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默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目前临床上已知的有19种血清类型,不同血清间不存在相应的交叉免疫。默氏杆菌是一种小杆菌,一般呈椭圆形和荚膜形。大多数菌体在温室条件下能够生存4天以内,在低于4℃温度下的肉汤中能够生存3周左右,在55℃条件下能够生存16h,在自来水中能够生存大约13天,在垫料中能够生存27天之久。

在自然感染情况下,主要是2-8周龄雏鸭容易发病,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2-3周龄鸭,而小于1周龄及大于8周龄的鸭较少感染该病。该病主要危害对象是鸭,另外鹅、鸡、火鸡以及某些野禽也能够感染。在污染的鸭群中,该病的感染率非常高,一般能够超过90%.但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可在5%-80%范围内变化,耐过病鸭往往会变成残鸭或者僵鸭。不同品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不同,其中比较易感和死亡的是樱桃谷鸭、北京鸭和番鸭。随着鸭日龄的逐渐增大,对该病的易感性和发病率显著降低。种鸭及成年鸭对该病不敏感。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冬春季节比较容易发生。该病通常具有1-3天的潜伏期,有时能够达到7天左右。主要损伤2-7周龄幼鸭,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2、临床症状yz023.COm

最急性型。一般在该病的流行初期出现,病鸭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前驱症状就突然死亡。主要是1-3周龄的鸭容易发生该类型。

急性型。主要是1周龄雏鸭容易感染该类型,病鸭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独自离群,双眼闭合呈昏睡状,两肢软弱,拒绝走动,行动缓慢,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者完全废绝,呼吸加快,眼鼻流出分泌物增多,污染眼睑,经常摇头、点头或者缩颈。角弓反张,两肢伸直,全身呈现痉挛性抽搐,排出黄绿色稀粪,并散发恶臭味,快速发生死亡。

慢性型。主要是2-5周龄的鸭容易感染该类型,右边呈亚急性或者慢性经过,病程可持续1周或者更长。病鸭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采食减少或者停止。伏卧在地,两肢软弱,拒绝走动,往往呈犬坐姿势,接着出现共济失调的现象。对于能够长时间存活的病鸭,生长速度缓慢,发育较差。个别病鸭的头颈歪斜,平静状态下也轻度弯曲,从而影响采食,造成机体日渐消瘦,最终发生死亡。如果病鸭受到惊扰,往往会出现持续呜叫和倒退、转圈等症状。

3、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治疗该病较好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磺胺药物等,如果鸭场条件允许可在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以保证选择使用有效药物。注射给药,病鸭可注射庆大霉素治疗,每只用量为o.3万-o.5万IU;也可每羽注射15mg丁安卡那霉素、1mg地塞米松、o.25mL克林美,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口服给药,可在饲料中添加o.2%比例的5%氟苯尼考混饲,每天3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症状严重,可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0.5mLjkg5%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治疗效果良好。由于该病菌非常容易形成耐药性,因此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要注意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合理,并及时更换不同药物。通常在3-5天病情被有效控制后,可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一种抗生素来避免发生继发感染,如在每千克清水中添加192%的水溶性环丙沙星或者295%水溶性氟哌酸,混合均匀后任鸭自由饮用,连续使用5天;也可在饲料中添加敌菌净、恩诺沙星等混饲,连续使用5天。

加强饲养管理。如果养鸭场无法完全实现自繁自养,要确保鸭苗购买自检疫合格的地方,且到场后必须进行大约2周的单独隔离饲养,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混群饲养。对于同一栋鸭舍,要采取全进全出的原则。供给清洁饮水,且每3-5天清洗水槽1次。1-5日龄雏鸭,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恩洛沙星原粉,能够有效预防该病,同时配合在每吨饲料中加入200-300g土霉素粉。鸭群饲喂的日粮要满足机体生长所需要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增强机体抗病力。鸭群饲养密度:4周龄适宜控制在7-8只/m2,5周龄6-7只/m2,6周龄5-6只/m2。鸭舍要确保通风适宜,经常更换垫草,防止潮湿,每天及时清除粪便,并使用0.4%过氧乙酸进行带鸭消毒。对于病鸭污染过的场地、鸭舍以及各种用具等,要使用1%的百毒杀进行严格消毒。

