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还会脱壳?河蟹是怎么脱壳的?河蟹脱壳全过程解析

咱们都知道蛇会蜕皮,但不是专门养殖河蟹的朋友应该很少有知道河蟹也会蜕皮。河蟹的发育形态属于变态发育,所以每一次的蜕皮都是变态发育的一个过程。河蟹的蜕皮就是脱壳,据了解,河蟹一生大概需要脱壳18次左右,有时候养殖户会看到饲养的螃蟹从一只变两只,这个时候其实就是河蟹完成脱壳过程的时候了。

脱壳对于河蟹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从河蟹本身来讲,河蟹脱壳不好,轻则河蟹生长不良,拉脚蟹多,重则会因脱壳不遂死亡;而从养殖户来讲,脱壳不好有可能导致河蟹死亡,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经济效益。

那么河蟹是如何脱壳的呢?它的壳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河蟹的甲壳由位于其下的真皮层上皮细胞分泌而来,由上表皮层,外表皮层和内表皮层组成。大致分为脱壳间期,脱壳前期,脱壳期,脱壳后期和后续期。

1.脱壳间期:在脱壳间期,蟹壳钙化,吸收钙质和微量元素,河蟹会大量摄食,进行能量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积累,为脱壳进行物质准备。(此时饵料中应添加营养物质,另外,钙不足、微量元素不足也会影响河蟹脱壳效率)

2.脱壳前期:脱壳前期真皮层会和表皮层分离,旧壳之上的表皮开始被吸收,钙质和微量元素被吸收进入血液,新表皮开始形成,摄食减少,就是二层壳的形成。当旧壳被吸收完成,新表皮与旧壳分离明显,摄食停止。新外表皮分泌完成,河蟹开始吸水,准备脱壳。(此时水源新鲜程度会影响河蟹脱壳)

3.脱壳期:身体大量吸水后,河蟹头胸甲和腹部会出现裂缝,河蟹弹动身体自旧壳中脱出,此过程只有几秒或数分钟。(前期积累营养是关键所在)

4.脱壳后期:刚脱出时,河蟹新壳柔软有弹性,河蟹开始大量吸水使新壳充分伸展至最大尺度,此时活力弱,不摄食。此过程也较短。(这个时候是河蟹最脆弱的时候,安静的环境是必要的)

5.后续期:河蟹甲壳开始钙化,开始大量吸收钙质和微量元素,此过程决定于水体中钙质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微量元素缺乏会使河蟹软壳,硬壳时间增长或不能完全硬壳,加大脱壳期河蟹死亡的风险。等壳硬化后,能够支撑身体时,河蟹会排出身体吸收的过多水分,开始摄食,完成一次脱壳周期。

这其中又以脱壳期最为复杂,可以将其细分为5个阶段:

1.刚脱壳:尚不进食,此时外壳柔软,无法站立,继续吸收水分,体重增加。表皮开始钙质化,已可站立,但外骨骼仍然很柔软,体重稳定,水分含量仍高达86%。

2.新壳钙化:新壳的钙化阶段仍不进食,钙质开始分泌,附肢的各肢节可以弯曲而不断裂,水分含量85%;外骨骼继续分泌,各附肢弯曲时会断裂,水分含量83%。

3.表皮变硬:较早阶段仍继续钙化,并开始进食。此时是组织生长的主要阶段,身体开始变硬,头胸甲前端及侧面钙化仍不完全,水分含量61%。处于脱壳中期,钙化完全,且在钙化层下产生薄膜层,代谢物开始堆积,组织生长安全。

4.下次脱壳的预备阶段:开始进行钙的再吸收,新壳的最外层已分泌出来,渐渐进食,代谢物可被运用,在分泌新的色素层之后,活动开始减少,水分含量在59%~61%之间;接近脱壳的第一特征已出现,在旧刚毛基部有新刚毛长出,新的上表皮已由皮下组织分泌出来。由于旧壳中大量钙的再吸收,造成裂隙而留下适当的空间。沿着裂隙,钙的再吸收完全,从而产生表皮的一个裂口,河蟹体自此从旧壳中脱颖而出。

