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泥鳅是营养丰富的水产动物,自古都是人们餐桌上的珍品佳肴,泥鳅养殖产业也因此发展迅猛,且前景越来越好。但随着泥鳅养殖产业的逐渐壮大,病害也逐渐呈现易发频发态势,特别是随着春夏季水温逐渐升高,池水易恶化,病害易发,因此,应全力做好此阶段的病害防治工作。

真菌性疾病防治

水霉病

由于鳅体受伤,开春后易感染水霉病。症状为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

防治方法:①用2%~5%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分钟~10分钟;②也可用浓度为10mg/L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5分钟~30分钟,即可治愈水霉病。

鳃霉病

由鳃霉菌感染泥鳅鳃而引起。症状为病鳅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黏液增多,鳃上有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镜检可见鳃上有大量霉菌。

防治方法:①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②用碘制剂配合食盐水全池泼洒,可同时杀细菌和灭真菌;③内服水霉药与杀菌药。

寄生虫疾病防治

小瓜虫病

由小瓜虫寄生到鳅体上引起。症状为病鳅皮肤、鳍、鳃等处布满囊泡,表现为许多小白点,由于虫体的破坏和继发性细菌感染,使得病鳅体表黏液增多,鳍条腐烂,病鱼消瘦,游动异常,最后窒息而亡。

防治方法:①放鳅苗前,用15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浸洗10分钟~15分钟;②全池泼洒福尔马林,使池水呈15毫升/立方米~25毫升/立方米浓度。隔天遍洒1次,共泼药2次~3次;③降低水位,提高水温,在水温28℃以上时,小瓜虫停止增殖,自行脱落。

车轮虫

主要由车轮虫寄生于泥鳅鳃、体表引起。症状为病鳅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有的在池边狂窜。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鳅苗、鳅种的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②鳅种用3%食盐水浸泡10分钟~15分钟;③每立方米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使池水呈0.7毫克/升浓度;④用车轮速杀(高碘酸钠溶液)全池泼洒,夏花用量减半。

三代虫

主要由三代虫寄生于泥鳅鳃、体表引起。症状为鱼体瘦弱,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表和鳃丝黏液增多,严重者鳍、鳃瓣边缘呈灰白色。

防治方法: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②鳅种放养前用5%食盐溶液浸洗5分钟~10分钟;③用浓度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分钟~15分钟;④按照每千克泥鳅用0.05毫克甲苯达唑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5天;⑤每立方米水体用0.2克~0.3克高效敌百虫,先用水稀释5000倍~6000倍,然后全池泼洒;同时每千克鱼体重用2g驱虫净拌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

细菌性疾病防治

肠炎病

由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症状为病鳅行动迟缓,停止摄食,头部乌青,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肠道紫红色,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①勤换水,保持池水水质清新;②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③每千克饲料用20克干制穿心莲粉,拌料投喂,连用5天~6天;④每立方水体使用0.04克~0.07克30%二溴海因,全池泼洒1次,同时每千克泥鳅用60毫克大蒜素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3天~5天;⑤每立方米水体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0.5毫升~2毫升,全池泼洒,1天1次,连用3天。

打印病

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点状亚种感染而致。症状为病鳅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

防治方法:①用1毫克/升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②用0.3毫克/升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③用2毫克~4毫克/L的五倍子全池泼洒;④或用漂白粉和苦参交替治疗法:第一天,每立方米水泼洒1.5克漂白粉,第二天,每立方米水用5g苦参熬成的溶液,全池拨洒,连续3次交替使用,用药6天。

白尾病

由白皮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症状为鳅体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不久即死亡。

防治方法:①注意拉网、捕捞、运输操作要细心,尽量不要损伤泥鳅体表;②保持池水清爽。不使用未发酵的粪肥,每月用生石灰全池泼洒;③将有效氯30%的漂白粉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毫克/升。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毫克/升,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其它疾病防治

曲骨病

病鳅背骨弯曲,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防治方法:①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②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气泡病

