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年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苗种常出现供给不足,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应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应清新、无污染,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宜,要求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2、池塘建造
(1)苗种池规格。泥鳅苗种池与商品泥鳅养殖池水采用同一规格。面积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100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30~50厘米。
(2)防逃设施。养殖池周围用网片、钙塑板或水泥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进排水口要用120目密眼网布包裹做成栏网,以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3)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应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鱼溜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时可调节PVC管高度以任意调节水位。
(4)鱼溜(集泥坑)。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前的准备
(1)清整池塘。放养前10天,应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排水至水深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水面用1千克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2)蓄水施肥。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入鸡粪3千克或猪、牛、人粪5千克,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4、苗种投放
待水色变绿色,透明度保持在15cm,可放入泥鳅苗进行培育,放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当泥鳅长至3厘米时,要及时筛选分塘,密度为每平方米60~80尾。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温差小于2℃,如泥鳅苗种是通过尼龙袋充氧运输的,则应在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等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缓缓放出。

5、饲养管理
(1)前期培育。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前,根据水色情况,应适量追肥。水温低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2~3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苗种用1千克黄豆磨成15千克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饲养3~5天后可改喂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经过10天左右的培育,鳅苗长到1cm左右时,已经能摄食水中的昆虫幼虫、枝角类及有机碎屑等,可投喂打碎的动物内脏、血粉和豆饼等。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开始时每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5%,以后随着生长日投喂量可增加到占体重的8%~10%。
(2)后期培育。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另外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随水温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6、日常管理
(1)调节水质。每周换水1~2次;勤施肥,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为佳。
(2)巡塘检查。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预防病害。及时清洗饲料台、定期做好饲料台及工具等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药物预防。
(4)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敌害生物入侵及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7、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注重于治,内外用药相结合的方法。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有:
(1)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多引起。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
(2)车轮虫病。症状为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3)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方法: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8、小结
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相关推荐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高产养殖技术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清淡鲜美,还具有滋补药用功能,历来受人们的喜爱。2009年唐店后滩养殖场科技入户示范户刘登全开展泥鳅池塘高产养殖试验,试验面积5×667㎡,经4-5月的养殖,亩产1820kg,销售收入达32760元,亩纯利润达10060元。效果显著,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1、养殖条件

泥鳅池塘养殖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土质应选择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为好,交通便利,确保用电。

池塘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1,面积为5×667㎡。池深0.8—1m,水深0.4-0.6m。池壁泥土应夯实,并沿池唐四周用网片围住,下端埋入土中10cm,上端高出水面20cm,以防泥鳅逃逸和敌害生物进入。

2、放养模式

2.1放养前准备

在放养鳅苗前20d对池塘进行清整、改造、消毒。在进水口和排水口用铁丝网防逃。在排水口处开挖一个面积约占全池面积的1/3—1/5,深30-50cm的鱼溜,在池底铺一层腐质较多粘土。放养前7d用生石灰清塘,每667㎡池塘水深10cm用生石灰75㎏化成浆全池泼洒。清塘5d后注水25cm,每667㎡施有机肥150—250㎏,用于培肥水质。

2.2苗种放养

泥鳅苗种选用人工培育苗或野生苗,但都要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活动敏捷,一次放足。放苗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份,平均水温15℃以上,每亩放养规格为80尾/㎏的苗种1100㎏,最好选择在晴天下午进行。苗种放养前用8—10mg/L漂白粉溶液进行浸洗消毒,浸洗消毒时间为20—30min。

3.饲养管理

3.1饲料投喂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培育天然饵料外,还应投喂鱼粉、鱼浆、蚕蛹、动物下脚料以及麸皮、米糠、豆饼、瓜菜叶子等植物性饵料。也可以将上述饲料作为原料,制成配合饲料投喂。

