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消化道线虫病的症状 羊消化道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感谢阅读《羊消化道线虫病的症状 羊消化道线虫病的防治方法》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土鸡养殖常见病的防治

羊消化道线虫病是由于多种线虫在羊消化道内寄生,且容易出现混合感染,从而对羊群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这也是导致每年春乏季节羊发生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种消化道线虫会导致病羊出现基本类似的症状,但其中捻转血矛线虫会产生最为严重的危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羊消化道线虫病的症状羊消化道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1、病原种类

羊消化道线虫具有很多种类,主要是食道口科、毛首科、毛元科、钩口科、圆线科等。消化道线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无需中间宿主的参与,是一种直接发育的虫体。其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是食道口线虫、仰口线虫、毛守线虫以及捻转血矛线虫的,且对羊造成较大的危害。另外,在临床上,羊通常混合感染多种消化道线虫。消化道内寄生的线虫会在胃肠黏膜上吸附,并吸食机体的营养和血液,同时虫体还能够产生一种毒素,损伤胃肠黏膜,引起炎症、出血,进而发生消化机能紊乱、胃肠炎、缺乏营养、贫血以及体质消瘦等。

捻转血矛线虫。在真胃中是一种大型虫体,属于毛元科血毛属,虫体呈粉红色的毛发状,长度在1.5~3cm,具有尖细的头端,较小的口囊,且口囊内生有一角质背矛。通过口囊在羊第四胃黏膜上吸附,有时还会在小肠内寄生。

食道口线虫。这是食道口属的一些线虫,主要在羊大肠内寄生,有时也能够在小肠末端和盲肠寄生。该虫在幼虫阶段往往在大肠肠壁上寄生,并在该处形成不同大小的结节,因此也叫做结节虫。雌虫寄生在肠道内并产卵,虫卵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当条件适宜时就会孵出幼虫,经过20天左右的发育就会成为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并爬行到草叶上,当羊食入这种草叶就会感染幼虫,从而引起发病。

仰口线虫。主要在羊小肠内寄生。虫体通常呈乳白色,但吸血后就会变成淡红色,雌虫通常在机体小肠内交配并产卵,虫卵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就会快速逸出幼虫,其经过两次蜕变发育成具有侵袭能力的幼虫。当羊食入或者经由损伤皮肤感染这种幼虫就会引起发病,最终在小肠内寄生。

毛首线虫。主要在羊盲肠内寄生。整个虫体如同鞭子,因此也叫鞭虫。虫体呈乳白色,体型较大;前部是食道部,比较细长,约占整个虫体的2/3;后部是体部,比较粗大。雌虫尾部伸直,末端呈钝圆,虫体粗细交界处即为阴门。雄虫后端呈卷曲状,生有1根交合刺以及能够伸缩的交合刺鞘。

2、临床症状

感染初期,病羊基本上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感染中期,随着病羊抗寄生虫能力的减弱,且消化道内寄生的虫体大量繁殖,就会在该处吸取大多数营养,导致机体出现缺乏营养的现象,被毛逐渐干枯并失去光泽,生长发育缓慢。感染后期,大多数病羊由于受到寄生虫及其分泌物的严重刺激,使其开始出现一系列明显的临床症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受到外界刺激反应淡漠,容易疲劳,在放牧过程中往往无法跟上羊群或者直接在草丛中静卧,少数会出现空嚼、磨牙以及异食等症状。体温略微升高或者偏低,减少反刍,瘤胃蠕动音减弱并变少,可视黏膜黄染或者苍白,眼球下陷,皮肤弹性变差。大多数病羊发生腹泻,初期排出稀薄粪便,且次数增加,如果及时采取有效治疗,能够得到控制,但停药后又容易出现发病,到后期形成水样腹泻,次数显著增加,部分甚至出现肛门失禁或者脱肛的现象。随着腹泻症状的加重,病羊快速消瘦。

3、实验室检查

主要检查疑似病羊的粪便进行检查,一般采取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其中是否含有虫卵。取380g的食用盐添加在1L热水中,完全溶解后在室温下静置,待降低到室温后即可使用。取羊排出的新鲜粪便10g,添加在100mL饱和盐水,充分混合,使用60目铜筛进行过滤,将收集在烧杯或者三角瓶中滤液静置20~40min使杂质发生沉淀,在水面上漂浮有虫卵,此时用一铁丝圈(直径在5~10mm)以平行于液面的方式蘸取表面的液膜,接着抖落在载玻片上,加盖盖破片后使用显微镜检查。如果发现每克粪便中存在1000个虫卵就要立即进行驱虫,如果每克粪便中存在2000~6000个虫卵就可认为发生重度感染。要确诊具体是哪一种消化道线虫引起的发病,还需要通过观察虫体形态结构进行区分。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羊消化道线虫病可使用多种药物治疗,且效果都较好,如病羊可按体重口服10mg/kg丙硫苯咪唑,或者使用5~10mg/kg左旋咪唑,溶于水肿直接灌服,也可配制成5%的溶液用于肌肉或者皮下注射。

定期驱虫。羊群每年要进行2次预防性驱虫,其中安排在晚冬或者早春(即每年2~3月份)进行1次驱虫,主要是驱除幼虫,避免出现春季高潮;安排在秋季(即每年8~9月份)进行另一次驱虫,避免成虫引起的秋季高潮,并防止幼虫引起的冬季高潮。对于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和羊群,可增加在每年5~6月份进行1次驱虫。对于羔羊以及断奶后羔羊,首次驱虫可安排在当年8~9月份进行。对于严重污染的地区,母羊分别在产前2星期和产后4星期各进行1次驱虫。

5治疗方法

发现病羊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同时使用醛类消毒液对羊舍内外环境以及所有使用工具进行紧急消毒,将传播途径切断,并将传染源消灭。该病可选择多种药物进行治疗,病羊可按每千克体重口服lOmg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口服lOOmg敌百虫;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lOmg左旋咪唑,溶于适量水中进行灌服,也可使用注射用水配制成5%的溶液进行肌肉或者皮下注射;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lOmg噻苯唑,并配制成20%悬浮液直接注射到瘤胃内或者灌服;每千克体重使用lOmg甲噻嘧啶,即可选择口服,也可添加饲料中进行混饲;按每千克体重使用10—15mg甲苯咪唑,进行混饲给药或者直接灌服;按每千克体重口服0.Img伊维菌素,或者皮下注射0.1~0.2mg,治疗效果非常好。对于其他没有出现发病的羊,每只都按每千克体重口服丙硫眯唑15mg,用于预防该病。同时,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该病。

