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无公害稻田养殖的条件与鳝种放养


无公害稻田养殖黄鳝,黄鳝可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本身也为黄鳝栖息创造了条件,互生互利,既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也收获了一定数量的黄鳝,综合效益显著,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又一条途径。

1、稻田选择

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自如、旱涝保收,且通风、透光、保水性能好,弱酸性土质的田块。

2、稻田工程

加高、加宽、加固田埂,一般田埂宽应大于0.4米,并高出田面0.5米以上,田埂夯实不漏水,并在田块排水口用密眼铁丝网罩好。其次要平整田块,在四周开挖宽、深0.4~0.5米的排水沟,田内再开数条纵横沟,宽、深0.3~0.4米,沟与沟相通,形成井字状,沟占稻田面积的8%~10%。再翻耕、曝晒、打碎泥土后,每亩施腐熟发酵的猪、牛粪800~1200千克作基肥,均匀撒于田块中。3月底至4月初,排水沟放50~100千克鸡粪,注水深0.3米,繁殖大型浮游动物供黄鳝摄食。

为防止黄鳝逃逸,可在稻田四周砌砖墙或土墙。砖墙一般砌1.1米高的单砖墙,以水泥填缝,其中水位线下为50厘米,水位线上60厘米。土墙是将田埂加至2米宽,在埂的外围加60厘米的土墙(注意不能有缝),进、出口用泥土封好,再拦上铁丝网,然后在田中均匀地挖些沟,深0.5~1.0米,面积占稻田的5%左右。

3、水稻栽培

选择高产、优质、耐肥、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株行距20厘米×26厘米。

4、鳝种放养

选择无伤无病、游动活泼、规格整齐、体色发黄或棕红色的苗种。一般每亩放养30~50克/尾的鳝种800~1000尾,并套养5%泥鳅。泥鳅上下蹿游可增加水中溶氧,也可防止黄鳝相互缠绕。放养时水温差不要太大,切勿用冷水冲洗鳝种,以防“感冒”。用3%~5%食盐水浸泡鳝种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菌及寄生虫。


相关推荐

无公害有土水泥池养殖黄鳝的春季鳝种选择与运输



1、鳝种选择

养殖的鳝种最好是从国家认可的黄鳝原(良)种场人工繁殖、人工培育获得鳝种,此类鳝种易驯养、成活率高、苗种纯、病害少,较适宜于人工养殖环境,易养殖成功,但这类鳝种数量较少。目前,养殖黄鳝的苗种大部分来自野生黄鳝种。由于捕捞的野生鳝种带内伤或外伤的较多,如选购不当易造成驯养失败,故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野生黄鳝以深黄大斑鳝、土红大斑鳝的地方种群为好,其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适合人工养殖。

(2)鳝种以笼捕苗种为好,笼捕苗种成活率高,而电捕、钩钓、药捕、针叉和徒手捕捉等方式所得苗种成活率低。

(3)鳝种要无病。鳝体表有明显红色带血块状腐烂病灶,为腐皮病;尾部发白呈絮状绒毛,为水霉病;头大体细,甚至呈僵硬状卷曲、颤抖,为体内寄生虫病;肛门红肿发炎突出,为肠炎病。凡带有这类疾病的鳝,挑选时应予剔除。

(4)鳝种要无伤。受伤黄鳝口中常伴有针眼、头部皮肤擦伤、腹部皮肤磨伤、身体有针叉眼等。腹部磨伤,如果腹部不朝上较难发现,应注意检查。还可将黄鳝倒入3%~5%的食盐水中,受伤个体会立即蹿跳起来,这类鳝也应淘汰。

(5)鳝种要健壮。健康的黄鳝体表光滑、黏液丰富。手抓时感觉鳝体硬朗,并有较大的挣逃力量。将黄鳝倒入盛浅水的盆中,游姿正常,稍遇响声或干扰,整盆黄鳝会因突然受惊抖动而发出水响声,说明黄鳝敏感健康。

(6)要暂养时间短、贩运环节少。挑选鳝种最好能直接到捕鳝户手中收购,且起捕的时间不超过3天。

2、运输

运苗时应注意:

