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

品种名称中华蜜蜂

分类 蜜蜂
关键词 中华蜜蜂、地方品种、东方蜜蜂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中华蜜蜂又称中蜂。属于东方蜜蜂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除新疆尚未发现中峰外,其它各省、市、自治区都有野生中峰分布。

外貌特征:蜂王体长14~19毫米,前翅长9.5~10毫米,头胸、腹宽度比为95:116:125。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黄色混合短绒毛。雄蜂体长11~14毫米,前翅长10~12毫米,喙长2.31毫米。头、胸、腹宽度比112:140:129。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工蜂体长10~13毫米,前翅长7.5~9毫米,喙长4.5~5.6毫米。头、胸、腹宽度比96:101:106。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黄色,但小质片有黄、棕、黑三种颜色。全身被灰色短绒毛。

根据中华蜜蜂分布地区、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大致可将中华蜜蜂分为5个类型:

东部中蜂:工蜂全长11~12.5毫米,喙长5~5.3毫米,前翅长8.1~8.75毫米,宽3~3.1毫米,腹部体色黑黄相兼。巢房内径4.7~4.9毫米,蜂王在繁殖期日产卵量平均700~1100粒。能适应冬冷、夏热、蜜源种类多但零星分散的生态条件,能利用早春及晚秋蜜源;抵抗蜂螨及护巢能力强。东部中蜂分两广型、湖南型、云贵型、华北型、东北型。

海南中蜂:工蜂体长10~11毫米,喙长4.65~4.7毫米,前翅长7.79~7.92毫米,宽2.9~2.95毫米,工蜂巢房内径约4.6毫米,是个体最小的一个品种。工蜂的足及腹部呈黄色,小盾片黄色,腹节背板除冬季棕黑色外,其他季节以黄色斑为主。维持群势约1.5千克,分蜂性强,易发生迁徒。分布于广东、海南。

阿坝中蜂:工蜂体长12~13.5毫米,喙长5.3~5.6毫米,前翅长8.8~9毫米,工蜂巢房内径4.9~5.1毫米,是个体最大的一个品种。工蜂的足及腹部呈棕黑色,小盾片棕色,腹节背板除夏季有一部分黄斑外,其他季节以黑色为主。维持群势2~3千克,分蜂性弱,极少发生迁徙,蜂王产卵趋势稳定。分布在西南部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的四川阿坝、甘孜两地区。

西藏中峰:工峰体长11~12毫米,喙长约5.1毫米,前翅长约8.6毫米,宽约3毫米,体色灰黄色或灰黑色,腹部细长。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的察隅河、西洛本河,苏斑里河、卡门河的河谷地段,海拔在2000~4000米之间,以墨脱、察隅、错那等县较多。

相关推荐

中华蜜蜂规模化科学养殖技术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中国境内东方蜜蜂的总称,广泛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南方的丘陵、山区,多为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在被人类饲养以前,它们一直处于野生状态。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中蜂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也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中华蜜蜂规模化科学养殖技术,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1.用活框式蜂箱饲养中华蜜蜂

活框式蜂箱饲养中蜂即土蜂洋养法,就是用饲养意蜂的方法来饲养中蜂,参照意蜂的蜂箱,选择适合中蜂饲养的蜂箱、巢框、巢脾等用具,将中蜂过箱到新蜂箱里,选择在晴天无风、室外温度不低于20℃的傍晚进行过箱。这种方法为转场放蜂、用机具取蜜、一年多次取蜜、开箱检查、蜂病防治等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奠定了基础。

2..小转场放蜂

传统的中蜂饲养方法是坐地放养,蜂群规模大了,坐地放养蜜源就少了,就不能采到更多的蜜。根据中蜂的地域性特点和不同地区蜜源植物的分布,以及同种植物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几个流蜜期的因素,可采取中蜂小转的饲养技术,增加产量。

