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河蟹池塘养殖的成蟹捕捞

池塘养蟹捕捞技术是生产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不少人采用抽干池水捕蟹,其实,池水抽干时,河蟹会深埋在池底的污泥中,强行捕捉会造成河蟹缺肢,河蟹鳃中充满淤泥,品级下降。再说,这种捕捞方法效果也差,损失较大,不是一种科学的捕捞方法,科学的捕捞方法为:
1.流水捕捞法:10~11月,成蟹开始生殖洄游,绝大多数河蟹离开洞穴,白天大部分在水中活动,并且有抢争水口、顶流而上的习性,只要在池塘缓慢放水,在出水口处捕捉即可。
2.灯光诱捕:抽出部分池水,留30~40厘米左右,晚上河蟹便会上岸,只要在池塘的四角点上灯,便能集中捕捞。
3.地笼: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渔具。地笼沉在水底,底网紧贴池底,形似长箱形,截面近方形,高和宽为40~60厘米,用毛竹片或圆铁做框架,用聚乙烯网片包裹在框架上,两端可长距离延伸,长达数十米(湖泊中使用时可延长到上百米),“地笼”由此而得名。网的下纲装有石笼,嵌入泥底,以防河蟹从网下钻逃。方形网箱的上面为盖网,水平前伸8~10厘米,以防河蟹从网上翻逃。地笼进水的正面,每隔数米开有袖口,袖囊向网内倒伸,使河蟹能进不能出。地笼的两端设有囊袋,以作收集灌蟹之用。利用河蟹贴底爬行的习性,地笼在全池拦截通道,迫使河蟹进入地笼的倒袖,汇集于囊袋中。这种捕捞工具的捕捞率很高,已被各地广泛使用。

相关推荐

无公害河蟹池塘养殖的蟹池建造



按照河蟹的生活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从便于进行生产管理出发,选好建池地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发展池塘养蟹、提高有效产出的关键措施之一。
1.建池地点的选择:河蟹具有昼伏夜出、蜕壳生长和生殖洄游的生活习性,喜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和环境安静的水域,有打洞和上岸活动的习惯。因此,蟹池一般应选择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环境安静和通路通电比较方便的地方进行建造,而离水源较远或有工业污染的地方不宜选用。从池塘养蟹的发展趋势看,今后必然要起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因而蟹池的建造应注重规模,注重生产配套,注重以养蟹为主综合经营的需要,规模不宜过小,通常连片蟹池应在百亩以上,努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2.蟹池的规格:养蟹池塘面积大小虽然没有严格要求,但从多年生产实践看,蟹池面积不宜过小,过小既不利于河蟹的高密度养殖,又不符合河蟹的生活习性,水质管理、蟹病防治也有难度。通常养蟹的池塘以8~10亩为宜,20~30亩也可以。养蟹池塘的结构与建筑工艺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蟹池池埂埂面宽2~3米,坡比为1:2.5或1:3,沿坡脚建2~3米宽的平台,用作河蟹上岸活动、觅食和蜕壳场所,再沿平台四周开挖3~4米宽的环形集蟹沟,沟深0.5~0.8米,用作河蟹暂养和捕捞用。蟹池中间为大平台,用于栽培水生植物,培养底栖动物,作为河蟹的饵料生产车间和活动栖息场所。蟹池一般建成长方形、东西向。这样的蟹池采光面积大,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与增氧。池底要求硬质黏土或黏壤土。池埂、池底要求不渗不漏,保水性能好。新挖的蟹池池埂要夯实,不能留有洞隙,以防漏水逃蟹,防止河蟹钻洞形成“懒蟹”。
②蟹池为长方形、东西向,在蟹池坡脚处不建平台,直接沿坡脚开挖4~6米宽、深0.5~1米的环形集蟹沟,蟹沟中间为平台,其他要求同第一种形式。
③蟹池形式。这种养蟹池可仿对虾池或罗氏沼虾池进行规划与建造。池塘形状多呈长方形,长宽比约为2:1。池坡不应太陡,坡比为1:(2.5~3.0)。池底平坦且向排水口倾斜,便于放干池水晒塘和捕捞。淤泥一般以不超过10厘米。池塘须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进水管上套有60目筛绢网袋,排水口必须设置拦网以防野杂鱼顶水进入养殖池中抢食和残害蟹苗。其最大优点是既适应河蟹觅食、活动、蜕壳、栖息的要求,又便于操作管理和河蟹捕捞,应加以大力提倡。另外,还可建造养蟹水泥池,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均可,面积一般20~40平方米,池深0.8~1米,池底要向出水口一侧倾斜,并要建好排污设施。也可利用现有的养鳗池进行养蟹。
3.排灌设施:河蟹为甲壳类水生动物,对水中的溶氧、pH等环境因子要求较高,加上河蟹贪食,食量大,新陈代谢旺盛,排泄物多,活动比较频繁;极易引起水质变化、污染,因而养蟹池必须建有完善的进排水系。通常进水渠建在池埂上,而排水渠建在池下,最好和商品蟹的捕捞结合起来,平时用作排水,捕捞时通过在排水口安装套网放水捕蟹。进排水管道四周要用三合土夯实,排水管外端要加防逃网。总的要求是做到高灌低排;灌排分开,每只蟹池都能灌得进、排得出,不逃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此外,有些地方喜欢在蟹池内建蟹岛,池底用小瓦等材料建蟹穴,供作河蟹上岸活动和打洞。从养殖生产实践看,为增加养蟹池水体,增加养蟹空间,最好不要建蟹岛。可扩大池坡和建好平台,作为河蟹上岸活动和蜕壳场所。至于建蟹穴更没有必要,否则反而引起“懒蟹”和黑壳蟹的形成。

