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杀纤毛虫比什么都重要


螃蟹身上的纤毛虫如细分有几十种,大家习惯总称之为纤毛虫。
曾有人问我,螃蟹身上的纤毛虫要不要杀?什么时候杀最好?用什么杀?
各位网友请听我一一道来,首先纤毛虫要不要杀?
(1)好多网友认为螃蟹是靠脱壳增大增重的,每次脱壳能把身上的纤毛虫也脱掉,哪么就不必杀,其实这观点错误的,纤毛虫为活的寄生虫,表面看是每次随着脱壳纤毛虫也没有了,实际纤毛虫的成虫,幻虫都没死,几天后又寄生在螃蟹身上了。
(2)纤毛虫的危害相当利害,螃蟹身上少量寄生纤毛虫时看不出什么,当大量寄生时螃蟹行动就不便了,吃食少,体质差,脱壳困难,慢慢的就会死亡,如果当鳃丝上大量寄生时,呼吸就困难,蟹爪无力,蟹体无肌肉程水化壮,肝脏发白或水化,老百姓也称水瘪子。
所以螃蟹的纤毛虫预防工作一定要做好,从开春第一次脱壳时到最后一次脱壳时都要安排时间杀虫,好多养殖户说我一个养殖周期一次纤毛虫也没杀,螃蟹不是好好的,白白净净的么?其实你只是看到了表面现像,你没有抓到带纤毛虫的蟹伏在草底下慢慢的就死掉了,你的蟹肯定没有杀过纤毛虫的池塘中的蟹份量重,纤毛虫吸螃蟹身上营养的。一般来讲,蟹池在经过一整冬天的时间或多或少都会有纤毛虫,有人会问,冬天这么冷还会有纤毛虫?会有的,底温只是纤毛虫的生长速度相对慢点,蟹苗冬天活动力也差,一但发生纤毛虫寄生现像,轻则头一次脱壳翻信率差,重则脱不了壳直接就死掉了,所以头一次杀虫最为关健。当最后一次脱壳后,螃蟹开始回游,在那时你伸手抓起任何一只螃蟹都是干干净净的,但随着气温的下降,螃蟹活动力少时你会发现任何一只塘口或存养网箱里的螃蟹身上或多或少会发生纤毛虫固着在蟹体表面,一但有这现像,轻则蟹体称重轻,重则慢慢死亡。
所以说蟹池杀纤毛虫比什么都重要,明天我把所有杀纤毛虫的药一一分析给大家,以供参考选择。
前面我和大家讲了纤毛虫及治疗纤毛虫的药物,当时讲述匆忙,还有点东西没讲,纤毛虫与蟹底板黑是两回事,螃蟹底板发黑,发黄可能是纤毛虫引起的,也可能是底质长期恶化,也有可能是水草腐烂外起的,但螃蟹身上的纤毛虫却是水体中有纤毛虫寄生的结果呦。另外纤毛虫大都是在水温2o度以下,螃蟹活力不强时寄生过来的,一般我们抓到手上的带纤毛虫的螃蟹活力差于正常的。池塘中水肥,水浓,发生纤毛虫危害螃蟹的事比清水池发生纤毛虫危害的机率高的多,也就是水越浓越会引发纤毛虫病,而旦难杀,20xx有客户反映过杀4次纤毛虫卖蟹时螃蟹身上还有纤毛虫。
开春与秋冬螃蟹身上的纤毛虫也伴随着真菌一起暴发,有人曾经问我,杀了几次纤毛虫为何螃蟹身上还有?我建义他用点真菌类药物,而且一治一个准,所以秋冬杀纤毛虫后用点硫醚沙星比较好。

相关阅读

河蟹纤毛虫该如何应对?



