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鳖和鳖卵的装运方法介绍


1.亲鳖的运输
亲鳖的运输箱规格要大些,为60厘米×60厘米×30厘米,箱内分两层,每层内有15厘米×15厘米的方格小室,高度15厘米。为了提高箱内湿度,各层底部铺上1厘米厚的海绵。在箱四周、盖以及方格格板上都要钻上孔径1.2厘米的多列通气孔,箱和箱之间有嵌槽,可以叠放在一起。
亲鳖装运多采用袋装法。事先给每1只亲鳖缝制一个比其个体大小稍大的布袋,用纱布或透气性好的布缝,装运时,先将运输箱底海绵浸湿,再将亲鳖单个装入布袋,在布袋底两角剪两个小孔通气,使亲鳖头和四肢缩入甲内,然后扎紧袋口,放入箱内小格,每格1只亲鳖。最后盖严箱盖,4~5只箱叠放为一组,扎牢装运,装袋时,要鳖头朝袋底,装入箱内时要平放,背朝天,腹朝地。
用袋装运,有人说麻烦,其实相对于以后得病治病来说,这种方法最简单。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集中装运造成受伤后再消毒,得病再治疗,既麻烦又造成治疗用药及死亡等损失,真是事半功倍,得不偿失。
2.鳖卵的运输
因为亲鳖数量较少,价格较贵,有孵化条件的地方到外地采购鳖卵自行孵化鳖苗,这在国内目前也较普遍。运鳖卵可用木箱或铁皮桶等。装卵时可用锯末和细沙作铺垫。方法是将细沙用2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水进行浸泡,捞起后再放入清水中冲洗干净,再按50%的细沙和50%细锯末的比例充分混后,先在箱底铺一层2~3厘米,然后装上一层鳖卵,再铺一层消毒后的浮萍或轧碎的水浮莲,再装一层鳖卵,一箱可装3~5层。装卵时,须把卵的动物极(卵内的白点)朝上,而且卵尽量不要靠在箱壁上,以免箱子互碰时损坏鳖卵。用锯末和细沙做垫料的好处是锯末质地轻且有弹性,有抗震作用,而且通气性好。但单用锯末太松,通气性大,易使鳖卵失水,所以掺入50%的细沙后就弥补了这一现象。一般用这种方法运鳖卵,成功率在90%以上,有的鳖卵即使在中途孵出也不会死亡。

相关知识

亲鳖成鳖幼鳖稚鳖的运输方法



1、运输前准备
亲鳖:严格检查外形是否完整,头颈活动是否自如,前三天停止喂食等。
成鳖:前三天停止喂食、体表淤泥冲干净。
幼鳖:停止喂动物性饵料三天,洗净体表淤泥,雌雄分开。
稚鳖:三天前停食,用1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2、运输时间
亲鳖:夏季早、晚、夜间运输好,白天气温高,冬眠不宜运。
成鳖:夏季早、晚运输;冬季白天运输。
幼鳖:夏季早、晚、夜间运输;冬季白天运输。冬季保温,夏季遮荫。
稚鳖:冬季忌运,夏季早、晚运。
3、运输工具
亲鳖:工具用高锰酸钾消毒,用麻袋、竹篓、水桶等工具。
成鳖:用袋子、柳筐等工具。
幼鳖:用运输木箱。
稚鳖:用竹篓和木桶。
4、运输管理
亲鳖:夏季用20℃左右凉水冲冼一次降温、运输时鳖体下多垫水草,增加弹性。
成鳖:和亲鳖管理方法相同。
幼鳖:运输时雌雄分开装运,密度不宜过大。
稚鳖:夏季运输时将稚鳖体泥用凉水洗净,每天冲冼一次。
5、运输消毒
亲鳖:用高锰酸钾消毒。
成鳖:和亲鳖相同。
幼鳖:运输后下池前用漂白粉消毒。
稚鳖:用1毫克/升高锰酸钾消毒。