主要由于池塘底质过厚,水质肥度大,水中的氧气或其他有害气体过饱和,通过渗透进入鳅体、鳍内和肠道内,造成泥鳅体内气泡积聚,从而导致病鳅在水面上浮动,有的已失去活力。

防治方法:①换水。换掉池中1/3的水体以减轻水体的肥度;②使用改底药物对池底进行改良,分解池底的残饵及排泄物,降低池底释放的气体的浓度;③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调节鱼体内外渗透压;④使用二氧化氯0.3毫克/升,对水体进行消毒,3天后用EM原露加塘水培养8小时后稀释全池泼洒。

发烧病

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泥鳅焦燥不安,互相纠缠而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减少放养密度,发现发病立即更换或补充新鲜凉水;②发病后可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

敌害生物防治

泥鳅的主要敌害生物有蛙类、水生昆虫、鸟类及凶猛肉食性鱼类。

防治方法:①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捞除;②进水口要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进水时进入池中;③及时驱赶鸟类等飞禽。


相关阅读

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的诊断方法



泥鳅发病以后,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因此,要及时诊治其病害。正确诊断泥鳅病是有效防病治病的关键技术,必须首先对有病的泥鳅进行正确的检查和诊断,才能对症下药,鳅病的诊断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1.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诊断鳅病提供依据。

泥鳅患病后,不仅在身体上表现出症状,而且在鳅池中也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现象。如有的病泥鳅身体消瘦、柔弱,食欲减退,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手抓即着;有的病鳅在池中表现出不安状态,上下窜跃、翻滚,在洞穴内外钻进钻出;有的体表黏液脱落等。这些情况可能就是泥鳅发病了。诊断时应细心观察,一般先仔细观察鳅群体症状,再观察个体症状。

同时,有无有毒废水流入养鳅池,投饵、施肥是否过多而引起水质恶化,并对水温、水质、pH、溶氧和以前发病及用药等情况做详细调查。现场调查是诊断鳅病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2.鳅体检查

一般采用刚死没有腐烂变质或者是快死的病鳅或者是病害症状明显的病鳅,鳅体应保持湿润,方法是按照先体表后体内、先目检后镜检的顺序进行。

(l)体表检查将病鳅置于瓷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睛、体表、肛门、尾部等处细致观察。大型的病原体通常很易见到,如水霉、车轮虫、小瓜虫等。小型的病原体,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根据所表现的症状来辨别。如泥鳅背部表皮出血发炎,严重时溃烂掉鳍条,为赤鳍病;鳅体特别是尾部出现圆形大小不一的红斑,严重时可看到骨骼,则为打印病等。

(2)体内检查体内检查以检查鳃为主。解剖鳅体,取出鳃,从前看到后是否有寄生虫,然后根据观察到的虫体及数量,确定可能为何种寄生病。

在诊断过程中,应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和鳅体检查的情况综合分析,找出病因,做出正确的诊断,制定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百合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有绵腐、立枯、病毒、叶枯、黑茎病。

防治:①搞好种球消毒,②轮作换茬,③清沟沥水,④清除杂草,⑤增施PK肥,拔除病株烧毁,用多菌灵、托布津、代森锌喷淋3-4次。

(1)百合疫病

是百合常见的病害之一,多雨年份发生重,造成茎叶腐败严重影响鳞茎产量。病菌可侵害茎叶、花和鳞片。茎基部被害后盛水渍状缢缩,导致全株迅速枯萎死亡。叶片发病,病斑水渍状,淡褐色,呈不规则大斑。发病严重时,花、花梗和鳞片均可被害,造成病部变色腐败。

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②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地块栽培或采用高厢深沟或超垄栽培,要求畦面要平,以利水系排除;③种前种球用1:500的福美双或用40%的甲醛加水50倍浸种15分钟;④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开沟排水;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料,提高抗病力,使幼苗生长健壮;⑤出苗前喷1∶2∶200波尔多液一次,出苗后喷50%多菌灵800倍液23次,保护幼苗;发病初期喷洒4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或深埋,病区用50%石灰乳处理。

