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种蛋受精率的影响因素 鸡种蛋受精率提高的措施

种蛋受精率的高低会影响种蛋和雏鸡的质量,还会影响到孵化率,从而影响育成期的产蛋性能,最终影响蛋鸡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种蛋受精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鸡群的公母比例,种鸡的健康状况,种公鸡的体况、发育程度、精液品质、交配能力及种鸡饲养管理水平和营养水平等。在养殖过程中需全面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以便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种蛋的受精率,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鸡种蛋受精率的影响因素鸡种蛋受精率提高的措施。

1、鸡种蛋受精率的影响因素

公母比例。只有公鸡和母鸡进行正常的交配才能产生受精卵,孵化出雏鸡。因此,鸡群中的公鸡和母鸡的比例是否适宜是影响种蛋受精率的重要因素。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配置合适的公母比,无论是公鸡的比例多,还是母鸡的比例多,都会使种蛋的受精率降低。

种公鸡的选择。种公鸡在种蛋的受精率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种公鸡的体况不适宜,发育不良,精液的数量和品质较差,交配能力差等都会对种蛋的受精率造成直接的影响。种公鸡的体况如果过肥或者过瘦会影响种用价值而需要淘汰。种鸡在养殖过程中受到伤害或者在进行断喙处理时操作不当都会影响到公鸡的交配,从而影响种蛋的受精率。另外,公鸡精子的活力差,射精量少也会对种蛋的受精率产生影响。

营养因素。如果营养的供应不足或者配比不当时会影响到种鸡的生长发育,从而使性器官发育不良,繁殖性能下降。其中维生素A的缺乏会使母鸡的产蛋率下降,导致公鸡的性机能降低,精液的品质变差;维生素E缺乏时会使公鸡的睾丸易发生退化变性,生殖机能减退,从而使蛋鸡所产的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降低。而微量元素中铁是机体构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如果日粮中的铁不足会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铜对铁的吸收和利用有促进的作用,铜的缺乏会降低机体对铁的吸收,从而影响到母鸡的产蛋率,降低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

疾病因素。在养鸡生产中很多疾病都会影响到种鸡的产蛋率,从而影响到各蛋的受精率,如鸡霉形体病、支气管炎等疾病会对鸡的内脏器官及功能造成的损伤,从而导致鸡的产蛋率降低,受精率降低。另外,当鸡感染上寄生虫后,皮肤会发生机械性损伤,并且身体内的营养会被寄生虫摄取,还会分泌毒素使鸡机体营养不良,最终导致母鸡的产蛋率下降,公鸡的配种能力降低,使受精率降低。

环境因素。鸡对温度表现的极为敏感,不良的环境温度会影响到鸡的生长发育,当鸡舍的温度过低时,公鸡的睾丸的生长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受精率降低,而鸡舍的空气质量较差时会诱发鸡群患多种疾病;当光照不合理时会影响鸡的性成熟,而饲养密度过大,对会造成公母鸡配种困难。

2、鸡种蛋受精率提高的措施

首先要提高种鸡的健康水平,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鸡场要科学选址,要求养鸡场与外界隔离,进入场区内的人员和车辆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止将病原菌带入场区。鸡场和鸡舍要定期进行消毒,通常鸡场可每周消毒1次,鸡舍则每天带鸡消毒1次,以降低饲养环境中的病原菌数量。鸡群要根据本场的免疫计划进行免疫接种,以使种鸡产生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因一些疾病和病菌对种蛋的受精率影响较大,因此还要适当的在饲料和饮水投放药物进行疾病的预防。

做好环境的控制工作。做好鸡群的饲养管理工作,为鸡群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这是养殖种鸡的基础工作。做好鸡舍环境的控制工作,在各环境条件中温度、湿度以及通风等因素都对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调控好舍内的温度,保持舍内适宜的相对湿度,做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都是提高种蛋受精率的必要措施。要科学的通风,通风的同时要兼顾到环境温度。

加强日常的管理。还要做好雏舍的光照管理工作,对于种公鸡每天维持12~14h的光照时间可维护正常的繁殖性能,如果低于9h则会导致精液的品质下降,对母鸡的影响也是同样的,因此,可适当对鸡群进行光照的刺激,以提高公鸡精液的品质,使其与母鸡的产蛋高峰同步。另外,还要调整好鸡群的饲养密度。加强日常的管理工作,将鸡群的公母比例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一般蛋用型鸡的公母比例最好为1:15~20。调整好鸡群的年龄结构,鸡群中新鸡的数量应保持在70%以上,及时的淘汰老龄化种鸡。Yz023.coM

加强种公鸡的饲养。种公鸡在种蛋的受精率方面影响非常重要,因此要高度重视种公鸡的饲养工作。提高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做好种公鸡日常的管理工作。控制好育成公鸡的体重,要按照体重标准来饲喂种公鸡,提供适宜的营养水平,避免种公鸡体重过大或过轻。除要控制好种公鸡个体的体重外,还要控制好群体的均匀度,各生长阶段都有其体重标准,饲喂时要注意将各阶段的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要按照种公鸡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来提供营养,通常,种公鸡日粮中的营养水平要低于母鸡。要注意当种公鸡达到性成熟后,钙磷的摄入量要适宜,否则会影响到肾功能,而影响到性能力。种公鸡对维生素的需求量要略高于母鸡,但是也不可过多,否则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提高鸡种蛋受精率的措施

掌握受精规律

公鸡精液的生产因季节不同而变化。春季因生长环境适宜,公鸡精液数量较多,夏末和秋初因气温、蚊虫及病原微生物等综合因素影响,精液数量较少。当公鸡感染沙门氏菌,导致睾丸和输精管产生病灶,细菌可通过精液传给母鸡,尽管采用人工授精,但经过3~5个月仍会造成母鸡生殖系统被细菌感染,导致卵巢发生病变,受精率下降。因此春季是种蛋受精率最高的季节。

控制环境温度

种鸡群生产较适宜的温度是20℃~25℃,过高或过低对精液的生产和品质都有不良影响,从而使受精率下降。

注重日粮质量

营养缺乏会导致种鸡繁殖力降低,受精率下降。在种鸡饲料中,应满足其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特别是钙、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等营养的需要,每公斤饲料中维生素A应含1万~2万国际单位,维生素E应含20~40毫克,维生素D应达到2000国际单位。从18周龄起,应给母鸡饲喂种鸡全价料;在母鸡产蛋高峰前,每只鸡每天补钙3.3克,高峰后期每只鸡每天补钙3.8~4克,以提高种蛋产量;在配种旺季,应给种公鸡相对增加蛋白质供给量,以提高精液品质。种鸡饲料要保持新鲜,不喂给鸡群发霉变质饲料。

精液品质测定

每月坚持2次定期检查精液品质。正常精液为乳白色的黏稠状液体,一次射精量为0.5~0.7毫升。一般在采精后20分钟内进行测定。取一滴精液,置于载玻片上,在37℃条件下,用400倍显微镜检查,精子呈直线运动的才有受精能力,作圆周运动或摆动的精子都没有受精能力。密度用肉眼估测,有效精子在20亿个以上时品质较好。

正确采精和输精

公、母种鸡的比例控制在1∶20至1∶25。隔天采精1次或1周内连续采精3~5次,休息2天。采精前应给公鸡断食3小时,以免排粪影响精液质量。精液在25℃~30℃环境中应在30分钟内用完,在2℃~5℃环境中应在2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输精前用氨苄青霉素冲洗母鸡输卵管,可提高受精率和降低死胎率。输精一般在下午3~6时进行,第二天重复输精一次,可提高受精率。输精时,翻开泄殖腔,用注射器吸取精液,输入母鸡阴道口内2~3厘米深处,输入原精0.03毫升,隔5~7天重复1次。

种蛋消毒存放

种蛋在采集后放入熏蒸间消毒,每立方米用14克高锰酸钾和28毫升甲醛,密闭熏蒸20~30分钟,然后放入种蛋库存放5~7天。种蛋库温度应为13℃~18℃,湿度60%左右。种蛋用纸蛋盘存放,底层的蛋盘应用木板或其他材料垫起,保证种蛋透气,对提高受精率大有好处。

