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寒羊体貌与特征

具有国宝之称的小尾寒羊,是我国优良的肉毛兼用型绵羊品种。它具有体型大、生长快、多胎高产和产毛量高等特点,适合农民家庭放牧和圈舍饲养。小尾寒羊主产区在山东省的菏泽、济宁、嘉祥以及与其比邻的河北、河南、江苏等省的部分县市,目前全国多数省市都有引进饲养。由于饲养小尾寒羊经济效益较好,一些不法商贩,借机以假充真,以劣充好,将其他绵羊品种昌充小尾寒羊种羊出售,给引种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将小尾寒羊的品种特征介绍如下,供饲养户在引种时鉴别。

1.体躯及体重

小尾寒羊四肢较高,前躯、后躯均发达,腰背平直,头颈较长。一般成年公羊平均体重90公斤,成年母羊平均体重50公斤;3月龄断奶公羊平均体重20.8公斤,母羊17.2公斤;周岁公羊平均体重76公斤,母羊40公斤。

2.尾部

小尾寒羊尾较小,尾脂短,公羊尾形呈圆扇形,尾外中间有一浅沟,尾尖向上反转,贴干尾沟,一般长宽各18厘米;母羊尾形很不一致,多为长圆形,尾长14厘米,最长不过23厘米,宽11.6厘米,有的尾根较宽而向下逐渐变窄,呈三角形,也有的尾尖向上翻。

3.头部

小尾寒羊头长鼻梁稍隆起,耳朵转动灵活,一般向下垂。公羊均有螺旋形大角,其角质坚实,角尖稍向外偏,也有的向内偏,称之为扎腮角。角呈三棱形;母羊有角者约占半数,但多数仅有角根,为镰刀状角、鹿角及短角。

4.毛色

小尾寒羊以自色毛为最多,占总数的70%以上,头部及四肢有黑斑或褐色斑点者次之,头部黑色或褐色多集中于眼的周围、耳尖、两颊或嘴上。小尾寒羊被毛密度小,腹部无绒毛,四肢上端毛也较少,油汗比细毛羊少。

5.繁殖特点

小尾寒羊四季发情,可常年配种。幼母羔长到4~6个月龄后即可参加配种繁殖,怀孕期5个月,产后1~3个月再次发情,一胎产多羔。除初产外,绝大多数一胎产2~4只,多者5~6只。其1~4胎的产羔率在280%以上,在世界绵羊品种中堪称最高。

6.适应性

小尾寒羊性情温顾,适应性强,抗病力也强,耐粗饲,各地均可饲养,而且放养、栏养、圈养均可。各类草、菜、作物秸秆、树叶及农副产品均可作为饲料。一只羊日食秸秆、青草3~4公斤,玉米面、小麦麸100~150克,年仅需精料投入40元即可达到科学饲养要求。

相关阅读

美蛙的特长与发育特征


受精卵经卵囊胚肠原肠形成、组织分化、器官形成,最后发育成蝌蚪。这一阶段称为孵化期。

刚孵化出的蝌蚪长5mm左右,不能摄取食物,依靠吸收卵黄营养。随着个体的不断长大,游泳能力增强,头侧面眼下方长出有分支的外鳃3对.执行其呼吸功能。卵黄吸收完毕,口部出现,开始摄取水中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

大约孵化后30d(天)、蝌蚪逐渐长出后肢;60 d左右,逐渐长出前肢。此时,蝌蚪尾部开始吸收而缩小。这段时期蝌蚪不吃食,靠吸收尾部来提供营养,持续时间1周左右,同时其口裂加深,鼓膜出现,舌也发育形成,内鳃则逐渐退化而以肺来代替其完成呼吸功能。蝌蚪在变态时期不能长时间潜入水中,而要时常露出水面或登上陆地呼吸空气。美蛙从产卵到变态成幼蛙大约需要90 d时间。

河南小尾寒羊


河南小尾寒羊是我国比较古老的地方绵羊优良品种,早在战国时期就作为贡品进贡给鲁国国君。它具有成熟早、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产羔率高等优点,其中心产区在河南的濮阳市,在焦作市、洛阳市、安阳市及南阳市等地也有分布。