5.个体从旧壳中脱出:快速吸收水分,一般在低温时会形成抑制脱壳的现象,延长脱壳的时间。河蟹脱壳在夜间或清晨进行,时间短促,一般为10~15分钟。注:河蟹每次脱壳周期持续时间为15天左右,规律由少到多再到少。

【小编结语】看了以上内容是不是才发现河蟹原来也有蜕皮,河蟹的蜕皮过程是这么复杂呢?而对于养殖户而言,河蟹最后一次脱壳是最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次脱壳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养殖户一定要适当补充营养,最后一次脱壳完成后就可以准备上市了!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精选阅读

螃蟹脱壳期管理


【常见问题】螃蟹脱壳期该如何管理?

【专家解答】今年螃蟹第一次脱壳从3月底至4月上旬将进入大量脱壳阶段,由于蟹种在培育过程中培育水平不一,带来蟹种质量上的差异较大;蟹种经过越冬又消耗一定的营养,加上捕捞、销售、运输造成或多或少的损伤;池塘生态环境的营造是否符合螃蟹脱壳生长的要求等等对螃蟹第一次脱壳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全年的产量和效益。因此,加强螃蟹第一次脱壳期间的养殖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1、水位保持在平均水深60公分左右,水位保持不变,蜕壳期间尽量不要加水。

2、水质要保持肥、爽、亮,以培育优质藻类为主。

3、伊乐藻等水草要保持生长态势,叶面要保持新鲜干净、无污垢,以提供螃蟹蜕壳栖息场所。

4、蜕壳期间禁止向水体进行杀虫、消毒、杀青苔等刺激性药物。适当泼洒含钙、安基酸、多种维生素、葡萄糖之类的营养物质,减少螃蟹的应激反应,增加水体的营养成份,保持微循环良好。

5、大量蜕壳期间,不要向水体投放大批量的螺丝。

6、第一次蜕壳后,可以对水进行一次杀虫消毒,并及时抬高水位10-20公分,向水体进行解毒改底,进一步进行肥水培藻,肥水宜用生物肥,每亩每米水深用量3-5公斤,要保持水质清新肥爽。

【小编点评】小编汤姆为探索螃蟹脱壳期如何管理的你整理了《螃蟹脱壳期管理》,这里分享一些小编在对螃蟹脱壳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

1、每次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同时饲料里添加营养促进剂和脱壳素。

2、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泼洒生石灰,每亩用生石灰7.5-12.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促进同步脱壳,同时池塘里还要加人硬壳宝或者液体钙成分补充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

3、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在开始脱壳后撒些粒粒氧增加池底溶氧,提升河蟹脱壳成活率。

4、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化,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6、蜕壳期间要注意防病、治病。

观赏虾脱壳注意事项


【常见问题】观赏虾脱壳该注意什么?

【专家解答】所有的虾在脱壳时都会被别的虾攻击,别以为没有天敌的情况观赏虾脱壳就很安全。一定要喂观赏虾提供足够负责的遮蔽物,这样观赏虾才能够安全脱壳。不然最后你一缸的观赏虾回落得一个不剩的下场。特别是虾虎鱼这种东西,简直就是秒虾高手

【观赏虾脱壳死因】虾要长大一定得脱壳脱壳相关的死因也分两种状况脱壳失败/脱壳被攻击以前者为例造成脱壳失败的主因大致上又分为两种水质剧烈变化导致虾类强迫脱壳而才刚脱完壳的虾因为新壳尚未完全长成强迫脱壳后会失败常见的情况是虾壳黏在身上就挂点了另外脱壳所需的元素摄取不足例如钙质造成虾虾脱壳困难也会有相同结果因此喂食专用饲料才能提供虾类脱壳所需成分并非所有沉底饲料都是虾饲料这当中还包含了异型鼠鱼石斑鱼鲈鱼...等水产用鱼饲料另外虽然泰国虾白虾等水产虾料也可以拿来喂虾不过因为该类型饲料制作主要是用在池养强调换肉率水质污染的程度相对大很多所以喂食水产虾料会比较容易败坏您的水质另环境方面可放置火山岩除可造景之外还能有助缸内离子交换而定期补充添加一些微量元素矿物质也是可行之道。