精选阅读

羊蜱病的临床症状 羊蜱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羊蜱病是指寄生在羊体表一类吸血节肢动物蜱所引起的疾病。蜱病也可寄生在哺乳类(包括人类)、爬行类、鸟类和两栖类脊椎动物的体表引起疾病。由于蜱传播的疾病较多,它是许多病毒、细菌、回归热螺旋体、原虫、钩端螺旋体等的媒介或贮存宿主。据资料统计,蜱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所以,应引起广大畜牧工作者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蜱病的临床症状羊蜱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病原及生活史

蜱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也叫做犬豆子、草爬子或者草瘪子,属于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是一种体外寄生虫。目前,我国共有117种已知蜱类,可分为硬蜱科和软蜱科。硬蜱科的共同形态特征是呈长椭圆形,背侧体壁为厚实的盾片状角质板,口器长,须枝分成四节,但在背面无法看到第四节,这是由于其发育不全。口器朝向虫体前端伸出,呼吸孔处于第四对肢后面,饥饿状态下的成虫长度在7mm左右。软蜱科不存在角质板,而是由富有弹性的草状外皮构成,饥饿状态下快速缩瘪,而吸食血液后会快速膨胀,由此得名。软蜱科的蜱虫呈椭圆形,背腹偏平,成虫体长达到10mm或者更长。肢长,须枝分成比较明显的四节,口器在腹面伸出,呼吸孔处于第三与第四对肢之间,且较小。

蜱虫发育可分成四个阶段,当雌雄蜱在羊体表交配后,雄蜱会立即死亡,而雌蜱依旧会留在体表,并继续吸血,在其吸取充足血液后,就会离开羊体而飞落到地面,找到一隐蔽处,如草木茎根、墙缝里、石块下、鼠洞以及尿窝下等,1-4周后开始产卵,且产卵结束后雌蝉立即死亡。一般来说,每只雌蜱能够产出几千到上万个虫卵。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虫卵会孵出六肢幼虫,其就能够侵袭羊体,并进行吸血,吸饱后再经过长时间的脱皮即变成若虫。若虫会继续吸血,当饱食后再次落地,脱皮后就能够发育为成虫。在自然感染情况下,蜱虫在隐蔽处生存,当羊经过时就会附着到体表,并在体表上固定。蜱虫的分布与当地的地势、气候、植被、土壤以及宿主等紧密相关,且具有较强的抵抗严寒的能力,但无法抵抗潮湿,虫卵容易腐败,不容易孵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流行特点

该病能够大面积发生,且感染率高,任何品种和年龄的羊都能够感染,其中最容易感染的是绵羊,尤其是羔羊和青年羊更容易感染,主要在每年的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节发生。部分蜱虫分布在森林及草原地带,部分分布在丘陵山坡地带,还有些栖息在家畜圈舍以及停留处。成年蜱通常潜伏在地面缝隙中或者石块下越冬,通常在每年2-11月都可在畜体上活动,其中7-9月达到高峰期。因此蜱病通常呈季节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羊一般是在放牧采食过程中感染蜱虫,其主要在被毛较少的部位寄生。

3、临床症状

蜱虫在侵袭羊后,通常寄生在体毛较短的部位,如耳朵、眼皮、嘴巴、前胸、前后肢内侧、阴户以及肛门周围等,并进行叮咬,同时将口腔刺入皮肤吸取血液。通常是由一只雌蜱在病羊体表叮咬形成一个伤口后,吸引多只雄蜱在该处进行吸血。当聚集大量蜱虫吸血时,会损害皮肤,并伴有创痛和剧痒,导致机体烦躁不安,且促使伤口部位组织发生水肿、出血,皮肤明显肥厚。有时还能够继发感染细菌,导致伤口发生肿胀、化脓以及蜂窝组织炎等。如果幼羊感染大量蜱虫,由于被吸取大量血液,再加上蜱虫唾液内所含的毒素侵入体内,导致造血器官被破坏,使红细胞发生溶解,引起恶性贫血,造成血液有形成分明显降低。另外,由于某些蜱虫唾液内的毒素还能够引起麻痹及神经症状,从而出现“蜱瘫痪”。如果病羊长时间寄生有大量蜱虫,在以上损伤和毒害作用下,会导致贫血、机体衰弱、发育不良、逐渐消瘦。有些妊娠母羊感染后会发生流产,且容易导致其分娩后和羔羊发生死亡。此外,该病还会导致毛皮品质变差,同时产乳量减少等。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耳朵、眼皮、嘴部、前后肢内侧等局部部位可涂擦除癞灵、敌百虫等粉剂进行治疗,注意不能够大面积涂擦药物,避免发生中毒。病羊也使用除癞灵、敌百虫等乳剂或者水溶液进行药浴,还可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另外,要根据病羊的实际情况选择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加速机体痊愈。药物治疗时要确保浓度适宜,避免病羊发生药物中毒,还要避免药物污染环境。

环境灭蜱。由于蜱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且往往栖息在缝隙、草丛中,较难彻底消灭。因此牧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轮牧,一般经过1-2年的间隔,即可使牧区内的成虫全部死亡。农区要定期对圈舍周围进行杀虫,如果羊场条件允许可以羊圈舍为中心对半径为30m以内的区域都喷洒药物进行杀虫。另外,对输出或者引进的羊都要经过严格检查和灭蜱处理,避免造成大面积污染。圈舍的地面、墙壁以及饲槽等容易栖生蜱虫的地方,可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喷洒药物进行驱虫,要求选择使用高效、广谱、低残留、药效期长的药物,可采取轮流喷洒20%氰戊菊酯、辛硫磷浇泼剂、2%敌百虫溶液进行消毒,同时将运动场5cm的土层全部铲除,更换铺垫新土壤。

