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脱壳蜕皮及新皮生长的过程


蜕皮之前,在原有的外骨骼之下局部地生成新的外皮,剩下的旧皮在蜕皮时被蜕下,而中层的旧皮大部分被机体重新吸收,在新皮变硬前动物的身体迅速增大。幼龄动物每次蜕皮后身体的增大是很可观的,这种现象随年龄增加而呈减弱的趋势。河蟹的蜕皮过程基本如此。
蜕皮步骤:
1期是动物紧接蜕皮之后,停止进食处于休整阶段,此时外骨骼很软,动物不能以肢体支撑自身,附卧在栖息物上;
2期外皮进入矿质化时期,动物逐步能站立,但外骨骼仍较软;
3期是新皮钙化的主要时期。通过逐步恢复进食,外骨骼不断分泌钙化层,肢体的长节和前节可以折弯而不断裂,因为身体含水量高达85%左右。有A、B两个时段。A段:处于早期钙化中外皮初步变硬,从不进食过渡到逐步进食的时段。是组织快速生长的时期,肢体有轻微弹性。B段:“蜕皮周期”的钙化已完全,钙化层下出现新膜层;随即肢体开始积聚代谢性的物质贮备,但组织的生长会暂告段落;身体含水量降到61%左右。
4期为下次蜕皮作准备的时期。如出现钙的重新吸收,并分泌外层新皮;代谢性贮备物发生迁移、在外皮上形成缝隙等状态,要经历4个时段才能完成。
5期动物从旧的外骨骼中蜕出,并迅速摄取水分。周而复始地行进。
新皮的生长:
新皮生成,首先必须使旧皮与皮下组织可以脱离,这过程称为“蜕皮间期”。比如,对虾在发生蜕皮前的几天时间里有出现;此后皮下细胞增多、延长,并分泌构成新皮的表皮和色素层。新旧皮之间出现液体,其中可见到细胞核,这是裂解旧皮的细胞和细胞核。对旧皮的消化一直继续到全部膜层和大部分钙化层都被破坏后才完成。由此形成的间隙就是“蜕皮间期”,使新旧皮易于分离,这是甲壳动物摆脱旧皮束缚必要的一步。
例如:虾类在发生蜕皮时,新的表皮完全长好,当色素层形成后,还具有颇大的可折弯性。在快要从旧皮蜕出之前,体内的含水量开始增加,这时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弯曲与冲刺式运动。最后,它会选择一个隐蔽处,不断弯曲其腹部,并穿过胸部与腹部之间的隔膜而蜕出来。在蜕皮期间及其后期,动物身体迅速膨大。胃的膨胀是很重要的特征,这使动物在蜕出之前能够扩张胸部的外皮。虾是通过吸人气体而扩张胃部,并在蜕皮时从外皮吸收钙。
正要从旧皮脱出之前,血液和组织开始摄取许多水分。虾的摄水主要是通过体表,摄入水分的因素之一是蜕皮前期血液渗透压的升高。通过渗透作用水分被吸进体内。蜕皮时的迅速摄水使血液稀释,渗透压下降。蜕皮前期血液中主要是离子成份浓度的升高,尤以钙和镁百分浓度的升高为显著;蜕皮后,动物血钙的下降是与新皮的钙化同时出现的,这时血钙的数量还不足以说明新皮钙化的程度,因此,还必须从外界摄入钙。动物为了使新皮不致受到扭曲,蜕皮不久的动物会尽可能减少肌肉活动,处于休整时期。所以许多种水生动物的蜕皮是在夜间进行的。一是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二是动物处于无能为力时躲避弱肉强食的一种手段。如果受到连续光照,它们会推迟蜕皮。