【小编点评】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次小编养虾的惨痛教训,之前小编饲养了一缸的河虾(带钳子的那种),攻击性极强,草金都不刚下缸。之后慢慢的就一个都不剩了连尸体都找不到。其实这就是遮蔽物不完善的结果。导致一只只换壳中的河虾,被其他河虾分食。为此小编汤姆为探索观赏虾脱壳知识的你整理了《观赏虾脱壳注意事项》一文,希望引起各位网友的警觉。

养殖田螺脱壳病的治疗方法


在田螺的养殖过程中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控制好了疾病的发生才能有效的提高田螺的产量,才能做到减少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因此养殖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疾病的重要性。

田螺脱壳病的病因

投放饲料单一,饲料中缺乏钙、磷、钾等元素。田螺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食性杂,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为食,也喜食人工饲料,如蔬果、菜叶、米糠、麦麸、豆粉(饼)和各种动物下脚料等,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

田螺脱壳病的症状

外壳脱落,严重时内脏露出。

田螺脱壳病的治疗

①投撒腐殖质以补充钙质。

②投喂钙质较蠢的饲料,如贝壳粉、骨粉、蛋壳粉等。

田螺病虫害防治

虽然田螺是一种抗病力强的生物,但是也会因为密度大、水质等原因而感染上一些病害、虫害,对于这些病虫害要给予防治。

田螺一般适合在稻田、浅水沟、低洼地、湿地等地方养殖。田螺对养殖的场地要求并不高,一般在浅水水域稍加地整改,具有腐殖质多的软泥底水域均可以养殖,具有一定的微流水条件则会更佳。

1、田螺养殖的其生活适温为10-40℃,最适20-28℃,超过40℃就会引起死亡,低于10℃则进入冬眠状态。须注意夏季要防高温,因稻田的水浅,在夏季水温可能会达到上限致死温度;而冬季越冬的泥底有机质含量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有毒物质而影响田螺越冬。

2、田螺对水中溶氧的量比较敏感,正常生活要求水中溶氧每升在4毫克以上,当降到3.5毫克时,食欲会下降,当降到1.5毫克时则会引起死亡。

3、田螺养殖中,其繁殖的季节在6-7月(有条件的地方秋季还会产一次卵),如果考虑自己繁殖,则在养田螺的稻田中最好不要养鲤鱼,否则小田螺会被鲤鱼摄食。

4、稻田中农药的使用应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即合用也应采用低毒农药,而且应晴天用;宜在稻田一半一半用。

5、在生长旺季可定期使用有机肥,原则是少量多次,不宜一次施肥过多。

6、田螺养殖过程中最好有一定的微流水环境,以确保水中的溶氧,但必须注意水源,切勿引用有农药的水源。

7、田螺养殖中,可以考虑与水蛭、泥鳅、黄鳝等混养,则其经济效益更佳。

对于田螺疾病方面的相关信息,小编已经给大家大概的介绍了一下,希望这些对养殖田螺的朋友们有用,而且掌握一定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养殖田螺者必备的一些技能。

蚕的生长过程:蚕宝宝生长全过程【图文+视频】


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视频在线观看

【常见问题】蚕的生长过程是怎么样的?

