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河蟹池塘养殖的水质管理技术


1.根据不同季节管理水质:春季水深应控制在0.8~1.0米;夏季水深应控制在1~1.5米;秋季要勤换水;冬季要保持水深1.2米以上(长江以南地区)。做到“春浅、夏满、秋勤、冬深”。
2.根据天气变化状况管理水质:要及时定期灌注新鲜无污染的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的水。换水时间、次数和换水量由天气变化状况来决定,通常春末夏初每10~15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6~8月每周换1次水,每次换水1/3~1/2;秋天如发现水质变坏或遇闷热天气,要及时换水。换水时可结合增氧进行,特别是在“秋老虎”闷热天更为重要。方法是:在池塘进水口处安接输入池的塑料管,此管可再接2~3条支管,管长依池塘大小而定,一般按间距1~1.5米盘绕在深水池中,距池底25~40厘米,用砖或小水泥柱固定,管上的小圆孔要向上,使新水输入既均匀又不把池泥冲浑。换新水时,还要用聚乙烯网布扎牢在进水口,以防敌害生物进入,并采取先排后灌的办法,保持水位稳定。
3.根据水质监测情况管理水质:要定期测定水温、溶氧、pH和水的透明度,并记录其数据和天气、河蟹吃食情况,注意收听天气预报,还可在池里放些花白鲢作为监测物。根据监测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如水色变浓、pH变低、透明度低,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和步足末端变黄等。每亩水面用15千克生石灰,化成水后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每次间隔5~7天,以调节水质,增加水中钙的浓度,促进幼蟹生长和色泽改善;如溶氧低于4毫克/升,则应采取增氧措施。

相关推荐

无公害河蟹池塘养殖的成蟹捕捞


池塘养蟹捕捞技术是生产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不少人采用抽干池水捕蟹,其实,池水抽干时,河蟹会深埋在池底的污泥中,强行捕捉会造成河蟹缺肢,河蟹鳃中充满淤泥,品级下降。再说,这种捕捞方法效果也差,损失较大,不是一种科学的捕捞方法,科学的捕捞方法为:
1.流水捕捞法:10~11月,成蟹开始生殖洄游,绝大多数河蟹离开洞穴,白天大部分在水中活动,并且有抢争水口、顶流而上的习性,只要在池塘缓慢放水,在出水口处捕捉即可。
2.灯光诱捕:抽出部分池水,留30~40厘米左右,晚上河蟹便会上岸,只要在池塘的四角点上灯,便能集中捕捞。
3.地笼: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渔具。地笼沉在水底,底网紧贴池底,形似长箱形,截面近方形,高和宽为40~60厘米,用毛竹片或圆铁做框架,用聚乙烯网片包裹在框架上,两端可长距离延伸,长达数十米(湖泊中使用时可延长到上百米),“地笼”由此而得名。网的下纲装有石笼,嵌入泥底,以防河蟹从网下钻逃。方形网箱的上面为盖网,水平前伸8~10厘米,以防河蟹从网上翻逃。地笼进水的正面,每隔数米开有袖口,袖囊向网内倒伸,使河蟹能进不能出。地笼的两端设有囊袋,以作收集灌蟹之用。利用河蟹贴底爬行的习性,地笼在全池拦截通道,迫使河蟹进入地笼的倒袖,汇集于囊袋中。这种捕捞工具的捕捞率很高,已被各地广泛使用。

无公害河蟹养殖饲养管理要求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生产、流通及加工等环节监控不力等多种原因,致使部分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较为突出,食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是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河蟹养殖也亟待从粗放的、随意的养殖走向无公害养殖生产。
一、饲料种类。包括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三类。植物性饲料如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地瓜、土豆、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如小杂鱼、螺蛳、河蚌等。配合饲料应按照河蟹生长营养需要,应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和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制成的颗粒饲料。
二、投喂原则。投喂以饲料新鲜不霉变腐烂,水温低时少投,摄食量大时多投,“两头精,中间粗,精粗并重,增投水草”。无公害河蟹养殖投喂遵循“四看、四定”原则。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多投,少于30厘米时少投,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余饵料应减少投饵量。脱壳时应增加投饵量。定时:每天两次,早晨六七点,傍晚四五点各1次。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厘米设一投饵点。定质:青、粗、精结合,确保新鲜适口,建议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饵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饵料,其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定量: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月~4月为蟹体重的1%左右,5月~7月为5%~8%;8月~10月为10%以上。每日的投饵量为早上占30%,傍晚占70%。饵料的投喂遵循宁少勿多原则,防止残饵造成水质、底质的污染和饵料的浪费。

