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鳖和鳖种养殖技术介绍


幼鳖是指体重10克左右的稚鳖养到150克左右的小鳖。鳖种是将体重150克左右的小鳖养到400克以下的大规格鳖种。这是养鳖生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它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成鳖养殖。快速养殖生产的幼鳖和鳖种养殖都于冬春低温季节在温室内进行,须掌握以下环节。
(1)放养密度当温室中稚体重长到10克以上,即进入幼鳖饲养阶段,此时的放养密度可参照表。
表冬季温室幼鳖放养密度
月份平均体重放养数量放养重量鳖池水深
(克)(只/平方米)(公斤/平方米)(厘米)
1010700.710—15
1122651.410—15
1235602.115—20
148552.615—20
275403.020—25
3100353.525—35
4150304535—45
5200255045—55
6250205055—70
(2)饲料投畏幼鳖和鳖种对各营养素的要求及投饲技术虽不如稚鳖严格,但随着个体的长大,摄食量不断增加,因此对饲料质量的选择及投饲技术的要求仍不能掉以轻心。
投饲技术仍坚持“四定”原则。幼鳖和鳖种应分别选用优质幼鳖及鳖种(或称中鳖)配合饲料,饲料投喂前的加工方法仍有两种,但软颗粒饲料的粒径可提高3.0—3.5毫米,长5毫米;团块状饲料加工时,可适当掺些青菜叶浆汁,以增加维生素量。日投饲总量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日投饲率恰相应降低。将它们的投饲率分为个体重11—50克、51—150克及150—250克三档计算,其日投饲率分别为3.0%—3.5、2.5%—3.0%、2.0%—2.5%,并根据其体重增长,至少每10天调整一次投饲量,每次投饲后要求在3—4小时内吃完。
(3)日常管理幼鳖和鳖种的日常管理工作与稚鳖管理相似,应抓住以下环节。
①控温、控湿水温控制在30℃,室温保持32—33℃。因鳖是靠肺呼吸的动物,故室内空气中湿度不宜过大,一般湿度保持65—75%。若湿度在90%以上,鳖摄食量减少,病害增多。
②控制水位、水质随着鳖个体的增长,鳖池水深也相应增加。温室养鳖重要的工作是控制水质,高蛋白的残饵和鳖粪便在30℃高温下及易变质腐败分解,引起底沙变黑,池水发臭,影响生长,目前采取的措施有:不断地充气,增加水中溶解氧,有利于加速有机质分解,改善水质;每天摄食后用虹吸管吸污或排污管排污;较大量的加水、换水。
③预防病害幼鳖及鳖种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有腐皮穿孔病、红底板病及雄性早熟、生殖器外伸等病害,其防治方法可参阅“鳖病防治”一节。

相关阅读

稚幼鳖的常温养殖技术介绍



在没有加温养殖条件的情况下,稚、幼鳖也可采用常温养殖。但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来提高稚、幼鳖的成活率。
1.降低稚、幼鳖的混养密度降低混养密度,可以加快稚、幼鳖的生长速度,使稚、幼鳖在越冬前长得尽可能大些。
2.加强水质调节和饵料投喂管好水质,为稚、幼鳖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投喂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数量充足的饵料,让稚、幼鳖体内多贮存一些营养物质,以满足越冬的需要,提高成活率。
3.做好越冬管理工作
(1)越冬池应选在避风向阳、安静的地方。越冬前先彻底清塘消毒,曝晒几天,并在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泥沙供鳖潜伏,注水深达1.5米以上。
(2)越冬时要增大混养密度,稚鳖以每平方米放养100~200只为宜,这样可提高越冬成活率。北方地区,最好在室内池中越冬。露天池需加盖塑料棚,使水温保持在4~6℃。
(3)越冬期间,每月应在较温暖的天气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5,以保持清新的水质。换水后池水过瘦,可在池边堆放少量有机肥,以增肥、增温。

