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的两例用药处方


治疗用方
【处方1】第一天使用底保净,一次量,每666m3水体,500g;第二天使用高聚碘,一次量,每666m3水体,100ml~166.7ml,全池泼洒,1天1次。
【处方2】内服:一疗程6天。前三天使用诺菌素或甲板平,一次量,每1kg饲料,5~10g或8~16g;同时添加中泓肝泰或肝泰精华素,一次量,每1kg饲料,10g或5~10g,混匀后拌饲投喂,1天1次。后三天使用鱼病康或甲板平,,一次量,每1kg饲料,4g或8~16g;同时添加电解多维,一次量,每1kg饲料,1.5g~3g,混匀后拌饲投喂,1天1次。注意事项:底保净、电解多维停用期无,以上其他产品的停用期均为500度日。高聚碘对于冷水性鱼类慎用,缺氧水体禁用;诺菌素、甲板平、肝泰精华素、电解多维、鱼病康必须拌饵均匀;鱼病康禁与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有拮抗作用的药物配伍;诺菌素必须拌饵均匀,禁与利福平、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有拮抗作用的药物配伍。

相关知识

甲鱼腐皮病用药的两例处方



治疗用方
【处方1】腐皮克星Ⅱ型,一次量,每666m3水体,100ml,全池泼洒,2天1次,病情严重时连用2次。或腐皮克星Ⅱ型,一次量,每1L水体,0.002ml,浸浴,5分钟(低于100g重的小甲鱼浸泡一次不得超过1分钟)。或高聚碘,一次量,每666m3水体,100ml~166.7ml,全池泼洒,2天1次,病情严重时,连用2次。
【处方2】诺菌素或鱼病康,一次量,每1kg饲料,5~10g或4g;同时添加电解多维,一次量,每1kg饲料,1.5g~3g,混匀后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7天。注意事项:电解多维停用期无,以上其他产品的停用期均为500度日。腐皮克星Ⅱ型不可与有氧化性药物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药物以及碱性药物同时使用;高聚碘对于冷水性鱼类慎用,缺氧水体禁用;诺菌素、鱼病康必须拌饵均匀;鱼病康禁与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有拮抗作用的药物配伍;诺菌素必须拌饵均匀,禁与利福平、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有拮抗作用的药物配伍。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的防治方法



甲鱼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甲鱼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
症状:发病初期,甲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口腔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鱼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肿大、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内有凝固的血块,有些病鱼腹腔有积水。
病因:该病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发病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主要危害3两以上规格的个体。
预防:①选用优质甲鱼苗种,提高甲鱼的生长和抗病能力。②严格进行消毒:放养前半个月,鱼塘必须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彻底消毒才可使用;在出池、放养以及过塘过程中注意细心操作,以免机械损伤。③定期进行水质调节和水体消毒:每隔15~20天用30斤/亩·米的生石灰或用0.7斤/亩·米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使用光合细菌1~3ppm加以改善水质,中和池中各种有机酸,改善底质环境,保持水质稳定,防止强烈和频繁的应激引起甲鱼抵抗力下降。④营养保健剂活性氧,其富含特殊杀菌等活性物质能形成活性微生物保护膜,减少肠内腐生菌的污染、维持肠道健康,从而加快对饲料中蛋白氮、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添加量80克/20公斤。⑤选用营养均衡、新鲜度好的甲鱼配合饲料,保证甲鱼的正常生长和增强甲鱼的体质;出温室放养前10天应在饲料中加强速饵净、胆利康的添加,以增强甲鱼自身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⑥均衡投喂,防止爆增投喂。
治疗:①全池泼洒大黄(用量1.5~3斤/亩·米)和硫酸铜(用量1斤/亩·米)。②全池泼洒五倍子(用量0.7~1.5斤/亩·米)。③投喂药饲。④在饲料中添加Vc和速饵净。具体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0.5~1两/100斤料的Vc(含量90%以上)和1~2两/100斤料的速饵净。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的病原介绍