做好疫病防治

根据种鸡场推荐免疫程序,搞好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禽霍乱、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减蛋综合征、法氏囊病等的预防免疫。做好鸡输卵管炎、卵黄性腹膜炎、泄殖腔炎的防治。严格控制磺胺类、四环素类及驱虫药物的使用,减少药物残留,提高受精率。

加强种鸡管理

公鸡光照时间控制在14~16小时,母鸡控制在16小时。适当延迟开产日期,可提高初产蛋的合格率。公鸡实行单笼饲养,母鸡每笼不超过3只,尽量减少因高温、低温、噪音、不当光照、换料、防疫等应激因素而诱发其他疾病,提高受精率。保证每只种鸡每天200~300毫升饮水,水质符合卫生质量标准,加强通风换气,做好防暑降温、防寒保温和场地、工具的定期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便,消灭病原。



相关知识

影响鸡种蛋孵化率的几个因素


禽蛋营养丰富,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食品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量和质上对禽蛋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我国蛋禽养殖水平不高,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蛋禽产蛋性能上,主要表现为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产蛋率低、产蛋量少等。通常产蛋率的高低是衡量蛋鸡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准,而蛋鸡的产蛋量又因非常错综复杂的因素所导致,所以提高蛋鸡产蛋率的措施成了养殖户最关注的焦点。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影响鸡种蛋孵化率的几个因素。

1、营养

营养是决定家禽长期产蛋记录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产蛋禽群对不同营养的需要,特别是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水平和类型,已证明有遗传上的差异。产蛋禽类需要显著的高于维持需要以上的饲料能量才能持久产蛋。禽类对平均商品型日粮的代谢能的使用效率假定为75%,则体重为1.8kg、正在产蛋的白色来航鸡每天热能的需要量达到320kcal(lkcal约为4.186kJ)。家禽日粮的改善反映人们对产蛋母鸡能量收支间这一基本关系的日益重视,以及对母鸡生理上必要营养物质的需要的进一步了解。

2、光照时间

光照不仅作为导向性活动一系列生理过程的兴奋物,而且是一天之中生物学节律的调节者,如配子形成和排出的周期性等。各种家禽对光都有反应,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饲养的。家禽生长期中,光照时间和黑暗时间的比例以及这些比例的变化速率都会影响到后来产蛋的开始及其维持。在一天中,光照和黑暗两个阶段的分布决定了产蛋的时间,通常禽类只在光照阶段产蛋。

光照的真正持续时间并不是决定产蛋率的关键凶素,重要的是这种刺激的时间分布。凶此在24h内,定时用强光照射20min以上,其效果接近于连续8h的光照制度。在可见光谱中,光的波长居于次要地位,虽然较短的波长作用不及较长的波长。这是凶为短波对于组织穿透性较低。

火鸡比鸡对光照的效应更为敏感,火鸡和鹅必须得到充分的光照(无论是人T饲养的或是天然放养的)才能开始产蛋,这是蛋禽产蛋的先决条件。鸡、鸭和鹌鹑虽然能在黑暗中开始产蛋,但不能维持长久。通常母鸡在5~6个月、火鸡在7~8个月时性成熟。而养在几乎完全黑暗中的鸡,相比对照组的鸡晚开产6~8周。

光照时期对性成熟的作用直接与昼长变化比率有关,在北半球,12月或1月孵出的雏鸡,由于其在大部分或全部生长期的自然光照时数不断增加而发生光照过多的危险,为避免这种危险,在母鸡16周龄前分几步把光照减少至每天8h,以后每天光照增加到16~18h。这个增加可分阶段或一次性完成。

家禽与其他家畜一样,光通过视神经而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复合体。禽类在体质上易于感受光刺激的,这种刺激的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释放体液物质。这一物质经垂体门脉系统抵达垂体前叶而导致卵泡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卵泡刺激素刺激卵巢的活动,从而先导致排卵,继而约在25h后冉引起产蛋。排卵是由周期性地增强或释放黄体生成素而引起的。在其他激素中,由催产素和加压素所组成的垂体后叶激素与产蛋有关。

3、环境温度

在相当宽的范围内,环境温度并不是影响家禽产蛋率的主要凶素。只要鸡能维持其体温在/10.5~43℃的正常范围内,则环境温度对于蛋的生产根本不易显示其作用。虽然产蛋鸡的等热区范围是15~25℃,但鸡能够主要通过生理上的方法适应这个范围以上或以下的温度。在25~30℃之间,鸡为了维持其体内的热稳定,会减少身体的活动量和进食量,而对产蛋并无任何有害作用。鸡的低温耐受范围是很宽的,在15~1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时间不长,如1~2天,则增加能量摄取和身体活动,有助于克服其不利影响。当体温的物理调节发生困难时,则必须经过借助于增加基础代谢率进行化学调节,到这个程度,产蛋率会下降。另外,鸡对极端温度适应能力的遗传差别是明显的。

4、年龄和换羽

所有种类的家禽在其生命的第一年产蛋量最多,也就是在他们第一次年度换羽完成以前。鸡普遍的体羽更换通常发生在孵出后16个月,在产蛋持续10~11个月之后。如果母鸡超过这个时期还能继续被保留,则其产蛋量每年下降约20%。蛋的生产时期,最后因普遍换羽而终止,故称这段时期为“生物学年度”。生物学年度的长短可以测量一只母鸡产蛋的持久性,并受遗传型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所控制。其他禽类的换羽较少引人注意,凶为产蛋期较鸡短。火鸡、鹅甚至鸭,通常在秋季普遍换羽开始前就停止产蛋。

生物学年度的长短本身还不能保证一个满意的产蛋记录。在这个时期产蛋的强度,是另一个重要的变数。所有禽类连产的长度不同。所谓“连产”是指连续若干天的产蛋总数,平均连产率越大,则在一定时期内产蛋量也越多。连产数可以看作是一种遗传强度的表现。家禽中产蛋强度和持久性遗传变异是低的,这表明环境在决定其表现上的重要性。