相关知识

河蟹养殖过程中顶壳及脱壳不遂的应对措施



症状:塘里水质较混、河蟹普遍出现顶壳,严重的脱壳不遂死亡,
地点:南京高淳
时间:20xx5月14日~5月20日
塘口:35亩河蟹池,水深70cm。
当时气温:普遍在15~26℃之间
分析原因:1、苗种问题,苗种活力较差,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高淳一带,在苏州等地相对较少;2、气候原因,这段时间气温落差较大,导致河蟹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3、测定水质pH在8左右,氨氮基本正常,亚硝酸0.1左右,总体亚硝酸较高。
应对步骤1、全池泼洒解毒净水威2亩/包,主要针对水混和亚硝酸略高2、随后再泼洒软壳红体泼洒灵主要针对河蟹顶壳2亩/包,3、隔天全池泼洒“葡萄糖酸钙”全面提高河蟹抗应激能力和补充河蟹脱壳所需营养7~8亩/包。建议以后平时每隔10天全池泼洒葡萄糖酸钙一次10亩/袋。
使用效果:一般用下去隔天水混明显减轻3天后,河蟹脱壳不遂顶壳现象明显减少,河蟹死亡也明显减少。测定水质指标基本正常。
点评:“葡萄糖酸钙”对河蟹脱壳不遂顶壳现象,效果非常明显,第2天有明显效果。

土元的生长过程


土元属不完全变态昆虫,完成一个世代要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寿命5~6年。

由卵到成虫性成熟并生殖第1个卵鞘,这一生长发育过程为1个世代。1个世代的长短,因土元种的不同而有差异,同一种的土元,又因所处地区气候、营养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在一般情况下,土元完成1个世代,需要24年的时间。

当年孵化的幼虫不产卵,第2年或第3年雌虫性成熟,开始进入产卵盛期,产卵盛期2~3年,到第4~5年产卵量开始下降。每年的4月当气温上升到12℃时,土元开始出土寻食,夏、秋两季繁殖生长。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11月上旬,7~10月是交尾产卵旺期。一般卵鞘需经2个月左右才能孵化出若虫。

初孵出的若虫乳白色,形似臭虫,随着虫体生长,每隔25天蜕皮1次。从孵化的若虫到成虫,共需蜕皮9~11次,每蜕皮1次,虫体随之长大1次,雄若虫最后一次蜕皮,生出翅芽变为成虫。雌、雄若虫都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变为成虫,生殖系统才发育完全,这时才能交配产卵。

雄虫在交配后lO天左右死亡(/),雌虫一生只交配1次,交尾1周后开始产卵,以后就能陆续产卵。未交尾过的雌虫也能产卵,但所产卵为无精卵,不能孵化出若虫。每年11月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土元便潜伏土中,停止活动,进入冬眠状态。

雌虫自开始产卵到死亡历时2~3年。土元的生活史不一致,为便于说明,以9~10月所产的卵为例叙述一个世代的生活史。即当年9~10月产的卵鞘,到第2年6月底至7月初陆续孵化为1龄若虫,至11月20日左右进入冬眠期。第3年4月5日左右开始活动,9~10月雄若虫羽化,羽化后经过7~30天死亡;雌若虫在11月下旬又进入冬眠状态。第4年的5月至6月,雌若虫陆续羽化,羽化后3天开始交尾,7~15天开始产卵。到此为止,完成1个世代,跨越4个年头,历时3年多。

繁殖后雌虫在第5年死亡。如果当年5~7月产的卵,当年能孵化,那么完成1个世代的时间为3年。在加温饲养的情况下,可以缩短世代周期的时间。

生长发育

1)交尾、产卵

雄虫从若虫长出翅膀约需8个月,雌虫到能产卵需9~11个月(不包括冬眠期)。交尾旺期为8~9个月。交尾前雄虫要选择、追逐雌虫,雌虫在发情时会散发出一种气味招引雄虫。当有一只雄虫在与这只雌虫交配时,其他追逐的雄虫就会自动散去。交尾时间约30分,交尾后雄虫翅膀破碎,经几天后死去。雌虫交配1次能终生产受精的卵。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卵,但不能孵出若虫。交尾后7~15天产卵,土元产卵一般产在饲养料的表层。

雌虫的产卵习性是成块产卵,产卵时生殖孔附属腺分泌出一种黏性物质,将产出的卵粒粘在一起,形成卵块称卵鞘。卵块不立即全部排出体外,而像挤牙膏一样逐步排出。因此,在雌虫尾部有一个明显的拖卵期。

在每年的产卵季节(4月上旬至11月下旬),气温对产卵有一定影响,一般气温高时产卵数量多,气温低时产卵数量少。交尾后雌虫7~15天就陆续产卵,一般4~6天产1个卵鞘,气温高时产卵间隔时间短,3天可以产1个卵鞘,温度低时可延长到7天至10天产1个卵鞘。雌虫随着产卵数量增加,体重日益减轻,光泽变暗,食量减小,胸足残缺,人土较浅,最终衰老死亡。