(2)病毒病

受害植株表现为叶片变黄或发生黄色斑点、黄色条斑,急性落叶,植株生长不良,发生萎缩。花蕾萎黄不能开放,严重者

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①选育抗病品种或无病鳞茎繁殖,有条件的应设立无病留种地,发现病株及时清除;②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施磷肥、钾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生长期及时喷洒10%吡虫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抗蚜威超微可湿粉剂2000倍液,挖制传毒蚜虫,减少病虫传播蔓延。③发病初期喷洒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

(3)防治灰霉病

①选用健康无病鳞茎进行繁殖,田间或温室要通风透光,避免栽植过密,促植株健壮,增加抗病力。②冬季或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并烧毁,及时摘除病叶,清除病花,以减少菌源。③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7008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为防止抗药性,应提倡合理轮换交替使用,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4)3防治细菌性软腐病

①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百合。②必要时喷洒30%绿得宝悬浮剂4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

(5)防治基腐病

1)可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以抑制土壤中有害微生物。2)合理轮作。3)及时清除病株。4)保持通风,避免高湿和过热。5)种球消毒,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35小时,防效明显。6)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防霉宝2号水溶液粉剂8001000倍液。

9、虫害防治

常见虫害有:蚜虫、金龟子幼虫、螨类。

蚜虫危害,常群集在嫩叶花蕾上吸取汁液,使植株萎缩,生长不良,开花结实均受影响。防治方法:①清洁田园,铲除田间杂草,减少越冬虫口;②发生期间喷杀灭菊脂2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蚜虱净,大功臣。金龟子幼虫可用马拉硫磷、锌硫磷。螨类可用杀螨剂。