(1)最好是水桶带水运输。数量少可用鱼篓装运,但不能用放过各种油类而未洗净的容器做运输工具;

(2)刚捕获的黄鳝,体表和口中都附有泥沙、污物,装运前还须注意清水洗苗。所用清水应尽量和鳝池的水质相同,温差不超过±2℃;

(3)在贮运黄鳝的容器中可放少量泥鳅。泥鳅在容器中上下蹿动防止黄鳝相互缠绕,增加水中的溶氧,减少疾病。

稻田无公害养殖黄鳝技术介绍



1、稻田养殖黄鳝的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加高加宽田埂,田埂高70cm,底宽60cm,顶宽45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

3、黄鳝放养:挑选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的鳝种放养,选择体色黄色并夹杂有大斑点作养殖品种较佳,生长较快,放养规格为5~20cm。运回的鳝苗在放入池中以前,既可以有效防止水霉病,又可消除鳝苗体表的寄生虫,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4、饲养管理

①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一般春秋季7d换水1次,夏季3d换水1次。确保做到水质“肥而不腐、活而不疏、嫩而不老、爽而不寡”。
②饵料管理:鳝种放养后3d内不投饲,以使鳝种体内食物全部消化成为空腹,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晚上投喂黄鳝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杂鱼或动物内脏,投饲量为体重的1%~2%。等到吃食正常后,可在引食饲料中掺人蚕蛹、蝇蛆、鱼粉、米糠、瓜皮等饲喂,投饲量视吃食情况逐渐增加到体重的3%~4%,在水温26~28℃黄鳝生长最适温度时,投饲量可增加到体重的6%~7%。
③病害管理:病害的防治在养殖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苗种在放养前要消毒,养殖沟在鳝苗投入前7~10d,每平方米需用生石灰0.3kg清塘消毒,平时每半个月用15mg/L的生石灰溶液消毒,做好预防工作。鳝种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擦伤,以防细菌侵入发生赤皮病,症状为:体表出血、发炎,以腹部和两侧最为明显,呈块状,需内服药和外用药消毒结合治疗。预防方法:鳝种放养时严格消毒,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防止黄鳝逃逸。

黄鳝鳝种的投放-放养的密度



放养的密度可根据养殖水平、养殖水体的质量、鳝种供应量、饵料供应量以及养殖时间等方面确定。放养量一般每平方米为2千克左右,也有放5~6千克/平方米的。若每千克20~40尾时,可放40~80尾或100尾左右。有人指出,鳝种放养视规格大小而定,在50克/尾大小时,每平方米放160尾;在25克/尾大小时,每平方米放250尾;在15克/尾时,每平方米放450~500尾。

在放养时间、规格和密度方面,目前仍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各地均采用的是“经验法”。为了更好地使读者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现作综合介绍。江西省南昌县(1999年)在260口网箱方面的放养时间是4月10~18日,放养规格是17~150克/尾,平均规格为62.5克/尾,密度为每平方米1.25千克,约20尾。浙江省舒妙安等1999年的试验中放养时间是6月10日,密度为10.6~15尾/平方米。江苏省泰兴市钱华等(1999年)网箱养鳝的放种时间是4月15日至9月25日,每平方米2千克。湖南省沅江市柳富荣1999年在230口网箱中的放养时间为4月15~25日,规格为25~100克/尾,平均57.3克/尾,密度为1.78千克/平方米(31尾/平方米)。


黄鳝种的引进与放养



1.鳝种的引进
目前,人工生产的苗种只有少部分,大部分还是野生(即自然环境中)的鳝种。无论是哪种渠道引进的鳝种,都要把好筛选和驯化关,具体操作见前五(三)部分。一定要按照规范的技术操作,苗种筛选好、驯化好,才可能顺利地进行养殖,否则会导致养殖失败。

