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野生泥鳅苗种投放的成活率


每年5月份到7月份是捕捞野生泥鳅苗种的高峰期,也是泥鳅苗种投放的高峰期。野生泥鳅苗种的成活率是决定泥鳅养殖成败的关键,如何提高野生泥鳅苗种的成活率是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如何才能提高野生泥鳅苗种投放的成活率,关键就在于苗种质量、水质、病害防治。



1、苗种质量

主要要从以下几点把握:野生苗种的捕捞方法、收购中间环节、运输环节。

野生泥鳅捕捞存在以下几种方法:地龙、药捕、电捕。只有地龙捕捞的泥鳅能作为苗种进行放养,其它方法捕捞的泥鳅放养成活率极低。所以在选择泥鳅苗种时,尽量选择活力好的地龙捕捞的泥鳅。

泥鳅捕获后,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高密度暂养,并筛选和运输,有的还是多次筛选和运输,使泥鳅受伤,长时间处于不安状态,体表黏液大量外泄,体质十分虚弱,这样的泥鳅苗种放养成活率很低。我们应该选择收购环节少,体质强的泥鳅作为苗种。另外在筛选过程中应选择筛孔适宜的筛子进行筛选,以避免泥鳅过度受伤。我们在挑选泥鳅苗种时也应把受伤的泥鳅给剔除,这样也能提高泥鳅苗种的成活率。

运输环节也至关重要。在运输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泥鳅苗有良好的水环境,水温要稳定,不能发生“感冒”和“发烧”。

2、水质

应注意以下几点:水温、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泥鳅苗种放养前后的水温不应超过±2℃。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常规指标应在正常范围内,不能过高,否则会造成鳅苗死亡。

3、病害防治

主要是增强泥鳅苗种的抗应激能力和减少泥鳅病害的发生,就是在放苗的前一天和当天全池泼洒VC类产品,以提高泥鳅的抗应激能力。另外要及时泼洒消毒剂,比如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以减少受伤泥鳅的死亡。投喂一周含多维类和提高免疫力的饲料后,全池泼洒中草药的杀虫剂,既可以预防寄生虫性疾病,还对泥鳅体表的溃烂有很好的修复作用,以减少泥鳅的死亡。


相关知识

如何提高泥鳅种鱼催产后的成活率



由于泥鳅的相对怀卵量少,种鱼需求量大,再加上种鳅培养时间长,所以种鳅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种鱼也是泥鳅水花生产成本之中占据最大成本因素之一。催产后的种鳅继续喂养,做到再次利用,是一个降低鱼苗成本的不错选择。这里笔者在如何提高种鳅催产后的成活率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种鳅照片(唐孝革供图)

一、尽量在种鱼捕捞和挑选的时候减少种鱼的外伤,用合适的水温和容器暂养种鱼,以免造成因外伤引起病菌感染和温差过大,密度过高引起的应激反应。

二、催产药的注射剂量不要过大,一般每尾鱼注射0.3毫升为宜。过大剂量的药物注射会加大种鱼伤口糜烂程度,延长伤口修复时间。最好是选择背部侧面肌肉注射。简单的说,就是哪里肉多,就注射哪里。尽量不要伤害到脊柱,内脏等重要器官。进针长度控制在0.3毫米左右。进针角度以顺着鱼鳞方向,既针头朝鱼头方向45度角扎入。
种鳅照片(唐孝革供图)

三、合理把握好挤卵时机。过早挤卵,鱼卵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在卵巢里还没有形成完全的流离状态,这时候人工挤卵,由于卵的流动性不强,过力的挤压腹部,会造成种鱼内脏器官的伤害,影响后期成活率。最佳的人工挤卵时机,以绝大部分种鱼都能够顺畅挤卵的时候为宜,这时候挤出的鱼卵是成流线型的。先轻揉鱼的腹部,然后从肛门附加轻轻挤压,然后向腹部延伸,直至全部鱼卵排出为止。若遇到个别种鱼挤出的卵是白色或粘稠度很低,或者是出一部分卵过后肛门出血,则表明该鱼卵为死卵或内脏已收到伤害,应停止该鱼挤卵,继续选择下一条。