(1)转场调查。转场前要对新场地的蜜源、蜂群陈列的地点进行详细的调查落实,并根据路途的长短选择好运输工具和运输时间。

(2)转场途中的管理。运蜂时间尽量选择晚上,装车时巢脾的朝向与车辆前进方向平行。装好车后,应立即起运,行走20分钟后,停下来检查一下,再行走。

(3)蜂群到达新场地的管理。蜂群到达新场地后,趁黑夜或清晨,将蜂箱迅速放到事先备好的场地,停放一会儿,等蜂群安静下来后再间隔分批打开巢门,为防止蜂群飞逃,到新场后的第二天就要对蜂群做一次全面检查。

3.培育优良蜂王

选育优良蜂王,对于蜂群的复壮和提高蜂群的生产性能,增加蜂蜜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用蜂王产卵力强、蜂群壮、采集力强的蜂群作为种群培育蜂王。由于中蜂有分蜂的习性,要选用分蜂性弱的新王,最好在晚秋育成新王更换老王,以控制来年春天蜂群分蜂,并保持全场蜂群全年使用新蜂王。

4.野生中蜂的收捕

收捕野生中蜂,是补充蜂群、扩大规模、省力、省钱的一种好方法。诱蜂应选择分蜂季节进行,在外界蜜源缺乏或病虫害猖狂时,也容易诱到中蜂群。诱捕野生蜂群的蜂箱要干净、干燥、不透风、没有异味。蜂箱放在屋檐前、大树下,或放在石岩下等地势较高的地方。定时检查是否有蜂群进箱,若进箱,等傍晚蜜蜂归巢后,即可关闭巢门搬回,过箱后将诱蜂箱再放回原处,可继续诱捕野生蜂群。

5.适时取蜜

推广摇蜜机取蜜法,适时取蜜。这种取蜜法既能提高中蜂蜜的产量,又可保证中蜂蜜的质量。进入流蜜期,视进蜜情况确定取蜜时间,一般在晴天的上午取蜜,当巢脾上的蜜房已储满,部分蜜房封盖或大部分蜜房呈鱼眼状凸出时就可取蜜。过早取蜜,分离出来的蜂蜜水分多,质量差,容易发酵。过晚把蜜取出来,又无空脾加进巢内,工蜂采回的花蜜无处存放,会影响工蜂的积极性,降低蜂蜜产量,还容易引起分蜂热,所以要及时取蜜。用摇蜜机取蜜时包括清扫场地、脱蜂、割蜜盖、用摇蜜机分离蜜等几个程序。

6.加强中蜂群的管理

(1)分蜂热的预防与解除。及时更换新王,淘汰劣质蜂王,控制蜂群的群势;抽调大群的封盖子脾补助弱群,弱群的小子脾调给强群;积极扩大生产,适时加巢框、上继箱,加重工蜂的工作负担;采取人工分蜂等方法,有效地抑制分蜂。

(2)防止盗蜂的方法。盗蜂是食物竞争的表现,可在中蜂种群之间发生,也能在中蜂和意蜂之间爆发。选择蜜源丰富的地方放蜂,常年饲养强群,留足饲料,防止中蜂群之间发生盗蜂事件。中蜂和意蜂不同场饲养,相邻两蜂场应相距2.5公里以上,防止意蜂盗抢中蜂。

7.加强中蜂病虫害的防治

中蜂在活框规模化饲养中,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就会出现蜂病多、群势小的现象。

(1)加强中蜂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选用抗病新王,保证饲料充足,饲喂强群;做好卫生消毒工作,焚烧患病蜂群。

(2)做好中蜂天敌的防治工作,主要防治蝗虫螟、胡蜂、蚂蚁、蟾蜍、蜘蛛等中蜂天敌。

(3)蜂群要远离环境污染区,防止中毒事件发生。

中华蜜蜂病害防冶:囊状幼虫病与欧洲幼虫腐臭病


中华蜜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在西方蜂种没有进入之前,中华蜜蜂的幼虫几乎没有病害。20世纪初,我国引进意大利蜂时,因缺乏严格检疫将欧洲幼虫腐臭病和囊状幼虫病带了进来,传染给了中华蜜蜂,现已蔓延至全国的饲养区,给养蜂业造成巨大损失。我们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囊状幼虫病

