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给力 小兔子变致富大产业

合作社理事长邓全明(左)上门收购兔子。

“罗萍,快把装好的兔子抬出来哟,中午前就要给泸州的几家宾馆送过去,今天的价格每公斤还是17元。”12月25日9时许,当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众兴兔业专合社理事长邓全明把车开到兔农罗萍的家门口公路边,一下车他就急忙吆喝了起来。不一会儿,过完秤、装上车后,邓全明当场就把11只肉兔近50斤的400多元现金交到了罗萍手上。喜得罗萍连连说:“跟着专合社养无忧兔比养猪划算多了,喂大一只合作社提供的兔子只需40天就可稳赚15元。”

自2009年1月泸州市纳溪区众兴兔业专合社成立以来,兔农喜笑颜数开的的场景几乎天天都能看到,众兴兔业专合社理事长邓全明也高兴地告诉笔者:“我们合作社成立5年多来,由于采取‘零投入’分散饲养、保底价集中管理’的模式,让小兔子“长”成了大产业,年出栏兔子都在20万只左右。除了社员每只兔子有15元的纯利,合作社年都有10万元的纯收益。

“零投入”分散饲养壮规模

12月25日,笔者来到纳溪区合面镇石灵村众兴兔业专业合作社的种兔养殖场,放眼眺望,在群山换抱之间,绿油油树木和野草将占地10多亩的种兔养殖场围在其中,一排排整齐标准的兔舍,一只只活泼乱跳的小兔映入眼帘,煞是惹人喜爱。

“我们合作社基地养殖的全是种兔,所繁育的种兔在经过40天培育后全部免费送给社员饲养,我们只在收购时扣下仔兔的斤两作为返还合作社成本,直到出栏我们还包92%的成活率呢。”邓全明向笔者介绍说。

水草丰富的纳溪区合面镇乡村,村民们几乎家家都有散养肉兔增收的传统。尽管是散养且量小,大多10只20只地喂养,但近些年来,由于技术防疫不过关,相当一部分村民养殖的肉兔大多长到一两斤就夭折了,严重打击了村民的养殖热情,肉兔养殖在合面镇始终难以形成气候。

2009年1月,连续养殖肉兔已经20多年、技术过硬、时任石灵村村主任的邓全明为了带领村民重拾养兔信心,把兔子养殖做成富民增收的大产业。邓全明就联合全镇有养殖肉兔意愿的30多户村民,在镇政府和纳溪区工商等相关部门的扶持下,组建起了“泸州市纳溪区众兴兔业养殖专合社”。

为了激发合作社成员对肉兔养殖的信心,壮大养殖规模,破解养殖技术难题,合作社采取了“零投入”模式,即统一孵育种兔,并进行40天的集中防疫和育雏长到1.5—2斤,免费送给社员进行40余天育肥出栏。在40余天回收时,合作社再将1.5—2斤的重量扣除;同时,合作社给与社员签约92%的成活率风险,社员只承担8%的风险,让社员高枕无忧养兔子。

由于是“零投入”养殖,5年多来,合作社社员由当初的30多户扩大到近200户,辐射带动1000多户村民从事肉兔养殖,遍及纳溪、江阳的10多个乡镇;合作社种兔场也由成立之初的5亩地扩大到了12亩,年出栏肉兔由2009年的3万多只达到2014年的20余万只。

“保底价”集中管理

“我们合作社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得到壮大,除了‘零投入’让社员养殖‘无忧兔’外,‘保底价’收购和合作社集中管理分不开。”泸州市纳溪区众兴兔业专合社理事长邓全明高兴地介绍说。

