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传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肉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也叫做红眼病,通常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节容易发生,且任何品种的肉牛都能够发生。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肉牛出现结膜炎,且角膜出现程度不同的混浊以及溃疡,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穿孔而彻底失明。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传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症状肉牛传染性角膜炎的诊断及其防控。

1、发病特点

该病是一种牛容易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会严重影响机体健康,主要是由于感染摩勒氏菌而导致。该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照射在强光下能够增强其致病作用,但脱离牛体的病菌只能够存活1天。任何品种、年龄的牛都容易感染,一般在气候炎热和湿度较大的夏秋季节容易发生。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或者携带病菌的牛,一般通过污染的饲料、老鼠、蚊蝇等媒介传播。如果牛群发生该病,会快速传播,通常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发病前期,病牛主要表现眼睛流泪、羞明,眼裂变小,眼结膜肿胀、潮红,存在浆液性分泌物;角膜呈蓝褐色,略微混浊。发病中期,病牛眼结膜肥厚,呈暗黑色,眼结膜明显肿胀,存在黏液性脓性分泌物,眼角被毛发生脱落,角膜变得混浊,往往呈不透明的灰白色,完全失明。发病后期,病牛角膜周边发生大量充血,略微呈紫色,角膜中心位置形成溃疡,完全失明。发病末期,病牛结膜肿胀不断消退,逐渐减少分泌物,直到完全停止,角膜混浊并逐渐消失,溃疡面不断缩小,恢复视力。病牛通常没有全身症状,病程往往可持续20-30天。大部分病牛能够恢复健康,个别会造成角膜云翳、角膜白斑以及失明。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形态观察。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的眼部分泌物制成涂片、触片,然后进行镜检,可见散布有少量的链状革兰阴性菌,呈短链或者双链排列,无法自行运动,不能够生成芽孢,使用显微测微尺测量菌体大小,一般在(1.5-2);um×(0.8-l);um。

细菌的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眼部分泌物以分离划线的方式分别接种在血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和Mullerhinton培养基上,置于pH值为7.2-7.5、37℃条件下进行48小时培养,对长出的菌落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血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圆形的菌落,边缘不整齐,生有菌毛,呈灰白色的半透明状,并存在少量黏稠性的溶血,表面粗糙;Muller-hinton培养基上长出边缘整齐的圆形小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湿润、光滑。

生化试验。取待检菌的纯培养物用于生化试验,发现菌株的明胶液化试验和氧化酶试验都呈阳性,尿素酶试验、硫化氢试验、糖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都呈阴性。

动物试验。取4只健康小鼠,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小鼠每只腹腔接种o.5mL分离菌株纯培养物,而对照组小数每只腹腔接种o.5mL改良的马丁液体培养液,对其发病及致死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试验组小鼠第二天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活动减少或者完全不动,第三天都发生死亡,且病死小鼠体表皮肤没有任何可见变化,剖检发现眼结膜充血,且能够从肝脏等实质器官中可分离得到接种菌,而对照组小鼠一切正常。

4、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分离本地的生长菌毛且具有血凝性的菌株,用其制成多价菌苗给牛群免疫接种,能够预防该病。一般来说,犊牛接种疫苗后能够使发病率下降,但只能够持续保护4-6周。妊娠母牛接种疫苗后,通过给后代犊牛哺喂初乳能够使发病率降低,还能够减小发病严重程度,但大于3-4月龄由于母源抗体滴度逐渐降低依旧要加强预防。另外,牛注射疫苗后会使由于感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而导致角膜炎的发病率降低。

药物治疗。病牛患眼可使用2%-4%硼酸溶液进行冲洗,完全干净后用干净毛巾吸干药液,最后注入适量的2%可的松眼药膏,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连续使用2-3天。病牛患眼内外的分泌物可使用o.9%氯化钠液清洗干净,接着向眼内挤入适量的土霉素或者青霉素眼膏,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病牛患眼症状严重,如发生角膜穿孔,在采取以上方法洗眼后,可先将1-2滴红药水注入到角膜中,接着再使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通常4-5天就能够康复。另外,症状严重的病牛也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即取50g菊花、20g连翘、20g枝子、20g薄荷、20g黄岑、15g木贼草、20g桔梗、20g蝉蜕、20g黄连、30g石决明、20g尤照草、50g大黄、10g甘草,加水煎煮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天。

自血疗法。如果病牛发生角膜翳,不仅可每天使用3%硼酸水溶液对患眼进行1次冲洗和滴入氧氟沙星滴眼液,还可取病牛5mL颈静脉血,分别在患眼上下眼睑内注射,每4天注射1次,通常2-3次就能够康复。这是由于血液有形成分、血清蛋白的分解产物以及血液中可能存在的毒素和细菌,可提高机体抵抗力,促使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反应强化,可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概述
角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牛的急性传染病。每逢秋季,牛极易患上此病,此病传染快,连续发生。特征是牛畏光,流泪,结膜充血,角膜浑浊,精神不安。
病因
多因舍内高温潮湿,空气污浊、阴暗,卫生不良,外界强光刺激等(如紫外线辐射等)引起。
症状
潜伏期3~7天,牛表现畏光,流泪,有时晃头,后期有黏样脓性分泌物,眼睑红肿不适,直至眼睛不能睁开。
治疗
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要立即将病牛隔离,用2%~4%的硼酸水冲洗眼部,也可滴入每毫升含5000国际单位的青霉素溶液。角膜浑浊或角膜翳时,可涂布黄降汞软膏或四环素软膏治疗。
预防
患病牛要隔离喂养,划定牧区,改善环境。舍内保持清洁、卫生、干燥、通风,避免强光照射。同时要严防病牛发生磨伤、碰伤而加剧眼病。犊牛应单头饲养管理

相关阅读

肉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


肉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也叫做红眼病,是对肉牛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牛主要特征是眼角膜和结膜出现明显的炎症,同时大量流泪,接着角膜变得浑浊,形成乳白色的浑浊物。尽管该病不是一种致死性传染病,但因会扰乱机体视觉,并对局部产生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任何年龄和性别的肉牛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其中犊牛比较容易发病。该病可经由牛间头部摩擦和咳嗽、打喷嚏传播,且蝇粪或者某种飞蛾也能够机械传播该病。另外,饲料被病牛的鼻分泌物和眼泪污染后也可能传播该病。另外,病牛治愈后,其鼻分泌物和眼分泌物中依旧在数月内含有病原。一般来说,牛群暴发该病的常见因素之一是引进带菌牛或者病牛。该病主要在湿度较大和气候炎热的夏秋季节容易发生,而其他季节具有相对较低的发病率。牛群只要出现发病,就会快速传播,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对于青年牛群,该病的发生率能够达到60%-90%。

2、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出精神明显萎靡,食欲不振,眼睛大量流泪,眼睑发红且明显肿胀,经常甩头,并将患眼揩树擦桩或者用后蹄扒踢患眼等。发病初期,病牛发生病变的眼睛畏光,大量流泪,眼睑发生肿胀,并伴有疼痛感,角膜周围血管发生充血,瞬膜和结膜明显红肿,或者在角膜上出现灰色或者白色小点,并形成溃疡,引起角膜瘢痕及角膜翳。通常先是一侧眼睛发生病变,接着双眼都发生感染。流眼泪的病牛症状较轻,开始时眼睛发红、羞明,不停流泪,并有大量的黄稠分泌物附着在眼角处,严重时会导致眼睑外翻,存在大量血丝,胬肉增生,眼睑严重肿胀如梨,遮闭眼睛会由于痒痛难受而表现出浮躁,往往会将患眼揩树擦桩或者用后蹄扒踢,长时间之后就会形成溃疡,并有脓性分泌物(眼屎)及血清样液体流出。没有流泪的病牛症状严重,胬肉突出后会不断伸展,先是将白眼(巩膜)完全遮盖,接着会侵害黑睛(角膜),导致角膜严重浸润而发生白膜障,走动时蹄部抬高,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完全失明。

3、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集。在病牛发病初期,使用无菌棉拭子采取鼻液、结膜囊内的分泌物作为病料,添加在肉汤中及时送到实验室检查。同时,将病料制作涂片,用于染色。

染色镜检。病料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及姬姆萨染色进行镜检。发现菌体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具有荚膜,但无法形成芽孢,且不能够自行运动。

