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隐孢子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寄生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纤毛和消化道黏膜上皮的微绒毛而引起的疾病。隐孢子虫还可寄生于泌尿道和法氏囊等黏膜上皮细胞。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2~5天。病程长短不一,约2~14天。

经呼吸道感染的隐孢子虫病,患鹅出现咳嗽,精神沉郁,嗜眠,打喷嚏,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随着病的发展,,严重病例伏地不起,不愿活动,失声,食欲下降,羽毛粗乱,两翅下垂。

经消化道感染的隐孢子虫病,患鹅表现厌食,精神委顿,闭目嗜眠,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受阻。下痢,粪便呈水样,为白色或淡黄色,有时粪便呈糊状。

其他器官感染的隐孢子虫病,由于感染部位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各异。当沁尿道感染时,见肾苍白、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当眼结膜感染时,见眼结膜水肿,流泪。当隐孢子虫与支原体、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痘病毒等混合感染时,便给临诊上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病理变化鼻道、喉头、气管、支气管水肿,并有大量黏液性、泡沫状的渗出物,气囊壁增厚,气囊膜混浊。两侧腔下窦内有大量白色液体。肺出现肝变或出现浅红色斑点。胸腔积水。

小肠、回肠积液,黏膜充血。法氏囊内有黏液。

雏鹅人工感染隐孢子虫的潜伏期为8~17天,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张口呼吸,打喷嚏,发生喉鸣音,严重者失声,双侧面部眶下窦肿大。

三、流行特点根据报导,我国各地的鹅、鸭、鸡的隐孢子虫感染普遍存在。

这就说明隐孢子虫是一种多宿主寄生原虫。主要危害雏鹅,成年鹅则是带虫而不显症状。隐孢子虫既可通过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引起感染。消化道感染是由于隐性带虫者的粪便中的卵囊污染了鹅的饲料、饮水等。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吸人环境中存在的卵囊。隐孢子虫卵囊不需要在外界环境中发育,一经排出便具有感染性。迄今也尚未发现有传播媒介。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容易流行本病。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是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baileyi,其卵囊的大小平均为6.3微米5.1微米,呈卵圆形,卵囊壁光滑无色,厚度为0.5微米。囊内无孢子囊,只含4个裸露的香蕉形子孢体和一个颗粒状残体。其发育可分为脱囊、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等4个阶段。其生活史不需中间宿主,孢子化的卵囊随受感染的宿主粪便排出,污染环境、食物和饮水,鹅吞食卵囊或经呼吸道而感染。在鹅的胃肠道或呼吸道,有感染性子孢子从卵囊中释放出来。进入呼吸道和法氏囊上皮细胞,头部变圆,子孢子缩短,形成滋养体,进一步发育为含有8个裂殖子的第一代裂殖体。成熟的裂殖子释放出8个裂殖子。第一代裂殖子经滋养体发育为第二代裂殖体,内含4个裂殖子。第二代裂殖子以类似的方式形成含有8个裂殖子的第三代裂殖体,进一步发育为小配子体和大配子。成熟的小配子体含有16个子弹形的小配子和一个大残体,小配子无鞭毛。小配子体附着于大配子上受精,受精后大配子即发育为合子。合子外层形成卵囊壁后即发育为卵囊。在卵囊内形成感染性的子孢子。隐孢子虫卵囊有厚壁型和薄壁型两种,厚壁型卵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可直接感染新的宿主;薄壁型卵囊囊壁破裂释放出有感染性的子孢子,在宿主体内立即钻人附近的细胞进行自身感染。

防治策略

对隐孢子虫病目前尚未有可推荐的预防策略,其原因是业已证明一些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抗球虫药物均属无效;其卵囊对常用的消毒剂均有很强的抵抗力,如卵囊在25%次氯酸钠(漂白粉)中10~15分钟仍有活力,在4℃条件下贮存数月仍能保持活力。据报道,10%的福尔马林、52%的氨水和50%的漂白粉对隐孢子虫卵囊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因此,目前只能从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增强机体免疫力人手,才可控制隐孢子虫病的流行。保持饲养场地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减少病原散播。