为了把肉兔养殖发展成为助农增收的大产业,真正让每一个社员都能从中尝到肉兔养殖的甜头,泸州市纳溪区众兴兔业专合社成立伊始,就与每个社员签下了每只兔子不少于10—15元纯利的最低“保护价”回收协议。协议约定:当年或某一时段市价若高于“保底价,”合作社按市场价回收兔子;若低于“保底价”,则按保底价格收购。近几年,兔子市场也起伏不定,尤其是今年开年以来的8个月时间里,兔子市场价格一度跌至每公斤不足12元,而合作社与养殖户签约的价格是16元/公斤,合作社严格按照签约的16元收购;进入9月后,市场上兔子价格开始回升,平均每公斤达17元,高出“保底价”1元,合作社就按17元/公斤进行收购,让社员从每只兔子中多获利2—3元。

“保底价”虽然确保养殖户获利,但要有足够的兔子销售,合作社才能从微利中得到发展。由此,泸州市纳溪区众兴兔业专合社对分散饲养的兔农按片区也实行集中管理。虽然经过40天的统一育雏,农户领回家虽然那兔子常见的几种疾病已基本不会复发,但难免因天气或饲养方法不当给兔子养殖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了解决肉兔养殖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合作社就推行统一管理,合按片区各培训一名技术人员,每周定时到养殖户家中巡查,了解养殖生产情况,及时给农户提供技术帮扶和指导。

如今每天,合作社理事长邓全明除了收购肉兔、在合作社基地指导员工科学饲养种兔外,他每天还要走访他所负责的石灵片区的养殖户,检查肉兔生长状况,指导其进行科学管理。“虽然我们各片区技术人员辛苦些,但却让养殖户的兔子健康生长有了保障,合作社也有了足够的兔子来满足在外签下的销售订单。”邓全明欣喜告诉笔者。

据悉,由于合作社技术管理到位,近几年,社员们及其他养殖农户的兔子成活率均在98%以上,让养殖户和合作社都获得了稳定可观的回报。

石灵村养殖大户黄天华自2009年加入合作社后,他就从合作社领养50只兔子进行精心饲养。由于有合作社的及时跟踪服务,今年他已年出栏肉兔500多只,今年他已获纯利72000多元。“现在跟着合作社养‘无忧兔’硬是包赚不赔,比在外打工划算多了,还可以照顾家庭呢。”黄天华喜滋滋地说。

相关推荐

小兔子怎么过冬的


一提起小兔子,很多人都喜欢,有的专门当宠物养,有的为了卖钱,但兔子怕冷,所以冬季时要做好管理技术,那小兔子怎么过冬的?

1、防寒保暖

冬季的温度比较低,因此养兔子首要管理工作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在冬季应将兔舍的温度控制在20度左右,温度过低过高都会对小兔子的生理机能产生一定影响,尽量将温度控制在12-28度的范围。适当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小兔子体温,减少通风次数等可有效的提高兔舍温度。还可以在兔舍上覆盖塑料膜,提高阳光的利用率,有条件的可以在兔舍中增设增温设备,例如火炉、电热毯等。

2、补充光照

充分且强度适宜的光照是保证小兔子健壮生长的关键,小兔子每天的光照时间应保持在14小时左右,其生长能力及生产性能都会得到提升。但是冬季的光照时间减少,自然光照时间不到10小时,不利于小兔子的生长,母兔的生殖激素分泌。因此为了提高小兔子的生产性能,我们在冬季要对小兔子进行人工补光工作,将光照时间延长至适宜程度中。每天早上6点与傍晚6点左右都需要进行人工补光,加长光照时间。

3、饲喂管理

小兔子是一种草食动物,在人工养殖中如果每天饲喂青草是完全达不到小兔子的营养需求的。因此在冬季的日常喂养中,处理需要饲喂新鲜饲料外,还要适当增加全价饲料,全价饲料贮藏能力强,营养全面,非常适合小兔子食用。并且冬季小兔子的热能消耗大,能量的产生远比其他季节要多。所以在冬季要加大饲喂量,注意提高饲料中维生素的比例。喂粉料的时候要注意拌温水,以多喂少量为主,食槽中不宜残留饲料,防止饲料冻结,小兔子误食。