2)孵化

卵鞘在气温26℃以上,其内卵开始胚胎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30~35℃,在此温度下经过40~60天才能孵出若虫。在孵化过程中湿度也是重要因素,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可加速卵的孵化,并提高卵的孵化率。

健康的卵粒内呈清澈水滴状,卵粒黏结在一起。进行孵化的第15天,卵鞘外形饱满膨大,卵粒内呈乳白色浆汁,质地黏稠,卵粒不胶粘在一起,卵重比开始孵化时的卵鞘每千克增重200克;22天基本发育为虫形,26~27天便可略呈现出眼点与前胸背板,30天肘眼点呈淡黑色,前胸背板呈淡棕色;35天可以孵化出若虫。1千克卵鞘在一般情况下,孵出1龄若虫1千克。刚脱出卵壳的若虫体色乳白,稍停片刻便爬行人土,开始独立生活。以后每隔25天蜕皮1次。

蜕皮和成熟

土元的若虫要经过多次蜕皮才能发育为成虫。各龄期的若虫在形态上基本相似,经过几次蜕皮使体重增加,生殖系统逐步发育健全。

土元每年4月上旬出土活动,11月下旬停食,进入冬眠状态。从孵化出的若虫长到成虫,雄虫蜕皮8次,雌虫蜕皮10~11次。蜕皮时首先从背部裂开一条缝,再从头部慢慢蜕皮,蜕皮后呈假死状态。若虫刚蜕完皮呈乳白色,以后逐渐变成米黄色、浅棕色,最后呈棕褐色,历时4~6小时,体质弱的需要时间更长一些。如果饲养料表层干燥,蜕皮过程可以长达1~2天,一般适宜的土壤湿度为22%左右。

若虫每次蜕皮后由假死状态逐渐开始活动,但行动迟缓,要过10个小时才开始吃食,经过48小时才进入暴食期。6~9月气温高的时期生长发育加快,蜕皮次数最多,是繁殖最有利的时期。在气温偏低时,虽然也在活动,同样吃食和蜕皮,但食量小、生长缓慢、蜕皮间隔时间长。

生产实践证实,雄若虫从孵出到具有配种能力需250天左右,雌若虫从孵出到有繁殖能力要300天左右。同期孵化的雄虫不能与雌虫交尾,这批雄虫只能与比它提前孵化出2~3个月的雌虫交尾。雄成虫平均体重0.5克。

土元的生活习性

土元是陆生昆虫,适应性很强。在野生条件下生活在山野的腐根、腐草中,或在屋内墙角松土中和较湿润肮脏的地方。土元怕阳光,白天钻人土中不动,晚间出来活动觅食。它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5~35℃,最适温度为25~35℃,低于0℃或高于38℃就会引起各龄的土元大批死亡。当气温降低到10℃以下时,就潜伏在土中停止活动,进人冬眠状态。夏、秋两季繁殖力最强。

土元生活在疏松的土中,潜伏深度在15厘米左右,一般情况下白天潜伏得深一些,夜间潜伏得较浅;冬季潜伏得较深、夏季潜伏得较浅。

湿度对土元生长、发育、繁殖、孵化等有较大的影响。在自然情况下,土元生活在较潮湿的表层土中,要求土壤含水量20%~22%,空气相对湿度5%~80%。表层土干燥对卵的孵化、若虫的蜕皮以及成虫的生长发育均有不良影响。

土元食性较杂,食料种类广泛,喜欢吃多汁的瓜果和含淀粉丰富的食物。一般喜食麦麸、米糠、碎杂粮、豆饼、熟山芋、南瓜、鸡粪、牛马粪等。南瓜花、叶,瓜果皮,各种叶菜,如向日葵叶、桑叶等都可以喂土元。在食物缺乏,湿度小、放养过密,大小虫混杂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吃卵鞘、大虫吃小虫、蜕皮的若虫被吃的现象。

缩短土元生长周期的饲料新配方


近年来,由于山林滥破乱伐,农药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元的野生资源日渐稀少,有关人士大力呼吁开发人工饲养。