河南小尾寒羊具有很好的裘用性能,主要表现在:

①皮板薄(0.62-0.79毫米),皮质轻(0.65-1.79公斤/张),制裘价值高。②毛股大小适中,花弯较多,花案美丽、毛股倒向灵活。河南小尾寒羊的被毛大体可分为三类,即裘皮型、细毛型和粗毛型。三者的比例分别为54.21%、35.43%和10.36%。细毛型的毛股根部直径不足1厘米,粗毛型在1厘米左右,裘皮型介于粗毛型和细毛型之间。裘皮型羔羊的毛股多为全花,细毛型羔羊多为半花。有花面积以细毛型为最大,裘皮型其次,粗毛型最小。

③羔皮面积大,1月龄羔羊皮可达2744.17平方厘米,2月龄为3810.73平方厘米,5月龄为6721.55平方厘米,高于我国畜产品收购的指定标准。

生产性能:

河南小尾寒羊6月龄屠宰率公羊为44.88%,母羊为49.95%;净肉率公羊为34.61%,母羊为39.87%;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粗蛋白为19.55%),脂肪含量低(粗脂肪为0.8%);肉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含量较高,肉味醇香浓郁。

外貌特征:

河南小尾寒羊属肉毛兼用型,被毛多呈白色。公羊大多有三棱形螺旋状角,母羊半数无角。头狭长,鼻梁隆起,公羊较母羊显著。耳大稍下垂,颈细,中等长,颈肩结合良好,肋骨较开张,腹稍大而圆,体躯长而深,背腰平直,尻宽略倾斜。四肢较长而健壮,蹄质坚实,呈蜡黄色。脂尾大部分呈W型,尾尖紧贴尾沟,将尾分成两瓣,垂于飞节以上。母羊平均尾宽13.4厘米,长16.37厘米;公羊较母羊略大,平均尾宽19.33厘米,长20.93厘米。侧视体型呈长方形,头及四肢下部无绒毛,腹部覆盖有细短的有髓毛。

繁殖性能:

河南小尾寒羊性成熟早,初次发情时间为165.32日龄,一般于6-7月龄性成熟,公羊5-6月龄已有成熟精子生成。一般是母羊周岁、公羊1.5岁开始配种。母羊常年发情,多在6-7月份配种。

河南小尾寒羊产羔周期短,平均每胎周期为7.19月,年产1.67胎,高于国内外多数绵羊品种。产羔率1-3胎平均为267.13%,成活率为95.49%。

犊牛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特征与综合防治


笔者在养牛场(户)调研时遇到多例犊牛顽固性腹泻,同时也听到多位养殖户反映在生产中犊牛发生腹泻后久治不愈、死亡率高,经济损失严重,深感困惑。

犊牛腹泻是多病因引起的一种常见临床疾病,分为非传染性腹泻和传染性腹泻。非传染性腹泻是指由饲养管理、营养调配不合理、饲料中毒、天气变化和长途运输等非病原因素引起的腹泻。传染性腹泻是指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常见病毒主要包括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细菌主要包括魏氏梭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寄生虫主要包括隐孢子虫、球虫和线虫。本文主要对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特征与防治对策进行介绍,供参考。

一、发病特征

1.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大肠杆菌存在多种血清型,有的会产生大量毒素,有的会破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感染脏器。其发病特点是感染早,母牛携带病原导致犊牛出生即感染,主要临床症状是:腹泻,粪便有酸臭味,呈黄色或白色,常污染患牛臀部被毛,迅速脱水,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多在7日龄内发病,可在3~5天内死亡,有的2周龄内因败血症、毒血症而死亡,可感染肺脏和关节。剖检可见小肠内有大量液体,大肠内有黄色粪便。

2.魏氏梭菌引起的腹泻发病日龄多为7~28天,常见诱因是替代乳配制不当(如加水太多或太少,没充分拌匀,加盐太多,温度太高或过低),犊牛喝乳太快,饲喂方式或饲料经常改变和天气突然变化。主要临床症状:犊牛突然死亡,腹胀、腹痛、血便、粪便带黏膜,精神委靡,有时可见神经症状,如转圈、震颤、抽搐。剖检可见出血性肠炎和肠淋巴结肿大。

