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螃蟹肝胰腺会白化?


为什么螃蟹肝胰腺会白化?
1、螃蟹体内有一种叫虾青素的物质,虾青素具有超强的抗氧化能力,虾青素含量越高,螃蟹抵抗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所以,虾青素让螃蟹具有了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如果螃蟹体内缺乏虾青素,则螃蟹的免疫力明显下降,生存易受到威胁。螃蟹体内的虾青素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环境中获取。
2、据研究发现,当螃蟹受到冻伤、农药中毒、水质恶化等恶劣的环境胁迫时,会大量消耗体内虾青素,如不能及时从环境中获取补充,易造成螃蟹肝胰腺白化症,就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螃蟹白肝花肝。所以,肝胰腺白化也是螃蟹免疫力降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不及时改善,就容易受到病原侵袭,造成肝胰腺萎缩坏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瘪子。
3、为什么蟹肝宝能增强螃蟹抵抗力和免疫力,让螃蟹肝胰腺更红润饱满?一方面,蟹肝宝功能饲料选用了富含虾青素的原料,饲料中虾青素含量高,所以能让螃蟹肝胰腺更红润。另一方面,蟹肝宝功能饲料应用了海大研究院生物发酵酶制剂,能有效改善螃蟹肠道健康,所以,使用一段时间后,螃蟹肠道更粗壮。
再则,蟹肝宝功能饲料选用了优质的饲料原料,营养配方平衡,螃蟹肝胰腺的消化率更好,所以,螃蟹肝胰腺更饱满。【南通海大~蟹肝宝功能饲料研发团队】

相关知识

为什么会形成懒蟹?



所谓懒蟹就是幼蟹养到年底,有些河蟹个体极小,其头胸甲宽仅1~1.5厘米,体重1克左右。它们往往栖居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体色深黑,甲壳硬,生长缓慢,称为懒蟹,又称僵蟹石蟹。形成懒蟹的主要原因是:
(1)池中缺少附着物(水葫芦、水花生、聚草等)。
如水中溶氧经常不足或水质污染,河蟹就离水在岸边挖洞栖息,时间一长就适应沿岸洞穴生活,懒得下水觅食,故个体生长很慢。
(2)水位变动大,有些水体像潮水河,水位忽高忽低,河蟹就容易在潮间带挖洞穴居,懒于出来活动,形成懒蟹。
(3)投饵不均匀。
一部分河蟹因投饵不匀而吃不到足够的饵料,只能摄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质,维持生命,其个体生长缓慢。
由此可见,产生懒蟹的技术关键是尽量减少幼蟹穴居的数量,使幼蟹在池内过隐居生活。

蜈蚣冬眠吗?蜈蚣为什么会冬眠?


蜈蚣是低等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到了气温比较低的冬季,蜈蚣蛰伏在地下不吃不喝,体内物质代谢水平相当低,这是对它自身的一种保护。

蜈蚣的冬眠在中原地区,从寒露开始,身体物质代谢开始降低,活动减少,停止生长。到霜降时,开始冬眠。到翌年清明以后,方能恢复正常的生理代谢,食量增加,开始活动。

1、蜈蚣冬眠前的话动规律

在野生条件下,蜈蚣冬眠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在冬眠以前,从生理上到行为上都是在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利越冬,增加起蛰后的抵抗力。

首先,冬眠前蜈蚣身体要做好充分的营养贮备,以供冬眠期的代谢消耗。尽管冬眠期间蜈蚣的代谢水平很低,但毕竟没有停止,仍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半年时间必定要消耗占体重一定比例的物质。如果冬眠前体内物质贮存不足,冬眠时把体内的营养物质消耗完了,第2年春季出蛰时体质很弱,抵御不了天气的变化刺激,就会死亡。所以,蜈蚣在进入冬眠以前吃食量增加,食物以脂肪、蛋白质的形式贮存在体内。饲养生产中,在冬眠前1个月,就应该供给蜈蚣充足的饲料量,并且饲料的营养价值要高,使蜈蚣很快肥胖起来,体重迅速增加,以备冬眠期体质消耗。

其次,蜈蚣冬眠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般来讲,冬眠场所温度最好在1-3度,环境湿度在30%,饲养土的湿度在11%-15%为好。温度低于0℃时,可能会把螟蚣冻死,温度超过10℃,蜈蚣生理代谢加速,体内贮存的物质很快就消耗完,又会造成死亡现象。越冬环境中湿度过大,会降低螟蚣冬眠时的耐寒性,湿度过小,蜈蚣体内水分散失较快,也会影响冬眠时的成活率。