羊蜱病的综合防治
绵羊和山羊的硬蜱病,俗称草圪鳖、草爬子、壁虱,是寄生于羊体表的一种外寄生虫。除直接侵袭羊群外,还常常成为多种重要的传染病和焦虫病的传播者,其危害不可低估。蜱的种类很多,分布广泛,发病率很高,尤以羔羊和青年羊易患,一般在70%以上,个别地方达100%。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消灭羊体上的蜱
手工摘除发现羊体上有少量的蜱时,最简便的方法是用手捉并将其杀灭,拔蜱时,应使蜱体与动物的皮肤成垂直并往上拔,才能使虫体脱离羊体,否则蜱的口器很容易断落在羊体内,引起局部炎症。但这种方法费工费时,也不易彻底,幼虫和若虫常被漏掉,只适宜蜱少时采用,或作为一种辅助方法。
药物灭蜱在羊体上发现有蜱时,每半个月用药液处理一次,特别是在硬蜱的活动季节(夏秋季)。常用的药液有:1%~2%的敌百虫水溶液;1∶1000~1500的畜禽灭害灵(20%氰戊菊酯);1∶300~600除癞灵(辛硫磷浇泼剂)等,进行喷洒、药浴或洗刷,均能杀灭羊体上的蜱类。或用虫克星(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阿力佳、伊力佳)口服或注射效果也非常好,且比较方便,隔7天至10天再重复口服或注射一次。
消灭畜舍内的蜱
畜舍是某些蜱繁殖和生活的适宜场所,为消灭之,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的缝隙和小洞,创造不利于蜱生活和繁殖的条件。地面是土的,应铲除地面一层,换上新土。饲槽内外、其他用具和墙壁要经常用上述药液以10倍量的浓度喷洒、涂刷。
消灭外界环境的蜱
在硬蜱最多的季节,在重点放牧地方,用上述药液10倍浓度喷洒,可杀灭大部分在地面和牧草上的硬蜱。
避免硬蜱的侵袭
硬蜱在牧坡上有一定的孳生地区,当硬蜱大量出现时尽可能到硬蜱少或无的地区去放牧,种羊改放牧为舍饲。新引进和输出的羊群必须检疫,发现有蜱要隔离,并进行灭蜱处理,防止随同羊群带入带出蜱类。

羊鼻蝇蛆病的临床症状 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措施


羊鼻蝇蛆病主要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节发生,是由于鼻子内寄生羊鼻蝇蛆的幼虫而导致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是导致鼻窦炎及慢性鼻炎。在我国各个养羊地区都可发生,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非常普遍,主要是对绵羊产生严重危害,而山羊相对较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鼻蝇蛆病的临床症状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羊狂蝇是引起羊鼻蝇蛆病的主要病原,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狂蝇科。幼虫在羊鼻腔及其周围的腔窦内寄生,主要是绵羊容易发病,使其经常打喷嚏,流出脓性鼻液,以及呼吸困难等。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内蒙古等地区比较常见。羊狂蝇的成虫呈淡灰色,中等大小,体长在10~12mm,全身布满绒毛,外观类似蜂类。头部较大,呈黄色,复眼较小,且距离较远,触角窝内生长有球形的短小触角,触角芒裸,且头部和胸部存在大量凹凸不平的小结。翅膀透明,中脉末端朝向前方弯曲,同第4、5径脉愈合,形成端第五径室,完全封闭,这也是该虫体的典型特征。腹部存在黑绿色和银灰色的块状斑。1龄幼虫呈淡黄色,体长在lmm左右,体表布满小刺。3龄幼虫的体长在30mm左右,每个节背面存在黑棕色的横带,背面拱起,而腹面扁平,其存在小刺,后端平截存在凹陷,生有2个黑色的气门板。雄蝇与雌蝇交配后,雄蝇会逐渐死亡,而雌蝇产出幼虫后也会快速发生死亡。

2、临床症状

羊感染不同生长期的幼虫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羊群感染成蝇且其生产幼虫时,会使其感到惊慌不安、搔动,彼此拥挤,经常喷鼻、摇头,采取多种方式试图抵抗虫体,如头低垂,或者将鼻孔抵在地面,或者用鼻孔擦地,或者将头放置在另一头羊的腿间或者腹下,部分甚至会将头埋在泥土内。鼻蝇幼虫侵入病羊的鼻腔或额窦内,在固着或者移行时会导致鼻炎,通常在夏天最为常见。病羊表现出流鼻涕,初期为黏液性,后期为脓性,有时还会在鼻液中混杂少量血液,这是由于幼虫的钩齿刺人器官组织的表面黏膜,导致鼻黏膜发生肿胀和出现炎症而引起。如果鼻液附着在鼻孔周围并逐渐干涸后,会形成硬痂而堵塞鼻孔,使其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主要表现出甩鼻子,打喷嚏,经常摇头,磨鼻、磨牙,眼睑发生浮肿,并大量流泪等。如果幼虫侵入颅腔,导致脑膜发生损伤,或者由于鼻窦炎而蔓延至脑膜,都会使其出现神经症状,主要表现出运动失调,频繁做出旋转动作,向右或者向左旋转,且头朝向一侧弯曲,或者出现惊厥、痉挛,甚至发生死亡。病羊体况被严重损害,导致肉、毛产量减少。另外,病羊更容易感染某些病原菌以及其他疾病,尤其是冬季会发生严重的细菌性感染。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目前,羊鼻蝇蛆病可采取多种方式治疗,效果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成本也比较低廉。如口服伊维菌素片、皮下注射伊维菌素、肌肉注射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等,都能够很好的治疗该病。病羊可按体重皮下注射0.2mg/kg1%的阿维菌素药物;也可按体重使用75mg/kg敌百虫溶液,添加在饮水中口服。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简便易行、见效更快、成本降低。即每只羊使用2片敌百虫,每片重量在0.5g左右,先将其研磨成细粉,或者直接使用水溶性敌百虫粉,添加在适量温水中混合均匀,然后用注射器吸取备用。治疗时,先将注射器针头拔掉,将注射器前部的小尖嘴深入到病羊的一侧鼻孔,快速向鼻孔内喷人药液,另一侧鼻孔也采取相同的方法喷药。喷药时注意注射器尽可能向前深入,且用力要猛.确保药液能够喷入到鼻腔深处,以使位于最深处的虫体也能够发生中毒,且两侧鼻孔要喷人基本相同的药量。另外,由于敌百虫属于神经毒,鼻腔内的虫体在喷药10~20min之后就会发生肌肉麻痹的现象。一般来说,病羊在喷药经过3~4h就能够缓解呼吸困难,停止流鼻涕和打喷嚏,且鼻腔周围逐渐干净,精神状态恢复。少数病羊在第一次喷药后,有些在鼻腔深处或者鼻窦、额窦中隐藏的虫体可能没有发生中毒死亡,在第二天再喷药1次即可。如果病羊具有严重的鼻炎症状,要配合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如果圈舍饲养环境比较恶劣,则较难彻底消灭羊鼻蝇蛆病,应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措施。根据羊鼻蝇的生活史,养殖户要选择在冬末春初,即羊鼻蝇还没有出蛹前,挖掘出圈舍围栏及周围墙角内存在的蛆蛹,并立即将其杀死,日常可在每天早晨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屋角及阴暗处存在羊鼻蝇成虫也要立即清除,并在地面定期撒布生石灰粉,向周围墙壁喷洒灭蝇药剂。羊舍墙壁往往会存在大量成虫,刚开始飞出时,翅膀比较脆弱,较少活动,此时可采取捕捉,彻底将成虫消灭。