泥鳅的食性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水温在16~20℃,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占60%—70%;水温在21—23℃动物性饵料各占50%;而水温超过24℃增投动物性饵料为60%—70%。具体投饵量随水温、水质、天气情况灵活掌握。3月分投饵量为泥鳅总重1%—2%;份投饵量为泥鳅总重3%—6%;7—8月份投饵量可增至泥鳅总重的6%—7%,9月份投饵量逐渐降至泥鳅总重的3%。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要减少投饵或不投饵。水温适宜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让泥鳅“少量多餐”,水温较低时每天投饵2次。投饵应做到“四定”、“四看”。

3.2水质调控

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以20—30cm为宜。当透明度大于30cm,每次667㎡施有机肥20㎏,增加池塘中的桡租类、枝角类等泥鳅的天然饵料生物;透明度小于20cm,应停止或减少追肥。高温季节经常注入新水,更换部分老水,定期开启增氧机。

3.3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随时掌握水位、水质和泥鳅的摄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平时勤除池边杂草,高温季节每隔15d用二氧化氯一次,每7d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在养殖的中后期每月施1—2次微生物制剂。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漏洞及时修补,发现鱼病及时治疗,做好养殖日记。

4、效益分析



共养殖150天,每667㎡收获商品虾1820㎏,销售价18元/斤,销售收入32760元,扣除亩成本22700元(其中每667㎡饲料费11600元、苗种费10800元、电费100元、人工费200元),亩获纯利10060元。

4、注意事项

1.在苗种放养方面,尽量投放大规格的苗种,这种规格苗种成活率高,增重倍数大,更重要一点是这种大规格苗种一般很少患车轮虫病,即使感染,治疗容易,死亡率不高。

2.池塘饲养泥鳅,鳅塘下塘后两天内不投饵,等泥鳅苗适应环境后再投饵。开始先将粉状饲料沿池边四周泼洒,逐渐将投喂地点固定在食台上。

3.泥鳅善逃。要经常检查拦鱼设施是否破损,池埂是否坍塌,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另外还应注意杀灭和驱赶敌害生物。

泥鳅养殖八百问之怎样培育泥鳅苗种



刚孵出的泥鳅苗不能自由活动,靠卵黄囊来维持生活。三天后,卵黄囊基本消失,才开始摄食。这时可将其放入培育池。

放养密度应根据半流水或静水池而定。一般半流水池为每平方米2000尾左右,静水池每平方米不超过1000尾。

培育池以土池为宜。如用水泥池,应在池底铺土。泥鳅苗下池前半个月左右,先对培育池进行消毒和施肥。具体做法是:先排干池水,曝晒4~5天,每0.07公顷用30~50千克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水深20厘米左右,并施入少量粪肥。等到水色变绿,药性消失后,再放入泥鳅苗。培育池水要求溶氧量充足,水温20~30℃,水温过高会引起泥鳅苗大量死亡。在孵化池中培育泥鳅苗,当水深30厘米时,每平方米可放2000~3000尾。

泥鳅苗入池后要勤施肥,培肥水质,池水以绿色为好。同时,还应勤投饲料,开始可投喂煮熟的鸡蛋黄、豆浆及人工培育的水溞等。待泥鳅苗稍大后,可投喂麦麸、豆饼、鱼粉、蚕蛹等配合而成粉末饲料,还可用煮熟的米糠、麦麸、菜叶等植物性饲料,并以鱼粉、鱼肉浆以及剁碎的动物内脏等进行投喂。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主要病害有赤皮病、水霉病、气泡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他生物敌害等。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1、赤皮病:患病泥鳅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尤其是身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破坏。防治方法:(1)、尽量减少围捕泥鳅和长途运输等的擦伤或碰伤,每次围捕和运输后使用药物进行消毒,可用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0%)1-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2)、患病池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2、水霉病:表现为病鳅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肉眼可见体表生有白色絮状物,最后衰弱致死。在孵化季节流行,能大批受精卵死亡。防治方法:(1)、避免鱼体受伤,水真菌往往在受伤部位寄生繁殖;(2)、鳅种下塘前用4%食盐水浸浴;(3)、泥鳅感染时用0.04%小苏打和0.04%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

3、打印病:患打印病的泥鳅身体上病灶浮肿,一般呈椭圆、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故名打印病。流行于7—9月份为流行季节。防治方法:(1)、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的浓度为1克/立方米。(2)、每立方米用2—4克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连用3天。

