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蜕壳不遂症以及进料差


罗氏沼虾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罗氏沼虾的蜕壳与生长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不能顺利蜕壳,不仅会影响到生长,严重时还会引起死亡。
近些年来,各地的养殖因罗氏沼虾蜕壳不遂现象还比较普遍。造成蜕壳不遂的原因还比较复杂,目前因对罗氏沼虾蜕壳的生理机制研究不够,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介绍几种蜕壳不遂症的特征:
一.黑壳虾不蜕壳
病虾壳呈黑色、坚硬钙化、不吃食,爬在岸边无水处,蜕不下壳,打开头胸甲,里面有一层新的软壳,初患病时,爬在岸边,一有惊动就逃回水中,患病严重时行动呆滞,不能立刻弹回水中,不久就死于岸边。
二.长毛虾不蜕壳
虾的头胸甲处长满厚厚的一层毛状物(原生动物及霉菌),毛上覆盖一层泥土及污染物。壳表明很光滑,污物很难刮去。
进料差,表现最多的是雨后进料差,通过近日塘口服务总结以下几点
1.天气突变,气压低,应激比较大,所以导致吃料减弱。建议气压低阴雨天气提前泼洒金维安来放抗应激
2.没有及时补肥,气温不稳定,水体不稳定,水浑倒藻,溶氧低,虾进料差。梅雨季节即将来临,应该抓住晴天的时间进行肥水调水。藻乐肥或肥水藻源+AA绿源,进行肥水
3.纤毛虫多,投饵多,粪便多,死亡的藻类多,导致底部负担过重,纤毛虫大量滋生,寄生在体表、腮上,导致进料差。纤毛虫过多是因为底差,水脏。定期使用卫底+FS底改菌进行改底
4.藻毒素,塘中氮磷失衡,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虾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毒素沉淀,导致不吃料,使用蛭尊+靓水

延伸阅读

罗氏沼虾


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金线虾、淡水长脚大虾等。原产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地区,生活于淡水或咸淡水水域,主要栖息于受潮水影响的江河下游。罗氏沼虾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虾类,具有个体大、食性杂、生长快、易于养殖、肉质好等优点。在东南亚的一些天然水体中,雄虾体长可达40厘米,体重600多克;雌虾体长25厘米,体重200多克。罗氏沼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测定,虾肉中含蛋白质18.27%、脂肪1.97%,且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含8种之多,是市场上畅销的名贵水产品。

罗氏沼虾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前部大,后部渐细。雄虾比雌虾个体大。雄虾第二步足特别发达,颜色较其他步足鲜艳。罗氏沼虾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在37℃以上,14℃以下时就会死亡。成虾白天隐蔽在水深层或水草、石缝、洞穴处,夜间活动。

食性随发育生长而有变化,刚孵化出的幼体以丰年虫为饵料,经多次蜕皮长大后,可摄食碎肉及其他幼小的动物性饵料。经淡化后的幼体变为杂食性,主要摄食水蚯蚓、水生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动植物碎片、瓜菜、谷物、水生植物等。

一、建好虾池

虾池应建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水深1~1.5米,池底要平坦,防渗性好,长方形,东西走向,1~3亩为佳。

二、做好准备工作

1.彻底清塘

虾苗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泥鳅、野杂鱼、青蛙等。

2.设置附着物、隐蔽物

池中应放置树枝、网片、瓦块等,并种植水草,供虾苗附着。附着、隐蔽物占池塘面积的20%以下。

3.培肥水质

虾苗放养前3~5天,注水30~50厘米,施牛、羊、马粪700~1000千克/亩,培育饲料生物。

三、虾苗的放养

在4月底或5月份,当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放养虾苗,放养的虾苗应体质健壮、无病伤、规格整齐。单养罗氏沼虾,每亩可放养2~3厘米的虾苗10000~15000尾;鱼虾混养,以虾为主,每亩可放养2~3厘米的罗氏沼虾苗8000~10000尾,配养不与沼虾争食的鲢鳙鱼50~120尾。