2.放养密度及生长效果
放养密度要根据养殖方式、鳝种规格、饵料的供给情况、水环境及是否有微流水条件而定,当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即养殖者的技术水平。放养密度太小不能充分利用资源;放养密度大而养殖条件跟不上,则大鳝吃小鳝,成活率不高,甚至导致病害发生而全部死亡。因此,要根据多方面的具体条件而定。一般情况,规格大小在每千克30一40尾,流水养每平方米放养2一3千克;静水养每平方米放养1一2千克。4月中旬到6月底以前放养,11月收捕,成活率在80%以上。可长到每千克14一16尾,大的可长到每千克10尾。如果放养规格大一些,每千克在20一25尾,每平方米流水放养3一4千克;静水放养2一3千克。到年底成活率达90%,可长到每千克8一10尾,大的可长到每千克6尾。

稻田无公害养殖泥鳅技术


稻田养鳅是一种无公害生态养殖方式,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高,是较稻田养鱼更有前途的养殖方法,值得推广。

1.稻田选择:选择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日照充足、温暖通风和交通方便的稻田进行养鳅最为适宜。土质要求微酸性、黏土、腐殖质丰富为好。在黏质土水体中生长的泥鳅,体色黄、脂肪多、骨骼软、味道鲜。相反,在沙质土水体中生长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差。因此,养鳅稻田的土质以黏质土为佳。若在土质中混加腐殖土,则更有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促进泥鳅生长。田块不宜过大,一般667~2000平方米即可。

2.稻田改造:放养前,要加高、加固田埂。田埂的高度和宽度应根据需要而定,一般埂高50厘米,宽30厘米。田埂至少要高出水面30厘米,且斜面要陡,堤埂要夯实,以防裂缝渗水倒塌。堤埂内侧最好用木板或水泥板挡住,木板或水泥板要埋入地下20~30厘米。进、出水口也要用聚乙烯网片拦好,高出埂面20~30厘米,起防逃作用。

稻田要开挖围沟和田间沟。围沟一般宽2~3米,深50厘米,田间沟宽1~1.5米,深30厘米,沟的面积占整个稻田面积的10%左右。另外,田角留出2米以上的机耕道,便于拖拉机进田耕耘。田埂内壁衬一层聚乙烯网片或尼龙薄膜,底部埋入土中20~30厘米,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田埂要求整齐平直、坚实,高出埂面50~60厘米。

开挖鱼沟、鱼窝是稻田养鱼的一项重要措施,鱼沟与鱼窝相连,可开挖成十字沟、田字沟等。当水稻浅灌、追肥、治虫时,泥鳅有栖息场所。盛夏时,泥鳅可入沟窝避暑;秋冬季,便于捕鱼操作。一般鱼沟宽30~50厘米、深30~50厘米。每个鱼窝4~6平方米,深30~50厘米。形状为方形、圆形、长方形。鱼窝最好选择在便于投喂管理的位置,如田块的横埂边或进出水口处。鱼沟和鱼窝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7%。

3.苗种放养:放养前2~3周,每亩用100千克生石灰消毒,1周后,注入30~40厘米新水。同时,每亩施入经腐熟发酵的有机肥200~300千克,并在肥料上覆盖少量稻草和泥土,培养水质,为泥鳅种下塘后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

放养规格要求全长在3厘米以上,最好是5厘米以上,这样可当年养成商品鳅。

放养时间可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放养为宜,此时水温已达到20℃以上,泥鳅放养后可正常摄食。

放养密度要根据养殖户的管理水平、稻田条件及苗种规格确定。一般3~5厘米的鳅种,每亩放养3~5万尾。鳅种放养前,要用3~4%食盐水或20~3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张雷)