3.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多种沙门氏菌可引起腹泻,常见的是鼠伤寒沙门氏菌或都柏林氏沙门氏菌。成年牛或怀孕牛发病后可见高热(40~41℃)、昏迷、食欲废绝、脉搏频数、呼吸困难,体力迅速衰竭。大多数患牛于发病后12~24小时粪便中出现血块,不久转为腹泻,粪便恶臭,间杂有黏膜,腹泻后体温下降到正常,少数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多数于5天内死亡。怀孕母牛多数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中可发现病原菌。如犊牛群内有带菌母牛,则犊牛于生后48小时内表现拒食、卧地、迅速衰竭症状,常于3~5天内死亡。尸检无特殊变化,但从血液和内脏器官中可分离出沙门氏菌。多数患犊初期体温升高到40~41℃,脉搏增数,呼吸加快,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混有黏液和血丝,一般在病症出现后5~7天死亡,死亡率可达50%。多数患犊可以恢复,恢复后体内很少带菌。病期延长时,腕和跗关节可能肿大,有的可入侵脑、肝脏、关节和其他器官,剖检可见小肠被黏膜样物质包围。

4.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轮状病毒感染上皮细胞,会导致乳汁消化和吸收障碍,犊牛会因严重脱水和酸中毒而死,发病日龄多为1~7天。发病特点为发病急,传播快。主要症状:流涎,排水样灰黄色粪便,有时粪中带血和黏膜,精神沉郁。

5.冠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冠状病毒感染肠上皮细胞也会导致乳汁消化和吸收障碍,犊牛会因严重脱水和酸中毒而死。发病特点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日龄多为7~21天。主要症状:突然腹泻,有时粪中带黏膜和凝乳块,脱水严重,冠状病毒可感染肺脏,引起呼吸道症状,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时病情加剧。

6.隐孢子虫引起的腹泻由隐孢子虫寄生于肠黏膜引起,1~4周龄犊牛多发,5~16日龄为高发期,可导致水样腹泻,粪便呈绿色,可能带血,引起急性死亡,死亡率较高,多发生于大中型牛场。

7.球虫引起的腹泻球虫在牛场中普遍存在,应激因素会诱发球虫病。牛因摄食被球虫卵囊污染的饲料或水而感染。该病春季多发,特别是雨季。患牛病初精神沉郁,粪便稀薄稍带血液,7~10天后症状加剧,食欲废绝,消瘦,精神委靡,喜躺卧,体温达40~41℃,反刍停止,稀粪带血、恶臭。发病末期,患牛粪便呈黑色,几乎全是血液,体温下降,严重者死亡。

二、预防措施

母牛妊娠后期要供应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饲料。临产前对牛舍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接产时,母牛的后躯、外阴和所有接产用具均用1%新洁尔灭清洗消毒,助产人员要修剪磨平指甲并用0.1%新洁尔灭刷洗手臂。犊牛出生后,先用5%碘酊浸泡消毒脐带断端,1~1.5小时后喂给初乳,乳汁温度控制在36~37℃,每次2千克,切忌喂得过多或过少。犊牛出生24小时后肠道吸收抗体的能力基本消失,此时喝初乳提高被动免疫力的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犊牛舍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犊牛床、犊牛栏、运动场应定期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雾消毒。饲槽、奶桶、乳嘴等用具使用前后都要进行清洗消毒。冬天要做好犊牛舍的保温,夏天对犊牛舍和产房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并勤换褥草。犊牛舍内废弃物如粪便、污水、褥草、垃圾等应运往牛舍下风处500米外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治疗措施

1.大肠杆菌引起的犊牛腹泻

①中药治疗。处方一:用白头翁20克,龙胆草、黄柏、秦皮各15克,黄连、白术、陈皮、甘草各1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药液300毫升,候温灌服,每天1剂,连服3剂。处方二:用白芍、黄柏、黄芩各20克,当归、木香各15克,黄连、甘草各10克,共研为末,开水冲调,待凉后灌服,每天1剂,共服3剂。

