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萍、螺、鱼、鳖共生系统对稻田工程的要求


稻田综合种养殖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在保证稻谷丰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产出商品鳖。因此,共生稻田的养殖工程必须尽量能满足鳖的生态条件。
(1)稻田的选择:鳖虽是水陆两栖,但基本上生活在水中,因此需要有充沛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环境。水源最好是河流、水库、湖泊等水域的地面水。地面水水温较高,溶氧充足。在矿区或被有毒工业为水、农药等污染的水,不能用作水源。
养鳖稻田的底质以壤土为好。沙质土保水性差,粘土虽能保水,但通气性差,有机物分解迟缓,水质容易变坏。壤土保水性和通气性都较好,是进行稻田养鳖的理想底质。养鳖稻田应选择在地面开阔、地势平坦、避风向阳、安静的地方,要能排灌自如,易干易涝的地方,不利于稻田养鳖。
(2)稻田养鳖基础设施:养鳖稻田的设施除了应用稻田养鱼的一般设施外,特别要加强的是防逃设施,因鳖善攀缘,易逃逸。因此养鳖稻田要建造良好的防逃设施。防逃墙的高低,按稻田中养鳖个体的大小而分,一般30—60厘米不等。
防逃墙的顶部一定要出檐,出檐的宽度以向池内伸出10—15厘米为宜。防逃墙要建在四周的田埂上。必须深入田埂20厘米以上,材料有砖墙、水泥板、塑料板或玻璃钢瓦等,进排水口的防逃栅要坚固。也可在进出水管上套上防逃筒,防逃筒用钢管焊成,根据鳖的大小钻上若干个排水孔,使用时套在排水口或进水口管道上即可。
稻田养殖工程采用田凼式、宽沟式、回形沟式都可以,但以田凼式管理最为方便。另外,根据鳖的生理需要,应在田凼上搭设晒台,供甲鱼爬出水面晒背之用。晒台可设置在田凼的中央水面,也可靠近凼边,用竹木搭成拱形,铺上木板或竹帘,晒台周边没入水面以下30厘米,以便甲鱼能上晒台,晒台面积可占田凼面积的1/5左右。也可在田凼的北边,用水泥预制板做成与水面成30度角的斜坡,当作晒台,效果也很好。
在田凼的南边水面以上搭设饲料台,台宽0.5米,长2米,饲料台3/5没入水中,饲料投在露出水面的饲料槽中。饲料台的数量可依鳖的数量来确定,一般每50只幼甲鱼,设一个饲料台。也可利用晒台充当饲料台,在晒台水面以上,设置饲料槽即可。

相关知识

蚯蚓对环境的要求


1、温度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温度为20-27℃左右,也是蚓茧卵的最适温度,32℃以上时停比生长,40℃以上死亡。因此蚯蚓养殖:夏秋季要搭遮荫棚降温(桑园有天然的遮荫条件,但桑树在夏伐后到发芽生长密闭前仍需临时用遮荫物遮盖),冬季要棚室加火升温(可利用蚕室己有的设备)或桑园覆麦草保温升温,以利蚯蚓的正常生长繁殖。

2、湿度

蚯蚓是利用皮肤来呼吸的,所以蚯蚓身体必须保持湿润,蚯蚓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5%以上,防比水分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因而饲料的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为宜。

3、酸碱度(pH值)

蚯蚓生长在pH值6-8的范围内较好,且产叫茧最多。

4、通气

蚓是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不仅产叫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

5、食物

投喂食物不足或质量不高会使蛆叫间争食,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加,部分蚯蚓逃逸或生长缓慢。

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饲养管理


稻鸭共生生产技术就是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放入稻田,营造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刺激生长,稻田为鸭子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两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或不使用有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1.稻鸭共生中鸭子的生态效果

控制田间杂草 稻田杂草种类繁多,其中危害严重的有20多种。杂草通常比稻株发芽快,吸水和吸收营养较早,群体形成早, 以不同方式干扰水稻生长。鸭子与水稻的共作时间在 60~70天,在此期间约75% ~80%的杂草群体出苗,对水稻危害大。但在鸭子的控制下无法长大。鸭子首先是嘴脚并用采食,铲除不断孳生的杂草、块茎及种子:其次是鸭子的反复践踏活动将杂草及种子踩入泥土,破坏杂草根系,使杂草难以正常生长;第三是鸭子的持续活动搅浑了田水,透光性降低阻碍了杂草的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长。实践证明,鸭子对稻田杂草的控草效果达到90%以上, 比常规稻作提高40%以上。