【专家解答】蚕宝宝从孵化到成长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下面第一农经小编与您分享蚕宝宝生长全过程,有图有旁白哦。

一、蚕宝宝孵化了

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我们称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约两天后毛即不明显了。

二、蚕宝宝长大了

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她便开始脱皮。蚕就眠时不吃不动,表面是睡眠,实际是脱掉旧皮,换上新皮以继续生长。蚕宝宝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蜕皮4次,每次蜕皮的时候它不吃不动,这时尽量不要干扰它,也不要以为它生病了就把它丢掉。蚕每次眠期大概持续一天时间。

三、蚕宝宝吐丝了

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她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

四、蚕宝宝结茧了

一般25天左右开始结茧。等蚕宝宝背脊亮晶晶,发黄发透,就表示它要吐丝结茧了,这时要提供个交叉的空间好让蚕宝宝结茧。需要两天时间才能结成一个完整的茧,并在茧中完成最后一次蜕皮,成为蛹。

五、蚕宝宝破茧而出

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尾,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小编结语】好了,相信看完上面的视频以及图文解说,大家对蚕宝宝的成长有了一个很直观的了解,想了解更多桑蚕相关资料的,可以关注我们网站的养殖频道,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乌龟蛋孵化全程记录:乌龟下蛋后的孵化详细全过程


乌龟是一种很可爱的小生物,寿命很长,一般可存活几十年,更有甚者,可活几百年。素有长寿老人的称号。既然乌龟的生命那么长,那么你知道它的出生需要多久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乌龟乌龟蛋孵化要几天?下面是有关于龟蛋孵化时间的分享。

龟蛋孵化过程

龟蛋的孵化可分为6个时期:母体内发育时期、神经胚时期、卵黄囊血管区时期、胎膜和形态建成时期、骨化时期和孵出时期。

1.母体内发育时期龟卵在产下来以前已在母体的输卵管中经过了卵裂、囊胚、直至原肠等发育阶段。产后24小时的龟胚中央部分,外表清亮和半透明,称为明区。沿着胚盘周边致密的表面层变薄,这中央加厚地方开始呈圆形,后来呈卵圆形,称胚盾。

2.神经胚时期孵育的第3天,随着胚胎的增长,胚盾表面出现两个平行的神经褶,当第一对体节分化出来时,神经褶在这一阶段由颈部到身体的后端内部都已愈合,形成神经管。

3.卵黄囊血管区时期孵育第5天,胚体已清楚可见,全体呈乳白色,头尾分明,有鲜红色的毛细血管。到孵育的第7天,头微向右侧扭转。眼、前肢的原基已形成,体节增多,尾芽出现。

4.胎膜和形态建成时期孵育的第9天,胚体明显增大,心脏原基形成,尾从躯干部分离出来。这时期的胚胎出现一个显著特点:胎膜和胚胎器官形成,出现胚外器官,称尾尿囊,它是胚胎呼吸的重要器官,也是胚胎排泄废物的储藏场所。孵育第11~13天,胚体显著增大,眼球的色素增多,心脏已建成,血液循环已建立,尾变得细长,肺己分成叶状,胚体向腹面弯曲,头尾几乎相接。

5.骨化时期孵育的第15--19天,出现椎弓和椎体、背甲原基已发育为透明的膜状。胚胎的头、颈、躯干、尾、四肢五部分界限分明。前后肢已分化,腹甲也隐约可见。孵育第21~27天,颈部细长,前后肢增粗。眼与头的增长相对缩小,背甲盾片清晰可数。孵育第30~35天,心脏已经看不见,颈部更加清楚地从躯干部分离出来,口已张开。至此,新生命的内部器官已完善,卵壳龟裂变软,变脆。

6.孵出时期孵育的第38~44天,胚体成倍增加体重。胚体的眼睑活动自如,头部已能灵活转动,四肢表面覆以角质鳞片,尿囊开始萎缩。卵黄囊缩小到最小程度。龟的头部朝向卵的大端,两前肢弯曲在平肩处,稚龟即将出世。孵育的第45~48天,稚龟用头或前肢将卵顶破,稚龟在大气中的呼吸循环正式开始,破壳后经8~48小时,稚龟便可从壳中自行爬出,稚龟破壳后,羊水干涸,卵黄囊全部缩人体内。