稚鳖和幼鳖的越冬管理



鳖对环境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摄氏度-32摄氏度,温度降到16摄氏度以下时停止摄食,温度降到12摄氏度以下即进入冬眠状态。为保证稚、幼鳖安全越冬,必须抓好管理。
1、加强越冬前的饲养工作。
越冬前水温在16摄氏度以上时多投喂一些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如动物肝脏、鱼虾及螺蚌肉等,以促鳖长得膘肥体壮,体内积累贮存一定的能量,保证越冬期间体内物质的消耗而顺利过冬。
2、稚鳖的越冬。
稚鳖指当年孵化的小鳖,其个体较小,适应能力较差,不耐寒冷。因此,最好将稚鳖移入室内或搭建简易温棚越冬。先将池水排干后加泥沙30厘米-40厘米厚,注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方放入稚鳖150只-200只,当气温下降至12摄氏度时,稚鳖便钻入泥沙中冬眠,此时再将池水灌满。在稚鳖越冬期间要做好防冻工作,最好将室内温度保持在0摄氏度以上,防止池水结冰而冻伤稚鳖。但也应避免水温过高,若不是温水养殖越冬,水温越过12摄氏度时,鳖会停止冬眠,醒后活动,会消耗体力,降低越冬成活率。
3、幼鳖的越冬。
幼鳖指饲养了一年的未成年鳖,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所提高,一般可以在池内自然越冬。为了提高越冬成活率,也要采取科学的越冬方法。越冬池宜选择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且避风的地方,池中泥沙较少,面积以100-300平方米为宜。越冬前要选晴天将越冬池曝晒3-5天,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并在池边堆放适量有机肥,每100平米用25-40公斤,注水50-60厘米。当水温降至15摄氏度-18摄氏度时将幼鳖放入越冬池,每平方米100只左右。幼鳖入池后,要加强管理,水温在16摄氏度以上时,投喂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适口饲料,以保体膘,同时要注意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4、加强越冬管理。
稚、幼鳖越冬期间的管理,主要是控制水温和保持良好的水质,防止缺氧。因此,要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一般稚鳖池15-2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4至1/3;幼鳖池20-30天换水1次,每次20-30厘米。越冬期间也要坚持巡池,注意观察稚、幼鳖的活动和水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意外死亡。

山瑞鳖幼鳖、成鳖的饲养技术



一、科学投喂
幼鳖和成鳖对饲料的要求不如稚鳖严格,可喂鱼、虾、蚌、螺、禽畜类下脚料和蔬菜叶等,动植物饲料量按3:1搭配。也可喂全价配合饲料,其粗蛋白含量应在45%左右。在饵料的投喂上要坚持“四定原则”。6~10月份每日投喂两次,上午7:00和下午4:00各投喂一次。10月底后至翌年5月底前每日投喂一次。饵料要放在固定的饵料台上,这样便于观察山瑞鳖的摄食情况,掌握合理的饵料投放量,同时也便于残饵的消除及饵料台的消毒,以利病害的防治。全年饵料的投喂应掌握“两头轻,中间重”的原则,即春季和秋末投喂量少,夏季和秋初投喂量多(一般占全年投喂量的70%)。每天投喂量以投喂后1~2小时内吃完为宜。在水温25~30℃条件下,日投鲜动物性饵料可占鳖体重的10%左右,蛋白含量在45%以上的全价配合饲料占体重的3%~5%。幼鳖的日投喂量要稍大于成鳖。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及上次投喂后的剩饵情况灵活调整。天气恶劣、下雨、闷热或气温过高、过低时,可不喂或少喂。投喂的饵料必须新鲜、适口,确保质量,不要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以免发生疾病。
二、水质管理
山瑞鳖主要用肺呼吸,但因其生活于水中,水质的好坏对其生长影响很大。因此,要保持水质的良好。较理想的养殖水质为绿色,池水中绿藻类、蓝藻类的繁殖可补充水中溶氧,促进有机物分解,使透明度降低,减少山瑞鳖的相互撕咬。
为了保持水质清新,每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每半个月至一个月可每亩施用12~20公斤生石灰一次。饲养池水春季稍浅,50~80厘米即可,以便水温升高,促使山瑞鳖开食。以后随水温上升和山瑞鳖的成长逐渐加深水位,至1.2~1.5米水深后以经常换水的方式改善水质。在放养期间,水质清瘦的池塘可通过施用无机肥来培育藻类,而对过肥的池塘,除换水外,还可放养鲢、鳙鱼调节藻类密度以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夏季高温时,可在池塘上方搭建遮阳棚,其面积约占塘面的10%左右。

中华鳖的亲鳖选择和培育技术介绍



中华鳖育种首先要选好亲鳖。从外表看,鳖雌、雄个体的体形、颜色差异不大,一般同龄雄鳖略长于雌鳖,雄鳖尾柄露出裙边外。一般4龄时性腺可以发育成熟。
选择亲鳖雌雄比例为3:1或4:1。亲鳖应注意选择鳖体健康、体壮无伤的。要求雌性体重在1千克或以上,雄性为1.5千克或以上。能用野生的最好。识别鳖的健康状况可以将鳖腹部朝上,背部朝下放置,数秒钟内立即翻正,视为体质健壮,否则体质软弱,或者用手拉鳖的后腿,有力回缩的视为体质健壮,否则视为体质软弱。
在放亲鳖之前,必须先对亲鳖池进行检查,保证围墙没有破损,产卵场的细沙松软。用生石灰对亲鳖池全池彻底消毒,放养量一般为1亩放300~400只。最适宜水温为15~17℃之间。为了使鳖的产卵期提前,可采用使水增温的各种方法提高水温。
使鳖的产卵期提前,还要进行强化培育和加强管理,采用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以利于鳖的性腺很快地发育,同时注意水质的管理,增强亲鳖的体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鳖的产卵率。