防除水稻病虫 鸭子喜欢吃昆虫和水生小动物,能消灭稻飞虱、稻叶蝉、稻象甲、福寿螺等。据调查,一只400~450克的雏鸭,1小时可采食 86~99头害虫,种类达14种以上;此外,鸭胃解剖表明,一只鸭捕食到的昆虫有417~1033头,鸭子的这种出色捕食能力是其他天敌难以企及的。由于鸭子的不间断活动,除虫灭草,吃掉水稻部分黄叶,破坏了稻瘟、白叶枯、纹枯等病菌的生长环境,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寄主,提高了植株的抗病性,较好地控制了灰飞虱、黑尾叶蝉、纹枯病的发生。

提高稻田肥力 鸭子的排泄物几乎全部排放到了稻田,而且其排泄物是养分丰富的有机肥。据测定,1只鸭子在稻田排泄的粪便约1 0千克(相当于N49克、P2O572克、K2032克),能有效补充水稻生长期间对养分的需求。湖北农学院研究表明,稻田放鸭后能大幅度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比常规稻区增;~D88.18% ~124.63%。因此,稻鸭共作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的用量,不仅减少了物质投入和节约了成本,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环境,有利于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生态效果显著。

2. 稻鸭共生中鸭的选择标准

在稻鸭共生技术中,鸭是关键,其品种的选择和生产管理尤其重要。如鸭的体型过大,会吃秧或压倒、压死秧苗,且体型大的肉鸭不善于运动,不适合在该技术中应用。如肉用型的北京鸭、樱桃谷鸭不容易适应稻田放养环境, 且生长速度降低。因此, 稻鸭共生对鸭子要求是中小体型、抗逆性好、生活力强、繁殖力强、善活动、喜食野生植物,同时能生产出高品质的鸭肉。樱桃谷鸭和当地鸭杂交后的杂交鸭、兼用型鸭和蛋用鸭可直接应用于稻鸭共生。考虑到农民养鸭的经济利益,结合该项技术要求,也可选用体形稍大点的杂交肉用鸭。同时,我们也可利用我国丰富的鸭品种资源,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更适合稻鸭共生要求的鸭品种。

3.苗鸭的饲养管理

稻鸭共生技术,要求苗鸭7~10天后要放入稻田,日夜生活在没有保温条件的大自然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抗逆体质就无法生存,也就无法取得稻鸭共生的成功。因此,稻鸭共生的成功与否,除了苗鸭的质量外,关键看育雏和驯水。

苗鸭的育雏刚出壳的雏鸭由于体温调节机能差,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比较弱,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雏鸭的疾病和死亡。长江中下游6 月份栽秧时的气温通常在20℃ 左右。因此必须给雏鸭进行人工保温。雏鸭出壳后1~3日龄的温度应稳定在26~ 28℃ 。然后根据雏鸭的生长情况每日降低1~2℃ 。要尽早让雏鸭进行试水开食 。 试水 时可让雏鸭自由饮水,或是在幼鸭身上喷洒些水,促使其相互啄食身上的水珠。饮水应配制成1%的盐酸环丙沙星溶液,连用 3天。开食应在雏鸭出壳24/J',时内进行,开食时用的是米饭,必须先用淘米水洗散,直到不烫手不粘手时即可喂鸭,有条件的每百只鸭加拌2~3只熟蛋以满足营养。尽量让小鸭学会吃食。饲喂次数:1~7 天,每天喂6次;7~21天,每天5次; 21~28天, 可再减少饲喂次数。饲喂原则应遵循由精到粗,由熟到生,由软到硬,由少到多,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少餐多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保证育雏阶段的营养需求,要有符合雏鸭生长发育所需的高质量的全价配合料。实际中可参照普通麻鸭的营养标准。另外,要对雏鸭进行免疫接种。出壳后的雏鸭要马上接种小鸭病毒型肝炎疫苗,等稍微长大后,接种禽霍乱疫苗。对有鸭瘟发生的地区,还要接种鸭瘟活疫苗。