4、病害防治

冬季气温低,病原体的活力下降,特别是一些传染性的病菌,因此小兔子的疾病也有所减少,仔兔的成活率将会大大上升。因此我们只需要保证温度起伏小,是可以进行反季节冬季繁殖的。

前将军屯合作社的“鹅将军”


“去年我给合作社成员零首付发了800只鹅雏,村民挣钱了再还本,赔钱了算我的。结果大家都挣到了钱,鹅雏的本钱全部还给了我。”船营区搜登站镇莲花村前将军屯的“养鹅哥”高春雨说。

今年35岁的高春雨是个头脑灵活的人,前些年他开招待所积累了一些资金。6年前,他回到乡里创业,现一肩挑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他自2012年开始养鹅,他付出了十几万元的“学费”,如今“赔出来”一个名副其实的养鹅专家。谈到养鹅,高春雨有说不完的话。

鹅天生食量大,民间有“三只鹅顶一头猪”的说法,因此村民普遍认为养鹅投入饲料多,不划算。高春雨通过外出学习,加上在实践中琢磨,摸索出一套科学养鹅的独家功夫。他根据鹅不同发育阶段需要的营养,按科学配比,限量投食。这样喂出的鹅与没有节制投食喂养出来的鹅相比,体重相同,并且产蛋率还略高。节省了饲料就等于降低了成本。去年他又进一步创新了养殖办法,秋冬季节鹅换毛准备越冬时,把它们放入阳光大棚中饲养,由于环境温度的提高,鹅不用换新羽毛,换毛需要的那部分能量就节省下来。“整个冬天都是鹅的减肥季节,春天想让他们什么时候下蛋就从什么时候开始增加营养。”通过管理技术的成熟,高春雨养鹅的利润空间显现出来,从第一年养1.5万只鹅赔了十多万,到去年一年挣了30多万。

为了扩大收益,高春雨延伸了产业链,他种了几公顷的养鹅专用绿色玉米。他的玉米植株间距比普通的玉米宽,夏鹅可以在地里活动,吃草、避阴,并且为玉米施粪肥。秋天把收获的玉米用做饲料,玉米秸秆制成青储饲料,冬天喂鹅。今年,他还搞起了循环养殖。“鹅在水池中受精率可达95%以上,种蛋每枚5元钱,孵化成鹅雏后更贵。但是鹅会将30%的粪便排到水里,这会促进水中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质变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春雨找来了帮手——鱼苗,让鱼吃浮游生物和水面上漂着的鹅吃剩下的草渣、草屑以及鹅槽里残留的饲料碎末。鹅鱼和谐互助,一举多得。

“咱是村干部,有责任带大家一起发展。这些种蛋孵出鹅雏之后,我要发给更多的社员,带动村民一起发展。等到规模够大了,咱们村里要成立加工企业。我的梦想是把前将军屯发展成养鹅行业的大将军!”高春雨信心满怀地说。

黑龙江肇州合作社种鹅繁育的“致富经”


兴城镇跃进村建立种鹅繁育专业合作社,引进匈牙利种鹅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目前,匈牙利种鹅的养殖已经颇具规模,并且还在不断扩建中。在兴城镇跃进村匈牙利种鹅的养殖园区内,10000多只健康的种鹅在养殖人员的悉心照料下个个羽翼丰满、充满活力。据合作社工作人员介绍,这种鹅体大,生长速度快,产出的蛋两个就可以达到一斤,羽绒质量高,是品质极好的羽绒,可以说一只匈牙利鹅混身上下都体现了经济价值,现在正处于这种鹅的市场成长期,从鹅蛋到羽绒,一只鹅的纯收入可达到100元左右。由于去年一年取得的经济效益很客观,跃进村又在原有规模上对匈牙利种鹅项目进行了扩建并引进孵化设备。种鹅繁育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给当地养殖业带来经济效益,也推动了肇州县特色养殖的发展。