甲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正常情况下,甲鱼活动自如但又胆小怕惊,不论稚鳖、幼鳖、成鳖还是亲鳖;它们都喜欢在池坡上或食台上晒太阳,稍有惊动就爬入水中。如果发现它们集结爬伏于食台或池坡上,或在水面上浮动,见人和其它干扰不惧,行动迟缓,眼睛半张半闭,均是发病的表现。据报道,鳖患病的死亡率,一般以1龄鳖最高,约为10%,2龄鳖为5%,3龄以上的鳖疾病显著减少,病势也显著减轻。
鳖病可分为传染性鳖病、浸袭性鳖病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鳖病三大类。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疾病防治方法。
(1)传染性鳖病:凡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鳖病称为传染性疾病。
①红脖子病
俗称颈肿病。又称俄托克病、阿多福病。
病原:产气单孢杆菌
病症:此病的主要特征是咽喉部及颈部肿胀,红肿的脖子伸长而不能缩入壳内,腹部出现红色斑点,肌肉水肿,行动迟缓,而浮于水面,时而匍匐于陆地,人走近也不逃避。病情严重时,口、鼻出血,肠道发炎糜烂,全身红肿,眼睛浑浊发白而失明,不久即死亡。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对各阶段鳖都有感染发生,传染极快,往往造成大批死亡,死亡率一般为20—30%。流行地区甚广,是养鳖生产中最可怕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在早春至初夏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这可能是因为刚过冬天的鳖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抵抗力下降所致,病原菌侵入机体的途径可能是经过消化道。
防治方法:时常注意保持水质清新,勿使病鳖混入,及时清除残饵,能减少该病的暴发流行;如发现病鳖,应立即捞出,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的鳖应埋掉,池塘用生石灰消毒(每亩水面15—20公斤);用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拌入饵料中投喂,按每公斤体重,第一天用药0.2克,等2—6天减半计算,6天为一疗程,病情较严重时,可选用金霉素或氯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公斤鳖一次注射15—20万国际单位,连续注射2—3天,每天一次;用病鳖的病变组织(肝、脾、肾)做成疫苗,混入饵料中投喂,或进行腹腔注射,剂量为每公斤鳖使用1—2毫升,可使鳖体产生免疫因子,预防此病的发生。
②腐皮病
病原及病因:从病原菌中可分离出气单孢菌、假单孢菌等数种细菌,但很可能是由气单孢菌所引起。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鳖与鳖之间互咬或所受到的外伤感染病原菌后,毒素使受伤部位周围皮肤组织腐烂坏死的缘故。
病症:鳖的颈部、裙边、四肢、尾部等处皮肤腐败,溃烂,皮肤组织坏死而变白发黄,进而溃疡。严重时,颈部肌肉和骨骼露出在外,四肢皮肤烂掉,爪也脱落,骨骼外露,裙边溃烂。
危害、流行:此病大小鳖都有发生,且常年可以发生,多发于鳖的活动期。主要是影响鳖的生长,如果发展到颈部的骨骼露出,死亡的情况较多。
防治方法:合理放养,注意保持池水清洁,防止鳖体受伤,以免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发现此病,要进行隔离治疗,用10ppm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药物浸洗病鳖48小时;每周用2—3ppm漂白粉液对鳖进行药浴,能预防此病的发生。
③赤斑病
病原:产气单孢菌
病症:腹部出现红色斑块,腹甲发红发肿,甚至发生腐烂露出腹甲骨板,咽喉部红肿。严重时,全身性充血、出血,肝紫黑色,肠道充血,病鳖反应迟钝,拒食,常钻进草丛。
危害、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幼鳖、成鳖和亲鳖,稚鳖期较少发生。流行季节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正值冬眠苏醒时。
防治方法:鳖赤斑病的发生常与水质、饵料及水温等环境及鳖本身体质状况有关,故应以防为主。如加强饲养管理,调节好水质,使鳖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越冬前,在饵料中拌喂呋喃唑酮,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发病的个体每公斤体重可用20万国际单位的硫酸链霉素进行腹腔注射,一周后可基本痊愈。
④疖疮病
病原:产气单孢杆菌
病症:发病初期,在颈部、背甲、腹甲、裙连或四肢等处出现1—2个疖子,随病情的发展,疖子逐渐篚,直至表皮破裂,黄白色的内容物散落水中,留下一个孔穴,孔穴边缘部充血,伴有轻度流血。病鳖不食不动,常伏于食台上,体质日渐消瘦,直至死亡。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对象是稚鳖,幼鳖偶有发现。传染性强,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从发病至死亡一般要一周以上。流行于稚鳖摄食活动期。
防治方法:首先挤出疖疮(表皮未破的用针划开后再挤),然后将病鳖置于2—3%的盐水溶液内浸泡15分钟,也可同时注射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素药物。防止细菌的第二次感染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对鳖进行治疗后,还需用2—3ppm漂白粉对池水进行消毒。
⑤白点病
病原: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