乌龟跟蛇一样,都是通过下蛋来孵出小乌龟的,其孵化的过程可能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如果家里面正好遇上乌龟下蛋的情况,可以参照上面的方法进行观察。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河蟹养殖河蟹急性中毒的防治


河蟹急性中毒有两种症状:

1)有毒因子,因为侵袭强度大,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河蟹的鳃、三角膜,使河蟹背甲后缘涨裂出现假性蜕壳,或三角膜呈红、黑泥性异状,或河蟹的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

2)有毒因子,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水草、人工饲料的吃食带进,经由胃、肠的血泫循环,使河蟹内分泌失常,螯足、步足与头胸部离异而死亡。

致使河蟹中毒死亡的因子,有池塘内部的,如池底有毒气体硫化氢、氨、水中生物性毒素等。有外源性的,如过高浓度用药,受有毒物感染的饲料等。

防治方法:

①蟹种放养前,养殖池干水后每亩用100千克生石灰清塘。6~9月,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千克,化水后,全池泼洒。

②年终,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5厘米)。

③在池中栽植聚草、水花生来净化水质。

④一旦出现病症,马上更换新水。

怎么有效提高河蟹早期成活率?怎么提高河蟹的产量


想多提河蟹高产量怎么办,不少养殖户选择了多放苗。其水池养殖密度非常高,而结果就是产量没有上去,河蟹成活率反而大幅度降低,亏了不少苗前。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拔苗助长。那么怎么有效提高河蟹早期成活率?怎么提高河蟹的产量。

很多人的逻辑很简单,要想饭多,就多放米,同样,要想蟹产量高,就多放苗。基于这种思维,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湖区围网养殖增加到1000只每亩以上,以高产为代表的常州武进、儒林地区密度增加到2000只每亩,甚至个别地区增加到3000只每亩以上。放得多就能产量高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2015年底各地区河蟹产量来看,大部分地区没有因为高密度带来高产量,反而减产。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大家不重视早期管理,光顾着自己逍遥自在,把小蟹苗忽视了,结果蟹苗的成活率大打折扣。这时,有人要说话了,不是我不管,实在不知道怎么管。那如何做好早期管理,提高河蟹的成活率呢?实践证明:强化营养和稳定水质是两个关键点。

一、强化营养

营养是蟹苗生长的必要条件,早期如果营养缺乏生长速度就会下降,甚至体质弱,抗应激能力差,经常出现拉脚、顶壳等蜕壳不遂现象,而蟹苗吃得饱,营养才有保障。因此早投喂、投喂足尤其重要。具体操作如下:

1、人工投喂。早期投喂最好以适口性好的饵料为主,比如早期的开口料、冰鲜鱼、豆粕等,保证蟹苗正常摄食。温度低时,深水区投喂;温度高时,可以扩大投喂面积。由于蟹苗个体小、体质弱,消化能力不足,我们可以人为加入一些诱食剂和一些助消化、营养保健类的产品来提高消化率和吸收率。

2、培养天然饵料。比如藻类、浮游动物等,这些非常优质的活饵料,对小虾、小蟹生长极为有利,所以早期我们要多肥水,保持藻类的丰度。肥水产品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要选择一些营养全、溶解好、易吸收、高碳低氮的有机肥料。切忌乱肥,因为质量差的肥料会残留于池塘底部,造成一些氨氮、亚硝酸等毒性增加。

3、多向池塘中泼洒一些营养物质。比如氨基酸电解质多维、超Vc、营养增强剂、复合有机钙等,也会提高虾蟹苗的营养积累,强化体质、促进蜕壳。我们熟悉的一些高产地区宜兴新建、金坛儒林等等一些养殖较好的客户,在早期虾蟹苗饵料摄入少,营养不足的时候,每年都大量地泼浇营养,尤其蜕壳前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稳定水质

