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龙虾不生病,家养的就娇贵了,容易生病死亡,真相到底是什么

经常有朋友问,野生的小龙虾不生病,也不死亡,那为什么一变成家养的就变得那么娇贵,又是要肥水,又是要种草,还要喂饲料,用相关药品做预防,是不是别人在忽悠我们呢,还是家养的龙虾就是比野生的娇贵呢?

实际上问题很简单:

第一:不是野生的小龙虾不生病,只是野生的小龙虾生病了,我们没有发现。

第二:为了增加龙虾养殖收益,我们池塘养殖的龙虾密度是野生的数倍,在同样的情况下,加大了龙虾的患病几率。就跟养鸡是一样的,你在家散养几只鸡,只要不出现特殊情况,基本上这几只鸡是不会患病的,但是养殖场的鸡,你给他提供的环境更好,并且经常打疫苗,但是有时候难免还会发生大面积的疾病。

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家养的龙虾就变得娇贵了,而是家养的龙虾密度比野生的密度大的太多了,相对而言,家养的龙虾生病的概率就大了很多。如果在同等密度下,家养龙虾的患病几率肯定比野生的低很多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养殖过程中,要合理的控制龙虾密度,并不是密度越大越好。放龙虾苗一亩地100斤左右,放龙虾种一亩地六七十斤,这个是池塘的一个放养量,稻田要在这个基础上做适当的减少,一般是这个放养量的一半。

小编推荐

小龙虾生病的终极根源在哪里?


不管是稻田养虾还是精养塘养虾,现在是越来越难养了。

调水、改底的次数是一次都没落下,可小龙虾还是喜欢上岸旅游观光;杀菌、消毒,就是治不住病害;花钱越来越多,收入反而下降……

特别是小龙虾病害。除了最常见的细菌、病毒、真菌性病害,疑难杂症越来越多了。不是水质,不是底质,也不是真菌细菌,但就是不好好生长,就是死、残、伤虾,什么药都治不了。

后来摸索发现,凡事疑难杂症的塘口,都是养殖密度过大的塘口,养殖密度过大,投食方式不到位,小龙虾吃不饱,吃不好,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相互残杀,互争地盘,等于你把小龙虾养殖塘变成了小龙虾们互相厮杀的战场,不死伤惨重才怪。

而且,养殖密度过大,仅仅只是用改底、调水来满足小龙虾的生活环境,小龙虾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藻类、矿物质种类你却没有补充,这些小龙虾生长必须跟上的营养元素的缺乏,直接导致小龙虾软壳、脱壳不遂和硬壳缓慢、壳质疏松粗糙,体质就会慢慢差差,免疫力也会修炼下降,小龙虾才会损伤死亡,如果这时候你给小龙虾添加杀菌、消毒剂,小龙虾只会死得更快。

凡事小龙虾有死亡现象,或者趴边、四肢无力,都是因为小龙虾体质出现了问题,缺乏多元素营养所致。只时候,不要提供肥水类产品,给小龙虾提供多元益生菌、有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以改良修复小龙虾的身体机能,快速增强小龙虾体质的免疫力。比如“金酵素”和“速补王”,可以强力补充人工养殖环境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严重匮乏,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让小龙虾健康生长,达到高产的目的。

这篇文章告诉养殖户一件事

养殖小龙虾水质、底质、水草很重要,营养更重要。

养殖环境和养殖模式敌不过小龙虾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弄通了你就是专家

人生病了可以去医院,小龙虾生病了应该怎么办?


1、病防原则

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等措施控制疾病发生。发现病症应及时携带病虾送病防机构检验,确诊病因,使用病防机构出具的处方,切不可盲目用药。

2、虾苗种消毒

虾苗种经池水浇淋适应后,用2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或聚维酮碘溶液浸泡消毒5~15分钟,或用250毫升/米3浓度的福乐马林溶液浸泡消毒5分钟,以杀灭亲虾体表的寄生虫。

3、规范用药

使用药物须符合NY5071标准,杜绝孔雀石绿、五氯酚钠、呋喃唑酮、呋喃西林、硝酸亚汞、诺氟沙星和氯霉素等药物进入小龙虾养殖场地。小龙虾养殖虽然火爆,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养殖的,想要养殖小龙虾的新手们一定要多多学习小龙虾养殖知识,才能增加养殖成功的几率。

养殖小龙虾得了白斑病该怎么办?