无公害养殖河蟹池塘养殖的成蟹捕捞



池塘养蟹捕捞技术是生产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不少人采用抽干池水捕蟹,其实,池水抽干时,河蟹会深埋在池底的污泥中,强行捕捉会造成河蟹缺肢,河蟹鳃中充满淤泥,品级下降。再说,这种捕捞方法效果也差,损失较大,不是一种科学的捕捞方法,科学的捕捞方法为:
1.流水捕捞法:10~11月,成蟹开始生殖洄游,绝大多数河蟹离开洞穴,白天大部分在水中活动,并且有抢争水口、顶流而上的习性,只要在池塘缓慢放水,在出水口处捕捉即可。
2.灯光诱捕:抽出部分池水,留30~40厘米左右,晚上河蟹便会上岸,只要在池塘的四角点上灯,便能集中捕捞。
3.地笼: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渔具。地笼沉在水底,底网紧贴池底,形似长箱形,截面近方形,高和宽为40~60厘米,用毛竹片或圆铁做框架,用聚乙烯网片包裹在框架上,两端可长距离延伸,长达数十米(湖泊中使用时可延长到上百米),“地笼”由此而得名。网的下纲装有石笼,嵌入泥底,以防河蟹从网下钻逃。方形网箱的上面为盖网,水平前伸8~10厘米,以防河蟹从网上翻逃。地笼进水的正面,每隔数米开有袖口,袖囊向网内倒伸,使河蟹能进不能出。地笼的两端设有囊袋,以作收集灌蟹之用。利用河蟹贴底爬行的习性,地笼在全池拦截通道,迫使河蟹进入地笼的倒袖,汇集于囊袋中。这种捕捞工具的捕捞率很高,已被各地广泛使用。

泥鳅无公害池塘养殖技术介绍



1.养殖池塘的建造:养殖成鳅的池塘面积以667~2000平方米为宜,池深0.8~1.5米。池土应以保水性强的黏土或壤土为好,池壁有一定倾斜,并用砖、石护坡,池底必须夯实;同时,在排水口附近挖一面积数平方、深20厘米左右的集鱼坑,以便捕获。进、排水口及溢水口须设防逃栅。

2.天然苗种的驯养:天然水域的泥鳅,长期栖息在水田、河湖、沼泽及溪坑等淡水中,白天极少游到水面活动,夜间到岸边分散觅食。因此,利用天然鳅苗在池塘里进行养殖,必须经过驯养。

一般驯养从下塘后的第二天晚上开始,先投少量人工配合饲料,分几个食台放,吃完后再投,以后每天逐步推迟2小时投喂,并且逐渐减少食台个数,这样过10天左右,鳅种即可适应池塘的生活环境,便由夜间分散觅食转到白天集中食台摄取配合饲料。而人工培育的鳅种,从小进行人工投喂饲料,放养后不必驯养。

3.鳅种的放养:放养鳅种前,池塘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1周后注水40~50厘米,并施基肥培育水质,每100平方米施有机肥50~60千克,堆在池边四角浅水处。施肥4~5天后,池中有大量浮游动物繁殖,鳅种即可下池。每平方米放养体长5厘米左右的鳅种40~50尾,即每亩放养2.6万~3.3万尾。最初也可将鳅苗放于网箱内暂养,待鳅苗能吃饵后,再将鱼池灌水40厘米,随着泥鳅的生长,逐步把水加深至80厘米左右,原则上平时可浅些,高温季节可深些。

4.饲养投喂:在养殖过程中,除施肥培养天然饵料外,还应投喂人工饲料。鳅种下池后,要根据水质肥瘦适时追肥,一般每月追肥1次,每次100平方米追肥10~15千克,使池水呈黄绿色,透明度在20厘米。投喂的人工饲料有动物性饵料,如蚕蛹、蚯蚓、猪血粉、鱼粉、动物内脏等;植物性饵料,如饼、米糠(煮熟)、菜饼、谷物等。如能将上述饵料做成配合饲料投喂,效果更好。

泥鳅的摄食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在20℃以下,泥鳅摄食60%~70%的植物性饵料;水温在20~23℃,摄食的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3~28℃,摄食60%~70%的动物性饵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应随水温不同而改变。一般水温15℃时,日投饵量为2%;随着水温的升高,日投饵量可增加到7%~8%;在水温22~28℃的生长旺季,日投饵量可增加到10%~15%;水温高于30℃低于10℃时,可少喂或不喂。投喂时,将饵料做成带黏性的团块状,放入饵料台内,沉入水底。饵料台可设2~3个,夏季高温时,要在饵料台上面搭遮荫棚。