药物预防。该病通常在每年11月份进行预防,羊群可采取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针剂,也可口服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片剂、粉剂,均按体重使用0.3mg/kg,能够将一、二期幼虫杀死。夏季成蝇频繁活动的季节,可将1%敌百虫软膏涂抹在羊鼻孔周围,也能够有效预防该病。

羊鼻蝇蛆病的症状
患羊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可视粘膜淡红,鼻孔有分泌物,摇头、打喷嚏,运动失调,头弯向一侧旋转或发生痉挛、麻痹,听、视力降低,后肢举步困难,有时站立不稳,跌倒而死亡。
发病特点
羊鼻蝇成虫多在春、夏、秋出现,尤以夏季为多。成虫在6、7月份开始接触羊群,雌虫在牧地、圈舍等处飞翔,钻入羊鼻孔内产幼虫。经3期幼虫阶段发育成熟后,幼虫从深部逐渐爬向鼻腔,当患羊打喷嚏时,幼虫被喷出,落于地面,钻入土中或羊粪堆内化为蛹,经1-2个月后成蝇。雌雄交配后,雌虫又侵袭羊群再产幼虫。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防治该病应以消灭第一期幼虫为主要措施。各地可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羊鼻蝇的发育情况,确定防治的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份进行为宜。可选用如下药物:
4-溴-2-氯苯基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0.12克,配成2%溶液,灌服。

②肌内注射取精制敌百虫60克,加95%酒精31毫升,在瓷器内加热溶解后,加入31毫升蒸馏水,再加热到60-65℃,待药完全溶解后,加水至总量100毫升,经药棉过滤后即可注射。剂量按羊体重10-20千克用0.5毫升;体重20-30千克用1毫升;体重30-40千克用1.5毫升;体重40-50千克用2毫升;体重50千克以上用2.5毫升。
2,2-二氯乙烯基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两天。②烟雾法常用于羊群的大面积防治,药量按熏蒸场所的空间体积计算,每立方米空间使用80%敌敌畏0.5—1.0毫升。吸雾时间应根据小群羊的安全试验和驱虫效果而定,一般不超过1小时为宜。③气雾法亦适合于大群羊的防治,可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或气雾枪使药液雾化。药液的用量及吸雾时间与烟雾法相同。涂药法对个别良种羊,可在成蝇飞翔季节将1%敌敌畏软膏涂擦在羊的鼻孔周围,每5天1次,可杀死雌虫产下的幼虫。
防治历史
上个世纪70年代,羊鼻蝇蛆病成为毒害羊群的罪魁祸首。大量绵羊死亡,影响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辽宁省兽医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马龙田专家经多次实验,用稀释敌敌畏和改良喷雾器喷头的方法,使得绵羊能够充分吸收细雾状低浓度敌敌畏,并基本达到百分百根治的效果。此法经过推广,不仅在当时扩展到苏联,也一直延续至今

羊焦虫病的临床症状 羊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羊焦虫病是由蜱传播,羊泰勒虫引起的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血液寄生虫病,多呈地方性流行。该病发生与蜱虫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每年5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活跃期。因此,该病流行季节多为5~8月,尤以6~7月为发病高峰期。如不能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则会引起大批死亡,给养羊生产带来重大损失。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焦虫病的临床症状羊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1、致病机理

羊体内寄生有焦虫时,虫体本身及其代谢产物都能够使机体的各个内脏器官被破坏,从而使其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还会破坏淋巴结而使其发生肿大。另外,虫体还会破坏红细胞,崩解出的血红蛋白会在肝脏内转化生成胆红素,从而进入血流,并滞留在血液中导致肝前性黄疸,尤其是血液中大量红细胞发生崩解后会引起贫血等症状。

2、临床症状

病羊通常呈急性经过,体温急剧升高,呼吸急促,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发病初期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眼结膜先是由于充血而发红,之后变成苍白色,口腔和鼻孔内存在较多的黏液,体质消瘦,耸耳低头,行走不稳,步态僵拘,往往呆立不动,喜欢采食干草。发病后期,由于病羊感染大量的焦虫而侵蚀过多的红血球,会导致体质虚弱,皮肤发黄,出现贫血,卧地时伸直头颈,最终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1~2周。另外,羊感染莫氏巴贝斯焦虫和泰勒焦虫都能够引起该病,病羊会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

莫氏巴贝斯焦虫病。病原体温急剧升高,能够达到41~42℃,持续1周左右呈现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呼吸和脉搏加快,可视黏膜发生充血,出现黄疸,引起血红蛋白尿。先出现腹泻,接着排出干燥粪便,混杂血样黏液,且散发恶臭味。少数病羊还会呈现过度兴奋而狂跑,并骤然倒地发生死亡。

泰勒焦虫病。病羊体温急剧升高,能够达到42℃左右,初期淋巴结会发生肿胀,用手触压产生疼痛感,特别是肩前淋巴结发生明显肿胀。精神沉郁,卧地不动,呼吸浅且快,少数会发出鼾声;心跳加速,心率不齐;开始发生便秘,后期发生下痢,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液的粪便,少数会排出血尿,发生贫血。结膜开始时呈现充血潮红,接着呈苍白色,并伴有轻微黄疸。如果病羊严重感染,会导致大腿内侧、乳房以及阴囊等皮肤薄软处存在小的出血点。