小龙虾养殖,病虫防治一直是重点,但是不管怎么去防护,小龙虾多多少少都会的病。比如白斑病就是小龙虾经常会得的病。得了白斑病的小龙虾如果不及时的处理,可能会造成其他小龙虾也得白斑病,最终造成大量的死亡。所以对于白斑病该如何的正确预防和处理。

症状:

龙虾清晨时爱上草,摄食量大幅度降低,表现为爬边或伏草,最终弯曲死亡,死亡的病虾附肢及甲壳发红,头胸甲易剥离,虾黄暗黄色或浅黄色,头前段脑部和心脏部位浮肿、积水和发炎等,多并发断肠、肠炎和蓝肠等。主要是由于水草腐烂、天气异常、底质恶化和密度过大等原因造成在每年的5月份为暴发期。

预防:

①养好水草,池塘应保持3~4种不同的水草,水草的覆盖率约占30%的水面比较合理,日常要重视水草的呵护和茬割工作。

②确保稻田的底质良好和补钙补锌工作。当底质恶化后,龙虾极易发病个冬天的腐烂,导致水色发黑,这表明稻田里的水体已经没有自我净化能力,水质已经变坏了。

采取的对策有:

①及时泼洒生石灰或磷酸二氢钙来改良水质;

②及时换水或者冲水进入虾沟内来缓冲水质的恶化。

养殖的小龙虾出现死亡怎么办?

龙虾死亡的原因主要有:

1、水草多。今年大多数死亡小龙虾的塘口伊乐藻都比较多,夏季是伊乐藻的休眠期,脱根快,密度大的地方伊乐藻死亡严重,水体恶化,水体中H2S高,甲烷和沼气等有害气体发生快,造成小龙虾中毒死亡。

2、杂藻多。由于今年大多数池塘水体状况一直平稳,在进入高温季节后大多没有施过生物有机肥,池塘杂藻多,特别是蓝藻的发生造成小龙虾藻毒素中毒。

3、钙源补充少。大多数池塘死亡的小龙虾都是软壳虾,主要是外河水水质差,不能加进池塘使用,使得池塘里的钙源少,养殖户没有及时补充钙造成小龙虾缺钙活动能力弱造成死亡。

4、由于池塘里小龙虾死亡,加之互相残杀严重,大部分小龙虾患有严重的肠炎病,小龙虾的肌肉发红壳发黑。

处理措施:

1、上午使用多效底改,每袋用5亩,下午使用臭氧底改王。连用2—3天。

2、第三天使用生物益水素,连用二天,每袋1米水深用2亩。

3、每100公斤料加三黄粉500克、200克大蒜素、500克VC。

4、使用VC+硬壳宝全池泼洒,每亩用VC200克加硬壳宝250克。

小龙虾发生病变前有什么预兆呢?


任何事物都有个前兆、发生、发展、高潮、衰退的过程,当然小龙虾生病也不例外。

发病前有什么预兆呢?

虾要发病前,虾是燥动不安的,常常四处爬动引起水浑,这时常观察到水体突然变浑(首先排除天气因素的水浑),且持续几天水浑。按日常量投料,饲料根本吃不完(排除蜕壳期停食),且夹草厉害,这是要发病前水中的基本征兆。

如何观察小龙虾是否生病呢?

观察虾体,体表有菌斑,尾扇有水肿,甚至直接烂了,鳃呈黄、红、黑色,胡子(触须)断了,尾部肌肉白浊,胃部无食,肠道充血、发炎、无食、断节,虾黄(肝胰腺)土黄、褐黄、灰色等异常,这些都是有病的征兆了。

有什么预防措施防止小龙虾生病呢?