分离培养。在肉汤中使用铂耳接种针蘸取少量病料,于巧克力琼脂平板或者其他适宜的培养基上采取涂布或者划线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发现能够长出圆形的灰白色菌落,呈半透明状,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如果将其接种在鲜血琼脂平板上,会出现B溶血。

动物接种试验。取病料标本或者培养物在牛或者小鼠的结膜囊内涂擦,2-3天后就可发现接种动物出现结膜炎。或者取纯培养物给豚鼠或者小鼠进行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经过2-6天就可发现注射处发生坏死,并伴有结膜炎,出现休克。

血清学试验。主要对采取琼脂扩散试验、血清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以及间接血凝试验等对该病进行诊断和鉴定分离的菌株。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牛群可试用由多种不同免疫原性牛摩拉氏杆菌菌株制成的多价灭活菌苗,一般犊牛接种菌苗经过4星期就能够产生免疫力。

药物治疗。如果病牛症状较轻,可先对眼睛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接着使用2%-4%硼酸溶液进行冲洗,然后再使用浓度为5000万IU/mL的青霉素溶液进行点眼,每天2次,通常经过3-4天就能够恢复。如果病牛出现角膜混浊或者角膜翳时,不仅要对眼睛用生理盐水或者2%-4%硼酸水每天至少进行2次冲洗以及2次青霉素点眼,还要在上下眼睑用5mLo.5%氢化可的松、80万IU青霉素皮下注射,每天1次,通常5-7天后即可痊愈。另外,病牛也可在对眼睛进行冲洗和青霉素点眼的前提下,眼结膜下注射2mL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间隔3天1次,通常用药1-4次就能够治愈。此外,也可对病牛采取自家血液疗法,即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牛2-4mL静脉血液,然后将其在上下眼睑进行皮下注射。如果病牛症状严重,还可配合内服中药用于清肝明目退翳,可取10g甘草、20g枝子、30g石决明、20g尤照草、20g黄连、15g木贼草、50g大黄、20g桔梗、20g蝉蜕、20g黄岑、20g薄荷、50g菊花、20g连翘,加水煎煮后给其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也可取20g甘草、30g青葙子、30g密蒙花、30g蒺藜、30g煅石决明、30g木贼、30g草决明、20g黄连、30g龙胆草、30g黄芩、30g菊花、20g蝉蜕,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接着添加适量凉水调制呈温度适宜的糊状,给病牛一次性灌服,幼牛用药量可适当减量,每天1剂,连续使用3-5剂。

肉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特征

病畜的眼结膜和角膜有明显的炎症,伴有大量的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混浊或呈乳白色。该病发生范围广泛,虽然不是一种致死性传染病,但由于病畜的局部刺激和视觉扰乱,会对养殖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症状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潜伏期一般为3天~7天,发病初期患眼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疼痛,其后角膜凸起,角膜周围血管充血,舒张,结膜和瞬膜红肿,或在角膜上发生白色或灰色小点。严重者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及角膜翳。有时发生眼前房积脓或角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多数病例起初一侧眼患病,后为双眼感染。病程一般为20天~30天。病畜一般无全身症状,很少有发热现象,但眼球化脓时往往伴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和乳量减少等症状。多数可自然痊愈,但往往招致角膜云翳、角膜白斑和失明。在放牧牛羊时,病畜会因双目失明而行走不便,觅食困难。
特点
易发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牲畜主要有牛、羊、骆驼、鹿等,其中以幼年牲畜发病率较高。该病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同种牲畜头部的相互摩擦和其他的密切接触,或通过咳嗽、打喷嚏而传染,蝇类或某种飞蛾也可机械地传递该病。被病畜的泪和鼻分泌物污染的饲料也可传播该病。在复愈牛的眼和鼻分泌物中,牛摩勒氏杆菌可存在数月。因此,引进病牛或带菌牛,是牛群暴发该病的一个常见原因。
该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多呈地方流行性。青年牛群的发病率可高达60%~80%。刮风、尘土等因素有利于病的传播。诊断牛摩勒氏杆菌病是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但需在强烈的太阳紫外光照射下才产生典型的症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可加强牛摩勒氏杆菌病的致病作用。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也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主要由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引起。
防治
①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牲畜栏舍坚持日日清扫,保持栏舍和牲畜的干燥卫生,并坚持定期消毒,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杀灭或消除病原体,消灭疫病源头。
②当发现有发病牲畜时,应立即隔离病畜,早期治疗。彻底清除栏舍内的牲畜粪便,清扫出来的牲畜粪便,要根据病原体的性质,进行堆沤发酵,掩埋,焚烧或用其他药物处理。清扫后的栏舍地面还需要喷洒化学消毒药或用其他方法,将残留的病原体彻底消灭干净。
③病畜可用2%~4%硼酸水洗眼,拭干后再用3%~5%弱蛋白银溶液滴入结合膜囊,每日2次~3次。也可滴入青霉素溶液(每毫升含5000单位),或涂四环素眼膏。如有角膜混浊或角膜云翳时,可涂1%~2%黄降贡软膏。
④夏秋季节要注意灭蝇,避免阳光强烈刺激。
⑤该病在牧区流行时,应划定疫区,禁止牛羊等牲畜在疫区出入流动。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活体症状、实验室检验及其对策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于感染疱疹病毒而导致的一种病毒病,通常在气候寒冷的季节容易发生。该病会导致育肥肉牛生长和增重缓慢,母牛泌乳量显著减少,甚至停止泌乳,种公牛感染后会导致精液带毒,严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现通过对该病的活体症状、实验室检验进行分析。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活体症状、实验室检验及其对策。

1、发病机制

疮疹病毒的典型特征是泛嗜性,能够使多种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表现出多种不同的临床症状。通过鼻腔感染的病毒,先是附着在上呼吸道和扁桃体黏膜上大量繁殖,随着滴度的不断升高会逐渐蔓延至结膜,并经由神经轴突到达三叉神经节,导致结膜炎和脑炎。通过生殖系统感染的病毒,附着在阴道或包皮黏膜内不断繁殖,使其发生病变,接着会扩散到荐神经节,并在该处潜伏下来。该病的基本特征是持续感染和潜伏感染。

一般来说,病毒会持续存在于感染牛的上呼吸道、生殖道上皮组织以及神经节内,甚至能够持续终生,尤其是中和抗体无法作用于潜伏病毒,在发生分娩、运输等应激因素,以及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能够促使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的病毒被激活,引起间歇性排毒,从而导致带毒牛再次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2、活体症状

呼吸系型。急性感染时可导致病毒侵入到整个呼吸道,但只可轻度感染消化道。发病初期,病牛体温能够升高超过40℃,精神非常萎靡,食欲废绝,有大量的黏液脓性分泌物从鼻腔中流出,鼻黏膜明显充血,形成浅溃疡。鼻窦以及鼻镜由于组织严重发炎,导致鼻黏膜逐渐出现坏死,呼出的气体中往往散发恶臭味。呼吸道往往由于被炎性渗出物阻塞而引起呼吸困难,呈现张口呼吸,呼吸浅且快,一般还伴有疼痛性咳嗽。如果炎症扩散到眼部,就会引起结膜角膜炎。

生殖道感染型。发病初期,病牛稍微发热,精神萎靡,停止采食,经常排尿,并伴有疼痛感,严重时往往会将尾巴向上竖起,不断摆动,烦躁不安。母牛阴门发生水肿,有大量黏液从阴门下联合处呈线条状流出,导致周围皮肤被污染。阴道充血、发炎,且底面上存在大量黏稠状的黏液性分泌物,但没有臭味。阴门黏膜上存在大量白色的小结节,之后逐渐发展成脓疱,随着脓疱的逐渐增多,会相互发生融合,形成一个较大面积的灰白色坏死膜,将坏死膜擦去或者坏死膜发生脱落,会形成一个红色的创面,随着病程的进展,会逐渐在阴道前庭以及整个阴道壁都出现该症状。

3、实验室检验

样品的收集和处理。在病牛感染早期,根据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选择在相应部位采取病料,都要悬浮在运输培养基,即添加有2%犊牛血清以及适量抗生素的组织培养液,放在4℃下储存,并立即运送到实验室。运送到实验室的样品,在运输培养基中用拭子充足搅动,促使洗脱病毒,接着在室温条件下放置30min,然后将拭子取出,以1500r/min的速度进行10min离心,取上清液用于分离病毒。需要注意的是,从精液中分离病毒时,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这是由于精液中混杂能够毒害细胞或者抑制病毒增殖的酶以及其他因子。