四、人工挤卵的时候做到轻拿轻放轻挤。尽量减少种鱼的内外损伤。最好使用鱼类麻醉剂,先将种鱼麻醉后,在休眠状态下操作。挤卵后的种鱼要立即放入清水中复苏。
泥鳅水花照片(唐孝革供图)

五、挤卵后的种鱼,在清水中会很快复苏。待全部种鱼挤卵受精过程完成后,要先将种鱼放入适当的高锰酸钾或聚维酮碘溶液中药浴消毒。药浴消毒后的种鱼即可下塘养殖。

六、种鱼下塘后需要连续两天做好鱼塘消毒工作,避免伤口感染。同时也可以内服少量的抗生素药物(如氟苯尼考等),增强种鱼的抗病毒能力。由于种鱼喂养时间长(特别是外地引进的种鱼,有可能在原产地已经感染寄生虫病),需要预防寄生虫病,做好定期杀虫工作。种鱼怀卵期间,腹部受卵巢逐渐发育的挤压,肠道容纳空间变得狭小。这时种鱼的饲料投喂应以少吃多餐为原则,预防因进食过多堵塞肠道造成肠道呼吸不畅,出现胀气现象,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种鱼死亡。
泥鳅繁育水泥池照片(唐孝革供图)

做到以上几点,一般来说催产后的种鳅成活率能达到80%以上,通过三个月以上的喂养,又可以进入下一季的催产繁殖。另外要补充的是,增强鱼塘水体溶氧和新鲜水流,有助于刺激鱼卵的快速发育。



这样做可以提高泥鳅苗的成活率


养殖泥鳅苗往往会遇到易繁殖、难培育的尴尬局面,苗种培育成活率总是停滞在20%左右止步不前,目前情形很难形成大规模养殖推广格局,严重制约了泥鳅产业化发展。

其一泥鳅孵化池最好是大于20米2的水泥池,孵化出苗3天后,不急于分塘培育,采取原池培育壮苗下塘,期间投喂适量的蛋黄,培育1周后鳅苗长到1厘米左右,体质增强,躲避敌害的能力增强,再分塘。

其二在放苗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待1周后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并在放苗前事先放入数尾泥鳅苗试水,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泥鳅苗方可正式下塘,池塘水深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

其三放苗前亩投放300千克腐熟的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

其四每亩投放泥鳅仔鱼15万尾左右,泥鳅苗下塘后每天亩投喂泥鳅苗专用粉料或自制的粉料,不主张投喂豆浆,豆浆虽然适口,但是肥水快不容易控制水质。

其五培育泥鳅苗种的初期对水体溶氧要求很高,一般水体溶氧量应达到4~5毫克/升,采用喷头洒水增氧效果较好,水花小而密,不会对体质弱小的鳅苗产生伤害。池塘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上,泥鳅苗经过1周的培育过程,即可分塘养殖。