(1)养殖池消毒在虾种放养前,应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清塘,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通常排干池水后用二氧化氯3微升/升全池泼洒,并搅拌淤泥。

(2)水草消毒虾塘中移栽的水草,应先消毒后再栽种。通常用10微升/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分钟。

(3)虾体消毒在小龙虾投放前,先对虾体进行消毒,常用方法是用3%~5%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

(4)工具消毒凡是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工具,都必须进行消毒后方可使用。消毒时一般用15微升/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0微升/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泡10分钟以上。尤其是接触病虾的工具更隔离消毒,专池专用。

(5)饵料消毒投喂鲜活饵料时,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一般先洗净去污,然后用5%的食盐水浸泡5分钟后再投喂。喂冰鲜鱼,则须将冰鲜鱼解冻后,洗净消毒后再投喂。

(6)控制水质保持水质清新,在6~9月高温季节,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深20~30厘米。减少粪便和污物在水中分解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早春与晚秋也要每隔10~15天加新水一次,每次加水深20~30厘米。

(7)药物预防保持水质“肥、活、嫩、爽”。保持水质也可用药物调节。每隔10天全池泼洒微生态制剂或生石灰一次,消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保持池水的酸碱平衡和溶解氧水平,使水环境处于良好状态。

小龙虾在每年三四月份后就开始生病,有什么好的预防方法?


小龙虾在每年三四月份后就开始生病,有什么好的预防方法?

这个主要是以预防为主,而不是以治为主,一旦预防不到位,需要治的时候,己经是很危险的事情了,多多少少,都会造成实质性的损失。

三四月份小龙虾开始生病,赶在″黑色五月“之前,这个主要和温度,细菌的繁殖及活动强度有关,下面说下预防方法:

一、清塘,对塘中过厚的淤泥进行清理,对于没有清塘或清塘不彻底的虾塘,要泼洒降解类药物,对塘中残留的有毒、有害物体进行分化、降解,减少其滋生细菌、病毒,对水体造成污染,从而导致小龙虾患病。(许多时候是由于没清塘或清塘不彻底的埋下的隐患)

二、严格挑选虾苗,对于伤残、患病的虾苗一律不使用。有许多时候,什么工作都做的好,唯独虾苗疏忽了,结果患病的虾苗相互感染,造成大面积疾病暴发。虾苗下塘前应在食盐水或聚维酮碘水中充分灭菌、消毒、杀灭寄生虫后再下塘。

三、管理好水和水草,保证进入虾塘的水干净、卫生、无污染,保证水草生长正常,密度正常,既不过旺,也不过弱。

四、经常巡塘,并且经常性的对塘水进行抽样检测,发现水体水质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特别是弧菌,这个是四、五月预防的重点,发现塘水弧菌超标后,要及时进行灭杀。(用化学药品进行灭杀时,一定要按规定剂量使用,超剂量使用会造成虾苗生长缓慢或不生长)

总之,3月份到5月份,随着气温的回升,是各类疾病暴发的高发季节,我们只有做好充足的预防准备,尽量减少疾病的暴发和蔓延,才是上上之策。一旦出现大的问题,再去想办法补救,往往己经错过了最佳预防时机,损失己经不可避免了。

河蟹塘套养龙虾发病死亡的防治方法


根据近几年小龙虾发病的情况来看,蟹塘套养龙虾的池塘,每年进入5~6月份龙虾就开始发病,并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今年的情况较往年,龙虾发病有所提前。

首先是投放的龙虾苗(每斤300头),进塘后10~15天发现很多死亡,主要特征是壳软,空肠空胃。分析其主要原因:前期积温低,苗种体弱,环境改变后应激反应强,加之防治工作不到位,导致龙虾苗应激性免疫能力下降,继而诱发细菌病死亡。近期,又发现上年留塘的龙虾开始发病死亡,主要特征是前期吃料减少,活力下降;后期反应迟钝,螯足无力,上草伏边,进地笼后易死亡;常表现为大龙虾先死,然后小龙虾死亡。活体解剖时可见,龙虾体色发暗无光泽,甲壳松软,拉出的肠道呈空肠,并伴有细菌性脓肿,头胸部积水,肝胰腺肿大。分析其原因:留塘龙虾种群无法优化,加上清塘药物伤害,水源污染和土壤残留,使得龙虾肝胰腺受损,自身抗体功能下降,易受细菌感染而发病。