病症:全身体表出现白色斑块,并且溃烂,尤以后肢基部腹面及尾部腹面严重,四肢腐烂,骨骼露出,临近死亡的鳖体表皮膜脱落,常浮于水面,头、颈半伸半缩,游泳缓慢,很快即死亡。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一个月内的稚鳖,传染性极强,一天之内可使全池鳖发病,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稚鳖放养前要用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5—10分钟,防止带入病菌;发病的个体采用盐水(2—3%)及庆大霉素(每斤水5万国际单位)的混合液浸泡15分钟后,再日晒1—2个小时,即可治愈。同时对饲养池内未发病的个体用漂白粉(10ppm)浸泡消毒,方法是先将池水排至10厘米左右,再施放漂白粉液,半小时后加水至原水位。
⑥出血病:
病原:目前认为可能是由过滤性病毒引起,产生出血症状后,再由气单孢杆菌二次感染致使病情加重。
病症:腹甲出现血斑或出血点,背甲出现溃烂状增生物,溃烂出血,咽喉腔上下壁的群毛状小突起(鳃样组织)出血和肠粘膜溃疡,肾脏、肝脏也呈出血性病变。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防治方法:发现病鳖应立即隔离,防止蔓延。可用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口服或涂擦,参照治疗红脖子病的方法进行,有一定的效果。
⑦白斑病(毛霉病、白霉病)
病原:是藻状菌目、霉菌科、毛霉属的一种霉菌。
病症:患病初期,有裙边部位出现白色斑点,以后逐渐蔓延至四肢、颈、尾等处,病灶处扩大成一块块的白斑,使得表皮坏死,产生部分溃疡,并逐渐剥离。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稚、幼鳖,常年均可发生。流水池和循环水槽中养殖的鳖,特别容易感染此病,受过擦伤的皮肤可能成为感染的门户。一般情况下死亡率较低,但当霉菌寄生到咽喉时,则可影响呼吸而死亡,并影响鳖的生长和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由于这种霉菌在流水中有迅速繁殖的倾向,而在肠水中其生长会受其他竞争细菌的存在而被抑制,所以经常保持池水一定的肥度,使之呈绿褐色,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放养,捕捞和搬运等操作时要小时,勿使鳖体受伤;对受伤后的鳖或病鳖可用1%的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软膏涂擦患处,能防止此病的发生;也可用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或3—4ppm的亚甲基蓝溶液浸泡病鳖15分钟,能有效地治疗此病;池内可用福尔马林溶液(100ppm)或孔雀石绿溶液(2ppm)消毒。
⑧水霉病
病原:是水霉属的一种水霉菌。
病症:病菌在鳖的体表尤其是四肢基部和颈部大量寄生,形似棉絮状,有时菌丝上粘有污泥,患病个体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对稚、幼鳖危害较严重,发病率不太高,但有时也成批发生,如不及时治疗,也可造成死亡,发病多在低温季节,主要通过擦伤的皮肤感染。
防治方法:鳖在放养、捕捞和运输时,操作要小心,避免皮肤受伤;经常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保持环境安静,让鳖爬到池坡上晒太阳,可杀死部分霉菌;病鳖可用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鳖15—20分钟,或用3—4%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采用2ppm的孔雀石绿进行全池消毒,或用0.4‰的小苏打和0.4‰的食盐合剂全池泼洒,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2)侵袭性鳖病
由寄生虫引起的鳖病称为侵袭性鳖病。现已发现鳖的寄生虫有15属15种,包括蛭类、螨类、吸虫类和原生动物等。它们寄生于鳖的体表或内脏中,带来严重的危害。如寄生在输卵管中的螨类可造成输卵管炎;盾腹吸虫可使鳖肠穿孔;后睾吸虫和端吸虫可造成胆囊炎和胆汁浑浊。
目前对体内寄生虫的防治尚缺乏研究,对体外寄生虫病的治疗,可采用8ppm的硫酸铜或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0ppm的漂白粉溶液浸洗30分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常见的寄生虫病有以下两种。
①累枝虫病(吊钟虫病)
病因:系由纤毛虫类的一种累枝虫附生所引起的。
病症;病鳖的四肢、背、腹甲和颈部等处呈现一簇簇的白毛,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象吊钟一样带柄的累枝虫。当池水呈绿色时,虫体被染成绿色,所以病鳖身体也呈绿色。病鳖食欲减退,被寄生处易引起组织溃烂,身体日渐消瘦,严重者也会死亡。
防治方法:用1ppm的漂白粉溶液浸洗24小时,或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可收到较好效果;用8ppm的硫酸铜溶液或7ppm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浸泡病鳖30分钟,一天一次,一周即可治愈。
②鳖穆蛭病
病因:由鳖穆蛭的后吸盘附在鳖的体表,常在裙边和四肢腋下等处呈群体分布,吸食鳖的血液而引起鳖发病。
病症:大量寄生会使鳖体消瘦、疲倦乏力,食欲减退,四肢及颈部收缩无力,反应迟钝,喜上岸不愿下水。此病流行较广,感染轻者,会降低鳖的生长速度与繁殖能力,并引起其他继发性疾病;严重者在鳖体上寄生达几十至一百个以上,引起鳖长期的外源性失血,导致体内营养急剧消耗而死亡。
防治方法:让鳖在安静的环境中晒背,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并定期用生石灰消毒水体,使蛭不能在碱性环境中生存;病鳖可用10%的盐水浸泡10分钟,并用0.5ppm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03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菱塘套养泥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