至今尚未有防治孢子虫病的特效药物和疫苗。

相关推荐

兔卡氏肺孢子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卡氏肺孢子虫病是由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carinii)寄生于肺脏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它既能感染人,也能感染多种动物,如大鼠、小鼠、兔、马、羊、猪、猫、犬和灵长类等,动物的感染常常是隐性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但在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如考的松之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大鼠、小鼠、家兔可作为研究人类卡氏肺孢子虫病的动物模型。

病原体

卡氏肺孢子虫的分类地位尚无定论。在病畜肺组织的涂片和切片上,小滋养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小约为1m,有一个核,胞膜薄而光滑;大滋养体形状不规则,有伪足,具活动力,胞膜表面较粗糙。包囊前期呈圆形,具单核,壁较厚,体内有散在的染色质团块,大小为5~12m,含有8个不规则分散的或呈玫瑰花结形排列的小体,可能是子孢子。

生活史

尚未完全阐明,据推测,当孢子囊被宿主吞食后,子孢子即溢出,穿过肠壁侵入上皮细胞。在患病动物的肺泡及小支气管的泡沫状分泌物中即可见到卡氏肺孢子虫,体小、单核,呈圆形或长圆形,以二分裂法繁殖,最后形成8个子孢子,这种8核包囊即为诊断上的重要依据。

传播方式

本病是以直接传播的方式而传播的。有人用患肺孢子虫的病人和病兔的肺组织经鼻内感染健康兔而获得成功,由此证明本病可通过呼吸道感染。也有人报道本病可通过子宫传播,动物的隐性感染也可能是通过胎盘感染的(Frenkel,1971)。

症状

动物的卡氏肺孢子虫病的症状不明显。Frenkel氏等(1966)对大鼠使用考的松(免疫抑制剂)后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但Sheldan氏(1959)报道,对兔使用考的松后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本病多流行于早产儿、婴幼儿及营养不良者,且可出现高热,气促,干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发生死亡。

诊断

主要依靠对肺组织的涂片和切片进行检查,当发现肺脏中有包囊和滋养体时即可确诊。在医学上,可用针头作肺穿刺进行活组织检查,或以患者的气管冲洗物和肺组织作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防治

由于其传播途径未明,故尚缺乏预防措施。有人认为使用磺胺嘧啶(100~200mg/100g饲料)和乙胺嘧啶(30mg/100g饲料)效果很好。但这种疗法可导致骨髓中粒细胞的成熟受到阻碍。磺胺嘧啶抑制叶酸的生物合成,乙胺嘧啶干扰叶酸转变成四氢叶酸,这可通过补充叶酸来拮抗这种副作用。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药物效果都较差。在医学上,用戊烷脒治疗人的卡氏肺孢子虫病有效。

鹅棘头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棘头虫病是由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和细颈棘头虫寄生于鹅的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本病可以引起鹅,尤其是幼鹅的大批死亡。除鹅之外,鸭也可以感染发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成年鹅患病后往往症状不明显。幼鹅,尤其严重感染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下痢,粪便常常带血,造成患鹅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当棘头虫虫体固着部位由于发生脓肿或肠穿孔而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时,可以导致病鹅死亡。

二、病理变化虫体用其前端吻突和吻钩深刺人鹅只肠壁肌层而穿过肠壁的浆膜层时,可以造成肠穿孔,使局部组织受到损伤而为细菌的继发感染创造了条件,从而继发腹膜炎。有时可见肠道的浆膜面上看到突出的黄白色的小结节;肠壁上有大量的虫体。肠黏膜发炎或化脓,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三、流行特点棘头虫的中间宿主均为钩虾、河虾、岸蟹和栉水虱。以大多形棘头虫为例,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被中间宿主吞食,经一昼夜孵化出棘头蚴。经18~20天发育成椭圆形的棘头体,被一厚膜包围,游离于体腔内。以后就进一步发育为卵圆形的棘头囊(有感染性)。再经54~60天,则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鹅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钩虾后,幼虫在鹅消化道逸出,附着在小肠壁,经27~30天,发育成为成虫并产卵。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体有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和细颈棘头虫三种。