中华鳖成鳖养殖技术介绍



成鳖养殖阶段场地选择一般应建在城郊,肉类加工厂附近最为适宜。要求有固定水源、环境安静、保水性良好的黏土或黏壤土地区。
由于中华鳖的养殖必须按规格分池饲养,所以养殖场必须有大小不等的各类池塘。成鳖养殖池塘以1~10亩的土池为宜,因为普通的壤土底质池塘,便于成鳖潜伏休息和越冬,池深达到1.5~2米,经过幼鳖阶段饲养的鳖,转入食用成鳖饲养,要求规格整齐,生长期基本相同,体重相差悬殊的幼鳖,不得同池进行食用鳖的饲养。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3只为宜。
由于鳖类对声音很敏感,环境安静有利于摄食和生长。除了清塘消毒、培养水质和移植凤眼莲等工作外,池四周要留有一定面积的休息场,供鳖晒背和进食,还要在塘中心设置供成鳖生活中活动的平台,并对防逃墙内的塘坡进行除草平整,以防划伤鳖体引起感染。池堤可以是土堤,也可以是水泥结构,要有完备的灌排水系统。鳖善于攀援,养殖池四周要建筑牢固的防逃墙。一般在池的四周砌高50厘米的墙即可防逃,防逃墙上部要出平檐以达到更好的防逃效果。
养殖池的排水口和进水口也应注意装好防逃设施,在排水口上可在排水时加上防逃网。
若是亲鱼池,还要靠水边的岸上建产卵场。产卵场可以是沙坪或产卵房,都要铺好细沙供产卵用,适宜厚度为30~35厘米。产卵场的渗水和排水性能要好,达到雨天不积水,附近要成排种植高架植物用作遮阳设施,如葡萄、向日葵、蓖麻等。产卵场的位置设计要使亲鳖可方便的爬入产卵场产卵,可以在产卵场上方设置瓜藤植物棚架,以防止阳光直射和沙盘水分过快蒸发。
因为凤跟莲在养殖过程中不断生长扩大覆盖面,要适度控制凤眼莲的数量和面积,以不超过总水面的1/3为好,避免影响成鳖摄食。
同一池中鳖规格要求基本一致,免得大鳖攻击小鳖。放养的原则是水体环境条件好时多放,水体环境一般时少放,面积大的池塘同等单位面积放养的相对数量少,面积小的池塘同等单位面积放养的相对数量多。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因地制宜解决饲料。除了商品鳖、鳗鱼饲料外,为了在大规模养殖时降低成本,螺、蚌,粉碎的鱼、虾和新鲜的动物下脚料,蛋白含量高的饼粕类食物和蔬菜瓜果等都可以合理搭配投喂。
也可自配人工配合饲料。可用配方为:鱼粉等动物蛋白30%,豆类30%,次粉25%,α淀粉8%,面粉5%,另加植物油1%、骨粉1%,多种维生素0.1%。春季保持50~80厘米浅水层,有利于水温上升,使成鳖早开食促进生长,夏季可提高水位,加到1.5~2米,可以降温防暑。秋、冬季也要保持高水位,因为成鳖越冬一般可在室外进行。入秋后,水温降低很快,成鳖会自行钻入土中冬眠。高水位可以减缓水温下降的速度和利于越冬时保温。
成鳖越冬前为提高水温,池塘可施一些有机肥,越冬池水位要尽量高些,保持足够水体溶氧。为了使体内积累脂肪,顺利越冬,要强化培养一个阶段,多喂新鲜动物内脏等高蛋白的饲料。中华鳖适合在30℃左右的水体中生长,可以利用地热水或其他热水快速养殖鳖,打破冬眠,缩短养殖周期,加速成鳖商品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黄沙鳖养殖技术之幼鳖捕捞及运输