根据以上情况,蜈蚣在野生情况下冬眠前要寻找最适的地方冬眠。中原地区要寻找地下10厘米以下的地方冬眠,在东北要寻找地下70-80厘米深处的地方冬眠。

2、冬眠期特征

冬眠完全是由季节变化、天气寒冷引起的蜈蚣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每当气温降到0℃左右时,蜈蚣而有长有短。一般江南地区螟蚣的冬眠期短,而北方地区蜈蚣的冬眠期长。

冬眠期间蜈蚣的外部行为完全停止.不吃不喝也不动,静静地消耗着冬眠前贮存在体内的营养物质,内部必要的代谢活动在最低水平上维持着。这种沉睡状态,一般在冬眠的中后期最深沉,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最迟钝,也最容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死亡。因为这时蜈蚣没有逃逸能力,防疫能力也很差,是最脆弱的时期。

冬眠前,蜈蚣体内营养物质贮备不足是很危险的,即使代谢水平很微弱,也不能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退一步说,即使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由于体内物质消耗完了,还没来得及恢复,遇上恶劣环境,也会大批死亡。

在自然状态下,蜈蚣的冬眠习性,是因适应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在人为条件下,可改变这种习性,打破冬眠,加快其生长发育节奏。

3.冬季加温饲养

蜈蚣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热带地区蜈蚣是无冬眠的,在北方人工饲养条件下,饲养室温度保持在15℃以上,加上保证充足的饲料供给,蜈蚣也不会进入冬眠状态。因此,蜈蚣也可以进行冬季加温饲养。

加温饲养的房舍一定要保温性能好,这样可以节约燃料,同时要有通气换气的条件。室内空气不新鲜时,可以在不大幅度降低室温的前提下进行换气。

近期你的螃蟹为什么不吃食?



最近几天总有养殖户朋友跟我说:“小唐呀,我的螃蟹这几天不吃食怎么回事啊”。第五壳也快要开始了,现在不吃食螃蟹怎么长,在这里给大家分析以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溶氧
溶氧在合适的范围内(5-8),越稳定的池塘螃蟹吃食理所当然的会更好,就跟我们人一样,在溶氧较低的高原地区容易出现恶心、厌食的现象,在溶氧过高的地方,就会有醉氧的现象,所以溶氧在合适的范围内越稳定越好。这段时间高温,但是华中的天气又不怎么稳定,有时晴有时雨,跑暴的时候,水体最容易出现缺氧的情况。像这种天气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台能帮助我们准确检测池塘水体溶氧的神器,早发现问题遭采取措施。
当我们可以时时观察的时候,也需要5-7天一次底质改良(强效底净),减少底泥耗氧。天气不好的时候晚上早点把增氧机打开(22点或者更早),没有增氧机的池塘,在喂完食后选择增氧时间长的增氧颗粒(原子氧)撒下去。同时水草过厚的池子,及时割草,可以再推几条行子出来,减少水草晚上的耗氧。
2、蜕壳
有的朋友会说现在不是第四壳都脱完了吗,怎么还说在脱壳。今年的高温与往年又有所不同,晴的时间较长,但温度却没有去年那样高。但是湖北地区还是有很多螃蟹的第四壳有所推迟,前段高温晴天有的只脱了50%-70%左右,到了这段时间的降温阴雨天又开始脱壳了。所以在这四壳的尾声适当减少投喂量,补充水体的钙离子含量的同时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应激硬壳灵/补钙素+黄金多糖)。
3、蓝藻
肝脏是螃蟹的解毒器官,也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今年蓝藻的爆发很严重,湖北武汉市蔡甸区的蟹塘80%以上都有过蓝藻。蓝藻死亡之后的藻毒素对螃蟹的肝脏损伤很大,有蓝藻的池塘不仅仅要对水体解毒(水博士),还要对肝脏进行修复(肝肠舒),肝脏好的螃蟹吃食更好。
螃蟹已经进入第五壳的准备期,营养很重要,吃食不好,螃蟹怎么有力气去脱壳,翻倍率怎么能高。请关爱螃蟹的健康,从吃食做起。

夏季警惕螃蟹(河蟹)肝坏死病(图)