1.大多形棘头虫Polymorphusmagnus(skrjabin1913)虫体为橘红色,纺锤形,前端大,后端狭细。吻突上有18个纵列的小钩,每个纵列7~8个,其前4个钩比较大,并有发达的尖端和基部,其余的钩不甚发达,呈小针状。吻囊呈圆柱形,为双层构造。雄虫长9.2~11毫米。睾丸呈卵圆形,位于虫体前1/3部分内,靠近吻囊处。雌虫长12.4~14.7毫米。体内充满大量虫卵,阴门位于虫体末端正中。虫卵呈纺锤形,大小为113~129微米17~22微米,在卵胚两端有特殊的突出物(图4-5A)。

2.小多形棘头虫Polymorphusminutus(schrank1788)虫体较小,呈纺锤形,新鲜时呈橘红色,吻突呈卵圆形,具有16纵列的钩,每列7~10个,前部的钩大,向后逐渐变小。虫体前部有棘,排成56~60纵列,每列有18~20个小棘。吻囊发达。雄虫长3毫米。睾丸近于圆形,前后斜列于虫体的前半部内。雌虫长10毫米。卵呈纺锤形,有3层膜,大小为100微米20微米,内含一黄而带红色的棘头蚴(图4-5B)。

3.细颈棘头虫Filicollisanatis(Schrank1788)虫体白色,呈纺锤形,前部有小刺。雄虫长4~6毫米,宽1.5~2毫米。吻突呈椭圆形,具有18纵列的小钩,每列10~16个。吻腺长,呈纽带形。睾丸前后排列,其下方有6个椭圆形的黏液腺。雌虫比雄虫大,呈黄白色。长10~25毫米,宽4毫米。吻突特殊,呈球形膨大,直径为2~3毫米,其前端有18纵列的小钩,每列10~11个,呈星芒状排列。小钩仅位于膨大部顶端,其排列和数目与雄虫的相似。虫卵椭圆形,大小为62~70微米20~25微米。

防治策略

一、预防(1)成年鹅为带虫传播者,所以应将幼鹅和成鹅分开饲养或放牧。

(2)在本病的流行区域,经常对成年鹅和幼鹅进行预防性驱虫,并防止棘头虫卵落入水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将驱虫后的鹅群转到安全的水池放牧。加强粪:便处理工作,防止散布病原。

二、治疗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

国产硝硫氰醚:按每千克体重用100~125毫克,一次灌服。四氯化碳:按每千克体重用0.5~2毫克,一次灌服。

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10~25毫克,一次灌服。

蜜蜂孢子虫病的防冶方法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蜜蜂的一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欧美一些国家发生较普遍,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东北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发病较普遍而且严重。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及产王浆能力明显下降。

1.病原

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引起成年蜂中肠上皮细胞病变为特征的原虫病。其生活史有二种生殖形态,即无性裂殖和孢子生殖。在蜜蜂体外以孢子形态存活。

在巢脾上可存活3个月至2年。孢子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蜜蜂的粪便中可存活2年;孢子虫在直射阳光下,经15~32小时才能杀死;在10%的漂白粉溶液里,需10~12小时;而在1%的石炭酸溶液中,只需10分钟就可将其杀死。

2.症状

病初行动缓慢,萎靡不振。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上。由于病蜂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致有些病蜂的翅边缘出现缺裂。也有的病蜂在蜂箱巢门前和场地上无力爬行。病蜂体色较正常蜂暗淡,以意大利蜂为例,病蜂腹部末端暗黑色,故又称黑尾病。病蜂体内白细胞通常较正常蜜蜂减少50%左右。

3.诊断方法

①蜜蜂的检验

取10只病工蜂,拉出消化道,剪取中肠,放入研钵内加10毫升蒸馏水研磨,制备悬浮液,取1滴涂于载玻片上加盖片,置45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则可确诊为孢子虫病。