陈木珠创办养猪合作社,带领村民养殖水果野猪致富



1月10日一大早,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奎四村的陈贵珍就来到陈木珠的野猪养殖场。她加入了陈木珠组织的奎峰野猪养殖合作社,在这里看上了3只野猪仔,此行是来付钱的。

俺就是咱合作社的技术员,猪有个疫病的时候找我。陈贵珍临走时,陈木珠的话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

陈木珠可不是说大话,今年67岁的他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野猪养殖户,有一手过硬的野猪养殖技术。

2009年参加完农民创业培训班,陈木珠便开始养殖野猪。这次培训,不光给他带来了野猪养殖技术,还带来了新的养殖理念。

他坚持有机养殖,不给猪打针、喂药,野猪除了正餐外,每天还加一顿以南瓜、大青叶为主的水果餐,使野猪精神气十足。这样的养殖模式,让陈木珠的水果野猪声名远播,野猪肉供不应求。

2010年,先富起来的陈木珠创办了合作社,带领附近农民养殖野猪。他为入社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营销支持,陈贵珍就是今年刚刚加入合作社中的一员。目前,合作社农户达到26户,野猪存栏量800余头,成为当地颇具规模的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陈木珠的事例在淄川区颇具代表性。目前,淄川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有249家,其中170余位合作社的带头人免费参加过区里的农民培训班,为1.6万余名合作社员提供技术、营销服务,把他们带上了致富路。

养牛合作社不卖黄牛只卖牛粪赚钱


黄牛一头也不卖,牛粪却供不应求,这是发生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共村一家养牛合作社里的新鲜事。

这家养牛合作社名叫共富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5户专门养殖黄牛的社员组成。近日,社员黄运新像往常一样来到合作社的牛棚,将黄牛赶去附近山上吃草。每天都这样,把牛赶到山上就不用管了,它们认识路,下午5点会自己回来。黄运新说。

据共富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平介绍,共村周边饲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养殖黄牛。2013年,他和村里4位农户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开始抱团发展黄牛养殖业。不到两年时间,黄牛数量从起初的19头增加到如今的48头。因为实行全部自然放养,合作社的黄牛很受青睐,市场行情不错。两岁的牛犊每头可卖到6000元,可合作社一头都不卖。他说:今年8月份有位准备结婚办喜宴的村民以高于市场价1000元的价钱要买一头牛,我们都没卖。

养牛不卖牛,这是咋回事?黄平指了指牛棚一楼的储粪室,解开了其中的玄机。原来,随着有机果蔬越来越受重视,合作社里的牛粪被周边果农和菜农视为绝佳的有机肥料。合作社成立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人去买牛粪,连三亚南田农场的芒果商都去订购。牛粪供不应求,订单都排到下个月月底了。黄平说,如果养殖黄牛是低成本、高回报,那么销售牛粪可谓无本万利,牛粪每立方米可卖200元。

黄平表示,如果把黄牛一卖了之,短期内能赚不少钱,但养殖规模会越来越小,抱团发展的优势就会慢慢丧失;把黄牛留着育种繁殖,就能逐步扩大规模,不但积累了持续发展的基础,还能拓展经营渠道(销售牛粪),有利于合作社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为了搞好牛粪销售,合作社下了不少功夫:牛棚建了两层,二楼供黄牛住,一楼专门用来储粪;投资5000元购置一辆二手铲车,用来给收购商装货。

合作社的牛准备什么时候卖?笔者问,还没考虑,至少现在不卖!黄平笑着说。(宋亮亮)

新疆呼图壁县农业合作社养蚯蚓年入百万


一条条冷血的小蚯蚓,如今成了呼图壁县五工台镇乱山子村农民们的致富大法宝,变成名副其实的软黄金。

11月27号,记者来到绿家园蚯蚓养殖农民合作社的蚯蚓种苗基地,一走进大棚就看到四条由牛粪筑起的泥垄,这就是繁育蚯蚓的温床,一个温床宽1米2,高25公分,长25米。