鳖白底板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其病原有的学者认为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有的则认为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陈晓风等(1997)报道,从病鳖上分离到8株菌,注射感染健康鳖均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病鳖基本一致,其中6株为嗜水气单胞菌,l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1株为普通变形杆菌。多数菌对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高敏或中敏。肖克宇等(1998)报道,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变异株,革兰氏阴性,直杆状,周生鞭毛。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对多黏菌素不敏感,不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惟一碳源,不从甘露醇、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产酸;发酵木糖产酸,产生硫化氢,耐青霉素。在兔血琼脂上生长良好,弱β溶血;生长温度15-39℃,最适温度28℃;生长pH范围5.5-9.0,最适6.5-7.5;在含0%-3%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在4%氯化钠胨水中不能生长。体重50-80克健康幼鳖,在后肢基部肌肉丰满处肌内注射菌液0.3毫升(每毫升含10×108个菌),饲养在28-32℃水中;10小时后注射部位红肿,第3天浮出水面,反应迟钝,头颈伸出,呼吸困难,腹甲较苍白,腹甲中央出现黄豆至蚕豆大暗红斑,1周内全部死亡。1毫升菌液直接注入幼鳖食道,第5天出现症状,腹甲苍白,第6-9天内死亡率达75%,12天内全部死亡。从死亡鳖体上又都分离到原接种菌。对照组则均未发病、死亡。该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高敏。江为民等(2000)报道,用病鳖内脏组织无菌滤液注射感染健康鳖,未发病;电镜检查病鳖也未发现病毒颗粒。从病鳖的腹水、肝、肠分离到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周生鞭毛,在0%-0.5%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接触酶、硝酸盐还原、美红试验阳性;氧化酶、苯丙氨酸脱氢酶、脂酶、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吲哚试验、精氨酸脱羧酶阴性;不分解尿素、淀粉和不液化明胶;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对多种糖类不利用。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高敏。人工注射感染后,基本上能复制出该病。叶巧真等(2000)报道,从患白底板病的病鳖上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l株,从患红底板病的病鳖上。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2株和美人鱼弧菌1株。将以上6株菌分别腹腔注射体重100克左右的健康鳖,每只注射0.4毫升,每毫升含菌109个,均呈红底板症状;进行灌胃、肌肉注射,或用两种菌混合感染,也均以红底板为主要症状,而无白底斑症状。何建国等(1996)报道,在患红脖子病中华鳖检测到的病毒颗粒呈杆状,具囊膜,大小103纳米×293-330纳米,核衣壳大小69纳米×241-270纳米,于肠肌细胞质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在白底板中华鳖检测到的病毒颗粒圆球形,无囊膜,直径70-75纳米,于脾、肾和胃组织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即叶巧真等1999年称为类呼肠孤病毒)。在红底板中华鳖肠细胞,检测到的病毒颗粒直径85-90纳米,于肠细胞核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即叶巧真1999年称为类腺病毒)。叶巧真等(1999)报道,用含类呼肠孤病毒和类腺病毒的患白底斑病和红底斑病病鳖组织匀浆组织过滤液及从患白底斑病的病鳖中分离到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健康鳖体重100克左右,腹腔注射0.4毫升菌悬液(每毫升含菌约109个),肌肉注射0.2毫升病毒组织匀浆过滤液,对照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共分5组,每组鳖3只。1组:病毒注射后观察45天。2组:病毒注射30天后注射细菌,再观察15天。3组:PBS注射30天后注射细菌,再观察15天。4组:细菌注射5天后注射病毒,再观察25天(此时鳖全死)。5组:对照,注射PBS观察45天。细菌是红底板病的主要病原,病毒是白底斑病的主要病原,而病毒的感染不致死鳖,细菌的继发感染是鳖最终死亡的因素。

