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养殖常见病水霉病(肤霉病)处理方法


【病原】病原体为水霉菌和绵霉菌。

【流行】水霉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晚冬早春最为流行。水温18℃左右最适宜本菌生长繁殖。

【症状】鳝鱼体表面有灰白色棉毛状外菌丝,此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处牢固寄生。内菌丝深入肌肉组织细胞间隙之间,能分泌一种酶分解鱼的组织,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焦躁不安,运动异常,出现与其它固体物摩擦现象,同时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鱼体负担过重,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本病也常发生。受害的鱼卵上,菌丝如根状物侵附在卵膜内外,菌丝穿出卵膜成放射状,浸在水中象一个白色绒球,有“太阳仔”之称。严重时,造成鱼卵大批死亡。

【预防】(1)捕捉、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2)做好清塘,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50克全池泼洒。或用“精博强氯精”700g/亩﹒米。

【治疗】

(1)发生此病时,可将病鱼用3%-5%食盐液或“精博水霉净”浸洗3-4分钟;

(2)用0.4‰食盐加0.4‰小苏打合剂浸洗,有一定的效果。第二天用“杀毒先锋”或“菌毒百克”、“黄鳝病毒清”、“菌毒杀星”、“出血烂鳃灵”、“渔用菌毒清”、“优碘”消毒,防细菌继发性感染。

(3)使用“精博水霉净”泼洒养殖水体,第二天用“杀毒先锋”或“菌毒百克”、“黄鳝病毒清”、“菌毒杀星”、“出血烂鳃灵”、“醛杀2008”、“优碘”消毒,防细菌继发性感染。

相关知识

河蟹养殖常见病水霉病防治技术



1.病因:主要是水霉病和绵霉病、生毛病,主要因运输、操作不慎,水霉菌和绵霉菌侵入蟹体。
2.症状:蟹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丝,像一团团灰白色陈旧棉等。菌丝长短不一,约2~3厘米向外生长。向内深入肌肉,蔓延到组织间隙之间;向外生长成棉团状菌丝,俗称“生毛”。由于霉菌能分泌一种酵素分解组织,蟹体表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蟹行动迟缓,摄食量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蔓延,造成死亡。此病淡水生物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受伤河蟹。当水霉病着生面积占体表的1/4时,河蟹数日内即死亡。
3.预防方法:捕捞、运输、放养河蟹等操作要细致,谨防蟹体受伤;放养时用漂白粉或食盐浸洗消毒。
4.治疗方法
(1)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蟹3~5分钟。
(2)对病蟹用浓度50~100毫克/升芳草水霉净药液浸洗10~20分钟。

越冬期罗非鱼养殖常见病水霉病防治技术



1、越冬鱼病预防

罗非鱼在生长季节,一般疾病比较少。而在越冬季节,由于越冬池面积较小,放养密度较大,水质相对较差,水温偏低,再加上处于不太活动与少摄食的情况下,罗非鱼就容易生病。

鱼病防治要采取以预防为主,治疗结合的原则。

在越冬期间一般每隔10~15天预防鱼病一次,每次每立方水用含氯量为30%的漂白粉1克或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加水溶解后,均匀泼洒全池。要经常检查鱼的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检查、治疗。

2、水霉病

主要由于鱼体冻伤或因拉网、运输操作不慎,使鱼体鳞片脱落,皮肤损伤,水霉菌从伤口侵入而引起。

(1)症状

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呈旧棉絮状,白色或灰白色,肉眼可见。严重时,遍体都是。病鱼焦躁不安,独游水面,游动缓慢,皮肤粘液增多,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后因衰弱而死亡。