翻开温床表层,里边的蚯蚓密密麻麻,“这些小蚯蚓,他们可都是软黄金呢。你看才13天,就长得这么好。”合作社社长郭怀宝满脸高兴地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怀宝发现了蚯蚓养殖这个商机,于是同德康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成为该公司的蚯蚓种苗基地,今年10月成立了绿家园蚯蚓养殖农民合作社。

“这些种苗床是由公司提供的,我们负责繁育。”郭怀宝介绍,“蚯蚓的养殖特别简单,一个是保持20%的湿度,也就是100公斤粪要有20公斤水这样一个比例,再就是温度,温度在零上10度它是可以正常生长,达到20度它可以正常繁殖,而且繁殖率特别高。”

蚯蚓是利用发酵好的牛粪进行繁育养殖的,农户每月按照公司的配方调制、添加一次新发酵的牛粪,作为成长的食料,而湿度则是利用泥垄上的黑色微喷水管来保持的,水分不够就加水。

农户杨德勇搅了搅配方的发酵液,“这个就是一个月以后为蚯蚓添加牛粪的配方,里面有玉米榛子、红糖、发酵粉。”

据了解,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杨德勇说公司回收后把蚯蚓和粪用来做有机肥,“经过蚯蚓吃过以后原本污染环境的牛粪变成了有机肥,比如说可以种花、大棚里面种无公害蔬菜、大棚育苗都是最好的有机肥。蚯蚓本身也有很多作用。比如可用来做药材,还可以碾成粉末添加到动物饲料中。”

今年,该合作社一共利用6个大棚进行蚯蚓育苗,每个棚有8个床,育苗周期为100天,一年能育苗3个周期。每到一个周期,公司就将温床整体进行回收,6个大棚能挣57.6万,一年可达170多万。

杨德勇算了笔帐:“像这一个棚投入是3万2,100天以后公司回收价格是12万8,除去我的成本,一个棚收益就是9万6,很可观的。”

郭怀宝说,现在合作社才起步,只有5人,以后将通过蚯蚓种苗基地带动周边农户从事蚯蚓养殖,后期还将建立加肥站,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贵州安龙肉牛养殖养殖专业合作社新模式


贵州省安龙县在肉牛养殖上大胆创新,采取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创办优质肉牛养殖小区集中饲养,让农民入股,营利分成,集聚了各种养殖产业要素,成功培育出了安龙模式。该模式在全县产生了裂变效应,辐射带动12个乡镇,目前已建成10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57个,入社农民6215户,肉牛存栏8000多头,年出栏一万余头,助农增收2000多万元。

合作社运作,农户联动

安龙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主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服务社员、谋求共同利益为宗旨,以提高养殖技术、降低劳动成本、创新管理方式为目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盈利返还,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地位平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尊重群众的创新意愿,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认真分析传统的单家独户养殖肉牛信息不灵通、劳动成本高、技术服务不到位、管理防疫不规范、规模难发展、市场竞争能力弱等缺点和不足,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引导农民按照现金入股、一人一票、售后返利、职业经纪人管理理念,组建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创办养殖小区。

养殖小区采取五统一分方式进行饲养,即统一投入、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防疫、统一购销和利益分成,将广大农户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由传统的散户饲养到合作社集中饲养的历史性转变,让社员抱团发展。

由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办肉牛养殖小区,使养殖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化,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尤其是以入股方式集资,以合同制形式约束,让有闲钱的农民入股,无钱农户到养殖小区打工,农民农忙去种地,农闲在牛棚养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安龙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吉祥介绍说:我县在肉牛养殖上,采取成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办养殖小区的管理模式,大大调动了广大养牛户的积极性,在新桥镇尝试成功后,各乡镇纷纷效仿,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县普遍推广。

党员带头,能人带动

合作社养殖肉牛源于新桥镇荷花村老党员吴万林,是他大胆探索,敢闯敢干,动员农民入社合伙,开启了安龙县合作社养殖的先河。

今年54岁的吴万林1981年就开始做牛生意,多年来,一直与牛打交道,把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牛身上。多年来,他一直想把自己喜欢的事业做大,但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未能如愿。2009年初,他萌生了筹办养殖小区的念头,决定邀约大伙共建肉牛养殖场,一起致富。