根据上述龙虾发病的情况,一般的诊治方法都是:针对导致龙虾发病的细菌进行用药,如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等。养殖户都选择聚维酮碘、戊二醛等消毒杀菌剂进行防治,但是成效甚微,有时还会造成消杀越多,伤亡越多,形成一个“病急乱投医”的窘境。盲目的消杀,严重破坏了龙虾的自身免疫能力和体内菌群的平衡,不但没有抑制住龙虾的死亡,反而引发健康龙虾和混养动物自身抗体的损伤,造成龙虾的病情没有好转,又导致河蟹出现伤亡的现象。

经过实践总结,对于龙虾和河蟹混养的池塘,选用新菌克防病治病。利用其主要成分中的噬菌肽和溶菌酶,达到抑菌的作用,并定向针对革兰氏阴性菌进行灭杀,有效阻断了有害菌的繁殖和传染,同时改善水环境,维护水生动物的自身免疫力,起到了很好的养护和治疗效果。用药2~3天后,龙虾和河蟹的活力明显增强,此时可根据发病程度再追用一次,5天后伤亡减少,吃料增加,水色明显好转。在此基础上为巩固治疗效果,可以用本草大康+活性蒜宝全池泼洒,健胃助消化,增强龙虾和河蟹的抗病能力。同时,注重水质和底质的维护,定期将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和乐底交叉使用,改善池底环境,这对龙虾和河蟹混养的池塘至关重要。另一个要点就是科学投喂,每天按3:7的比例进行投喂,上午占投喂总量的3成,傍晚则投喂7成。龙虾比较贪吃,所以饵料品种要多样化,阴雨天还要减量投喂。

按照以上方法进行防治,基本上控制或消除了龙虾和河蟹混养池塘的发病与伤亡。

关于9月份龙虾发病死亡的注意事项



最近有养殖户反映龙虾放苗出现死亡,以及塘里的龙虾在发病死亡等现象。由于9月份的水温在20-28度之间,与5-6月份的水温相近,同时昼夜温差大,造成水温有一定幅度的波动,9月份是龙虾发病的第二个季节,需要引起养殖户朋友的重视。

1、放苗死虾

9月份出现投苗死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苗种自身问题,质量不好,或者是运输造成龙虾损伤;第二方面是水温和气温的温差,造成龙虾下塘产生应激反应,这种情况下,龙虾会从放苗后第三天到第七天开始发生死虾,持续时间会超过半个月。

建议水体使用抗应激的药物(如海联科应激灵+3201,虾苗下塘当天使用效果更佳)全池泼洒,同时可以使用药物拌饲料内服(如海联科康力沙+3505+草本精粹,连服三天)。

2、虾田发病死虾
9月份龙虾发病,主要是昼夜温差大,加上水温适宜细菌生长,双重作用下极易引起龙虾发病。这个情况下,建议虾田可以先换水,换20公分左右底层水,之后使用底倍健(2-3亩/袋)改底杀菌,第二天在使用3201调水解毒。

引起小龙虾蜕壳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蜕壳是小龙虾生长和发育的生物节律,贯穿其个体发育的始终,小龙虾须进行周期型蜕壳才能成长。近年来,因小龙虾肉嫩味美,再加上优质的加工制作方法,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和追捧,然而养殖小龙虾经常出现蜕壳期死亡现象,造成产量降低,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市场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分析小龙虾蜕壳死亡原因并找出相应预防对策是摆在广大养殖户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蜕壳过程及生理分析

丛宁等于1998年发现小龙虾的蜕壳过程为:翻动—侧卧假死状—步足抽动—头胸甲后部与腹部连结处裂开—头胸部顶起旧壳—抽出步足、触角—抽动蜕出腹尾部—脱离旧壳。蜕壳过程可持续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此时极易受同类或其他敌害生物的侵袭,而通常克氏原螯虾死亡时间多发生于蜕壳时和蜕壳后两个时期。