②蜂王的检验

检验蜂王是否患病,采取活体检验法。抓取蜂王,将其扣在小玻璃杯内或纱笼中,下面铺张白纸,使蜂王排泄粪便,然后再将蜂王送回原群,取少许粪便涂片,加1滴蒸馏水盖片镜检。

③蜂蜜的检验

取待检样品蜜l份,用9份水稀释,混匀后,以4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

④孢子虫孢子与其类似物的区分

用苏丹Ⅲ染色液处理,以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脂肪球及花粉粒:涂片制备液加几滴苏丹Ⅲ染色液,数分钟后镜检,结果是孢子虫孢子无色,真菌孢子染成浓淡不等的红色,脂肪球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

4.流行特点

①发病规律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江苏、浙江发病高峰期为3~4月份,华北、东北和西北为5~6月份,而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发病高峰期出现在l~2月份。发病轻微的蜂群如遇丰富的蜜源条件,病情可暂时得到控制。//致富经//

②与发病相关因素

蜂群越冬饲料不良,尤其是在蜂蜜中含有甘露蜜的情况下,易引起蜜蜂消化不良,促使孢子虫病发生,工蜂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蜂王,在工蜂中又以青壮年蜂感染率最高,而幼年蜂和老龄蜂较低;幼虫和蜂蛹则不感染。在蜂种之间,存在抗病性差异,西方蜜蜂发生较普遍,而东方蜜蜂很少发病。

③传播途径

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唯一途径是消化道感染。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来源。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及水源,尤其是当病蜂伴有下痢症状时,污染更为严重,孢子便经蜜蜂口器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内发育繁殖,新的孢子体与肠壁坏死细胞一起脱落,排出体外,由此继续传播蔓延。

5.蜜蜂孢子虫病的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

蜂群越冬需要优质的饲料,越冬蜜中不能含有甘露蜜;北方蜂群越冬室温以2~4℃为宜,并具有干燥和通风的环境条件;早春应及时更换病蜂群中的蜂王。

②严格消毒

对养蜂用具、蜂箱及巢脾等,在春季蜂群陈列以后要彻底消毒;蜂箱及巢框用火焰喷灯灼烧;巢脾可用4%甲醛溶液或冰醋酸消毒。

③药物防治

(1)药物预防:

根据孢子虫在酸性溶液中受到抑制的特性,选择柠檬酸、米醋、山楂水,分别制成酸性糖浆,浓度是1千克糖浆内加柠檬酸1克、米醋50毫升、山楂水50毫升,早春结合对蜂群奖励饲喂,任选其中一种喂蜂。

(2)药物治疗:

保蜂健粉剂,使用浓度为0.2%。将药粉1包溶于500毫升糖浆内,傍晚对蜂群喷喂,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可防治2~4群(10框群)。间隔10~15天可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

鹅衣原体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衣原体病又称鹦鹉热或鸟疫,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各种畜禽和人类的共患的传染病。在家禽中,鸭、鹅、鸡、火鸡及鸽都可感染。雏鸭的易感性最高。鹅常为无症状感染,感染后常取隐性经过。本病主要的特征是发生结膜炎、鼻炎及腹泻。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患鹅初期表现全身震颤,步态不稳,食欲消失,精神沉郁,生长停滞,腹泻,排出绿色水样稀粪。

眼结膜及鼻发炎,流出浆液性及脓性分泌物,并将眼和鼻孔周围的羽毛粘连,时间稍长则结成千痂或脱落。

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鹅明显消瘦,肌肉萎缩,最后出现麻痹,惊厥而死亡。

本病常并发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及眼型大肠杆菌病。

二、病理变化主要病变见于结膜炎、鼻炎、眶下窦炎,偶见有全眼球炎,眼球萎缩。

在胸、腹腔和气囊膜见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气囊壁混浊,增厚。

胸肌萎缩,常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脾充血肿大。肝表面呈肝周炎,表面覆盖一层灰色或黄色纤维素性薄膜。