河蟹网围无公害养殖条件



1.网围水域条件
(1)网围区要选在远离航运要道与进排水河口的湖泊和外荡,水域开阔,风浪平缓,水质良好无污染。
(2)网围区水草茂盛,水草主要品种以轮叶黑藻、苦草和马来眼子菜为主,少量聚草、金鱼藻、水花生和菹草等,水草覆盖率应在80%以上,螺蛳等底栖动物丰富。
(3)网围水域常年水深0.8~1.5米,水位落差少,旱季不干枯。
(4)底部较平坦,淤泥较少,底质为黏土硬底,最好为沙泥。
2.网围设计与工艺材料
(1)网围面积:根据湖泊条件、管理水平确定,以自然生态养殖的网围面积为150~170亩。若个人投饲料养蟹,面积以30~150亩为宜。网围的形状以圆形为好,抗风能力强,省材料;多个网围在一起,以方形为好。方形网围要把四角设计成圆弧形,可防止河蟹沿直角向上攀爬逃跑和向下在网角底部打洞逃跑。
(2)网围的结构工艺与材料:建网围的主要网衣材料为聚乙烯3×3网线编织的网片,网目为2~3厘米。网围的高度以网围区常年平均水深为基础,总网高度不超过3~4米。网衣装上下两道聚乙烯纲绳,下纲网脚附加直径10~15厘米粗的石笼网,每米石笼装石子7千克,用倒矛桩将底网石笼插入泥中35厘米,底质硬时,用开沟器开沟。网墙顶部缝制40厘米高的防逃塑料板,每隔2~5米沿圈定的养殖区插一根直径12厘米、4~5米高的槐木桩或竹桩,插入泥底0.5~1米固定围网。为提高网围区的安全,通常在网围区外侧5~10米再建一道网围设施,防大风和行船。在两层网的四角设若干捕蟹地笼,用于经常检查网围逃蟹情况。

无公害黄鳝疾病预防技术



引发黄鳝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与消毒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病害的发生。任何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必定有病原体的存在。因此,预防疾病应从控制或消灭病原体着手。有些疾病在传播过程中有一系列环节,如能打断其一个环节,就能达到控制和消灭病原的目的。



1.生态预防

鳝病预防宜以生态预防为主。生态预防措施有:
①保持良好的空间环境:养鳝场建造合理,满足黄鳝喜暗、喜静和喜温暖的生态习性要求。
②加强水质、水温管理:日常管理中做好环境的改善工作,为黄鳝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由于鳝粪、残饵以及肥料渣等,在饲养过程中日积月累,使池水水质过肥,黄鳝容易生病。反之,过瘦也会导致黄鳝患病。因而,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水质变化,及时采取培肥、加水和换水等有效措施。
水温高于30℃,应采取加注新水、搭建遮阳棚、提高凤眼莲的覆盖面积或减小黄鳝密度等防暑措施;水温低于5℃时,应采取提高水位,搭建塑料棚或放干池水后也在泥土上铺盖稻草等防寒措施。
③在鳝池中种植挺水性植物或凤眼莲、喜旱莲子草等漂浮性植物,在池边种植一些攀援性植物。水草不仅能起到防暑御寒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为黄鳝提供隐蔽场所,有明显的净化改良水质的作用,可有效降低黄鳝的发病率。
④在池中搭配放养少量泥鳅以活跃水体。同时,每池放入数只蟾蜍,以其分泌物预防鳝病。


2.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措施有
①鳝种消毒:放养前鳝种应进行消毒,一般可选用以下消毒剂:食盐,浓度为2.5%~3%,浸浴5~8分钟;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浓度为20~30毫克/升,浸浴10~20分钟;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季铵盐含量50%),浓度为0.1~0.2毫克/升,浸浴30~60分钟。
②环境消毒:周边环境用漂白粉喷洒;土池和有土水泥池在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150~200克/立方米消毒,再注入新水;无土水泥池在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75~100克/立方米消毒,或用漂白粉(含有效氯28%)10~1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消毒;网箱在放养前15天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泡15~20分钟。
③定期消毒:饲养期间每10天用漂白粉(含有效氯28%)1~2毫克/升全池遍洒,或生石灰30~40毫克/升化浆全池遍洒,两者交替使用。
④饲料消毒:动物性饲料在投饲前应洗净后在沸水中放置3~5分钟,或用高锰酸钾20毫克/升浸泡15~20分钟,或5%食盐浸泡5~10分钟,再用淡水漂洗后投饲。
⑤食台、工具消毒:养鳝生产中所用的食台、工具应定期消毒,每周2~3次。用于消毒的药物有高锰酸钾100毫克/升,浸洗30分钟;5%食盐,浸洗30分钟;5%漂白粉,浸洗20分钟。发病池的用具应单独使用,或经严格消毒后再使用。