首先,保持较深水位。水位尽量提高至60-80公分,甚至更深。由于早期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水温也会忽高忽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都容易感冒,何况我们的小蟹呢。为了他们能够活下来,还是要保持适当的水深,水深了水温变化会缓慢一些,能够给他们一个适应的时间。理由是水深水体相对大,水体大水就稳定,想想我们的湖区围网养殖或者是江河湖泊中的虾蟹,大风大雨对他们影响就很小。所以建议养殖朋友们提早加深水位,尤其是这几天会大幅度降温,水浅、水瘦的池塘虾苗蟹苗会产生强烈应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其次,注意肥水。水肥的池塘比水瘦的池塘水质更稳定,我们早期要尽可能的早肥水、定期追肥,以培养大型的藻类、优质藻类为主,刚刚肥起来的水由于小藻类多,看起来很清爽、很嫩,但是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倒藻。定期的追肥,可以把藻类逐渐向着大型化、多样化方向培养。藻类种类越多、越大水质就越稳定,池塘中生物链越复杂水质就越稳定,有时候池塘有点虫子也不要过分担心,除了它可以作为虾苗蟹苗的优质饵料外,也是生物链的一部分,消灭池塘的一些有机质。杀虫会破坏水质稳定,产生药物残留,毒害虾苗蟹苗。

然后,减少人为破坏水质。早期蟹塘中最常见的就是青苔、水浑、草脏、颤藻等问题,见到这些问题很多养殖朋友很有经验,采取杀灭的措施,殊不知这些杀苔、杀藻药物同时也杀掉了有益藻类、提高了氨氮、亚硝酸盐等一些指标,破坏了水质。产生的药物刺激和过量的毒素残留也会影响到蟹苗的成活。另外注意就是下雨前后、用药前后注意解毒稳水,补充碳源,稳定水质,防止倒藻。

综上所述,河蟹养殖早期提高成活率重要措施就是强化营养、稳定水质。

青蟹是河蟹还是海蟹


青蟹因为肉味鲜美、成长速度快、个体巨大、营养丰富等特点,它属于肉食性动物,是中国珍贵的水产品之一。交配后性腺成熟的雌性蟹营养价值较普通青蟹更加高,因为经济效益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在池塘中养殖青蟹。那么青蟹到底是河蟹还是海蟹呢?常见的海蟹又有哪些?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青蟹是河蟹还是海蟹?

青蟹是海蟹,所以也是海鲜。青蟹因体色青绿而得名,盛产于温暖的浅海中,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的沿海等地,以江浙一带尤多。青蟹为滩栖游泳蟹类,生活在潮间带泥滩或泥沙质的滩涂上,喜停留在滩涂水洼之处及岩石缝等处,白天多穴居,夜间四处觅食。

常见的海蟹有那些?

1、花蟹:花蟹因其背壳上的美丽彩色花纹得名,在香港地区终年生产,是真正的咸水蟹,而在夏季和秋季的花蟹则更加肥壮。蟹壳上各种离奇图案让人眼花缭乱,蟹盖的两面呈尖形,跟海水一样蓝的大螯边缘呈殷红色,但是里面没多少肉,煮熟之后虽然很漂亮,但是它的蟹膏和蟹黄都很少。

2、梭子蟹:梭子蟹的形状就像一只织布机上面的梭子,产量极高,几乎遍布沿海所有地区。梭子蟹又分很多种类,比如三疣梭子蟹、三星梭子蟹等。梭子蟹因为产量很高,沿海一带的渔民为了能够常年食用,还会将其腌制成咸梭子蟹,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商品。其价格低廉、又能下饭,在上海、宁波等地民众对其十分偏爱。

3、青蟹:青蟹在我国食客最多,因其生产于咸淡水交界处,主要在广东地区和港澳地区生产。青蟹又被分为膏蟹和肉蟹,膏蟹即雌性青蟹,因其膏黄十分丰满得名,相反肉蟹就是雄性青蟹了,因其脐尖和双螯十分肥大且蟹肉层次分明,凡菜肴中需要用到蟹肉的都离不开它,是一道十分开口的食品。