据对宽甸满族自治县饲养蜂群的多年观察,发生此病会引起蜂群内大幼虫大量死亡,同时导致蜂群大量逃亡,中华蜜蜂的病毒性传染病中以本病危害最大,严重时会造成全群死亡。

1.发病症状及规律

病毒感染后幼虫成囊状,在脾面上可以观察到。被感染幼虫虫体翻转,体表干黄,死亡的幼虫头部离开巢房壁、上翘,苍白无光泽、无臭味,用镊子拉出来如同一个小囊,内含液体,末端积聚透明的小液滴。封盖后死亡的接近羽化的老幼虫,工蜂会在其房盖上咬一小孔或将房盖咬开。病死的幼虫若残留在巢房,体色渐变黄褐,最后成一千片。

发病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之分,急性型在早春或晚秋都易发生。查蜂可观查到蜂脾上大幼虫大面积死亡,有较少封盖子,并且伴有成蜂增长,蜂群群势变弱,如不能及时发现与治疗,将引起蜂群飞逃。慢性型发病时蜂群采集、繁殖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幼虫发育不正常,并且出现部分染病幼虫,可以观查到不太严重的花子现象。慢性型如果不能及时查出或治疗,便会转为急性型,最终造成蜂群丧失生产力或集体飞逃。

发病高峰期与当地季节性气候和蜜粉源有密切的关系,当外界具有较好蜜粉源条件,且平均气温15~20℃时,蜂王产卵积极,蜂群孵化出大量幼虫,如果蜂、脾不对称,又受到寒流侵袭,气温变化剧烈时,保温不好的蜂群最容易感染上此病,而且多为急性型。如果以日夜温差来考量,通常温差大的山区发病率高,发病后较为严重,也不易治愈。宽甸满族自治县此病高发期多为5~8月间。

囊状幼虫病与欧洲幼虫腐臭病经常在同一蜂群内同时发生,特别是急性爆发期,群内出现大量幼虫时,蜂群的保温程度及饲喂条件较差的,易发生欧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的侵害降低了蜂群整体抗病能力,继而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发生提供了条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先发生欧洲幼虫腐臭病,继而引发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

2.防治措施

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在防治上至今未找到特效的治疗药物,只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①加强饲养管理。春秋繁殖期,特别是春繁期间,实行活框养殖的蜂场,应对蜂箱采取适当保温措施,如蜂脾两侧放上草把、缩小繁殖区空间、副盖上方加盖草帘等,达到增温保温的效果。适当撤脾,使蜂多于脾。在春繁期间,1~3框蜂的群势,主张由1框起繁,3~5框蜂由2框起繁。适当补饲,保证饲料充足。②断仔。对病群蜂可以采取换王断仔或幽王断仔。换王断仔通常在预先育王的情况下,除去病群蜂王,换入成熟王台。而幽王则是控制蜂王产卵,将蜂王用王笼囚住幽闭7~10天,消毒或治疗后,再放出蜂王继续繁殖。③严格消毒。对蜂箱、蜂具、发病群仔脾和场地进行消毒,可用石灰水泡洗蜂箱、蜂具,或用苏达水喷洒场地等。④选择抛芮蜂种。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进行人工育王,用新王替换抗病能力差的蜂群中的蜂王。⑤药物治疗。通常采用中草药治疗为主,结合一些抗病毒、病菌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效果较好。中草药治疗用贯众、金银花、甘草各1份,或野菊花、射干、贯众、生侧柏叶各1份。使用时应统计全场蜂量,将需用药量统一煎煮过滤,配制成1∶1糖浆饲喂,连续饲喂3~5天。此外,金不换、半枝莲等中草药也有一定疗效。

二,欧洲幼虫腐臭病

病原是蜂房蜜蜂球菌,此病是中华蜜蜂易患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多发于早春晚秋季节,主要为害幼虫,可致幼虫体腐烂,使蜂群失去活力及生产能力。