夏季河蟹肝坏死十分普遍,对养殖造成很大威胁,因此河蟹养殖户必须对河蟹肝坏死病进行了解、认识,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症状
病蟹色泽灰暗,不鲜亮,壳与爪都比较软,无排泄物,也可以说无食;打开壳看无黄或者肝已发生明显变化,有的变成灰白色,有的肝潮解等;鳃丝萎缩,有污物并发黑,河蟹活动力相当弱,这种病症即为肝坏死,而不是水肿病。
预防 
投喂新鲜的饲料,严禁投喂霉变饲料;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和时间(比如:环丙沙星或土霉素在使用时,一般环丙沙星用75克以内/50千克,土霉素25克以内/50千克,预防投喂3天,治疗时5天即可),不要天天给药。在平时发现病蟹应立即剔除。在捕获季节,力求一次捕完,不留无力软蟹回塘,因软蟹十有八九是病蟹。
若已经发生河蟹肝坏死病,应赶快使用:康肝宝河蟹添加剂、磷酸二氢钙配成的药饵。治疗连用15天~20天为一个疗程,15天~20天当中的前5天~7天还应配合使用蟹健康虾蟹宝。一般喂1个~2个疗程,此病就会得到控制,并且所养的蟹体质会大大增强。以后可以经常按上面的配方进行使用,不但能防止肝坏死病,而且对河蟹抖抖病、烂鳃、肠炎、水肿、营养不良等病症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对于水体消毒可以选用:新氯、富氯、富溴、百毒净、溴氯海因等,一般15天~20天用一次,病情严重的可以连用3次~4次,每次中间相隔2天。

野生蝎子为什么会越来越少?


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蝎子资源现有可供市场量仅能达到需求量的10%左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解决办法,一需要加强保护野生蝎子资源,二需要发展人工养殖。但保护野生资源说起容易,做起难。因为国家并未宣布蝎子是何种级别的保护性动物,在法律保障上是一个空白。因此,现在只要是有野生蝎子生长的地区,因其价高利昂,当地居民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季节,捕捉蝎子。在捕捉时,不论大小蝎子,统统一扫而光,人为造成野生资源渐渐枯竭。

野生蝎子为什么会越来越少?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20世纪60~70年代,农村房屋大多为土木结构,适于蝎子栖息,那时家居野生蝎子较多,农民常被蝎子蜇伤。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房屋普遍由土木结构改为砖混结构,蝎子无处栖身,生存条件被破坏。

(2)由于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如开山垦荒、筑堤造田,尤其是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适合蝎子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由于蝎子价高利昂,人们对其无计划地滥捕,使得野生蝎源每年以30%的速度锐减,眼下已渐近枯竭。

(4)人工养殖蝎者极少,目前还不到人群的万分之一。很多不懂得蝎子的人都认为蝎子不能养。始终未形成大面积养殖形式,因此蝎子越来越少。

按目前捕捉情况估计,要不了几年,野生蝎子就会趋于灭绝。为能使这一贵重动物能继续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就要大力发展人工养殖。

为什么说清水养出大螃蟹?这是真的吗?



1、河蟹塘水草养护得好,水质就较清爽,水体溶氧就高,水体各种中微量矿物质元素如钙镁等含量就高,螃蟹蜕壳后,能充分吸收膨胀,所以,草好水清爽,螃蟹蜕壳翻倍率就容易大,这样的蟹塘,就容易出大蟹。
而如果草少水浓藻多,水体溶氧一般不足,中微量矿物质被藻类消耗,就严重影响螃蟹蜕壳翻倍率。
2、是不是所有草好水清的蟹塘都出大蟹?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影响螃蟹蜕壳翻倍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有:水体溶氧,中微量矿物元素,螃蟹营养积累(肝脏饱满度)。所以,草好水清的蟹塘也不一定出大蟹,如部分伊乐草很密很好的蟹塘,夏天清澈见底,螃蟹也不大,主要原因就是溶氧不足,而加了底增氧的小精高模式,投喂跟上了,螃蟹就大了。而也有少数草少水浑、有蓝藻,最终的膨胀率也很大,关键是看蟹塘水质溶氧、螃蟹营养积累(肝胰腺饱满度)、水质矿物营养(钙镁磷等)是否跟得上。
所以,一般情况下,清水出大蟹,是真的,但不是所有!
3、蟹塘夏天清水抑藻有哪些妙招呢?苦思冥想一下
水草清水:苦草、轮叶黑藻、黄丝草、青苔等
投螺清水:螺蛳、浮螺等都能清水
用菌清水: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
解毒清水:大苏打等
改底清水:强氧化底改等

为什么螃蟹养殖池必须种植水生植物?