四、科学投饲

罗氏沼虾属杂食性,浮游动物,水生昆虫、水草、藻类;饼类、米糠、麸皮等都可摄食。一般放苗后20天内投喂蛋黄,豆渣、豆浆等。6~9月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料蛋白质含量要在30%以上,饲料的粒度和长度分别为0.3厘米和1~2厘米,一般不应投喂粉状饲料,以利沼虾摄食。可每日投喂2~3次,早、晚(或再加午夜)各1次,夜间投饲量可占全天投饲量的2/3。主要生长季节,日投饲量可占池塘虾总重的5%~7%。要坚持定时、定量、定质投饲,沿池四周均匀泼洒,并根据天气及虾的摄食,活动等情况而灵活增减。

五、管理好水质

罗氏沼虾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因而要加强水质的调节、控制。虾苗入池后1个月保持水位在40~60厘米,以后逐渐加深水位,8~9月加至最深。注水时要用尼龙筛绢网袋严格过滤,严防敌害生物入池。在夏季,可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去15~20厘米。并要安增氧机调节水质,一般池水呈淡绿、油绿为佳,发现水质不适,及时大量换水。生长季节水的透明度在25~35厘米即可。并要注意及时清除污物,严防污水、农药水入池。

六、加强防病

每半月泼洒1次生石灰达20ppm,或泼洒漂白粉达1ppm,可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罗氏沼虾概述


一、概述

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大虾,是一种大型淡水虾,原产东南亚。它具有生长快、食性广、肉质营养成份好,以及养殖周期短等优点。自本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罗氏沼虾以来,发展迅速,现东南亚国家和其他一些地区养殖此虾比较普遍。我国自1976年引进此虾,现已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上海、浙江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养殖,一般亩产可达70~100公斤,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形态特征

(一)外观形态

罗氏沼虾躯体肥壮、短粗。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粗大,腹部自前向后逐渐变小,末端尖细。雄虾个体大于雌虾,雄虾第二步足特别发达,长度超过体长,颜色鲜艳,显得格外壮观。
水域透明度小,体色则深。罗氏沼虾具有鲜艳的体色和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有时在池中缓慢游泳。具明显的负趋光性,白天多呈隐蔽状态,活动较少,但在投饵时照样觅食。夜间活动较为频繁,觅食产卵均在夜间进行,因此在夜间捕捞往往比白天好。

罗氏沼虾活动的强弱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关,特别是对水温、水流及水中溶氧量等的变化,反应极为敏感。当水温下降到18℃时,活动减弱;16~17℃时,反应变迟钝,持续一定时间即会冻死。当注入新水时便朝着新水方向集群游泳,甚至游到进水口逆水而上;当水中溶氧低时可造成浮头,并集群攀缘于岸边,反应迟钝,严重时跳于堤岸,不久将会窒息死亡。

四、食性

罗氏沼虾属杂食性动物,随着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要求的食物组成是不同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刚孵出的幼体主要以丰年虫幼体为食,经4、5次蜕皮后个体逐渐长大,可以摄食鱼肉碎片、鱼卵、蛋黄等以及其它细小的动物性饵料,经过淡化处理后的幼虾则转化为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水生蠕虫、其它动物尸体以及有机碎屑、幼嫩植物碎片为食。成虾阶段食物更杂,动物性饵料有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蚯蚓、小鱼、小虾以及各种动物尸体;植物饵料有鲜嫩的水生植物、着生藻类、谷物豆类等。在饥饿和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还以同类为食,这对蜕壳虾来说,危害是比较大的。罗氏沼虾的摄食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水温的变化影响。水温20~30℃,摄食旺盛;水温18℃以下,摄食量减少

五、生长

刚孵出的幼体长1.7~2.0毫米,营浮游生活。经24~35天培育,脱皮11次,变态为稚虾,体长可达7~9毫米,转为淡水栖息生活。体长达3~4厘米的幼虾,经过4~5个月的饲养,雄体长达31厘米以上,体重80克左右;雌体长10厘米以上,体重在40克左右。若将越冬后的幼体(体长5~6厘米)在春天放养,到年底雌虾可达体长13~14厘米,体重60~70克,雄虾可达体长17~18厘米,体重200克。

