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夺命水草


七八月份是水产养殖者的考验,特别是河蟹养殖,进入七八月份河蟹出现伤亡,其中九成的死因是因为水体缺氧引起直接或间接性死亡。而缺氧引起的伤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极端天气导致的缺氧死亡,还有是因为慢性缺氧引起的死亡。慢性缺氧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却都不敢处理,因为水草腐烂引起,不拉一直死蟹,拉了死的更多,左右为难。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处理吗?未必,凡事要追根究底。不拉水草一直开始出现死亡,病情只会出现严重恶化,最后产量降低,导致养殖亏损。但是拉草突然改变水环境,水体增氧水草被清理,水体腐败物质无法被清理,水环境继续短时间恶劣,加上温度升高,河蟹大部分聚集到环沟处给短时间大量死亡埋下伏笔。怎么处理需要酌情而定。
一期(水草老化)、看水环境和水草,环沟透明度比较好,水草根系发白,水草根部叶片没有脱落,只是水草表面附着一些杂质或者一些藻类,这个时候对于环沟水草采取狠拉沟,重大头。让水草在池底有生长空间,促进水草二次生长。达到有草而不漂。
二期(水草漂浮)、水草已经漂浮,根部已经脱离底部,水草表面附着杂质过多,特别是一些寄生的苔丝藻类,藻类开始大量繁殖,底部烂根进行低氧发酵,塘口很快出现蓝藻或者蓝藻已经在下风口形成水华。这个时候通过隔段把水草捞走,随身带一些底改,在捞走的部位撒一些强效底净抑制底部细菌过量繁殖,在未捞走的水草撒护草灵提高水草活力。通过添加一些发酵菌提高水体透明度。
三期(水草七上八下)、水草已经有部分腐烂了,水草只有部分残留的灰色根系,个别还有一些新发白跟,水草随着天气变化在环沟里面上下漂浮。有一部分塘口已经出现了螃蟹小批量的死亡。每天都有漂浮的。池底已经进行一段时间腐烂发酵,螃蟹大部分随着温度的胁迫被迫进入环沟,只能钻入土里,时间长了自然受到细菌和硫化氢的毒害。这个时候重复上面的步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体量已经不对等,首先在死亡量不大的情况下进行大面积换水,然后在大剂量的播撒维生素和黄金多糖进行河蟹体质恢复。然后在进行撒过硫和高含量有机酸进行水体对冲。
四期(水草扎猛子)水草经过腐烂,已经完全沉下去了。表面看没有什么事情。但是已经离大面积死亡边缘不远了。不要想巧和池塘做对赌。这个时候自己千万不要去换水,否则很容易出现大面积死亡。因为河蟹在水草腐烂的侵蚀下已经接近死亡边缘,千万不可以进行大行动的应激。唯有改底和解毒,但是这个死亡继续对冲量达不到时候,只能建议您综合处理,然后在选择一个好厂家,平常心使用。
五期(水草灰飞烟灭)重新整理心情,卖一些六月黄,明年从新再来。m.YZ023.coM>

相关知识

近期河蟹最后一壳死亡的原因分析



各位朋友早上好,今天是8月15日,离中秋节还有40天。今天天气多云,明天天气多云转阴,后天天气阴转小雨。
河蟹蜕最后一壳,最近有少部分塘口发现河蟹死亡现象,部分塘口有撑爪,鳃上发黄,发黑带有少量纤毛虫,肌肉发白等现象。
1.部分河蟹肌肉发白,做水质检测和弧菌检测发现弧菌超标的塘口。弧菌天敌和黄金多糖一组两亩,可以三天两次。
2.部分塘口发现黄鳃黑鳃的现象,说明鳃上有细菌感染,可以用超碘消毒,三天两次。
3.部分塘口开始投喂冰鱼过后,发现河蟹有少量死亡的,死亡的河蟹有肠炎现象。建议各位朋友选择优质的冻鱼,而且冻鱼必须用超碘消毒,然后投喂。
4.河蟹经过高温应激,然后被弧菌感染,导致河蟹体质偏弱的塘口。可以先用黄金多糖和抗激灵增强体质,然后用弧菌天敌消毒。
5.现在有少部分塘口死亡严重,前期杀过蓝藻,而且还是伊乐藻沉在底部引起的死亡。建议先过水,每天过水三到四个小时,特别是底层水,然后用解毒灵解毒三天两次,再用黄金多糖和抗激灵加应激硬壳灵提高河蟹体质,增强免疫力。
河蟹池塘中发生任何的事情都不是小事,各位朋友要重视起来