免疫预防。如果鸭场经常性发生该病,可给新出壳的雏鸭免疫接种鸭二联(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播性浆膜炎病)高免卵黄抗体,每羽注射0.5mL;10-15日龄时,每羽免疫接种1羽剂量鸭传播性浆膜炎病多价灭活菌苗。对于没有发生该病且没有被污染的鸭场,可在雏鸭5日龄和18日龄分别免疫接种1羽剂量鸭传播性浆膜炎病多价灭活菌苗,能够很好的预防该病。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中也有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2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原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心包膜被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还必须进行实验诊断。
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鸭舍的通风、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经常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甲砜霉素(杆立克-奎文区家禽研究所)药物等对该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该病或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治疗时林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用药前最好能做一下药物敏感试验。
用于预防接种该病的疫苗,目前国内外主要有灭活油乳剂苗和弱毒活苗两种。福尔马林灭活苗给1周龄雏鸭两次皮下免疫接种,其保护率可达86%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关阅读

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4 年7 月30 日,一养鸭户前来求诊,经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有一群绍鸭(俗称地方草鸭),数量500 只,在盐城市某一沿河树林中饲养。2014 年7 月18 日,该鸭群(20 日龄)开始发病死亡。病鸭主要表现为体温略有升高,消瘦,食欲下降或停食,咳嗽气喘,拉绿色或灰白色稀便等。畜主曾于鸭24 日龄时,到盐城市某兽医院就诊,就诊时病程达5d,已死亡7 只。兽医师通过临床表现和主要病变进行了诊断,用氟苯尼考类药物进行治疗4d,但效果不佳,仍在不断死亡。至 30 日龄时,鸭群已死亡50 只。

2 剖检病变

剖检可见到病鸭心包腔内有大量絮状渗出物,肝脏表面附有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气囊混浊并有少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脾和肾脏肿大,十二指肠黏膜充血,肠管充盈。其它组织脏器无异常病变。

3 实验室检查

(1)涂片镜检:取肝脏作涂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可见到两端浓染的小杆菌。

(2)生物培养:将肝脏病料无菌接种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于CO2 培养箱培养24h。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可有表面光滑、稍突起、圆形的小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未见到细菌菌落。

4 诊断和治疗

综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例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治疗措施有:
(1)改善饲养环境。立即将该鸭群迁至通风好、地面干燥的环境中,同时保证饮水清洁和饲料卫生无霉变。
(2)抗菌药物治疗。对该鸭群使用5%硫酸新霉素进行治疗,疗程4d。经过综合治疗后,该鸭群痊愈,未见病死鸭。本次发病死亡50 只,死亡率达10%。

5 小结和分析

(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家鸭多发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多由于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饮水不清洁等恶劣的饲养环境造成的。在该鸭群本次发病治疗过程中,畜主及时改善养殖环境,所以治疗效果比较好。
(2)有条件的地区或养殖场,可开展药敏试验,筛选高敏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会更好。
(3) 本病易于大肠杆菌败血症、巴氏杆菌病混淆,在诊断治疗时兽医人员要做好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叫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已成为近年影响龙岩市新罗区养鸭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之一。危害性日益突出。为更好地防治该病。提高广大养鸭户效益,现结合笔者实践将该病的诊治方法总结如下。

1 流行病学

在新罗区该病主要发生于7~50 El龄半番鸭、番鸭和山麻鸭,并以37周龄鸭最易感。品种差异上,半番鸭最易感、番鸭次之,龙岩麻鸭抗病力较强,在流行区域内该病的发病率一般为15%,而半番鸭可达82% 、番鸭达65%。该病在新罗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在冬春季节气候变化较剧烈,更易引发该病,以12月到次年3月多发。近年新罗区该病发病率10%~80% .病死率5%~40%。同时该病的发生与危害程度还与栏舍环境、饲养水平、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如鸭舍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良、潮湿、转栏、饲养不当等可诱发该病,以至加重病情。