幼鳖和鳖种养殖技术介绍



幼鳖是指体重10克左右的稚鳖养到150克左右的小鳖。鳖种是将体重150克左右的小鳖养到400克以下的大规格鳖种。这是养鳖生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它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成鳖养殖。快速养殖生产的幼鳖和鳖种养殖都于冬春低温季节在温室内进行,须掌握以下环节。
(1)放养密度当温室中稚体重长到10克以上,即进入幼鳖饲养阶段,此时的放养密度可参照表。
表冬季温室幼鳖放养密度
月份平均体重放养数量放养重量鳖池水深
(克)(只/平方米)(公斤/平方米)(厘米)
1010700.710—15
1122651.410—15
1235602.115—20
148552.615—20
275403.020—25
3100353.525—35
4150304535—45
5200255045—55
6250205055—70
(2)饲料投畏幼鳖和鳖种对各营养素的要求及投饲技术虽不如稚鳖严格,但随着个体的长大,摄食量不断增加,因此对饲料质量的选择及投饲技术的要求仍不能掉以轻心。
投饲技术仍坚持“四定”原则。幼鳖和鳖种应分别选用优质幼鳖及鳖种(或称中鳖)配合饲料,饲料投喂前的加工方法仍有两种,但软颗粒饲料的粒径可提高3.0—3.5毫米,长5毫米;团块状饲料加工时,可适当掺些青菜叶浆汁,以增加维生素量。日投饲总量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日投饲率恰相应降低。将它们的投饲率分为个体重11—50克、51—150克及150—250克三档计算,其日投饲率分别为3.0%—3.5、2.5%—3.0%、2.0%—2.5%,并根据其体重增长,至少每10天调整一次投饲量,每次投饲后要求在3—4小时内吃完。
(3)日常管理幼鳖和鳖种的日常管理工作与稚鳖管理相似,应抓住以下环节。
①控温、控湿水温控制在30℃,室温保持32—33℃。因鳖是靠肺呼吸的动物,故室内空气中湿度不宜过大,一般湿度保持65—75%。若湿度在90%以上,鳖摄食量减少,病害增多。
②控制水位、水质随着鳖个体的增长,鳖池水深也相应增加。温室养鳖重要的工作是控制水质,高蛋白的残饵和鳖粪便在30℃高温下及易变质腐败分解,引起底沙变黑,池水发臭,影响生长,目前采取的措施有:不断地充气,增加水中溶解氧,有利于加速有机质分解,改善水质;每天摄食后用虹吸管吸污或排污管排污;较大量的加水、换水。
③预防病害幼鳖及鳖种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有腐皮穿孔病、红底板病及雄性早熟、生殖器外伸等病害,其防治方法可参阅“鳖病防治”一节。

鳖卵孵化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鳖卵的孵化一般是将卵埋在含水量适当的沙中进行的,即可以维持温度和湿度的相对恒定,其孔隙又可进行必需的气体交换,保证胚胎发育的进行,因此,温度、湿度和沙质是影响鳖卵孵化的三个主要因素。以下介绍温度和湿度条件。
1.温度:是指孵化环境中的空气和直接接触鳖卵的沙子(即孵化沙床)的温度。根据不同温度孵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最高不超过36℃,最低不低于23℃,最适孵化温度为30~34℃。在最适温度下,胚胎发育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受精卵只需37~42天即可孵出稚鳖。在30℃左右时,孵化积温为36000℃左右,需40~50天可孵出稚鳖;当孵化温度低时,所需积温稍大于该值,低于22℃时,胚胎发育停止;温度高时,所需积温稍小于该值,孵化用沙子的温度如超过36℃,鳖卵几小时后即死亡;如果沙子的温度在25℃以下时,胚胎发育缓慢,孵化时间过长;室外孵化时,由于昼夜温差很大,需要60~70天才能孵出稚鳖,常导致较低的孵化率。因此,人工孵化时,控制温度在32℃±2℃,孵化时间45~50天是比较合理可行的。
从受精卵到稚鳖破壳,需36000~38000℃孵化积温,温度高时低于此值而温度低时则高于此值。因此,孵化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孵化温度,如孵化期间按每小时平均孵化温度为30℃,则孵化期为36000÷(30×24)=56天。在自然条件下要达到36000℃孵化积温,需50~70天。而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可大大缩短孵化期,从而增加当年稚鳖的饲养时间。
2.湿度:湿度是指孵化用沙含水量和空气的相对湿度两个方面。鳖卵抗低湿度的能力较强,抗高湿度的能力较弱。所以,接触卵的沙子(即孵化沙床)的含水量以8%~1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81%~84%。新产的鳖卵表面被覆一层薄膜,可防止卵内水分蒸发散失和细菌的侵入。当胚胎开始发育后,卵表薄膜逐渐消失,显露出卵壳上密集的小通气孔。通过这些小孔进行内外气体交换,以满足胚胎发育所需的氧气。这时如洒水过多,孵化沙床含水量高于25%,卵壳上的小通气孔即被淹没,妨碍卵内外气体交换,易引起胚胎窒息死亡。因此越接近孵化后期,越要注意严格控制洒水量,在允许的湿度范围内宁干勿湿。但如果孵化沙床的含水量低于3%,则因卵内水分蒸发而影响卵的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沙子的湿度。检查沙子的含水量以“捏之成团,落地散开”为适度,即把沙子握在手中能成团,松开手,沙团即散开;如沙子握在手中不能成团,说明湿度小,应洒水。空气的湿度对鳖卵孵化影响不大,主要是为了容易保持孵化用沙的湿度的稳定。
在生产中也可用湿麻袋片覆盖孵化箱,每天向麻袋片上洒少量水,保持麻袋片湿润即可。
由上可见,鳖卵孵化最佳条件是:温度30~34℃,环境相对湿度81%~84%。

