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小龙虾肠炎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不断接到小龙虾养殖场及养殖户的求助,经现场或电话诊疗,发现现阶段小龙虾养殖面临的主要病害是肠炎,占同期病害比率的70%左右。肠炎本身容易引起死虾,而且导致体质减弱,容易诱发其他疾病,造成养殖损失。

一、小龙虾肠炎暴发的原因

1.投喂不足。随着养殖周期的拉长,小龙虾规格逐渐变大,池塘承载力逐渐趋向较大负荷,但多数池塘投喂量仍然偏低,小龙虾因为摄食不足而四处寻找食物,活动量加大,此时常出现水浑和夹草现象。长期投喂不足,是导致肠炎的根本原因。

2.忽视内服。近年来虽然随着小龙虾养殖技术的普及,养殖户关于内服保健的意识有所增强,但仍有部分养户忽视、不重视内服工作,或者说不提前采取有效的内服方案,从而达不到预防的效果。

3.池塘环境恶化。进入2019年以来,山东极度干旱,省内多座水库甚至干涸、露底,少有的几次降雨雨量极少,且多为雷电强对流天气,造成小龙虾不断应激,影响小龙虾摄食,其背后原因是改底不足导致的。此时改底频率应缩短至5~7天/次。此外温度升高(20~30℃),易于有害菌的滋生和繁殖,改底消毒等常规工作做不好,更易引起病菌的暴发。病从口入,摄食到病菌滋生的饵料更易导致肠炎等病症的发生。

4.行情不好,不舍卖虾。今年五一节过后,小龙虾价格暴跌,尤其放苗规格较小的池塘,小龙虾尚未长成,存塘量还不断增加,价格又一天比一天低,多数养户不甘心,此时不舍卖虾,又想节省成本降低投喂,从而加大肠炎现象的出现,并为疾病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二、原因总结

今年小龙虾苗种价格走俏,多数养户放苗偏晚(集中在4月15日以后),造成小龙虾养殖周期相对缩短,且多数虾塘不达上市规格。同时,初夏以来成虾行情断崖式走低,但存塘量却逐渐增加,多数放晚苗养户再次惜本降低投喂,怀揣侥幸心理,等高价不舍卖虾。

然而,初夏正是气温回升,有害菌滋生繁殖,池塘底质开始恶化的时候,而此时小龙虾体质更是在投喂不足情况下受到影响,再加上预防内服意识不足或内服产品选择不当,高存塘池塘发病风险增加,最先表现的就是肠炎病的发生。

三、小龙虾肠炎暴发后的对策

1.降低存塘量,疏虾预防初夏龙虾瘟

随着养殖时间的加长,池塘的承载量加大,逐渐趋向最大负荷,小龙虾活动空间逐渐变小,高密度拥挤状态对于小龙虾也是一种应激。为了预防肠炎等疾病的暴发,不管行情多低,都应当及时卖掉部分成虾,降低存塘量。一般老塘起捕量(连续5天)低于1.5kg/亩可停止起捕;新塘出虾达75kg/亩可停止起捕。

2.改善环境

随着小龙虾摄食量的增加,残饵粪便也逐渐增加,较长时间的养殖导致池塘底质逐渐恶化。同时,五月气温也适合有害菌的滋生和暴发,此时,做好改底消毒工作尤为重要。建议虾蟹底毒清5亩/袋(5~7天/次),虾蟹康消毒3亩/瓶(7~10天/次)。

3.加强投喂

初夏是小龙虾高产的季节,同时也是疾病高发的时期,加强体质是预防虾病的核心,体质主要体现在投喂上,投喂体现在适量足量投喂高档次饲料。目前,对肠炎的预防和缓解方案就是投喂足量适量的优质饲料,保证小龙虾肠道饱满。

4.内服预防

养殖进入了高产阶段后,在保证足量投喂的情况下,只要不发病,池塘就能保证盈利。初夏小龙虾养殖重点工作就是病害防控工作,除定期解毒抗应激、调控改善环境外,增强体质尤为重要,加强内服护肝败毒素、免疫肝宝等护肝保肝类药物,可有效增强小龙虾免疫力、抗应激能力,保肝护肠、降低发病率。建议每隔两三天用一次护肝败毒素、免疫肝宝拌饵投喂,每包拌小龙虾成品饲料20kg,不投喂的虾塘可每7~10天每米水深泼洒包被Vc3亩/袋,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

小编推荐

小龙虾出现肠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御?