苗鸭的驯水 未经驯水的雏鸭直接放入稻田,死亡率高。稻鸭共生要求雏鸭约10日龄即要放入水稻田的自然环境中,这就要求雏鸭有较好的适应水的能力。因此, 当雏鸭在 4~5日龄时即要驯l水,但此时的雏鸭尾脂腺的分泌能力尚未健全,身上绒毛容易被水浸湿而下沉,体质较弱者还会被溺死。雏鸭下水后羽毛如果不迅速干燥,还会造成体温急剧下降,衰竭而死或受凉导致感冒、下痢等疾病。驯水一般在晴天进行较好,大批育雏最好在水深1 5~20厘米的水泥池里进行,在鸭子上下池的一面要做成30度左右的斜面, 以便鸭子上下水。第1次驯水最好在10:00左右将雏鸭赶下水,30分钟左右将鸭子全部赶上岸,让其在太阳光下梳理羽毛并休息。1 5:00左右可进行第2次驯l水,以后驯水时间可适当延长,直到鸭子能在水中活动自如、出水毛干。对一些体质较差、羽毛长时间不干的雏鸭,要及时烘干羽毛,可减少死亡率。

4.鸭在稻田中的饲养管理

放入稻田前的准备工作 (1)采食驯练。稻田里的杂草、害虫和水生动物,都是鸭子的天然饲料,在雏鸭放入稻田以前,必须对其有意识地进行稻田采食驯I练。首先尽量少给鸭喂食,让其产生强烈的采食欲,使它能适应各种各样的饲料,并敢于自主地采食各种新的饲料品种。经过采食驯l练过的鸭子,能很快地适应环境,放入稻田后能够马上采食各种野生饲料。(2)放鸭时间计算。在鸭放入稻田之前,水稻育秧和鸭孵化育雏是分别进行的,其开始的时间也大约相同。通常,水稻旱育秧时间在30天左右,鸭的孵化时间在28天。水稻栽秧后5~7天成活,方可放鸭。而雏鸭孵化后,经驯水7~10天方可放入稻田。之后有60~70天的稻鸭共生时间,直到水稻抽穗后鸭子从稻田里收上来,稻鸭才重新分开。(3)信号调教。一群鸭子,少则几百只,多则数千只,一旦放入稻田里,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指挥信号的调教,则很难控制。因此,要用固定的信号和动作来对雏鸭进行驯l练,使鸭群建立起听指挥的条件反射。放牧驯J练要从雏期开始,一定要用固定的口令或音乐驯练,这种口令因地因人而异,只要能达到雏鸭的条件反射即可。(4)放鸭数量控制。放鸭数量与鸭子的大小、田间饵料多少和共生效果大小等有关。日本稻鸭共生一般是放 1 80~300只/公顷。我国长江中下游应以225~270只/公顷为宜。稻鸭共生初期,一群鸭以1200~1500只/公顷,面积0.27~0.33公顷为宜。在放鸭前应将整块大田设置初放区,让鸭子头2天在初放区活动,便于鸭子适应和管理。

放入稻田后的饲养管理 育雏约1 0 日龄后的雏鸭就由舍内养殖转向稻田养殖,让鸭一直生活在稻田中。因为没有经过锻炼,刚放入稻田中的鸭子防御敌害的能力和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还比较差,必须要人为地加以防御措施。要在稻田周围设电栏网,以防御天敌,保护鸭子。同时在每块田的田头,搭一简易鸭棚,为鸭挡风遮雨和供其喂食之用。在棚内放置1个约10瓦的灯泡,天黑后,打开灯。鸭子移入稻田后,2天内应该在田头的简易棚内进行人工饲养,以后慢慢地逐步向田间放养过渡,20天内应饲喂全价日粮,15天内在人工饲喂的基础上,让鸭子在田问进行自由采食,这样可以提高鸭子的体质,以后可改为1日 2次或1日1次。25日龄后可饲喂一些秕稻、糠麸类饲料。饲喂次数可改为隔日1次或隔2日1次。在饲料更换时,要逐步进行,以防应激。同时鸭必须有专人管理、调教,根据鸭群的生长情况来决定补料的多少。鸭子放入大田后,要经常巡田观察,每隔4~5天下田检查1次,既要观察水稻长势、杂草和病虫害情况,更要注意鸭子是否有生病和死亡现象,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当水稻抽穗灌浆时,为了防止鸭子吸食谷粒,要适时地将鸭子从田间收回。由于鸭子入稻田后,为了加大鸭在田问的活动量,大量减少鸭的辅助饲料,致使鸭子落膘,比较瘦弱。因此,收回后要在室内进行短期快速育肥,7~10天后即可上市。