(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杨运义)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我国的养殖业有着良好的竞争力,在国际的市场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犊牛作为牛群基础,处在牛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犊牛成活率的高低对养牛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而如何加强犊牛的饲养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提高犊牛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一、加强妊娠母牛后期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牛围产期,指母牛分娩前后一个月的时期,该时期不仅是母牛分娩、泌乳的重要时期,也是影响犊牛初生重、断奶重及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加强妊娠母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牛日粮中的蛋白质、钙、磷及维生素等必需营养物质充足。可以供给母牛优质的干草和青草,让母牛获得足够的营养以保证犊牛的正常生长,避免犊牛佝偻病、肺炎和痢疾等病的发生。
二、加强犊牛的护理
犊牛出生后要及时将其鼻孔和口腔内的黏液清除,便于犊牛呼吸与吮乳,若犊牛吸入黏液致其假死,可提起犊牛两后肢倒出咽喉部羊水,将其鼻孔和口腔内的黏液清除干净再进行人工呼吸,帮助犊牛恢复自主呼吸。犊牛脐带若没有自然扯断需人工断脐,断脐后,为防止犊牛受凉,尽快将其被毛擦干。鉴于犊牛自身各器官和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环境没有适应能力,极易受到病菌侵袭引发疾病而死亡。因此,为确保犊牛健康,增强其抵抗力,必须让犊牛及时吃到初乳。
三、注重犊牛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犊牛出生2周后使用哺乳器喂奶,旨在令乳汁能够流入真胃。采用奶桶给犊牛喂奶,通常会造成犊牛食管沟闭合不全,乳汁会溢入前胃,而犊牛前胃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善,极易引起异常发酵,严重时可导致犊牛死亡。建议犊牛出生4周后使用奶桶喂奶,且应使用干净的毛巾及时擦除犊牛口角的乳汁,防止犊牛反舔自身脐带和乳头。
常乳可满足犊牛生长对蛋白质的需要,然而其维生素C、铁质的含量较少且能量也不足,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为此在饲喂常乳时还应加强补饲管理,适当添加植物性饲料,可在犊牛出生后1周,在饲槽内添加优质干草供其采食,2周后添加精料,不仅可以锻炼犊牛消化器官,提高犊牛消化道对粗饲料、精饲料的适应性,而且也能够促进其生长发育,为早期断乳打下良好的基础。
犊牛在采食植物性饲料时,难免有各种寄生虫进入体内,这些寄生虫在犊牛体内繁殖生长,汲取犊牛机体的营养,导致犊牛机体代谢不良,影响犊牛生长发育。为此,一定要定期对犊牛进行驱虫,采用广谱驱虫药有较好的效果。
四、犊牛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1.脐带炎。在剪断犊牛脐带时未做好消毒工作,以及由于产房卫生较差导致犊牛脐带发生感染,部分犊牛互舔也可能感染脐带炎。
犊牛断脐后要严格进行消毒,在距离犊牛腹部约5厘米处剪断脐带,然后使用10%碘酊将断端处浸泡约1分钟,并且要做好断脐后犊牛的护理工作,确保卫生环境良好达标,圈舍、运动场所应定期进行消毒,此外,还要避免犊牛相互吮吸脐带。对于轻度脐带炎病牛,可采用抗生素及局部封闭治疗,若出现脓肿症状时需要尽快通过外科手术及时排脓,并于清除腐烂组织后清洗消毒,最后涂敷消炎药物。
2.下痢。引起犊牛下痢的主要病因包括初乳喂量不足、不及时,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沙门氏杆菌及大肠杆菌等感染,球虫感染,环境温度低,奶温不定,维生素A不足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高烧,排水样性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粪便。部分病犊牛粪便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及血液、黏液等,排血样腥臭味粪便,肛门周围与尾根被稀粪污染,尿量减少,后期病犊牛往往由于脱水衰竭而亡。
预防犊牛下痢要注重保温及改善饲养条件,治疗本病时应采用药物结合补液的治疗方法,以选用抗生素、抗毒素类药物为主。适当减少喂奶量,避免犊牛肠道负担过重,且加强病犊牛的供水。
3.支气管肺炎。妊娠期母牛营养不良,长期缺乏维生素A、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物质,造成犊牛体质差,抵抗力弱,极易感染细菌。同时,牛舍潮湿、通风不良会引起犊牛上呼吸道感染,导致支气管肺炎的发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犊牛体温升高、精神颓废,呼吸困难、咳嗽,听诊肺部呼吸音变粗,伴有湿啰音或干啰音。急性病例多呈现肺气肿、心力衰竭及败血症死亡,慢性病犊牛则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并伴有长期咳嗽。预防本病应以改善饲养条件、加强通风、及时消炎为主。对轻症病犊牛,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对重症病犊牛需进行补液治疗。