稚鳖幼鳖成鳖亲鳖的质量鉴定标准


一、稚、幼鳖的质量标准
引进和鉴定幼、稚鳖的质量,首先要考虑其有无细菌性、病毒性传染病史,还要进行抽样检疫,看鳖个体是否含有细菌和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其次,选择时,要从外观上鉴定,看个体是否肥壮,外形完整,裙边宽阔而肥厚,体色为背甲茶褐色,腹甲棕黄色,且亮而有光泽,翻转时反应灵敏,用手将其撮堆后,能迅速散开,具有这些特征者是最佳苗种。反之,如果苗种个体消瘦,裙边萎缩,身有残疾,体有病灶,体色发黑而无光泽,皮肤多皱,有时腹甲有充血点或损伤,活动能力差,反应迟钝,这些都是劣质苗种的体征,不能引进。
另外,还要注意鳖种是否被注了水。注了水的稚、幼鳖往往四肢活动、伸缩迟钝,体表肿胀。若注水多时,用手挤压肿胀处,感觉压力较大,有水状涌动,像按在一个水囊上,并且可见体表有水渗出,这是尚未愈合的针孔出水。一般稚、幼鳖体内注水后3小时,活动能力明显下降。
二、成鳖的质量鉴定标准
成鳖一般多作为商品出售,不作为苗种引进。因此,质量上多以体型、体色、活动能力等作为鉴定标准。一般可分为四个等级标准:
1.特级品:腹甲带金属色并有光泽,体色金黄,色泽鲜明油润。四肢基部带黄铜色,裙边宽厚,肌肉丰满。
2.上等品:甲壳表面平滑并有光泽,花纹似梨的表面,背甲呈青绿色或茶褐色,人工养殖的呈淡黑色,体圆形,四肢基部周围带黄色,裙边宽厚带青绿色,脂肪呈奶油色。
3.中等品:裙边茶褐色,四肢基部带赤色,脂肪带白色或略带灰色。
4.下等品:裙边狭而薄,呈暗黑色,背甲皮肤薄而皱,比较消瘦且使背腹甲骨形显露,腹甲呈青白色或淡红色,体表有损伤、红斑,脂肪呈土黄色并发臭。
另外,除这些特征外,还要通过翻转、挑逗等看个体是否活动有力,反应灵敏,作为辅助鉴定条件。
三、亲鳖的质量鉴定标准
引进或选留亲鳖时,首先要选择自然环境下长成的鳖,其次选择池塘粗放养殖育成的鳖,最后才选工厂化养殖育成的鳖。因为中华鳖只有经过冬眠,其产卵质量和产卵率才有保证,而且性成熟年龄越长,其产卵效果越好。而工厂化养殖育成的鳖不但产卵质量差,而且退化较早。
再者要注意不要长期使用同一场育成的雌雄亲鳖,不让同一亲鳖生产的下一代、下几代相互交配,要重视远距离选种、配种和保存优良品种,避免近亲繁殖,具体做法是:在一个地域育成的鳖中选留雄鳖,在另一地域育成的鳖中选留雌鳖,亲鳖每3~5年淘汰更新1次。
另外,作为引进亲鳖还应进行检疫,禁止携带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进入养殖场。除此以外,亲鳖的质量鉴别还要从年龄、体型、体重与活动能力上考虑:一般地,较好的亲鳖,要求年龄在8~10龄(自然环境下育成),体重1.2千克以上;在体型上,雌的呈圆形,雄的呈椭圆形,其背甲平坦,背肋明显,背腹身体较厚,裙边宽厚;体色为青绿色,皮肤较厚而且光亮,爬行迅猛,反应灵活。