三、流行病学资料鹅衣原体一般毒力较低,鹅的衣原体属低毒力株,很少造成流行或爆发。常呈现无症状感染。然而,如果饲养密度过大、鹅只受冷、育雏室空气污浊,通风不良、营养低劣、特别是并发禽流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流行。

本病可以在鹅和鸭之间互相传染,不同年龄的鹅对衣原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一般是幼龄鹅比成年鹅易感。传染来源及途径主要是由病鹅传给健鹅,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鹅胚垂直传播。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物。

属原核生物界,裂殖菌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在分类中的地位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衣原体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最常用的是鸡胚卵黄囊。

鹦鹉热衣原体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大,而对热较敏感,在室温下很快失去传染性。在禽类干燥粪便中可存活数月。70%酒精、0.5%碘酊和3%的过氧化氢溶液,几分钟内即可将其杀死。

(二)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取患病死亡的鹅气囊、心包膜或脾被膜,制成触片,固定后用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在单核细胞浆内有深紫色的球状颗粒,即可证明有衣原体感染。

2.病原体分离

(1)取病料经处理之后吸取0.5毫升上清液接种在6~7日龄鸡胚卵黄囊内,于37℃培养3~10天,致死鸡胚。取卵黄囊膜作触片,染色镜检。

(2)取病料接种物0.5~1毫升,给3~4周龄小鼠腹腔注射,衣原体可在腹腔内生长繁殖,引起腹膜炎,腹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腹部膨大,腹水内含有大量衣原体的单核细胞。脾脏肿大。

本病单从症状、病变不易确诊。因此,必须采取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防治策略

一、预防1.搞好鹅舍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并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种蛋、孵化器的合理消毒。可用5%漂白粉、0.3%过氧乙酸或2%次氯酸钠。

2.在鹅舍周围避免饲养其他动物,如鸭等禽类。

3.人类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因此必须注意防护。

二、治疗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内服按本品1克拌20千克料,一天1次,连用3~5天。肌注按每千克体重用20~30毫克。

卡那霉素可溶性粉:每50克含2克(4%),混饮按每升水30~120毫克,混料按每千克料用60~250毫克,连用3~5天。或按每千克体重40毫克。肌内注射按5~10毫克/千克体重。

庆大霉素可溶性粉:100克含4克。拌料按每千克饲料用50~200毫克。肌注按每千克体重用3000~5000国际单位(或5~10毫克),每日2次。饮水按每升水加入2万~4万国际单位,连喂3天。

红霉素粉针:每支0.25克、0.3克。肌注1次量为每千克体重5~20毫克,一日2次。饮水,0.005%~0.02%;拌料0.01%~0.03%。

罗红霉素可溶性粉剂:每瓶5克,含0.5克。混饮,每升水用10~20毫克,连用3~5天。或饮水按0.005%~0.02%,拌料0.01%~0.03%。

鹅葡萄球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葡萄球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或慢性传染病。临诊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化脓性关节炎、皮炎、脐炎及趾瘤等。幼鹅感染本病,常呈急性败血症。成年鹅感染本病常呈慢性经过的关节炎及趾瘤。本病是鹅的常见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鹅发生本病,其临诊症状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关节炎型、脐炎型及趾瘤型。

1.急性败血型幼鹅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两翅下垂,缩颈,眼半开半闭呈嗜眠状,羽毛松乱,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还可见到鹅的胸腹部、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滞留数量不等的血样渗出液,严重者可自然破溃,流出棕红色液体,污染周围羽毛。

2.慢性关节炎型鹅只患病后表现多个关节由于炎症引起的肿胀,特别是跗、趾关节发炎肿胀,表面呈紫黑色,并结成污黑色痂,有些病例出现趾瘤、脚底肿大、变硬,有些趾尖发生坏死,呈黑紫色。发生关节炎的病鹅表现运动障碍,跛行,不愿行动,多伏卧,一般仍有饮、食欲。如果由于行动不便,因采食困难,饥饱不匀,病鹅日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3.脐炎型主要见于雏鹅(尤以1~3日龄为多)。病雏表现怕冷,翅膀下垂,腹部膨大,脐部肿大发炎,局部呈黄红色或紫黑色,质稍硬,间有分泌物,俗称大肚脐。病雏一般在出壳后2~4天死亡。