2 临床症状

在新罗区该病主要以急性发生为多,偶有慢性或最急性发生。急性病例的病程多为13 d,患鸭精神萎靡、食欲废绝,排黄白或淡绿色稀粪,软脚,眼、鼻多见分泌物。常见咳嗽。病情严重者呈现共济失调、斜颈,不能站立与采食。濒死鸭伴有痉挛、头颈战栗、摇头或昏睡等神经症状.有的出现角弓反张、抽搐而死亡。转为慢性的患鸭可见跗关节肿胀、不愿走动,有的可耐过。

3 病理变化

该病最明显的病变是广泛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于全身浆膜表面,主要表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等症状。肝肿大变脆,被覆一层厚薄不均的假膜,呈灰白色,可轻易剥离。心包液增多。气囊壁浑浊、增厚,可见灰黄或灰白色奶油状纤维素性凝块或呈豆渣样乳状。有神经症状的鸭可见脑腔和脑实质充血。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呈乳白黏稠状.

4 实验室检查

无菌取患鸭的肝、心血、脑等病料涂片。瑞氏染色后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杆菌。通过血液琼脂培养基等分离培养与EUSA诊断可查出鸭疫里默氏菌。

5 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与实验室检查,可确诊为鸭疫里默氏菌病。其他个别鸭病也有肝周炎、心包炎等症状,但有区别。如鸭大肠杆菌病潜伏期比该病短,发病突然,迅速死亡,无神经症状,剖检时腹腔常有特殊臭味,肝肿大时常为铜绿色。而该病引起的症状剖检时腹腔一般无特殊臭味。肝肿大多为土黄色或棕红色。

6 防治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转群,杜绝混养,实行全进全出管理。避免因天气变化等带来不良应激,如鸭舍的及时修缮、添加抗应激用的多种维生素、电解质等。坚持严格的卫生防疫和消毒隔离措施,一是在孵坊时期就要严格管理,定期搞好环境、用具等的彻底清扫、消毒,做好种蛋人孵前的消毒,及时清理废弃物等。针对发病场所有可能的污染物都要用烧碱、消特灵等消毒药彻底消毒以杀灭病原。二是要严格隔离。针对发病鸭群与健康鸭群要分别专人、专物管理以达到有效的隔离。绝对不能把发病鸭与健康鸭混养在一起或把发病鸭群中暂时健康的带茵鸭混养于健康鸭群中,否则传播更快,更难控制。

6.2 优选疫苗.常年免疫因其血清型较多,要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血清型菌苗来注射防疫,常用铝胶苗。建议于7~8日龄时用1头份量免疫注射,2O~21日龄时用1头份二免。

6.3 药物防治因该病由细菌引起,用抗菌药有一定效果,但该病抗药性产生快,同场内前后两批鸭用药效果可能就不一样.要注意及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药防治,现提供几组药方以供参考。