河蟹脱壳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河蟹蜕壳是其生长的一个关键阶段,每蜕一次,就长大一点,如果进行得不顺利,不仅影响生长,还易引起死亡。死亡原因如下:
一、体质弱,蜕壳不遂。河蟹蜕壳时,甲壳硬、体质健壮、体表无伤、胸足齐全的容易蜕壳;反之,体质差、受过伤的即容易引起死亡。
二、水质不适宜。河蟹蜕壳时对水中溶氧要求较高,喜清瘦、无污染的水体,河蟹蜕壳大多在离水10-20厘米的近岸边进行;水质不好、溶氧不足即对河蟹蜕壳不利。
三、饵料中缺乏钙等微量元素。壳长不硬,蜕壳也困难。平时需补充大量的钙铁等元素,食料中应加些贝粉或者钙片。
四、敌害侵袭。河蟹在蜕壳时,易遭受杂食性鱼类和肉食性生物的侵袭,有时甚至发生互相残杀。
针对以上原因,可采取如下几条预防措施:
一、调节好水位。河蟹蜕壳时池水不宜过深,防止因水的压力过大而给蟹蜕壳带来困难,故河蟹便于在浅水区自行蜕壳。另外,河蟹蜕壳必须带水,离开水就无法进行,所以池水要保持一定的水位。
二、清除池中敌害。河蟹蜕壳时喜欢爬到安静而隐蔽处,故可在蟹池边栽种漂浮和沉水植物,使河蟹得到隐蔽而不受惊扰。但要注意,放入的水草不能满池覆盖。
三、在河蟹蜕壳期要增加对动物饵料的投喂,防止脱壳期互相残杀。
四、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在河蟹生长旺季大量投饵时,要注意及时清除吃剩的饵料。水源要清洁卫生,无污无毒。

