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预防

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蓝耳病”、“猪瘟疫”等,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猪蓝耳病接触传染性很高,它有地方流行性特性。猪蓝耳病毒只会感染猪,其它动物不会感染,各种日龄、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此病毒,其中日龄在1月以内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是最易感猪群。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预防。

1、流行情况

猪蓝耳病属于具有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一般表现为地方流行性。本病仅仅会感染猪,特别容易感染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主要的传染源是患病猪和带毒猪,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有的也会通过胎盘进行垂直的传播。易感蓝耳病的猪只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感染病毒,感染病毒以后的2~14星期都还可以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主要是通过接触将病毒进行传播。病毒可以在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检测到。易感猪只和带毒猪进行直接接触或者是和被蓝耳病污染的运输工具、器械进行接触后都可以被感染。本病还有比较重要的传播方式就是感染猪只的流动。

2、临床表现

急性型患病母猪,精神萎顿、食欲降低甚至废绝、体温升高,表现呼吸困难的程度不同,而妊娠后期的母猪会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有高达50%~70%的流产率,35%以上的死产率,25%的木乃伊胎,有的新生仔猪可见呼吸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母猪在产后一个星期之内死亡率明显增高。少数患病母猪可见产后无乳、胎衣停滞以及阴道分泌物增多的症状表现。生长猪和育肥猪感染蓝耳病以后,可见轻度的患病症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个别病猪咳嗽且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呈深紫色。感染猪容易继发感染,同时表现相应的患病症状。种公猪感染蓝耳病的概率较低,主要可见一般性的临床症状,但是公猪精液品质降低,精子畸形,精液中带毒。

规模化猪场中,慢性型猪蓝耳病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感染猪群的生产性能降低,生长速度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降低,免疫功能也随之降低,而且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亚临床型感染猪不发病,仅可见猪蓝耳病的持续性感染,猪群血清学抗体阳性,一般阳性率是10%~88%。

3、病理变化

蓝耳病感染导致猪只的繁殖障碍,所产仔猪和胎儿几乎没有特征性病变,致死胎儿的病变是子宫内无菌性自溶的结果,不具有特异性。流产胎儿的血管周围会出现动脉炎、心肌炎和脑炎,主要是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脐带呈出血性扩张和坏死性动脉炎。

生长猪比成年猪更常见特征性的组织性病理变化,肺脏的组织学病变具有普遍性,对诊断具有意义。单纯的由蓝耳病感染导致的肺炎,以间质性肺炎伴随正常的呼吸道上皮为特征,特点是肺泡间隔增厚,单核细胞浸润及U型上皮细胞增生,肺泡腔内可见坏死的细胞碎片。

蓝耳病感染后期,主要的病变特征是患猪的鼻甲部黏膜的病变,其上皮细胞纤毛脱落,上皮内空泡形成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淋巴结、胸腺和脾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肥大和增生、中心坏死、淋巴窦内有多核巨细胞浸润,发病早期,可见脾脏白髓、扁桃体滤泡淋巴细胞坏死,后期脾脏核淋巴结细胞增生。此外,蓝耳病感染会导致患猪的血管、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病变,主要是淋巴、巨噬细胞、浆细胞的增生和浸润。

4、环境预防

物理预防一般是猪舍空间电场自动防疫方法,是在空间电场生物效应基础上衍生的,此方法具体是在舍内猪只的上方布置一组空间电场发生电极线,该电极线与地面行成“无形的防疫电窗”,向电极线充以直流高电压,所以空间电场会在电极线和地面间建立,在这个空间电场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和粉尘含量会降低到最低的状态,而且灭杀病毒等空气微生物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凭借带有高电压的电极线会电离空气产生臭氧、硝酸气,还能够分解粪便发酵产生的恶臭气体。所以,在粪道设置空间电场也同样具有防疫和净化空气的效果。