农民喜欢吹糠见米的效果,一提到办合作社,他们开始时都以为又要吃大锅饭,心里有顾虑。吴万林说。

2009年8月2日,吴万林召集愿意入伙的54个户主开会,初定每家出资3万元,分期投入,按70头养殖规模建设牛舍和青贮池、消毒室、病牛隔离房等基础设施。但在交钱时,却只有20户交了入股金,不到3天,又有两户打了退堂鼓,最后只有18户入伙。

18户农民在合伙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荷花村向阳坪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通过民主选举,吴万林当选为理事长。根据合作社章程,首期筹款先用于牛圈和青贮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4月,购进安格斯、利木赞、西门塔尔优质肉牛60头。

合作社在扩大养殖规模时,安龙县农林部门和扶贫办给予了大力支持,按每平方米牛圈60元给予补助,部分购牛款给予5年期贴息贷款。

2010年7月,合作社第一批肉牛出栏,每头净赚2500元。2011年初,合作社又增加了7个养殖小区,牧草种植达1400亩,养殖规模达2050头。

由于有向阳坪养殖合作社的示范带动,新桥镇的畜牧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镇肉牛存栏达6000头,出栏3561头,销售产值2400万元,纯利润249.3万元。

向阳坪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1个养殖场,18个社员,现在已发展到12个养殖场,329个社员。去年仅我们1个养殖场就出售肉牛2170头,纯收入151万元,今年预计可出售4000头,纯收入将达280万元。吴万林对合作社的发展满怀信心,高兴地对笔者说。

新桥养殖模式的成功,带动了全县的肉牛养殖,目前,安龙县8个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建成100~1000头规模不等的肉牛养殖小区57个,牧草种植17500亩,入社农民6215户,肉牛存栏8000头,年出栏一万余头,助农增收2000万元。

2011年7月,安龙县委组织部实施了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由全县各养殖小区推选15名带动面大、影响力强的党员创业带富示范户,县有关部门在资金和项目的安排上予以支持和倾斜,给首批每户5万元贴息贷款作为扶持资金,在全县肉牛养殖户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标准化养殖,管理驱动

安龙县的专业合作社养牛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联动了市场、政府、企业、农户,整合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多元投入,不断壮大肉牛养殖规模,提升了全县养殖业的现代化水平。

由于肉牛食量大,草畜配套平衡很关键,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养殖,在规划每一个养殖小区时,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都要求养殖小区管理人员实行标准化管理,充分考虑草料供应、人工成本、排污防洪以及水、电、路等因素。

养殖场的养殖规模一般控制在100~200头,13~25个养殖户,户均8头肉牛,每户第一年达到能繁母牛2头,育肥牛6头,以后每年至少新增1头能繁母牛,直到实现自繁自养。

养殖场在管理过程中,对入社农户,根据其性别、年龄、体能、技能、文化程度等进行岗位职责分工,充分发挥各个社员的优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养殖环节上,针对能繁母牛、牛犊、育肥牛等不同类型所需营养成分和防疫要求,依托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分别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和疫病防治计划。

市场竞争,重在品质。向阳坪合作社成立之初,社员们就达成走优质养殖之路的共识,在饲养中,坚持使用玉米、谷糠、麦麸等无公害精料和不施用农药的黑麦草等优质草料,坚决不砸自家的牌子。2011年,合作社申报的安龙牛商标正式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育成肉牛产品供不应求。

财政扶持,政府推动

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推动多元化投入,2011年,安龙县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肉牛产业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从各乡镇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专门负责组织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肉牛养殖项目,县政府还与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县政府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为每个养殖户提供不低于5万元的项目贷款,要求农户在建设圈舍的同时,将项目资金的一部分存入县农业银行,作为风险担保金。