无公害成蟹湖泊传统养殖技术



湖泊凭借其水质清新、无污染源、阳光充沛和水草茂盛等优点,一直为养殖者所青睐。
从湖泊养蟹的结果看,一般大湖泊产量不如中小型湖泊,水草稀少的湖泊不如水草丛生的湖泊;河口少的湖泊放流效果好于河口多的湖泊。这是由蟹的生存特点所决定的,由于水草是小鱼、小虾和其他生物的繁殖场所,为河蟹提供了丰富的动物性饵料。丰盛的水草,也是河蟹栖息和隐蔽的良好环境,可以避免敌害的袭击,对提高河蟹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渔民中流传着“蟹大小、看水草”的谚语,说明水草多寡直接影响河蟹的生存和生长。
我国湖泊众多,多数是河蟹生长育肥的良好场所。就湖泊养殖的方式来看,目前有传统养蟹和圈围养蟹两种类型。以下介绍湖泊传统养蟹技术:
湖泊传统养蟹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20xx代初发展起来的放流养蟹;另一种是80年代中期兴起的在湖泊投入大规格蟹种生产成蟹。前者以大型湖泊为主,回捕率一般为1%~3%。近几年由于苗价暴涨,投资减少,已基本上不再直接向湖泊放流蟹苗。后一种以小型湖泊为主,回捕率在10%~40%,目前分片拦围,承包者都采用这种方式,有的是直接购买仔蟹和1龄蟹种放养,有的是购蟹苗培育成蟹种后再放养,效果均较好。
(1)养蟹对湖泊的要求:一般来讲,应选水质清新、水质较稳定、溶氧足、没有污染、水生生物饵料丰富、便于人工管理和捕捞的浅水草型湖泊作为养蟹湖泊。
(2)放养时间和密度:蟹苗的放流是每年蟹苗汛期之后2~5天之内,即5月中下旬或6月上中旬;蟹种放养时间是12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放流密度为每亩水面放蟹苗500~2500只,规格为14万~18万只/千克;蟹种每亩放30~60只,规格为100~200只/千克。放流方法:蟹苗,把蟹苗箱放在水里拖动,使苗游入水中;蟹种,把它放在船上的门板上,使其爬入水中。不论是苗还是种,都应放在水草多的地方,使其隐蔽,减少敌害的伤害。这样,蟹苗经15~16个月的生长,蟹种经6~11个月的生长,商品蟹的规格均可达到125克以上。
(3)投饵:湖泊一般不投饵,但对水草及底栖动物少的湖泊,应在7、8、9三个月适当投喂饵料。
(4)日常管理:在河蟹生长期间严格禁止在养蟹湖泊内捞草,以免伤害草中的蟹,特别是蜕壳蟹。防止进出水口逃蟹,在洪水期更应注意。不能在养蟹的中小湖泊沤麻,因为河蟹对麻的浸出物极其敏感,很容易造成死亡。养蟹湖泊应控制银鱼网、梅鲚网和白虾网下湖,因为这些网在河蟹生长季节作业易造成河蟹伤亡。注意防止敌害危害河蟹。