空间电场疫苗化和防疫成功的基础是对空气微生物浓度的降低以及病毒的灭杀是建立微生物气溶胶空间电场。

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
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PRRSV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持续性感染是PRRS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
发病机理
PRRSV可通过血液循环穿过胎盘使胎猪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妊娠后期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
临诊症状
概述
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发生PRRS的潜伏期,最短为3天,最长为37天。本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急性型
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105~107天),母猪发生流产(图1-1)、早产、死胎(图1-2)、木乃伊胎(图1-3)、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可达25%,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图1-41-5),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
生长猪和育肥猪表现出轻度的临诊症状,有不同程序的呼吸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感染猪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症状。
种公猪的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临诊症状,但公猪的精液品质下降,精子出现畸形,精液可带毒。
慢性型
这是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上升。
亚临诊型
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PRRSV的持续性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88%。
病例
病理变化
大体病变
无继发感染的病例除有淋巴结轻度或中度水肿外,肉眼变化不明显,呼吸道的病理变化为温和到严重的间质型肺炎,有时有卡他性肺炎,若有继发感染,则可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脑膜炎等。
病理组织学
:PRRSV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所产仔猪和胎儿很少有特征性病变,PRRS致死的胎儿病变是子宫内无菌性自溶的结果,没出现特异性;流产的胎儿血管周围出现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动脉炎、心肌炎和脑炎。脐带发生出血性扩张和坏死性动脉炎。
生长猪较成年猪更常见特征性组织性病理变化,肺的组织学病变具有普遍性,有诊断意义。单纯的PRRS感染引起的肺炎以间质性肺炎伴随正常的呼吸道上皮为特征。其特点为肺泡间隔增厚,单核细胞浸润及Ⅱ型上皮细胞增生,肺泡腔内有坏死细胞碎片。
PRRS和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时,病变应和并发感染的细菌/病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合并感染细菌性病原常引起复杂的PRRS肺炎,间质性肺炎常混合化脓性纤维素性支气管肺炎或被化脓性纤维素性支气管肺炎所掩盖。有些感染病例还可见胸膜炎。
鼻甲部黏膜的病变是PRRS感染后期的特征,其上皮细胞纤毛脱落,上皮内空泡形成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淋巴结、胸腺和脾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发生肥大和增生、中心坏死、淋巴窦内有多核巨细胞浸润为特征,病早期可见脾脏白髓、扁桃体滤泡淋巴细胞坏死,后期脾核淋巴结细胞增生;另外PRRS感染引起的血管、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病变也主要表现为淋巴、巨噬细胞、浆细胞的增生和浸润。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其它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应与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病、猪脑心肌炎、猪血凝性脊髓炎以及其他细菌性疾病进行区分。
防治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此外,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猪方引入,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4~5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2、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3、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一方面可防止外面疫病的传人,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把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PRRSV感染猪群的发生率和继发感染机会。
4、做好猪群饲养管理。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应做好各阶段猪群的饲养管理,用好料,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
5、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控制好其他疫病,特别是猪瘟、猪伪狂犬和猪气喘病的控制。在猪繁殖一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应尽最大努力把猪瘟控制好,否则会造成猪群的高死亡率;同时应竭力推行猪气喘病疫苗的免疫接种,以减轻猪肺炎支原体对肺脏的侵害,从而提高猪群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
6、定期对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以了解该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一般而言,每季度监测一次,对各个阶段的猪群进行采样进行抗体监测,如果4次监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相反,如果在某一季度抗体阳性率有所升高,说明猪场在管理与卫生消毒方面存在问题。应加以改正。
7、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对发病猪场周围的猪场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疾病扩散,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都做好无害处理,产房彻底消毒;隔离病猪,对症治疗,改善饲喂条件等。
8、关于疫苗接种,总的来说如今尚无十分有效的免疫防制措施,如今国内外已推出商品化的PRRS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国内也有正式批准的灭活疫苗。然而,PRRS弱毒疫苗的返祖毒力增强的现象和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国内外有使用弱毒疫苗而在猪群中引起多起PRRS的暴发,因此,应慎重使用活疫苗。虽然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有限或不确定,但从安全性角度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在感染猪场,可以考虑给母猪接种灭活疫苗。
药物防治

猪蓝耳病的预防措施:
A.平时做好药物保健,保健方案中建议不要使用氯霉素类药物(氟苯尼考),慎用磺胺药物。药物治疗方面,要考虑应激、毒副作用、免疫抑制和诸多并发感染,预防猪蓝耳病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B.平时要经常消毒,消毒要使用多种类型的消毒药进行更换使用。(如卤素类、酸类、醛类、双季铵盐和双胍类、酚类和碱类消毒药)加强猪场消毒对预防猪蓝耳病是很好一种的方法。
C.不要胡乱接种疫苗,猪场接种过多的疫苗,对猪群健康稳定是有绝对性的影响。(如:自家苗、PRRS弱毒苗、PR弱毒苗、猪瘟脾淋苗、还有进口的多联苗等)想依靠疫苗来预防猪高热病那是不可能的,最终是越打越乱,最后容易机体免疫失调。
D.搭配合理的营养,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质量差的原料最好不要使用,避免导致慢性中毒,免疫力下降,诱发猪高热病。
E.夏季注意降温通风,猪场卫生干净。要求对猪群冲水洗浴来防止热应激、中暑等可以诱发猪蓝耳病的环境因素。
F.控制猪蓝耳病的稳妥高效办法:用复方花青素+牛磺酸+阿司匹林/拌饲料,临床治疗效果很好.
猪场爆发猪猪蓝耳病的控制措施:
A.饲料中添加药物拌料,用复方花青素+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具体用量根据实际情况和技术人员指导说明)。
处方说明:
1复方花青素纯中药复合提取物产品中主要含花青素、绿原酸、黄酮、植物血凝素、皂甙等成分。本产品通过促进机体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与NK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对病毒易感细胞的免疫功能。临床试验观察:有明显的调理猪群机体健康的功效,并且能控制病毒复制和病毒净化等作用。病毒净化效果奇佳。
2.高热不退的病猪治疗:复方花青素+牛磺酸+阿司匹林/干净水中饮用,连续用3-5天。尽量不要给猪群注射针剂,防止应激导致心力衰竭。
3.加强消毒:用含酸类消毒药(如过氧乙酸)每天进行消毒,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后期改换其它类型消毒药消毒。
4.猪群疫病稳定后.建议全群接种一次猪瘟疫苗,为避免接种应激,可以分次接种注射。(如接种5头份苗,先接种2头份,过3天在接种3头份)。
5.猪群稳定后,要求做好药物保健,加强营养,经常消毒(每2-3天就一次),不要乱接种疫苗。
环境预防
猪蓝耳病舍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而舍外病原的侵袭多为空气传播,因此切断空气传播渠道以及在舍内采取降低空气微生物浓度以及物理灭活空气微生物等预防措施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实现以上防疫目标可采用空间电场自动防疫方法或建立环境安全型畜禽舍。
物理预防通常是指空间电场生物效应衍生的畜禽舍空间电场自动防疫方法,该方法是在畜禽舍动物上方的布置一组空间电场发生电极线,该电极线与地面组成一个“无形的防疫电窗”,向电极线充以直流高电压,则空间电场就在电极线与地面之间建立起来了,在这个空间电场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以及粉尘含量会降低到很低的状态,而且带有高电压的电极线会电离空气产生臭氧、硝酸气用以灭杀病毒等空气微生物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同时会分解粪便发酵产生的恶臭气体。同样,在粪道设置空间电场也具有这样的防疫和空气净化能力。
空间电场对空气微生物浓度的降低以及病毒的灭杀是建立微生物气溶胶空间电场疫苗化的基础,也是防疫成功的基础。空间电场的防疫原理与建立空间电场的方法。在猪场使用施立安空气消毒干粉,能起到更加的消毒效果。