提高牛养殖中牛犊成活率技术的方法
1、完善牛犊的营养结构
牛犊的营养所需物质较成年的牛来说更为复杂,牛犊自身正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较多。如果在牛犊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对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牛犊将不能完善自身的各系统机能,最终严重的情况会致使牛犊死亡。牛犊在哺乳期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母乳喂养,牛奶中含有很多牛犊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这些营养物质是天然进行配比的,对提高牛犊的成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牛犊成长一段时期后就要对其进行断奶,使其进行饲料的喂养。在牛养殖业中牛犊的养殖最为注意营养结构,提高牛犊的成活率就要将牛犊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都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其饲料中各种成分进行严格的配比,保证供给牛犊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
2、为牛犊提供适宜的气候条件
牛犊在成长后期要进行放牧,草场的气候特点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牛犊的成活率,所以依草定畜,科学利用草场,发展持久畜牧业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目标。草场资源应用不尽合理,超载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草场退化,畜群体质下降,成活率降低。所以现阶段找到适合气候的草场是十分困难的,一种良好的解决措施就是充分利用夏秋季草场初级生产力高,营养丰富的优势,开展季节性放牧,夏秋牧场应集中在高山、边远地区,克服这类草场的“轻牧”现象,同时也可减轻冬春季草场的“过牧”现象,使冬春季草场自然贮草量增多。这种放牧的方法会将增加我国的牧场数量,对牧场的气候条件的改善也有良好的影响。只有科学利用草场资源才能使畜牧业持久稳定地发展,所以我国需要珍惜现有的草场资源。
3、预防牛类疾病
在牛养殖业中预防牛类疾病是十分重要的,养殖的牛一旦被感染上传染性疾病就会在整个牛群中进行扩散,最终使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牛犊在刚出生不久后的抵抗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对外界的病毒进行预防与抵抗,所以牛犊是最容易患得牛类疾病的。牛犊出生后两星期内是患病的高峰期,大多数新陈代谢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防止细菌滋生。是肺炎和下痢这与其所处牛舍的环境有关。牛舍要尽量保持干燥、清洁、阳光充足、温度适宜,以保证牛牛犊的哺乳过程要根据牛犊的生长过程而改犊有新鲜、充足、卫生的饮水冬季时则应饮温水。预防牛类疾病就要从牛犊时期开始,对刚出生的牛犊进行所有易感染类疾病疫苗的注射,防止牛犊在出生不久后就感染传染性疾病,最终导致牛犊的大批死亡。结语
我国的养殖业是所有产业中较为突出的一项,它的发展在近些年中也是较快的。但在发展的历程中仍会出现一些制约我国养殖业继续发展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的养殖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找出相应的制约因素,利用现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找出解决的办法,严格的按照解决办法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与解决。只有这样我国的养殖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才能越来越顺利,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如何提高雏鸡质量和成活率


一、重视种鸡场的管理

1.提供营养全价的饲料。实际生产中,种鸡的营养供给是通过饲料成分和饲料摄入量来控制的,二者发生变化时应考虑种鸡的实际营养摄入量,任何一种主要营养成分的过剩或不足都会对鸡群的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日粮中应有足量的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钙、磷与微量矿物质,所用的钙制剂最好有1/3~1/2较大颗粒的贝壳或石粉。

2.搞好种鸡的饲养管理。种鸡饲喂程序、加光时间、体重控制、鸡群均匀度、产蛋期饲喂对雏鸡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如种鸡开产后饲喂不足,高峰料量过低,雏鸡的初生重就小(如表1),7日龄内死淘率将是正常的2倍;种鸡加光早、营养不足,会导致开产早、种蛋和雏鸡重量不均匀。因此,应严格按照种鸡饲养标准,以体重为基础正确饲喂种鸡,适时进行光照刺激,以获得均一的合格种蛋。种蛋卫生、蛋内在品质等也影响雏鸡质量,因此,应正确消毒、储存种蛋,防止细菌感染,避免种蛋冒汗。

3.减少疾病与应激因素。应避免种鸡感染经卵传染的疾病如霉形体病、腺病毒病、白痢、脑脊髓炎、白血病、沙门氏菌病等,也要控制非种源性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征和其他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疾病、球虫病等。还应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如表2),以生产优质的合格种蛋。