无公害河蟹标准化生产之成蟹湖泊圈围养殖的技术



1.蟹种放养:围拦养蟹通常在大中型湖泊内进行,要选择无污染的水域、水质清新、天然饵料资源丰富,特别是水草和底栖动物丰富的地方,要有一定的水流,有利于水体交换;要避开上游入湖水流的主流区或出水口区;湖底平坦便于施工。水位比较稳定,河蟹生长期内,水位在1米左右为好。围栏养蟹面积可大可小,根据各地条件不同而定、差别也很大。为便于管理,一般围拦面积以1~3公顷为宜。多年实践证明,湖泊围拦养蟹,下游比上游好,东面地段比西面地段好。
①蟹种的鉴别与选购:应按要求和方法选好蟹种,不得马虎。
②放养时间:每年2月中旬至3月底放养较好。此时气温、水温都比较适宜,蟹种运输成活率高,放进水里较敏捷,避敌力强,能吃食,过早投放,越冬死亡率高,过晚投放,影响生长。
③蟹种规格和密度:一般每亩围区可放5~20xx底每只平均可达125克以上,亩产商品蟹10~60千克。放蟹时,还可适量放些鲢、鳙鱼和虾种。
2.饲养管理:湖泊圈围养蟹同传统养蟹不同,由于密度较大,要求单产高,不能“人放天养”,应强化饲养管理。
①饵料投喂:如果以亩产商品蟹10千克为目标,主要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围区内的天然饵料;单产高的则要喂料。河蟹的饵料要求营养全面、新鲜、无污无毒、颗粒大小适中。植物性饵料喂前要浸透或煮熟,动物性饵料如块大要切碎,饵料投喂要根据季节、天气、摄食、生长情况而定。一般每千克蟹日投喂50~100克饲料。河蟹生活习性为昼伏夜出,应以傍晚喂食为主。可在围区中设多点食台或在水中定点投放。饵料搭配,在3~5月内以植物性饵料为主;6~8月以动物性饵料为主;9月促脂长膘,要加大动物性饵料投喂量。蟹蜕壳前后增加钙质饵料的投喂,添加蜕壳促长素,还可以适当增加些蛋壳粉、骨粉、虾壳粉和螺蚌肉等含钙多的饵料。
②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网1次,如箔网设施有损坏,要及时维修;并要检查河蟹摄食、蜕壳、活动和生长等情况,及时清除腐烂变质的残饵和网箔中的污物。汛期、台风季节、性成熟前期对水上、水下的网箔及时检查,维修加固,防逃。
目前,湖泊养蟹疾病较少,但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有病的蟹种不能投放网内,如发现要及时剔除,以防止传染。平时饵料中适当添加少量的土霉素等药物,防止河蟹肠胃细菌性病的发生。

在池塘中如何捕捞成蟹?



养蟹池中的河蟹可采取以下方法捕捉:
(1)池塘中安置人工蟹穴
此法只需每隔4~6小时将人工蟹穴迅速提起,倒出成蟹后,放回原处即可。所捕出的河蟹不会受伤。此法主要在面积较小的蟹池中采用。
(2)池塘中安置蟹簖
蟹簖是用竹子编成的竹箔类捕捞工具(近年来不少地区也采用聚乙烯网片组成,捕捞原理相同)。一般在池塘中仅拦截1/2,每天倒二次蟹篓。此法主要在面积较大的蟹池中采用。
(3)蟹罾形状与大扳罾相似,但规格很小
一般采用4~5厘米网目的聚乙烯网片缝制成边长50~60厘米的正方形,四角用二根十字交叉的毛竹片,每根弯成弓形,两端与网片对角线的两角相连,在十字交叉处用细绳扎紧,留一段细绳,末端安上环形浮子,浮于水面。作业时,在网兜中间扣上小块鱼肉、螺肉作为诱饵,诱蟹进网取食。捕蟹时,把网沉入水底,每隔半小时至l小时,用带钩竹竿将环形浮子迅速提起,即可捕捉。此法主要用于鱼蟹混养池。
(4)流水捕捞法
10~11月,成蟹开始生殖洄游,大部分河蟹在水中活动,并有争水顶流的习性,性成熟的河蟹又有顺水爬行的天性。因此,可在进水口进水、出水口放水,并在进、出水口分别安置蟹笼,即可捕捉。
(5)干池捕捞法
即排水干池,河蟹均汇集于排水口前的池漕(深潭)中,可用手抄网在槽中捞捕。但此法不易一次捕尽,可在夜间在池塘四角用灯光诱蟹捕捉,最后人下池用手捕捉。