亲鳖冬眠管理与强化培育技术介绍



1.秋季强化培育
亲鳖在秋季育肥和加强饲养对提高繁殖力至关重要。亲鳖体质肥壮,体内积累充足的营养物质,性腺在越冬以前就能得到良好的发育,并为越冬以后的发育打好基础,在开春以后仍保持足够的营养,性腺就能成熟得早,而且成熟系数大。相反,如果秋季饲养不好,亲鳖瘦弱,性腺发育就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不仅在当年得不到应有的发育,并在开春后即便加强饲养,也可能推迟产卵期,减少怀卵量。同时,秋季育肥的另一个重要优点是可减少越冬后亲鳖的死亡,近年来,亲鳖在产卵后的9~10月份,往往有少量雄性的亲鳖死亡,而在越冬后的4~5月份,往往发生雌性亲鳖的大量死亡,死亡率在10%~30%之间,一个公认的原因是产卵亲鳖的大量能量消耗,体质瘦弱,产后营养未得到及时补充的缘故。因此,秋季育肥对于亲鳖非常重要。秋季育肥是在8~10月间,除调控好水质外,投喂较好和充足的饵料,并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总之,应抓紧秋后不多的摄食时间,强化培育,尽可能促进亲鳖的体质恢复和能量积累。
2.冬眠管理
亲鳖一般在水温15℃以下进入冬眠,此时可停止投喂,清除池边及池中的污物等,加满池水,调好水质;在越冬期间,每隔2个月左右可换水1/5的水量;同时注意防盗。
3.春季强化培育
开春后,亲鳖产卵之前应抓紧时间进行产前强化培育。亲鳖一般在20℃以上开始摄食,此时,可投喂少而精的饵料引食,使其及早开食,如以新鲜的猪肝、鱼、虾等拌入配合饵料,吸引亲鳖摄食;以后随水温的上升不断增加饵料的数量,并补充一些含维生素较多的饵料,如麦芽、莴苣叶或维生素E粉剂,促进性腺的发育;同时,消毒水体和调节水质,创造亲鳖的最佳生态环境。

鳖卵的胚胎发育



在孵化期间要随时注意鳖卵的变化,发现胚胎发育不良的,要随时拣出,以免影响正常卵的孵化。鳖卵自然孵化时(温度25℃)的胚胎发育过程如下:
1.新产卵壳色为鲜艳的淡黄色或略呈淡白色,一端有气室,对光照看,内部呈透明的红黄色。从鳖卵排出后6~12小时,鳖卵呈淡黄色半透明状态,以后开始出现白点(动物极),24小时左右白点扩大到直径0.5~1.0厘米的圆区;48小时白区扩大到卵壳的2/5;96小时白区扩大到卵的1/2~3/5,以后白区基本停止扩大。
2.10天左右壳面白色迅速扩大,淡黄色部分缩小,对光照看,见到卵内有血丝分布;未受精卵见不到血丝,应予拣出,不再孵化。
3.15天左右壳面白色部分继续扩大,对光照看,血丝分布面扩大,其余部分透明。
4.20天左右壳面白色超过一半,透明部分(植物极)色泽变深,对光照看,见到大量血丝、黑点和黑影,黑影为胚胎头部,直径约为1厘米,能移动,有时在植物极,有时在动物极和植物极的分界线间。
5.25天左右壳面白色面积达60%以上,对光照看,卵胚呈现一团黑影,比以前更为明显。
6.30天左右壳面白色达70%以上,植物极颜色更深、变红,对光照看,胚胎基本形成,并见有活动。
7.35天左右壳面白色继续扩大,植物极更缩小,直径仅有1厘米左右,颜色更深,呈深紫红色,对光照看,可见胚胎头部有明显伸缩活动。
8.40天左右壳面基本变白,壳底残留小块红黄色,色彩鲜艳,对光照看,可见上端为气室,中间为胚胎黑影,下部为卵黄。此时,稚鳖已全部形成,伏在卵黄上,胚胎腹部有一细管连接卵黄,卵黄呈红黄色,壳内色彩和壳外一致。
9.45天左右壳面全部变成粉白色或淡青色,植物极变黑,分界线模糊,表面卵黄即将吸收完毕。对光照看,壳内呈一团黑影,活动很明显。
10.50天左右鳖卵胚胎发育已完成,动、植物极分界线消失,整个鳖卵呈不透明的白色。温度、湿度适合即破壳而出。出壳时间多在傍晚和天亮前后。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0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