3、病理变化

病羊皮下存在点状出血或者发生脂肪胶胨样浸润,且血液比较稀薄,不能够很好的凝固,胸腹腔存在少量的积液,全身淋巴结发生程度不同的肿胀、出血,尤其是肩前、肠系膜、肝脏、肺脏等处的淋巴结非常明显,部分淋巴结表面还会存在颗粒状的突起,肺脏发生水肿或者出血,脾脏明显肿胀,质地柔软,边缘存在粟粒大小的结节,肾脏存在出血点,肝脏发生肿大并存在出血点,胆囊壁有所增厚,胆汁明显浓稠,肠黏膜、真胃黏膜上出现溃疡斑或者存在少量的出血点。

4、实验室诊断

病羊进行血常规检测,即在颈静脉采血放入EDTA抗凝管中,检测发现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数量都有所减少。同时,还要检测红细胞形态,即在病羊耳尖静脉处针刺,使第1滴血液滴在载玻片上,室温条件下晾干,然后在血膜上滴加2~3滴无水甲醇,进行2~3min固定,接着放在姬母氏染色液中进行30~60min染色,之后使用缓冲液进行冲洗,在室温下晾干后放在油镜下观察,发现红细胞中存在梨形、圆形等不同形态的病原体,此时即可确诊发生羊焦虫病。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个体治疗,即立即隔离病羊,并分别肌肉注射“血虫通治”(主要成分是多西环素、三氮脒)、“重症一针绝”(主要成分是磺胺间甲氧嘧啶),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羊伴有高烧,要使用安乃近进行对症治疗。群体治疗,主要是在全群羊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黄芪多糖粉混饲,同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速补维生素,连续使用3天。另外,病羊要肌肉注射适量的伊维菌素,间隔1周再注射1次,用于驱杀寄生虫。此外,逐只对全群羊进行刷拭,用于消灭寄生在体表的蜱。

切断传播途径。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及时灭蜱。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要经常对羊群体表观察,只要发现寄生有蜱虫,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驱虫,或者定期使用药物来防治。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持圈舍卫生良好,对墙壁缝隙、洞口可使用泥土堵严,从而将越冬的硬蜱幼虫消灭;春季要使用消毒液对羊体表进行喷雾消毒,从而将体表的幼蜱和若虫杀死,如果虫体在圈舍内蜕皮且开始出现成虫时,要立即使用药物进行灭蜱,并保持圈舍卫生良好;夏季要确保圈舍及其周边环境清洁卫生,并加强消毒、灭蝇、灭蚊、杀虫。

药物预防。该病可使用贝尼尔进行预防,即在该病的流行季节,可按体重使用2mg/kg,配制成5%注射溶液后给羊肌肉注射,能够较好的预防该病。或者在发病季节到来前,配合使用二氮眯、青霉素,也能够较好的防控该病。一般来说,羊使用药物1次后,能够持续保护大约60天。

羊焦虫病防治
羊焦虫病是由寄生在红血球中的一种原虫引起的疾病。在我县养羊地区较为常见,呈地方流行或散发。发病羊生产能力下降,严重者造成死亡,给养羊业造成极大损失。20世纪70年代时我县由朝阳市兽医站组织对羊的焦虫病就做过普查,但现在羊的焦虫病没能得到控制,仍时有发生,现将羊的焦虫病防治总结如下。
1、流行情况从临床病例看,在农村乡镇以放牧的羊只发生较多,常年舍饲的羊发生较少或不发生。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可能与传播者—血蜱的生活条件有关。从我县春季4月份开始,特别是6~8月份发病率较高,发病期的迟早与每年的气温有关,特别是较长时间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下透雨以后,温暖潮湿放牧,有利于蜱的活动和病原体的传播。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羊只均可发病,但购进的纯种比当地羊发病率高,“本地羊有带虫免疫。”
2、病状病程多数呈急性经过,1个月龄以上的羔羊及1~2岁的幼年羊病势沉重,病期1周左右,个别病例突然死亡。临床多见的典型病状为:体温升高至41℃左右,呈稽留热4~7d。呼吸加快,每分钟60~80次,有的发鼾声。心跳加快,每分钟120~180次,节律不齐。精神沉郁,眼结膜开始潮红,继而苍白,并有轻度黄疸。眼睑水肿、流泪或有黏性眼眵,口腔和鼻孔黏液较多,重病可见浓性或铁锈色鼻汁。采食减少以至废绝,瘤胃蠕动减弱,反刍减少或停止。病初粪便干燥,后期拉稀,粪便混有血样黏液、恶臭、少数羊只有血尿。体表淋巴结肿大,肩前淋巴结最为明显。病羊迅速消瘦,精神萎顿,放牧离群落后,低头耷耳,头伸向前方呆立,步态僵拘,步幅缩短,步伐不稳。后期虚弱,卧地不起,将头沿地面伸直,最后衰竭而死。病理剖检所见: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全身淋巴结呈不同程度肿胀,肿胀明显的是肩前、肠系膜、肝门、肺纵膈淋巴结。切面多汁、充血、出血;肝、脾、胆囊肿大,肾呈黄褐色、点状出血。
3、实验室诊断在患羊高热的第2天未用任何药物治疗时,耳尖采血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在红血球中查到虫体即可确诊为本病。也可用淋巴组织液涂片,经染色后找到石榴体来验证。
4、防治
4.1采取消灭病原体及对症治疗的综合防治措施。据多年的经验,国产贝尼尔对绵羊的泰勒焦虫病有较高的疗效。按每千克体重5mg使用,配成5%~7%的溶液,臀部深层肌肉注射。轻症注射1次即愈,必要时每天1次,连用2~3d。
4.2对症治疗对病情较重羊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强心、补液、健胃、清肝利胆等,严重贫血补给维生素B12和硫酸亚铁等抗贫血药物,优质肉羊品种可采取输血液。
5、小结
5.1羊焦虫病的发生与蜱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掌握草场及圈舍蜱的生活习性,制定综合性预防措施。
5.1.1灭蜱是本病首要内容之一,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和消灭蜱的侵袭,发现羊体寄生蜱及时摘除处死。定期用3%敌百虫溶液(现用现配)喷雾灭蜱,3~7d1次,羊体、运动场、墙壁等彻底喷雾。
5.1.2药物预防按每千克3mg贝尼尔使用,用生理盐水稀释肌肉注射,15d1次。
5.2加强检疫,购入或外运羊只,必须进行检疫,避免将病原带入或传出,发现病羊及早采血检查,及时治疗。
5.3建议羊只实行圈养。