河蟹生长对水温的要求



河蟹是变温动物,本身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河蟹体温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它通常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环境温度。水温变化会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和变态。在适温幅度内,温高时,河蟹摄食旺盛,生长和变态速度快。如水温在21度上下时,1期溞状幼体只需4天左右就可变态,水温在15度左右时变变态缓慢。水温在10度左右时,河蟹摄食明显,10度以下时,摄食能力减弱。河蟹能忍受低温,水温在-1到-2度时,抱卵蟹能顺利过冬,蟹卵和亲均不会死亡。冬天河蟹停止进食,隐藏在洞穴中过冬。
河蟹交配、产卵和和幼体变态,对温度均有一定要求。如亲蟹越冬在6.5度以下,亲蟹交配8-15度;抱卵蟹饲养阶段,水温应控制在11-16度左右;幼体变态则需19-25度。
水温对河蟹摄食、脱壳、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水温在10度以上时开始摄食,15度左右时脱壳生长,20-28度时生长旺盛,生长最佳水温时15-25度。如果超过28度时,河蟹的脱壳就会受到抑制。

黄鳝对环境的要求-水温



水温即池水的温度,它是包括黄鳝在内所有鱼类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黄鳝对水温尤其敏感,俗话说黄鳝有“四怕”,即怕冷、怕热、怕光、怕吵,其中前“两怕”都与水温有关。

1.黄鳝对温度的适应能力研究表明,黄鳝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8℃,最适的温度范围为23~25℃。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时,黄鳝停止摄食,钻入土下20~35厘米处越冬。在夏季当水温超过28℃时,黄鳝摄食下降,在天然环境下会钻入泥下或洞口低温处蛰伏。在人工养殖环境里,若池底为水泥或砖石结构,黄鳝会表现不安、浮游于水面,长时间高温会导致死亡。

2.养殖环境中的温度调节与控制对于夏季较高的水温,一般采用遮荫降温措施,如池边搭遮荫棚架,上盖遮阳物,或种植瓜果类,使其枝藤爬上棚架,加水、冲水、换水也是夏季降低水温的措施之一。水温还会影响水体中其他动物的生长,影响各种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从而间接地影响黄鳝的生长。对于一年四季水温的不断变化的事实,在养殖中要考虑到黄鳝有效的生长时间,就要重视保温、加温、控温、降温等各顶措施。


育肥猪对环境的要求


摘要:了解育肥猪对环境的要求,给育肥猪提供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这样才可使生长发育快,饲料的报酬高,抵抗力强,疫病少。现全面阐述了猪对环境的要求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这对指导快速育肥猪有重要的意义。

1温度

温度是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猪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要通过加快分解代谢,即利用食物中获取能量或动用体内贮存的能量或脂肪代谢来产生能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这样就把饲料中的部分养分用于维持体温,即维持消耗,维持消耗不增加体重,不创产值,使猪的饲料报酬低;在高温环境下,猪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界就比较难,猪就必须通过加强呼吸,加强外周血液循环来增加散热。这些活动都增加养分的消耗,同时必须减少热量的产生,表现为减少采食,这样猪的生长速度也会减慢,饲料报酬降低。在冬天,猪舍内温度降低,料肉比会增加,可见环境温度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较大,在寒冷的环境中养猪等于燃烧饲料来维持猪的体温。要解决此种现象,就必须要提高猪舍的环境温度,提高猪舍的隔热保温性能,减少热量的散失。