精选阅读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热性、高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引起。猪只感染发病后,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咳嗽、气喘等呼吸性疾病,妊娠母猪会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该病具有传播快、流行广、死亡率高等特点。传统的西医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多使用抗菌药,对猪蓝耳病情只能起到抑制和延缓的效果,并不能根治,且治疗成本过高。而中药对猪蓝耳病治疗可以根据猪的发病原因,从发病因素对其治疗,合理用药,副作用较小,成本较低,还可提高和改善肉的质量。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临床症状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RNA病毒,具有较弱的抵抗环境因素的能力,但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pH值条件下能够长时间具有感染性。该病毒储存在-20℃环境中,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在1周内就会丧失90%左右,但在1个月内依旧能够检测到低滴度的感染性病毒;在20℃室温条件下,能够持续1~6天具有感染性;在较高温度下,病毒会快速失活,如37℃时能够存活3~24h,56℃时只能够存活6~20min。另外,病毒在干燥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失活;在pH值6.5~7.5条件下保持稳定,但当pH值在6以下和7.5以上时,就会快速失去感染性。

致病机理。猪感染病毒后,首先会在局部容易感染的巨噬细胞中不断复制,接着快速扩散至全身淋巴组织和肺脏,有时还会扩散至其他组织。通常来说,感染病毒的组织以及病毒最高滴度的出现时间关系到猪临床上的发病以及损害程度,如在感染病毒经过7~14天,淋巴结和肺脏中的病毒滴度达到最高,从而这些组织会发生最为严重的损伤。另外,仔猪感染该病后发生的病变会明显比成年猪严重。由于该病属于免疫抑制病,猪感染后会使机体的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从而继发多种烈性传染病,如伪狂犬病、猪瘟、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等,严重危害养猪业。

传播方式。传播途径较多,如通过猪的鼻腔、口腔、生殖道、腹腔以及肌肉。传播往往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猪,也就是说猪场内和猪场间最主要的传播是由猪移动引起。母猪感染后传播给仔猪,主要是在子宫中或者产出后发生,也可能是易感仔猪接触病猪而发生感染。

2、临床症状

急性型。母猪患病后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体温升高,出现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如果在妊娠后期即妊娠105~107天感染,会发生流产、早产以及产出弱仔、木乃伊胎、死胎,流产率能够达到50%~70%,木乃伊胎率能够达到25%,死胎率能够超过35%,有些新生仔猪会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瘫痪以及运动失调等症状,且在7日龄内比较容易发生死亡;个别母猪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胎衣停滞及产后无乳的现象。1月龄仔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有时甚至呈腹式呼吸,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超过40℃,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腹泻,被毛粗乱,无法站立,走动不稳,并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抽搐、圆圈运动等,机体日渐消瘦,且眼结膜发炎,眼睑发生水肿;有些仔猪的耳朵、体表、腹部、尾部以及外阴、乳头发绀,其中最为常见的耳尖,有些病猪会发生顽固性便秘或者腹泻,少数还会发生出血性肠炎腹泻。仔猪断奶前患病,死亡率能够高达80%~100%;仔猪断奶患病会导致减慢增重,日增重可降低50%~75%,而死亡率能够升高10%~25%。病猪即使耐过也会导致生长发育缓慢,且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生长猪和育肥猪患病后会表现出较轻的临床症状,一般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呼吸道症状,个别会频繁咳嗽,且双耳边缘、背面以及尾部、腹部皮肤呈深紫色。种公猪具有较低的发病率,往往会表现出一般的临床症状,但会导致精液品质降低,精子容易发生畸形,且精液带毒。

慢性型。这是在规模化猪场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往往会导致猪群生产性能降低,生长发育迟缓,母猪群繁殖性能减弱,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毒性或者细菌性疾病。另外,猪群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感染、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等。

3、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受该病威胁的地方和已经感染病毒的猪场,推荐采取以下免疫程序。猪群首免可使用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每头肌肉注射4mL,经过3周再接种相同剂量进行复免,之后每间隔5~6个月进行1次免疫接种。对于3~18周龄的猪,最好使用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检疫在3~5周龄每头肌肉注射1mL弱毒疫苗,6~18周龄每头肌肉注射2mL弱毒疫苗。