1.症状

2~3日龄幼虫感染死亡,死亡幼虫初期外观呈苍白色,以后变黄,尸体残余物无黏性。检查巢脾时可以看到巢脾上的空房和仔房相间成花仔脾现象,见子不见蜂,稍微重些便出现空房多于仔房。常伴随发生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

2.防治措施

该病多发生在春季,是气温变化大、喂饲保温较差所致。如果外界蜜源条件好,进行适时饲喂和加强保温,即使有少量病虫出现也可以不治自愈。对于感染程度较重的病群,可以使用菌毒陕克、百菌杀等抗菌素类药物喷脾,或掺入糖浆中饲喂。此外,应注意蜂场中提供清洁饮用水,在水中放入少量食盐,避免工蜂采集不洁净水回巢,导致并发其他病症。

蜜蜂


名称蜜蜂

分类 动物部虫类
异名 蜂尸(《山东科技报》)、蜂子(《安徽中兽医经验集》)、
来源本品为蜜蜂科动物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等的蜂尸或蜂子。

形态特征
原动物蜜蜂群,有工蜂,母蜂和雄蜂三种。工蜂形小,体暗褐色。头、胸、腹、背面密生灰黄色细毛。头有复眼1对,单眼3个,触角1对。口器发达,适于咀嚼及吮吸。胸部3节,中胸最大。翅2对,足3对,有采集花粉构造。腹末有螫针,能分泌毒汁。腹下有蜡板4对,能分泌蜡质。母蜂体较大,生殖器发达,能与雄蜂交配产卵繁殖。雄蜂较工蜂大,无毒腺和螯针,腹下蜡板和蜡腺均无。

生态环境营群居生活,每群由一个母蜂、数百个雄蜂和上万个工蜂组成。母蜂为群体的核心,专司产卵繁殖。工蜂为生殖系统不发育的雌蜂,专司采蜜、酿蜜,喂饲幼蜂、筑巢及防御等职。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采制取冬天越冬自然死亡或冻饿死亡或盗蜂斗杀死亡的工蜂或淘汰的雄蜂蜂尸,收集后除去泥土,洗净晒干,焙松研粉备用。

性能
味辛,性温。补充营养,促进生长,驱风镇痉,镇静定惊。

《山东科技报》:蜂尸喂鸡,肉蛋增产。

《安徽中兽医经验集》:治猪牛破伤风。

附方 

疗效
1、利用蜂尸喂鸡,肉蛋增产效果好。山东省刘鑫报道:蜂尸是养蜂业的大宗副产品,它来源于蜂群越冬的自然死亡及盗蜂斗杀等其他原因的死亡者。蜂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还含有三磷腺苷、维生素B及钙、磷、铁、铜等微量元素,用来喂禽是完全可行的。经他试用蜂尸喂鸡,效果很好。他每年都将蜂场内的蜂尸收集起来,除去泥土,清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晒干,或放入锅内用温火焙干,研成细末。每公斤精饲料加入20克蜂尸粉,用于喂鸡。这样每只鸡长成2公斤左右,由原来需要5~6个月缩短到3~4个月。如果喂蛋鸡,在产蛋期内由每天产1个蛋,增加到每2天产3个蛋左右或3天产4个蛋,而且蛋重也由原来平均40多克增加到50~60克(《山东科技报》)。

2、雄蜂是鸡的上等饲料。四川省孙大伦介绍:每群蜂在每个春夏季可培育出几千只雄蜂。每只雄蜂要用去相当3只工蜂幼虫的饲料,然而雄蜂都好吃不劳动,所以养蜂者常常把多余的雄蜂幼虫或成虫除去,过去常常把它们丢掉,这是很可惜的。其实雄蜂是养鸡的上等饲料,它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糖类、激素等。如把它用来养鸡,不仅生长健壮,增加抗体,少患疾病。而且可提高产蛋率20%以上(山西《鸡鸭鹅鹑鸽》1989年第239期)。
3、利用蜂尸粉代替鱼粉喂蛋鸡效果。山东省章丘市畜牧局石传林报道:他曾用养蜂业的副产品蜂尸,除去泥土,洗净、晒干研粉,按2%添加养蛋鸡,对照组用2%鱼粉,其他饲料完全相同,通过各530只产蛋鸡120天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产蛋率试验组为79.8%,对照组78.5%。说明蜂尸等量代替鱼粉是完全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饲料研究》1999年第12期,第11页)。