(1)捕捞时间
在南方,黄沙鳖幼鳖的捕捞时间最好在惊蛰(3月份)后水温达15~18℃时。因为惊蛰过后,幼鳖刚从冬眠中苏醒,虽然鳖的身体正处于疲软期,其代谢功能仍很低,但此时捕捞、运输,幼鳖很少发生相互咬伤的现象,体能消耗小。转入新环境后,随着气温的逐渐转暖、水温逐渐提高、幼鳖对新环境的逐渐适应,可提高成活率和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此外,入冬前(11月份)水温在18~20℃时捕捞、运输,也是最佳时期之一。此时幼鳖到达新环境后,温度逐渐下降,经过约半个月的适应才进入冬眠期,同样可以提高幼鳖的成活率。
(2)捕捞方法
①干池捉鳖:起捕前一天停饵,清除池内悬浮植物和幼鳖隐藏的场所,然后排干池水,让幼鳖钻入泥沙中。捕捞者排成横队,慢慢掀开泥沙捉鳖。一时捉不干净的,待泥面或沙面干水后,根据鳖的爪印和呼吸留下的孔眼,跟踪掘捉2~3次即可基本捕完。
②提网捉鳖:在幼鳖池中放入泥沙之前,预先放入一张密网垫底,然后在网上铺一层厚5厘米左右的泥沙,再进水放养鳖。当鳖长成幼鳖规格后起捕。起捕时,多人同时提起密网四角和中间网片,同时冲水,让泥沙漏掉,鳖全留在网内,然后迅速移入盛有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的水池中,连网一起消毒15~20分钟。
(3)捕捞注意事项
①动作轻快,不伤鳖皮。稚鳖、幼鳖的皮肤都很嫩,在掀沙捉鳖、清水冲洗、药物消毒和放鳖下池时,都要求动作轻快,使用的工具要光滑无毛刺,做到不伤鳖体。
②大小分开。幼鳖捕捞后,要大小分开装运,按大小分开饲养,以免大欺小、强欺弱,造成伤残和感染疾病。
③及时消毒。捕后准备起运或分池饲养的幼鳖要立即放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然后把幼鳖放入盛有浮萍或水葫芦的水池中暂养,鳖很快钻进浮萍或水葫芦中,这样可避免发生互相厮咬。分池饲养前,再将鳖消毒1次,然后计数入池。
(4)幼鳖的运输方法
①干运法:运输时不带水,直接把幼鳖放入通风透气、盛有柔软而保水的填充物的容器中运输。
运输工具:特制的薄型长方体木箱,箱体规格长×宽×高为45厘米×60厘米×20厘米,箱的四周及箱盖设有通气孔。常见的有孔薄型塑料盒、有孔塑料运输箱、藤箩、竹箩等,都可作为运输幼鳖的工具。运输箱内的填充物可用浮萍、水葫芦、水浮莲、切断的水花生及其他不易腐烂的水草。
运输程序:首先将幼鳖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然后放入用4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透了的装有浮萍的容器中,视重量和厚度将数箱捆成捆,要捆结实,以防途中破散、逃鳖。在运输途中,要常淋新鲜水,保持湿润和降温。鳖运到目的地后,如果运输箱内的温度高于池水温度,不能立即将鳖放入池中,而是先让鳖有一个慢慢适应池水温度的过程。可用池水喷洒鳖几次,或连同容器一起放入池中缓缓降温,待鳖适应后,再将其缓缓放入池中,以免鳖突然受温差应激而生病,甚至导致死亡。
②湿运法:即带水运输,是在运输容器内装清洁无毒的水,放入稚鳖、幼鳖运输。这种容器要保持口面通风透气,可用帆布桶、木桶、塑料桶、鱼箩等装运。容器内壁要求光滑、无毛刺,不致损伤鳖体。鳖体经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0分钟后放入盛好水的容器中,水面适当放些水草如水浮莲或水葫芦。这样做的好处是:水草在水中随车运行的晃动可增氧,还可以减少容器中的水溅出;水草有吸热降温作用,可使运输容器的水面温度降低,利于长途运输;水草覆盖于容器表面,可以给鳖营造安宁的环境。
运输密度可随鳖的大小不同而灵活掌握。