秋风送爽,正是稻熟蟹肥之时。古语有云,“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每年9-10月正是螃蟹黄多油满之时,所以有美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然而在这个收获的时期,随着卖螃蟹的热潮,纤毛虫也伴着秋风增多,给养殖后期带来了困扰。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纤毛虫的危害,引起纤毛虫病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防治纤毛虫。
一、纤毛虫对河蟹有哪些危害?
1、导致河蟹体质下降,易趴塘死亡纤毛虫寄生在河蟹身上,不断吸收蟹体营养,导致蟹体质下降;水体环境差,加重蟹体负担,螃蟹越来越瘦弱,严重的会趴边死亡。
2、蟹体脏,卖相差,影响销售感染纤毛虫病的螃蟹腹部有较多黏液,体表会有棕色或黄绿色绒毛,卖相差,难销售。
3、掉膘,有体格但没重量纤毛虫不停吸收蟹体营养,导致螃蟹越来越清瘦。在打规格的时候,明明体格大,却没有重量。
二、引起纤毛虫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底层环境差,易滋生纤毛虫等虫害。有些池塘后期饲料、冰鱼投喂量大,河蟹吃不完便会在塘中腐烂,变成有机质,导致水体浑浊;外加平时改底频率低,导致底质差,利于纤毛虫生长繁殖。
2、天气变化大,阴雨天多,导致池塘浮游藻类、水草(伊乐藻、水韭菜)活力下降,净化水体的能力下降;变天后,易出现藻类大量死亡,水体发浑等现象,导致纤毛虫暴发。
三、如何防治纤毛虫?
1、定期(3-5天)使用“底居安”改底抑虫,改善底质,避免底质恶化耗氧,减轻后期池塘管理负担;同时底层环境好,溶氧高,可防止纤毛虫生长繁殖。
2、雨后和蜕壳期及时用蛭弧菌“消毒”,安全无刺激,防止细菌滋生和纤毛虫繁殖。
3、九月中旬开始使用改底驱虫类产品“底虫净”2-3次,能有效消灭底层中的虫、卵,抑制纤毛虫繁殖,避免后期大量使用重金属药物杀纤毛虫造成药物残留。另外,“底虫净”可以高效分解底层有害物质,减轻污染,预防亚硝酸盐升高;坚持使用,能有效防止河蟹黑、黄底板。
总之,纤毛虫病是河蟹养殖后期的重大隐患之一,为提高河蟹品质,增加产量,在最后收获的关键时期,养殖朋友们切勿掉以轻心。

秋蟹须防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是秋季河蟹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虫体寄生于河蟹体表、附肢、鳃部等部位所引起。多发生于秋季鱼蟹混养塘,幼蟹、成蟹都能感染。
1.主要症状
病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体表、附肢有滑腻感。病蟹食欲下降,甚至不食,蟹体消瘦,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无反应。当大量纤毛虫寄生时,可堵塞出水孔,鳃部黏液增多,严重影响河蟹呼吸,导致河蟹无力脱壳而死亡。

2.防治措施。
(1)蟹池放养前,应清除过多的淤泥。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清塘,消毒杀菌。
(2)幼蟹放养时,用20ppm硫酸锌溶液浸洗15分钟。
(3)在蟹池中移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稳定在50%以上,水草可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有机质。
(4)生长旺季每2天~3天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水30厘米~40厘米,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长期保持池水肥、活、爽。
(5)对发病蟹池,全池泼洒1ppm硫酸锌或1ppm甲壳净。

3.注意事项。纤毛虫病易与着毛病、水霉病相混淆。其主要区别为,患纤毛虫病的河蟹体表在清水中可见黄绿色或棕色的绒毛;着毛病为蟹体表附着绿色水绵丝状物质;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茵丝,茵丝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体。治疗时,着毛病可全池泼洒0.7ppm硫酸铜,次日换水。水霉病可全池泼洒4%~5%食盐水。

河蟹养殖前期为何会出现纤毛虫?