病毒分离。病毒可使用多种细胞分离,如原代或者次代牛睾丸、肺或者肾细胞都较适宜。选用24孔塑料培养板,在每孔需添加100~200μL细胞培养物上清液,经过1h吸附将液体倾去,接着添加维持液。每天对细胞病变进行观察,通常在3天之后会出现CPE。细胞发生的典型变化是逐渐圆缩,并聚集形成葡萄样的群落,并在单层细胞上出现空洞,有时还能够看到有多个细胞核的巨大细胞。如果经过7天依旧没有出现CPE,则要再进行1次盲传,然后多次冻融培养物后进行离心,取其上清液在新的单层细胞上接种用于进一步分离病毒。为鉴定引起细胞发生病变的病毒是否为感染疱疹病毒,还必须取细胞培养的上清液同单特异感染疱疹病毒抗血清或者单克隆抗体进行中和试验。

核酸检测。主要是指DNA-DNA杂交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一般来说,PCR的灵敏性要高于病毒分离,其阳性检出率能够比病毒分离提高5倍,甚至能够检出3个分子的病毒。

结果解释。在肉牛体内分离到感染疱疹病毒并不能说明是由该病毒引发疾病,这是由于检出的病毒可能是受到应激而被激活的潜伏病毒,因此只有对多头肉牛就进行检查,并结合血清学检查抗体阳转或者感染疱疹病毒抗体滴度升高4倍或者更高,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够确诊。收集鼻拭子的牛只要间隔2~3周进行2次采血,且双份血清样品要确保进行同一个血清学实验。

4、对策

引种前必须进行血清学检测,确保将疑似阳性或者阳性牛淘汰。牛到场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才能够正式进入生产区,对于表现出临床症状的要马上进行扑杀。牛舍间必须采取相应的消毒,并在牛群饲养过程要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已将阳性感染牛及时淘汰。只要牛场发生该病,要立即进行封锁、检疫,并对病牛或者感染牛进行扑杀,同时全面消毒牛舍。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4-6天,人工感染(气管内、鼻内、阴道滴注接种)时,潜伏期可缩短至18-72小时,可表现以下临诊类型:
(一)鼻气管炎最常见的症状,有轻有重。病初高热(40-42℃),精神萎顿,厌食,流泪,流涎,流粘脓性鼻液。母牛乳产量突然下降。鼻粘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并出现浅的、粘膜坏死。呼吸高度困难,呼出气体恶臭,咳嗽不常见。一般经10-14天左右症状消失。
(二)传染性脓疱性阴道炎病初轻度发热,食欲无影响,产奶量无明显改变。动物表现不安,频尿,排尿时因疼痛而尾部高举。外阴和阴道粘膜充血潮红,有时粘膜上面散在有灰黄色、粟粒大的脓疱,阴道内见有多量的粘脓性分泌物。重症病例,阴道粘膜被覆伪膜,并见有溃疡。孕牛一般不发生流产。病程约2周左右。
(三)传染性龟头包皮炎龟头、包皮、阴茎等充血,有时可见阴茎弯曲或形成溃疡等。多数病例见有精囊腺变性、坏死。通常在出现病变后一周开始痊愈,彻底痊愈需两周左右。若为种公牛,患病后3-4月间,失去配种能力,但可成为传染源,应及时淘汰。
(四)角膜结膜炎多与上呼吸道炎症合并发生,病初由于眼睑水肿和眼结膜高度充血,流泪,角膜轻度混浊,一般无溃疡,无明显的全身反应。重症病例,可见眼结膜形成灰黄色针头大颗粒,致使眼睑粘着和眼结膜外翻。眼、鼻流浆性或脓性分泌物。
(五)流产一般见于初胎青年母牛怀孕期的任何阶段,有时亦见于经产牛。常于怀孕的第5-8个月发生流产,多无前驱症状,约有50%流产牛见有胎衣滞留,流产胎儿不见有特征性肉眼病变。
(六)肠炎生后2-3周的犊牛感染不娠妊的原因。
上述症状往往不同程度的同时存在,很少单独发生。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病毒常常经上呼吸道粘膜、生殖道粘膜侵入,还可经眼结膜上皮和软壳蜱侵入,是否经口腔感染仍未证实。经上呼吸道入侵的病毒沿粘膜、神经纤维、淋巴管扩散到邻近部位引起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虽然血液的细胞成分在病毒复制、扩散中起重要作用,但很少观察到病毒血症。在病毒血症期间,病毒可侵入呼吸道深部、中枢神经系统、胎犊中,在这些部位引起病变,表现发热性全身性呼吸器官疾病、脑膜脑炎或流产。因条件致病菌易在发炎的粘膜中繁殖,所以有时还可能发生继发性炎症病变如肺炎。
呼吸道病变表现在上呼吸道粘膜的炎症,窦内充满渗出物,粘膜上覆有粘脓性、恶臭的渗出物组成的伪膜。在极少数病例,肺小叶间水肿,一般不发生肺炎。组织学检查,粘膜面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在疾病早期,气管上皮细胞内见有CowdryA型包涵体。
受侵害的消化道表现颊粘膜、唇、齿龈和硬腭溃疡(与粘膜病不同),在食道、前胃、真胃也可见同样的病变,肠表现卡他性炎症。组织学检查,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派伊尔结(Peyer’spatches)坏死,肝可见坏死灶、核内包涵体。
生殖道型的病例,表现外阴、阴道、宫颈粘膜、包皮、阴茎粘膜的炎症,一些病例可发生子宫内膜炎。组织学检查,见有坏死灶区积聚大量嗜中性白细胞,坏死灶周围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并能检出包涵体。
流产胎儿体内所见的肉眼变化,几乎是由于死后所致。组织学检查,在肝、肺、脾、胸腺、淋巴结和肾等脏器常发生弥漫性的灶状坏死。由于胎儿物均系死后排出,因机体自溶,包涵体多已消失,很难检出。
患有脑膜脑炎的病例,除脑膜轻度充血外,眼观上无明显变化。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及由单核细胞形成血管套为主的病变。

羔羊痢疾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羔羊痢疾也叫做为羔羊梭菌性痢疾,通常是7日龄的羔羊容易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2~5日龄羔羊,往往呈慢性或者亚急性感染,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羊群只要发生该病,会在之后的几年持续导致小于3周龄的羔羊患病,是一种对羔羊成活率产生影响的常见疾病,现总结该病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羔羊痢疾的病因羔羊痢疾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控。

1、发病原因

营养因素。对于体质虚弱的羔羊,或者母羊具有较差母性,会导致羔羊无法及时吮食初乳或者吮食过少,但初乳中所含的溶菌酶有利于羔羊消化代谢,所含的免疫球蛋白能够给羔羊提供免疫抗体用于抵抗疾病,如果缺少以上物质就会导致机体代谢缓慢和抗病力减弱,延迟胎粪排出,从而使机体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出现发病。

饲喂不当。羔羊饲喂时,吮吸温度过低的乳汁,导致机体胃肠道受到刺激,从而发生腹泻;或者由于饲喂量以及饲喂次数、时间不合理,导致机体处于过饱伤食或者饥饱不均的状态,会促使胃肠道功能失调,造成消化不良而出现发病。

卫生条件较差。母羊饲养环境卫生过差,会污染乳房,且羔羊吮乳前没有对其进行擦洗,会直接经由吮乳而感染病原微生物,并进入到消化道,导致胃肠消化道发生感染。部分养羊户使用奶盆哺乳羔羊,没有及时进行清洗保持干净,使用后也没有及时从圈舍拿出,使其污染粪便,从而导致乳中存在大量的致病菌,促使消化道感染而出现发病。另外,圈舍多余阴暗潮湿、温度过低、缺乏充足光照、垫草过薄、侵入贼风等,都能够促使羔羊发生应激,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影响胃肠道功能而容易发病。