②西药治疗。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25%葡萄糖注射液200毫升+地塞米松磷酸钠5毫克+12.5%维生素C20毫升+10%安钠咖10毫升,混合后一次性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以肌内注射头孢噻呋钠,剂量为5毫克/千克体重,用复方黄芪多糖注射液稀释,每天1次,连用3天后用胃蛋白酶12克+酵母粉10克+稀盐酸5毫升+温水1000毫升,每次喂服35~45毫升,连服3天。效果较好。

2.魏氏梭菌引起的犊牛腹泻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不明显。()发病初期可用青霉素治疗,同时口服或静注非甾体类抗炎药,减少毒素的释放。对于中毒比较严重的犊牛,可通过静脉快速输注150毫升左右的高渗葡萄糖溶液(25%~50%),然后口服补液盐或大量饮水,以促进毒素的排泄。

3.沙门氏菌引起的犊牛腹泻临床上在出现腹泻症状后监测犊牛体温,如体温升高1.5~2℃可能为沙门氏菌感染,尽早用抗生素治疗,发病后期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沙门氏菌会释放大量内毒素,导致犊牛出现毒血症甚至死亡。抗生素治疗时,口服或静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减轻内毒素毒害作用,但是不能同时使用糖皮质类激素,也不要长期口服同一种抗生素,否则会导致免疫抑制,加剧病症。

4.隐孢子虫引起的犊牛腹泻目前防治隐孢子虫惟一有效的药物是常山酮,0.1毫克/千克体重,口服,连用7天。常山酮毒副作用较大,应严格按说明书的剂量给药。

5.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用葡萄糖甘氨基酸溶液(葡萄糖22.55克、氯化钠4.75克、甘氨酸3.44克、柠檬酸0.27克、枸橼酸钾0.44克、无水磷酸钾2.27克,溶于1000毫升蒸馏水)或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供给患病犊牛自由饮用,再采取对症治疗,如用收敛止泻剂、抗菌消炎药物治疗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6.球虫引起的犊牛腹泻粪检有大量球虫卵囊即可确诊。确诊后可用以下药物治疗:氨丙啉,5~10毫克/千克,口服,连用4~5天;磺胺二甲基嘧啶,100毫克/千克,口服,连用2天;妥曲珠利,15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四、辅助措施

1.及时隔离患牛当犊牛发生腹泻时,应及时隔离,单独饲养于干燥、温暖且经过消毒的圈舍中,这样可减少病原体散布,治疗同时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消毒、清粪。

2.适量饲喂牛奶犊牛腹泻时应适量饲喂牛奶,每天喂量1.5升,分2~3次饲喂,以补充犊牛所需能量,缩短恢复时间。需要注意的是,牛奶和电解质液不能同时喂给,可在饲喂电解质液2~3小时后再喂牛奶。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湘乡市畜牧水产局邮编:411400)

犬瘟热的特征 犬瘟热的传播途径与防治措施


犬瘟热(CD)是由犬瘟热病毒(CDV)感染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尤其是在免疫工作稍差的发展中国家,是当前世界养犬业至毛皮动物养殖业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犬瘟热的特征犬瘟热的传播途径与防治措施。

1、特征

犬瘟热的最初感染开始于病毒侵袭上呼吸道上皮细胞。病毒很快扩散至局部淋巴组织、扁桃腺和支气管淋巴结。随后病毒在感染的第一星期内会扩散至上皮组织和中央神经系统。感染后体液免疫应答和病毒的清除相关。而患急性犬瘟热感染恢复的犬只,很可能获得数年的免疫力。没有获得有效免疫力的犬被感染后,病毒很快会扩散至皮肤、内外分泌腺、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季节多发。本病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每三年一次大流行。患该病的幼犬死亡率很高,死亡率可达80%~90%,成年犬死亡率在50%以上。雪橇犬等适合于寒性地带生活的犬种患此病死亡率较高。纯种犬、警犬比土种犬感染性高,而且病情反应重,死亡率也高。据一些宠物医院统计,犬瘟热的治愈率极低,主要与治疗时间的有关,即早期病犬可望治愈,中后期病犬治愈困难,而且与治疗时使用的血清或抗体、生物药品的药效都有直接关相,还与犬的品种、性别、自身的年龄、体质等有密切关系。