项目贷款由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使用,封闭运行,统一偿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由扶贫部门协调补贴。一些民间资金也投入到肉牛养殖产业中来,形成了多元化投入、产业化扶贫的格局。

扶贫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农户,因为贫困户存在资金、技术、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不足,脱贫致富难度大。县扶贫办、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共同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办法》,要求部分非贫困户对贫困户给予帮扶带动。

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十二五末期,安龙县肉牛存栏将达到16.5万头,建立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500个以上,扶持农户2.5万个,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1~2个,配套实施人工授精、人工输配点良种繁育场等相关产业,使安龙县的肉牛养殖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肉牛养殖加快了安龙县新农村建设步伐,近年来,实施肉牛养殖富民工程的乡镇,生产发展,资金充裕,荒山不再荒,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牛棚变钱庄,草房变洋房,山披绿,地铺毯,牛羊肥,果飘香。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安龙县委组织部邮编:552400)

邵伯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养鸭年赚千万


我叫吴德本,今年64岁,是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人。我从小随父捕鱼,改革开放后从捕鱼转为养鱼,经逐年发展,承包鱼塘达到140亩。1997年,我看到浙江人在邵伯湖边养鸭效益不错,便萌发了养鸭的念头,养鸭规模从最初的5000只很快增加到11万只。当年年底,我发起成立了邵伯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开始时的8名社员、养鸭8万只,至2009年发展到社员163人、养鸭115万只,日产蛋48吨,年产蛋1.73万吨,创造禽蛋销售产值2亿元(含帮别人销售鸭蛋0.5亿元),获利1250万元。

过三关闯出路

起初养鸭时,我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销售渠道,这三无成了制约我养鸭发展的三关。

首先是资金关。我虽然多年养鱼,自己的积蓄也只有2万多元,我又找朋友借了5万元、贷款2万元,到宁波购回了5000只苗鸭,在浙江朋友的帮助下,开始养鸭。

第二是技术关。我开始对鸭饲料怎么配比、防疫如何实施、不同鸭龄期怎样管理和喂料等问题一无所知。我一方面向镇上兽医站的兽医请教,请他们给予指导帮助;另一方面到浙江人的养鸭场学习,留意他们的一举一动,边干边学,积累经验,经过几年的实践,终于攻克了各种技术难关。

第三是蛋品销售关。开始时,我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只好请浙江的朋友帮助代销。与此同时,我跑高邮、去泰州、奔山东、到湖南,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打通了销售渠道。在邵伯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与当地的7个养鸭户一起成立了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大伙推选我当社长,并制定了合作社章程,使养鸭事业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的道路。

四统一促发展

邵伯镇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的发展和探索,事业越搞越大,使社员们既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又获得了成功的经验。2001年,合作社的运作方式进一步得以完善和规范。为了实现降本增效,合作社实行一本账对外、内部分户核算的管理模式,具体运作实行了四个统一:

一是统一采购苗鸭或青年鸭。合作社年初与各饲养户商定当年发展计划,根据各户提供的饲养总量,专人到杭州、宁波与客户签订购鸭合同,到时候由供货方专车送货上门,资金由合作社统一结算。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苗鸭数量、质量、时间都可得到保证;二是价格得到优惠,因为批量大,与零售市场相比,苗鸭每只便宜0.1元,青年鸭每只便宜2.5~3元。

二是统一采购饲料和药品。根据年初确定的饲养量,合作社按照鸭子不同时期的需求,统一预算各种配料的总量,分别与供货厂家、店家签定饲料供货合同。合作社有5辆专用车,又外租2辆,共有7辆车,专门装运饲料和药品,驾驶员根据合作社的凭证将货直接送到饲养户。合作社与供货方10天或1个月结1次账,资金由合作社统一支付。这样做,一是在价格上量大从优,二是货源紧缺时,供货方优先保障合作社。