2、临床症状

该病一般具有l~2天的潜伏期,部分可能只有几小时。患病羔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低头弓背,停止吮乳;之后很快发生腹泻,排出粥状或者水样的灰白色、黄绿色或者黄白色粪便,并散发恶臭味;但体温、呼吸频率、心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后期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肛门失禁,卧地不起,眼窝下陷;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部分患病羔羊在早期会表现出口流白沫,呼吸急促,可视黏膜发绀,腹胀时不出现下痢或者只能够排出少量稀粪,最终出现痉挛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羔羊的小肠内容物、肝脏及脾脏组织进行涂片,接着按照常规染色方法进行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然后使用油镜观察,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粗短,两端钝圆,具有荚膜,个别形成芽孢,往往单个或者成对排列。

琼脂平板试验。取病料在M.M.琼脂及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可见M.M.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灰色的细小菌落,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长出露珠状的无色透明菌落,且存在β型溶血。挑取单个菌落在胃酶厌氧肉肝汤中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6h培养,发现培养液变得浑浊,并形成大量的气泡,经过24h会形成沉淀。然后取适量肉肝汤培养物在葡萄糖血清琼脂平板上接种,在37℃条件下进行24h厌氧培养,能够长出圆形的凸起菌落,表面光滑,边缘不整。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为确保初乳中所含免疫抗体水平较高,必须加强预防母羊发生该病,即每年秋季适时免疫接种疫苗。一般来说,妊娠母羊在产前14~20天可选择接种五联苗(羔羊痢疾、羊快疫、羊黑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每只皮下或者肌肉注射5mL,或者妊娠母羊分别在分娩前20~30天和10~20天免疫接种2mL羔羊痢疾疫苗,从而使后代羔羊通过吸吮母羊乳汁而达到良好的保护力。另外,新生羔羊也可在l~3天内肌肉注射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0.5~1mL/只。

加强饲养管理。妊娠母羊适当抓膘保膘,促使胎儿良好发育、出生健壮,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产羔期要加强对圈舍的卫生消毒,并对羔羊采取精心护理。哺乳母羊要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母乳品质优良,尤其是确保新生羔羊要及时吮食足够的初乳。母羊产后15天内,尽可能进行圈养,适时让其在羊舍周围活动,使其能够及时哺乳羔羊。

药物预防。母羊分娩后的当天,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kg20%的长效土霉素;羔羊在3日龄,可每只肌肉注射1.5mL20%的长效土霉素;在7、21日龄,每只肌肉注射2mL20%的长效土霉素。另外,羔羊产出后的12h内还可内服0.15~0.2g土霉素片,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该病也可使用中药养脏汤来预防,即取10g黄芪、15g当归、15g党参、15g柴胡、15g白术、10g炙甘草、15g诃子(煨)、10g肉豆蔻(煨)、10g肉桂、15g米壳(蜜炙)、15g升麻、15g白芍、10g木香,加水煎煮后弃去药渣,待温度适宜后给羔羊服用,每只用量5mL,每间隔3~5天使用l剂。

药物治疗。病羊可灌服由0.2~0.3g土霉素、0.2—0.3g胃蛋白酶以及适量水组成的药液,每天2次。病羊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进行对症治疗,如镇静、补液、强心。例如,当病羊食欲不振,可灌服10mL人工胃液(即由10g胃蛋白酶、5mL浓盐酸、1000mL水组成)或者0.5mL番木别酊,每天1次。

羔羊痢疾的病原
本病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羔羊在生后数日内,魏氏梭菌可以通过羔羊吮乳、饲养员的手和羊的粪便而进入羔羊消化道。在外界不良诱因如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羔羊受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羔羊抵抗力减弱时,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
羔羊痢疾的发生和流行,就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规律性。
本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很少患病。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也可能通过脐带或创伤。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d,病初精神委顿,低头拱背,不想吃奶。不久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到了后期,有的还含有血液,直到成为血便。病羔逐渐虚弱,卧地不起。若不及时治疗,常在1~2d内死亡。
羔羊以神经症状为主者,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常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病症病变
尸体脱水现象严重。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在消化道。第四胃内往往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溃疡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肺常有充血区域或瘀斑。
临床诊断
在常发地区,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以鉴定病原菌及其毒素。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也可引起初生羔羊下痢,应注意区别。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1.加强妊娠母羊饲养管理,使母壮羔肥,从而增强羔羊抗病能力。
2.搞好卫生工作。产羔前,对栏舍进行严格消毒,并要做好母体、乳房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并注意保暖防寒。
3.做好预防接种。每年秋季给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菌苗或厌气菌五联菌苗,产前2周~3周,再给母羊注射1次,可预防本病发生。
治疗
板蓝根5克~15克,煎汤内服,或用板蓝根冲剂1包~2包(人医用药),温开水冲服,每日2次~3次,连用2天~3天。
若有体温升高、全身症状者,可用地塞米松2毫升~3毫升,庆大霉素4万单位~6万单位,维生素C2毫升~4毫升,1次分别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2天。
验方疗法:酸奶水50毫升、红糖25克,加温至40℃左右,候温内服,每只每次30毫升,日服3次,也有良好效果。
口服补液盐疗法(ORS):在使用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可给病羔饮服口服补液盐代替静脉输液疗法。配方: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小苏打2.5克、葡萄糖20克,温开水1000毫升,溶解后供病羔羊自由饮用,每日2次~3次,连用2天~3天,改用常水。
高免血清治疗:英国意康的羊疫康与粉针1:1稀释后,治疗量:200—300斤/瓶,一次/天,连用两天。预防量减半或遵医嘱。肌肉注射,可治疗羔羊痢疾,效果显著。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默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目前临床上已知的有19种血清类型,不同血清间不存在相应的交叉免疫。默氏杆菌是一种小杆菌,一般呈椭圆形和荚膜形。大多数菌体在温室条件下能够生存4天以内,在低于4℃温度下的肉汤中能够生存3周左右,在55℃条件下能够生存16h,在自来水中能够生存大约13天,在垫料中能够生存27天之久。

在自然感染情况下,主要是2-8周龄雏鸭容易发病,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2-3周龄鸭,而小于1周龄及大于8周龄的鸭较少感染该病。该病主要危害对象是鸭,另外鹅、鸡、火鸡以及某些野禽也能够感染。在污染的鸭群中,该病的感染率非常高,一般能够超过90%.但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可在5%-80%范围内变化,耐过病鸭往往会变成残鸭或者僵鸭。不同品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不同,其中比较易感和死亡的是樱桃谷鸭、北京鸭和番鸭。随着鸭日龄的逐渐增大,对该病的易感性和发病率显著降低。种鸭及成年鸭对该病不敏感。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冬春季节比较容易发生。该病通常具有1-3天的潜伏期,有时能够达到7天左右。主要损伤2-7周龄幼鸭,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一般在该病的流行初期出现,病鸭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前驱症状就突然死亡。主要是1-3周龄的鸭容易发生该类型。

急性型。主要是1周龄雏鸭容易感染该类型,病鸭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独自离群,双眼闭合呈昏睡状,两肢软弱,拒绝走动,行动缓慢,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者完全废绝,呼吸加快,眼鼻流出分泌物增多,污染眼睑,经常摇头、点头或者缩颈。角弓反张,两肢伸直,全身呈现痉挛性抽搐,排出黄绿色稀粪,并散发恶臭味,快速发生死亡。

慢性型。主要是2-5周龄的鸭容易感染该类型,右边呈亚急性或者慢性经过,病程可持续1周或者更长。病鸭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采食减少或者停止。伏卧在地,两肢软弱,拒绝走动,往往呈犬坐姿势,接着出现共济失调的现象。对于能够长时间存活的病鸭,生长速度缓慢,发育较差。个别病鸭的头颈歪斜,平静状态下也轻度弯曲,从而影响采食,造成机体日渐消瘦,最终发生死亡。如果病鸭受到惊扰,往往会出现持续呜叫和倒退、转圈等症状。

3、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治疗该病较好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磺胺药物等,如果鸭场条件允许可在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以保证选择使用有效药物。注射给药,病鸭可注射庆大霉素治疗,每只用量为o.3万-o.5万IU;也可每羽注射15mg丁安卡那霉素、1mg地塞米松、o.25mL克林美,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口服给药,可在饲料中添加o.2%比例的5%氟苯尼考混饲,每天3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症状严重,可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0.5mLjkg5%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治疗效果良好。由于该病菌非常容易形成耐药性,因此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要注意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合理,并及时更换不同药物。通常在3-5天病情被有效控制后,可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一种抗生素来避免发生继发感染,如在每千克清水中添加192%的水溶性环丙沙星或者295%水溶性氟哌酸,混合均匀后任鸭自由饮用,连续使用5天;也可在饲料中添加敌菌净、恩诺沙星等混饲,连续使用5天。