2、传染对象

犬瘟热在自然条件下,可感染犬,潜伏期为3~9天,临床的症状也多样化,与病毒的毒力强弱、环境条件、犬只年龄及免疫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均可感染,但以未成年的幼犬最为易感。纯种犬、警犬比土种犬易感性高。哺乳期的幼犬由于可从母乳中获得抗体,故很少发病。3月龄至3岁龄犬、大于10岁龄犬易传染。另有研究表明,除犬科动物外,鼬科、浣熊科、大熊猫科等多种动物也可感染发病。如大熊猫、虎、狮、小熊猫、猞猁、熊、狼等动物,其中雪貂最为易感,通过实验性感染可100%发病死亡,为公认的犬瘟热实验动物。一般认为猫和猪也可感染,但呈隐性,不引起症状和病毒传播。犬瘟热是当前对宠物饲养业、毛皮动物养殖业和野生动物保护业危害最大的疫病之一。毛皮动物中的狐、水貂对犬瘟热也易感染。

犬瘟热全国各省区都较为多发,而且有暴发期。饲养密集的地方,卫生与养殖条件差,导致犬类抵抗力差,容易传染犬瘟热。如私人犬囤积场,犬繁殖场,犬交易场,食犬场所等。犬瘟热并不传染人,许多的科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研究,迄今为止还尚未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实犬瘟热病毒可以感染人。

3、传播途径

本病传染性极强,病犬为主要的传染源。病犬的分泌物、排泄物,如眼分泌物、鼻液、唾液、心包液、胸水、腹水、尿液、粪便等。据报道,感染犬瘟热病毒60~90天后,尿液中仍有病毒排出,所以尿液是很危险的传染源。脑脊髓液、淋巴结、肝、脾、脊髓等脏器都含有大量病毒,并可随着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尿液向外界排毒。该病也可通过病犬污染的空气传播,如飞沫经呼吸道感染。接触性传染,如健康犬接触病犬后被传染,同舍内发现犬瘟热病犬后,就不能避兔犬之间的相互传染。也有犬因饮食而经呼吸道或消化道被感染的情况。

4、防治措施

加强卫生防疫。加强舍犬的消毒工作,特别是犬舍及运动场应使用消毒药进行彻底的消毒。一旦犬群发生本病,应立即对病犬进行隔离,防止传染其他犬只,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病犬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对还未发病的同舍犬只用犬瘟热高免血清进行免疫,待疫情稳定后再注射犬瘟热疫苗。

加强饲养管理。本病在寒冷季节多发,要控制犬的活动范围,禁止外来犬只随意出入。定期对犬只进行驱虫,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犬只的抗病力。

预防接种。使用犬瘟热疫苗对犬进行免疫是最佳的预防措施。幼犬在出生后6周龄时进行首免,8周龄进行二免,10周龄进行三免。以后每年免疫1次,每次的使用剂量为2mL。常规免疫接种在正常情况下是高度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但据报道,犬瘟热在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和芬兰等国家常规免疫执行很好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这表明预防接种过的犬也可能发病,而发病机制可能存在新的变化。