成蟹池种植水生植物有以下优点:
(1)作为成蟹的天然饵料,以弥补人工饵料的不足。
人工饵料中往往缺乏维生素等活性物质,而天然饵料中就包含大量活性物质。河蟹摄食水生植物后,不仅利用了天然饵料,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人工饵料的生产潜力。此外水生植物大量生长,还能招引一批昆虫、小鱼、小虾前来栖息,又为河蟹提供了优质的天然动物性饵料。
(2)净化水质,增加溶氧。
河蟹在肥水中生长慢,且易患病。池塘中种植大最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中大量营养盐类,使水转清。同时,也可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这就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有利于净化水质,保持水质清新,促进河蟹在清水中迅速生长。
(3)为河蟹提供栖息和蜕壳的生态环境,防止逃逸,提高了成活率和回捕率。
池塘水体小,河蟹放养密度大,这就容易造成河蟹在蜕壳时被其它河蟹所残杀,影响成活率;也容易因生态条件不良,缺乏隐蔽物而逃逸,影响回捕率。池塘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后,就为河蟹提供了隐蔽、蜕壳、逃避敌害和栖居的良好场所。据观察,河蟹最喜欢在水草丛中蜕壳。在水草丛中既有浅水遮光的环境,又有安静隐蔽的场所,而且大量的水生植物将池塘水体分隔成无数的小空间,也立体利用了池塘水体,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大大提高河蟹的成活率和回捕率。
(4)提高河蟹的品质。
池塘中如无水生植物,河蟹主要生活在池底淤泥中,并以淤泥中的腐殖质为主食,致使河蟹背甲、步足呈黑色,腹部具黑褐色水锈,肉质较松散,价格下降。而池塘中具大量水生植物,河蟹则主要在水生植物丛中生活,并以水生植物为主食,其背甲呈青绿色,腹部白色,肌肉硬结,品质和价格与湖泊养殖河蟹相近似。
(5)夏秋季节防止了水温过高。
水温超过30℃对河蟹生长不利。池中种植水生植物,就起了遮荫作用,水温就不易上升,有利于河蟹生长。
(6)消浪护坡,防止池埂坍塌。
池塘种植大批水生植物,分隔了水体,防止池水风浪过大,保护了池坡。

(7)水生植物可供人类或鱼类等食用。
种植的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茭白、菱、水蕹菜可供人类食用,过多的水草也是草食性鱼类、畜禽类良好的饵料。
通常在池塘四周种植茭白、蒲草等挺水植物,在池中种植菱、芡实等浮叶植物或水蕹菜、水葫芦等漂浮植物或菹草、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在蟹岛上种植水稻、慈姑、荸荠等经济作物。一般水生植物在池塘中覆盖面积达2/3左右。

河蟹塘杂鱼为什么会多?有什么危害?怎么处理?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近期的塘口服务工作中遇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那就是蟹塘水浑问题之前也写过几篇关于如何认识和处理蟹塘水浑的文章。但是这次着实犯难了为什么呢?因为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对手那就是蟹塘多杂鱼问题。而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挖塘口。如果您塘口附近有新塘或者您自家就是新塘您会发现原本水体良好的塘口在一两天的时间突然就浑了,而且不管怎样调就算当时水体净下来了但过不了几天水就又浑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您可以考虑是否该杀杂鱼了。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可能(天气突变缺氧引起河蟹活动量大、食没喂足等),笔者在这里只简单的分析一下蟹塘多杂鱼问题:
1、蟹塘杂鱼多的原因
①清塘不彻底:尤其是新挖塘口新开塘口大部分是由稻田开挖形成在养殖前期未曾清塘导致塘里多杂鱼
②打水时鱼卵由进水口进入塘口然后孵化
③4、5月为泥鳅等野杂鱼的孵化季节增加了蟹塘杂鱼的基数
2、杂鱼多的危害
①与河蟹抢食增加饵料投喂量降低饵料系数
②导致水体浑浊影响水草生长
③消耗水体溶氧
④增加蟹塘载货量影响河蟹规格
⑤易导致水体稳定性差水体培藻难培,有机碎屑耗氧物多,水体保肥性、保温性差。
3、如何预防和处理蟹塘野杂鱼
①、在养殖结束后选择合适的清塘药物彻底清塘。
②、进水口用网目过滤;60目的网两层绑在进水口水管上,鱼卵直接不会进入到蟹塘。
③、用笼捕逐步减少蟹塘杂鱼数量
④、投放鳜鱼,一亩地正常投放量在10-15尾当杂鱼过多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在20-25尾
⑤、使用针对性药物杀除杂鱼,这里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全塘泼洒但这种方法在杀除杂鱼的同时还会把白鲢、鳜鱼等套养品种杀掉在一定程度上对河蟹也有影响代价较大。第二一种方法是拌药饵泼洒,一般如清塘2008等药物可拌5-6斤药饵用量大约在10亩左右,这种方法相对于前一种来说安全性较高,但是用过以后也请注意观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2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