三月份,处于河蟹养殖的关键期,要为池塘注入新生力量——蟹苗,保证蟹苗的成活率才能保证出蟹的产量,这个期间,解毒,肥水,种草基本流程大部分养殖朋友都再熟悉不过了,所以我们今天不谈这个,谈一下前期容易忽略的问题——纤毛虫。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纤毛虫是个什么东西?
纤毛虫具纤毛的单细胞生物,纤毛为用以行动和摄取食物的短小毛发状小器官。通常指纤毛亚门的原生动物,约有8000个现存种,纤毛通常呈行列状,可汇合成波动膜、小膜或棘毛。
前几天,我去塘口做技术服务的时候有个养殖朋友说我的苗放下去了,但是发现有纤毛虫怎么办?就这个问题我们详细分析一下。三月份放苗前本不是纤毛虫高发的季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①清塘不彻底,塘中本身就有纤毛虫
②进水时,外河水纤毛虫较多,随之带入
③蟹苗自身带有纤毛虫,选苗时没有认真挑选
④种草时,草上携带有纤毛虫
⑤中后期池塘投饵量增大,河蟹密度大,残饵粪便增多,有机质丰富外加温度适宜其生长繁殖。
放苗后,即将面临一壳蜕壳,纤毛虫附着在蟹苗身上,本身蟹苗的体
质和抵抗力就不强,很容易导致蜕壳不遂,严重时影响开口,不能进食,造成死亡,影响成活率。
要让我们的河蟹赢在起跑线上,那么就纤毛虫这个问题,我们如何防控?
①有条件的养殖朋友尽量清淤,不给纤毛虫有繁殖的机会
②进水时,注意水源,若有纤毛虫,可用地下水
③选苗和种草时一定要火眼金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④若发现有纤毛虫要避开蜕壳期,使用纤纤净,避免后续严重化(蜕壳后可换水)
⑤多改底,尤其是在温度高的天气,调水,补菌,培藻,增加溶氧,加快底部耗氧物质分解(强效底净、黄金益菌素B、水博士)
⑥有一点要注意,当纤毛虫过多时,先不要急着肥水,水肥起来后生存环境变好,纤毛虫越来越多,要先杀虫后肥水。

鱼苗固着类纤毛虫病


疾病名称固着类纤毛虫病

为害对象 鱼苗和夏花鱼种
疾病概述
固着类纤毛虫通常对宿主组织无直接破坏作用,但在鱼苗和夏花鱼种上,大量附着在体表或鳃上,造成游泳、摄食或呼吸困难,因而导致死亡。

病原
为多种固着类纤毛虫,如杯体虫、累枝虫(Epistylis)。杯体虫中最常见的是筒形杯体虫(Apiosoma cylindriformis)。虫体高酒杯形,前端为一圆形口围盘,其周缘围绕着3层纤毛缘膜,内为一螺旋状口沟,身体后端有1个吸盘状固着器。虫体固着在鱼体上时,可不断收缩、伸展。

症状
下塘1周后的鱼苗大量寄生杯体虫时,身上似有一层毛状物,游动缓慢靠边,停止摄食,最终衰竭而死。需在显微镜下检查诊断。


发病规律
本病主要为害幼鱼,故以6-7月最为常见,水质较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鱼苗池容易发生,鱼苗培育中,机体较弱的鱼也易患此病。

后期河蟹纤毛虫多的原因和处理方案



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和规模不断变大,河蟹后期纤毛虫病变得很普遍,特别是水环境差如水浓、底脏、水草少的池塘。长纤毛虫的河蟹影响销售价格,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死亡。本文介绍养殖后期纤毛虫病问题的发生条件及预防措施,为养殖朋友后期管理提供帮助。
一、什么是纤毛虫
纤毛虫是水体中一类原生动物,它以纤毛为运动器官,能够在水体中自由活动,喜欢水浓、底脏等有机质多的环境中生活繁殖,容易寄生在与水体直接接触的虾蟹体表、鳃、附肢等部位,河蟹池塘常见固着类纤毛虫有:聚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
二、易暴发纤毛虫的条件
1、水浓
池塘水体以蓝藻、绿藻等小型藻类为主的,在10倍目镜下镜检:一个视野藻类生物量达到20个以上的池塘纤毛虫非常容易滋生。
2、底脏
随着投喂量增加,加上后期育肥可能使用冰鲜鱼导致养殖后期塘底污染重,大量残饵粪便、死亡水草等污染物堆积、蓄积,造成池塘代谢障碍,塘底有机化严重,为纤毛虫虫卵繁殖营造条件。
3、放养密度高、混养品种多
一些河蟹放养密度超过2500只/亩的池塘,同时又混养青虾、杂鱼等品种的情况下,水中生物量易超出池塘承载能力,后期池塘水体生物量大,环境恶化,也容易造成河蟹体质弱后寄生纤毛虫。
4、水草少
一般水草面积小于50%的池塘,不良藻类易形成优势种群导致水浓,这样的池塘纤毛虫出现的概率也较高。
5、投喂不合理
一些养殖朋友后期投喂存在盲目性,把握不准很容易导致投喂过量,大量残饵也易造成池塘污染加重后出现纤毛虫。
三、纤毛虫的危害
轻微的纤毛虫对河蟹、青虾活力及生理机能影响不大,但是出售时会影响河蟹品质造成价格低,甚至无法出售;严重的会影响河蟹、青虾的活力及摄食,寄生在鳃部会影响呼吸甚至趴底死亡。
四、防控措施
纤毛虫属于环境寄生虫,它的产生和出现跟池塘环境密切相关,单纯通过药物杀纤毛虫只能治标不治本,此外杀虫药物一般具有刺激性,用量轻了没效果,用量重了破坏水质,且对河蟹易造成危害,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只有通过改善底质、调节水质,增强水体代谢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纤毛虫问题。
定期10-15天使用“新威灭”(7亩/瓶)调水爽水,降解池塘中有机质,抑制水体中纤毛虫滋生;使用防虫底改剂“底虫净”(2-3亩/包)降解池底污染物,同时抑制底部纤毛虫虫卵滋生,10天一次,连用2-3次;最后合理把握投喂量,设置食台观察吃料,以第二天投喂时吃完为宜,此外搭配保健,增强河蟹体质以减少寄生纤毛虫。