1、流行病学
犬瘟热病毒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原体,患病动物是最重要的传染源,近几年的研究显示感染群在不断增大,流行加快,流行面积增广。
1.1易感动物目前已知的可自然感染CDV的动物包括食肉目所有8个科、偶蹄目猪科、灵长目的猕猴属和鳍足目海豹科等多种动物。其中兽医临床中常见的有犬科的犬、狼、貂;鼬科的雪貂、水貂、紫貂;浣熊科的小熊猫、涣熊;猫科的猫;大熊猫科的大熊猫;熊科的棕熊、灰熊和黑熊等。其中犬科、鼬科及涣熊科呈高度易感性。
1.2感染源患病动物是主要的感染源,CDV大量存在于感染和患病动物的鼻、眼分泌物、
唾液中,也见于血液、脑脊液、淋巴结、肝脏、脊髓、心包液及胸腹水中,并且可从尿中长期排毒,污染周围环境。由于有感染致病性的强毒株的存在,该病在我国经常发生,尤其多见于家养犬,相关的疫情有大量报道。
1.3传播途径凡是有野生易感动物存在和家犬存在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此病,此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若与病毒携带者直接接触,或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及动物喜欢舔舐的地方,可感染此病。此病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播,也可经眼结膜和胎盘感染
1.4影响发病和死亡的因素
1.4.1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视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CDV的敏感性。对大多数犬来讲,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都可感染此病,但80%的2月龄以内的仔犬由于母源抗体的保护不易感染此病。也有报道,最小的发病年龄犬是45天;3~12月龄的幼犬易感性最高;2岁以上的犬发病率逐渐降低。若犬患犬瘟热前后从未使用过血清或单抗,康复后可获得较长时间的免疫,其他动物也与之类似。但近年来报道有多种动物如小熊猫、貂等CD的死亡率几乎达100%。甚至CDV的弱毒苗也可引起小熊猫致病死亡。所以预先做好免疫工作仍是最重要的。
1.4.2季节性、周期性本病多发于寒冷的冬季(10月到来年2月),多见有呼吸道症状。CDV和由于气温变化降低而引起呼吸道症状的细菌、病毒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早期报道,该病大约2~3年流行一次,具有周期性。但现在许多地方这种周期性已不明显,而呈现常年发作,这可能与犬科和鼬科的宠物及经济动物饲养密度过大有关。对野生动物的发病可能与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大CDV污染面积扩大有关。
2、诊断
2.1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2.1.1犬的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4天,有的可延长到15~20天。50%~70%的犬呈亚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到39.5~41℃,持续1~3天,食欲减退,眼、鼻流出水样分泌物,打喷嚏。然后体温下降,进入无烧期或低烧期,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大约再过2~3天后体温再次升高,眼结膜潮红,伴有黏性、脓性分泌物,起初鲜见咳嗽,仅在诱咳时表现为干咳。随着上呼吸道炎症的进一步发展,粘稠的脓性鼻液增多,病犬呈现“唇式呼吸”或“颊式呼吸”。肺部听诊肺泡呼吸音增强,有干、湿性罗音或捻发音,支气管音粗厉。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幼犬在腹泻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继发肠套叠。
若没有控制好病情,绝大多数犬会出现神经症状。表现肌肉痉挛、共济失调、圆周运动、癫痫样惊厥或昏迷。随着病程的发展,抽搐时间延长(几十秒钟到十几分钟),抽搐次数增加(每天数次或几十次)。出现神经症状的患犬大多数预后不良,即使治愈,也多会留有后遗症。