六、生殖习性

在自然条件下,一冬龄的罗氏沼虾达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达到性成熟的最小个体,雌体长7厘米,体重12克左右;雄体长10厘米,体重25克左右。性成熟的雄虾第二步足特别发达,粗而长,呈蔚蓝色。生殖孔开口于第五步足基部,性成熟的雌虾第二步足较小,呈浅蓝色,腹部较发达,侧甲延伸形成抱卵腔,用以附着卵。生殖孔开口在第三步足基部。性腺位于头胸甲的背部,性成熟时,通过透明的头胸甲背面近胃区可以见到橙黄色的卵巢和乳白色的精巢。雌虾在产卵前要脱一次壳,称生殖脱壳。脱壳前活动减弱,对阳光反应迟钝,摄食明显减少。雌虾脱壳后几小时开始交配,此时,雄虾主动接近雌虾,并守护在雌虾旁边,不让其它虾靠近,雌虾行动迟缓,不久就开始产前脱壳,脱壳后,雄虾兴奋地举头竖身,不停地摆动触须,并伸出强有力的大螯,呈抱雌虾状态,并连续跳动,几分钟后,便将雌虾抱住,并把雌虾抱举起反转位置,胸腹部紧紧相贴,游泳足不断地拍击,很快就完成了交配过程。射出的精液成块状附着于雌虾胸腹部的附肢之间,由一层薄的胶状物包住。雌虾在交配后数小时开始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产卵时对光线反应迟钝,时而将背部隆起,腹部呈屈伸动作,并在水中上下翻动,忽而卷曲身体,忽而伸直腹部微微向前游动,产卵过程一般持续4~5小时。产出的卵粘在携精块的刚毛上,此时精荚散放出精子,精卵结合完成受精过程,腹部侧甲延伸形成抱卵腔,用于保护受精卵,未受精卵在1~3天内自行脱落。

罗氏沼虾的卵为中黄卵,充满着卵黄,随着胚胎发育,卵径由0.5~0.6毫米增加到0.6~0.7毫米;卵色由橙黄色依次变为淡黄、淡灰,最后变为瓦灰色。罗氏沼虾属一年产卵多次的一次性产卵类型,两次产卵间隔为30~40天。怀卵量随个体大小、营养水平而异,由几千到数万粒不等。

七、脱皮和变态习性

刚孵出的罗氏沼虾称为蚤状幼体。这是罗氏沼虾整个生命周期中唯一在咸淡水中度过的生活阶段,在此期间,幼体在一定的温度、盐度、溶氧量和饵料等适宜的生活条件下,历时一个月左右,经过11次脱皮后变态成仔虾。变态时间随水温和饵料的条件而异。从稚虾开始转为底栖生活,摄食底栖生物和有机碎屑。

当有90%以上的幼体变为稚虾后,即应把稚虾移出进行淡化处理,使其逐步适应淡水生活。稚虾经过淡化处理后,即可移入培育池进行强化培育,当稚虾平均规格达到2.5厘米左右即为幼虾。幼虾经过暂养达到3~4厘米即可作为虾种用来进行成虾养殖。

罗氏沼虾幼体发育共分为十二期,各期的交递是通过脱皮实现的,每进行一次蜕皮后幼体就出现新的形态构造特征,使幼体发育逐步完善。这个发育期的主要形态特征见表2。

表2罗氏沼虾幼体各期的主要形态特征



八、营养价值

根据对罗氏沼虾的营养成分分析,其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0.5%,脂肪0.48%,水分77.8%,蛋白质含量与对虾(20.6%)相当,而比常见的草鱼(17.9%)、鲤(18.1%)等食用鱼类都高。

罗氏沼虾营养成分与海养对虾相当,而虾壳厚,附肢粗,可食部分比对虾少。但罗氏沼虾适宜在沿海和内陆养殖(而对虾只能在沿海养殖),养殖区域宽,可以就近活体应市,鲜活度高,运销成本低,市场售价相应也低于海养对虾,因而大受欢迎,销量也大。