4、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后再放养泥鳅;(2)发病后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3)、每立方水体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5、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主要是应在鳅种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出现,以夏、秋季节较为普遍。防治方法:(1)、流行季节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挂袋。(2)、放养前用8克/立方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3)、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立方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6、气泡病:症状表现为泥鳅吞吸气泡,浮于水面不能下潜,腹部鼓气,苗期易发生。防治方法:合理投喂,防治水质恶化。发病后立即加注新水,并用食盐化水泼洒,每亩水面用食盐4-6千克。

7、农药中毒:农田中使用的各种化学农药,其残毒会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质,使泥鳅中毒致死。此症易给稻田养殖泥鳅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泥鳅安全,必须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和洒药方法。

8、其他敌害:主要有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防治方法:(1)、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2)、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3)、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克/立方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如何有效防治泥鳅病害



一、泥鳅发病的主要原因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分析发病原因,进行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预防,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方面预防。

 1.注重养殖环境营造

(1)清塘消毒。将池水排干,清除池塘杂草,挖去塘底过多的淤泥,池底淤泥不超过30厘米,冻晒数日;堵漏洞,加固塘埂,并夯实;泥鳅放养前15~20天,用生石灰干法清塘,亩用生石灰75~100千克,次日将底泥石灰水耙匀,曝晒;1周后进水,再用10~15克/立方米漂白粉对水体消毒。
(2)栽种水生植物。用池面1/2面积种植慈菇或养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作为泥鳅遮荫、潜伏、栖息、防暑之用。同时水生植物根部会有生长一些底栖生物,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注重泥鳅苗种放养
(1)把好苗种质量关。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光滑、富有粘液、规格整齐、活动能力强,注意剔除体表或口腔内有伤的鳅种。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尽量一致。拉网、运输和分塘时,小心操作,减少鱼体受伤。
(2)苗种放养前要消毒。苗种放养前要用20~30毫克/升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原体。浸浴时间长短要灵活掌握。
(3)苗种放养密度要合理。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在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塘口等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3.注重养殖过程中的预防
(1)饵料投饵要科学合理。饲料的营养成分要全面,饵料投喂实行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泥鳅非常贪食,遇到适口的动物性饵料就会拼命地吃,造成肠道堵塞,消化不良,胀气而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2)水质调节。酷暑季节每半个月换水一次,其它季节一般每月换水一次。换水时间和换水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灵活掌握。
(3)定期或不定期用药物对水体消毒和拌饵投喂。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三、泥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技术

1.肠炎病。症状:病鱼厌食、离群、腹部有红斑,鱼体发黑,肛门红肿,初期排出白色线状粘液,解剖后肠道发炎充血。防治方法:①忌喂腐败变质的饲料,注意保持水质清洁:②每100千克饲料添加肠炎灵0.5~1千克,连续投喂5~7天。

2.水霉病。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季、早春最为流行。发病初期,泥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泥鳅急躁不安,随着病情的加重,泥鳅逐渐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直至死亡。防治方法:用4%的食盐水加4%的小苏打溶液浸洗病鳅5~10分钟,即可治愈水霉病。

3.寄生虫病。常见有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它们寄生在苗种鳃上或受伤部位。被寄生虫侵袭的泥鳅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严重时会死亡。防治方法:发病时可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制成的合剂或0.5克/立方米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

4.气泡病。因水质恶化,水中溶解氧不足、其他气体含量过多或溶解氧过于饱和引起。患病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发病时,首先加注新水,同时用浓度为1‰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平时投饵要注意适量、多样化,并加强水质管理,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5.赤皮病此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体表,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危害较严重。防治方法: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养殖塘口建设要点



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干干净净。因此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

一是处理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

二是处理池塘的边缘。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1米深的沟,然后把结实的尼龙网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尼龙网布的接口也得连接紧密。将尼龙网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尼龙网布压实,这样尼龙网布就和池塘连成了一体。尼龙网布的上端,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固定,保证尼龙网布不被大风刮开。