1、种禽自身因素
1.1遗传因素家禽孵化率的性状受遗传控制,遗传力约为0.10%~0.15%。种禽的遗传结构与孵化率有关,不同家禽种类、品种或品系,其孵化率不同。据王茂增等报道,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结果表明,白壳蛋种鸡、褐壳蛋种鸡、粉壳蛋种鸡种蛋的孵化率有一定的差异。并且,近亲繁殖会使种蛋孵化率降低和雏禽品质下降,杂交时孵化率和雏禽品质都可提高。据文献报道,近亲繁殖系数每增加10%,其孵化率降低4.4%。
1.2年龄因素
种禽年龄对孵化率也有一定的影响,母禽刚开产时孵化率较低。蛋种鸡在产蛋高峰期8~13月龄时所产的种蛋孵化率最高,之后随着种禽年龄增长,其孵化率又开始逐渐下降。另外据报道,种鸡在不同时间段所产的蛋孵化率也有一定的差异,在8∶00~14∶00时间段所产的种蛋,其孵化率较高。
1.3种禽健康状况
种禽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种蛋的孵化率。种鸡感染一些疾病如蛔虫病、球虫病、鸡白痢、副伤寒、大肠杆菌病、传染性喉气管炎、马立克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禽脑脊髓炎、鸡霉形体病等均会影响种蛋孵化率。有些传染病还可以由种蛋垂直传播,如白痢、霉形体病等,鸡患有此类传染病所产的种蛋不宜留作种蛋用。潘贵毅等孵化试验表明,鸡白痢阳性鸡的种蛋的孵化率下降了14.6%。
2、饲料营养因素
种禽的日粮营养水平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或比例不当直接影响种禽的产蛋量、产蛋质量及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日粮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平对种蛋孵化率的影响尤为敏感。生产中应饲喂营养水平均衡的饲料,以提高种蛋孵化率。
3、种蛋方面
3.1种蛋质量
主要包括种蛋来源、蛋重、蛋形、蛋壳结构外观及厚薄、蛋壳清洁度、蛋壳颜色、蛋的内部等方面的影响。
3.1.1种蛋来源。种蛋品质的优劣主要由基因遗传和日常饲养管理两方面因素决定。种蛋应来自遗传性状稳定、生产性能高且稳定、孵化率高、没有经蛋垂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日粮营养供应全面以及饲养管理完善的种禽群。种蛋最好通过自繁自养获取,不宜外购种蛋。
3.1.2蛋重。蛋重是影响种蛋孵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种蛋时,一般要求肉用鸡种蛋蛋重为52~68g,蛋用鸡种蛋蛋重为50~65g。种蛋蛋重应符合各自品种的要求,种鸡的最佳蛋重范围因品种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过大过小都会影响种蛋孵化率和雏鸡质量。蛋重过大,孵化率会降低;蛋重过小,孵出的雏鸡小,影响生产性能。珍珠鸡的种蛋蛋重为34.2~46.0g时其孵化率较高。三黄鸡种蛋的适宜蛋重为50.1~60.0g。康相涛等报道,豫州褐壳种蛋蛋重为53~56g时,其孵化率最高,为86.7%。
3.1.3蛋形。种蛋的形状要求正常,以卵圆形为最好。应及时剔除破壳蛋及畸形蛋,过圆、过长、腰凸、两头尖等形状均会影响孵化率,不宜留作种蛋使用。蛋形指数(长径/短径)因种禽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选择蛋形指数应符合本品种的标准。形状标准的种鸡蛋的蛋形指数为1.35左右,小于1.30的蛋形较圆,大于1.39者蛋形细长。杨俊奎等认为山鸡种蛋蛋形指数为1.20~1.30时的孵化率最高。
3.1.4蛋壳。种蛋蛋壳应致密均匀,结构正常,蛋壳表面正常,厚薄适中。蛋壳厚度在0.32~0.4mm为佳。蛋壳过厚、过硬影响啄壳,孵化时受热缓慢,水分不易蒸发,气体交换能力差,常导致胚雏闷死在壳内;蛋壳过薄,易破损,孵化时受热快,水分易蒸发,微生物易侵入胚雏,影响孵化率。厚壳蛋、薄壳蛋、裂缝蛋、沙壳蛋、破蛋、软蛋、过大及过小蛋均会影响种蛋的孵化率,不宜留作种蛋用。另据李广新等报道,用浆糊或胶水修补蛋清未流出的破损种蛋,可继续用于孵化,其孵化效果与完好种蛋差不多,孵化率稍低于完好种蛋,且差异不显著。
3.1.5清洁度。种蛋蛋壳表面应洁净、无粪便及泥土等污物痕迹,蛋壳粘有少许污物的可经清洗消毒后尽快入孵,受粪便等污染物污染的种蛋容易堵塞气孔,影响气体交换,孵化时易导致种蛋胚胎死亡,降低孵化率。而且蛋壳被污染时,微生物易侵入蛋内引起变质腐败,因此不宜用于孵化。
3.1.6蛋壳颜色。种禽品种不同,种蛋颜色也有差异。种蛋颜色的选择应符合本品种要求,如北京白鸡种蛋为白色蛋壳;伊莎褐鸡、北京红鸡则为褐色蛋壳。
3.1.7蛋的内部。照蛋检查时有发现种蛋气室较大、系带松弛、有血斑及肉斑、蛋白稀、蛋黄不完整等,此类均不宜作种蛋用。
3.2种蛋的保存
3.2.1种蛋库的要求。种蛋库场地应远离鸡舍,库内要保持清洁并且做好定期消毒工作。蛋库的隔热性能需良好,库内应配备恒温控制设备以及制冷设备,需安装温度计和湿度计。库内通风良好。
3.2.2适宜的保存期。保存种蛋时间一般以1周内为佳。据报道,贮存3~5d的种蛋,其各项孵化指标最好。随着保存期的延长,种蛋孵化率逐渐下降。一般情况下,种蛋贮存时间超过4d,随后每多贮存一天,出雏时间就会推迟30min,孵化率会下降1%。
3.2.3适宜的温度。种蛋保存时间不同所需温度也有
一定的差异,贮存种蛋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情况下,贮存期在3d内,最适宜的温度为18℃~20℃;贮存期在3~7d之内,温度为16℃~17℃;若贮存期在7d以上,应以12℃~13℃为宜。种蛋贮存温度过高,胚胎会开始发育,虽然其发育程度被限制,但由于细胞的代谢会导致胚胎的衰老和死亡,影响种蛋孵化率;贮存温度过低,胚胎易受冻而使其活力下降,从而影响种蛋孵化率,当贮存温度低于0℃时,会使胚胎受冻而导致死亡。
3.2.4适宜的湿度
种蛋贮存的适宜湿度为70%~80%。湿度过高,种蛋表面易回潮,增加种蛋霉变可能性,降低孵化率;湿度过低,蛋内水分易蒸发,导致胚胎脱水,影响孵化率。
3.2.5种蛋的放置
种蛋贮存时不能平放,应使种蛋钝端朝上或锐端朝上。种蛋贮存期在3d内,种蛋的钝端朝上为好;贮存3d以上,种蛋宜锐端朝上放置。入孵时,种蛋应钝端朝上放置,利于孵化。
3.2.6种蛋入孵前的升温
若需要长期贮存种蛋,为了提高孵化率,在贮存期间需对种蛋进行定期加温工作。据报道,种蛋贮存前的预热,胚胎早期死亡率会下降,受精蛋出雏率有所提高。另外,上机前对种蛋进行预热,也可以提高孵化率。

4、孵化条件的影响
4.1温度
温度是种蛋孵化最重要的条件,只有保证孵化所需的适宜温度,才能使孵化率达到最优和获得优质的雏鸡。种蛋孵化的最适温度因种禽的类型、品系、种蛋大小、蛋壳厚薄、孵化季节和孵化机器类型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种蛋孵化的最适温度为37.8℃,出雏期间略低,为37℃~37.5℃。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孵化率均有很大影响。孵化温度过高,种蛋胚胎的发育迅速,使孵化期缩短,导致胚胎死亡率上升,雏鸡质量变劣;孵化温度过低,种蛋胚胎的发育迟缓,使孵化期延长,导致死亡率增加。有实践证明,孵化种鸡蛋时,对于容蛋量在3000枚以下的小型孵化机,采用“变温孵化法”的效果比较好,具体为:孵化0~5d,38.5~38.3℃;6~12d,38.3~38.0℃;13~18d,37.8~37.5℃;19~21d,37.3~37.0℃。
4.2湿度
在孵化阶段,孵化湿度应遵循“两头高中间低”的原则,即孵化初期55%~60%的湿度,使胚蛋受温良好以及减少水分蒸发;孵化中期50%~55%的湿度,利于胚胎发育;孵化后期65%~70%的湿度,利于胚胎破壳出雏。孵化湿度的调整还需根据种禽的年龄做适当调整。
4.3通风换气
孵化机的通风换气设备需良好,安装有排气管道,结构符合要求。种蛋孵化过程中,随着种蛋胚龄的增加,应逐渐加大机内的通风换气量。尤其是孵化后期,需加大通风换气量,通气孔全部打开,风扇转速稳定正常,但需注意不能通风过度。孵化机内
的O2含量在21%,CO2含量在0.4%时的孵化率最好。据报道,当孵化机内的CO2含量超过1%时,每增加1%,种蛋孵化率会下降15%,当CO2含量上升至10%,种蛋胚胎会全部死亡。
4.4翻蛋
种蛋孵化过程中,为了定期改变蛋中的胚胎方位,防止胚胎与蛋壳膜粘连,促进胚胎的运动、保持胎位正常,同时使种蛋受热均匀,需对种蛋进行定期翻蛋。一般每1~2h翻蛋一次,孵化至18d时停止翻蛋。翻蛋需轻、慢、稳,以向前向后各转45°角为宜。
4.5照蛋
种蛋孵化过程中,定期照蛋1~2次,检查种蛋胚胎的发育情况,检出并剔除无精种蛋和胚胎死亡种蛋。
4.6调盘
为了减少温差对种蛋孵化的不良影响,可在种蛋孵化至第5、10、15d时进行调盘调车工作,以利于提高孵化率。
4.7凉蛋
孵化种蛋经常超温时,需要进行凉蛋工作。凉蛋有助于散热作用,促进气体代谢、血液循环,利于胚胎发育,并可提高种蛋孵化率、雏鸡成活率和平均日增重。据刘海斌(2001)报道,在种蛋孵化至第16d开始,每天进行2次凉蛋,孵化率得到提高。另外,水禽种蛋孵化至16~17d,需要进行凉蛋。