4.做好种蛋运输。使用清洁灭菌、带有空调的车辆运输种蛋,装蛋时应轻拿轻放,行车速度应缓慢,尽量避免破蛋出现,减少种蛋污染。

二、强化孵化场的管理

加强雏鸡孵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正确掌握孵化的温度、湿度、通风和翻蛋。观察出雏时间长短并尽量缩短出雏时间,在5%的雏鸡颈部羽毛仍湿时及时出雏。雏鸡装箱后放置在出雏室内4~5个小时,使雏鸡逐渐硬朗。出雏室的温度应控制在21~24℃,湿度为70%~75%,保持合理的通风量,确保雏鸡质量稳定。通过活力、外表、卵黄吸收、眼睛、腿部、脐部、卵黄残留、翻转能力等对雏鸡质量进行综合判断,并做成分析报告反馈到种鸡场,以进一步改进提高。每次孵化后将出雏器蛋盘内未孵出的残留蛋平均采样,打破后观察并分析造成胚胎发育中止的原因。

三、做好雏鸡运输工作

出雏后48小时内要使雏鸡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因为这期间雏鸡的肠道与甲状腺仍在发育,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应激都会对其生产性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运雏要选用责任心强的司机,运输途中要做好雏鸡的保温。

四、加强育雏管理

1.加强温、湿度管理。育雏应看鸡施温,雏鸡分布均匀、叫声欢快,则说明温度适宜。湿度控制要遵循前高后低的原则,育雏前三天应保持较高的湿度(70%左右),使雏鸡适应出雏器和鸡舍之间的湿度变化,湿度过低会引起雏鸡脱水并造成死亡率增加。

2.尽早饲喂。尽可能提早饲喂,并观察雏鸡嗉囔的充盈情况,饲喂10小时后雏鸡嗉囊充盈度应达到80%,24小时后应达到100%。

五、小结

雏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应从基础做起,加强种鸡场的管理,制定好免疫程序,使雏鸡有良好的母源抗体,确保合格种蛋的生产;保持孵化器内的温湿度均匀,及时落盘和出雏,正确存放和运输雏鸡;避免鸡舍内高温,保持良好的通风,尽早饲喂,以取得好的生产成绩。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海门市三厂镇大生路124号京海集团销售部邮编:226121)

如何提高蟹种培育的成活率?



为防止池塘饲养的幼蟹自相残杀,防止产生懒蟹或小绿蟹,提高经济效益,在生产上池塘饲养幼蟹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幼蟹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
池塘要求浅水,清水,斜坡大,水草多。幼蟹要求清水、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其池水溶氧高,幼蟹生长快),并喜欢在浅水处蜕壳。而池塘坡度大,水草多,幼蟹挖穴少,又为幼蟹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2)根据蟹种生长期的密度,分级饲养按个体增重情况,逐步稀疏生长期密度是提高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发挥蟹种的生长潜力,又防止了蟹种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影响成活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但蟹种在饲养阶段很难用捕捞的方法来稀疏密度,因此生产上可采用二级培育法。即将一个大池塘按一定比例一分为二,先用较高的密度在一级池中培育,待长到一定规格,再去掉防逃墙,开通蟹沟,加水,让蟹种自己爬进第二级培育池;至此,蟹种才在整个大池塘中生长。
(3)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效益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之幼蟹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居和蜕壳的场所,不利于蟹种栖息、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等)和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互生,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可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不仅促进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河蟹生长;与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河蟹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饲料,又为河蟹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早期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促长促均匀,防止产生懒蟹;中、后期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如何提高初生仔猪成活率的方法


仔猪是发展养猪生产的基础,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是实际生产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养好母猪,提高仔猪成活率,增加经济收入是每个养殖户特别关心的问题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如何提高初生仔猪成活率的方法。