加强饲养管理。养殖户和养殖场要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条件,保证猪群饲养密度合理,加强驱虫,圈舍注意保暖、防暑降温,保持通风良好,严格消毒,创造适宜的饲养环境。猪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采取封闭式管理,并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猪群要饲喂全价配合饲料,确保饲料品质优良,促使机体抗病能力增强。防止发生各种应激,尽可能减少引种,如果必须进行引种,要确保从非疫区、非疫场购买猪,到场后至少进行半个月的隔离观察,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进行合群饲养。猪场要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并严格按其执行,以建立清洁无毒的猪场。随着猪的生长,要适时对饲养密度进行调整,确保具有足够的饲养空间。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是由猪繁殖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引起猪的一致高度易感性传染病。母猪以发情滞后、坐胎率低、怀孕后期流产、死胎和弱胎为特征,流产率可达30%以上,乳猪和断乳仔猪以严重呼吸道疾病和高死亡为特征,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达50%以上;育肥和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一、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于1979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此后该病在北美迅速传播,20世纪90年代初,高致病病性猪蓝耳病在欧洲快速流行,但致病原与北美株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目前,除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瑞士、挪威和芬兰外,该病已在全球大多数猪群中呈地方流行。
1995年,我国北京地区首次从加拿大进口种猪中分离到PRRSV,此后该病从华北流向全国,于1996-1998年出现暴发高峰。2006-2007年该病再次暴发,但其传播速度之快、流行范围之广和死亡率之高特征明显不同以往,后经证实为一株高致病性的美洲变异株。
猪(包括家猪和野猪)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实验表明。野鸭也可感染PRRSV,并可通过粪便向外界排毒。
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猪感染后从唾液、尿、精液和乳汁排毒,可水平和垂直传播,猪场内和猪场间猪只移动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初发地区呈暴发流行,所有年龄猪均敏感,感染率、发病率、致死率均较高。目前在临床上呈区域性不同状态的流行,表现形式差异较大。该病传染后传播迅速,感染率高,猪群一旦感染即呈持续性带毒,污染猪场可成为疫源地。
二、防控
1、风险分析
评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可能的入侵途径,识别风险类别,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最可能的途径是通过引入亚临床、无临床症状PRRS感染活猪或猪精液而传入;有泔水喂猪习俗的地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也可能通过未煮熟含带毒猪肉的泔水传播,尤以机场、港口和边境餐馆丢弃食物残渣风险最大;若与疫区相邻,且接壤边界区域存在野猪或野鸭活动,PRRSV也可能通过野猪或野鸭与境内健康易感猪直接接触而传播。
2、引种检疫
引种前应先到引种地了解疫病情况,严禁到疫区引种。引进种猪应隔离检疫30天,并采血进行血清学监测,混群前再次进行血清学检测。种猪接触HPRRSV后,一般在第7-14天可检出HPRRSV血清抗体,第30-50天血液抗体水平达到高峰。
3、隔离封锁、移动控制与扑杀
宣布疫点,划定疫区和受威胁区,实施隔离封锁和移动控制。HPRRSV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或通过感染精液传播。疫点、疫区内活猪禁止运出。受威胁去内生猪,经许可,可运往本区内制定屠宰加工点屠宰加工。隔离封锁期间,疫区内禁止活猪销售、展览等集散活动。
从疫点内种猪或其同群动物中采集的精液应就地销毁,禁止运出。尽量减少人员、车辆和设备、非易感动物或污染物出入疫点疫区,必须出入的,须许可并经清污、消毒处理。与病猪同栏或直接接触的鸭群或其他非猪科动物,必须移开进行隔离观察,一般不作扑杀处理。
扑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例及其同群动物,动物尸体就地运往指定地点深埋或化制。
4、追溯与监测
一旦发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应立即开展追踪和溯源调查,尽快查清疫源和其他可能的感染场所。溯源首起病例发现前60天内,运入疫点猪只或精液的来源场所;追踪首次病例发现前60天内,从疫点运出猪只或精液停留过的场所。近期引进过猪只或猪精液的场所均是监测重点。监测方法包括查看饲养繁殖记录,尤其是繁殖失败、死产和仔猪死亡登记情况,采集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测。疫点周围有野猪、野鸭活动,也应纳入监测范围。
再养监测,栏舍彻底清洗消毒后应空置14天以上方了再养,新放养猪只需观察监测60天,并于第42天采集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测。
5、处置销毁
处置销毁HPPRRS感染病猪无其他特殊要求,猪胴体可用于化制。
猪肉及其下水通过盐腌、蒸煮或化制处理可足以杀死HPPRRSV,此类物质传播HPPRRS的可能性极小。但若猪肉及其下水源自毒血症期病猪,且被易感猪饲食,则感染传播HPPRRS的可能性极大。疫情期间尤其要加强宣传,严厉禁止使用泔水喂猪。
6、清污消毒
HPPRRSV对热及许多化学消毒剂敏感。感染猪群扑杀后,猪舍可采用酚或有机酸消毒剂喷洒,并以去污剂去污清洗。疫点及其周围,处置销毁场所、车辆、器具及人员出入疫点或隔离封锁区,应当接受清污、消毒处理。
7、野生动物控制
凡靠近野猪或野鸭栖息地区域的猪场,应设置篱笆、栅栏等隔离措施,防治HPPRRSV疫情在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之间相互传播。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实施生物安全计划。
8、免疫
感染和受威胁猪场可接种HPPRRS疫苗控制疫情。HPPRRS疫苗类型有灭活苗、弱毒苗和基因工程苗,我国使用的一般为灭活苗。

猪蓝耳病对养猪业造成的危害 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策略


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蓝耳病”、“猪瘟疫”等,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此种疾病传染不但会威胁猪的健康,还会影响母猪的繁殖,造成流行性流产情况的发生。猪蓝耳病是常见于家猪和野猪群体间的传染性疾病,因其可通过直接接触在群体之间传染,因此这种疾病的出现对我国的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蓝耳病对养猪业造成的危害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策略。

1、猪蓝耳病对养猪业造成的危害分析

生殖能力受限。在感染猪蓝耳病后,猪的生殖能力受到了很大限制。公猪在感染猪蓝耳病后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出现,有少数公猪会伴有发烧、食欲减退、精液量减少的情况发生。相对于公猪感染的反应,母猪感染后症状更明显,会突然放弃进食,并伴有嗜睡的情况出现,对于已经怀孕的母猪来说,会出现严重的流产情形。母猪在怀孕初期凶为胚胎的保护作用,可对此种病毒有效的进行阻隔,但在母猪的怀孕后期,由于自身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病毒的几率增强,引发母猪早产、流产以及胎死腹中的情形发生。