加强饲养管理。如果养鸭场无法完全实现自繁自养,要确保鸭苗购买自检疫合格的地方,且到场后必须进行大约2周的单独隔离饲养,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混群饲养。对于同一栋鸭舍,要采取全进全出的原则。供给清洁饮水,且每3-5天清洗水槽1次。1-5日龄雏鸭,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恩洛沙星原粉,能够有效预防该病,同时配合在每吨饲料中加入200-300g土霉素粉。鸭群饲喂的日粮要满足机体生长所需要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增强机体抗病力。鸭群饲养密度:4周龄适宜控制在7-8只/m2,5周龄6-7只/m2,6周龄5-6只/m2。鸭舍要确保通风适宜,经常更换垫草,防止潮湿,每天及时清除粪便,并使用0.4%过氧乙酸进行带鸭消毒。对于病鸭污染过的场地、鸭舍以及各种用具等,要使用1%的百毒杀进行严格消毒。

免疫预防。如果鸭场经常性发生该病,可给新出壳的雏鸭免疫接种鸭二联(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播性浆膜炎病)高免卵黄抗体,每羽注射0.5mL;10-15日龄时,每羽免疫接种1羽剂量鸭传播性浆膜炎病多价灭活菌苗。对于没有发生该病且没有被污染的鸭场,可在雏鸭5日龄和18日龄分别免疫接种1羽剂量鸭传播性浆膜炎病多价灭活菌苗,能够很好的预防该病。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中也有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2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原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心包膜被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还必须进行实验诊断。
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鸭舍的通风、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经常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甲砜霉素(杆立克-奎文区家禽研究所)药物等对该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该病或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治疗时林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用药前最好能做一下药物敏感试验。
用于预防接种该病的疫苗,目前国内外主要有灭活油乳剂苗和弱毒活苗两种。福尔马林灭活苗给1周龄雏鸭两次皮下免疫接种,其保护率可达86%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其防控


摘要: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也叫猪慢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细菌性传染病,往往大面积流行。尤其是哺乳仔猪群发病后会出现严重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发生鼻炎,鼻甲骨出现变形、萎缩,且生长发育缓慢。该病还会导致成年猪只增加饲料消耗,日增重减轻,延迟出栏,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1危害

该病首先是会对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直接对其健康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该病其中一个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导致病猪的鼻甲骨发生萎缩,甚至彻底消失,使机体用于过滤有害物质和空气的屏蔽系统被破坏,从而明显增加机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这是由于鼻甲骨被破坏后会促使肺脏直接接触没有经过滤处理的空气。如果空气温度、湿度不适宜或者含有有害物质,就非常容易损害猪只的肺脏。另外,猪只患病后会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导致机体生长发育缓慢。据报道,病猪通常进行长时间的饲养依旧无法达到上市体重。一般来说,该病会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大约30%,就会对机体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规模养猪的饲养成本,严重减少经济效益。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表现出断续性喷嚏,烦躁不安,如频繁拱地、摇头、摩擦鼻部等。接着病猪表现出严重的吸气困难,如鼻塞,有时还会发出鼾声,食欲不振,甚至停止采食,眼结膜出发炎,不停流泪,并在眼下角形成月牙状黑斑。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会导致鼻甲骨明显萎缩,造成鼻面部发生变形,如果两侧鼻甲骨同时发生萎缩,就会导致鼻腔缩短,从而变成短鼻猪;如果只有一侧鼻甲骨严重发生萎缩,就会导致鼻腔朝向一侧严重弯曲,从而变成歪鼻猪。少数病猪还会伴有肺部感染,表现出持续咳嗽,呼吸极度困难等。

3鉴别诊断

传染性坏死性鼻炎:该病主要是鼻部发生外伤而感染坏死杆菌导致发病,病猪主要表现出鼻腔的软骨、软组织以及骨出现坏死,形成屡管,并有坏死性分泌物流出,且散发腐败的恶臭味,而不会出现鼻甲骨萎缩或者消失的症状。

软骨病:病猪主要表现出鼻部发生肿大、变形,颜面骨明显疏松,呼吸困难,类似于萎缩性鼻炎引起的症状。但骨软病不会出现打喷嚏,无法形成泪斑,鼻甲骨也不会发生萎缩。

传染性鼻炎:主要是由于感染绿脓杆菌而导致发病,病猪具有出血性化脓性鼻炎的症状。临床上,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剖检病死猪,能够看到鼻窦、鼻腔的骨膜、嗅神经以及视神经鞘,甚至脑膜存在出血。而患有萎缩性鼻炎的猪不会出现该病变。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妊振母猪接种疫苗后,可是后代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从而得到被动保护。如果妊娠母猪没有接种疫苗,其所产后代仔猪可在1周龄以及3~4周龄分别皮下注射0.2mL和0.4mL油佐剂苗,能够快速清除存在于鼻腔内的细菌,同时配合进行滴鼻接种,能够明显增强鼻腔的抗感染能力。另外,可采取母仔结合免疫的方式,即将以上2种方法相互结合。母仔结合免疫时,选择使用油佐剂苗会导致初乳中所含的抗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仔猪的主动抗体应答能力,但对仔猪的清菌能力和抗感染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被动免疫期一般可持续到2月龄或者更长,且产生的主动免疫力不会因初乳中含有抗体而受到明显干扰。

药物防治:为避免该病通过母乳造传播,可在妊娠最后一个月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在母猪每吨饲料中添加400g土霉素或者lOOg磺胺二甲嘧啶,混合均匀后饲喂。仔猪出生3星期内,注射3~4次敏感抗生素,或者在鼻内进行喷雾,每次1~2mL,每星期1~2次,直到断奶。治疗病猪时,可选择使用比较敏感的药物,如强力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盐酸环丙沙星、土霉素等。病猪可使用5~lOmL10%磺胺嘧啶,添加3~5mL蒸溜水,混合均匀后肌肉注射。也可每头病猪肌肉注射25万~80万IU链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5mg盐酸环丙沙星或者在饮水中添加0.025%自由饮用,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还可每次在鼻腔内喷雾2mL25%硫酸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猪肺部发生感染,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和咳嗽的症状,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0.2mL林可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按每千克体重配合肌肉注射0.2mL20%复方制菌磺,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猪出现明显的鼻塞症状,且吸气严重困难,在采取以上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配合使用卡那霉素进行滴鼻,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增强治疗效果。

改善饲养管理:猪场要采取白繁白养、全进全出的原则,如需引进种猪则必须通过相关机构检疫,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混养。种猪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坚决淘汰检测结果不合格的猪只,建立健康的种猪群。根据猪只实际情况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充足、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确保饲料多样化,禁止长时间饲喂单一饲料,并满足机体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如果当地已经发生该病,则可在猪只日粮中添加适量的蛋白质、钙以及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发生该病。

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临床症状 、诊断与治疗措施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叫红眼病,是主要危害牛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浑浊或乳白色。该病治疗的方法有很多,本试验是利用几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一奶牛场暴发该病的患牛分组治疗,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牛摩拉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菌体呈短而粗的球杆状,大小在2μm×1μm,没有鞭毛,无法自行运动,具有荚膜,不能够形成芽孢。该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对一般的消毒药物及物理、化学因素都比较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等比较敏感,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林可霉素、泰乐菌素以及红霉素等。另外,病菌的耐热性较差,在59℃温度下作用5min就会被灭活。

发病特点。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牛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主要是犊牛群以及小于2岁的青年牛容易发病,成年牛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病牛和带菌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牛之间主要是经由顶架、摩擦等直接接触或者与带菌牛在一个饲水槽饮水而发生感染。