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该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据报道有60多种动物能感染此病。全世界广泛传染此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危害很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无芽孢,无荚膜,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布鲁氏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如1%来苏尔、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min就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也有实验证明,如果皮肤有创伤,更易为病原菌侵入,也可经配种感染。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该病极为易感。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为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3、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阴性感染,常不表现症状,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也是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乳房炎和支气管炎。

4、病例变化

剖检常见病变是胎衣呈黄色胶胨样浸润,有些部位覆盖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5、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形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鲁氏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近年来,实验室通过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来检验该病。

6、防治措施

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应当着重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

6.1在未感染畜群中,控制该病传入的办法

提高畜群抵抗力,保护健康羊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的抵抗力。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时,应严格执行检疫,需将家畜隔离饲养2个月,同时进行布鲁氏菌病的检查,全群两次免疫生物学检查阴性者,才可以与原有家畜接触;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所以清净的畜群必须定期免疫接种,每年2次,春秋两季用布鲁氏菌猪型2号弱毒苗(简称S2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简称M5苗)进行免疫接种。还应定期检疫,每年2次,一经发现,立即淘汰。

羊群发病后的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用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5%克辽林等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

6.2在疑似畜群中,控制该病的办法

通过监测确定阳性动物: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初筛,以ELISA试验进行复核。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呈阳性,确定为疑似阳性;疑似阳性经ELISA试验复核呈阳性,确定为阳性;有确定阳性个体的群体确定为阳性群体。

阳性动物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确定阳性动物须采用不放血方法扑杀。监测阳性率大于或等于40%的养殖场,全群扑杀;监测阳性率在10%~4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及与阳性家畜密切接触的同圈(栏)家畜;监测阳性率小于1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阳性病畜、高危家畜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肉、乳肉制品等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进行焚毁和深埋。做好相关记录、报告、扑杀登记备案等。

消毒灭源净化环境:对病畜圈舍环境、集中放牧区域、污染的场地进行消毒。集中放牧区域夏季可通过阳光或者常用消毒药杀菌;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流产的胎儿、排泄物和羊水污染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不带群消毒;带群消毒可采用适当浓度的过氧乙酸、百毒杀、新洁尔灭等;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处理。阳性养殖场每天消毒2次,直到养殖场全群监测阴性180天后转入常规消毒。

羊布鲁氏菌病的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分类上属于布鲁氏菌属,为非抗酸性,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鲁氏菌在皮肤里能生存45~60天,土壤中存活40天,乳中存活数周。对热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发病无季节性,但以春夏季发病几率较高。新疫区常表现大量母羊流产,老疫区流产比例较少。病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羊阴道分泌物及公羊的精液中。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1次。
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性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室诊断。
1.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怀孕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流产后多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且屡配不孕,不论流产早晚,都容易从胎盘及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菌,但病母羊一生中很少出现第二次流产。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少数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2.病理变化剖检常见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公羊发生该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副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关节肿胀和不育。
3.实验室诊断主要根据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变态反应检查情况作出诊断。
防治措施
1.治疗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但对价格昂贵的种羊,可在隔离条件下,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必要时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疗。
2.预防预防措施如下。
(1)最好进行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羊。引进羊时必须严格检疫。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对阳性羊捕杀淘汰。
(2)疫区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①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只山羊剂量25亿菌,绵羊50亿菌。处理后的免疫期均为3年。
②将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拌入饲料中饲喂,绵羊每只用量100亿活菌。在喂药前后数天内应停止使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
③将山羊或绵羊赶入室内并关闭门窗,按每只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20~50亿活菌用水稀释后喷雾,然后保持羊只在室内20~30分钟(孕羊不能用此法)。
④用布鲁氏菌羊型Ⅴ号菌苗,每只羊皮下接种10亿个菌,室内喷雾25亿个菌,饮用或灌服250亿个菌。每只羊用羊型Ⅴ号苗皮下注射10亿个菌,室内气雾50亿个菌/立方米。或每只羊用猪型Ⅱ号苗口服100亿个菌,皮下或肌肉注射25亿个菌。
(3)发病后的防治措施。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
(4)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弱毒苗或羊型Ⅴ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科学养羊:羊痘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养羊是我们常见而古老的养殖业,养殖历史悠久,在养羊时常常出现羊痘病,也是俗称的羊天花,此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发病时在羊身上出现小痘,继而引发化脓性炎症,最严重的是,此病传染给人,危害极大。那么它什么原因引发的,又该怎么治疗,一起来养殖致富网看看羊痘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吧。

1、羊痘病病因分析

羊痘病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有饲养管理不当、季节原因、疫苗因素、寄生虫原因以人为因素。饲养不当往往是因为羊舍卫生较差、饲养密度大,粪便没有及时清理,导致细菌滋生而发病,发病后又不及时对病羊进行隔绝处理,导致病情迅速蔓延。季节原因是指在羊痘病毒较强的抗干燥和寒冷力,所以在冬季和初春季节开始活跃繁殖。疫苗因素指的是,养殖场为预防羊痘病发生,通常会给养注射疫苗,但是疫苗如果储存不当,会使疫苗失效,从而感染此病,疫苗在储存在0度以下低温的环境。寄生虫原因是指某些寄生虫会携带羊痘病毒,如果没有及时驱虫,会是羊的抵抗力减弱,易感染此病。人为因素和疫苗因素有关,在注射疫苗时,如果没有按规定进行消毒或注射位置和方法不当,也会导致疫苗失效,使养感染此病。

2、羊痘病症状

羊痘病毒会在病羊身上潜伏一周左右,发病时,病羊的体温有明显的升高,可达41-42度,并且出现精神沉郁,心跳和呼吸加快,食欲减退或不进食,活动力减少或拱背呆立。眼角有眼泪流下,之后眼鼻逐渐开始流出脓性的分泌物,而母羊患病后,泌乳量下降或者停止,有些羊在发病后伴有轻微的咳嗽。体表皮肤开始出现丘疹,逐渐变为水泡,最后水泡破裂,出现褐色大痂块,此病的蔓延速度极快,病程大约在半月左右,病情严重者可在两三星期内死亡,妊娠母羊患病后会发生流产、死胎现象,而羔羊患病后死亡率极高。