5.日常管理:有条件的池塘,应在池边种植一些凤眼莲、蕹菜、慈姑和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供泥鳅遮荫,水生植物占池塘面积的10%左右。这样既可以净化水质,水生植物的嫩芽又可以被泥鳅摄食。

养殖泥鳅的水要“肥、活、嫩、爽”。养殖期间,要注意不断地加水或换水,一般每7~10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厘米左右。严禁农药和化肥水流入池内。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便钻入泥中避暑,这时更应注意勤灌新鲜水,以增加水中氧气和调节水的温度。如果池内水呈褐色或泥鳅时时蹿上水面,就表明水中缺氧,要停止施肥并及时灌入新鲜水。

饲养期间要经常巡塘,做好防逃、防病工作。发现漏洞要及时堵塞,定期清扫和消毒食台。

一般规格5厘米(体重2克左右)的鳅种,经1年养殖可达10克以上的商品泥鳅。


河蟹养殖后期池塘水质管理技术分享



如何调控好夏秋季蟹池水质,营造良好水体环境,是促进河蟹正常健康生长的关键。秋季水温高,是河蟹生长的旺季,摄食、代谢明显增强,水质容易变坏,而水质一旦变坏,不但影响河蟹的生长速度、成活率的高低,同时也影响成蟹的个体规、饱满度、背甲的颜色,以致直接影响养殖效益。
一、合理调整水位
蟹池的水位,一般以池塘内浅滩的地方为主,控制在1米左右,蟹池四周的沟槽水位最好保持在1.5~1.8米。定期加注新水。水源水受污染、恶化的水不能添加。 
二、增加溶氧,促进池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溶氧是影响河蟹生活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溶氧低,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如饲料系数的升高、厌氧菌的大量繁殖、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升高等。蟹池增加溶氧的主要措施是使用微孔增氧、洒粒粒氧。尤其是7月中旬至8月下旬,高温天气,蟹池溶氧量较低,应特别注意增氧。使用微孔增氧应根据蟹池和天气变化情况来掌握,5~6月,水质和天气不适时需及时增氧。6月后,在晴天中午12~15:00点增氧,早晨视实际情况增氧,阴雨天应提前开机增氧。9—10月,因蟹池水质较肥,天气闷热应多开增氧机。最适开机时间和开机时长,应根据天气、河蟹的动态以及增氧机的负荷等灵活掌握。通常情况下养蟹池塘内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每升以上。
三、泼洒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每10~15天泼洒一次调水1号、EM菌、光合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交替使用。可改善水质,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含量,有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
四、控制水色与透明度
水色是生产中常用的辨别水质好坏的指标之一。通常情况下养蟹池塘的水色以黄褐色、淡褐色、淡油绿色为好、透明度掌握在35~40厘米,这样有利于河蟹的生长。
五、保持pH在7.5~8.8之间,满足河蟹生活生长需要
蟹池正常水质标准,pH值在7.5~8.8之间,如发现偏低,应及时采取措施,主要是每隔10~15天使用10~15公斤每亩的生石灰加水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使池水呈弱碱性;如pH偏高,建议使用强体解毒王或乳酸菌调节。

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要点 生猪无公害饲养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上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对肉类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这就意味着,更加健康无公害的肉畜养殖成为十分热门的发展方向。我国的种猪无论什么品种,都基本具备肉质鲜美,繁殖力强等优势,但是,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成长缓慢、肉质偏肥。笔者认为,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养殖户缺乏无公害管理的观念,没有在养殖过程中进行无公害商品化养殖,从而导致生猪养殖业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低迷时期。所以,笔者在此主要针对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进行简要分析,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建立标准化养殖场所

对生猪无公害管理饲养的首要建议,就是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养殖基地。相对于传统的养殖环境来讲,无公害猪舍要求更高,一切都要按照建设规范严格落实。第一,要保汪排污设备正常运行,这是保证猪舍清洁卫生,避免疾病流行的根本条件。基本的饮水设施以及运动场所,适当的运动对生猪的无公害养殖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一项要求之一。对于粪便的处理,养殖户要自行准备化粪池以及排水沟。饮水设施配备自动饮水嘴,便于生猪能够自行饮水。运动范围一般不少于7m2为佳。