罗氏沼虾食性


罗氏沼虾和所有的动物一样,必须不断地向外界环境摄食各种营养物质,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以保证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的需要。罗氏沼虾属于杂食性动物,随着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要求的食物组成是不同的。

刚孵出的搔状幼体至第一次蜕壳之前,是以自身残留的卵黄为营养物质。

经第一次蜕壳之后,自身虽然还残留部分卵黄,但已经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在人工养殖情况下,主要是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 经4-5次蜕壳之后,个体逐渐长大,可摄食煮熟的鱼肉碎片、鱼卵、蛋品等以及其他细小适口的动物性饵料。

经淡化后的虾苗,则变成杂食性。在天然水域中,幼虾阶段,主要是以水生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水生蠕虫、其他动物尸体以及有机碎屑、幼嫩植物碎片等为食物。

到了成虾阶段,食物更杂,动物性饵料包括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蚯蚓、小鱼、小虾以及各种动物尸体等;植物性饵料包括鲜嫩的水生植物、着生藻类、谷物、豆类等。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罗氏沼虾的食物组成主要来源是以人工投喂商品饲料为王、天然饵料为辅。常见的动物性饵料是鱼、虾、贝类及蚕蛹、蝇蛹和蚯蚓等;常见的植物性饵料是豆渣、豆饼、花生麸、麦麸、米糠、酒渣以及浮萍、水草等。在条件较好的地方,特别是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为其最好的食物于。一般是将配合饲料加工成形状、大小适口的颗粒状饲料。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是根据虾体营养需要研制而成,营养全面,饲料营养成分配比合理,优质高效。

总之,罗氏沼虾的食性是很广的,但一般来说,是偏爱动物性饵料。在人工养殖时.同时投喂颗粒饲料和蚯蚓,则先摄取蚯蚓为食;在饥俄的情况下,又常以刚蜕壳活动能力弱的虾为其饵料,出现同类相残现象。但在天然水域中,罗氏沼虾有时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这固然与天然水域动物性食物不丰富有关,更主要的是罗氏沼虾对植物纤维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加上罗氏沼虾本身是一种游泳能力较弱的底栖动物,捕捉能力较差,要捕获更多的动物为食物是有困难的。因此,植物性食物便成为它的主要食物。

罗氏沼虾的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受水温变化的影响:在广西桂南地区,一般是在4-11月,池塘水温多为 20 - 30℃,水温适宜,摄食旺盛;到了12月至翌年3月,池塘水温多在18℃以下,水温较低,摄食量减少。这时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保护其安全越冬。

【罗氏沼虾专题】罗氏沼虾“滴星病”(拉网综合症)的防治方法


罗氏沼虾被称淡水虾王,是目前国内虾类养殖主要品种之一,其规格大、可食性高、味道鲜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据《中国渔业年鉴》显示,2017年罗氏沼虾产量达到13.7万吨,其中约50%来源江苏,30%来源广东。但近年来江苏产量受到严重制约,除了养成“铁虾”外还和“滴星病”的暴发关系密切。“滴星病”被养殖户称为“肥瘟”,也有专家称之为“拉网综合症”,主要表现为高温拉网后造成大量死亡,严重损害养殖效益。本文讲述该病的流行情况、病因分析,提出几点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症状

拉网后沼虾摄食减慢,有游塘、趴边现象,之后这些游动缓慢的病虾就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病虾有附肢、胸肢折断现象,有的死虾鳃上有蓝藻,解剖肝胰脏发黄、肿大或糜烂。

二、流行情况

在江苏高邮部分地区4月下旬的大棚养殖后期就陆续开始发生“滴星病”,当放到大塘养殖后“滴星病”开始消失。第二阶段也是死亡率、发病率最高的阶段,发病高峰期是7月上旬到10月整个轮捕阶段,高温期尤为严重,拉网第二天就开始大量死亡,发病死亡的虾以大规格、软壳虾为主。