幼体一般4d~6d蜕壳一次,离开母体进入开放水体的幼体每5d~8d蜕壳一次,后期幼体的蜕壳间隔一般8d~20d,水温高,食物充足,发育早,则蜕壳间隔短。从幼体到性成熟,小龙虾要进行11次以上的蜕壳。其中蚤状幼体阶段蜕壳2次,有体阶段蜕壳9次以上。

只有在适宜的蜕壳环境中小龙虾才能正常顺利蜕壳,如浅水、弱光、安静、水质清新的环境和营养全面的优质适口饵料等。在小龙虾养殖中,蜕壳是生与死的考验:一方面易应激死亡;另一方面因环境不好,鳃部修复不到位。有些死亡虾通体柔软,也有部分虾头胸甲或螯部外壳无法蜕出。

二、蜕壳死亡原因

(一)池塘设计

养殖池塘要求池埂有一定的坡度(坡比一般为1:2~1:3),并设置浅水平台,以适应小龙虾的摄食与蜕壳生长,池埂无坡度或坡度小,小龙虾生活于深水水域,水压大,光照强度弱,影响其蜕壳生长,即使蜕壳,也因水压大,溶氧低而造成死亡。

(二)敌害

一些养殖池内虾密度较大,难免会混入一些肉食性鱼类,因此蜕壳后遭到未蜕壳的虾攻击和肉食性鱼类的捕食时无力抵抗,撕吃软壳虾现象时有发生。岸上的老鼠和飞鸟等也会袭击软壳虾。

(三)密度过大

小龙虾养殖密度过高,会互相干扰虾的蜕壳,加上种内斗争剧烈,极易造成应激,引起蜕壳不遂。

(四)病菌感染

细菌引起:养殖池塘要求水体保持清洁,无沉淀和碎屑,这些都是细菌生长的温床,小龙虾细感染后会附生在病虾鳃上并大量繁殖,阻塞鳃部的血液流通,影响呼吸,严重的鳃丝发黑、霉烂。病虾浮于水面,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导致小龙虾无法安全度过蜕壳期而死亡。

病毒引起:养殖虾要求严格检测,病虾及时隔离并对水体消毒,病虾感染病毒后会厌食,行动迟缓,应激性下降,导致无力,体质虚弱,又极易感染到正常虾,蜕壳期的虾无法蜕壳,蜕壳未遂而死亡。

纤毛虫感染:纤毛虫附着在虾体表、附枝及鳃上,大量附着在鳃部时,会影响其蜕壳等生命活动,导致鳃部损伤,影响呼吸,使得虾在蜕壳时缺乏氧气交换而引起缺氧死亡。

(五)能量需求

养殖过程中缺乏必须的能量物质,如糖类、脂肪酸等,会导致小龙虾生长缓慢,消化下降,摄食量减少,体质虚弱而无力,严重影响蜕壳生长;小龙虾在蜕壳时的爆发力消耗大量的体力,否则会导致虾在蜕壳时因爆发力不足,引起蜕壳未遂死亡,或者勉强蜕完壳,却因体力不支而引起死亡。

(六)pH值

小龙虾蜕壳的适宜pH值为7~9,最适pH值为7.5~8.5,池水pH值小,偏酸性,导致甲壳软化,不利于钙质吸收,影响蜕壳生长;pH值大,偏碱性,钙质等虽可吸收,但甲壳坚硬,也不利于小龙虾蜕壳生长。

(七)溶解氧

小龙虾长期生活在低氧环境,影响其摄食、消化和吸收,易导致小龙虾厌食症,营养吸收不良,体质下降,小龙虾会不蜕壳、延缓蜕壳或蜕壳未遂而死亡。

(八)光照强度

水体需要种植一些挺水水草,利于遮挡强光,也利于附着和攀爬,小龙虾对光线较为敏感,光线太亮会引起小龙虾性早熟,生长缓慢,外壳提早发红,蜕壳难度加大,导致小龙虾不退壳或延缓蜕壳。