无公害河蟹标准化生产之成蟹养殖的饲养管理技术



(一)饲料种类
1.植物性饲料:豆饼、花生饼、小麦、地瓜、土豆和各种水生植物等。
2.动物性饲料:小杂鱼、螺蛳和河蚌等。
3.配合饲料:按照河蟹生长营养需要,应符合NY5072的规定制成颗粒饲料。
(二)投饵方法
1.“四看”投饵: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物、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气、水质:天晴多投,透明度少于30厘米时应少投,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有饲料应减少投饵量,蜕壳时应增加投饵量。
2.“四定”投饵:定时:每天2次,早晨6~7时、傍晚4~5时各投1次;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厘米设一投放点;定质:青粗、精结合,确保新鲜适口,建议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饲料,其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定量: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4月为蟹体重的1%左右,5~7月为5%~8%,8~10月为10%以上。每天的投饵量为早上占30%,傍晚占70%。
(三)水质管理
1.水位调控:5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6米,7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8~1米,7月上旬后保持水位1.5米。
2.换水:6~9月每5~10天换1次水;春季、秋季每隔2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水深20~30厘米,先排后灌,排水时应从底涵排水,灌水应在晚上灌水。
3.pH调节:每2周泼1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其次也可以用水生植物培植法进行调节pH,增加水体透明度,使水体透明度长期保持在30~50厘米。溶解氧在水体中始终保持5毫克/升以上。在高温季节还要充分利用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相结合,水草群落此消彼长、互为补充。
4.底质调控:最关健的是在清塘时采用池底太阳光曝晒、消毒和杀菌,排放底泥中的氨氮,增强土壤通透性,灌水后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发育。当水生植物生长发育正常时需要有机营养,当剩余残饵沉底,我们可以投放一定量的螺蛳,一部分残饵作为螺蛳的饵料,别的部分作水生植物有机肥料。必要时还可以使用一些生物改良剂。
5.日常管理:坚持早、中、晚各巡视1次,早晨主要检查池中有无残饵,以便安排当日的投饵量,并打扫食场,创造一个清洁的摄食环境。中午主要是测量水温,晚上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定期检查和加固防逃设施。加强对蜕壳蟹的饲养管理,察看测试池塘水体溶解氧的含量,维护营造河蟹池的适宜环境。

无公害河蟹池塘养殖的水质管理技术



1.根据不同季节管理水质:春季水深应控制在0.8~1.0米;夏季水深应控制在1~1.5米;秋季要勤换水;冬季要保持水深1.2米以上(长江以南地区)。做到“春浅、夏满、秋勤、冬深”。
2.根据天气变化状况管理水质:要及时定期灌注新鲜无污染的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的水。换水时间、次数和换水量由天气变化状况来决定,通常春末夏初每10~15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6~8月每周换1次水,每次换水1/3~1/2;秋天如发现水质变坏或遇闷热天气,要及时换水。换水时可结合增氧进行,特别是在“秋老虎”闷热天更为重要。方法是:在池塘进水口处安接输入池的塑料管,此管可再接2~3条支管,管长依池塘大小而定,一般按间距1~1.5米盘绕在深水池中,距池底25~40厘米,用砖或小水泥柱固定,管上的小圆孔要向上,使新水输入既均匀又不把池泥冲浑。换新水时,还要用聚乙烯网布扎牢在进水口,以防敌害生物进入,并采取先排后灌的办法,保持水位稳定。
3.根据水质监测情况管理水质:要定期测定水温、溶氧、pH和水的透明度,并记录其数据和天气、河蟹吃食情况,注意收听天气预报,还可在池里放些花白鲢作为监测物。根据监测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如水色变浓、pH变低、透明度低,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和步足末端变黄等。每亩水面用15千克生石灰,化成水后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每次间隔5~7天,以调节水质,增加水中钙的浓度,促进幼蟹生长和色泽改善;如溶氧低于4毫克/升,则应采取增氧措施。