有许多养殖小龙虾的朋友对小龙虾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在大江大河、川流湖泊甚至臭水沟里都能存活的小龙虾病害少,不需要好好管理也能达到高效益。其实不然,在现在越来越高密度高效益的养殖模式中,小龙虾的病害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养殖小龙虾的风险也变得越来越高。

小龙虾大都是在5、6月份开始大量发生病害,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但其一旦发病就比较集中,且发病的池塘即使大量用药治好的概率也很低,对养殖效益的损失非常大。所以小龙虾养殖者应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个原则。

目前小龙虾的疾病是多种方面共同导致的,比如苗种、水质、饵料、水草、水体营养物质、日常管理、模式、放养密度、防病理念等等。

北京水世纪将湖北、江苏、湖南、江西几个省份小龙虾5、6月份主要出现的几种病害现象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5、6月份,小龙虾的肠炎发病率比较高,高达63.5%。在长期投喂高蛋白高能量饲料和饲养环境高度密集的池塘,小龙虾爆发肠炎的数量很多,肠炎是近几年小龙虾养殖中的最主要爆发病害。

小龙虾出现肠炎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有害菌较多,通过伤口、鳃、口等进入体内感染发病;摄食大量变质食物,肠道内有害菌大量滋生,超出龙虾的抵抗力范围,龙虾的吃食环境恶化。

小龙虾的肠炎主要表现症状为:肠道无食,肠道内有气泡,部分区域出现蓝色素过重等情况,大多伴随着肝脏保护膜不清晰,肝小叶萎缩,肝脏发白、颜色变浅。大虾居多,小虾情况要好一些。

感染初期病虾食欲减退,继而不食,向浅水区、岸边靠近;消化道充血肿胀,有很多淡黄色的黏液,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会死亡,还会引起其它健康虾的感染,其来势较猛,后果比较严重。

对于小龙虾的肠炎,应遵循上文提到的“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保持池塘底部环境和水体环境以及降低饲养密度。除此之外,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于预防治疗小龙虾的肠炎和保护小龙虾的肝脏都具有重要意义。

胆汁酸可以结合或分解肠道内的内毒素,阻止内毒素通过肠粘膜屏障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减少肠道对内毒素的吸收,增加肠道屏障作用,防止内毒素对肠道、肝脏乃至整个虾体的危害;胆汁酸作为一种有效的杀菌剂,抑制肠道细菌的过度增殖,维护肠道微生态环境。

试验表明,胆汁酸可提高虾蟹类血液中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的含量,这说明胆汁酸可提高虾蟹类肝脏的解毒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胆汁酸可以降低虾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表明胆汁酸修复了肝脏损伤,增强了肝脏功能。


引起小龙虾蜕壳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蜕壳是小龙虾生长和发育的生物节律,贯穿其个体发育的始终,小龙虾须进行周期型蜕壳才能成长。近年来,因小龙虾肉嫩味美,再加上优质的加工制作方法,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和追捧,然而养殖小龙虾经常出现蜕壳期死亡现象,造成产量降低,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市场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分析小龙虾蜕壳死亡原因并找出相应预防对策是摆在广大养殖户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蜕壳过程及生理分析