三、病因分析

1、拉网过程需要挑虾,对虾应激大且很可能造成机械损伤,此外池塘的虾高密度集中在围网里时,极易引起局部缺氧,从而诱发死亡;

2、拉网造成底层脏物质进入水体,水环境变差,水质浑浊,水中有机质多,沼虾鳃上易附着大量藻类和杂质,引起缺氧死亡;

3、前期为了尽快上市,加料猛且都是高蛋白饲料或螺蛳肉加小黄鱼,营养过剩对肝胰脏负担大,体质较弱,拉网后诱发死亡。

四、防治方法

在广东珠三角部分养殖区域的罗氏沼虾很少发生“滴星病”,这和当地的养殖模式密切相关。珠海斗门种草养罗氏沼虾模式水体净化能力强,病害少,且产量较高,全程刮虾两次,第一次刮走大部分虾或一次性卖虾。对比两个地方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增氧能力不同。广东地区精养罗氏沼虾增氧高的可达到1kW/亩,少部分养殖户还会使用底管增氧,这可有效缓解后期缺氧。但是江苏目前大部分还是肥水养殖,增氧能力弱,即使有安装增氧机也很少开动。

2、投喂的饲料蛋白不同。广东投喂的是南美白对虾饲料或者罗氏沼虾饲料,蛋白含量30%-38%,而江苏养殖投喂罗氏沼虾饲料,蛋白含量40%-45%。蛋白含量越高对虾的肝胰脏负担越大,没有被摄食的饲料沉底也严重污染底质,这既降低罗氏沼虾的体质又污染水质,给病原菌可乘之机。

3、密度不同。珠海养殖罗氏沼虾密度约2-3万尾/亩(冬棚约5万尾/亩),江苏高邮地区养殖罗氏沼虾密度8-12万尾/亩。密度不同,水体增氧能力和净化能力无法满足池塘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后期底质水质污染严重,管理难度加大,也是暴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4、是否种草。罗氏沼虾是底栖动物,种草可以为其提供隐藏空间,在蜕壳时还可以减少互残的危害,又可以净化水质,减少水质污染。

5、吃料时间不同。罗氏沼虾吃料很慢,广东养殖水平好的养殖户,吃料时间一般控制在3小时内,防止剩料败坏水质,遇到天气差、水质不好的时候减少投喂,但高发“滴星病”的池塘一般较少控制喂料时间,都是让其自行摄食。

终上所述,改进养殖模式是预防“滴星病”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改变一个养殖模式不容易,如何在不改变养殖模式的前提下防治“滴星病”呢?

1、提高池塘溶氧。增加机械增氧,高温期常开增氧机,养殖后期药物辅助增氧。中后期定期7天使用“底居安”或者“福地安”改底。拉网前一天使用“速解安+激活”,夜间使用“氧速保”挂瓶,改底增氧,减少拉网导致的缺氧死亡。

2、合理投喂。拉网前后减料或投喂低蛋白饲料,搭配内服“超维C+肝胆易康”,减轻肝脏负担,增强沼虾体质;控制吃料时间,投喂的饲料应最好在3个小时内吃完;拉网后外泼“营养快线+活力钙”,提高抗应激能力,使用“新威灭”消毒水体。

3、减少密度。池塘虽然是轮捕,但是轮捕后池塘密度相对还是较高,容易缺氧且造成饵料系数高,规格小,成活率低,发病率高。若按亩产1000斤,规格50尾/斤,放苗10万尾计算,成活率仅只有50%,因此尝试将密度控制在7万尾/亩以内,可能可以有效降低饵料系数,减少成本,降低发病率。

4、拉网避开蜕壳期。蜕壳期间沼虾体质弱,蜕壳需要躲避敌害且容易受到应激,拉网后容易造成蜕壳不遂引起死亡。

5、发病后及时转低蛋白饲料(低于40%)或投喂粗饲料,外泼“肤友康+新威灭”的同时重视增氧调水。

yz023.com养殖网龙虾养殖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虾养方法,其中《罗氏沼虾蜕壳不遂症以及进料差》内容包含丰富的虾养技巧,如不满足请访问“沼渣养牛”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113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