2、临床症状

病牛在临床上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症状,通常是由于个体的免疫状态不同以及当时协同因素的水平高低。不仅是不同牛群间会出现这种现象,即使同一个牛群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病牛既可单侧眼出现发病,也可双眼都发病。病牛表现出症状后,双眼很快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一般先是眼球发生炎症,接着是发生角膜炎,但只有在发生角膜炎时,才可看到到结膜出现病变发病。眼睑出现痉挛、羞明,并产生大量的眼分泌物,说明眼球前端具有疼痛,初期流出稀薄的清亮分泌物,接着快速变成脓液在睫毛以及眼睛周围的被毛上黏附。眼睑发生肿胀,球结膜出现水肿。角膜在48h以内发生病变,即在混浊的角膜中央形成一个宽度为3mm且略比角膜高的突起。使用荧光素点眼,发现上皮细胞失活,如果存在化脓坏死性病变就会呈黄蓝色。周围角膜发生水肿并呈雾状,部分眼睛还伴有轻度的前色素层炎。发病经过6天,病灶边缘的角膜呈现血管化,新生血管迅速长到在前基质内的病变中央。此时眼球出现明显疼痛,如果双眼都发生感染,就比较容易损伤视力或者出现失明。

另外,疾病轻重程度会决定病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以及泌乳量下降的程度。犊牛病变中央的前基质和上皮细胞丧失,溃疡能够快速变大,甚至波及深基质组织。症状较轻时,可经过2~3周恢复。如果形成大面积溃疡,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愈合,可能引起圆锥角膜和深基质瘢痕。部分病牛后弹力膜突出,还能够并发形成深部溃疡或者后弹力膜发生破裂,导致全眼球炎。可能引起青光眼或者失明,最终眼球发生萎缩。有时会发生死亡,主要是由于视神经发生上行性感染导致脑膜炎而造成。

3、实验室诊断

采集处于发病初期病牛的眼结膜囊内分泌物,直接制成涂片,通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具有荚膜,无法形成芽孢,没有鞭毛,不能够运动。另外,也可进行血清学试验来确诊,主要包括琼脂凝胶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间接血凝试验等。

4、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病牛症状较轻时,可对发生病变的眼睛使用生理盐水或者3%硼酸水溶液进行多次冲洗,拭干后再向眼内滴人自配的药液,即由50mL生理盐水、5mg地塞米松钠、80万IU青霉素组成,注意现用现配,每天3次。如果病牛的角膜明显变得混浊以及角膜翳,每日不仅要采取以上方法治疗,还要配合采取自家血疗法,即在病牛颈静脉处使用一次性消毒注射器采集7mL血液,接着添加3mL地塞米松钠,混合均匀后快速滴加在患眼的眼皮内,上下各3~5mL,间隔2天再使用1次,连续使用3次就能够恢复。采用该方法治疗时,必须要采取保定防护,防止注射药液时导致病牛的眼球、眼睑发生人为损伤。

其他疗法。矿盐(纯生氯化钠)疗法,取10g矿盐,加热至100℃高温,处理1~2min,待冷却后研成细微粉,放在直径为0.2~0.4cm、长度为10~15cm的玻管,管的一侧对准发生病变的眼睛,人在另一侧吹气,已将矿盐粉送入到眼内,每只眼用量在0.5—1.5g左右,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治疗效果较好。中药方疗法,取青盐、锉草、硼砂、黄连、石决明各30g,10g冰片,全部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后直接点人眼内,点眼方法同矿盐疗法一样。也可向患眼内滴人田螺汁进行治疗,即取适量的田螺,将壳除去,田螺肉放在3~4层纱布内包好,用手挤压以渗出汁液,直接在患眼滴加,每天2~3次,连续使用4~5天就能够康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药物土霉素粉,石家庄华曙制药厂;氯霉素注射液,豫新国际(确山)龙源药业公司生产;青霉素钠,160万单位/支,哈药集团生产;地塞米松磷酸钠,每支1ml(2mg),天津药业新郑制药厂生产;红霉素软膏,重庆科瑞制药有限公司;硼酸,成都清白江硼化工技术开发公司,稀释制备成3%的应用液;生理盐水,湖南科伦药业生产。
1.2试验奶牛成都大业胚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患病程度不同的奶牛112头。
1.3试验牛分组将患牛分为5组,前4组每组22头,第5组24头;将每组患病牛按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1级:一眼或双眼结膜和瞬膜发红,流泪、羞明,角膜周围血管充血;2级:兼有1级症状外,一眼或双眼结膜和瞬膜红肿,有少量脓性分泌物;3级:兼有2级症状外,眼睑肿胀,疼痛,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4级:兼有3级症状外,眼结膜、瞬膜、眼睑肿胀明显,颜色深红,脓性分泌物多且黏稠,角膜凸起或在角膜上发生白色或灰色小点、角膜增厚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翳。每组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比较(表1)。表1每组牛的患病程度及头数(略)
1.4每组用药及方法第1组:土霉素粉治疗,用手术刀柄挑取土霉素粉约1g直接涂于患眼结膜、角膜,1次/d,每4d一个疗程。第2组:氯霉素注射液治疗,用10g/l的氯霉素注射液滴眼,每只患眼2ml~3ml,每日1次,每4d一个疗程。第3组:青霉素治疗,将160万单位青霉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每只患眼2ml~3ml,每天1次,每4d一个疗程。第4组:先使用3%硼酸洗眼,再用红霉素软膏涂于患眼处,适量,每天1次,每4d一个疗程。第5组:先将160万单位青霉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在加入1ml地塞米松;每只患眼2ml~3ml,每天1次,每4d一个疗程。
1.5治疗效果判定方法每组治疗一个疗程后,检查患眼的治疗情况,痊愈者停止用药;眼睛红肿减轻未痊愈者,患眼仍有脓性分泌物者,继续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直至痊愈。将各组患牛每个疗程治愈情况列表分析。
2、结果

对各组患牛治疗后,检查治疗情况,并统计结果。各组患牛每个疗程痊愈统计表(略)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该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青霉素配合地塞米松。一个疗程治愈率达到91.7%。其次是3%硼酸配合红霉素软膏,效果较理想。利用土霉素、氯霉素,效果较差,对于患病严重者,治疗的疗程较长。
3、讨论

地塞米松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试验证明它与青霉素配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对角膜结膜炎治疗效果很理想。不足之处是对于泌乳奶牛的泌乳有轻微影响,因此,控制地塞米松的用量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对于非泌乳奶牛,如使用大量的地塞米松时,每次用量要按要求递减。利用地塞米松配合青霉素治疗角膜结膜炎,效果最理想,操作也比较简单,实用性最强。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蛋鸡传染性鼻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病,是由于感染副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脸部发生肿胀,眼、眶下窦、鼻腔出现发炎,流鼻液,不停打喷嚏。该病能够快速传播,任何日龄的蛋鸡都能够感染,特别是鸡群初次感染往往出现暴发流行,导致产蛋率降低10%~40%,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1、病原与流行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是鸡副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无运动性,易形成丝状小杆菌。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虽然死亡率较低,但是发病率较高,可高达70%。任何年龄的鸡都可感染此病。雏鸡患病后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蛋鸡感染后产蛋率下降,鸡蛋的品质下降。该病可以通过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以及空气传播。病鸡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寒冷季节的发病率最高,一般秋末、冬季以及早春季节是该病的高发期。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主要由于鸡舍的温度不稳定,舍内垫料过于潮湿,通风换气的力度不够,饲养密度过大等造成的。

2、临床症状

病鸡在患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仅可见稀薄的清水从鼻子流出,偶有打啧嚏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情逐渐的加重,病鸡的鼻腔内会有黏性分泌物流出,伴随有难闻的气味,病鸡会出现打喷嚏的症状,严重时会因分泌物堵塞鼻孔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病鸡的面部有发炎的现象,导致面部肿胀,一侧或者双侧的眼周组织肿胀,严重时会导致失明。另外,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水量减少,对冠及肉髯肿胀,颜色变暗。病鸡逐渐的消瘦,有脱水的现象,羽毛蓬乱无光泽。幼龄鸡在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成年蛋鸡患此病后产蛋率降低,一般在发病后的5-6天,产蛋数量明显的减少,并且蛋壳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蛋重变小,畸形蛋的数量增加。蛋鸡在产蛋高峰期患病后,产蛋量的下降更为明显,可降低至20%-30%,病鸡有腹泻的现象,粪便稀薄,颜色不正常。

3、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变位置是鼻腔、窦、喉头以及气管黏膜。会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肿胀、充血,在表现附着大量的黏液或者炎性渗出物凝块,窦内有干酪样的坏死物,病鸡的眼结膜内蓄积有干酪样的坏死物,导致蛋鸡的眼睑肿胀,向外突出,严重病例还会发生眼球萎缩,最终失明。当病情发展到气管及气囊时,剖检可见病死鸡的气管黏膜有炎症,气囊分泌物增多,气囊膜浑浊,肺部充血、出血。蛋鸡的输卵管也会发生病变,其中有黄色干酷样的分泌物,卵泡变得松软、血肿且易破裂,病死鸡有的还有腹膜炎的症状。