河蟹塘套养鳜鱼死亡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镇渔业科技示范户赵耀主反映,他去年河蟹塘套养鳜鱼苗成活率很低,我调查走访了我镇其他河蟹养殖户,发现有不少河蟹养殖户存在类似情况,当然,也有不少河蟹养殖户鳜鱼苗成活率很高。成活率最低的,40亩河蟹塘套养了400尾鳜鱼苗,年终只起捕1尾。最高的,16.2亩塘,放165尾,年终起捕149尾,成活率达90%,差别如此大。经过对全镇河蟹养殖户套养鳜鱼苗前准备工作和套养后管理工作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鳜鱼苗成活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药物清塘不彻底,塘中遗留的野杂鱼,如乌鳢、鲶鱼等凶猛性鱼吞食了鳜鱼苗。
2.进水时,进水管没用密眼网袋过滤,乌鳢等野杂鱼随水入塘。
3.放养的鳜鱼苗种规格偏小或不齐。规格偏小,下塘后,适应环境能力差;规格不齐,存在大吃小。
4.放苗地点水位太浅、离河岸太近或在下风处。放养的苗种在苗种场起苗时,经过多次拉网,已受伤生病。放养后,苗种遂渐消瘦,最终死亡。
5.个别养蟹户放养鳜鱼苗时,装鳜鱼苗的氧气袋没经过温度缓冲,直接放入池塘,氧气袋水体和池塘水体温差大于3℃,导致鳜鱼苗死亡。
6.池塘中鳜鱼苗的饵料鱼严重不足或不适口。池塘中饵料鱼严重不足,部分鳜鱼苗因长时间不能进食,逐渐消瘦,最后饿死;池塘中鳜鱼苗的饵料鱼不适口,如:饵料鱼规格偏大,鳜鱼苗进食后,不能完全吞食,被饵料鱼卡死,饵料鱼规格过于偏大的,鳜鱼苗则无法进食。
7.放苗后,塘中水体严重缺氧,鳜鱼苗因缺氧死亡。
8.塘中水草密度太大或塘中生大量青苔,鳜鱼没有活动空间,有的被青苔缠绕而困死。
9.养殖到中后期,没有进行有效病害防治,部分鳜鱼病死。
10.为了给塘中鱼蟹治病,用了鳜鱼敏感的药物,鳜鱼被药死。
针对以上因素,提高鳜鱼苗成活率,应当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1.首先要认真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彻底杀死野杂鱼等有害物。要挖出塘底部分淤泥,只保留10~15厘米深度。清塘药物可选用生石灰,亩用120千克,先打干池水,只留5~8厘米深水,生石灰化水后,要趁热泼洒,泼洒后,要用耙子在淤泥中来回拖拉,从而有效杀灭野杂鱼。这样做,是因为部分乌鳢、鲶鱼和鲤鱼会潜伏在淤泥中,尤其会潜伏在下水裤走过的脚塘里。还因为池塘水抽干后,附近池塘水位还较高,在池塘四周底部周围出现微弱渗水流,部分乌鳢等凶猛鱼类得以苟活。如果是种藕塘改养河蟹的,还要先彻底清除藕杆,再用药物清塘。对于底质偏碱性塘口或急于准备放苗塘口,可选用漂白粉清塘,亩用15千克左右,化水全池泼洒。清塘前要检查生产日期及包装有无破损,最好检查有效氯。对于新开挖的塘口,也要清塘。尤其是农田开挖的塘口。因为农田中有水渠,或多或少会有野杂鱼留存。药物彻底清塘后,老塘口还要充分晒塘。
2.塘口每一次进水,都有要用密眼网袋过滤。进排水口用塑料网围住,塑料网下端连滑石笼,且和防逃网连成一体,石笼埋入泥下30厘米,并且要夯实。
3.放养的鳜鱼苗种,要求规格在6厘米以上,且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在苗种场起苗时,鳜鱼苗规格不齐的,一定要用网筛筛一下。放养的鳜鱼苗,必须是同一批次的苗,而且要一次性放足。
4.放鳜鱼苗地点应在塘口上风处,离岸1米以上且水位较深,附近没有大量水草。
5.鳜鱼苗放养时,如果氧气袋水体和塘口水体温差大于3℃的,应把氧气袋放在塘里缓冲10~15分钟,等两水体温度相近,再打开氧气袋缓缓放苗。
6.根据各个塘口情况,在清塘后,每亩可放养麦穗鱼0.5~1千克或抱仔青虾0.5~1千克,让其自然产苗,供鳜鱼苗摄食。放鳜鱼苗前,在蟹塘边浅水处观察,发现有适量小鱼苗或小虾苗时,再放养鳜鱼苗。
7.鳜鱼对低溶氧相当敏感,塘中应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在天气不好,塘中水体溶氧不足时增氧。随着水温不断升高,逐步加深池水,5~7天加新水一次。高温季节,2~3天加新水一次,最好保持微流水。养殖中后期,视池水水质状况,每周或每10天换水1/4~1/3。换水时,不可先抽水,然后再加水,这样做,水草暴露在阳光下,易脱水死亡,使水质变坏。从5月份开始,交替用EM菌和光合细菌调节水质,每15~20天一次,使用前和使用后7天不得使用杀菌剂。确保塘口水质清新、溶氧适中。
8.塘中水草覆盖面要小于55%,多出的要及时清除。在高温来临前,要逐步加深池水,并对伊乐藻进行割刈,保留水草底部10~20厘米。水草之间要留2~3米无草区,这样可避免水草过多,造成蟹池缺氧。对于易生青苔的塘口,药物清塘前,可选用硫酸铜,每亩0.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5天后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进水后,放蟹种前7~10天,每亩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00~150千克或生物有机肥10~15千克。使水适当变肥,从而抑制青苔生长。对于已经生青苔塘口,青苔覆盖面较大的,可用杀青苔剂和泥土混合,在有青苔的地方撒,用药面积较大的,用药后视水质情况,注意换水增氧,然后再用腐质酸钠。
9.鳜鱼病害主要是爆发性出血病,其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点放在水质调控上。中后期,10~15天用全效底改一次(用量5~8亩/袋),15天左右用生物制剂调水一次,10~15天用碘制剂对水体杀菌消毒一次。鳜鱼病害防治可以和河蟹病害防治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10.在给塘中鱼蟹治病时,要避免用鳜鱼敏感的药物。全池泼洒硫酸铜溶液,要避开高温天气,用药后要注意增氧,视水质情况,可适当换水。