1)每300 kg饲料用l kg 10%甲砜霉素拌料,每天喂2次,连用3 d。病情严重的鸭可每天2次按每千克体重用0.02 mL肌注,连用3 d。

2)每500 kg饲料用l kg 5%普乐健预 昆剂拌料。连用3 d,严重者可每天2次。病情严重者可每千克体重用肌注0.1 mL5%普乐健注射液,连用3 d。

3)0.2 kg鸭疫杀星加水150 kg或拌料100 kg,连用5 d。

4)0.1 kg泰乐强一88加水100 150 kg,让其自由饮用,病情严重者治疗量加倍。

5)2 mL阿米卡星注射液与2 mL林可霉素注射液混合立即肌注。4 mL混合药可肌注20羽0.5 kg重的鸭。每天1次,重者每天2次。

6)1 mL鸭来福与0.2 mL阿米卡星混合肌注0.5 kg重的鸭,每天1次,重者每天2次。

7)每吨饲料添加0.3 kg泰乐菌素预混剂,自由采食。

按以上某一种治疗方案,结合加强饲养管理与消毒等,一般病死率可控制在10%以下。但该病病原菌对大多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临床上最好能定期做药敏试验,以选择高度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冶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其特征是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关节炎。本病发病率、死亡率高,易发难治,是当前国内外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1.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于7日龄~40日龄鸭,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7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可带菌而不显临床症状。本病以北京鸭、樱桃谷鸭、杂交肉麻鸭和番鸭多发;雏鹅、鸡、火鸡、雉鸡等也可感染,但很少发病。该病发病率可达90%,死亡率5%~75%;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秋末和冬春季节多发。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等都是重要的传染途径。育雏舍密度过大、换气不畅、潮湿和营养不良都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2.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潜伏期一般为1天~3天,有时可长达7天。急性病例突然发病,不表现任何症状而很快死亡。病程稍长的病鸭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食,咳嗽和打喷嚏,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头颈扭转,全身发抖,跛行,运动失调;少数病鸭表现跛行和伏地不起等关节炎症状。一二月龄的雏鸭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不断呜叫,共济失调,有时转圈,有时后退,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

3.解剖病变

急性病例的病变为全身脱水,肝脾肿大。病程稍长者,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主要表现为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膜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明显大于正常,呈土黄色或灰褐色,质地较脆,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容易剥脱,出现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腹部气囊后部出现有黄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有的出现输卵管炎和关节炎。//致富经//

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制。育雏室的通风换气、干燥防寒、适宜饲养密度、清洁卫生等是控制和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有效措施。本病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

多种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对本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由于鸭疫巴氏杆菌易产生抗药性,用药前最好能做药敏实验,筛选高敏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交替使用。近年来,鸭传染性浆膜炎常与鸭病毒性肝炎、大肠杆菌病并发或继发,所以在治疗时应兼顾这2种常见疫病的合并或预防性治疗,以求最佳治疗效果。目前,治疗该病有较确切效果的药物一般有头孢噻呋钠+阿米卡星、利福平,林可霉素+大观霉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克林霉素等,治疗时可任选一种(组)。原来常用的氟哌酸、恩诺沙星、新诺明等在多处病例中已表现明显耐药性,应停用。

由于很多养殖户从10日龄起就将鸭群敞放在沟渠、池塘、水库。湖泊边,饮水给药已不可能,拌料给药又会造成健康鸭多吃药、病鸭少吃药、重病鸭因不吃料吃不到药的现象,所以要选用长效组方大剂量肌肉注射1次,待病鸭恢复食欲后,再行拌料给药。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制


近年来.随着射阳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广大农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鱼塘、稻田养鸭。由于雏鸭来源渠道混乱,造成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及蔓延.经济损失严重。

1 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在秋冬之交和春夏之交。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雏鹅。尤以2 3周龄雏鸭最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罕见发病,但可带菌,成为传染源。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等都是重要的传染途径.育雏舍密度过大、换气不畅、潮湿、营养不良都是该病发生的诱因。

2 发生特点

2~8周龄雏鸭易感.尤其2~3周龄最易感。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鸭舍内环境卫生差、密度大,灰尘粉末、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超标,通风不良等.感染率高达90%。死亡率达5%~80%。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外伤,感染致病;日粮中VA 、VE 等营养成分不足,肠道感染的鸭群发生球虫病时都可能诱发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比较多发。

3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有时可长达7天.幼鸭发病较急.常在应激条件下突然发病.且未见明显症状而很快死亡。病程稍长的病鸭嗜睡、精神沉郁、离群独处、食欲减退或废绝,摇头缩颈,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眼、鼻流出分泌物,眼被污染。两腿无力,运动失调,有的出现神经症状,阵发痉挛.排黄绿色恶臭稀粪 少数病鸭表现跛行和伏地不起等关节炎症状。1~2月龄的雏鸭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不断呜叫,共济失调,有时转圈,有时后退,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因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死亡率有很大差异.一般为10%-30%,高的可达50%以上。