死亡率显著增高。由于母猪在妊娠过程中抵抗力的下降导致感染率增加,造成幼猪的死亡率明显增高。很多幼猪在没有出生前便胎死腹中,即使母猪顺利的生产,也会造成幼猪身体素质差且伴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同时幼猪的身体较弱容易引发其他疾病从而造成幼猪的死亡。育肥猪在感染猪蓝耳病后生长速度缓慢,营养无法吸收导致体重增长迟缓,并会陆续发生死亡的现象,给养猪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免疫力低下引发持续感染现象。在猪蓝耳病毒对猪体造成侵袭后,会对猪身体各部分的免疫系统造成损伤,尤其是对猪肺泡巨噬细胞的培养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从而造成其他并发症的出现,比如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副伤寒等疾病的出现。同时免疫系统的破坏使得疫苗注射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对猪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制约。由于猪群感染此种病毒后,病毒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较长,并且由于毒性扩散较快且范围广泛,残留在猪场的毒素无法得到彻底的清除,容易造成持续感染情况的出现。

2、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策略

加强病毒防控体系建设。在进行养殖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入能够符合养殖需求的优质品种猪,并对猪群实行隔离培育,减少传染疾病的发生率,对猪群的身体状态以及病毒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同时要注意对猪场卫生的严格把关,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处理,为猪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强饲养人员的养殖水平。在猪的养殖过程中,加强饲养员的专业能力和养殖技术也是防止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饲养员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猪群的饮食营养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增强猪群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要对猪群的培养场所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维护,对猪场内的清洁和消毒工作要进行严格的把关。注意在单位面积内猪的饲养量要合理,以保障养殖的成本、利润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对猪群的健康也有重要的意义。

防止原发性感染的出现。为了防止猪蓝耳病的发生和大规模的扩散,可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增加抗菌药物的使用,在对猪群的健康进行保障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控制原发性感染的出现。对于刚出生的幼猪以及刚刚生产的母猪来说,防止原发性感染十分必要。可在幼猪以及母猪的食物或饮用水中加入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调理,增强猪群的免疫力,同时可有效防止副伤寒等原发性疾病的出现。重视基础免疫的重要作用。在出现猪蓝耳病病毒的猪场,基础免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有效的防止猪瘟的出现,猪瘟的出现一般会造成猪群的大量死亡,并使猪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凶此进行猪瘟的防控T作十分必要。对猪喘气病的免疫T作要进行高度的关注,有效防止猪群凶肺炎引起的咳嗽气喘症状的出现,从而为猪群的正常生长提供有利的保障。

3、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讨论可以看出,猪蓝耳病的出现和传播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但影响猪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使猪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凶此在进行猪蓝耳病的防控过程中,要加强病毒的防控体系建设,同时加强饲养人员的养殖水平,重视基础免疫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国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1、流行特点:猪蓝耳病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患病猪和带毒猪可向空气排毒,污染周围环境,如果消毒措施不到位,病毒可在猪舍内长期存在。气候骤变、猪只引进等往往成为引发本病的诱因。
2、临床特征:①母猪:发热、厌食,沉郁、昏睡,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或早产。产后无乳,少数病猪耳部发紫、皮下出现血斑。个别母猪可见神经麻痹等症状。②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炎,有眼屎或脓性分泌物,并出现呼吸困难,耳尖发紫、沉郁昏睡等症状。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暂时性精液减少和活力下降。③仔猪:以一月龄内仔猪最易感染。体温可达40%以上,呼吸困难,有时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后肢麻痹,共济失调,眼睑水肿,死亡率高达80%。④猪蓝耳病常继发猪瘟、附红细胞体等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猪只死亡率较高。
3、病理变化:皮肤色淡似蜡黄,鼻孔有泡沫;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胸腹腔积水较多;肺部大理石样变,肝肿大,胃有出血水肿;仔猪皮下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水肿。
4、防治措施:目前,猪蓝耳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由于本病常继发猪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附红细胞体等病,因此,猪场一旦感染蓝耳病,除对死胎、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圈舍消毒外,还应给病猪投喂高能量饲料、多种维生素和足够的电解质。
综合性预防措施是减少蓝耳病发病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为:
①把好猪只引入关,加强检疫,杜绝引种及购买仔猪时从疫区带入病毒。
②定期消毒,做好灭鼠,保持清洁卫生。
③育肥猪坚持“全进全出”,猪出栏后猪舍彻底消毒。
④密切注意猪群变化,发现母猪有流产、死胎,仔猪有呼吸道症状,公猪有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时,进行必要的兽医检查,做出科学诊断,便于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
⑤及时接种疫苗。一般情况下,未免母猪所产仔猪可用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乳油剂灭活苗在12日龄时首免1/2头份,30日龄二免1头份;已免母猪所产仔猪25-35日龄接种灭活苗1头份;后备母猪和哺乳母猪均在配种前半月至1个月免疫1头份。
另外,猪蓝耳病未发生地区的综合防疫措施
1、疫苗免疫。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2、种源控制。严禁到猪蓝耳病疫区购买种猪或商品猪,规模饲养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引种。
3、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猪的粪、尿,严格消毒制度,每2周全场大消毒一次,每周一至二次带猪消毒。猪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改善猪舍环境。
4、加强猪瘟、口蹄疫等的免疫工作。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根据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程序及时免疫。

猪姜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猪姜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猪姜片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由于小肠内寄生有片形科、姜片属的姜片吸虫而导致。该病严重损害人畜的健康,能够导致出现腹泻、腹痛以及贫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死亡。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姜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猪姜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1、流行病学

姜片吸虫呈肉红色,虫体比较肥厚,前端钝圆,背腹扁平,雌雄同体,压制标本类似姜片。口吸盘和腹吸盘距离非常近,但后者呈漏斗状,且比前者大4-5倍。虫卵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的卵圆形,两端钝圆,具有小且不明显的卵盖,卵壳薄,里面只有一个卵细胞,且其往往靠近卵盖的一端或者略微偏在一边。成虫主要在猪或者人的小肠内寄生,且大量产卵,虫卵会通过粪便排到体外,落到水中,适宜温度下会在2-4周之后孵出毛蚴,毛蚴能够在水中自由游动,并在遇到扁卷螺时侵入到其体内,在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共经历胞蚴、雷蚴和尾蚴三个阶段,最终尾蚴从螺体钻出,附着在水生植物茎叶上,并发育形成囊蚴。病猪以及带虫猪、人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通常是幼猪发生该病,其中5-8月龄最容易感染,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逐渐降低,且纯种猪相比于本地种和杂种猪更容易感染。