河蟹暂养死亡原因分析及注意事项



河蟹暂养有两个目的:一是使部分“黄蟹”完全成熟为“绿蟹”;二是待价而售,充分发挥地区、季节差价获得较高利润。但不少养殖户片面追求暂养规模,忽视河蟹暂养技术的提高,易造成大批暂养蟹死亡,经济损失颇大。
一、死亡原因
1、生理性死亡:河蟹性腺成熟后,需要进入海江交界处的咸淡水区域进行生殖洄游,如继续在淡水中暂养,会造成体内渗透压过高而亡。
2、河蟹质量差:暂养河蟹规格不同、暂养密度高、暂养时间过长,容易造成互相残杀,规格小的死亡率高;如果暂养蟹中有病蟹、肢体不全的蟹易造成疾病传染,暂养蟹因发病而死亡;有些养殖户收购河蟹后再进行暂养,由于河蟹离水时间较长,长时间因呼吸作用而使鳃腔与鳃丝受到严重损失,失水过多,导致河蟹大量死亡。
3、暂养环节多:部分暂养户起捕河蟹时,先用封闭型网箱暂养,后来又转入土池中暂养。由于网箱孔目是河蟹攀爬的附着物,密度较高时,容易折断河蟹附肢,有些河蟹会因步足受损丧失保护能力而死亡。
4、生态水平差:有些暂养户仅以防逃为重点,忽略了河蟹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如暂养池面积过小、水草覆盖率低、无可供河蟹隐蔽的人工巢穴使河蟹完成最后一次蜕壳的能力大大降低;水位浅导致水质变化快、溶氧低使河蟹频繁上岸,造成体力消耗多;暂养池清淤不力使水体偏酸、暂养蟹抗病能力差;水质肥、暂养密度高,也会造成暂养蟹窒息死亡。在这种恶劣环境条件下,以上原因致使暂养蟹死亡率提高。
5、投饵量不足:水温在4℃以上,河蟹仍会摄食。如投饵量不足,加之暂养池天然饵料生物少,会造成河蟹为争夺有限的饵料而互相残杀,部分河蟹蜕壳不隧而亡或因索饵而逃跑。
二、暂养注意事项
1、暂养池的选择。综合考虑到水源、水质、淤泥、水体交换等条件,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溶氧丰富的微流水附近,淤泥沉积少、水生植物覆盖率在40%以上、僻静处、注排水方便的塘口,面积3~5亩,水深1.5~1.8米。暂养蟹入池前半个月彻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既可杀灭病原体,又可提供ca2+,提高pH。
2、暂养蟹的要求。暂养蟹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甲壳、附肢完整,无病、无伤,并一次放足。选好的河蟹用4%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消毒杀菌。放养过程中如遇软壳蟹、顶壳蟹,应单独剔出暂养于壳变硬后,再放入暂养池。
3、减少暂养环节。最好不要用网箱暂养河蟹,若是暂养时间短,可在箱体四周铺设水花生进行网箱暂养。暂养密度应视暂养条件、管理水平及暂养时间长短而定,一般掌握在每亩150-200kg;经过长时间运输的河蟹,入池前应逐只进行检查,剔除伤残蟹、垂死蟹、死蟹和病蟹,最好分级分池暂养,以利于捕捞出售。
4、暂养病害防治。在河蟹暂养时,定期泼洒0.5毫克/升强氯精消毒水体,每半月用土霉素拌饵投喂,连喂5天,预防蟹病;若出现蟹腹部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拒食现象,可用用2毫克/升的土霉素和蟹康宁Ⅱ号拌饵投喂;若发现水老鼠、水蛇、青蛙等,可用药物(捕)杀、工具捕杀、人工捕捉等方法除害。
5、暂养管理措施。若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暂养对象选择绿蟹会降低死亡率,因为它们不需完成生殖蜕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河蟹的暂养时间一般以1个半月到2个月为宜,尤其是水体面积小、水质差、水体交换转慢、河蟹暂养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暂养时间更应缩短。暂养河蟹入池后必须及时加强科学管理。日常管理主要是保持水质清新,每5~7天选择中午换一次水,每次换水15~25厘米,每20~3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增加池水钙质,每天要捞除池中残饵、杂物、死蟹等;每天投饵一次,投喂量为暂养蟹量的3%~5%,其中动物性饵料占60%,确保河蟹健康上市。