1、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的营养水平与体况直接影响着初生仔猪成活率,因此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非常的重要,可以保障和促进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在饲喂母猪时要注意严禁使用发生霉变或者受到污染的饲料,否则易对母猪和胎儿产生毒害作用引起妊娠母猪流产。另外,在妊娠期不可过于频繁的更换饲料,避免产生换料应激。仔猪在出生后易患腹泻,如仔猪黄、红痢,而在母猪阶段注射相应的疫苗,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可有效的减少仔猪在出生时患此类疾病。一般初产母猪在产前半个月和一个月分别注射黄痢和红痢疫苗,经产母猪在产前半个月注射,这对于提高初生仔猪的成活率很有帮助。加强母猪分娩前后的饲养管理工作,母猪在产前1周左右不宜饲喂过量,应根据母猪的体况来调整饲喂量,对于体况较好的母猪要逐渐的减少饲喂量,如在产前饲喂过量会导致母猪初乳过稠,初生仔猪的消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消化而出现下痢,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会导致初生仔猪死亡,使成活率降低。对于体况较差的母猪则要适当的增加一些催乳饲料的饲喂量,保证母猪在产后分泌充足的乳汁。在母猪分娩后的3天左右,母猪的体况较为虚弱,代谢机能较差,不适宜立即恢复正常的饲喂量,要逐渐的增加,并且要求饲料易于消化,待母猪恢复正常后再按标准饲喂即可。

2、做好分娩前的准备工作

母猪正常顺利的分娩是确保初生仔猪健康的关键,因此要做好分娩前的准备工作。在分娩前要先准备好分娩舍,产房要清扫干净,并进行彻底的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圈栏、工具等都要进行消毒。圈舍的门窗、设施等也要及时的进行检修,防止有漏风的地方。调控好产房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一般产房内的温度要保持在20-23℃,相对湿度保持在55%-57%。另外,还要检查保温箱、饮水装置以及料槽等功能是否正常。母猪在分娩前1周左右即要将其转入产房,目的是让母猪有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待产母猪在分娩前要准备好接产用的工具、药品等,并将母猪的乳房以及后躯位置进行清洗,然后用o.1%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接产用的工具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止在接产时将病菌带人生殖道,引起母猪发生生殖系统疾病。

3、做好仔猪的接产工作

母猪在产房待产的过程中要做好日常的观察工作,当母猪出现产仔征兆时要安排专人来护理。通常实际生产中母猪常在夜间产仔,因此要加强夜间的看护工作。在母猪产仔的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并且动作要快速而准确。当仔猪产出后要立即将仔猪口、鼻内的黏液清除干净,并将仔猪全身的黏液用干毛巾擦干,防止初生仔猪受凉感冒。然后将脐带血向腹部推挤,在距腹部4cm处进行断脐,并且碘酒进行消毒。断脐结束后即可进行剪牙的工作。然后将仔猪放入保温箱内。在接产时若母猪的产程过长则考虑发生难产,此时要根据发生难产的原因采取合适的助产手段。有的仔猪在出生后会出现假死,如果没有加以处理会就导致仔猪死亡,影响初生仔猪的成活率。当仔猪发生假死时要立即抢救。待仔猪全部产出后要安排仔猪吃初乳,初乳的营养丰富,尤其是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可使仔猪获得母源抗体,对于提高初生仔猪的抗病能力意义重大。

4、加强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的各项生理功能的发育还不完善,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患病或死亡,因此要加强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这是提高初生仔猪成活率的重要工作。仔猪在出生后在1-2h内让其吃上充足的初乳。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仔猪,要通过人工辅助的方式让其吃上初乳。仔猪在最初吃奶时要安排仔猪在固定的乳头吃奶,原则是让弱小仔猪在靠前的乳区吃奶,体质较强的在靠后的乳区吃奶,可以保证同窝仔猪均匀、健壮的成长。对于母猪产仔数较多或者母猪无乳、少乳的情况则要及时的安排寄养的工作,以确保每头初生仔猪都能吃上充足的乳汁。