4 解剖变化

明显的肉眼病变是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主要在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渗出物除纤维素外还含有少量炎性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异嗜性白细胞 病程较久的病鸭尚可观察到肌化或干酪化渗出物.即构成纤维性心囊炎、肝周炎或气囊炎。急性病例心囊液增量,心外膜表面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随病程的延长,心囊液呈淡黄色.心膜与心外膜黏连。渗出物干燥,最后干酪化。肝表面包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色纤维膜,极易剥离。多数病例气囊上均有纤维素性膜。有神经症状的慢性病例脑膜充血、水肿和小点出血 个别病例见有肺炎变化,肺瘀血。小叶间质水肿;上呼吸道呈弥漫性出血。少数病例见有输卵管炎,输卵管肿大,内有干酪样分泌物 跗关节肿胀,触之有波动感,关节液增量.乳白黏稠。

5 诊断

在兽医临床中.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如果要进行确诊.可采取镜检和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手段.在细菌分离培养时.可用血液培养基培养再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进行鉴定。

6 治疗

在疾病的治疗上讲究辨症施治.对症治疗.在药物的选择、复配和研制方面.又包含有药理学、药动学、缓释技术、靶向技术等一系列原理和技术的运用。具体讲:加强保温和通风.发病期间禁止鸭群下水。10%氟苯尼考300 克配合金刚林可粉300克,拌料300千克.连用3天。用药第一天观察.鸭群精神好转:第二天开始采食量比发病前增加;第三天无死鸭情况,鸭群精神良好。逐渐恢复到正常吃料水平。

7 预防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因鸭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而发生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新鸭病、鸭败血症,是目前危害全世界养鸭业的一种主要疾病 病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也可经创伤之创面感染,死亡率为5% 75%不等。因此预防主要是做好三方面工作: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合理的饲养密度,保证良好的通风,尽量减少不良应激,有足够大的运动场和流动水体.运动场必须松软平整.防止体外伤.保持鸭群活动水域的清洁卫生.常用生石灰粉或漂白粉泼洒水体杀菌消毒.经常用百毒杀或其他消毒水清洗料槽或泼洒运动场消毒.对于严重污染的水体要经常换水。此外,注射已研制成功的抗1型、2型、5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菌苗.可有效预防和降低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死亡率。

肉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


本文主要对肉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鉴别诊断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肉鸭传染性浆膜炎预防治疗措施。

一、肉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被称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导致的一种侵害鸭、火鸡以及其他鸟类细菌传染病。鸭疫里默氏杆菌(RA)是引起一种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并且不可以运动不发酵杆菌。RA培养后进行涂片染色,菌体呈现小杆菌或椭圆形,并且单个存在,极少数成双排列。但是也有呈长丝状,瑞氏染色菌体情况的两端浓染。根据凝结反应以及琼扩反应,21个血清型已经被鉴定出,主要是1、2、6、10、11、13、14型号。这些菌种里1、2、6、10型,在分离株数的有着96%比例。免疫时,血清型是特异性的,主要是一种和几种血清型在不同血清型之间,不可以提供的保护。

二、肉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病学

鸭是家禽中最容易感染的,鸭的种类有多种,例如樱桃谷鸭、番鸭、麻鸭等。除了鸭以外,鹅、火鸡和某些水禽感染本病可能性也较大。本病主要出现在2到7周龄鸭群体,以2到3周龄雏鸭情况最严重。5周龄以下雏鸭,在症状出现后大约1到2天就会出现死亡。较大日龄的鸭,则可能存活较长。8周龄的鸭发病情况比较少见。鸭疫里氏杆菌病在血清的性质上不同,导致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形成了本病流行菌株中血清类型的改变。本病鸭场整体感染率最高达到90%。但是死亡率为5%-75%。在较好的卫生以及饲养管理中,鸭子发病率和死亡率变低。但是不注重管理条件下,鸭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90%以上。