3.病鳝隔离

在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巡池检查,一旦发现病鳝,应及时隔离饲养,并用药物处理,当连片鳝池的某一个池子发生传染病时,一定要做好“封池”隔离工作,即在该池用过的网具等,要经过消毒后,才能再在其他池中使用。死鳝要挖坑埋好,切勿乱丢,同时应避免该池水流入其他鳝池,以防传播蔓延。
药物处理方法按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执行。

泥鳅无公害稻田养殖的饲养管理技术



1.饵料投喂:投饲要做到“四定”,还要根据泥鳅食性,投喂充足的适口饵料。夏花阶段(3~5厘米),主要是施肥培养浮游动物,另外,还需投喂蛋黄和其他粉状饲料、蚕蛹粉等。鳅种阶段(5厘米以上),可投喂米糠、豆渣、菜叶、螺、蚯蚓、动物内脏和小型甲壳等。投喂时要注意动、植物饵料的合理配合。

稻田养殖亦可用配合饲料(成分:鱼粉20%、菜籽饼粕40%~50%、米糠20%、磷酸氢钙2%~3%、渔用无机盐0.5%、添加剂4%)。为让其尽快适应人工饲养,应加以驯化,下田前应把泥鳅种放在暂养池中饿上4~5天,让其腹中残食消化掉再放养。

投饲量一般夏花阶段5%~8%,鳅种阶段5%左右,每天投饲2次,上午占日投饲量的1/3,下午占2/3,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可不投饲料。投饲一般投在食台上(食台可用编织袋搭设),食台距水底20~30厘米,每亩稻田可设3~5个食台。投饲量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

2.日常管理:稻田水质要求“肥、活、嫩、爽”,透明度一般控制在15~20厘米。定期施有机肥,培育水质,另外须定期加注新水,每次10~15厘米。如发现水质变坏,泥鳅上下蹿动频繁,应马上换水或打跑马水。田埂边可种植茭白、莲藕等挺水植物,或在田埂上搭设丝瓜棚等,以利泥鳅在高温季节避暑降温。

稻田饲养泥鳅,一般很少发生病虫害。在预防稻田病虫害时,要选用高效、低毒,降解快、残留少的农药,绝对禁止使用久效磷、敌百虫等含磷类有机剧毒农药。防治病害时必须按规定的浓度和用量用药。用药具体方法为:一是先喷施稻田的1/2,剩余的1/2隔1天再喷施,这样可以让泥鳅有可躲避的场所。二是喷雾时,其喷嘴必须朝上,让药液尽量喷在稻叶上,千万不要泼洒和撒施。施药时间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这样效果较好。施药后要勤观察、勤巡田,发现泥鳅出现昏迷、迟钝的现象,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其及时捕起,集中放入活水中,待其恢复正常后再放入稻田。

平时要做好泥鳅的防逃工作,下大雨时特别注意不能让水漫过田埂,以免泥鳅随水逃出;并检查是否有河蟹等钻洞漏水,如有则需及时堵塞。另外,对稻田中的老鼠、黄鼠狼、水蜈蚣、蛇等敌害生物要及时清除、驱捕。每天检查吃食情况及水质状况。

无公害泥鳅黄鳝饲料的选择



(一)动物性鲜活饵料

这类饲料主要有蚯蚓、蚕蛹、黄粉虫、蝇蛆、螺、蚌和小鱼虾等。其中,蚯蚓是泥鳅、黄鳝最喜食的饲料,干体蛋白质含量达61%,接近鱼粉和蚕蛹。这些饲料的共同点是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转化率高,有利于泥鳅、黄鳝的生长发育,是饲料的最佳选择。

(二)植物性饲料

对植物性饲料大多是迫食性的。其消化特点是对动物蛋白、淀粉和脂肪等能有效消化,对植物性蛋白和纤维素几乎不能消化。在规模化养殖中,需要一定的植物性饲料。这是因为人工养殖环境里的泥鳅、黄鳝,比天然环境中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且吃得多,吃得好,投入一定量的富含纤维素植物饲料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提高摄食强度。通常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麦粉(同时又是黏合剂)、玉米粉、麸、糠和豆渣等。

