手摸猪的舌底和舌的系带部可感觉到游离性的米粒大小的硬结。

5、患猪眼球外凸、饱满,用手指挤压猪的眼眶窝皮肤可感觉到眼结膜深处有似米粒大小的游离的硬结;翻开猪的眼睑可见眼结膜充血,并有分布不均的米粒状白色透明的隆起物。

生前辨认猪囊虫病,应根据猪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屠宰后在猪的肌肉(如咬肌、舌肌、膈肌、肋间肌、心肌以及颈、肩、腹部肌肉)中观察到白色半透明,如黄豆大小的透明状囊泡,囊泡中有小米粒大小的白点,即可确诊,切不可以片面观察猪的其中一点或几点临床症状而确诊,避免误诊。

诊断鉴别

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可以检查眼睑和舌部,查看有无因猪囊虫引起的豆状肿胀。触摸到舌根和舌的腹面有稍硬的豆状疙瘩时,可作为生前诊断的依据。

宰后检验咬肌、腰肌等骨骼肌及心肌,检查是否有乳白色的、米粒样的椭圆形或圆形的猪囊虫。钙化后的囊虫,包囊中呈现有大小不一的黄色颗粒。现行的肉眼检查法,其检出率仅有50%~60%,轻度感染时常发生漏检。

人脑囊虫病的诊断,除根据患者的临诊症状外,可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皮内反应试验等免疫诊断法进行确诊。近年来上述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也已被应用于猪囊虫病的诊断上。

防制措施

(1)讲究卫生,移风易俗,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彻底消灭连茅圈,防止猪吃人粪而感染猪囊虫病。

(2)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大力推广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根据国家规定,在平均每40cm2的肌肉断面上,有猪囊虫3个以上者,不准食用,3个以下者,煮熟或做成腌肉、肉松等出售。

(3)人患绦虫病时,可用槟榔、南瓜子或氯硝柳胺(灭绦灵)等药物驱虫。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必须严格处理,彻底消灭感染源。

(4)可用丙硫咪唑或吡喹酮杀灭猪囊尾蚴。丙硫咪唑,每日剂量30mg/kg体重,共服3次。吡喹酮,每日剂量为30~60mg/kg体重,共服3次。


猪腐蹄病


发病局限于蹄间,可扩展到蹄冠、系部或球节部发生坏死性病变。病初皮肤充血、潮红、轻度肿胀,触之敏感,有恶臭不洁物渗出,因疼痛而 行,喜卧。病久者患部肥厚,表面有绒毛状或小 状物。若感染化脓,皮肤出现糜烂或溃疡,常发展成慢性坏死性蹄皮炎(蹄糜烂)或局限性蹄皮炎(蹄底溃疡),重症蹄壳脱落。

防制措施:厩舍要平整,不积污水,经常打扫,保持卫生,定时消毒。发病后选用0.1%高锰酸钾液、0.1%新洁尔灭液、3%来苏儿液等认真清洗;再选用5%碘酊、5%~10%甲醛、10%硫酸铜、氧化锌滑石粉(3:7)合剂、 酸氧化锌滑石粉(2:3:5)合剂、氧化锌软膏局部涂擦,或注入2%碘酊、碘仿醚或填塞松馏油纱布条,包扎蹄绷带,或用女贞子树叶、百草霜适量加桐油捣烂成糊,外敷,绷带包扎。

猪坏死杆菌病


坏死性口炎:又称白喉,多见于仔猪。口腔 膜潮红,增温,口臭,流涎,鼻流黄色脓性分泌物。在齿龈 、舌、唇黏膜、上 、颊及咽等处,可见有粗糙、污秽的灰褐色或灰白色伪膜,强力撕脱后露出易出血的不规则的溃疡。发生于咽喉者有水肿,呕吐,不能吞咽和严重的呼吸困难。若病变波及肺部常引起死亡。病程约4~5天,也有延至2~3周。

坏死性鼻炎:发生于仔猪和架子猪。鼻黏膜出现溃疡,形成黄白色的伪膜。坏死病灶有时蔓延鼻甲软骨、气管及肺,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流脓性鼻涕和腹泻。

预防本病的发生,关键在避免皮肤、 膜损伤。保持猪舍、环境、用具等的经常消毒、干燥,及时清除粪便、污水,避免猪群拥挤,防止相互咬斗、擦伤,饲料科学配合与饲养。一旦发生外伤应及时忻行外科处理。发生本病应尽快隔离治疗,污染猪舍应铲土消毒。

局部疗法:彻底切除坏死组织,用1%高锰酸钾液或3%过氧化氢液冲洗,然后用抗生素软膏、高锰酸钾一木炭末(等量)粉、5%碘酌、磺胺粉、大黄一石灰粉(大黄1份煮沸20分钟,掺入2份陈石粉搅匀炒干,除去大黄,研为细末)等涂布。或龙骨30克、枯矾30克、乳香20克、乌贼骨15克共研末撒布,或新鲜桃叶捣烂填塞。

坏死性口炎应先柱除伪膜,用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涂以碘甘油,每日两次直至痊愈。

局部治疗的同时,为防止继发感染和控制病情,可注射盐酸土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喹诺酮类药。或用解毒、强心、补液等法治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03576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