5、日常管理
5.1种蛋的收集
每天产出的种蛋应及时收集,若鸡舍卫生条件好、无污染,可每天收集种蛋4次左右;但在鸡舍卫生条件差且有污染的情况下,应每2h收集1次种蛋。睡觉前最后收集一次种蛋,切忌种蛋留在产蛋箱过夜,因为过夜容易污染种蛋。一般情况下,产蛋率在60%以上后,每天应至少捡种蛋6次。
5.2种蛋的消毒
种蛋自母禽体内产出后,无污染的种蛋接触到粪便、垫料等即被污染,若不及时捡蛋和消毒,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种蛋内,对孵化率和雏禽品质造成影响。因此,做好种蛋消毒工作非常重要。捡蛋前后都需用消毒液清洗手,种蛋捡集后及时熏蒸。生产实践中常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法,即将种蛋放置于密封的消毒厨,(30mL40%的甲醛溶液+15g高锰酸钾)/m3空间,密闭熏蒸20~30min。潘琦等研究发现,采用甲醛熏蒸消毒,种蛋的孵化率高达92.2%。纪双清等试验结果表明,用1∶100的复合碘溶液或百毒杀对种蛋进行喷雾消毒,可以达到生产实践常用的甲醛熏蒸消毒法的同等效果,而且成本更低,对人员和孵化工具无不良影响。种蛋孵化时,需对种蛋进行第2次消毒。装运种蛋车辆要清洁卫生,做好定期对蛋库房清洗、消毒工作。
5.3种蛋的管理
种蛋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①加强蛋库的管理,合理安排蛋库值班人员,做好记录工作;②种蛋装卸需及时、快捷、轻、稳、准,尽量缩短种蛋入库前的暴露时间;③种蛋需较长时间贮存时,可用塑料薄膜盖住种蛋,不仅减少了蛋内水分的蒸发,也延缓了CO2的逸出,因而可减缓孵化率的下降;④蛋库应分期定点存放种蛋,不要混合贮存种蛋,做到先入库种蛋先入孵;⑤人员和物资工具都需进行严格的消毒方可进入蛋库,禁止闲杂人员等进入蛋库;⑥定期检查蛋库,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⑦加强种蛋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重视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尽量减少人为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影响种鸡孵化率的因素很多。在生产实践中,为了提高种鸡的孵化率,必须做好种鸡繁育工作,确保种鸡质量,饲喂营养水平均衡日粮,注意卫生和消毒,严防种鸡疾病,保证种蛋质量,加强种蛋贮存和孵化过程的管理,重视人员的培训管理,控制好从种蛋的产出到种蛋孵化出雏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王旭波1,刘国敏2

(1.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046500;2.山西省沁源县畜牧兽医中心046500)

维生素E是Evans和Bishop于1922年研究大鼠正常繁殖所需的脂溶因子时发现的,当时维生素E只被认为是维持大鼠正常繁殖机能所必需的未鉴定脂溶因子,故被称为生殖维生素或抗不育维生素。随后的许多试验表明:维生素E是鸡必需维生素,与鸡繁殖性能功能关系密切,缺乏时易导致多种疾病。但关于受精率和孵化率方面还未见报道,该实验研究维生素E对受精率和孵化率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鸡的选择

试验鸡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海兰褐鸡成年种公鸡50只、母鸡800只,均自30周龄开始试验。

1.2试验日粮设计

维生素E添加量设5个处理,分别为Omg/kg(日粮I),5mg/Kg(日粮Ⅱ),15mg/kg(日粮Ⅲ),45mg/kg(日粮Ⅳ),90mg/kg(日粮V)。

1.3试验鸡分组

按公鸡5种试验日粮,相对应将试验鸡分为五组:每组公鸡10只,母鸡160只,1只公鸡配有16只母鸡。

1.4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

在试验期间将各组每只公鸡所配母鸡产的蛋分别记录,人孵后第17天照蛋检查受精蛋数,以组为单位统计。受精率(%)=(受精蛋数/人孵蛋数)×100;受精蛋孵化率(%)=(出雏数/受精蛋数)×100;人孵蛋孵化率(%)=(出雏数/人孵蛋数)×100。

1.5数据处理

采用SPSS软件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饲喂维生索E添加量不同的日粮的种公鸡所配母鸡产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统计见表1。

由表1可知,当维生素E的添加量增加至45mg/kg,种蛋的受精率和人孵蛋孵化率有上升趋势,组Ⅳ的受精率和入孵蛋孵化率为最高。组Ⅳ的种蛋受精率比组I,Ⅱ,Ⅲ,V分别提高6.2,5.2,6.7,2.4个百分点,入孵蛋孵化率比组I,Ⅱ,Ⅲ,V分别提高5.1,4.7,8.3,3.O个百分点,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受精蛋孵化率各组间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组Ⅲ的受精率和孵化率虽然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但其值低于其他组。其原因可能是因精液偏酸性,或该组母鸡差异的影响。

3结论

在目前集约化饲养条件下,为了提高种鸡的繁殖性能,一般在基础日粮中都要添加维生素E。但对母鸡维持受精率和孵化率对维生素需要量尚未确定,有关研究资料很少。从表1可知在组Ⅳ公鸡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45mg/kg才能看出维生素E可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添加90mg/kg维生素E的组V的受精率、孵化率并不比组Ⅳ的高。组Ⅳ(维生素E添加量45mg/kg)的受精率比组I,Ⅱ,Ⅲ,V分别提高:6.2,5.2,6.5,2.4个百分点,入孵蛋孵化率也高于组I,Ⅱ,Ⅲ,V,但各组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不添加维生素E的组工的受精率、孵化率与组Ⅱ,Ⅲ的相近。其可能原因是基础日粮含维生素E8~12mg/kg,已基本达到NRC和中国鸡饲养标准规定种鸡日粮需含维生素ElOmg/kg的要求,以致再添加的效果不明显。

该研究中种蛋的受精率和入孵蛋孵化率最高,说明日粮添加维生素E对改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大有作用。因此,为提高海兰褐鸡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日粮(玉米一豆粕型)中添加维生素E以45mg/kg为宜。

提高鹅种蛋的孵化率


提高种蛋的孵化率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要加强种蛋的管理,如妨止种蛋污染、合理保存种蛋、入孵前用新洁尔灭稀释液浸洗或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等。种蛋的保存时间对孵化率有很大影响,较适宜的保存温度为8-18℃,相对湿度为70%- 80%,保存期以7天为宜,不宜超过12天,超过7天的应每天翻蛋1次。

在种蛋的解化过程中,除需要给予适宜的温度、湿度等解化条件外,还要注意凉蛋与落盘。因鹅蛋内脂肪含量高,孵化后期常因散热大而造成烧蛋,故一般在17天开始,每日凉蛋2次,早期胚胎每次凉蛋5-15min,后期可延长到30-40min,凉蛋可结合自然降很或于机内喷雾加湿进行。当鹅蛋解化到18-20日龄时,因胚胎的耗氧虽急增,应将孵化机的通风孔尽最开大。到26日龄时,胚胎由尿囊呼吸逐渐转向肺呼吸,些时应该落盘以帮助胚胎实现转变。另外,在28日龄后,要将孵化机内的湿度增加到75%左右,有利于小鹅琢蛋出壳。