三、肉鸭传染性浆膜炎临床症状

传染性浆膜炎潜伏期一般是1到3天,最多达到7天。最急性型具体表现在1到2天内感染所以在没有特别症状出现就导致了病鸭的死亡。这种急性病例还表现在病鸭眼睛部有粘性的分泌物质存在,之后眼睛周围的羽毛出现了脱落或者粘连,这时候病鸭从鼻孔流出了黏性的液体状分泌物质,这种分泌物质变得越来越干涸了,不久之后就出现了鼻孔的堵塞。接着是打喷嚏和轻度的咳嗽。这时候病鸭的粪便出现了黄绿色,质地稀薄,伴随出现缩颈和嗜睡的情况。在进行平时运动的时候,嘴巴抵着地面,步态缓慢蹒跚。最后出现神经系统痉挛和两腿伸直翻弓直到死亡,伴随尾部摇摆等。病程时间为2到3天。

四、肉鸭传染性浆膜炎剖解变化

最急性病例无明显剖解化,仅表现为心脏少量出点状血,少量心包积液,其它脏器无明显解剖变化。急性病例肉鸭传染性浆膜炎特征性剖解变化主要表现在是心包膜、肝表面、气囊等浆膜上的纤维素渗出物即三炎病变。具体表现为心包液增多,心包膜外面出现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使得心外膜和心包膜形成粘连。严重病例还会出现干酪化变化。肝脏病变为纤维素性肝周炎,肝表面出现了一层灰白色或者灰黄色纤维素膜,这层薄膜易剥离。病鸭肝肿大呈土黄色还有棕红色。病程较长的病鸭,纤维素性渗出物容易被肝被膜新生长出的肉芽机化,于是呈淡黄色干酪模样的团块。气囊,表现为纤维素性的气囊炎,气囊浑浊并且增厚,被覆盖纤维素性膜,伴随着浑浊的不透明状态,渗出干酪状物质。

五、肉鸭传染性浆膜炎鉴别诊断

1.与禽大肠杆菌病的诊断鉴别

依据本病出现的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症状以及特征性病理解剖变化不难作出肉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初步诊断。与禽大肠杆菌病的诊断鉴别。大肠杆菌是多种病型的病因,例如,败血型、眼炎型、关节型、脐型、卵黄性腹膜炎型等,需要与本病鉴别的主要是大肠杆菌败血型。鸭大肠杆菌病肝一般呈现肿大、出血,并且伴有有灰白色、边缘不整齐坏死点出现;也可呈现出肝周炎、心包炎以及气囊炎。

2.与禽霍乱的鉴别诊断

禽霍乱即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在引起各种日龄鸭发病特别明显,在成年鸭、青年鸭出现的发病率比幼龄鸭要高。而鸭疫里默氏杆菌仅仅引起2到7周龄以内的鹅的发病,8周龄以上的鸭出现情况比较少。这一流行病学特点是具有重要鉴别意义的。巴氏杆菌病常因为发病急,导致死亡快。主要病变是通过全身脂肪、黏膜出血及浆膜,特别是心冠沟脂肪、十二指肠黏膜伴有出血点。这是鸭巴氏杆菌的特征出现性病变的表现,但是不是出现鸭疫里默氏病三炎病变。有必要时可进行病原菌的鉴别。

六、肉鸭传染性浆膜炎预防措施

1.场地管理措施

一方面,要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注意育雏室的通风换气,注重干燥防寒,设置适宜饲养密度,清洁卫生等在控制和预防本病中效果明显。集约化养殖还需要使用全进全出的方式,肉鸭出栏后应当对场地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以进行场地轮换养殖。