甲鱼养殖常见病红底板病防治方法



又叫赤斑病、红斑病,因患此病的甲鱼,腹甲遍布红斑,有时整块底板呈红色而得名。
一、病原
红底板病是较早发现的鳖病之一,所以研究者众多,但对其病原的分离结果均不相同。孙其焕和肖克宇(1988)、杨广等(1998)均认为该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过去有很多书籍都记载该病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即现名为豚鼠气单胞菌;史秋梅等(1997)鉴定该病病原为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也具有一定的致病力。还有人认为可能是病毒引起红底板病。综上所述,大多数人都认为该病是由气单胞菌属的细菌感染所致,可能是一种感染,也可能是几种细菌混合感染。
二、流行情况
该病危害各年龄段的鳖,种鳖、成鳖和亲鳖更容易流行,种鳖尤甚。一年中水温20℃以上的生长期均能发生,流行盛期是5~6月份。
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大多数为环境恶化造成,如放养时密度过大,越冬池春季水质败坏,养殖环境长期有较大干扰,运输中因装运不妥挤压引发内伤,饲料中长期缺乏稳定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导致机体机能下降等等。亲鳖多在冬春有较长的潜伏期,往往在产后致病,于第2年开春暴发。
三、病症
发病鳖早期不易觉察,待其出水或爬上岸边,钻入沙中时病情已十分严重。病鳖对外界反应十分迟钝,有人走近也不跑,精神萎靡。腹甲有出血斑,严重时整个底板发红或呈红斑状,少数眼睑发白增厚并覆盖眼部,还伴有鼻孔出血,有时腹甲还伴有轻度水肿和溃烂。解剖可见,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有的呈黑色,有的呈花斑状,胆囊肿大并呈黑紫色,有的咽腔出血、肺出血,气管内有黑色黏液,肠道局部或整段充血发炎,腹腔内时有积水,雄性精巢变性坏死。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①控制放养密度;②改善池底底质,保留适当淤泥;③注意水质变化,及时排污换水,越冬期也要坚持定期换水,防止水质恶化(尤其是广东、福建等温度较高的地区);④鳖种下塘前要浸泡消毒,最好施行暂养制度,使长途运输的鳖在暂养池中恢复体力;⑤对种鳖放养前最好注射一针链霉素以作预防。
2.治疗方法:发现病鳖,马上捕起,远离养殖区,每千克体重注射15万国际单位链霉素加5毫升葡萄糖注射液(25%),3天打1针,共打3针,然后将病鳖移入浅水池暂养,每天投喂含磺胺药的饵料,用药量为0.2克/千克体重,连喂6天,第1天可加倍。
同时,对病鳖池彻底清理消毒,将鳖捕出,将沙石重新更换,并用10毫克/升的优氯净或强氯精全池消毒,然后更换新水,将鳖体消毒后再投放。

甲鱼养殖常见病红底板病防治技术



1、病原:川崎义一(1987)认为该病病原是产气单胞菌,孙其焕(1998)认为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病毒。
2、症状:病鳖早期不易观察到明显症状,待出水或爬上岸边,钻入沙中时已是病情相当严重。该病最明显的病症是整个底板红肿或呈红斑状,同时伴有溃烂和水肿。有的鳖口鼻流血。解剖后可见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有的呈黑色,有的呈花斑状。肠道局部或整段充血发炎。有的腹腔有积水。
3、流行:全国养鳖地区均有发生,尤以温室养鳖为严重,自稚鳖至亲鳖均受害,死亡率高。
4、防治方法:
①注意池塘底质和硬物的清整,保持软泥层或沙子在15~20厘米左右。
②注意调节水质,保持水的弱碱性。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注意健康养殖。
③用硫酸链霉素注射,每千克体重注射15万国际单位。
④用强氯精、三氯异氰脲酸等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
⑤用喹诺酮类或氟苯尼考拌料投喂,每千克体重用20~40毫克。
⑥全池泼洒“博灭”(0.4毫克/升),同时口服“鳖必康”、“鳖用强克103”,疗效显著。
⑦用聚维酮碘(PVP-I)与中药(板蓝根1份、“三黄”3份等)拌料投喂。疗效较佳。“三黄”粉是由50%大黄、30%黄柏、20%黄芩组成。