2、科学采购优质仔猪

进行生猪无公害养殖,除了养殖场所需要提前建立好之外,仔猪的选购也是十分重要的。养殖户在选择仔猪的品种时,一般优先选择杂交猪。因为杂交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融合亲代的基因优势,在抗病、生长周期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优势。杂交猪对饲料的要求也不会高,这就在生产成本上减少了养殖户在无公害养殖上面的投入。在仔猪的选购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候选仔猪的体态特征、精神状况,以免出现选购病猪的情况,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一般选择仔猪的标准,主要是体态平衡、精神状况良好、食欲旺盛的仔猪。对于仔猪的来源,作为养殖户应该熟悉,可以选择经常合作的、可靠的农户,或者选择有正规执照的猪场进行仔猪的选择。

3、按无公害养殖标准进行饲养

进行生猪无公害养殖的关键点,就是让猪能够快速增长,提早出栏,这样才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养殖效益。笔者先从仔猪入圈的第一天开始分析。人圈第一天,应该投喂青饲料,不能过多,加以纯净的自来水作为饲喂原料。这样在让仔猪适应2d新环境后,确定仔猪没有出现其他病症的前提下,开始进行营养型饲喂。当然,新的饲喂方式对于仔猪来讲,是很难马上适应的。所以,在7d之内,养殖户对仔猪进行饲料投喂的方式要选择少食多餐的方式,来帮助仔猪尽快完成饮食方面新习惯的养成,逐步进入正常的饲喂进程。

在饲料的配比方面,也需要科学的依据。一般来讲,对于生猪不同的生长阶段,应该有专门的饲料配比,来满足生猪生长的一般要求。另外,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在饲料配比中,要保持精青饲料的科学搭配,这样才有利于养殖户利益的最大化。

在水源的供给方面。水是生命之源,水关系着生猪体内稳态平衡,对生猪的营养吸收以及正常的生命活动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水的质量关系到生猪无公害养殖的成败。所以,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严把水质关,确保生猪能够饮用清洁的水源。

在添加剂以及药品使用方面。作为无公害种猪的养殖来讲,在饲喂过程中使用违禁的添加剂、违禁药品,都是违反我国相关规定的。所以,养殖户要保证养殖目标的坚定,对于要求瘦肉率较高的养殖户来讲,可以选择限量饲喂的方式,而让生猪自由采食能够让生猪保持很快的生长速度,而相对来说瘦肉率比较低。

4、做好防疫工作

生猪无公害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防疫免疫工作,尽量减少猪瘟等常见病的发生。比如,在仔猪入圈时,就要相应注射猪肺疫、猪瘟等相关疾病的免疫疫苗。对于免疫环节,养殖户必须按照流程定期开展。另外,为了保证猪的快速健康生长.进行定期的驱虫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在进场十五天和第九十天进行一次驱虫工作,一般选用体表驱虫及体内驱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生猪的无公害养殖的关键,就是要求养殖户严格按照无公害养殖程序进行,不能盲目追求生长速度而忽视了最终的产品质量,只有严格按照流程免疫才能够保证最终的生产效益。

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猪场环境与工艺

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猪场周围3公里无大型化工厂、矿场、皮革及肉品加工、屠宰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公里以上,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猪场生产区布置在管理区的上风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猪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推荐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即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动物。

饲养条件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5032)的要求。在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根据营养需求,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营养水平不低于《猪的饲养标准》(GB8471)要求,不应给育肥猪使用高铜、高锌日粮,建议参考使用饲养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禁止在饲料中额外添加β-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在商品猪出栏前,按有关标准执行休药期。不使用变质、霉败、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不应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泔水、其他畜禽副产品。

猪的免疫应符合《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5031)的要求,免疫用具在免疫前后应彻底消毒,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乱扔。

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量。仔猪、生长猪必须治疗时,药物的使用要符合《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5030)的要求。育肥后期的商品猪尽量不要使用药物,必须治疗时,根据所用药物执行停药期,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无公害生猪上市。发生疾病的种公猪、种母猪必须用药治疗时,在治疗期或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食用淘汰猪出售。

资料记录

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种猪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记录;兽医人员应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的记录;每批出场的猪应有出场猪号、销售地记录,以备查询。资料应尽可能长期保存,最少保留2年。