仔猪在出生后要注意预防发生缺铁性贫血,可在出生后3天内注射补铁补血剂,10天后加强注射1次。另外,还可在仔猪出生后使用抗生素来预防仔猪发生腹泻或者呼吸系统疾病,一般在仔猪出生后的1、7、21天可肌注长效土霉素。另外,还要根据本场的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下痢是初生仔猪的常患病,也是导致初生仔猪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除要对母猪进行接种外,还要加强初生仔猪的管理工作,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如果发现仔猪患病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尽快让仔猪痊愈,减少经济损失。

做好初生仔猪日常的护理工作。因初生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发育不全,适应力较差,抵抗力较弱,尤其在寒冷季,易出现冻死、压死的现象,因此要加强护理,做好产房的保温、防冻、防压死的工作,这是提高初生仔猪成活率的关键。

提高新生仔猪成活率的方法技巧
养好新生仔猪是养猪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要有先进的养猪设备配合使用,还要掌握相关技术知识,新生猪仔的死亡一般情况下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1.压死;2.冻死;3.初乳不足因饥饿造成死亡;4.低血糖;所以我们就需要针对这几个方面做好相应措施。
1.保温防压
新生仔猪(尤其是弱仔)皮下脂肪很薄,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差,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这些仔猪很容易被冻死。此外,弱仔体重较小,体力较差,行动不灵便,很容易被母猪压死,所以,我们在生产实践中,要特别加强对个别弱仔的护理。防止被母猪压死。
2.固定奶头,吃足初乳
建议在母猪分娩过程中,最好收集一些初乳(50—60ml,每个奶头不超过5ml),放奶前,每头弱仔服5—10ml,用以增强弱仔的体力。在护理初生仔猪时,要力争使弱仔吃母猪前面的奶头,此外,为了增强弱仔的竞争力和减少应激,对个别弱仔,我们可以暂不剪牙,不断尾。
3.强心补液
25%的葡萄糖10ml、樟脑2ml、青霉素15万单位、链霉素10万单位或庆大4万单位,混合腹腔注射,每天两次连用2天,腹腔注射时,应注意以下事项:A.针头与仔猪腹部要垂直,B.注射部位与针头要用5%的碘酊或75%的酒精严格消毒,最好一个猪一个针头。
4.交叉寄养
把同期所产(产仔间隔不超过3天)的仔猪的弱仔挑出(最少吃过6次初乳)集中起来,找一头泌乳性能较好的母猪带养。

怎样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方法


主持人:早上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我是田园。为充分发挥生猪遗传潜力,确保猪肉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养殖场户增收,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提出了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我们今天就邀请到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博士,继续为听众朋友们介绍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现在王教授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王教授,您好!

专家:田园,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在上次的节目时间里呢,王教授首先为听众朋友们介绍了种母猪的选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种母猪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己的饲养管理水平和条件,选择合适的父母代母猪。还要了解不同品种猪的繁殖性能特点,注重个体选择和所选母猪的健康状况。提高母猪繁殖力,除了科学选择好后备母猪外,适时配种与淘汰、实现各阶段精细化饲养也是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实现繁殖母猪高产高效养殖的技术关键。王教授还按照不同的饲养阶段介绍了后备母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节目的最后呢您还介绍了哺乳母猪接产和难产的处理要点,哺乳母猪饲养管理还有哪些要点需要我们掌握呢?

专家:还有就是固定奶头,固定奶头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仔猪吃到初乳。关于吃上初乳,我们要求小猪在出生24小时之内要固定奶头吃上初乳。吃上初乳后把仔猪放入保育箱,进行仔猪保温,这是关于固定奶头的事。

还要做好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严格按饲养标准和需要量饲喂哺乳母猪;一般日喂3次,夏季炎热天气可以在晚上增加一次。一定要保证充足清洁饮水的供给;泌乳期母猪饲料结构要相对稳定,特别要注意不喂发霉变质和有毒饲料。