犬瘟热还可以造成犬的结膜炎、角膜炎,导致角膜溃疡、穿孔。有些犬在急性症状后的10~20天,可出现鼻和脚垫硬化,尤其在幼犬更为明显,痊愈后可自行脱落。幼犬腹部还可能会出现脓性皮疹,开始出现米粒大小的痘样水疱,后因细菌感染化脓,随后结痂、干涸、脱落。
2.1.2其他动物CD的临床症状其他动物的临床症状与犬的大体相似。但对CD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尤以小熊猫和水貂最为敏感。犬的CD弱毒疫苗也能引起小熊猫发病。水貂感染CDV后的死亡率可达90%。
2.2实验室诊断在感染的组织内发现典型的胞质内包涵体可作为确诊依据。但是,有时仅检查到包涵体可导致假阳性。最好进行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荧光抗体技术和酶标抗体技术及利用PCR技术检查病毒的遗传物质等技术目前已应用于本病的诊断。
3、治疗
3.1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大剂量使用犬瘟热单克隆抗体、犬瘟热免疫血清、γ-球蛋白、犬干扰素、胸腺肽等。当疾病发展到后期,出现神经症状时应用高免血清其效果往往不理想。3.2控制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试验选用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如果出现呼吸道症状,一般选用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四环素等;对出现消化道症状的病犬,可选用先锋霉素、庆大霉素等。
3.3对症治疗有呼吸道症状的病犬,应尽量少输液体以免对肺造成伤害。若有必要输液,必须慢输或计算好全天需液量后进行连续全天输液。为制止渗出和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可静脉输注10%葡萄糖酸钙;为缓解呼吸困难,可应用喘定、氨茶碱。控制体温过高可使用双黄连静脉输注。
对有消化道症状的犬应大量补充平衡液以防脱水,适当补充碳酸氢钠以防止酸中毒。止吐可用胃复安(灭吐灵)、爱茂尔等,止泄可使用维迪康等。黄连素对犬应慎用,可能会引起中毒。腹泻时会引起肠道正常菌群的紊乱,而致产生维生素B类的菌群数量下降,所以应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B。
对出现神经症状的病犬,应让其安静,避免刺激,输液时尽量少输等渗液。为缓解抽搐,可使用安定。为降低颅内压,可选20%甘露醇注射液、25%山梨醇注射液或使用右旋糖酐静脉注射。为缓解感觉过敏可肌肉注射扑尔敏、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但在治疗早期尽可能不用。为恢复神经机能可应用维生素B1缓慢肌肉注射。
对体温低下的、代谢水平低的犬必需补充能量如足量的葡萄糖,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和辅酶A等,对白细胞减少并体温低下的动物要慎用抗生素,可肌肉注射肌苷注射液。对贫血严重的犬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右旋糖酐铁和大剂量使用维生素C。
4、预防
犬瘟热的预防以免疫注射为主。目前,国外有7种疫苗可用于预防本病。其制品有:福尔马林灭活疫苗、通过雪貂减弱的活毒疫苗、通过鸡胚减弱的活毒疫苗、犬瘟热与犬传染性肝炎联合疫苗、通过组织培养减弱的活毒疫苗、犬瘟热免疫血清和强毒联合应用、麻疹疫苗。临床常用的是六联疫苗,能预防犬瘟热、犬细小病毒、副流感、传染性肝炎、腺病毒II型和犬钩端螺旋体病。免疫程序为:50日龄至3月龄的幼犬,需连续注射3次,每次间隔3~4周。3月龄以上的犬,连续注射2次,每次间隔3~4周。以后每年1次。
5、结束语
10多年来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其流行特点以及临床表现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非典型性犬瘟热病例数量不断增加,给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容易误诊。本文对伴侣动物犬、经济动物貂、野生动物大熊猫等动物的犬瘟热流行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临床成功诊治的病例进行了总结,将其成功经验进行了介绍。