病例 

文献记载
①《安徽中兽医经验集》中有凤阳县高润吾介绍治猪破伤风方:黑蜂子、蜂子窝、苍耳子、透骨草各50克,同煎3碗水,外冲朱砂1钱,滤过灌服的记载。

②同书还有凤阳县高义保介绍治牛破伤风方:黑蜂子、蜂子窝、桑枝头各适量,煎水喂服,结合针灸有著效的记载。

③同书还有五河县邢荣华介绍治马破伤风方:黑蜂子、蜂子窝、透骨草各适量,煎水灌服的记载。仅供参考。

备注
因药用部分不同,特此补充记之。

中华沙鳅


[学名]: 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
[资源名称]: 中华沙鳅
[别名]: 钢鳅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8(多数为Ⅲ,8);臀鳍条Ⅲ,5;鳃耙外侧无,内侧10~12;脊椎骨35~36。体长为体高的4.0~5.1倍,为头长的3.5~3.7倍,为尾柄长的5.6~6.2倍,为尾柄高的6.7~7.4倍。头长为吻长的1.9~2.0倍,为眼径的9.2~11.8倍,为眼间距的3.6一4.2倍。体长而侧扁。头尖而侧扁。吻长,口亚下位。上、下唇皮褶发达,并与上、下颌分离。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吻端2对,口角1对。前、后鼻孔间有一皮褶。眼小,侧上位。眼下缘具有1个基部分双叉的硬刺,其末端远超过眼后缘。眼间隔凸出。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面相连。背鳍短小,无硬刺,起点至尾基较距吻端为近。胸鳍大,呈圆扇形。腹鳍起点在背鳍第1~2分枝鳍条的垂直下方。臀鳍短小,没有硬刺。尾鳍较大,分叉深,上、下叶末端很尖。鳞很小。侧线完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头部背面为黑褐色,吻端至眼前缘有褐色斑纹。背部为灰褐色。体侧浅黄褐色,腹部较谈。从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8~9条黑褐色的横斑。背鳍中部和基部各有1列深褐色的条纹,尾鳍上、下叶各有3列褐色斑纹。胸鳍、腹鳍、臀鳍为淡黄褐色,并有少量褐色斑点。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百色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长江、钱塘江、闽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中华细鲫


中文名称 中华细鲫
拉丁名称 Aphyocypris chinensis Gunther
英文名称 green chub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细鲫属
拉丁属名 Aphyocypris Gunther,186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臀鳍条3,7~8。侧线不完全,一般3~6个,纵裂鳞30~32个。下咽齿2行,23(或24)一43(或53)。体长为体高的3.7~4.1倍,为头长的3.4~3.9倍,为尾柄长的4.3~4.6倍,为尾柄高的7.2一7.8倍。头长为吻长的3.6一4.0倍,为眼径的3.3一3.7倍,为眼间距的2.5一2.9倍。体小,略侧扁。吻钝圆,吻长短于或等于眼径。口小,端位,口裂略上斜,下颔稍突出于上颌边缘。一眼大,从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等于眼后头长。下咽齿呈圆锥形,末端尖而弯曲。鳞中等大小,仅前部2一9(多数3一6)个鳞片有侧线。腹梭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无硬刺,其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胸鳍末端几达腹鳍基部,腹鳍末端接近肛门。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的后下方。一足鳍叉状。鳔2室,后室较大于前室。腹腔膜银灰色。体背部和体侧上半部为灰黑色,体侧下半部和腹部灰白色。各鳍微黄色。
生活习性 生活于水田、沟渠、池塘、湖泊中。喜集群,游泳迅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17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蜜蜂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