2.免疫接种措施

免疫接种,是预防以及控制本病有效途径之一。通常选择5-7日龄按剂量注射肉鸭传染性浆膜炎蜂胶疫苗可进行有效的预防本病的发生。因为肉鸭传染性浆膜炎血清型具有复杂性,不同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应用疫苗与本养殖场主要血清型相符。

七、肉鸭传染性浆膜炎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是主要防治该病的重要方法。采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磺胺类药物治疗,对本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由于鸭疫巴氏杆菌比较容易产生抗药性,所以,用药前最好采用药敏实验,进行筛选高敏药物,并注意在药物的交替使用中,具体来说可选用治疗的药物,例如,如氟苯尼拷、强力霉素等拌料连用3天,头孢菌素类药物配合中药提取液板兰根、黄芪多糖、双黄莲进行肌肉注射,一般2到3天即可治愈。

伴随养殖规模化,鸭传染病呈上升趋势。其中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发病率较高,危害最为严重。对该病流行病学特点以及血清型流行研究需要深入。如果摸清该病在我国地区危害情况已经发生规律,确定流行菌株中血清型、抗药性传染特性,就为实现科学防控提取了理论基础。对改善我国肉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鸭传染性浆膜炎病的防治


1 流行特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鸭疫巴氏杆菌。该病是危害养鸭业重要的一种疾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8N龄以上的鸭少见发病,冬春阴冷潮湿天气尤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通过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

2 临床症状
除部分急性死亡的不表现任何症状外,多数病鸭主要表现为精神不佳,嗜睡、缩颈、脚软无力、行动迟缓、不愿走动、少食或不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眼眶周围羽毛粘湿,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性分泌物堵塞鼻孔而造成患鸭呼吸困难。病鸭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小鸭腹部膨胀。多数病例出现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头颈歪斜,遇惊扰时转圈倒地或不断呜叫,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不久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3d,有的可达1周。

3 剖检病变
最明显的病变是浆膜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以及由纤维素性渗出物构成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心包液明显增多,心包膜增厚,可见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情较长者,心包膜与外膜发生粘连,难以剥离,渗出物干燥甚至干酪化。肝脏肿大,质地变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表面包盖一层厚报不等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纤维性膜,很易剥离。纤维素性气囊炎在胸、膜和颈部气囊最为明显,气囊混浊增厚,可见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甚至与胸膜壁发生黏连。有神经症状的病鸭可见脑膜和脑组织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及培养特性取濒死鸭的脑、肝、心血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和鲜血琼脂培养基,置烛缸中于37℃培养,同时接种半固体琼脂培养基置37度培养。24h后,巧克力琼脂上长出l~1.5mm光滑突起、半透明呈奶油状的菌落。鲜血琼脂上长出光滑湿润不溶血的小菌落。在上述病料接种物中,尤以脑组织接种于平板后长出的菌落最多。半固体琼脂上均无细菌生长。在普通营养琼脂不生长。革兰氏阴性,不形成芽胞,菌体大小不一,单个或成对存在,有些呈椭圆形,偶呈长丝状。姬姆萨染色,可见菌体荚膜。赖氏染色可见多数两极浓染。

4.2 生化反应实验 本菌不发酵糖类,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不还原硝酸盐,不利用枸椽酸盐,尿素酶阴性,M.R、vP试验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能液化明胶。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改善育雏条件,注意通风、干燥与防寒保温,饲养密度不可过大,定期对场地、用具及饲槽等进行彻底消毒。

5.2 使用菌苗预防 一般使用火活疫苗, 以提高雏鸭对本病的免疫力,l~3周雏鸭进行两次颈部皮下注射有一定效果。在疫群中使用疫苗作紧急预防接种时,可同时应用抗菌药物, 以达到在未产生免疫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流行和减少死亡率。

5.3 药物预防预防用药需多种药物轮换使用,一批鸭后换另一种或一段时间换另一种。未使用过的药物一般具有高度敏感。治疗时应结合药敏试验,选用高敏药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47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