高温天河蟹吃食不好常见的几种原因分析



进入五月,气温逐渐升高,螃蟹吃食量开始增加,二壳前每亩大概可吃3-5两料,二壳过后每亩大概可吃0.8-1.0斤,有野杂鱼或者小龙虾的,吃的更多,二壳过后每亩1.5-2.0斤。但是最近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塘口吃食量明显偏低,二壳后每天每亩投喂六两料都不一定吃的完。就最近遇到的问题,共总结了以下几点影响螃蟹吃料减少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一、天气突变
螃蟹属于变温动物,在五月份,吃食量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但是遇到连续阴雨天,特别是有短时大雨的情况下,水温降低,温差较大,而且降雨会使池塘水体上下对流,带起底部有害物质,螃蟹会有应激反应,导致螃蟹吃食量明显下降。
防范措施:下雨天减少投饲量,提前泼洒底质改良剂、Vc等抗应激产品。
二、蜕壳
蜕壳期草上可见空壳
处于蜕壳期的螃蟹,活动量和吃食量都会下降。螃蟹蜕壳期间,会消耗大量的体能和溶氧,体质较弱,蜕壳后,壳的硬化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螃蟹基本不怎么活动,也不会觅食。
防范措施:发现开始蜕壳时,全池泼洒补钙产品,同时内服多维和补钙产品。
注意:进的螃蟹蟹苗规格不统一,会导致连续不断的蜕壳,没有明显的蜕壳高峰期,池塘中枝角类、线虫等过多时,不利于杀虫。
三、水质
主要是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pH值等指标不正常,会影响螃蟹机体的正常运转,导致螃蟹摄食量降低。引起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的主要原因有倒藻、饲料投喂过多、杀虫、未清淤底部淤泥厚等,引起pH过高的主要原因是水草过多、水过肥。
防范措施:彻底清塘、晒塘。定时使用底质改良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调节水质。
四、底质
底部淤泥过厚,温度升高后会加速消耗水体底部溶氧,螃蟹生活在池塘底部,溶氧低时摄食减少,也会导致底部亚硝酸盐超标。
防范措施:彻底清淤;定期改底。
五、病虫害
图片来自网络,纤毛虫
肠炎、肝胰腺发白、纤毛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病虫害,会引起螃蟹摄食减少。
防范措施:发现病害,及时处理,日常管理做好调水、内服保健预防工作。
六、药物影响
使用敌百虫、阿维菌素杀虫后,受到药残影响,螃蟹摄食量减少。
防范措施:使用杀虫剂后,第二天使用解毒剂,根据水质情况调控水质。
七、突然换饲料或饲料变质
突然更换饲料,由于不同品牌之间饲料配方不同,已经适应原来饲料气味的螃蟹对新换的饲料不适应,摄食减少。长期漏在空气中的饲料,发生油脂被氧化、霉变的情况,饲料诱食性变差,导致螃蟹摄食量减少。
防范措施:选用品牌饲料,质量稳定,品质有保障。饲料保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防止霉变。
八、溶氧低
螃蟹池塘里的泥鳅
天气闷热气压低、浮游动物过多、水瘦、水草不足、野杂鱼过多、螃蟹密度大都会引起池塘溶氧低,低溶氧时螃蟹摄食量减少,出现上坡上草现象。
防范措施:合理安排放养密度,肥水壮草,清理野杂鱼。
九、藻毒素
藻类大量死亡后,特别是蓝藻,会释放大量的藻毒素,螃蟹生活在藻毒素较多的水体中。吃食自然减少。
防范措施:放养少量花白鲢,可以滤食藻类。发现蓝藻后及时处理,做好解毒工作。
十、倒藻
倒藻后,池塘藻类大量死亡,水发黑或发红,池塘溶氧快速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引起螃蟹吃食减少。
预防措施:少用硫酸铜、漂白粉等杀藻产品。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水草的管理