4、诊断方法

根据病鸡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病理变化,以及产蛋鸡群的产蛋率明显下降,蛋的质量下降,蛋壳的颜色发生改变,沙皮蛋、薄壳蛋、软壳蛋以及畸形蛋的数量明显增多,可诊断为疑似鸡传染性鼻炎。

要想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检查。检查的方法包括直接镜检法,取病死鸡的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鸡的病料或者分泌物,与葡萄球菌一起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见葡萄球菌菌落周围长出透明、柔嫩的露滴状小菌落,不溶血,呈卫星状。挑取部分菌落入在载玻片上滴1滴30%的过氧化氢,未产生气泡,表明细菌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阴性,可确诊为该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可见,该菌对泰乐菌素、红霉素敏感。

5、防控措施

对该病预防需加强环境的管理,以改善鸡舍的环境,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的力度,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做好鸡舍的保温工作,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尤其是温差较大的季节要做控制好鸡舍的温度,保持舍温相对恒定。对鸡舍、用具等进行定期的消毒,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为了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需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一般选择接种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三联苗。一般建议在21-28天时进行首免,在产蛋前1周加强免疫。

发现鸡群患病,要及时诊断,并进行隔离饲养,对于病死鸡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后要对全群饮用红霉素,使用剂量为75g溶于150kg水中,让其自由饮用。饮完药液后,让鸡补充多维和微量元素,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每天饮用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连用3天。对病鸡同时肌注硫酸阿米卡星15mg,每天1次,连用3天,然后再使用强力霉素按每千克水10mg的剂量,与100g维生素C和盐酸多西环素溶于150kg水中,连用3-4天。可有效的控制病情。对于眼部肿胀的病鸡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滴眼。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大消毒的力度,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1、流行情况调查
调查范围及对象:乌苏市周围来就诊的发生鸡传染性鼻炎的鸡群。
2、临床诊断
期间前来就诊鸡传染性鼻炎6例,以其中1例为内容做以下说明:
2.1活体外观观察
鸡群共900只鸡,120日龄,没做过终免;鸡只缩脖闭眼,伴有呼噜、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黄、白稀便,食欲基本正常;产蛋量约为30%~40%;脸部肿胀(见图示1,箭头所示);发现肿胀部只是从一个角落出现,很快感染全群。
2.2剖检症状检查
剖检可见:肝脏有条状淤血,胆汁浓稠;腺胃基本正常,打开肠道可见有轻微的出血性炎症,盲肠扁桃体有轻微的出血;卵泡变形、充血;喉头出血,气管、支气管黏膜上有大量黏液渗出呈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浮肿下颌皮下有浆液浸润,可见支气管肺炎和气囊
炎;眼底黏膜出血,脸部肿胀,有干酪样渗出物。
3、材料与方法
3.1病料采集
取10只有典型症状的病鸡,用灭菌棉拭子蘸取气管黏液,浸入适量MG液体培养基(含青霉素1000IU/ml和1∶4000的醋酸铊)中,备用。同时剪开病鸡眶下窦,用灭菌棉试子蘸取其内黏液,浸入盛有适量无菌0.01MpH7.4的PBS液的西林瓶内,备用。
3.2方法
3.2.1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将蘸有病鸡眶下窦黏液的棉拭子在PBS中快速搅动数次后,用接种环钩取悬液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置烛缸中于37℃培养24~48h,钩取可疑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显微镜检查。并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待进一步检查。取纯化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上,观察生长情况。
3.2.2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细菌纯培养后,用无菌肉汤水洗下后混匀,取0.2ml接种到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充分铺匀后将待试验各药敏纸片按一定距离放入,完成后在平皿上记好菌株编号,置37℃环境下培养24h,观察结果并测量抑菌大小。
4、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4.1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4.1.1药物预防
各种常用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减轻本病的严重程度和缩短病程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消灭病原菌,根除本病。饲料中添加0.5%磺胺噻唑、饮水加0.05%磺胺甲基嘧啶,肌肉注射或口服链霉素,或在饮水中加入土霉素和红霉素等,均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4.1.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4.1.3免疫接种
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对本病预防有一定效果。使用较广泛的是福尔马林或硫柳汞灭活苗,免疫期可达3~4个月,80%左右的免疫鸡能产生保护力。以A型和C型菌株为菌种的双价油乳剂灭活苗效果也很好,免疫期可达6个月以上。
4.2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鸡群当中只发现有肿头肿脸的,经剖检诊断疑似鸡传染性鼻炎时,及时用消毒剂进行带鸡消毒以及饮水消毒,以防感染全群。同时使用一些效果明显的抗生素配合止咳平喘的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若全群有3%~5%以上的鸡只出现肿脸现象时,就应该注射鼻炎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然后再参考下述治疗方法:
针对个别鸡只出现症状的治疗方法:用消毒剂对鸡舍进行彻底的带鸡消毒,而且针对肿脸的鸡要用装有消毒剂的喷壶进行个别消毒。全天的饮水当中加入适量的消毒剂,隔断水槽和料槽,目的是防止病原的传播(如果是乳头饮水器可以不用隔断)。同时应用抗生素和平喘药治疗。一般4~5d一个疗程,通常情况下,一个疗程即可痊愈,但消毒剂连用7~10d,为了防止再次复发感染。

5、结果
5.1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临床实践的这几个月当中,蛋鸡较肉鸡多发,主要发病日龄多在105~130日龄(开产前后),发病集中于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月份。
5.2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通过临床诊断,初步定为鸡传染性鼻炎。
5.3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的10份样品均生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的细小露珠状菌落。钩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略深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呈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没有运动性。分离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5.4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鸡嗜血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副鸡嗜血杆菌对红霉素、氟苯尼考最为敏感,敏感率为90%,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替米考星较为敏感。
5.5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临床上应用“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的治疗方案,来就诊的病例,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一般都一个疗程,个别严重的病例可达两个疗程),康复率达到95%以上,且产蛋率很快提升。
5.6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在使用1个疗程药物以后,再继续使用消毒剂7~10d,可预防本病的复发。
6、讨论
6.1为什么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季节鸡传染性鼻炎多发
此时,鸡舍小环境保温不好,很容易造成鸡群的应激反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进入机体,突破机体防御机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6.2如何治疗鸡传染性鼻炎效果更好
传统治疗鸡传染性鼻炎的方法是大剂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这种方法不仅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
根据对就诊病例的治疗得出一套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应用本方案不仅可以避免药物中毒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防止长时间用药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的问题。而且消毒剂在其中既起到治疗的效果,又起到防止复发感染的作用,还为养殖户节省了用药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6.3如何控制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
6.3.1药物预防
一些抗菌谱广的抗生素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但一些药物对生产性能有影响,所以用药时要慎重。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因素可影响药物预防效果,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保持鸡舍良好的卫生和通风条件。
用药途径:通常认为药物饮水效果好于拌料。选择敏感性的药物,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用药时最好选用2~3种有效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加治疗效果。如副鸡嗜血杆菌对磺胺五甲氧嘧啶及庆大霉素敏感、大环内酯类在呼吸系统药物浓度高、新一代的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吸收好、毒副作用少等特点,联合使用对本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药物防治最好连续5d,给予足够的剂量,保证给药次数及呼吸道足够的药物浓度,避免中途断药。
紧急疫苗接种:对于有不同产蛋日龄的大型鸡场,尤其是种鸡场,在用药前可注射相应的灭活疫苗,最好是水苗(铝胶),这样可以很快产生坚强保护力。
6.3.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方针。在此基础上,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6.3.3免疫接种
可以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在3~5周龄和开产之前分两次对本病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有一定效果。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波罗病,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几年来,经过科研部门及广大兽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该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1、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鸡是法氏囊病毒的易感群体,并且所有的品种和日龄均可感染,其中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该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鸡排泄物污染的饮水、饲料、用具、环境等,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眼结膜等感染。养殖人员以及昆虫也是该病毒的传播者,该病还可以通过种蛋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多发生在4-10月份,尤其是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夏季和秋季。该病的发病率高,有的可高达90%以上,传播速度快,可呈暴发性发病,一般在感染此病3天后即可发生死亡,死亡率的差异因饲养管理、鸡群的体况以及病毒的致病力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为15%-20%,严重时高达60%以上。该病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易感染其他病菌,因此常与大肠杆菌病、鸡支原体病等发生混合感染,会导致死亡率明显升高。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短,一般为2-3天,病程一般为3-5天,最长不超过7天,死亡多集中发生在发病后的2-3天,有的病鸡会发生突然的死亡。病鸡常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病鸡的精神萎顿,食欲下降,畏冷集堆,多呈昏睡状态,羽毛蓬乱,双翅下垂,常蹲伏于一角,有时会卧地不起。有些病鸡行走不便,走路摇晃、步态不稳,或者驱赶不动,体温升高。病鸡有脱水的表现,出现眼窝凹陷,爪与皮肤干枯。病鸡还表现出腹泻的症状,会排出白色水样的稀便,粪便中常有白色尿酸盐,肛门会受到粪便的污染。病鸡在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脱水,最后衰竭而死亡。