再一个就是断奶时间的问题,要根据仔猪的体重决定断奶时间。条件好的猪场,如果保育舍的温度可以保证,而且有比较好的仔猪料,可以选择在28天左右断奶,不主张在中小规模猪场21天以前断奶,断奶体重要求不小于7千克。在夏季或冬季,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在夏天特别热的时候或者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可以适当晚断奶几天。所谓的28天左右断奶,也就是说现在生产工艺以周来进行,也就是4周,实际情况来讲超不过28天,平均24、25天就可以断奶,关键是考虑断奶仔猪的体重。这是断奶仔猪体重的问题。

提供良好猪舍环境。猪舍内和猪床上要保持温暖、干燥、卫生、空气新鲜,每天清扫猪栏,坚持每2~3天用对猪没有副作用的消毒剂喷雾消毒猪栏和走道。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保持安静的环境条件。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大家介绍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做客我们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王爱国教授。在刚才的节目时间里,王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我们已经说到了母猪生出小猪了,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下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吧。

专家:好的。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好防冻保温工作。对刚生下来的小猪,挤压和低温是主要的不利因素,产房里大猪怕热,小猪怕冷,产房里适温在20℃左右,大猪比较适合。对小猪来说,仔猪刚出生以后,要求的所适宜的温度在32~34C左右,这就是一个矛盾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在舍内设置仔猪保温箱,箱内吊250瓦的红外线灯,灯距箱底面40厘米左右,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箱内铺电热板或热水保温板。

第二要加强分娩护理,减少仔猪死亡。主要做法是正确推算母猪的预产期,母猪产前1周到产后1周要加强护理,昼夜值班护理;在分娩舍内设置护仔栏,以保护仔猪和限制母猪活动。

要保证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最好是出生头一天就吃上,增强机体免疫力。对弱猪一定要采取人工辅助哺乳的方法,直到仔猪能自己站立吃乳。要求在3日内必须固定好奶头。母猪的乳头前后泌乳量是有一定差别的,固定奶头要考虑弱小仔猪固定在前中部乳头,前中部泌乳量好一些,保证全窝仔猪均匀发育。

主持人:嗯,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哺乳仔猪在饲养管理上,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防冻保温工作,另外要加强分娩护理,保证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还要固定奶头,保证全窝仔猪均匀发育。王教授,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还有其他的技术要点吗?

专家:有。我们通常讲母猪在它的一生当中不是总下大窝,还有小窝,大家知道母猪的奶头是固定的,是6对还是7对,每窝的产仔数有时多有时少,比如它只有12个奶头,它这窝下了13只甚至14只,另外的猪尽管奶头多但只下了7,8个怎么办,这就需要调整,就是寄养技术。如果产仔过多而无力全部哺育时,应将多余仔猪寄养给其他母猪代养,就是仔猪寄养。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适应问题,寄养时,感觉不出来是外面进来的。一般来讲在被寄养仔猪身上涂沫药物或保姆猪粪尿,这样其他仔猪认为它们是同一窝的,避免打架。

还要注意补铁、补料问题。在仔猪生后2~3天,给每头仔猪肌注补铁100~150毫克,预防缺铁性贫血,有利于提高仔猪断奶成活率。仔猪生后7天左右,可以饲喂开食料,主要目的是让仔猪认料,有助于将来母猪的奶不够时,可采用饲料,更重要的是提高仔猪断奶重。

还要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

主持人:我们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呢?

专家:一是通过补料,做好饲料与饲喂方法过渡。仔猪7~10日龄时可开始诱食,每天投料5~6次,少喂勤添,及时清除剩余料,特别要注意清洁饮水的供给问题。

二是做好环境条件过渡和合理转群。断奶时可赶走母猪,在原栏留下小猪进行保育;这样就避免了断奶仔猪转群时的应激问题。

三是调节畜舍温、湿度。在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温。在夏季,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干燥。

四是调教仔猪定点排便,固定采食、躺卧、排便,三点定位,主要目的是便于管理,减少疾病传播。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小公猪去势,肥公猪要去势,去势早一些较好,小公猪在7~10日龄进行阉割。补料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把料补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145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