防治黄鳝大头病的两例用药处方



一)预防用方

【处方1】鳝毒清或速洁醛,一次量,每666m3水体,100ml或125ml,全池泼洒,发病季节,每10~15天使用一次。同时使用底保净,一次量,每666m3水体,500g,全池泼洒,高温季节,每7~10天使用一次。

二)治疗用方

【处方1】先换掉池中1/2的水,再往网箱内泼洒底保净,一次量,每1m3水体,0.75g;间隔4~6小时左右,使用速洁醛或鳝毒清,一次量,每1m3水体,0.38ml或0.33ml,全池泼洒,1天1次,连用3天。同时内服康宝、电解多维和黄鳝肝泰1号,一次量,每1kg饲料,2g~4g、3g和3g~5g,混匀后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注意事项:底保净、电解多维停用期无,以上其他产品的停用期均为500度日。速洁醛对水质较清的瘦水塘慎用,使用后注意增氧;鳝毒清对于冷水性鱼类慎用,缺氧水体禁用;康宝、黄鳝肝泰1号、电解多维必须拌饵均匀。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病因症状防治方法



甲鱼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外塘甲鱼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笔者根据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整理了此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等,供业界朋友参考。
一、病因
由嗜水性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大肠杆菌、假单胞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引起,病毒病原分类地位尚不明确。初步认为,病毒病原为原发性感染,细菌性病原为继发性感染。当出现下列情形时此病易发:(1)投喂不新鲜的饵料,饲料营养成分单一;(2)养殖环境恶劣或发生剧烈变化,如亚硝酸盐高、氨氮高等;(3)外塘甲鱼吃料量太大使肝脏负担太重排毒不好,形成脂肪肝或肝病变,造血功能严重低下,甚至不能正常造血引起;(4)从外地引入带病的亲、幼甲鱼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二、流行及危害
发病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份,主要危害外塘幼、成鳖,特别是温室甲鱼出池放养到池塘的发病率较多。
三、症状
1.病甲鱼体完好无损伤,底板大部分呈乳白色(也有底板呈浊红色),偶尔个别布满血丝,呈极度贫血症状;
2.病甲鱼活动能力减弱,出现厌食、吐食、消化不良,浮于水面,不下沉水底,静伏于食台或岸边(即所谓的“爬坡”),极易捕捉。
3.内部解剖:(1)大部分内脏器官均失血,肠炎、结肠炎、肠管充气、空乏无血色发白;(2)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出血、淤血、糜烂,肠道无食、坏死;(3)肝呈灰黑色或土黄色,有的点状充血、糜烂,胆囊肿大;(4)生殖器官严重充血,卵巢呈暗紫色出血状。
四、预防
1.严格检疫:外购甲鱼需注意入池前的消毒及水质的管理,应采用新威特1ppm+维他新宝1ppm全池泼洒。
2.温室甲鱼在出外塘前,必须进行预防白底板病,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5克三天为一个疗程能够抑制发病。
3.养殖过程中应注重调理肝脏机能及免疫力的提高,每公斤饲料添加保肝宁+免疫王或甲鱼多维各5克。
五、治疗
1.对发病的甲鱼需彻底检查以便对症下药,忌大量换水,采用金碘1.5ppm全池泼洒。
2.第一天必须减少投饲量,一般减少30%,病重的减少50%,造成投药饵时甲鱼抢食,吃到含药量高的饲料。
3.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8克+福必富5克,连用3~4天。

防治黄鳝出血病的两例用药处方



(一)预防用方

【处方1】聚维酮碘溶液或二代鳝大夫,一次量,每1m3水体,2ml或0.25ml~0.5ml,网箱内泼洒,1天1次,发病季节15天使用1次。同时内服黄鳝败血灵或鱼病康,一次量,每1kg饲料,2.5g~5g或2g~4g,拌饲投喂,1天1次,发病季节7~10天使用1次。