鳜鱼苗种其他纤毛虫类疾病


疾病名称其他纤毛虫类疾病

为害对象 鳜鱼苗种阶段
疾病概述 身体消瘦发黑,呼吸困难,游泳失去平衡而下沉或在水中翻滚,继而死亡

病原 为车轮虫、鲤斜管虫及杯体虫等纤毛虫类的原生动物

症状 病鱼身体消瘦发黑,呼吸困难,游泳失去平衡而下沉或在水中翻滚,继而死亡,纤毛虫寄生于鳜鱼的体表及鳃。寄生数量少时,鱼的活动不受影响。寄生数量多时,病鱼摄食减少,严重者不进食;体表及鳃分泌大量粘液,在体表形成一层灰白色薄膜,有时在病鱼头部可见有灰白色点状物。

发病规律 寄生于口腔,鳃、鳍及尾部

防治方法
(1)在流水池中用8毫克/升浓度的硫酸铜全池遍洒(停水3分钟);静水池中的遍洒浓度为0.8毫克/升。

(2)在流水池中用1.4毫克/升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停水10分钟);静水池的遍洒浓度为0.7毫克/升。

(3)用2%食盐溶液浸洗病鱼2分钟。

(4)网箱、孵化缸等小水体发病,可用0.02%福尔马林浸洗病鱼10分钟。

河蟹苗至成蟹阶段淡水纤毛虫病防治技术



纤毛虫病属原生动物门,用胞口或渗透方法营养,繁殖是用横分裂法生殖或芽生法生殖。无论是在淡水还是在海水中,都分布着纤毛虫类,但大多数栖息于淡水中。许多纤毛虫栖息于小水池中,也有寄生种类寄生于河蟹的鳃中,是一种危险的寄生虫。
纤毛虫钻入河蟹上皮细胞中形成小的白色或淡黄色创伤,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褐色绒毛。被寄生的河蟹行动迟缓,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终因营养不良、无力蜕皮而死。死蟹腹部常观到较多黏液块,镜检可发现河蟹体表、附肢、鳃等处有许多纤毛虫体。病蟹鳃部、整个头胸部、腹部、四对步足有大量纤毛虫附生,仅有少许河蟹为局部少量寄生,寄生纤毛虫的河蟹体表污物多。
淡水纤毛虫病是由于投喂量大、残渣剩饵不清除、池水过肥和水质恶化而引起的。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河蟹大量蜕壳不遂而死亡。其防治措施有:改善水体环境,排除1/3老水,泼洒生石灰,使池水中生石灰浓度为15~20毫克/升,连用2次,将池水透明度提高到40厘米以上;用0.05%福尔马林浸洗病蟹1~2小时;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1~2次,使池水中福尔马林浓度达1~2毫克/升;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0.7毫克/升;用硫酸锌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硫酸锌浓度达到0.3毫克/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1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