三是统一防疫。防疫关系到养鸭的成败和效益,合作社统一组织8个人的专业免疫队伍,免费为各养鸭户防疫,每天可防疫2万只鸭,避免了各行其是,确保了最佳防效。

四是统一销售蛋品和老鸭。养殖户的蛋品统一由合作社对外销售,国内销售范围为湖南、安徽、上海、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市,国外主要销往意大利,外销蛋品占总销量的60%左右。

老鸭销售是根据各户老鸭的膘情好差定价,基本上做到淘汰一批销售一批。

富帮穷作贡献

我养鸭致富之后,不忘还在贫困线上奋斗的乡亲,10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合作社成员在鸭苗选购、技术指导、防疫治病、成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无偿服务,还对其中的20户进行资金上的扶持,这20户大多属于贫困户,他们有劳力,无门路,想养鸭致富,缺少启动资金。为了帮助他们实现养鸭致富的梦想,我多则几万元,少则几千元,借给他们购苗鸭、建鸭舍、买饲料。吴正光一家5口人,生活贫困,1999年我借给他2万元养鸭3000只,第二年又借给他3万元,他家的鸭群发展到7000只,第三年,他不仅归还了欠我的5万元借款,还建了楼房,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郭安得原来在养殖场养鱼,后来因承包竞标未中,无路可走,我鼓励他养鸭,为他担保贷款7000元,又借给他资金2万元,他开始养鸭2500只,后来发展到1万只,3年后不仅还清借款,自家也建了楼房,供儿子上了大学,过上了小康生活。曾在我的鸭场打工的周祥,自己也想养鸭,我借给他3万元资金,他购回3500只幼鸭饲养,第一年就赚了5万元钱。几年后,我在经济上支持的20个养鸭户,户户脱贫致富,家家建起楼房。

今年年初,我又在高邮市红桥镇租了200亩低产田,继续扩大养鸭规模,我的目标是5年内发展社员到100户,鸭饲养量达到200万只,销售值突破4亿元,并准备自办炕坊,走自孵、自养之路。

(吴德本联系地址: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水禽养殖合作社邮编:225200)

黄山徽州区养蜂合作社助蜂业振翅高飞


日前,笔者从中国养蜂之乡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了解到,今年该镇养蜂业风调雨顺,蜂农喜获丰收。

在西溪南镇的杨树林蜜蜂越冬基地,一排排特制木箱望不到边,忙活了大半年的蜜蜂群正在休养生息。蜂农王天胜告诉笔者,今年养蜂非常顺利,价格稳定,产量提升,是近年来收入最好的一年。今年蜂群基本上都很健壮,跑的地方(蜜源地)也比较好,很合适,一箱蜂产蜜平均六七十公斤,最多的达100公斤,单箱蜂纯收入在1200元左右。

王天胜是徽州区众多蜂农中普通的一位,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效益,除了人勤劳、天帮忙,关键还得益于蜂业专业合作社。正在察看回乡蜂群的西溪南蜂业合作社社长吴建新告诉笔者,现在蜂农养蜂技术越来越好,我们西溪南蜂业合作社主要是做好跟踪服务。比如说,蜂种的选择、花源蜜源路线安排、蜂农转场运输车的联系、蜂产品的跟踪回收等,竭尽全力解决好蜂农的后顾之忧。

蜂业是徽州区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区为加快蜂业发展,坚持以创建省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蜂产品主产区为平台,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协会)+种蜂基地+农户的现代蜂业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推广蜂业标准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全区涌现出蜂业龙头企业8家,引进现代化蜂产品生产线20多条。同时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6家、养蜂协会3家,发展社员或会员3200多人,构建起了社会化服务、技术保障、法律保障、财产保障和市场营销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极大地提高了蜂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蜂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实现了蜂农持续增收。

据了解,今年徽州区养蜂达11.7万箱,同比增加2000箱;全区蜂业产值1.72亿元,同比增8.5%;蜂农人均养蜂60箱,纯收入高达6万多元。

谢国洪江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74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