4.趾瘤病型(脚垫肿)本病多发生于成年或重型种鹅。由于体重负担过大,脚部皮肤龟裂,感染本菌,表现趾部或脚垫发炎、增生,导致趾部及其周围肿胀、化脓,变坚硬。

5.眼型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在出现于败血性的后期。在临诊上表现为上下眼睑肿胀,开始时眼半开半闭,后期会由于分泌物的增多而使眼睛完全粘闭。倘若将上下眼睑强行掰开,可见有多量的分泌物。眼结膜红肿,有时还可以发现肉芽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眼球出现下陷,最后失明,病鹅多由于食不到料、喝不到水而饥饿或互相踩踏、衰竭而死。

6.肺型有些病鹅通过呼吸道感染了致病性葡萄球菌而发生肺炎型的葡萄球菌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等全身性症状。

二、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根据不同的临诊病型而异。

1.急性败血型以幼鹅为主。肝脏肿大,淡紫红色,有花纹或斑样变化,病程稍长者,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或出血点,脾脏肿大或见白色坏死点。有些病例还可以见到肺呈黑红色(即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有些病例可见胸部及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滞留血样渗出液,数量不等。

2.慢性关节炎型以成鹅为主,常表现关节炎,关节囊内或滑液囊内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多见于趾、跗关节,表现出关节肿大,滑膜增厚、充血或出血,病程较长的病例,则变成脓性和干酪样坏死,甚至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及畸形。

3.脐炎型多见于雏鹅,患鹅脐部肿大,呈紫黑色或紫红,有暗红色或黄红色液体,时间稍久则为脓样干固坏死物,卵黄吸收不良,稀薄如水。

趾瘤型则见脚部有瘤肿、坏死。眼型可见与生前相应盼病状。肺型则见肺部淤血、水肿和肺部组织发生各期的肝变。

三、流行病学资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鹅群的周围环境中,鹅舍内的空气、地面、鹅体表、鹅蛋表面、鹅粪、饲料j羽毛都可分离到本病原体。

创伤是本病主要的传染途径,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脐带感染也是常见的传染途径。

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周围环境中葡萄球菌的数量急剧增加,超过鹅体所能抵抗的程度。

(2)鹅体皮肤的损伤或创伤,为病菌提供了感染的机会。

(3)鹅体患有其他疾病,如痘、传染性囊病等,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4)由于接种疫苗,不注意针头的消毒,而导致病菌侵入体内,引起发病。

(5)孵化时葡萄球菌污染种蛋而引起胚胎死亡,同时还会使雏鹅体表污染大量病菌而致病,或通过脐孔感染,引起脐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圆形或卵圆形球状菌。常由于很多球菌相连在一起形成葡萄串状。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可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光滑、隆起,圆形,幼龄菌落呈灰黄白色,逐步变成金黄色。禽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血浆凝固酶,在血液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环,能凝固兔血浆。

在不产生芽孢的细菌中,葡萄球菌对外界的抵抗力是最强的细菌之一。要在60℃30~60分钟或80℃10~3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煮沸后迅速死亡。3%~5%石炭酸在3~15分钟内、75%酒精及1:25000的龙胆紫在5~10分钟内均可将其死亡。

(二)实验室诊断

1.采集病料采取脓灶中的脓液渗出液及肝等病料作为被检材料。

2.涂片染色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圆形或卵圆形葡萄串状或呈短链状球菌。

3.分离培养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挑选金黄色、并具有溶血的菌落作纯培养。进一步做生化试验以确定其是否属致病性。若属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分解发酵甘露醇,产酸;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将兔血清凝固。

4.动物接种

(1)静脉注射法于家兔的静脉接种0.1~0.5毫升肉汤培养物,若属致病性葡萄球菌,于注射后24~48小时内,家兔死亡。剖检可见浆膜出血,肾、心脏、心肌及其他器官组织有大小