丛宁等于1998年发现小龙虾的蜕壳过程为:翻动—侧卧假死状—步足抽动—头胸甲后部与腹部连结处裂开—头胸部顶起旧壳—抽出步足、触角—抽动蜕出腹尾部—脱离旧壳。蜕壳过程可持续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此时极易受同类或其他敌害生物的侵袭,而通常克氏原螯虾死亡时间多发生于蜕壳时和蜕壳后两个时期。

幼体一般4d~6d蜕壳一次,离开母体进入开放水体的幼体每5d~8d蜕壳一次,后期幼体的蜕壳间隔一般8d~20d,水温高,食物充足,发育早,则蜕壳间隔短。从幼体到性成熟,小龙虾要进行11次以上的蜕壳。其中蚤状幼体阶段蜕壳2次,有体阶段蜕壳9次以上。

只有在适宜的蜕壳环境中小龙虾才能正常顺利蜕壳,如浅水、弱光、安静、水质清新的环境和营养全面的优质适口饵料等。在小龙虾养殖中,蜕壳是生与死的考验:一方面易应激死亡;另一方面因环境不好,鳃部修复不到位。有些死亡虾通体柔软,也有部分虾头胸甲或螯部外壳无法蜕出。

二、蜕壳死亡原因

(一)池塘设计

养殖池塘要求池埂有一定的坡度(坡比一般为1:2~1:3),并设置浅水平台,以适应小龙虾的摄食与蜕壳生长,池埂无坡度或坡度小,小龙虾生活于深水水域,水压大,光照强度弱,影响其蜕壳生长,即使蜕壳,也因水压大,溶氧低而造成死亡。

(二)敌害

一些养殖池内虾密度较大,难免会混入一些肉食性鱼类,因此蜕壳后遭到未蜕壳的虾攻击和肉食性鱼类的捕食时无力抵抗,撕吃软壳虾现象时有发生。岸上的老鼠和飞鸟等也会袭击软壳虾。

(三)密度过大

小龙虾养殖密度过高,会互相干扰虾的蜕壳,加上种内斗争剧烈,极易造成应激,引起蜕壳不遂。

(四)病菌感染

细菌引起:养殖池塘要求水体保持清洁,无沉淀和碎屑,这些都是细菌生长的温床,小龙虾细感染后会附生在病虾鳃上并大量繁殖,阻塞鳃部的血液流通,影响呼吸,严重的鳃丝发黑、霉烂。病虾浮于水面,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导致小龙虾无法安全度过蜕壳期而死亡。

病毒引起:养殖虾要求严格检测,病虾及时隔离并对水体消毒,病虾感染病毒后会厌食,行动迟缓,应激性下降,导致无力,体质虚弱,又极易感染到正常虾,蜕壳期的虾无法蜕壳,蜕壳未遂而死亡。

纤毛虫感染:纤毛虫附着在虾体表、附枝及鳃上,大量附着在鳃部时,会影响其蜕壳等生命活动,导致鳃部损伤,影响呼吸,使得虾在蜕壳时缺乏氧气交换而引起缺氧死亡。

(五)能量需求

养殖过程中缺乏必须的能量物质,如糖类、脂肪酸等,会导致小龙虾生长缓慢,消化下降,摄食量减少,体质虚弱而无力,严重影响蜕壳生长;小龙虾在蜕壳时的爆发力消耗大量的体力,否则会导致虾在蜕壳时因爆发力不足,引起蜕壳未遂死亡,或者勉强蜕完壳,却因体力不支而引起死亡。

(六)pH值

小龙虾蜕壳的适宜pH值为7~9,最适pH值为7.5~8.5,池水pH值小,偏酸性,导致甲壳软化,不利于钙质吸收,影响蜕壳生长;pH值大,偏碱性,钙质等虽可吸收,但甲壳坚硬,也不利于小龙虾蜕壳生长。