(二)治疗用方

【处方2】聚维酮碘溶液或二代鳝大夫,一次量,每1m3水体,2ml或0.5ml,网箱内泼洒,1天1次,连用2天。同时内服黄鳝败血灵或鱼病康,一次量,每1kg饲料,5g或4g;同时添加电解多维,一次量,每1kg饲料,3g,混匀后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天。注意事项:电解多维停用期无,以上其他产品的停用期均为500度日。聚维酮碘对于冷水性鱼类慎用,缺氧水体禁用;二代鳝大夫禁与碘化物、过氧化氢、硝酸盐、高锰酸钾等同用,不能与肥皂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同用;黄鳝败血灵不能与主原料一起进粉碎机粉碎,否则会降低疗效;鱼病康必须拌饵均匀,禁与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有拮抗作用的药物配伍;电解多维必须拌饵均匀。


防治甲鱼白底板病要抓三点



甲鱼白底板病的致病菌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感染该病的甲鱼身体外观较厚,腹甲呈白色,活动能力减弱,常爬到岸边或浮在水面上。造血功能坏死,肝肿大,呈深紫色花斑状;心脏肿大发黑;口腔充血、出血或糜烂;体腔有腹水;胃、肠壁充血或失血,致使腹甲变白。
该病在水温27℃以上爆发,6—10月份是盛发期。发病初期,甲鱼出现无预兆的大量死亡,颈肉被食光,只剩下骨骼。根据惠州甲鱼养殖者的经验,防治白底板病,要抓好以下几项综合措施:1、加强水质管理。水质要求肥、嫩、爽。水色呈油绿或深绿色,透明度25—30厘米,要达到一定的化学指标,经常进行水质监测,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和换水。2、改善饲料投喂。做到新鲜、全面、平衡、充足,并加一些蔬菜类打浆拌饲料(蔬菜占饲料的1%—2%),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3、抓好药物治疗。选用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庆大霉素,用量为每公斤甲鱼每天0·2克,2—6天后药量减半,拌料喂7天。

中华鳖红底板病诊断与防治方法



又称“赤斑病、腹甲红肿病”等,发病原因可能有三种情况:①养殖池底、岸边坚硬粗糙,鳖在爬行时,底板摩擦受伤,遇水质恶化、生态环境恶劣时,感染病原菌所致;②在捕捉运输时,鳖的腹甲摩擦、挤压受伤感染病原菌而引发本病;③也可能是腐皮病、穿孔病、红脖子病或其他内脏炎症等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
1.诊断
该病是由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感染所政。肉眼观察,患此病的鳖腹甲发炎、红肿,出现红色斑块或紫块,甚至溃烂;病鳖爬至食台、晒台或池坡边,反应迟钝、拒食、易捕捉;一般4~5月份为发病季节,病情严重时,会陆续发生死亡。解剖观察,病鳖的口鼻呈红色,咽部红肿,肝为黑紫色或化脓性肿大,脾严重淤血变黑,肠壁充血变硬,肠内无食物。上述症状可初步判断为“红底板病”。进一步确诊,需要将病原菌分离、鉴定。
2.防治
①加强养鳖池塘的日常管理,特别是越冬前,要增加饲料中的动物蛋白和维生素的含量,以增强其越冬抗病能力;②定时巡塘,发现病鳖应及早治疗或设法捕出隔离;③尽最避免鳖受内、外伤,池塘定期用每立方米20~30克生石灰或1~2克漂白粉或0.4~0.5克消毒精全池泼洒消毒、改善水质;④已患病鳖,每千克鳖用10~15万国际单位抗生素如链霉素作肌肉注射,或注射庆大霉素,每千克鳖用20万国际单位,在病情好转尚能进食时,每千克鳖用0.2克磺胺类药物拌饲料投喂;⑤经药物敏感性试验,选用高敏药物效果最好;⑥给健康鳖注射或口服疫苗,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83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