影响番鸭种蛋孵化率低的原因


番鸭是优良的瘦肉型肉鸭,具有体型大生长快,耐粗饲、易肥、肉质鲜美,产肝性很好等优点,深受饲养者和消费者的青睐,但在当前我县农村低水平的饲养条件下,生长偏慢,体型偏小,产蛋偏少,种蛋成本高,鸭苗价格好,因而孵化工作成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生产环节。
孵化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雏鸭的数量,还直接影响雏鸭的质量和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我县番鸭的孵化率偏低,特别是小型孵化场或设备落后的孵化场。以青龙镇五星村大洞沟孵化场为例,该场有两台中型立体式孵化机的孵化率较低,最低为56%,最高为69%。仅2013年3月份入孵的三批种蛋17200枚,按正常孵化率80%计算,少出苗2620只,按5元/只计算,损失1.31万元,为了提高孵化率,使该场免受不必要的损失,非常有必要对中型孵化机的孵化率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48㎡孵化室1间,24㎡出雏室1间。
(2)浙江省萧山市钱氏家禽有限公司生产的立体正方形箱氏孵化机(型号ASFG8600,孵化出雏为一体)两台。
(3)安徽省蚌埠市信息产业部41研究所生产的依爱牌孵化机(FY16800)两台,配套出雏机一台。
(4)种蛋:从养殖户中收集起来的种蛋。在蛋库保存时间为2~7d,蛋库装有空调,温度15℃,相对湿度75%。
1.2方法
(1)种蛋未经严格挑选,脏蛋未经其他任何处理,上蛋后,每立方米加28ml福尔马林和14g高锰酸钾,密闭熏蒸20~30min。
(2)孵化期35d,分第一(1~10d)、第二(11~22d)、第三(23~出雏)阶段。
(3)孵化期主要措施
①温度:第一阶段37~37.8℃,第二阶段37.5~37.2℃,第三阶段37~36.8℃。
②湿度第1~15d55%~60%,第16~22d70%~75%,第23d以后80%~85%。孵化室65%,出雏室70%,加水盘或洒水调节湿度。
③翻蛋:第1~22d:1次/2h,23~30d:1次/3h,30d后不翻蛋。
④凉蛋第15~22d,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5min,第23~33d,每天早中晚各凉蛋1次(3次/d),每次30min。
⑤通风:第1~10d,开小风门;第11~22d开中风门,第23d以后开大风门。
⑥照蛋:头照7~8d,二照31d(落盘时)。剃除无精蛋、死精蛋、破蛋或胚死蛋等。
2结果与分析
从孵化记录统计分析表可以看出,中型孵化机的孵化率最低56%。最高69%。平均为64%,大型孵化机孵化率最低为79.69%,最高为81.61%,平均为80.84%,正常孵化率为83%~85%,现将小型孵化机孵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2.1温度
正确掌握孵化温度是提高孵化率的首要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是孵化率低的主要原因。第一、二批在早期温度偏低,而第五批后期出现超温现象。
第1、2、5批整批入孵而没有采取有效凉蛋措施,且超温、出雏时便出现不少雏鸭脐带愈合不良、出血、壳内有血污,在破壳时死亡多。
2.2湿度
①与水分蒸发与物质代谢有关;②初末期加大湿度,有导热作用;③与破壳有关,末期加大湿度。
但因该场头两批湿度为48%~59%,()而无法提高湿度,造成破壳困难,死胎多。
2.3通风
通风系统不灵、在中后期造成胎位不正,破壳困难,甚至被闷死等现象。
2.4凉蛋
好处:①有利于通风换气;②剌缴胚胎发育;③散发多余热量。
后期不凉蛋,种蛋长期处于高温状态。
2.5种蛋
种蛋品质差,是孵化率低原因之一:①未经严格挑选;②脏蛋未经任何处理;③种蛋贮存时,放置错误。小端朝下,大端向上,这样使蛋黄上浮,胚珠贴着气室;孵化率下降。
2.6种鸭
①当地引进番鸭时,仅有种鸭20只,现存栏种鸭高达2500多只,至今从未引进外血,采取自繁自留措施,因此近亲交配严重。现有种鸭已表现出品种退化现象。近亲交配,使胚胎在发育中期容易死亡,或破壳困难,出壳后体质较弱,生活率差。②另外种鸭育成期普遍喂单一饲料,造成发育不全、也有一定影响。
大型孵化机的孵化率(84.%)比中型高16.84%,主要原因:大型孵化机是新一代产品,设计科学、结构合理,整个孵化过程采取微电脑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具有先进的生产性能。温度控制可以精确到0.01℃,且机内各点温度均匀,温差小于0.05℃,有自动冷却装置;湿度可以控制到1%。通风良好,控制系统灵敏,自动翻蛋、自动记录次数和孵化天数,自动加水。孵化过程严格按照输入程序进行,并有电脑检测装置,各种报警装置,且自动调节能力强,孵化率高,但与正常孵化率83%~85%,还是低了2%~4%,除孵化机外,还有:①种蛋未经严格挑选;②脏蛋未经任何处理;③血缘不清和近亲繁殖有关。
3小结与讨论
3.1影响本场孵化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综合性的
但主要原因有:①值班人员技术水平极低,责任心不强;②小型孵化机的功能不全,无自动凉蛋装置;③没有采取有效凉蛋措施,落盘偏迟,超温;④湿度偏低,通风不良;⑤种蛋没有严格挑选、脏蛋未经任何处理;⑥贮蛋放置错误;⑦近亲交配。
3.2解决措施
①提高工人技术素质,增强责任心,常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孵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记录;②定期检修孵化机;③凉蛋;④出壳尾期加强助产;⑤挑选合格种蛋,脏蛋要及时进行清洗消毒处理;⑥正确存放种蛋,小端向上、大端向下;⑦从外引进种鸭;⑧合理安排,一次上满种蛋,采用变温孵化,孵化率可提高2%;⑨23~30d,可以转用摊床孵化,采用手工翻蛋,经过手与蛋摩按,可以加快蛋壳上腊质油膜的脱落,增加种蛋后期气孔的通透性,同时还增加蛋壳的脆度,保证顺利出壳。
2013年大洞沟孵化场孵化记录统计分析表单位:枚、只、%
作者简介:
李小勇,男,1980年9月生,土家族;大专文化;畜牧师;现任德江县青龙办事处畜牧站站长。2001年7月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畜牧专业毕业;长期从事养禽工作。

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因素及提高母猪分娩率的方法


母猪生产是以生产数量多、个体大、健康良好的仔猪为目的。在母猪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母猪的分娩率直接影响仔猪的生产数量,只有提高母猪的分娩率,才能提高仔猪的生产数量。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因素及提高母猪分娩率的方法。

1、母猪受胎失败的原因分析

母猪的受胎失败是由于精子未能与排出的卵子成功受精而造成的,引起母猪受胎失败的原因较多,主要有公猪方面的因素和母猪方面的因素。

公猪因素。公猪精液的质量是影响母猪受胎的主要因素,如果对公猪的使用不当,会改变公猪精液的品质,使精液的质量下降,活力降低,死精和畸形精子的数量增加等,同时健康精子的数量减少,从而使精子的受精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受胎失败。当公猪发生繁殖障碍时,如公猪的生殖器官发育异常,阴茎短小,使配种时不能达到受精部位,而使配种失败,有的公猪患有与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细小病毒病、乙脑病毒病等会影响到公猪的性欲,也会使公猪精液的品质下降。公猪对高温表现的较为敏感,当养殖环境的温度过高时,公猪的性欲和精液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如果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下,公猪精液的死精数量会大幅度的上升,而使母猪受胎率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不育,影响母猪的分娩率,因此,在夏季公猪的繁殖性能通常较低。另外,营养因素也是影响公猪精液质量和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当公猪营养不良时,性欲就会降低,精液的质量变差,射精量明显的减少,所以在公猪的配种期要对其优饲,增加饲料的营养浓度,对提高公猪精液的品质极为有利。