(七)溶解氧

小龙虾长期生活在低氧环境,影响其摄食、消化和吸收,易导致小龙虾厌食症,营养吸收不良,体质下降,小龙虾会不蜕壳、延缓蜕壳或蜕壳未遂而死亡。

(八)光照强度

水体需要种植一些挺水水草,利于遮挡强光,也利于附着和攀爬,小龙虾对光线较为敏感,光线太亮会引起小龙虾性早熟,生长缓慢,外壳提早发红,蜕壳难度加大,导致小龙虾不退壳或延缓蜕壳。

(九)水温

小龙虾蜕壳的适温为19℃~30℃,最适水温为25℃~28℃。池水水温过低,小龙虾会延缓蜕壳,甚至不蜕壳;水温过高,会使小龙虾蜕壳难度加大,增加蜕壳的危险性;温差变幅大极易导致蜕壳期的小龙虾出现应激反应而死亡。

(十)人为因素

一些养殖户在小龙虾生长期间错用、误用杀虫剂、杀菌剂,使得虾蜕壳后遇到药物刺激时不能适应而死亡。还有不少养殖户在进行杀菌、病毒的操作过程喜欢用抗生素,抗生素容易引起疾病的复发,而传统的消毒剂具有刺激性且低效,也会使蜕壳的虾受刺激而死亡。

三、预防对策

(一)池塘设计

池埂坡比为1:2~1:3,设有蜕壳浅水区。小龙虾在蜕壳期会爬到浅水区,一方面,浅水区水压低,蜕壳压力小;另一方面,浅水区溶氧比深水区高,可以在蜕壳期能及时补充氧分,防止因缺氧造成死亡。另外,池埂坡比设置不易过陡,应尽量减少蜕壳虾爬行到浅水区消耗的能量,同时也要做好防逃防护措施。

(二)人工巢穴

放置人工巢穴,可以增加小龙虾的躲藏空间,因为小龙虾蜕壳后需要48h才能完全恢复,尽管蜕壳完成,但是体质虚弱不能及时恢复,所以增加人工巢穴,可减少游来游去的杂鱼或虾对蜕壳虾的骚扰,有效减少虾蜕壳造成的死亡。

(三)增氧

安装增氧设备。目前,国内小龙虾养殖大部分属于“稻虾混养”“鱼虾混养”等养殖模式,很少安装增氧设备,而蜕壳期是小龙虾生命活动的敏感期,需要补充氧气,很多虾因缺氧而蜕壳未遂引起死亡现象发生,所以安装增氧设备可以为蜕壳期的小龙虾及时补充氧分。

(四)挺水植物

移植挺水类水草,如轮叶黑藻、伊乐藻和苴草等,是天然植物饵料,可以增加池水溶氧,净化水质,又能修复底质,是小龙虾的栖息蜕壳场所,夏秋季高温时可降温,控制温差变幅。蜕壳期间,水草可以为小龙虾提供隐蔽场所,防止被其他虾攻击;又可在蜕壳后第一时间为虾补充能量。

(五)能量

饲料里拌红糖,可以补充能量物质,提高虾的爆发力,使得虾在蜕壳后很快恢复体力,减少因缺乏能量而造成的蜕壳死亡。红糖是粗提炼的蔗糖,除含蔗糖外,红糖含有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铁、钙、锰、锌、铬等元素,它释放能量快,营养吸收利用率高。小龙虾在蜕壳时的爆发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蜕壳后也需要及时补充能量,恢复自身的体力。

(六)改底

小龙虾常穴居,在池边水线附近钻洞。生活过程中常在池底寻找食物、爬行等,生长过程中长期与池底接触。而养殖过程中小龙虾投喂量较多,虾的排泄物较多,池底容易积累大量的有害物质、耗氧、产生有毒物质和滋生有害菌,破环小龙虾的正常蜕壳。为了虾顺利蜕壳,保证蜕壳时鳃部的氧气交换,需要做好日常的改底、护底,以保持底部环境良好。

池塘改底可视情况交替施用氧化分解和活菌类底改产品,轮换使用可有效分解底部有害物质,同时改善底部菌群结构,恢复池塘的自净功能,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成功率。养殖前期可半个月左右改底一次,后期可每周改底一次。