泥鳅无公害稻田养殖的饲养管理技术



1.饵料投喂:投饲要做到“四定”,还要根据泥鳅食性,投喂充足的适口饵料。夏花阶段(3~5厘米),主要是施肥培养浮游动物,另外,还需投喂蛋黄和其他粉状饲料、蚕蛹粉等。鳅种阶段(5厘米以上),可投喂米糠、豆渣、菜叶、螺、蚯蚓、动物内脏和小型甲壳等。投喂时要注意动、植物饵料的合理配合。

稻田养殖亦可用配合饲料(成分:鱼粉20%、菜籽饼粕40%~50%、米糠20%、磷酸氢钙2%~3%、渔用无机盐0.5%、添加剂4%)。为让其尽快适应人工饲养,应加以驯化,下田前应把泥鳅种放在暂养池中饿上4~5天,让其腹中残食消化掉再放养。

投饲量一般夏花阶段5%~8%,鳅种阶段5%左右,每天投饲2次,上午占日投饲量的1/3,下午占2/3,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可不投饲料。投饲一般投在食台上(食台可用编织袋搭设),食台距水底20~30厘米,每亩稻田可设3~5个食台。投饲量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

2.日常管理:稻田水质要求“肥、活、嫩、爽”,透明度一般控制在15~20厘米。定期施有机肥,培育水质,另外须定期加注新水,每次10~15厘米。如发现水质变坏,泥鳅上下蹿动频繁,应马上换水或打跑马水。田埂边可种植茭白、莲藕等挺水植物,或在田埂上搭设丝瓜棚等,以利泥鳅在高温季节避暑降温。

稻田饲养泥鳅,一般很少发生病虫害。在预防稻田病虫害时,要选用高效、低毒,降解快、残留少的农药,绝对禁止使用久效磷、敌百虫等含磷类有机剧毒农药。防治病害时必须按规定的浓度和用量用药。用药具体方法为:一是先喷施稻田的1/2,剩余的1/2隔1天再喷施,这样可以让泥鳅有可躲避的场所。二是喷雾时,其喷嘴必须朝上,让药液尽量喷在稻叶上,千万不要泼洒和撒施。施药时间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这样效果较好。施药后要勤观察、勤巡田,发现泥鳅出现昏迷、迟钝的现象,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其及时捕起,集中放入活水中,待其恢复正常后再放入稻田。

平时要做好泥鳅的防逃工作,下大雨时特别注意不能让水漫过田埂,以免泥鳅随水逃出;并检查是否有河蟹等钻洞漏水,如有则需及时堵塞。另外,对稻田中的老鼠、黄鼠狼、水蜈蚣、蛇等敌害生物要及时清除、驱捕。每天检查吃食情况及水质状况。

水产养殖贴士:池塘无公害养殖泥鳅技术



投喂。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五、水质管理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六、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河蟹网围无公害养殖条件



1.网围水域条件
(1)网围区要选在远离航运要道与进排水河口的湖泊和外荡,水域开阔,风浪平缓,水质良好无污染。
(2)网围区水草茂盛,水草主要品种以轮叶黑藻、苦草和马来眼子菜为主,少量聚草、金鱼藻、水花生和菹草等,水草覆盖率应在80%以上,螺蛳等底栖动物丰富。
(3)网围水域常年水深0.8~1.5米,水位落差少,旱季不干枯。
(4)底部较平坦,淤泥较少,底质为黏土硬底,最好为沙泥。
2.网围设计与工艺材料
(1)网围面积:根据湖泊条件、管理水平确定,以自然生态养殖的网围面积为150~170亩。若个人投饲料养蟹,面积以30~150亩为宜。网围的形状以圆形为好,抗风能力强,省材料;多个网围在一起,以方形为好。方形网围要把四角设计成圆弧形,可防止河蟹沿直角向上攀爬逃跑和向下在网角底部打洞逃跑。
(2)网围的结构工艺与材料:建网围的主要网衣材料为聚乙烯3×3网线编织的网片,网目为2~3厘米。网围的高度以网围区常年平均水深为基础,总网高度不超过3~4米。网衣装上下两道聚乙烯纲绳,下纲网脚附加直径10~15厘米粗的石笼网,每米石笼装石子7千克,用倒矛桩将底网石笼插入泥中35厘米,底质硬时,用开沟器开沟。网墙顶部缝制40厘米高的防逃塑料板,每隔2~5米沿圈定的养殖区插一根直径12厘米、4~5米高的槐木桩或竹桩,插入泥底0.5~1米固定围网。为提高网围区的安全,通常在网围区外侧5~10米再建一道网围设施,防大风和行船。在两层网的四角设若干捕蟹地笼,用于经常检查网围逃蟹情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0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