(2)防治方法

①在越冬前拉网和运输操作时要仔细,勿使鱼体受伤。

②发现水霉病后将越冬池水温升高到20℃。

③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混合溶液全池泼洒,效果较好。


甲鱼养殖常见病水霉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1.病原:水霉科的多种种类。
2.症状: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明显异状;疾病严重时,可见颈部、四肢及体表覆盖一层灰白色棉毛状物,病鳖在泥中钻动后,菌丝则呈泥土色。
3.流行情况:只有鳖受伤后,受伤处才会受水霉感染,严重时可引起病鳖死亡。
4.诊断:用肉眼检查根据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固着类纤毛虫、壳吸管虫及丝状细菌并发症的区别,区别方法为用显微镜进行检查。
5.预防措施:进行综合预防,严防鳖体受伤。当受伤后可以全池遍洒0.6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精,鳖体表受伤处涂鳖治灵1号及亚甲基蓝。
6.治疗方法:(1)治疗早期可将鳖放在沙箱内,沙刚好将鳖体埋没,放在太阳下晒30~6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晒数天。(2)全池泼洒食盐和小苏打,每立方米各放4克。(3)全池泼洒亚甲基蓝,每立方米水体放亚甲基蓝2~5克。(4)重病时须在伤病处涂亚甲基蓝,并进行隔离饲养。每天涂1~2次,连涂3~5天:同时在全池洒食盐和小苏打,每立方米各放4克。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水霉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与流行情况:病原体为水霉菌。水霉菌专寄生鱼体伤口,斑点叉尾鮰是无鳞鱼,捕捞等操作时极易损伤鱼体,尤其是胸鳍刺相互刺伤引起感染,或由于寄生虫破坏鳃和皮肤,再则因水温过低皮肤冻伤等,水霉菌的孢子趁机侵入机体。若此时伤口继发感染细菌,将加速病鱼的死亡。水霉病全年存在,是常见多发病,从鱼卵、苗种到成鱼都有发生,全国各地均有流行。

水霉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宽,在10~32℃内均能生长繁殖,每年的2~6月及10~12月是其流行季节,特别是密集的越冬池最易发病。亲鱼受伤患上水霉病后,身体日趋衰弱,怀卵量大大减少,卵的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孵化率。鱼卵孵化过程中,常由于温差变化、溶氧不足、胚胎发育不正常或夭折而发生水霉病。此病流传广,危害较大。

2、症状:刚开始时肉眼不易察觉,当肉眼可见时,菌丝已长入肌肉,且蔓延扩展,很快向外长出绒絮状的白色菌丝体,与伤口坏死组织缠绕并黏附在一起,使该患处的肌肉腐烂。行动缓慢,食量减少,且常浮于水面,最终极度瘦弱至死。

3、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捕捞等作业时小心操作,尽量避免损伤鱼体。越冬前,根据镜检结果用药物杀灭寄生虫,可有效防水霉病。②放养之前,将鱼种浸泡于3%食盐溶液中3~5分钟,可以预防。③用食盐和碳酸氢钠(1:1)的合剂以40毫克/升的浓度泼洒全池。


黄鳝养殖常见病发烧病处理方法




【病因】水温较高时,黄鳝体表的粘液代谢由于高温而更加迅速,黄鳝的体温也随之骤增,引发“发烧”病。

【流行】在炎热夏季水温较高时,或运输途中黄鳝的密度很大,而水体很小,黄鳝因自我调节而分泌出大量粘液,此时细菌极易孳长和大量繁殖,它们在分解其中有机物的同时同样放出高热,最易发生此病。

【症状】全池黄鳝离穴而出,极度不安地在池内窜游,黄鳝的头部肿胀,游泳姿态似神经质,有时(特别是在高密度运输途中)会相互缠绕,体表的粘液脱落,会引起大批死亡。

【预防】(1)注意夏季遮荫、换水,适当加深水位以防止水温骤升;(2)搭配一些泥鳅混养,它们不仅能消除部分残饵,协助黄鳝解结,同时由于它们的上下窜游的习性起到搅水作用,可帮助改善水质,减少病害的发生。

【治疗】(1)该病发生时,可更换池水,但不能太急,同时向池中泼洒“长效粒粒氧”或“富氧”增加水中溶氧;第二天用“黄鳝上草停”等泼洒,隔两天再用一次。(2)用“灭虫精2号”全池泼洒可迅速缓解病情;(3)长途运输可以每隔24小时按每升水体1.2万国际单位加入青霉素,效果也很好。

河蟹水霉病


疾病名称水霉病

为害对象 河蟹
病原 主要是由于老鼠、水獭、水蛇、青蛙、龙虾、水鸟等的侵袭,尤其是在脱壳时受其残杀或其他机械性损伤破坏蟹的体表,使水霉菌侵入感染所致。

症状 病蟹体表及附肢局部,尤其是伤口处出现白色棉毛状菌丝,病蟹行动迟缓,食欲减退,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严重者因身体瘦弱而无法蜕壳死亡。

防治方法(1)注意预防河蟹敌害;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2)在蟹大批蜕壳期间增投动物性饵料。

(3)用3%-5%食盐水浸洗病蟹5分钟,并用5%碘酒溶液涂抹患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20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