(七)补充钙、磷等元素

定期泼洒补钙产品,促使小龙虾缩短蜕壳周期和顺利蜕壳,提高成活率和产量,当水体中钙含量不足时,常会出现蜕壳不遂、软壳等症状。当然小龙虾蜕壳所需的营养元素不止钙元素一种,磷元素也很重要,所以补钙的同时也需要增加水体中可利用的有效磷的含量,很多养殖户只知道补钙,不补镁和磷,造成虾的营养不全面。

(八)减少应激

减少小龙虾长途运输的时间;减少人为过多的干预;减少抗生素、杀虫剂等药物的使用;防止敌害生物的入侵,营造安静舒适的生长环境。小龙虾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或出现疾病等情况下,会发生应激性蜕壳。环境发生改变时,及时泼洒抗应激产品,帮助小龙虾顺利渡过不良环境。

四、结论

通过养殖实践证明:养殖前期,设计好养殖池塘,布置好人工巢穴,在池塘适当种植挺水植物;养殖中,定期补钙,改底,饲料中补充糖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减少应急,可使小龙虾顺利度过蜕壳期,蜕壳死亡率几乎为零,养殖产量大大提高。该养殖对策通过改善养殖条件、补充蜕壳所需养分来进行小龙虾养殖,对养殖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也起到积极作用。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如何养殖出生长快速、品质更优的小龙虾,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下一步可通过加大养殖塘的立体空间来进一步提升小龙虾的养殖效率和肌肉品质。其次,如何降低病害对小龙虾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来提高养殖成活率,下一步可探索通过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少药物使用等方式来预防疾病发生。

小龙虾塘水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一位小龙虾养殖户,十天前按池塘比例在养殖塘中栽进了伊乐藻,起初几天,伊乐藻的根须都是白根,水草一排排的亦是葱劲有力,在栽草的第10天,养殖户想着水草需要营养,就买来尿素,6亩的塘口直接撒了80斤尿素。

然而在用了尿素的第二天,一排排绿油油的水草变的像干枯了一般,抓起水草查看根须时,发现根已全然变成黑色。

点评:尿素CO(NH2)2,也是碳肥的一种,如果碳肥直接对着水草使用,会因为脱水而烧坏草根,因此在使用时只能将尿素撒在水草附近,就像种植农作物一样,将肥料撒在作物的周边即可!针对上述案例,可以对水草使用“水草修复丹”快速进行修复。

案例二:天门市麻洋镇一位小龙虾养殖户,由于老家有事,离开池塘两天时间之后,回来直接到塘口看水草的长势,然而一塘旺盛的水草已然变成了“光杆司令”——光秃秃的站在水中,没几片叶子了。

养殖户拿来一个盆子,装入清水,在塘中抓起一把水草,直接放入装着清水的盆中,来回摆动水草,一眨眼功夫,盆底马上汇集了密密麻麻的像一根根白线的小虫在扭动。

点评:危害水草的“真凶”找到了——线虫。遇到此种情况可以用“神农虫汰”快速杀灭线虫,让水草生长不受敌害的干扰。

怎么才两天时间,龙虾塘的水草就大变样了呢?

才两天没去虾塘,水草怎么就“腹黑”了啊?

在没有亲身经历这种情况前,很多小龙虾养殖户可能会觉得有点夸大其词,太过矫情,在看过上述的案例之后,您还会觉得是危言耸听吗。

找到病因之后再对症下药会让水草的培育变的简单可控,平时需频繁仔细地巡塘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在萌芽状态中掐掉,养殖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养殖小龙虾的底板变脏的原因是什么?要如何防御?