高温季节,养殖河蟹的池塘中水草过量或缺乏均会对养殖造成影响。
水草过多时:水草过多主要会造成水体的缺氧,从而导致河蟹上岸、上草严重。温度过高,水草过多,池底水不流动,加之残饵、粪便等的积累,会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池底淤泥,致使底黑底臭,底层缺氧,导致水草根部发黄发红甚至发黑腐烂。根部腐烂加速水草老化,水草营养得不到补充。不但导致水体溶氧不足,同时也会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升高。
预防措施:对于水草过多的水体,应先对过量水草进行处理,人工割去多余水草,对于水草长出水面较多的池塘,可采用人工割去草头,以草头离水面20-25公分为宜,同时对水体进行增氧,如有良好水源,可以加水换水,以增加水体流动,增氧的同时达到池水降温的效果,处理好多余的水草后,可适当使用改善水质底质的产品,如多效底改颗粒、解毒底安来调节水体。
水草缺乏时:高温季节水体中水草缺乏原因可能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水草大部分死亡,腐烂,或使用控草剂、除草剂、重金属、杀蓝藻药等过量,导致水草烂根、叶黄茎枯、断茎漂草。过多水草的腐烂不但会造成池水溶氧下降,还会影响水体藻相,破坏水质,同时腐烂水草产生的毒素等处理不善可能会导致河蟹中毒。
预防措施:可先使用分解底改颗粒对底质水质进行调节,在配合使用护水解毒宝对水体进行解毒,解毒的同时也能使水草恢复一定的活力,同时使用抗应激产品来使河蟹体质得到恢复,另外注意增氧,可在傍晚开动增氧机或使用汉宝底加氧,处理后3到5天再为水体适当补充绿藻源、小球藻、光合细菌、EM菌等以对水体进行藻菌的补充。
此外,长期水浓、水过肥,种草布局不合理、施肥不当,氮多磷多碳少钾少,摇蚊幼虫、螟虫等草虫大量繁殖,蚕食水草叶片和嫩芽等均会阻断水草光合作用,导致草脏、草不长。或草多草密茎叶细长等不正常现象。因此在日常应做好改底增氧、勤打草头、补充营养、适当换注新水、补充藻肥等措施。

高温期河蟹池塘水草管理技术要点



以伊乐藻为主的塘口,养殖中期水草长势较快,到了高温期基本停止生长,一旦管理不善极易引起水草上浮、腐烂。而水草一旦开始大面积腐烂,会导致水中溶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大量蓄积,严重影响螃蟹腿和生长。因此,在高温期水草管理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割草头,防止水草长出水面,以草头离水面20-25公分为宜。切记割得过多,以免水草长不起来。
2.状根保草。定期使用草立健提供根部营养,增强水草抓地力,防止漂浮。
3.隔完草头建议使用AA绿源,补充水草流失的营养。
4.定期改底,防止底质泛酸发热,破坏草根。
5.高温季节每隔5-6天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剂(FS活力菌),保持水体透明度。
6.高温期间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氯制剂、重金属类等)。
7.部分水草腐烂及时捞除,防止坏水。
8.水草过密的塘口一定要拉草,保持草间的空隙,防止水草缺氧枯萎。

捕后存池甲鱼死亡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1.温室情况 温室为钢管拱架型,黑暗无采光,无沙无网,水深40厘米~50厘米,单个池面积30平方米~40平方米,单个温室面积400平方米~500平方米,养殖密度30只/平方米~40只/平方米,采用自制木屑炉或煤炉加温。
2.抓捕方法 采取池水放干抓甲鱼,先将第一个池水抽到其他池,抽干后有5人~10人快速抓甲鱼,抓完后,再将第二个池水抽入到第一个干池中,第二个池水抽干后抓捕,余池依此类推。
3.死亡状况 按上述方法抓捕甲鱼后,甲鱼吃食恢复较慢,甚至长期拒食,有的长达两个月左右不吃食。抓捕后,3天~5天开始出现甲鱼漂浮于水面,然后陆续出现死亡;7天后池底出现大批死亡,一般死亡率在10%以上,严重者在50%以上。死亡甲鱼外表呈痉挛状,头脖内缩,前肢内弯,后肢伸直,呈现痛苦挣扎状。解剖为胆囊肿大,肝脏失血或出血,有大量腹水,肠道无食失血或充血,多数雄性甲鱼肛门红肿,生殖器外露,鳃腺充血,粘液较多,部分肺充满血水。
二、原因分析
1.抓捕方法不恰当 干池法捕甲鱼,甲鱼应激反应过大。由于温室甲鱼是无沙无网黑暗养殖,甲鱼长期生长在稳定无干扰的水体环境,造成甲鱼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差,肝脾胃易受损,当池水抽干后,甲鱼出现惊恐状,池中无水无隐蔽物,大量甲鱼挤压成堆或不停地来回快速爬动,由于没有了水体的浮力,加之温室一般为新建,池底比较粗糙,造成底板擦伤,甲鱼体力消耗过大,内脏器官受损(部分为人员踩伤),从而导致甲鱼生理机能失调,甲鱼始终无安全感,加水后,甲鱼无力到水面上呼吸,造成很多甲鱼在池底因窒息、呼吸衰竭而死亡,故死亡甲鱼表现为筋挛、鳃腺充血、肺充满血水。(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7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