不一的脓肿病变。

(2)皮下注射法于家兔皮下接种1.0毫升24小时肉汤培养物,若属致病性葡萄球菌可引起局部皮肤溃疡、坏死。

防治策略

一、预防1.彻底清除鹅场内的污物、一切尖锐物体,以免刺伤鹅体的皮肤,防止感染。

2.注意做好种蛋、孵化器及孵化全过程的消毒工作。减少污染。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补充饲料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防止互相啄毛而引起外伤。

4.做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减少环境中含菌量。降低感染机会。

5.在本病严重发生的鹅场,给鹅群注射多价葡萄球菌铝胶灭活疫苗,14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2个月。

二、治疗一旦发现病鹅,立即给予隔离治疗,一般可使用以下药物。

妥布霉素注射液:若病鹅不多,可用妥布霉素针剂,按每千克体重用0.5~1毫升,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丁胺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用2.5万~3万国际单位(或5~10毫克),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饮水,按千克体重10~15毫克(每克含62万~72万国际单位),或按0.005%~0.01%,每日饮3次,连饮3天。

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3000~5000国际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红霉素:按0.01%~0.02%药量加入饲料中喂服,连服3天。

氨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5~20毫克拌料,连用5天。

盐酸沙拉沙星:治疗量10克对100千克水连饮3天,或10克拌40千克料连喂3天。

由于本菌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必须选择本地区、本鹅场少用的药物,或几种药物混合或交替使用。有条件的可及时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以决定选择使用的药物。

鹅肠炎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肠炎是指非传染病引起的肠黏膜及其下层组织的炎症。临诊上以消化机能障碍、腹泻为特征。

【病因】本病是肠黏膜常见的炎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肠黏膜发炎,常常侵害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其主要病因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喂饲发霉变质、酸败的饲料;饲喂过量的青嫩的青菜、青草;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不全;饲料里含有芒刺及有毒物质;吃了不干净的饲料、饮水;食物中毒或由于某些寄生虫和微生物的作用;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沙砾;因气候剧变,受寒或中暑等可促进肠炎的发生。

【临诊症状】本病多发生于2~3周雏鹅。特别多见于低温、消化不良、冬天及早春育雏阶段。其主要的临诊症状:患鹅精神不振,垂头闭目,无精打采,食欲不振或废绝,羽毛松乱、无光泽,怕冷、常挤在一起。腹泻,排出白、黄、绿及棕黄色或混合色泽的稀粪,肛门周围羽毛沾满粪便常见患鹅的泄殖腔频频急剧收缩。喜欢饮水,并经常发出吱吱的尖叫声。最后因脱水衰竭而死。病程长而耐过的鹅只,其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成年鹅患病与雏鹅症状基本相似,但表现轻而缓慢,死亡率也较低。产蛋母鹅患病后产蛋明显减少或停蛋。

【病理变化】主要是肠管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

【防治】根据病因改善饲养管理,饲料合理搭配、严禁喂饲发霉和腐败的饲料,搞好鹅舍及运动场的卫生,供应清洁的饮水。治疗可采取下列方案:

(1)饲料中加入磺胺咪(SG):每千克体重0.07~0.14克,一日2次。混饲0.2%,连用3天。

(2)土霉素拌料,每千克饲料中加入2克,连用2~3天。

(3)脱水较为严重的病例,可补充盐水补液(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凉开水1000毫升,溶解后让其自由饮用)。最后喂给微生态制剂及多种维生素。

(4)可试用下列组方:

庆大霉素:混饮按每升水用20~40毫克,混饲按每千克料用50~200毫克。于第一天使用。

益生素微生态制剂:拌料,加入鞣酸蛋白及微量元素。于第二、三天使用。

鹅感冒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感冒是鹅只的一种常见的普通病。临诊上以鼻炎、结膜炎、咳嗽和呼吸加快为特征。多发生于雏鹅。

【病因】育雏室温度过低或闷热,室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垫料潮湿;放牧时受风雨侵袭;育雏室通风换气不好,室内氨气、二氧化碳浓度过大;缺乏维生素A等都可以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尤其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的防御能力下降,一些细菌或病毒乘虚而人,并容易繁殖而发生上呼吸道的炎症和感冒的一系列症状。