3、防治方法

要加饲养管理,杜绝在疫区引进羊种,引进新羊时先要隔绝观察,做好防疫措施后才放入羊群饲养。平常做好羊舍的卫生消毒处理,减少病原,定期对羊群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时一定要严格遵守疫苗接种程序。在发现病害后,要及时对病羊进行隔绝,然后对羊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然后用1%的盐水溶液或者0.1%高锰酸钾对病羊的痘疹区清洗,接着再用碘甘油或者由蜂胶、酒精和云南白药组成的合剂涂抹,每天2-3次。如果出现破溃现象,可进行肌肉注射药剂,而病情较为严重时,可采取静脉注射500mL5%葡萄糖溶液,效果极佳。

以上是养殖致富网带来的羊痘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关于羊痘病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想了解更多的,敬请关注养殖致富网。

羊鼻蝇蛆病的病原 羊鼻蝇蛆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羊鼻蝇蛆病是由羊鼻蜗牛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附近腔窦内所引起的疾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较为常见。羊鼻蝇主要危害绵羊,对山羊危害较轻。病羊表现为精神不安,体质消瘦,甚至发生死亡。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鼻蝇蛆病的病原羊鼻蝇蛆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病原与流行情况

羊鼻蝇蛆病多发生在夏季,由羊鼻蝇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和其相通的腔窦内引起。在夏季,由于成虫的侵袭,病羊不安、摇头、奔跑、低头以鼻端贴地,或将头藏于其他羊的腹下。幼虫在病羊鼻腔和额窦内移行时,刺激黏膜发炎、肿胀以至出血;病羊鼻腔流黏性分泌物,在鼻孔周围结成痂块,出现呼吸困难、眼睑浮肿、踢蹄、摇头、鼻端擦地等症状。该病会影响羊的采食和休息,造成营养不良。个别幼虫会侵入病羊大脑,引起神经症状,如急速摇头、运动失调、转圈或头颈弯向一侧等现象。该病的传播主要通过雌性鼻蝇将幼虫产在羊鼻孔内或鼻孔周围,幼虫逐渐爬入额窦或鼻窦内,在其内生长,造成炎症而致病,多发生于每年的5—9月份。

二、症状

患羊最初流大量鼻液,鼻液初为浆液性,后为黏液性和脓性,有时混有血液;当大量鼻液干涸在鼻孔周围形成硬痂时,患羊发生呼吸困难。此时病羊表现不安,打喷嚏,时时摇头,摩鼻,眼周围浮肿、流泪,食欲减退,日渐消瘦。

三、防治措施

1.涂抹药膏。在羊鼻腔周围和鼻部涂擦1%敌敌畏软膏,每隔7天换药1次,可防止鼻蝇成虫飞近鼻腔和杀死幼虫。

2.灌服药剂。对患病羊,按每千克体重用药0.075~0.100克灌服敌百虫水溶液,对寄生在鼻腔内的幼虫有100%的杀伤力,对进入鼻腔深处的幼虫有70%左右的杀伤力。

3.喷洗鼻腔。用3%的来苏儿溶液喷洗鼻腔,每侧鼻腔喷射药液20~30毫升;也可用1%敌百虫溶液喷鼻。

4.中药治疗。用百部根煎成浓汁,滴入病羊鼻腔,效果显著。

5.注射治疗。应用伊维菌素、碘硝酚注射均会取得良好效果。

羊鼻蝇蛆病的治疗方法
【病原】
成虫羊鼻蝇形似蜜蜂,全身密生短绒毛,体长10-12毫米;头大呈半环形、黄色;两复眼小,相距较远;触角环形,位于触角窝内;口器退化;胸部有4条断续而不明显的黑色纵纹,腹部有褐色及银白色斑点。
幼虫第一期幼虫呈淡黄白色,长1毫米,前端有两个黑色口前钩,体表丛生小刺,末端的肛门分左右两叶,后气门很小,呈管状;第二期幼虫呈椭圆形,长20-25毫米,体表刺不明显,后气门呈弯肾形;第三期幼虫(图13)长约30毫米,背面拱起,各节上有深棕色的横带,腹面扁平,各节前缘有数行小刺,体前端尖,有两个强大的黑色口前钩,虫体后端齐平,有两个黑色的的后气孔。

【生活史】
羊鼻蝇的发育需经幼虫、蛹及成虫3个阶段。成虫出现于每年5-9月间,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雌虫则于有阳光的白天以急剧而突然的动作飞向羊鼻,将幼虫产在羊鼻孔内或羊鼻孔周围,雌虫在数天内产完幼虫后亦很快死亡。产出的第一期幼虫活动力很强,爬入鼻腔后以其口前钩固着鼻粘膜上,并逐渐向鼻腔深部移行,到达额窦或鼻窦内(有些幼虫还可以进入颅腔),经两次蜕化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幼虫在鼻腔内寄生约9-10个月,到翌年春天,发育成熟的的第三期幼虫由鼻腔深部向浅部返回移行,当患羊打喷嚏时,将其喷出鼻孔,三期幼虫即在土壤表层或羊粪内变蛹,蛹的外表形态与三期幼虫相同。蛹经1-2个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约2-3周。在温暖地区羊鼻蝇1年可繁殖两代,在寒冷地区每年繁殖1代。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羊鼻蝇幼虫进入羊鼻腔、额窦及鼻窦后,在其移行过程中,由于体表小刺和口前钩损伤粘膜引起鼻炎,可见羊流出多量鼻液,鼻液初为浆液性,后为粘液性和脓性,有时混有血液;当大量鼻
漏干涸在鼻周围形成硬痂时,使羊发生呼吸困难。此外,可见病羊表现不安,打喷嚏,时常摇头,摩鼻,眼睑浮肿,流泪,食欲减退,日渐消瘦。症状表现可因幼虫在鼻腔内的发育期不同而持续数月。通常感染不久呈急性表现,以后逐渐好转,到幼虫寄生的晚期,则疾病表现更为剧烈。有时,当个别幼虫进入颅腔损伤的脑膜或因鼻窦发炎而波及脑膜时,可引起神经症状,病羊表现为运动失调,旋转动动,头弯向一侧或发生麻痹;最后病羊食欲废绝,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病羊生前诊断可结合流行病学情况和症状表现,于发病早期用药液喷射鼻腔,查找有无死亡的幼虫排出。死后诊断时,剖检时在鼻腔、鼻窦或额窦内发现羊鼻蝇幼虫,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防治该病应以消灭第一期幼虫为主要措施。各地可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羊鼻蝇的发育情况,确定防治的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份进行为宜。可选用如下药物:
(1)精制敌百虫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0.12克,配成2%溶液,灌服。
②肌内注射取精制敌百虫60克,加95%酒精31毫升,在瓷器内加热溶解后,加入31毫升蒸馏水,再加热到60-65℃,待药完全溶解后,加水至总量100毫升,经药棉过滤后即可注射。剂量按羊体重10-20千克用0.5毫升;体重20-30千克用1毫升;体重30-40千克用1.5毫升;体重40-50千克用2毫升;体重50千克以上用2.5毫升。