在我国,共有四种扁卷螺能够作为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即尖口圆扁螺、大脐圆扁螺、凸旋螺和半球多脉扁螺,其中分布较广的是尖口圆扁螺和半球多脉扁螺,最容易感染姜片吸虫。扁卷螺主要在静水塘中栖息,基本不会在深水和流水中栖息。该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广泛分布,一般存在于水生植物茂密且阳光隐蔽的池塘内。姜片吸虫的毛蚴除每年2、3月份外,其他各个月份都能够感染,其中6-8月份达到感染高峰。也就是说,该病一般在每年5-7月份开始流行,在6-9月份达到最高峰。猪比较容易在秋季发病,部分能够延至冬季,且由于冬季气候寒冷,缺少青绿饲料,饲养水平差,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病情,同时死亡率也有所升高。部分农村、农场一般会在猪场周围筑塘用于种植水生植物,供猪自由采食或者人为捞取水草后饲喂,非常容易使猪食入囊蚴,从而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通常是幼猪感染姜片吸虫,感染后会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发生贫血,精神萎靡,对外界环境刺激不敏感,机体消瘦,眼结膜苍白,低头流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但有时会呈现饥饿感,腹泻,被毛干燥无光泽,伴有腹痛、腹水以及水肿(比较明显的部位是眼睑和腹部)。如果病猪小肠内寄生过多虫体,会导致小肠出现弥漫性出血、溃疡甚至坏死,有时会由于堵塞肠道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粪便检查。取病猪排出的5-10g新鲜粪便放在烧杯中,添加10倍清水搅拌均匀,接着经过纱布将其过滤到另一个烧杯中,静置30min后将上层清液倒去,然后再次添加清水与沉淀物混合均匀后静置。经过以上操作3-5次,倾去上层清液,用吸管吸取沉淀物并滴加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进行镜检。结果可见大量的椭圆形黄色虫卵,大小为130-140;um×80-85;um,卵内存在胚和卵黄颗粒,卵盖为位于虫卵一端,卵壳较薄,由此可初步判定为姜片吸虫卵。

剖检。病猪尸体消瘦,肝脏、脾脏发生肿大,小肠黏膜发生水肿,存在点状出血以及溃疡,肠壁存在大量肉红色的椭圆形片状物,扁平肥厚类似姜片,大小为5-7mm×3-4mm,用手术钳夹持会发出轻微的脆响声,由此可确诊为姜片吸虫。

4、防治措施

治疗措施。病猪可口服或者肌肉注射2-3剂氟苯尼考或者复方长效磺胺等新型抗生素,防止肠道继发感染,促进自身修复。例如,病猪可按体重使用60-100mgjkg硫双二氯酚,添加在饲料中混饲;也可按体重使用10-20mgjkg吡喹酮,添加在饲料中混饲;还可按体重使用200mgjkg和六氯对二甲苯,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如有病猪存在排血便现象,要投喂适量的维生素K,抑制内部微循环出血,加快修复肠道黏膜,促使体内代谢保持平衡,提高治愈率。另外,在饮水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任其自由饮用,并补喂适量的维生素C。

定期进行驱虫。猪每年可进行2次预行性驱虫,且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必须统一处理,确保灭卵、灭虫。一般来说,可选用纯度为95%的敌百虫,按体重使用100-200mgjkg,在每天清晨空腹时添加在少量精料中混饲,注意每头用药要控制在8g以内,间隔1天1次,1个疗程为2次。每次服药后,要对猪进行th的观察,少数会存在流涎、肌肉震颤等现象,通常经过几小时就会消除。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呕吐、卧地不起等现象,可及时皮下注射适量的硫酸阿托品进行解救。也可选用硫双二氯酚,按体重使用100-200mgjkg,添加在少量精料中混饲。该药没有异味,比敌百虫使用方便。猪服用后通常会发生腹泻,但经过1-2天就能够自行康复。还可选用吡喹酮,按体重使用3-6mgjkg,添加在饲料中混饲1次。

流行特点
1、带虫和患病的猪和人的粪便管理不当,进入水中,或是用猪和人粪便直接给水生植物施肥,从而使虫卵也进入水中。
2、水中有中间宿主扁卷螺,给毛蚴发育为尾蚴提供了条件我国能作为姜片吸虫中间宿主的扁卷螺有4种,即半球多脉扁螺,尖口圆扁螺,大脐圆扁螺和凸旋螺。在我国南方以半球多脉扁螺和尖口圆扁螺的感染率最高。扁卷螺多孳生在树叶茂盛,阳光荫蔽和肥料充足的塘内,水生植物生长茂密的池塘为扁卷螺生长最好的环境。姜片吸虫的毛蚴每年除2月份、3月份外,其他各月份均有感染,其中以6月份、7月份、8月份3个月感染扁卷螺为最高峰。尾蚴逸出与季节有很大关系,春季大量逸出,夏季数目减少,秋季更少,初冬停止逸出。因此在南方姜片吸虫的感染多在春夏两季,动物开始发病,冬季青料缺少,饲养条件差,天气寒冷,病情更为严重,死亡率也高。
3、水中有供给猪食用的水生植物我国南方以水浮莲和假水仙等水草为养猪的主要饲料,猪喜欢生吃新鲜水草,因此有的农村、农场常在猪场附近筑塘种植水生植物,让猪自由采食或捞取水草生喂猪只,这样就给猪吃到囊蚴创造了机会,促使猪姜片虫病的感染和流行。
临床症状
姜片吸虫病对幼猪危害严重,5-8月龄猪感染率最高。主要表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当多量寄生时,由于肠黏膜出血,溃疡和坏死,病猪可表现腹痛、下痢和浮肿等。病后期体温稍升高,最后可由于虚脱、肠阻塞、肠套叠或肠破裂而死亡。
解剖症状
姜片吸虫以强大有力的口吸盘和腹吸盘,紧紧吸在肠黏膜上,并以前端埋人肠壁,可引起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溃疡和坏死。由于虫体大,大量感染时,可阻塞肠道,影响消化和吸收机能,严重的可引起肠破裂或肠套叠。其结果致使病猪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而虫体的代谢产物被机体吸收后,可使病猪发生贫血、水肿、嗜伊红白细胞增多,嗜中性白细胞减少,抵抗力大大降低,常常引起虚脱或并发其他疾病。