母猪因素。母猪因素引起的受胎失败主要是由于母猪的发情排卵异常引起的。而引起母猪发情排卵异常的主要原因包括营养因素,即空怀母猪饲喂不当引起体况过肥或者过瘦,当母猪过肥时脂肪会在卵巢大量沉积,而影响排卵,当母猪体质过瘦、营养不良时,会影响到卵细胞的发育,从而使排卵异常,从而降低母猪的分娩率。母猪在哺乳期如果饲喂不合理,或者断奶不及时,会影响到母猪体况的恢复和生殖系统的复旧,其直接后果就是会使母猪发情异常,从而降低分娩率以及下一胎的窝产仔猪数。母猪发生疾病时,尤其是发生生殖系统疾病时会影响到母猪的繁殖率,使配种受胎率下降。母猪配种时机不对、发情鉴定有误,或者配种方法不当等都会影响母猪的分娩率。另外,当母猪所处的环境不佳,如高温、卫生条件较差、空气质量不佳等,都会影响母猪的繁殖力,使配种受胎率下降,进而影响到分娩率。

2、母猪妊娠失败的原因分析

母猪发生妊娠失败可发生在母猪受精之后的任何时候。在母猪成功受孕后进入妊娠期,在妊娠初期,一般在妊娠35天前发生的妊娠失败,多为死亡胚胎被母体吸收,而无法直观的看到妊娠失败,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母猪配种后发生剧烈运动,或者母猪发生热应激,患有疾病而引起的。因此,建议在母猪妊娠的3~28天要避免母猪进行剧烈的运动,或者进行转群。另外,当胚胎成功着床后,也会发生流产等而使妊娠失败,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当,如饲喂发生霉变、冰冻的饲料,饮用冰水,妊娠母猪发生冲撞或打斗而引起机械性流产,母猪营养不良,养殖环境不佳等均会导致母猪发生流产而使妊娠失败,使得分娩率低。

3、提高母猪分娩率的主要措施

针对引起母猪分娩率低的主要原因进行综合分析,需有针对性的提高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母猪的分娩率,从而提高母猪的产仔数,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活力,从而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对公猪要加强管理,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饲喂优质的全价饲料,尤其是在公猪的配种期间,由于形成精液需要的营养物质要较平常多,所以要提高日粮中的营养浓度,尤其是蛋白质的量,可在采精期间每天喂公猪吃2~3枚生鸡蛋,或者饮用牛奶来加强营养。合理的使用公猪,对于健康的种公猪,每周的使用次数要控制在3次左右,具体要根据种公猪的年龄来确定,即使在非配种期,也要每周采精2次,以保持种公猪旺盛的性欲和精液的质量。加强种公猪疾病的预防工作,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做好种公猪养殖环境的控制工作,尤其要注意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以降低高温对公猪精液品质的不利影响。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好后备母猪的选留工作,适时配种,科学配种。加强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实施早期断奶,保持母猪适宜的体况,提供适宜的营养,维持中等偏上水平的体况即可,不宜过肥或者过瘦,保证母猪正常的发情排卵,对于发情异常的母猪要进行催情,如无效则要及时的淘汰。做好母猪的免疫接种工作,严格按照本场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做好妊娠母猪的保胎工作,在妊娠早期要避免母猪剧烈运动,此时母猪不宜转群或者混群,以免发生胚胎早期死亡。在妊娠中后期则要避免母猪发生流产,饲喂优质饲料,不给母猪饮用冰水,最好对妊娠母猪进行单圈饲养,以防止发生机械性流产。为母猪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合理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因素分析
母猪生产的目的是生产数量多、个体重大、健康良好的仔猪。在母猪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母猪的分娩率直接影响仔猪的生产数量。提高母猪的分娩率,就能提高仔猪的生产数量。
一、分娩率的概念
在通常情况下母猪的分娩率可用以下方法计算:
分娩率(%)=分娩母猪数/配种母猪数×100
根据一个猪场平均分娩率的高低,我们可以了解该猪场繁殖猪群的效率。一个猪场可以接受的分娩率指标数值是多少呢?一般认为目标分娩率:全群85-90%,头胎母猪75-85%,经产母猪85-95%,新猪场75%。对于因死亡、疾病或跛行导致高淘汰率的猪群来说,可用“矫正分娩率”来矫正非主动淘汰数。
矫正分娩率=分娩母猪数/(配种母猪数-非繁殖原因淘汰母猪)×100
二、影响分娩率的因素
可造成低分娩率的各种因素。一般认为,低分娩率问题是因受胎失败或妊娠失败造成的。配种失败属于常规返情,妊娠失败是非常规返情。
(一)受胎失败受胎失败是由精子未能使排除的卵受精造成的。如图1所示,许多因素都可造成受胎失败。受胎失败可看成是配种后18-24天或39-45天时重新发情(常规返情)的母猪比例增高。18-24天返情与39-45天返情的比率约为5:1。这一比例高于5:1则表明发情鉴定做得非常好,大多数第一次返情都被检出。
(二)妊娠失败妊娠失败可发生在受精之后的任何时候(受精发生在首次配种后24小时的时候)。如果妊娠失败发生在妊娠35天之前,那么死亡的胚胎通常被机体吸收,因而妊娠失败可能看不到。受精卵形成的胚胎在最初12-14天内,是自由漂浮在子宫内的。到妊娠12-14天左右时,胚胎适当分开排列在整个子宫中,并且开始在子宫内表面附着。附着的过程要到受精后28天左右完成。因此,建议在妊娠3-28天之间不要对母猪进行混群或转群。
妊娠失败可看成是非常规返情增加。常规返情与非常规返情的比率应为5:1或更高。可将21天返情数加上42天返情数然后除以非常规返情数而算出这一比例。因此,每5次受胎失败,就有一次妊娠失败的情况。三、影响分娩率的主要因素分析及措施
(一)公猪因素
1、使用过度:公猪使用过度的直接后果是公猪的精液变稀,不成熟精子比例升高,精子密度降低。从而获能精子减少,降低受精能力,造成配种失败。因此公猪每周使用次数应在3-4次或更少一些,具体情况视公猪的月龄而定。
2、繁殖障碍:公猪繁殖障碍主要体现在公猪生殖器官异常发育。虽然在公猪选择时,隐睾、单睾已被淘汰,但是阴茎短小等因素往往不容易发现。从而造成配种时精液不能到达受精部位,造成母猪不能受胎。有些皮特兰公猪就很容易发生此类现象,从而造成母猪不能受胎。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通过检查精液发现并淘汰不能产生正常精液的公猪,对阴茎短小、精液质量正常的公猪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配种。
3、疾病:有很多疾病可危害公猪的精液质量和性欲。细小病毒病、乙脑病毒病、蓝耳病等均可严重影响公猪的精液质量。
4、温度:环境温度过高(30℃)会降低公猪的性欲和精液质量。夏天,高温对公猪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其直接后果是公猪精液中死精子的百分率提高,从而使受胎率降低,还会影响到窝产仔数。因此早晚凉爽时配种是较好的选择,一般在早晨6点前,晚4点以后进行比较合适。
5、营养:公猪营养不良会降低性欲、精子质量和射精量。精子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大致需要60天的时间,所以精液中精子的质量与60天时公猪的营养和此后的营养情况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准备60天以后使用的公猪,从现在起就必须加强饲养。
(二)母猪因素
1、疾病方面:有多种疾病会降低母猪的繁殖力和受胎率,如钩端螺旋体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以及尿生殖道感染(大肠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棒状杆菌感染)。因此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是提高分娩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2、哺乳期营养:哺乳期的重要任务是哺育仔猪,营养供应是非常重要的。这时的营养不仅会对仔猪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断奶后母猪的配种成功率。如果哺乳期营养不良,母猪过瘦,发情会出现异常,从而显著降低分娩率和下一胎的窝产仔数。
3、断奶后母猪营养:断奶后母猪能量供应要充足,其营养不平衡或不足会使母猪排卵数降低,从而降低受胎率,进一步影响到分娩率。
4、配种时和妊娠早期环境温度高(30℃)会降低分娩率。所以,气温超过30℃时,一定要给母猪增加降温措施。