(九)水温

小龙虾蜕壳的适温为19℃~30℃,最适水温为25℃~28℃。池水水温过低,小龙虾会延缓蜕壳,甚至不蜕壳;水温过高,会使小龙虾蜕壳难度加大,增加蜕壳的危险性;温差变幅大极易导致蜕壳期的小龙虾出现应激反应而死亡。

(十)人为因素

一些养殖户在小龙虾生长期间错用、误用杀虫剂、杀菌剂,使得虾蜕壳后遇到药物刺激时不能适应而死亡。还有不少养殖户在进行杀菌、病毒的操作过程喜欢用抗生素,抗生素容易引起疾病的复发,而传统的消毒剂具有刺激性且低效,也会使蜕壳的虾受刺激而死亡。

三、预防对策

(一)池塘设计

池埂坡比为1:2~1:3,设有蜕壳浅水区。小龙虾在蜕壳期会爬到浅水区,一方面,浅水区水压低,蜕壳压力小;另一方面,浅水区溶氧比深水区高,可以在蜕壳期能及时补充氧分,防止因缺氧造成死亡。另外,池埂坡比设置不易过陡,应尽量减少蜕壳虾爬行到浅水区消耗的能量,同时也要做好防逃防护措施。

(二)人工巢穴

放置人工巢穴,可以增加小龙虾的躲藏空间,因为小龙虾蜕壳后需要48h才能完全恢复,尽管蜕壳完成,但是体质虚弱不能及时恢复,所以增加人工巢穴,可减少游来游去的杂鱼或虾对蜕壳虾的骚扰,有效减少虾蜕壳造成的死亡。

(三)增氧

安装增氧设备。目前,国内小龙虾养殖大部分属于“稻虾混养”“鱼虾混养”等养殖模式,很少安装增氧设备,而蜕壳期是小龙虾生命活动的敏感期,需要补充氧气,很多虾因缺氧而蜕壳未遂引起死亡现象发生,所以安装增氧设备可以为蜕壳期的小龙虾及时补充氧分。

(四)挺水植物

移植挺水类水草,如轮叶黑藻、伊乐藻和苴草等,是天然植物饵料,可以增加池水溶氧,净化水质,又能修复底质,是小龙虾的栖息蜕壳场所,夏秋季高温时可降温,控制温差变幅。蜕壳期间,水草可以为小龙虾提供隐蔽场所,防止被其他虾攻击;又可在蜕壳后第一时间为虾补充能量。

(五)能量

饲料里拌红糖,可以补充能量物质,提高虾的爆发力,使得虾在蜕壳后很快恢复体力,减少因缺乏能量而造成的蜕壳死亡。红糖是粗提炼的蔗糖,除含蔗糖外,红糖含有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铁、钙、锰、锌、铬等元素,它释放能量快,营养吸收利用率高。小龙虾在蜕壳时的爆发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蜕壳后也需要及时补充能量,恢复自身的体力。

(六)改底

小龙虾常穴居,在池边水线附近钻洞。生活过程中常在池底寻找食物、爬行等,生长过程中长期与池底接触。而养殖过程中小龙虾投喂量较多,虾的排泄物较多,池底容易积累大量的有害物质、耗氧、产生有毒物质和滋生有害菌,破环小龙虾的正常蜕壳。为了虾顺利蜕壳,保证蜕壳时鳃部的氧气交换,需要做好日常的改底、护底,以保持底部环境良好。

池塘改底可视情况交替施用氧化分解和活菌类底改产品,轮换使用可有效分解底部有害物质,同时改善底部菌群结构,恢复池塘的自净功能,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成功率。养殖前期可半个月左右改底一次,后期可每周改底一次。

(七)补充钙、磷等元素

定期泼洒补钙产品,促使小龙虾缩短蜕壳周期和顺利蜕壳,提高成活率和产量,当水体中钙含量不足时,常会出现蜕壳不遂、软壳等症状。当然小龙虾蜕壳所需的营养元素不止钙元素一种,磷元素也很重要,所以补钙的同时也需要增加水体中可利用的有效磷的含量,很多养殖户只知道补钙,不补镁和磷,造成虾的营养不全面。