猪姜片吸虫病怎么治
确诊方法
除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分析外,取粪便用直接涂片法和沉淀法检查虫卵,或结合尸体剖检做出确诊。
治疗方案
1.敌百虫:0.1g/kg体重,内服或拌料喂给,大猪不超过8g,隔日1次,2次为一疗程,如出现中毒有呕吐或卧地不起时,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解毒。
2.硫双二氯酚(别丁):50-100kg以下猪100mg/kg体重;100-150kg以上猪50-60mg/kg体重,混饲喂给。
3.辛硫磷:1.2mg/kg体重,混饲喂给。
预防措施
1.管理好猪和人的粪便:猪要圈养,避免猪、人粪便进入有中间宿主的池塘中,禁用猪、人粪便给水生植物施肥。
2.消灭中间宿主扁卷螺:具体作法,在秋末冬初比较干燥的季节挖塘泥晒干积肥,以杀死螺蛳,或化学药物灭螺,如可用10-50mg/kg浓度的硫酸酮,0.1%生石灰等。
3.禁止猪自由采食水中植物:应加热杀死囊蚴和螺,或青贮发酵后喂猪。
4.对病猪及时治疗:流行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预防性驱虫。
5.隔离检查从外地进入猪应隔离检查,检验无虫或经治疗后再合群饲养。

猪旋毛虫病的临床症状 猪旋毛虫病的诊断和预防


猪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成虫寄生于猪的小肠,病猪表现消化系统疾病,也有因为毒素原因表现出的神经性病变,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驱虫,本病的发生与日常的良好卫生习惯息息相关,需要做好预防工作。该病是人畜重要的寄生虫病,人感染可引起死亡。有吃生猪肉或未煮熟猪肉的习惯,因而易发生该病。该病在公共卫生上极为重要,各地肉品要加强对该病的检验。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旋毛虫病的临床症状猪旋毛虫病的诊断和预防。

1、病原

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小肠壁中,称为肠旋毛虫。在肠内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受精的雌虫钻入肠腺或黏膜下淋巴间隙中产出幼虫。大部分幼虫经肠系膜淋巴结到达胸导管,入前腔静脉流人心脏,然后随血流散布全身。横纹肌是旋毛虫幼虫最适宜的寄生部位,其他如心肌、肌肉表面脂肪,甚至脑、脊髓中也曾发现过虫体口]。旋毛虫幼虫的寿命很长,在人体内有经31年仍有感染力的报道。在猪体内,经11年还保持感染力。

2、流行特点

旋毛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宿主包括人、猪、犬、猫、鼠及野生动物,蝇蛆等昆虫也是重要的传染源。该病经消化道途径感染猪。猪之所以能感染此病,是因猪摄入了含有包囊的生肉屑、鼠、蝇蛆等;人感染旋毛虫病与常吃未煮熟的猪肉(如涮火锅肉片未充分煮熟)有关,常呈区域性分布。

3、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病猪,无明显的特征性症状,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大多数在宰后肉检中发现。一般情况下,该病的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疝痛、腹泻、有时呕吐等。肌肉中幼虫量多时,产生类风湿性肌肉痛,肌肉发炎,肌肉有硬结。病猪表现体痒,时常蹭痒。空嚼,吞咽,行走困难,喜欢躺卧,长时间卧地不起,四肢伸展。叫声嘶哑,眼睑和四肢呈现水肿,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4、病理变化

旋毛虫成虫能引起小肠黏膜炎症;旋毛虫幼虫可以引起肌肉变性。幼虫钻入肌纤维时,其横纹逐渐消失。由于幼虫不断发育生长,其周围形成包囊,虫体在包囊内形成螺旋状卷曲。在膈肌、舌肌、肋间肌和胸肌均可见到白色针尖大小的包囊。

5、诊断要点

对该病病猪诊断包括生前诊断和死后诊断。生前诊断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可在感染后17天测得特异性抗体。死后诊断,常采用压片镜检法。采屠体两侧膈肌角各一小块。肉样重30-50g(与屠体编同一号码),先撕去肌膜用肉眼观察,然后在肉样上顺肌纤维方向剪取24块小肉片(小于米粒大),均匀地放在玻片上,再用另一玻片覆盖在上面并加压,将肉粒压成薄片,在低倍(40-50倍)显微镜下顺序进行检查,发现包囊和尚未形成包囊的幼虫,即可确诊。

6、预防

第一,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旋毛虫病知识,防止人与猪交叉感染。第二,加强肉品卫生检验,禁止有旋毛虫的猪肉流进市场,发现旋毛虫猪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行肉品卫生检验时,不仅要检验猪肉,还应检验犬肉及其他兽肉,对检出的猪肉或其他动物肉应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在24块肉片标本内发现包囊或钙化的旋毛虫,不超过5个者,横纹肌和心肌经高温处理后出场;超过5个以上者,横纹肌和心肌作工业用或销毁。而同一个屠体上的脂肪可炼制食用油后出场。肠可制肠衣,而其他脏器不受限制,可出场。第三,加强对饲料的保管,防止鼠粪尿污染,减少感染源。第四,加强检疫工作,防止引进病猪。对要引进的种猪,要先做血清学检查,为旋毛虫特异性抗体阴性后,才可引进,进场后还要观察、检疫1个月,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第五,防止人感染该病。