2.湿度

湿度一般指的是相对湿度,即空气中水分的饱和度。猪舍内的水汽主要来自地面上的水分蒸发和猪呼出的水汽。湿度影响猪的温度调节。高温环境在夏天阻碍蒸发方式的散热,在冬天加快空气导热方式的散热。同时,高湿度环境下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存活,易导致猪患病。因此猪舍要保持干燥。但是过分的干燥也不利于猪的健康,会导致猪的黏膜干燥,呼吸困难,灰尘增加,这也不利于猪的健康。一般生长育肥猪舍内空气湿度60%~80%为宜,可在猪舍内悬挂干湿温度计测得。

控制猪舍内湿度的方法是:尽量减少猪舍地面水的存在,如及时排除舍内尿液,减少水池内污水的存在,也不要频繁清洗猪舍。排除猪舍内的湿气,用天窗或换气扇。提高猪舍温度,方法是加温。冬天猪舍内湿度过低时,当然在0℃以上,10℃以下时,外界气温在0℃以下时,猪舍内会形成大量雾气,舍顶上会形成水珠滴下,这样会使猪舍内湿度增大,当舍内温度提高时,其内就不会有雾气和水珠,湿度就会下降。

3气流

气流影响猪的散热速度。气流的形成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在炎热的夏季,气流有助于猪体散热,对猪的健康和生长是有利的,所以夏天应加强通风,采取开窗和用电扇或风机。在冬天,气流加大猪的散热,对猪不利,因此冬天应减弱气流,风速的分布范围也很重要,分布应均匀,如果风速分布不均匀,有疾风的存在,外界寒冷的空气不经混合直接吹向猪体,会使猪产生冷应激,夏天如有通风死角,猪会感到闷热。如果没有风压,那么猪舍内空气的流动主要靠温差,在冬天,外界的空气温度比猪舍内的低很多,冷空气密度提高,比重大,进入猪舍后向下走,而热空气密度小,比重小,向猪舍的上方走,在冬天,顶棚有天窗或顶棚不严实热气就会溢出,并且将猪舍内的有害气体排除,冬天顶棚的天窗和合理的进风口有助于控制猪舍内的空气质量,进气口应高一些,这样冷空气在进入猪舍后有机会与猪舍高处的热空气混合,而不至于直接吹到猪体上。

4有害气体

在冬天气温低时,人们往往为了猪舍内保温,密闭猪舍四周,减少或取消通风换气,使舍内有害气体超标,尤其是氨气浓度很大,人进入猪舍有很强的刺鼻味,有害气体超标对猪的健康及生产发育有严重的影响,猪往往出现气喘病、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在这种环境下,发生这些疾病用药物治疗不显效。对此应及时对猪舍通风换气,并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尿,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5微生物含量

无论是猪直接接触的地面,还是空气中都有大量的有害微生物的存在,尤其在规模化养猪的情况下,猪向环境中不断排放大量有害的微生物,如果舍内环境不良,则微生物浓度会很大,这样有害微生物不断侵袭猪体,不断影响猪的免疫系统,轻则降低其生长速度,重则引起猪发病死亡。要降低猪舍环境中的微生物浓度,必须要改善猪舍内的环境状况,通风换气是减少环境中有害微生物最有效的措施,通风可以带走微生物,通风可以改善环境中的空气新鲜度,微生物喜于污浊的环境下生长繁殖,新鲜清洁的空气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及时清理舍内杂物及排泄物,不留死角,定期对猪舍环境进行消毒,采用化学消毒(喷洒药物)和物理消毒(安装紫外线消毒灯管)相结合,夏天每周消毒1次,冬天半个月消毒1次。

6阳光

阳光对育肥猪有一定的影响,当前许多养猪场为了猪舍的密闭及温度的易于控制,顶棚都是密闭遮光结构,使猪舍内常年照不到阳光,这对育肥猪的健康和生产发育不利,因为,阳光照射猪体,可产生促进钙吸收代谢的维生素D,在阳光的环境下猪的新陈代谢旺盛,使猪生产发育加快,同时阳光照射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因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的功能,所以,力争使猪能生长在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中,如果做不到应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4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