近些年很多虾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养出的龙虾给他们带来了可观效益,但也有一部分虾农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究其原因,人家的小龙虾底板干净,规格大、形象好、质量高,不用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小龙虾经纪人抢着要。

而他们塘口爬出的小龙虾,身体不干净,爪子与底板布满铁锈一样的东西,发黄、发黑,即使用刷子等工器具处理也不易除净,附着力很强,小龙虾虽然养大了,但由于底板发黑严重影响卖相。

小龙虾留在塘口无人问津,急坏了这些虾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龙虾养殖中后期,由于投喂量的增加,大量残饵、排泄物若未及时分解清除,底改不到位,水草死亡腐烂后造成底质酸化。

腐蚀虾壳而引发底板及爪子出现铁锈发黄、发黑现象,不仅外观不好看、而且影响龙虾的品质,进而影响龙虾的销售。

小龙虾的底板干净程度是衡量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野外捕捞的小龙虾的底板普遍比养殖的小龙虾更脏。而让小龙虾底板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个塘口的底部怎么才算干净?新开的养殖塘口,底部比较干净,这个时候还没有大量的动物代谢物,没有腐烂物,这个时候第一批小龙虾往往个头大,比较干净,而从什么时候起底部开始被破坏呢?

小龙虾通过脱壳生长,脱掉原来的老壳,新生新的新壳,新壳比较干净,而长期不脱壳的小龙虾犹如人穿的衣服长期没有更换。

长期生活在泥土中的小龙虾,例如抱仔虾,底板长期浸在泥土中,没有直接在水中摄食生存,底板明显脏,尤其长期没有“洗澡”的小龙虾。

也就是说一个养殖塘口,越厚的淤泥层,小龙虾底板就会更脏?答应是不一定的!这个主要看待淤泥的形成时间决定黑龙虾的底板是否明显。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犹如养殖户长期没有清塘干塘曝晒,淤泥层较厚的塘,小龙虾普遍更脏,例如正在大量腐烂的水草或者其他物质在塘口逐渐形成淤泥的过程,这个时候小龙虾更容易黑底板。

莲藕塘每年都会大量烂叶腐烂,所以莲藕塘的虾普遍黑底板,而鱼塘中的小龙虾往往底板干净但是淤泥层厚,所以引起小龙虾脏底板的直接原因还是水草腐烂而引起的,所以水草管理一定要及时和勤清理,管理不当就带来相反的结果。

水中人为投入大量物质,后期没有吃完或者没有被利用,水质瘦,而残饵多,导致的小龙虾底板脏,这种脏底板主要是虾塘底层垃圾的累积而没有被利用,引起的黑虾。

小龙虾从苗到成虾,在一个塘口周期太长,小龙虾生长到一定程度,周期达到性成熟后,不再继续进行脱壳,太过周期长的小龙虾由于长期没有脱壳更换衣服引起的黑虾。

那怎么要防止出现底板脏呢?重点要做好预防工作:

一是在养殖期间,注重水草的生长,要经常使用氨基酸营养肥促进水草的生根发芽,防止水草死亡,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出现的少量水草死亡要及时打捞,并作解毒处理,如个别塘口,种草不是特别成功,水草不足部分可用水花生替代。

二是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如“浓缩EM菌原露”、“复合枯草杆菌”等调节水质,活化底质,防止有害物质过高,底质酸败,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pH值,使pH值呈弱碱性。

三是尤其注意最后一次龙虾蜕壳前的底改,这是十分关键的技术措施,最好化学、生物底改双管齐下,加大底改用量与次数,快速、彻底分解酸败的有机物,活化池塘底部,确保龙虾最后一次脱壳在清澈的水质、清爽的底泥、干净的环境中完成。

这样出塘龙虾一定清洁干净,为促销保收起到一个有力的推动作用,对已形成黄、黑底板虾的塘口,可通过泼洒“甲壳净”来治疗。连用2~3次,注意休药期在20天以上,这样也可以对底板促净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造成小龙虾个头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对于很多新手刚挖好的塘就开始养殖小龙虾,等养殖快要上市的时候发现很多小龙虾都还没长大,这时候往往很多新手就会觉得是新挖的塘才造成,其实这是不对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小龙虾个头小的原因?