【小编结语】不同的海蟹制作成菜肴的方式不同,比如花蟹更适合蒸,梭子蟹适合腌制,不过一切还是看个人的口味喜好。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河蟹养殖秋季要防河蟹死亡


秋季是河蟹成熟和收获的季节,也是河蟹死亡的高峰期。因此,加强河蟹的秋季养殖管理,是预防河蟹秋季死亡,提高河蟹养殖效益的关键。

防止自然死亡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的9~11月,都有一批生长了2年的河蟹由黄蟹脱壳成为绿蟹,性腺成熟,进入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凡是脚痒要逃跑的河蟹,因其已经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从而导致大部分河蟹自然死亡。因此,对于这些河蟹应及时捕捞出售。

防止感冒死亡秋季白天和夜晚温度变化大,水温差别也大,有时可高达10℃,河蟹因不适应此环境条件而出现死亡。因此必须加以预防。预防方法:一、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剧烈变化,注入的新水与老水的温差不要大于3℃。二、水面要多保留些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物,但不要大于水面的1/2。三、天气变化时,要加深水位。

防止消化不良死亡秋季由于气压、水温的剧烈变化,导致河蟹食性改变,容易引起河蟹消化不良,严重时甚至导致全部河蟹死亡。因此,必须认真加以防治,方法:一、改良水质,定期用石灰水消毒。二、在饲料中定时加入抗菌素和生长素。三、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饲料,增喂动物性饲料,特别是蚯蚓、田螺等高蛋白饲料。四、投喂要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要适量减少投喂量。

河蟹养殖之河蟹吃什么?


【常见问题】河蟹养殖之河蟹吃什么?

【专家解答】

1、家养河蟹可以选择喂食鱼或者鱼饲料、红虫、虾米、螺蛳、蚌肉,偶尔也可喂食一些草类的食物,有苦草、伊乐藻等,以保证营养的均衡。要注意的是喂食量,半个小时内吃完为准,不然余下的食物会污染饲养的水。

2、河蟹是杂食性水生动物,喜食鱼虾等动物性饲料,也喜食麦类、青饲料等植物性饲料。但是动物性饵料来源困难,易腐败变质且污染水质,正逐渐被使用方便且河蟹喜食的全价颗粒饲料所替代。

养殖前期:建议使用40~42蛋白的优质饲料,或喂煮熟的新鲜鱼,多放螺蛳,每亩从200斤逐步增加到500~600斤,并加强拌料,以保肝(保肝促长灵)、保苗(活力素)、诱食防肠炎(活性蒜宝)为主。

养殖中期:建议以32~36蛋白饲料为主,选择优质品牌饲料,防止梅雨季节有霉变原料的加入。

养殖中到后期:建议加以少量玉米,防止河蟹大量夹草,并逐步以36蛋白饲料为主。

养殖后期:建议喂40蛋白以上饲料,为了能在中秋节上市,应提前半个月喂小黄鱼(冻鱼)。

【小编总结】

秋风起,蟹脚痒。每年农历九、十月份是河蟹上市的时间。河蟹是我国常见的淡水蟹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不可多得的一道美食。河蟹养殖也是现在常见的养殖项目,第一农经小编在本文中给您介绍了《河蟹养殖之河蟹吃什么?》一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正确清塘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基础


【常见问题】如何正确清塘做好河蟹养殖?