黄沙鳖养殖之稚幼鳖的培育技术



黄沙鳖是中华鳖的地方品系,原产于广西西江水系,江河及其支流亦有分布。目前在广东、广西等地有大量的人工养殖,本文介绍了该鳖的稚幼鳖培育技术。
1、稚鳖暂养
刚出壳稚鳖体质较弱,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选用塑料大盆进行室内暂养。用经曝气消毒后的清洁水,蓄水深5~10厘米,暂养密度80只/平方米。稚鳖暂养前,先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泡10分钟,促进肚脐愈合,增强抗病能力。经2~3天暂养,卵黄完全吸收后,投喂熟鸡蛋黄作为开口饲料,日投喂鳖体重的5%~7%,暂养1周后,逐步转入投喂小杂鱼虾肉糜。
2、二级育养
稚鳖经2~3周暂养,活动能力增强,放入稚鳖池培育。刚入池稚鳖游泳能力相对较弱,水深控制在15~20厘米,放养密度40只/平方米,饲料投喂蝇蛆、蚯蚓、小杂鱼虾、禽类肝脏等,日投喂2次,投喂鳖体重的7%~10%。定期10天泼洒20~30毫克/升生石灰,调节水质,增加水中钙含量,杀灭池水有害生物,预防鳖病。随着稚鳖体重的增长,游泳能力增强,逐步将池水加深至40~50厘米。稚鳖池设立晒背台,池面向阳一方斜放小杉木板,供鳖晒背及供饵,鳖池水面固定框养水葫芦,约占池面1/4~1/5,净化水质,提供稚鳖休息躲藏场所,池底铺垫1毫米粒径细河沙8~10厘米。
3、三级育养
稚鳖经100天培育后个体重可达40~60克,这时进入幼鳖培育,进行第2次分池。将大小不同规格的幼鳖分池培育,避免弱肉强食。放养密度20只/平方米,此时已近10月,水温仅25~28℃,为了防止水温骤降,将池水加深至80厘米。10月中旬后,水温低于25℃,鳖池加盖双层塑料薄膜保温。实践证明,采取保温措施比不保温多20~30天摄食生长时间,11月底才进行休眠。
翌年清明前后,幼鳖开始苏醒活动,为促进池水快速升温,将池水降至50~60厘米,同时泼洒20~30毫克/升生石灰预防鳖病,调节水质。幼鳖开始摄食后,及时投喂蚯蚓、小杂鱼虾,加速因长期休眠体质瘦弱的恢复。育养至清明前后,气温、水温趋于平稳,昼夜温差较小,将幼鳖出池转入大塘进行成鳖饲养。

亲鳖成鳖幼鳖稚鳖的运输方法



1、运输前准备
亲鳖:严格检查外形是否完整,头颈活动是否自如,前三天停止喂食等。
成鳖:前三天停止喂食、体表淤泥冲干净。
幼鳖:停止喂动物性饵料三天,洗净体表淤泥,雌雄分开。
稚鳖:三天前停食,用1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2、运输时间
亲鳖:夏季早、晚、夜间运输好,白天气温高,冬眠不宜运。
成鳖:夏季早、晚运输;冬季白天运输。
幼鳖:夏季早、晚、夜间运输;冬季白天运输。冬季保温,夏季遮荫。
稚鳖:冬季忌运,夏季早、晚运。
3、运输工具
亲鳖:工具用高锰酸钾消毒,用麻袋、竹篓、水桶等工具。
成鳖:用袋子、柳筐等工具。
幼鳖:用运输木箱。
稚鳖:用竹篓和木桶。
4、运输管理
亲鳖:夏季用20℃左右凉水冲冼一次降温、运输时鳖体下多垫水草,增加弹性。
成鳖:和亲鳖管理方法相同。
幼鳖:运输时雌雄分开装运,密度不宜过大。
稚鳖:夏季运输时将稚鳖体泥用凉水洗净,每天冲冼一次。
5、运输消毒
亲鳖:用高锰酸钾消毒。
成鳖:和亲鳖相同。
幼鳖:运输后下池前用漂白粉消毒。
稚鳖:用1毫克/升高锰酸钾消毒。

山瑞鳖养殖技术之幼鳖饲养



①饲养池规格
面积可根据幼鳖多少而定,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均可。大池的池边陆地宜栽种类似香蕉的阔叶植物,用1/3的水面养殖水葫芦等漂浮植物,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供山瑞鳖晒太阳和休息。池水深20~50厘米,池底为缓斜坡。

②放养密度
每平方米放养5~10只。

③饵料种类
以蝇蛆、蚯蚓、螺肉、鱼、虾、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饵料为主,辅以维生素、玉米、土豆、红薯、南瓜、青菜汁等植物性饵料,还可喂中华鳖配合饲料,按稚鳖料、幼鳖料和成鳖料系列进行驯喂。

④饵料投喂方法
动物性饵料要新鲜,洗净后切碎,要适合鳖口形,切勿喂腐烂变质的食物。植物性饵料洗净后选取质优者煮熟,搅烂后与动物性饵料拌均匀,然后用小型饵料机制成条状饵料投喂。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配合后,总蛋白质含量应为50%以上。日投喂量为山瑞鳖体重的8%~10%,日喂2~3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63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