影响小龙虾生长的主要因素还是养殖池塘水环境、水草、饵料、苗种投放密度及日常管理等。新但新开挖的池塘可能会对影响小龙虾生长的主要因素产生一定影响,最终间接导致小龙虾出现个头小现象。

新开挖池塘会由于表面土层被推掉,导致土壤表层营养质流失,底部硬质土层可能会造成水草栽种成活困难甚至死亡现象。最终导致养殖池塘没有或只有少量水草,造成小龙虾脱壳困难等,影响小龙虾生长。

新开挖池塘由于缺乏有机质等,造成养殖池水中浮游动植物及微生物缺乏或生长缓慢,导致水体透明度高,小龙虾缺乏自然饵料,最终影响虾生长。

新塘养殖出来的小龙虾个头小怎么办?

虽然新开挖虾池会存在一定问题,但都是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方式进行调节与优化。

如在新池塘开挖好后在池底泼洒有机肥等,慢慢培育土壤,让栽种后的水草可以更好的扎根与成活。

当发现新开挖养殖池塘水体清瘦时,可以使用生物有机肥、水产肥水制剂、藻源等对水体进行肥水与水质调节,保证水体满足养殖条件。

注意点

最终影响小龙虾长不大的原因还是养殖池塘水环境恶化,缺乏水草以及饵料投喂不到位等,造成小龙虾生长环境差,影响小龙虾生长脱壳,最终导致养殖池塘虾规格偏小。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会影响小龙虾生长,也极易被养殖户忽视,虾苗密度投放过大。很多新养殖户认为虾投放越多最终出产量就会越多,这是一个很错误的认识,虾苗投放密度过大极易造成小龙虾出现大面积小规格虾。

小龙虾自相残杀的原因是什么?为何会出现这种迹象?


小龙虾是一种介于水生和两栖动物之间的动物,其生命力很强,对比较恶劣的环境都能适应,大凡无污染或是污染不严重的水域、沼泽、湿地及稻田中,都可生存和繁衍。但其性情并不十分温顺,有时近于凶猛,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相互残杀现象:

1.处于严重饥饿状态

如果养殖水体中饲料投喂不足,小龙虾处于严重饥饿状态时,群体之间就会发生以强凌弱、自相残杀、弱肉强食的现象,尤其是大的个体与小的个体间会发生以大欺小、相互格斗。假如水体中饲料充足时,就会相安无事。

当食物供应不足时,小龙虾之间会互相残杀,主要是捕食刚脱壳的软壳虾,所以自相残食已经是阻碍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放养密度过大

如果小龙虾放养密度过大,会导致其生长活动环境变差,诱发密度应激效应,群体聚集一起势必会出现打斗残杀现象。从近年养殖情况看,密度应激是小龙虾短期大量死亡的关键原因之一。

3.隐蔽物不足

小龙虾喜温暖、怕炎热、畏寒冷,偏好光线微弱或黑暗的环境,尤喜抱水草、悬浮物侧卧于水面。在养殖水体中,如果水草、悬浮物等不足,生长环境不适应,就会发生群体间残杀打斗。

4.雌雄比例失调

在自然状态下,每1只雄性小龙虾可先后与2只雌性小龙虾交配,交配时,雄虾用螯足钳住雌虾的螯足,用步足抱住雌虾,将雌虾翻转、侧卧。如果放养小龙虾时雌雄比例失调,就会出现争雌争雄现象,导致打斗现象发生。

5.饲料营养不全面

饲料营养不全面,导致小龙虾投喂效果差,会引起病害发生,导致体质弱,就会引起以强欺弱、以大欺小等相互残杀现象。

yz023.com养殖网龙虾养殖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虾养方法,其中《初夏小龙虾肠炎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内容包含丰富的虾养技巧,如不满足请访问“小龙虾是用什么养殖的”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0978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