7、发病后就地快速扑灭措施

及时进行疫区控制,就地消灭传染源。第一,紧急进行血清学检查,根除旋毛虫特异性抗体阳性猪。对疫点内的猪群,要逐头进行血清学检查,对查出的旋毛虫特异性抗体阳性猪进行无血扑杀,深埋处理(达到无害化标准),就地扑灭传染源。同时,要落实好国发(2001)14号文件精神,把扑杀补偿补到受损失农户(场)。对血清学检查旋毛虫特异性抗体阴性猪进行隔离饲养,药物预防。第二,紧急进行药物预防,形成“药物防控带”。对疫点内的假定健康猪(血清学检查阴性猪)、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所有猪都要进行药物预防(即药物保健)。药物保健的方案是:按1吨饲料拌入丙硫苯咪唑250-300g,拌匀后,连喂10天。或按1吨饲料拌入氟苯咪唑125g.拌匀后,连喂10天,能彻底杀死肌旋毛虫。

猪旋毛虫病的病症病原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小肠,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的肌肉。当人或动物吃了含有旋毛虫幼虫包囊的肉后,包囊被消化,幼虫逸出钻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黏膜内,经1.5~3.0天即发育成成虫。成虫为白色、前细后粗的小线虫,肉眼勉强可以看到。雄虫长1.4~1.6毫米,雌虫长3~4毫米。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腺或黏膜下淋巴间隙中产出幼虫。大部分幼虫经肠系膜淋巴结到达胸导管,人前腔静脉流入心脏,然后随血流散布到全身。横纹肌是旋毛虫幼虫最适宜的寄生部位,其他如心肌、肌肉表面的脂肪,甚至脑、脊髓中也曾发现过虫体,刚进入肌纤维的幼虫是直的,随后迅速发育增大,逐渐卷曲并形成包囊,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0.25~0.30毫米×0.40~0.70毫米,眼观呈白色针尖状,包囊壁由紧贴在一起的两层构成,外层薄、内层厚;包囊内含有囊液和1~2条卷曲的幼虫,个别可达6~7条。一般认为感染后3周开始形成包囊,5~6周甚至9周才完成。包囊在数月至1~2年内开始钙化,钙化包囊的幼虫仍能存活数年。
流行特点
已知有100多种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感染旋毛虫病,包括肉食兽、杂食兽、啮齿类和人,其中哺乳动物至少有65种,家畜中主要见于猪和犬。中国云南、西藏、河南、湖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贵州、甘肃等省(自治区)都有该病流行的报道。旋毛虫幼虫的寿命很长,在人体中有经31年还保持感染力的报道。在猪体中,经11年还保持有感染力。
对旋毛虫易感的动物包括猪、犬、猫、鼠类、狐狸、狼、野猪等100多种,人也易感,并且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猪感染旋毛虫主要是吃了未经煮熟的含有旋毛虫的泔水、废弃肉渣及下脚料,主要见于放牧的猪。
临床症状
病猪轻微感染多不显症状而带虫,或出现轻微肠炎。严重感染,体温升高,下痢,便血;有时呕吐,食欲不振,迅速消瘦,半个月左右死亡,或者转为慢性。感染后,由于幼虫进入肌肉引起肌肉急性发炎、疼痛和发热,有时吞咽、咀嚼、运步困难和眼睑水肿,1个月后症状消失,耐过猪成为长期带虫者。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资料很难做出诊断,旋毛虫所产幼虫不随粪便排出;宿主粪便中虽然偶尔有旋毛虫包囊或幼虫,但是极难查到,故粪便检查法不适用于该病。如果怀疑有该病时,只能通过实验检查肌肉中的虫体而诊断。剪一小块舌肌,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寄生于横纹肌中的包囊外有两层结构,幼虫虫体如折刀状卷曲于包囊中,包囊的宽度大约0.3毫米,长度大约0.4毫米,眼观白色针尖状。还可应用血清学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抑制实验、皮内实验和沉淀实验等,检验血清中旋毛虫特异性抗体是否增加,如有增加,则可判定为该病。
病理变化
幼虫侵入肌肉时,肌肉急性发炎,表现为心肌细胞变性,组织充血和出血。后期,采取肌肉做活组织检查或死后肌肉检查发现肌肉表现为苍白色,切面上有针尖大小的白色结节,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虫体包囊,包囊内有弯曲成折刀形的幼虫,外围有结缔组织形成的包囊。成虫侵入小肠上皮时,引起肠黏膜发炎,表现黏膜肥厚、水肿,炎性细胞侵润,渗出增加,肠腔内容物充满黏液,黏膜有出血斑,偶见溃疡出现。
治疗方法
治疗该病尚无特效疗法。可试用丙硫咪唑、噻苯咪唑或甲苯咪唑治疗,每日每千克体重25-40毫克,分2-3次口服,5-7天1个疗程,能驱杀成虫和肌肉中幼虫。
预防措施
预防该病的前提是提高公民的安全卫生意识,这是预防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搞好公共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动物尸体焚烧或深埋。养猪者禁止用洗肉水喂猪,以预防该病发生;为了人身安全,养猪者应该定期检查、驱虫,并注意个人卫生;卫生检疫部门应加强检疫,一旦发现病猪、病肉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检疫法规)和《动物卫生检疫法规》对其进行处理;猪舍、猪场应尽量消灭老鼠,防止猪吞食死亡的老鼠等动物尸体,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2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