3、病理变化

在发病初期突然发生死亡的病鸡病理变化不明显,仅在肾脏发生病变,表现为轻度的肿大与花斑。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鸡会表现明显的脱水现象,肌肉发干、颜色暗陈,嗉囊空虚,或者在其中有积水或者积气。在腿部和胸部肌肉会出现条纹状、斑块状和放射状的出血,且在腺胃和肌胃的交界处也可见条状的出血点。病死鸡的法氏囊发生病变,发病初期法氏囊充血水肿,2-3天后可肿大至正常的2倍而变圆。浆膜上覆盖淡黄色的胶胨样的渗出物,导致法氏囊为奶油黄色,病变严重时法氏囊的外观为紫黑色,切开后可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并且其中有脓性分泌物。肾脏肿大明显,有花斑,颜色为灰白色,输尿管内常见尿酸盐沉积,脾脏肿大,表面有坏死点,盲肠、扁桃体和胸腺肿大、充血、出血。

4、诊断方法

诊断时可结合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最后经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时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取病死鸡的法氏囊和脾脏,研磨处理后加灭菌后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液,冻融2-3次后,离心取上清液,加入抗生素作用th,然后接种于9-12日龄的鸡胚,受感染的鸡胚在3-5天后死亡,且与自然病例症状一样。另外,还可以使用琼脂扩散试验来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者法氏囊组织中病毒抗原。

5、防控措施

预防。该病的发生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对该病进行预防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扫和消毒工作,认真的落实各项的卫生消毒工作,加强对环境的消毒,包括鸡舍、用具等。在每次出栏后、进鸡前都要对空舍进行彻底的冲洗和消毒,待彻底干燥后再进下一批鸡。为了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可提高母源抗体的水平,在种鸡的18-20周龄和40-42周龄时分别接种法氏囊油佐灭活苗,以使子代获得较高水平的抗体。

做好鸡群的免疫接种工作。目前生产上用于接种的法氏囊炎病疫苗有活疫苗和灭活病苗,种鸡的免疫多选择使用灭活油,肉仔鸡则使用中毒力苗,在免疫前需通过检测母源抗体的水平来确定首免日龄,在首免后间隔10-14天进行二免。

治疗。鸡群发病后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首先给病鸡肌肉注射法氏囊、新城疫精制双价高免卵黄抗体和适量的抗生素,同时给病鸡服用葡萄糖、食盐水等水溶液。如果病鸡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时则可喂服泰乐菌毒,同时还可以使用其他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以预防病鸡继发其他细菌或者病毒性疾病,等病鸡的病情稳定后要做好保健工作,以免发生再次感染。在治疗期间要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日粮,可适当降低病鸡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多种维生素的饲喂量,同时给病鸡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控制好鸡舍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质量,加强通风换气,提供充足的饮水,防止肉鸡发生应激反应。为了避免疾病的大肆传播,在发病期间要加强消毒,每天都要将粪便清理干净,并彻底消毒。在消毒剂的选择上,要注意禁止使用对鸡呼吸道黏膜发生损伤的药剂。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鸡,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不同品种的鸡中,白来航鸡比重型品种的鸡敏感,肉鸡较蛋鸡敏感。本病仅发生于2周--15周的小鸡,3~6周龄为发病高峰期。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本病还可经蛋传递。

症状病变
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天内可波及60%~70%的鸡,发病后3~4天死亡达到高峰,7~8天后死亡停止。病初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多,有些自啄肛门,排白色水样稀粪,重者脱水,卧地不起,极度虚弱、最后死亡。耐过雏鸡贫血消瘦,生长缓慢。剖检可见:法氏囊发生特征性病变,法氏囊呈黄色胶胨样水肿、质硬、粘膜上覆盖有奶油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法氏囊粘膜严重发炎,出血,坏死,萎缩。另外,病死鸡表现脱水,腿和胸部肌肉常有出血,颜色暗红。肾肿胀,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脾脏及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粘膜出血。
疾病诊断
本病在高度易感鸡群中急性爆发时,诊断并不困难,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若需确诊,尚须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血清学试验。
治疗方法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注射液。3~7周龄鸡,每只肌注0.4毫升;大鸡酌加剂量;成鸡注射0.6毫升,注射一次即可,疗效显著。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注射液,每公斤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复方炔酮,0.5公斤鸡每天1片,1公斤的鸡每天2片,口服,连用2~3天。
(4)丙酸睾丸酮,3~7周龄的鸡每只肌注5毫克,只注射1次。
(5)速效管囊散,每公斤体重0.25克,混于饲料中或直接口服,服药后8小时即可见效,连喂3天。治愈率较高。
(6)盐酸吗琳胍(每片0.1克)8片,拌料1公斤,板蓝根冲剂15克,溶于饮水中。供半日饮用,以上为20~25羽鸡一日量,3天为一疗程。
(7)中药治疗。方药:蒲公英200克、大青叶200克、板蓝根200克、双花100克、黄芩100克、黄柏100克、甘草100克、藿香50克、生石膏50克。水煎2次,合并药汁得3000~5000毫升,为300~500羽鸡一天用量,每日一剂,每鸡每天5~10毫升,分4次灌服。连用3~4天。金蟾毒败每袋拌料100KG,为提高治疗效果,在选用以上治疗方法的同时,应给予辅助治疗和一些特殊管理。如给予口服补液盐,每100克加水6000毫升溶化,让鸡自由饮用3天,可以缓解鸡群脱水及电解质平衡问题;或以0.1%~1%小苏打水饮用3天,可以保护肾脏;如有细菌感染,投服对症的抗菌素,但不能用磺胺类药物;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到15%左右,维持一周,可以保护肾脏,防止尿酸盐沉积。
预防指南
(1)加强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止从外边把病带入鸡场,一旦发生本病,及时处理病鸡,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可选用以下药物和方法,聚维酮碘快碘喷洒。下批鸡进鸡前鸡舍用烟客烟熏消毒门前消毒池宜用复合酚溶液,每2~3周换一次,也可用清净农场癸甲溴铵,每周换一次。
(2)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批准生产的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进口有中等毒力活苗派斯德D78
①低毒力株弱毒活疫苗,用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鸡早期免疫,对有母源抗体的鸡免疫效果较差。可点眼、滴鼻、肌肉注射或饮水免疫。
②中等毒力株弱毒活疫苗,供各种有母源抗体的鸡使用,可点眼、口服、注射。饮水免疫,D78苗剂量不需要加倍。
③灭活疫苗,使用时应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苗配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效果受免疫方法、免疫时间、疫苗选择、母源抗体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母源抗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条件的鸡场应依测定母源抗体水平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现介绍两种免疫程序供参考。无母源抗体或低母源抗体的雏鸡,出生后用弱毒疫苗或用1/2~1/3中等毒力疫苗进行免疫,滴鼻、点眼两滴(约0.05毫升);肌肉注射0.2毫升;饮水按需要量稀释,2~3周时,用中等毒力疫苗加强免疫。有母源抗体的雏鸡,14~21日龄用弱毒疫茵或中等毒力疫苗首次免疫,必要时2~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商品鸡用上述程序免疫即可。种鸡则在10~12周龄用中等毒力疫苗免疫一次,18~20周龄用灭活苗注射免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41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