5、配种管理:发情鉴定的效率、配种时间的确定以及配种质量,都会影响分娩率。每天早晚两次的发情检察,确定适当的发情时间,从而保证配种的质量。后备母猪配种日龄、配种体重、配种时的发情期都是必须关心的事情。一般来说,后备母猪配种日龄要在225
天以后进行,配种体重要超过110千克,在第三发情期进行配种。这三个条件应全部具备。因此,对后备猪来说,在进行发情检察是提高后备母猪分娩率的有力措施。据试验,后备母猪在165日龄以后就应进行发情观察记录,保证后备母猪在第三情期配种会有较高的分娩率。
6、断奶到发情的间隔天数:母猪断奶后1天和2天就发情,或者7天或更久以后发情,分娩率通常都较低。建议母猪断奶后1天和2天发情的错后一个发情期配种。对于在断奶后7天或更长时间之后才发情的母猪来说,也应考虑在下一个发情期对其进行配种。
7、胎次:一般来说,低胎次母猪的分娩率较低,胎次分布可影响猪群的分娩率(应有45%以上的母猪为第三胎至第五胎)。因此母猪群应保持合理的胎次分布。
8、基因型:遗传(纯种或杂种)和基因型可影响分娩率。并非各种基因型的分娩率都相同。
9、内分泌功能紊乱:有时候,母猪的激素分泌会出现原因不明的问题。
(三)管理
1、泌乳天数:泌乳天数少于12天,通常会显著降低其后的分娩率。泌乳天数为14-21天,则对分娩率的影响较轻,并且如果泌乳期采食量高于每天5.5千克则分娩率所受的影响会轻得多。
2、房舍:在管理良好的前提下,房舍(个体限位栏饲养或群养)对分娩率没有多大的影响,但限位栏会影响母猪的蹄肢,从而造成母猪淘汰率提高。
3、温度/光照:母猪在高温(30℃)和长光照(16小时光照)的情况下配种,分娩率会降低。
4、营养: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泌乳期的采食量。这一努力必须从提高妊娠后期的采食量开始,并且必须尽可能使母猪在刚一分娩后就立刻能充分采食(自由采食)。要提高泌乳期采食量,就必须严格控制母猪分娩时的背膘厚(分娩时P2背膘厚应大于20毫米),对食欲差的母猪应每天饲喂三次,对于食欲差的或者哺乳仔猪多的母猪应进行湿喂,应使产房气温保持低于20摄氏度,应充分供应优质饮水,日粮应平衡全价。在断奶前4天将4头或5头最大的仔猪先行断奶,对于任何体况差的母猪或哺乳仔猪多的母猪会有帮助。
5、配种质量:应该用一头结扎了输精管的成熟公猪每天两次进行发情检察。发情可开始于一天中的任何时间,但大约60%的发情开始于下午4时到早晨6时之间。对于这些母猪来说,在上午检察到它们发情的时候,它们的发情可能已经开始了有10个小时了。对上午检察到发情的母猪,则常规采用下午-上午配种方案;对于在下午检察到发情的母猪,则常规采用上午-上午配种方案。

奶牛繁殖率的影响因素 奶牛繁殖率的提高方法


奶牛的繁殖率受营养、气候、环境、遗传、疾病、饲养管理水平、人工输精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理想的繁殖率已成为奶牛养殖者获取经济效益的关键。当前,在奶牛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奶牛的单产水平提高的同时,奶牛繁殖率却因各种因素而有所下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奶牛繁殖率的影响因素和奶牛繁殖率的提高方法。

1、影响因素

营养因素。营养因素对奶牛的繁殖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奶牛的发情、配种、受胎、产犊以及犊牛的成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营养不足或者营养过剩都会引起奶牛出现繁殖障碍,从而使繁殖率下降。在奶牛产前及产后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如果蛋白质和能量的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就会导致奶牛在产后子宫复旧延迟,从而继发子宫炎等生殖系统疾病,还会造成卵巢的功能不全;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微量元素与奶牛的繁殖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缺乏或者不足会导致母牛长期不发情或者发情异常,即使可正常发情,配种受胎率也较低,受精卵着床困难,还易出现胚胎早期死亡。粗纤维含量不足会导致奶牛发生便秘,还会引起代谢疾病,造成奶牛在产后胎衣不下等产科疾病,影响繁殖率。

环境因素。适宜的饲养环境会提高奶牛的舒适度,从而使繁殖性能充分发挥。而奶牛长期的生活在饲养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会导致繁殖率下降。如果牛场的选址和设计不合理,运动场和牛舍的面积较小,通风排气、排水、排污、保暖等设施安装的不合理,会造成牛舍内的环境不良,牛舍内通风不到位而引起舍内空气质量较差,温度不适宜,光线不充足,湿度过大等,使奶牛环境不适宜,从而影响了奶牛的休息,使奶牛的体质下降,内分泌失调,进而使繁殖性能下降。牛舍内不注重日常的卫生清扫工作,导致卫生条件较差,易导致多种病原微生物滋生与繁殖,导致母牛出现排卵发情异常,配种受胎率降低,甚至会导致不孕。

饲养管理因素。在奶牛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对于初产奶牛来说如果不选择好适宜的初配年龄,会导致配种受胎低,还会影响到奶牛的产奶性能,初产奶牛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如果配种过早,性成熟与体成熟不同步,即使发情,配种受胎率也较低,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初配年龄,一般要求年龄到18月龄以上,体重达到成年奶牛的70%时,并且经过2个发情期后,即可参与配种,此时的配种受胎率较高。另外,如果饲养管理不当会使妊娠奶牛受到外力的冲击而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的现象。在配种时,奶牛的发情鉴定不及时,检查不适当,精液的品质较差,配种时输精操作不当会导致配种受胎率低。产后的护理不到位等会导致奶牛易患生殖系统疾病,从而使奶牛产后发情延迟,或者不发情,从而使奶牛的繁殖率下降。

2、提高措施

加强营养,提供合理的日粮。良好的营养是奶牛正常排卵、发情、配种、妊娠以及泌乳的物质基础。因此要加强奶牛的营养,提供合理的日粮,以满足奶牛繁殖和生产的需求。奶牛应坚持以饲喂青绿饲料为主,以饲喂精料作为补充,要保持长年营养的充足且均衡。避免出现营养水平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注意不可以为了追求高的产奶量而一味的增加精料的饲喂量,这样会影响到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会导致奶牛出现繁殖障碍,因此要根据实际生产中奶牛所处的不同生理阶段合理搭配日粮中的营养,在注意能量、蛋白质的营养外,还不可忽略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含量与平衡。只有均衡的营养才可保证奶牛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

提供适宜的环境。要合理的设计运动场与牛舍。因奶牛耐寒不耐热,所以要注意牛舍内的温度不可过高,否则易导致奶牛发生热应激,而导致繁殖力下降,在高温季节要加强奶牛防暑降温的工作,可以在牛舍外搭建遮阴棚,在运动场以及场区内外栽种上树木,以降低牛场小环境的温度,或者在舍内安装降温装置,如喷雾设备、风扇等。加强牛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保持舍内空气新鲜。保持牛舍内及运动场内的环境卫生,及时的清理粪污,保持牛舍内清洁、干燥,为奶牛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加强饲养管理。初产奶牛不宜配种过早,要选择适宜的配种年龄。控制好奶牛的产犊间隔,以一年一犊为最好,提高奶牛的利用率。做好奶牛的发情鉴定工作,在最佳的配种时机,采用正确的输精配种方式进行配种,以提高配种受胎率。奶牛分娩时要做好接产工作,消毒要彻底,防止发生感染,如发现难产要及时的助产。做好奶牛产后的护理工作,减少产科疾病的发生。奶牛要有适当的运动,不但可促进生长发育,增加体质,还可以保持较为旺盛的食欲,对产后繁殖机能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整牛群的结构,对于那些繁殖性能不佳,或者丧失繁殖力的母牛要及时的淘汰,以提高整个群体的繁殖率。