土元以其高蛋白、低脂肪以及神奇的药疗保健效果而备受人们的欢迎。

近年来,许多高级宾馆、饭店常用土元做高级菜肴接待贵宾。土元食之可口,油炸土元、土元脆皮等成为食用菜肴。

土元一生可产卵块30~40个。成年土元每周产卵块1个,每个卵块可孵化小土元8~20只。卵在室温25~30℃时,孵化期为42天,室温30~36℃时,孵化期为32天。土元从幼虫长至成虫约需550天,如冬季加温养殖,则需270天。

为了缩短土元生长周期,笔者10多年对土元实行配方喂养,效果理想。恒温270天长成的土元,改用下法仅需180~210天。

1~5龄小土元:配方为洋槐、臭椿、榆树、香椿、桃树等树叶12.5千克,玉米面5千克,豆饼、花生饼各7.5千克,酵母粉1千克,骨粉、鱼粉各1.5千克,麦麸13千克,食盐0.25千克,胱氨酸、赖氨酸各0.15千克,另加少量土霉素。把诸料拌匀装袋。喂时应将混合料拌湿后撒入土元池表层,让其自由采食。每天傍晚投喂,每隔2天投喂一次。

5~10龄的土元:配方为各种树叶25千克,豆饼、花生饼各5千克,麦麸17.5千克,食盐0.25千克,胱氨酸、赖氨酸各0.15千克,骨粉、鱼粉、酵母粉各1千克。诸料拌匀装袋,饲喂方法同上。

采用此配方饲养的土元生长快,发病率低,产卵的质量明显提高,每平方米产成品土元5千克~6千克。

为了预防土元患病,应定期用0.2%高锰酸钾进行场地及池面消毒,定期增加或更换池土。

浅谈蟹塘青苔和泥皮问题



一、青苔是什么
1.青苔是丝状绿藻(双星藻、转板藻和水绵)的总称,可分为水绵藻、水网藻、刚毛藻三大类型。开始时在浅水底处萌发生长,随着温度的回升快速生长并逐渐蔓延开来。
水绵藻
水网藻
刚毛藻
2、前期青苔产生的原因
⑴、池塘冬季未排干存有积水,清塘不彻底导致青苔的孢子大量存于池底等到开春气温回升时大量萌发。
⑵、养殖前期由于气温偏低等原因导致蟹塘的水没有肥起来水体透明度过高。
⑶、栽种水草,投放螺丝时水草和螺丝所携带的青苔。
3、青苔的危害
⑴、青苔大量繁殖后消耗了养殖水体中的无机盐类,使池水中正常的营养物质代谢遭到破坏,水质变得清瘦。
⑵、养殖前期蟹苗太过弱小青苔大量繁殖易导致河蟹被缠绕进食困难最终被缠绕致死。
⑶、青苔死亡分解后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引起水质发黑、发臭,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偏低导致河蟹中毒死亡。
⑷青苔大量繁殖与水草争夺水中营养易或者将水草包裹导致水草生长缓慢。
4、如何防治和处理青苔
⑴、彻底清整池塘。养殖结束后清除过多的池底淤泥,以清除池底大部分青苔孢子,同时抽干池水,对池底进行冻晒。
⑵、培肥水质。(纳米黑金+绿爽)一组6-8亩在放苗前开始培肥水质培养水中优质藻类并形成优势种群的同时提升水体透明度,抑制青苔生长。
⑶、栽种水草、投放螺蛳时注意清除水草或螺丝上所携带的青苔。
二、泥皮
1、泥皮是什么?
蟹塘泥皮是养殖中的残饵粪便及死亡动植物腐烂而集聚的有机质,蟹塘进水后,由于水体较清瘦透明度过高阳光直射底部这些肥沃的有机质上开始着生底栖藻类和丝青苔,从而形成了泥皮。
2、蟹塘泥皮的危害?
⑴、易造成蟹塘前期水难肥——水体中藻类营养大多被底栖藻类和青苔吸收。
⑵、易黏附到水草上,导致水草挂脏,阻碍水草光合作用,草萎缩不长。
3、如何处理蟹塘泥皮?
⑴、清塘时,使用生石灰氧化碱化蟹塘有机物,改善蟹塘底泥。
⑵、连续晴天时使用纳米黑金+绿爽培肥水质促使泥皮上浮,泥皮上浮后在下风口,用水泵抽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49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