(三)动物下脚料

动物下脚料可以作为人工养鳝的补充饲料,如猪、牛肺等内脏,但因泥鳅、黄鳝不食腐败饵料,故动物下脚料直接用于饲料喂泥鳅、黄鳝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四)人工配合饲料

要求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一般在35%~45%之间,甚至更高。同时要求有一定的适口性。当然配合饲料中的动物性饲料的比重仍然要求较大。由于饲料特殊性,生产技术上可能有一定难度,批量也小。但在应用上却易被人们接受,因其成本较低,又易于储存。


无公害肉牛养殖应注意的地方 无公害肉牛养殖要点


要达到牛肉中没有抗生素、兽药、激素、化肥、农药及其它化学合成物质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残留,肉牛养殖必须按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有关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必须按以下要求喂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无公害肉牛养殖应注意的地方无公害肉牛养殖要点。

1、牛舍的修建

牛舍应选址在地势较高、干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在修建时应对土壤进行翻新和消毒处理。牛舍应为平干舍,有牛床、运动场,每个牛舍面积不低于15m2,在牛舍前方设有专用饲料槽,运动场设有水槽。牛舍地面应用水泥清光处理。在牛舍后墙外修建排污沟,牛粪便经排污沟直接进入农村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

2、育肥牛的引进

在基地范围内实行自繁自养的原则。不得从疫区购进,购进的牛应隔离观察,经临床健康检查无病,并附有检疫合格证。无检疫证必须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补检。基础母牛可为本地母牛,育肥用牛应为杂交肉牛。肉牛饲养规模为50头以上;牛舍温度控制在5~21℃,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饮用水采用人用自来水。

3、饲料的使用

粗饲料包括牧草、野草、青贮料、农副产品和非淀粉质的块根、块茎的使用,应是在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中生产的、农药残留不得超过国家有关规定,无污染、无异常发霉、变质、异味的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购买和使用,必须由畜牧管理部门批准的经销供应,在畜牧技术员的指导下使用。饲料原料应具有一定的新鲜度,在保质期内使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严禁使用违禁的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肉骨粉、骨粉、血浆粉、蹄粉、角粉、羽毛粉、鱼粉等动物源性饲料。合理使用微量元素添加剂,尽量降低粪尿、甲烷的排出量,减少氮、磷、锌、铜的排出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4、疾病防治

饲养肉牛应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进行预防,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防止肉牛发病和死亡,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确定使用治疗药物的,需在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的兽药供应商处凭兽医处方购买,在畜牧兽医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养殖区发生疫病或怀疑发生疫病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对重大疫情应先封锁、隔离,取样确诊,并同时报告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动物防疫法》采取控制、扑灭措施。由动物疫病监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必要的疫病监测。定期对牛群进行布鲁菌病、结核病的检疫。使用驱虫药定期对牛驱虫。对牛舍、水槽进行定期清洗、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可用0.2%~0.5%过氧乙酸消毒,还可以使用石炭酸、煤酚、次氯酸盐。

5、肉牛的饲养管理

饲料的配制应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时营养需要和标准进行合理、安全的配制,以满足肉牛发育的需要。饲喂肉牛时应按制度饲喂,不堆槽、不空槽、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保证足够的新鲜清洁饮用水。做好配种、产仔的繁育记录和兽医记录,对肉牛的生长发育、饲料消耗等进行生产记录。记录资料保存2年以上。肉牛上市前,应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产地检疫,获得《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方可进入家畜交易市场或屠宰场屠宰。运输车辆在装运前和卸货后都要进行彻底消毒。运输途中,不得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需要淘汰、捕杀的可疑病牛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采取措施处理,传染病牛尸体按国家规定处理。