做好奶牛繁殖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当奶牛患繁殖系统疾病时其繁殖性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生产中要做好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强日常的观察与定期的检查工作,对于发情异常,或不发情的奶牛要重点检查,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的处理治疗。

一、影响奶牛繁殖率的主要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青年母牛及成母牛分娩前2-3个月的健康状况和适宜的体膘,产科疾患的病程及愈后程度,子宫复旧的时间与程度,产奶量和内分泌的平衡,产犊间隔及营养平衡。牛舍的舒适度、日照、温度、适度和环境卫生。卵细胞成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或公牛精液的质量及精液与受体的拮抗。
二、奶牛发情的观察与发情周期的把握
1.后备牛发育到一定阶段,由于卵巢中的卵泡的发育成熟,卵泡壁细胞分泌雌性激素并进入血液使母牛的行为和生理产生重大变化,称之为发情。奶牛出现初情期后,除妊娠分娩后28天内之外,正常母牛均会周期性的出现发情。从一次发情开始到下一次发情开始之间的时间,称之谓一个发情周期。荷斯坦奶牛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但每一个牧场会因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每个授精员都应掌握所管理牛群的发情周期天数和个体牛的发情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按计划实施牛群的繁殖。
2.发情症状及行为变化:敏感躁动,有人或其他牛靠近时,回首眸视寻找其他发情母牛,活动量增强,步行数大于常牛3-5倍以上,嗅闻其他母牛外阴,下巴依托他牛臀部并摩擦,压捏腰部下陷,尾根高抬,有的食欲减退和奶量下降,爬跨他牛或“静立”接受他牛爬跨,后者是重要的发情鉴定症状。
3.身体变化:外阴潮湿,阴道粘膜红润,阴户肿胀。外阴有透明,线状粘液流出,或粘于外阴周围,粘液有强的拉丝性。臀部,尾部有接受爬跨造成的伤痕活秃斑,有时有蒸腾症状,体表潮湿。60%左右的发情母牛可见阴道出血,这大约在发情后二天出现。这个症状可帮助确定漏配的发情牛,为跟踪下次发情日期或应用前列腺素提供可靠依据。对于发情,目视观察是无可替代的最实用的方法,对异常发情,产后50天内未见发情的牛只,应及时检查和采取措施,使其恢复正常发情,对产后40天左右的母牛实施生殖系统普查,尽早克服繁殖系统隐患,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并且依照上次发情记录,推算本次发情日期或使用电脑提示,对提高观察,发情效率和正使用率是有益的。
三、做到适时输精
整个发情期的症状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发情的持续期具有个体差异性。由于一天两至三次观察发情,因此很少观察发情的起始点。开始发情的时间多数只能依靠估测。开始发情后16-24小时可视为最佳配种期。通常牛在早晨发现发情时,应在下午输精,牛在下午发情时应在第二天早上输精。观察到静立,强拉似粘液症状,即予输精,是最佳的时间。通常掌握适时配种,输一次精即可。只有当触摸卵泡诊断延迟排卵时,才有需要进行第二次输精。
四、同期发情
1.同期发情技术是人为控制奶牛在某一时段发情的技术,应予以推广,可使繁殖计划更有效地实施,也可弥补漏配牛造成的时间损失,使之缩短发情周期,又可提高人工授精效率,对人工授精服务优化及扩大覆盖面有积极意义。
2.前列腺素(PG)目前被广泛应用,具有高效、快捷、方便的特点。起作用机理是能使卵巢黄体溶解退化,使卵巢活动进入新的卵泡发育成熟期,PG对平滑肌纤维有轻微的收缩作用。在奶牛发情前的第16-17天肌肉注射PG可使成熟黄体溶解退化,继而在2-5天出现卵泡成熟的发情症状,在注射的PG24小时后,可加注EB以增加发情症状的表现。
3.在发情周期的第1-5天,黄体尚未成熟或第18-21天,黄体处于退化期。在此两个时段内注射PG,将都体现不出溶解黄体作用而是徒劳的。采用两次注射法,即在第一次注射后的第11-13天内进行第二次注射,可使受注牛在第二次注射时都处在黄体期,从而在
二次注射后的2-5天内所有能正常发情的牛都进入发情状态,而可以实施人工授精。PG对持久黄体同样有效,而可治疗持久黄体型不孕症。对妊娠黄体也有溶解作用,因此切忌用于孕牛,除非是临床需要。

五、配种技术
1.直肠检查及子宫和卵巢(泡)态势及把握子宫颈输精是规范的配种技术,发情观察结合直肠检查触摸卵泡成熟状态是提高受胎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即将要排卵或刚刚排过卵时输精,使精子先于到达子宫体及输卵管内“获能”后与卵子结合会得到较高受胎率。如果是人为造成的卵泡破裂请不要输精,因为卵泡液已经流入腹腔是不会受孕的。
2.子宫炎症会妨碍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因此输精前及输精中应保持牛阴户周围清洁及输精器具的干燥与卫生。(输精腔外应用薄膜防护套)。子宫创伤出血对精子与受精卵存活不利,应尽量避免创伤。可应用对精子无害对生殖道粘膜无刺激的润滑剂。在输精器接近子宫颈外口时,正确的方法是用把握子宫颈的手向阴道方向推子宫颈,使之接近输精器前端,而不是用力将输精器推向子宫颈。要凭手指的感觉将输精器导入子宫颈。输精器前端在通过子宫颈时,不规则的排列皱褶时的手法是输精关键技术。可用改变输精器前进的方向,回抽或上下左右轻微摆动,滚动等操作技巧,使输精器前端通过子宫颈禁止以输精器的硬搓方法进入。
3.直肠把握宫颈的要领是轻柔触摸肛门,使肛门阔约肌松弛。手臂进入直肠时,应避免与努责的直肠蠕动相逆方向移动分次掏出粪便。避免空气进入直肠而引起直肠膨胀形成空腹。用手指插入子宫颈的侧面,伸入宫颈之下部,然后用食、中、拇指握抓住宫颈。输精器以35-45度角向上进入分开的阴门前庭断后,略向前下方进入阴道宫颈段。把握宫颈的整个手势柔和在输精器进入宫颈前,可将宫颈靠在骨盆边上,并轻轻压宫颈周围的阴道壁,使输精器只能进入子宫颈口,而不会误入阴道穹窿。精液的注入部位是子宫体与子宫角的结合部。先推注二分之一精液至目标部位,在确定注入部位无误后再注入剩余的二分之一精液。在技术熟练的条件下,可将精液注入排卵侧的子宫角大弯部。
六、精液的质量
精液的质量,除遗传质量外,其受胎率是人工授精关注的重要方面。采购精液时要选择有良好管理和符合国标的种公牛站。每次采购同一批号冻精,应抽样检查其活力、密度、顶体完整率、畸形率和微生物指标是否符合国标。
七、妊娠验胎
1.妊娠验胎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早期诊断出空怀牛可减少饲养成本。正确的诊断可确定妊娠期,计算预产期和安排干奶期。
2.验胎的方法有直肠检查和激素试验或B超检查几种途径。通常只用直肠检查,便能快捷,正确地作出判断。
3.在授精后60-90天和第180-210天进行两次验胎,第一次是为确诊有胎,第二次是确保有胎,准备干奶。两次验胎后均应作出正式记录上报。第一次验胎时间,在妊检技术过硬的前提下,可提前在授精后45-60天进行。
八、选种选配
1.应用良种公牛的冻精作人工授精,使之获得的优秀遗传素质,提高后裔的生产性能与经济效益,是奶牛技术中周期较长而回报率最高的手段。
2.不同系谱的亲本奶牛相互结合的后裔,有不同程度的效应与回报率,亦有出现负效应的,所以在选择同样优秀种公牛精液时,还必须注意其结合效应,即要注意选配,才能得好配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8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