(八)减少应激

减少小龙虾长途运输的时间;减少人为过多的干预;减少抗生素、杀虫剂等药物的使用;防止敌害生物的入侵,营造安静舒适的生长环境。小龙虾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或出现疾病等情况下,会发生应激性蜕壳。环境发生改变时,及时泼洒抗应激产品,帮助小龙虾顺利渡过不良环境。

四、结论

通过养殖实践证明:养殖前期,设计好养殖池塘,布置好人工巢穴,在池塘适当种植挺水植物;养殖中,定期补钙,改底,饲料中补充糖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减少应急,可使小龙虾顺利度过蜕壳期,蜕壳死亡率几乎为零,养殖产量大大提高。该养殖对策通过改善养殖条件、补充蜕壳所需养分来进行小龙虾养殖,对养殖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也起到积极作用。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如何养殖出生长快速、品质更优的小龙虾,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下一步可通过加大养殖塘的立体空间来进一步提升小龙虾的养殖效率和肌肉品质。其次,如何降低病害对小龙虾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来提高养殖成活率,下一步可探索通过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少药物使用等方式来预防疾病发生。

怎样合理搭配龙虾的饲料,小龙虾才能长得快,长得大,少生病呢?


怎么样做好龙虾养殖的饲料搭配,让龙虾长得快,长得大,少生病,是我们龙虾养殖的朋友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今天简单的给大家分享一下龙虾养殖的饲料搭配问题,以便各位在养殖过程中有一个参考。

龙虾喜欢摄食动物性饲料(浮游生物、小杂鱼、螺丝、河蚌、家禽的下脚料),但是采用过多的动物性饲料,难免会增加我们的养殖成本,如果采用主要投喂植物性饲料(豆渣、麦麸、玉米、米糠、以及池塘里的各种水草),这又会影响龙虾的发育和生长。因此合理的搭配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根据过往经验,在全年的饲料投喂中,一般动物性饲料占30%到40%,植物性饵料占60%到70%是一个比较好的饲料配比。我们在饲料投喂时要有“精”“粗”“青”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龙虾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营养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

开食的3~4月,经过一个冬季的消耗,龙虾的各项机能都比较弱,投喂的饲料以动物性饲料为主。

5~8月水温高,但是龙虾的各项生理指标已经适应环境,这个阶段只要把饲料投喂足就可以,可以加大植物性饲料的一个占比,这个阶段是龙虾生长的高峰期和捕捞上市的关键期。

9~10月,龙虾大量进入繁殖期且要为过冬储备能量,要适当的加大动物性饲料。

1、饲料每天的投喂次数

龙虾是夜行性生物,90%以上的养殖朋友选择在傍晚时分进行饲料的投喂。也有的养殖朋友选择一天投喂两次,分别是早上和傍晚,早上的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30%,傍晚占全天投喂量的70%。

2、每日饲料投喂量

5~10月是龙虾正常生长的旺季,每天饲料投喂量可占存塘虾量的4%到5%,并根据天气、气温等变化适当的调整。

3~4月气温刚开始回升,在气温高于10度的时候,就可以适当的进行饲料的投喂,在10到15度之间,小龙虾的活力和食欲并不强,一般投喂存塘虾量的1%到2%。

在10月以后,气温开始逐渐降低,可根据气温的回落,适当的减少饲料的投喂量,在平均气温低于10度的时候,龙虾大部分进洞冬眠,可以停止饲料的投喂。

一般在傍晚饲料投喂后三小时左右,检查饲料剩余情况,基本吃完就行,如果残留太多,可以适当的减少,反之可以适当增加饲料投喂量。在闷热天气,阴天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小龙虾食欲会明显下降,可以减少饲料投喂或者不进行饲料投喂。饲料投喂时,我们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宜少不宜多。

yz023.com养殖网龙虾养殖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虾养方法,其中《野生龙虾不生病,家养的就娇贵了,容易生病死亡,真相到底是什么》内容包含丰富的虾养技巧,如不满足请访问“养殖龙虾容易生病吗”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05203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