【专家解答】正确清塘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基础

清塘就是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清理池塘,为下一个养殖周期做好准备,是一个养殖周期的第一步。但目前有很多养殖户对清塘的认识不足,造成清塘的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副作用,影响下一周期的的养殖。兴化地区河蟹池塘用菊酯类、有机磷类等农药药塘已经成为当地蟹塘清塘的一种习惯。此类农药毒性大、残留时间长,能有效杀死养殖结束后池塘里的各种野杂鱼、小龙虾,避免下一养殖周期野杂的影响;但药塘既不能杀灭病原菌,也不能解决池塘老化问题,并且药塘后的药塘毒水的危害很大:直接排到河道造成大批鱼虾死亡,河蟹苗塘加进毒水对蟹苗造成毒害进而影响明年蟹苗质量,药塘后池塘的药残还会直接影响明年放苗成活率。

清塘不仅仅要杀灭野杂,还要解决池塘更重要的四化问题:有机化、还原化、酸化、毒性化。随着养殖年限的增加,池塘每年的残饵、粪便、腐烂的水草等会造成池塘有机质增多,长期处于缺氧的环境造成池塘底部无氧呼吸增加,导致还原性、酸性增强,再加上池塘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杀藻、杀虫药都会慢慢积累到底层环境中,造成底泥毒性越来越大。

为了下一养殖周期更好的养殖,对于河蟹池塘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处理野杂鱼、小龙虾等。

1、对于龙虾较多的池塘,由于龙虾繁殖力强、易打洞,应该及时处理掉龙虾,此时只能用毒性较大的菊酯类农药泡塘,泡塘一定要尽早,以减少明年放苗时的药残,泡塘一周后,使用大量生石灰来降低菊酯类毒素后才能排水。

2、如果是泥鳅、黄鳝等钻泥的杂鱼多,也会影响来年河蟹吃料和水草生长,也要处理掉,可使用茶籽饼20斤/亩全塘浸泡一周来杀灭。

3、若只有一些小杂鱼,可直接干塘处理。

药塘杀野杂

泡塘后生石灰解毒

其次要重点解决四化问题。

1、对于特别老化的池塘,可以重新推沟把过多的淤泥清理出去,减少有机耗氧物质,推沟要保证沟深、沟宽。

2、三氯异氰脲酸粉每亩泼浇两斤,杀灭大部分病原、氧化底泥,减少病原菌、降低池塘还原性。

3、生石灰每亩100斤处理塘底,解决底泥酸化问题。

老化池塘清淤

最后排水暴晒池塘。

利用阳光进一步氧化底泥、分解有机质,降解毒素。

排干池塘水,暴晒

另外,放苗前一定要用碧水安多次解毒,降低水源、塘泥释放的毒素,减少对蟹苗前期成活率的影响。

不同的蟹塘清塘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只是简单的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等农药泡塘,而应根据不同的塘口情况尽量减少农药类清塘剂的使用或者不用,把对养殖影响更大的蟹塘四化问题解决,为下一周期河蟹养殖走好第一步。小编汤姆为探索如何正确清塘做好河蟹养殖的你整理了《正确清塘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基础》。

河蟹养殖:怎样提高河蟹的成活率


【常见问题】:如何选择河蟹的苗和放苗 【专家解答】:

苗种选购,选苗放苗是养殖成功的基础。蟹苗质量不稳定,成活率不高是限制当前河蟹产量、规格的重要因素。选择优质的苗种参考标准:亲本优良;蟹苗退化程度小,背甲浅黄色,疣突明显,侧齿尖锐,额角突出,倒数第二步足超过眼前缘;蟹苗活动敏捷,附肢完整,磨爪少,肠道清晰可见,膘头好。扒开鳃丝呈淡黄色,肝胰脏呈橘黄色。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放苗时,先吐水2-3次,以适应池塘水环境。用激活+LY-生命素泡苗,快速恢复蟹苗体能,以适应环境。老水放苗,深水位放苗。 总结:选苗的时候应选择优质的,这样能够提高存活率,除了要选好苗,也还要注意密度和喂食,也还要注意水生生物的养殖,在放苗前要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以免幼小的河蟹中毒而降低存活率。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河蟹还会脱壳?河蟹是怎么脱壳的?河蟹脱壳全过程解析》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河蟹配套小龙虾养殖”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0987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