无公害河蟹标准化生产之成蟹的养殖池条件与设施



1.养蟹池选择与修建
养殖成蟹池塘与养殖扣蟹一样,选择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排水方便的池塘、外荡等水面均可。但必须四周建好防逃设施,面积以5000平方米以上为好,大水面更有利于实施标准化生产养殖管理。水深可控制在0.8~1.0米,夏季可控制在1.0~1.5米,水质应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土质与底泥为黏土的池塘最好,黏壤土次之,底部淤泥不超过10厘米。
2.放扣蟹前的准备
清塘消毒:秋冬排干水,铲除表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2周,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22千克/平方米。水草栽培根据不同季节安排茬口,沉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浮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沉水植物区用网片隔拦网,保护水草萌芽。当水草移植结束可将原池的浑浊水夜间排干后,立即加注经过滤新水至0.6米深,新水加注后可再投放螺蛳(投放量每公顷为4500千克)。促使水质更清、增强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水生植物的活力和利用率。
3.扣蟹放养
扣蟹放养前必须做好蟹苗验收工作。本单位培育的无公害扣蟹,必须做好检测工作,要求规格整齐,大小100~20xx生产计划。外单位采购的扣蟹必须提供扣蟹的检疫、验收证明资料,以防劣质扣蟹苗种投放,严重影响无公害生产计划,影响商品蟹质量安全。凡通过验收的扣蟹苗种在投放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用0.3%~0.4%食盐水溶液浸洗3~5分钟后放养。放养期间一般在3月底放养前结束,放养方法可采用一次放定三级放养。

稻田养殖河蟹之水稻的收割与成蟹的捕捞



1.水稻收割:稻谷成熟后,事先将池水排浅,河蟹基本进入沟中,田内留水5~8厘米,收割时,稻桩留10厘米左右,以利二茬苗的生长。二茬稻可补充因季节原因造成的水草短缺,然后随二茬苗的生长可适当加深水位。
2.成蟹捕捞:10月下旬左右河蟹达到性成熟,开始向海区逃跑作生殖洄游,这个时期是捕蟹的最好时机。为防止损伤河蟹体,建议用毛竹设置的活动蟹窝捕捉,这样既方便,又可避免河蟹损伤残缺。具体捕捉的方法是将毛竹锯成一节两端有孔的竹筒,每7~9段为一捆,傍晚置于水沟中,次日上午即可起蟹。另一种捕捉方法是利用河蟹的趋光性,在傍晚将灯光置于池角,灯下埋没一只缸,即可将河蟹捕起。采取多种捕捞方法,河蟹起捕率可达95%以上。
捕起的河蟹应暂养于土池或网箱内,等待出售。暂养池的水质条件要好,密度为4500千克/公顷左右为宜。若是池中混养鱼类,操作时应先捕蟹,以免蟹、鱼混杂,造成河蟹断肢伤残。

螃蟹成蟹捕捞方法


捕捞时间
池塘商品蟹的捕捞时间一般比天然水面要晚,通常可在11月中旬至12月份进行。
捕捞方法
常用的捕捞方法有四种:⑴放水捕蟹。利用河蟹生殖洄游和顺水爬行的习性,在蟹池出水口装上蟹网,通过放水进行捕捉。⑵徒手捕捉。利用河蟹夜晚上岸活动觅食的习性,组织好人力,备好电筒、蟹篓、蛇皮袋等,在蟹池岸边捕捉,通常在夜晚11时左右进行。⑶干池捕蟹。将池水放干,夜晚当河蟹全部出来后进行捕捉。⑷工具捕蟹。如养殖池塘较大,则可在蟹池内安装蟹簖、地笼等工具进行捕捉。
注意事项
⑴要适时捕捞,一般应在池水封冻前进行,如过晚,遇上寒潮来临,河蟹常会钻入池底或洞内,给捕捞带来很大困难。
⑵要全部捕捞。据有关资料介绍,河蟹寿命一般只有2年~3年,到时不捕,特别是性腺成熟的蟹,即使规格较小,来年开春后仍有大批死亡。因此,凡是饲养2年左右、性腺成熟的蟹都应全部起捕上市。
⑶要搞好商品蟹的暂养。养殖户对一时销不出去的商品蟹,可采用水泥池、土池、竹笼等工具进行集中暂养。商品蟹暂养期间要坚持投饵,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并保持水质新鲜,防止相互争斗,提高暂养成活率,促进增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11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