6、主要推广措施

建立生产小区,积极推广小区建设模式,在远离工业污染的地方规划、建设养牛小区,实行工厂化养殖,切断污染途径。制定严格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开展无公害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增强科学饲养意识,使广大养殖户严格按照肉牛无公害饲养操作规程,从事肉牛生产。加大牛的繁育改良力度,为无公害肉牛技术推广提供前提保证。大力开展青贮饲料、优质牧草种植。实施综合防治技术,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特点,制定综合免疫程序,并做到定期消毒,封闭隔离,以保证牛群的健康和安全。

一、肉牛场建设地址的选择

1.地形平坦、背风、向阳、干燥,牛场地势应高出当地历史最高洪水线,地下水位要在2米以下。

2.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量充足,最好用深层地下水。

3.牛舍场地要开阔整齐,交通便利,并与主要公路干线保持500米以上的间距,以保证肉牛场的安静环境和疫病的防控。

4.牛舍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及新鲜清洁的空气,禁用毒性杀虫、灭菌、防腐药物。

5.牛场污水及排污物处理达标。

二、肉牛选育与选配

现在我州饲养的肉牛主要是本地黄牛和引进品种(西门塔尔、安格斯、短角牛等)与国内黄牛的杂交后代。最好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西本二元杂交、短西本和安西本三元杂交肉牛进行饲养,州广大养殖场、户要根据省、州、县肉牛遗传改良和育种规划使用畜牧部门提供的优秀公牛冷冻精液进行配种改良,目前,我州除推广使用以上所说的三个主要肉牛品种冻精外,还大力推广使用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冻精。对于外购的肉牛要经过严格隔离、检疫、免疫、消毒。

三、肉牛的饲养管理

1、犊牛的饲养管理:犊牛出生后1~1.5小时要使其及时喂给初乳,7日内一定要吃足。因为初乳有助于抗菌、泻胎粪、营养极为丰富。同时,补充一些维生素、维生素D和维生素E。犊牛的提早补饲至关重要,1周龄时开始训练饮用温水。为促进犊牛瘤胃的发育和补充犊牛所需的养分,提早喂给一些青、粗饲料的精料:一般在10~20日龄开始训料,开始训料时将精料制成粥状,并加入少许牛奶,初日喂10~20克,逐渐增加喂量;20日龄开始每日给10~20克胡萝卜碎块,以后逐渐增加喂量;30日龄时,用优质青干草诱其采食;60日龄开始加喂青贮饲料,首次喂量为100~150克。犊牛与母牛要分栏饲养,定时放出哺乳。犊牛要有适度的运动,犊牛达135-150日龄断奶。

2、育肥牛的饲养管理:犊牛转入育肥舍前,对育肥舍地面、墙壁用2%烧碱溶液喷洒,器具用1%的新洁尔灭溶液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舍温要保持在6℃~25℃范围内,确保冬暖夏凉。保持通风良好,当气温30℃以上时,按牛体由大到小的顺序拴系、定槽、定位,栓系铁链或缰绳以40~60厘米为宜。犊牛转入育肥舍后训饲10~14日,使其适应环境和饲料并逐渐过渡到育肥日粮。育肥牛的日粮配方参考如下:配方一:玉米面35%,豆饼6%、酒糟30%、干草28%、食盐(0.3%)及微量元素等添加剂1%;配方二:精料19.6%~22.4%、酒糟26.4%~27.1%、干草8.4%~9.1%、青贮秸秆42.2%~44.2%,另加复合添加剂1%。育肥犊牛日饲喂3次,先喂草料,再喂配料,最后饮水。一般在喂后1小时饮水。育肥牛10~12月龄用“虫克星”或“左旋咪唑”驱虫1次。“虫克星”每头需口服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1克;“左旋咪唑”每头牛口服剂量为每公斤体重8毫克。12月龄时,用“人工盐”健胃1次,口服剂量为每头牛60~80克。日常每日擦拭牛体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保持牛体卫生,饲养用具也要经常洗刷消毒。育肥牛要按时搞好疫病防治,经常观察牛采食、饮水和反刍情况,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3、适时出栏。当育肥牛18~22月龄,体重达350千克以上,且全身肌肉丰满,皮下脂肪附着良好时,即可出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65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