小尾寒羊养殖技术要点


小尾寒羊具有繁殖力强、体格高大、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等特性,利用这些特性,科学饲养,把好三关,效益明显。
第一关、选择纯种
为了达到小尾寒羊的选择纯度,在引进时必须掌握以下特征:
1.形态标准。①公羊头颅大、脖子粗、头上有一对螺旋形大角,母羊头颅小、脖子细、头上有两个小角或无角。②四肢高健、端正、体躯修长、呈圆筒状。③尾巴肥大,呈圆扇状,尾尖上翻至尾节以上。
2.毛型特点。①袭皮型。这种类型在群体构成中占55%~90%。特点是毛股清晰,花弯明显,产羔率高。②细毛型。在群体构成中占10%~14%,特点是毛细而密,花弯较小,产羔率稍低。③粗毛型。在群体构成中不足10%,特点是毛粗壮,花弯大,产羔率居中。
3.繁殖特性。纯种小尾寒羊发情以春秋季节较为集中,初配期公羊8个月,母羊6~7个月,发情周期16~18天,发情持续24~36小时,妊娠期平均为150天左右,平均胎产羔数为2.5只,羔羊初生重平均为3.6千克,断奶成活率90%以上。
第二关、提高产羔成活率
提高饲养小尾寒羊经济效益的关键之关键,是提高产羔成活率。主要措施是:
1.把好母羊妊娠关。一般母羊6月龄即可发情配种,发情羊表现为外阴唇充血红肿,有黏液从阴门流出及爬跨反射现象,此时为配种的最佳火候,要抓住时机配种。处女羊发情明显,且多拒绝爬跨,拒绝时要进行站立保定。一次配不上,可采取多次情期配种。妊娠期需加强管理,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或完全舍饲。要喂优质饲料,保证营养需要。山区应避免在陡坡上放牧,以防流产。冬季要给妊娠母羊饮温水,不可饮带冰渣的水。
2.产羔哺乳关。分娩后,先让母羊舔食羔羊身上的胎水(),天冷时要生火取暖。对刚产下的羔羊,接产者要把食指伸入羔羊嘴中,让其吸吮一下,并及时让羔羊吃上初乳,初乳内含有丰富的抗体、镁等物质,能增强羔羊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胎粪排出。当母羊一胎多羔,奶头和奶水相对不足时,人工哺养是最好的弥补办法。即将鲜牛奶、奶粉、小米汤等装入奶瓶中喂给。
3.羔羊疾病关。常见的疾病有,缺铁、缺硒营养性拉稀和细菌性下痢。对此,要在兽医指导下应用生血铁制剂及加硒微量元素等,菌痢要用药物及时治疗。
第三关、公羊快速育肥
1.合理组群。买羊时,尽量挑选年龄、体格大小一致的,以便于管理和搭配饲料。
2.补足精料。小尾寒羊具有生长发育快,对营养成分需求多,一定要补足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其精料喂量按体重的1%~1.5%为宜,每天晚上把精料和草粉拌在一起喂给。
3.防病驱虫。注射羊四联或三联疫苗,每只皮下5毫升。统一驱除体内寄生虫,可用丙硫咪唑(又名抗蠕敏、肠虫清),每千克体重10~20毫升,空腹灌服,每天1次,连服三天。也可用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75~100毫克用药,1次口服。
4.供足饮水。冬季要饮20~30℃的温水,温水中每只羊每天加食盐10~15克。
5.卫生运动。夏季要搭凉棚,冬季采取暖圈育肥,羊舍要干净卫生,空气新鲜。以舍为主饲养的,每天要把羊赶到路边、沟边运动2次,每次1小时。

黄鳝养殖之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与生长繁殖习性



(一)形态特征

 黄鳝(Monopterasalbus)俗称鳝鱼、长鱼、罗鳝、田鳗、无鳞公主等。为温热带的淡水底栖生活鱼类。属鱼纲、辐鳍亚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体近似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尾短尖。头圆,唇发达,上下颌有细齿。眼小,为皮膜覆盖。左右鳃孔在腹面相联。体无鳞。无偶鳍,奇鳍退化仅留下不明显的皮褶。最大体长可达1750px,体重可达1.5kg。

(二)生活习性

黄鳝营底栖性生活,除一般鱼类的生活习性外还有以下特点:(1)洞穴生活,天然水域的黄鳝常利用天然缝隙、石砾间隙和水草丛作为栖息场所,用头在水体泥质底层或埂边钻洞;(2)喜暗避光,昼伏夜出,眼退化视觉不发达,嗅觉和皮肤触觉灵敏;(3)喜温暖,水温高则藏于洞穴,水温低则钻入泥中越冬不摄食,水温高于10℃以上开始觅食生长;(4)耐低氧,黄鳝鳃退化,呼吸水中溶氧能力低,但其口咽腔有直接呼吸空气的能力,也能营水中呼吸。

(三)食性与生长

黄鳝是一种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食活饵、贪食、耐饥。天然水域中,种苗时期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以及浮游植物(如黄藻、裸藻、硅藻等),幼期主要捕食各种昆虫及其幼体(如摇蚊幼虫、丝蚯蚓等),成体主要捕食各种小鱼小虾、蚯蚓、幼蛙、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对蚯蚓尤其喜爱并高度敏感,也可摄食一些大型水生植物如浮萍等。

(四)繁殖习性

黄鳝雌雄异体,从胚胎到第一次性成熟均为雌性,产卵结束后出现性逆转,卵巢退化并逐渐发育成精巢变成终身雄性。繁殖季节一般为5-8月。黄鳝的怀卵量一般在300-800粒,繁殖在繁殖洞中进行,雌鳝会吐沫筑巢并将卵产在上面,之后雄鳝在卵上排精完成受精并会一直守护直到子鳝出膜及卵黄囊消失自由游动。黄鳝胚胎发育最适温度在21-28℃,完成孵化根据水温需5-11d。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931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