【临诊症状】患鹅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羽毛松乱,行动迟缓,食欲降低或完全废绝。

鼻流清液,眼结膜发红,流泪,打喷嚏,怕冷挤堆,有的病鹅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发展到支气管炎或肺炎,致使夜间咳嗽更甚,呼吸音更粗厉,最终因过度衰弱而死亡。

【病理变化】鼻腔有黏液积聚,喉部有炎症病变,并附有多量的黏液,气管内有炎症渗出物积聚,肺肿大和充血,有些病例肺脏呈紫红或紫黑色。

【防治】预防感冒的关键是注意雏鹅育雏阶段的保温工作。室温应保持在30~32℃,防止贼风的侵袭。放牧时要注意天气的变化,若遇风雨,特别是严冬遇恶劣天气,要及时将鹅群赶进舍内避风寒,夏天则要防暴风雨。

有资料介绍,患病鹅只可喂阿司匹林,按每天每100只鹅用0.5~1克拌料,-连用2~3天,同时应在饲料中拌入0.2%土霉素粉,以防继发感染,连用3~4天。

在以上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须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可用鱼肝油粉(按标签说明)。为增强食欲和消化,可加入微生态制剂。

当出现明显肺炎时,喂服土霉素,每次按每千克体重用100毫克,每天2次,连喂3~4天。或用林可霉素(洁霉素),混饲按每千克料用15~30毫克,连用3~5天,肌内注射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或注射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000国际单位。

鹅难产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难产是指母鹅在产蛋过程中,超过正常的产蛋时间而不能将蛋产出,又称蛋滞留或产蛋困难。在临诊上主要表现为羽毛逆立,起卧不安,频频努责作产蛋状。

【病因】

(1)蛋过大,或蛋的位置不正,或输卵管收缩无力。

(2)由于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分泌功能障碍,使黏膜干涩不够滑润,蛋不易通过。

(3)由于某些因素造成输卵管发炎或狭窄、扭曲,致使蛋难以在输卵管中移动。

(4)由于受到惊吓使神经调节机能障碍或饲养管理不当,特别是钙、磷比例不当致使蛋壳过于粗糙不平等。

另外,老龄母鹅腹腔内沉积有大量脂肪,使输卵管受压迫发生紧张,限制了蠕动收缩而发生难产。

【临诊症状】难产的母鹅较长时间就巢,并做产蛋的努责,但仍产不出蛋,接着则见其表现不安,不断起卧做产蛋动作,羽毛竖立,两脚叉开站立,尾部下坠,躯体前部稍仰起,一边频频做努责产蛋动作,一边则发出咯咯的痛苦呻吟,倘若努责时间过长,没有及时助产,则常引起死亡。当患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母鹅发生难产时,常引起肝破裂而大出血死亡。

【防治】本病一般少见群发性,多见于个别或少数母鹅发生。预防本病只能从加强饲养管理人手保证日料中有充足的蛋白质、钙及维生素A、D,同时要注意保持饲养环境的安静、尽量避免经常受到惊扰等应激因素的影响。

本病的治疗主要靠人工助产。

(1)对一般性难产,可将石蜡油或凡士林或食用油注入肛门内起润滑作用,然后再用一手指轻轻地、细心地伸人母鹅的泄殖腔内,用另一只手压迫鹅的腹部,以帮其将蛋产出。对于蛋形过大,上述方法无法奏效时,则先将鹅的体位和蛋的位置拨正,使蛋的一端朝外,然后将蛋敲破,小心将破碎的蛋壳取出,使卵黄、卵白及破碎蛋壳流出,再小心地用镊子取出残余蛋壳,最后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泄殖腔,然后注入抗菌药物或将抗菌药物的胶囊塞人泄殖腔。

(2)若输卵管收缩乏力,可肌内注射奎宁0.5毫升。效果较好。

若因输卵管狭窄或扭转造成习惯性难产的母鹅,无法治疗,建议及早淘汰。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4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