三是处理池塘的进、出水口。因为现在的PVC管道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养殖场可以考虑用PVC管道作为池塘的进水管道,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设备,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

池塘的出水口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我们希望排出去的水是池塘的底层水,池塘的底层水有泥鳅的粪便污染,剩余的饲料污染,所以水质较差。在池塘的出水一端窖一根PVC管,一头在池外。一头在池内,带有弯头可接插一根高过池内水位40公分的竖管,在管外用木桩设一圈防逃网。排水时,提起池内竖插管,就这样把水质比较差的底层水排出去。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池塘水质管理技术



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接受,但由于养殖泥鳅的池塘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所以养殖水质容易恶化,因此,放养密度要恰当,并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并不是说没有要求,泥鳅池水质要求总体如下:“肥、活、嫩、爽”,水的PH值在6.5-7.5之间。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除了要有足够的水量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水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含适量的溶解盐类;溶氧丰富,几乎达到饱和;含适量植物营养物质及有机物质;不含有毒物;pH在7左右。

泥鳅的生长好坏和水中溶氧量呈正比,水中溶氧量高时,泥鳅摄食旺盛,泥鳅的耗氧量也随着增加,新陈代谢随之加快,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泥鳅的苗种培育技术介绍



刚孵出的泥鳅苗无活动能力,用头部的吸附器附着在鱼巢上,以吸收腹部的卵黄囊为营养。3~4天后,卵黄吸收完毕,泥鳅苗开始活动、摄食,才能将鱼苗从孵化池或孵化器中移入种苗池中饲养。

(一)泥鳅苗饲养

饲养泥鳅苗种用水泥池和土池都可以,但一定要水源充足无污染,光照良好,池塘保水力强,无渗漏,能彻底排干池水。每个苗种池的面积一般为40~60平方米,池深70~80厘米。池中央或排水处设1个集鱼坑。鱼苗下池前15天,先将池水排干,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10~12千克清塘消毒,并暴晒4~5天。然后,注入经过滤的新水,水位高约20厘米,并施入少量腐熟粪肥。等药物毒性消失,池水变为茶色或绿色时,放苗。放苗密度为:半流水养殖,每100平方米混养15万~20万尾;静水养殖,每100平方米混养8万~10万尾。

(二)泥鳅苗管理

鱼苗入池后要勤施追肥,以保持水质肥爽,为泥鳅幼苗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同时投喂饵料。入池后的前7天,每10万尾鱼苗每天投喂1个熟鸡蛋黄,投喂时,先将熟鸡蛋黄包在双层纱布中,在盛有清水的盆中搓碎后均匀洒入池中。7天后可投喂水蚤、蚕蛹粉、鱼粉及打碎的动物内脏,水温20~25℃时,日投喂3~4次,投喂量为鱼苗总体重的3%~5%。以投喂后2小时内吃完为宜。养殖期间要防止其他鱼类、青蛙及水生昆虫进入鱼苗池。

泥鳅苗长至3~4厘米时,要及时进行分池,以降低密度,加快生长。分池操作和家鱼的夏花鱼苗相似,先用夏花网将鱼种捕起,放入捆箱中进行密集锻炼。拉网捕苗时注意拉网速度要慢,操作要细致,以防弄伤鱼苗。鱼苗经拉网锻炼后运到其他准备好的池塘中饲养。分池饲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100~200尾。再经过3个月饲养,泥鳅体长达10厘米时,即可进行成鱼养殖或上市出售。

(三)泥鳅苗越冬管理

在北方地区,泥鳅的生长期较短,泥鳅种需越冬后第2年才能养殖成鱼。水温降至10℃以前,要选择背风向阳、蓄水较深、不渗漏、保肥力强的池塘进行并塘越冬。水温降至10℃时,泥鳅开始进入冬眠期。越冬时,泥鳅的混养密度是常规混养密度的2~3倍。越冬期间可在池塘四角投放适量粪肥,既可肥水,又可以通过发酵增温,有利于泥鳅越冬。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1453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羊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