(2)敌敌畏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两天。

②烟雾法常用于羊群的大面积防治,药量按熏蒸场所的空间体积计算,每立方米空间使用80%敌敌畏0.5—1.0毫升。吸雾时间应根据小群羊的安全试验和驱虫效果而定,一般不超过1小时为宜。

③气雾法亦适合于大群羊的防治,可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或气雾枪使药液雾化。药液的用量及吸雾时间与烟雾法相同。
涂药法对个别良种羊,可在成蝇飞翔季节将1%敌敌畏软膏涂擦在羊的鼻孔周围,每5天1次,可杀死雌虫产下的幼虫。

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症状 羊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近年来,江川农场通过采取创环境大引资、给政策强服务、筹资金扩规模、抓标准增效益等多项措施,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使全场得到了健康、稳定、长效发展。重点发展专业养殖大户、规模化牧场和规范化小区。村机动地和树影地优先承包给养殖户用于种植牧草;养殖贷款优先扶持规模养殖户等多项优惠政策,助推全场规模化、规范化养殖的发展。羊巴氏杆菌病是各养殖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疫病,如不及时加以防控和治疗,不仅直接威胁羊的生长发育,更会影响养殖效益。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症状和羊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1、发病规律

羊巴氏杆菌病多发生在断奶期的羔羊,以及1岁左右的幼龄羊,绵羊发病率较高,山羊发病率较少。羊巴氏杆菌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而传播发病。病菌随病羊和带菌羊的分泌物、排泄物排出体外,再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其他羊。长途运输、应激惊吓、缺乏营养、受寒受冻等情况下,带菌羊机体抵抗力下降,可发生自体内源性感染。

2、发病条件

羊巴氏杆菌病多发生在羊圈、栏舍过小、养殖密度却过大;舍内空气污浊、质量较差;舍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管理不及时、不到位;天气多变,气温起伏较大,闷热、多雨、潮湿;饲料养分不足,导致营养缺乏,甚至是营养不良;因缺乏营养使其自身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3、发病症状

羊巴氏杆菌病按病程长短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①最急性型。此类型多见于哺乳羔羊。通常是突然发病,伴有寒战、虚弱、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病后多在几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胡。②急性型。此类型的症状有精神沉郁,咳嗽,鼻孔常有出血,眼鼻流出黏液。食欲消减,甚至拒绝进食。体温升高至41~42℃。病初便秘,后期腹泻,有时粪便皆为血水,消瘦,后期因虚脱而死,病程2~5天。③慢性型。此类型多发生于成羊。发病后食欲迅速下降,拒食,腹泻,消瘦,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鼻流黏脓性鼻液,有时颈部和胸下出现水肿现象,角膜发炎,死亡前体温下降,极度衰弱。

4、诊断方法

取病羊死羊的心血、肝脏、淋巴结、肠系膜等镜检,并接种肉汤增菌镜检,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取典型病变的肺门淋巴结、肝脏及心血做抹片和触片,分别用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下见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根据病羊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羊巴氏杆菌病。

5、防治方法

预防方法。加强日常养殖管理是关键。做好场内外、圈舍的清洁工作。每日及时清除垃圾及排泄物,保持干净卫生。适时通风换气,尤其是冬季寒冷季节,既要保证舍内温度又要坚持每日通风,保证舍内空气质量。对环境及用具定期消毒,减少致病因素。控制好舍内湿度,避免湿度过大,滋生病菌。夏季要注意遮雨防晒。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好羊的密度,避免过于拥挤。保证饲料质量及养分全面,尤其是漫长的冬季,要适量添加矿物质、维生素,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以提高其自身的抵抗力。长途运输时,防止羊过度劳累。建议自繁自养,尽量减少外引携带病原菌,引发疫病。

防治方法。发现病羊和可疑羊立即隔离,可用复方新诺明片内服,每千克体重10mg,每日2次,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为止。彻底清扫羊舍,用5%漂白粉、10%石灰乳或1:400新申抗毒威等将羊舍、用具及运动场地彻底消毒。对粪尿等排泄物用20%漂白粉彻底消毒。羊群用高免血清或菌苗作紧急免疫接种。对病死羊消毒、深埋并做无害化处理。对健康羊及周边羊群紧急接种疫苗,其间不得外卖和引入羊只,防止疫情蔓延。

6、注意事项

饲养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江川农场地处我国北方,每年有长达半年的寒冷冬季。因气候等原因,羊群活动时间减少,活动场地受限,采食新鲜食料也减少,但生长所需的养分却不能缺失。因此,冬季必须要做好羊舍的保温、控温工作。更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和数量,确保饲料营养全面、养分充足,使羊群能够安全越冬。

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病情况

羊巴氏杆菌病也称羊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日前笔者接治一起并确诊为羊巴氏杆菌病的病例。

该场饲养本地小尾寒羊共计215只,其中羔羊88只,成羊127只。于2009年11月下旬发病,成羊发病13只,死亡2只,羔羊发病52只,死亡8只。

发病症状

该羊群死亡情况有最急性死亡、急性和慢性死亡,其症状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

最急性多见于哺乳羔羊,突然发病,出现寒战、虚弱、呼吸困难等症状,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

急性病羊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到41℃~42℃,咳嗽,鼻孔常有出血,有时混于黏性分泌物中。初期便秘,后期腹泻,有时粪便全部变为血水。病羊常在严重腹泻后虚脱而死,病期2天~5天。

慢性病程可达3周。病羊消瘦,不思饮食,流黏脓性鼻液,咳嗽,呼吸困难。有时颈部和胸下部发生水肿。有角膜炎,腹泻;临死前极度衰弱,体温下降。

病理剖检

取最新死亡的羔羊5只,成羊3只,分别做病理剖检,结果如下:胸前皮下胶样出血性浸润。肺脏有斑点状出血,肺体积肿大,切面外翻,流出粉红色泡沫状液体,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腔有黄色纤维素性渗出液。肝脏淤血质脆,胆汁充盈。肠系膜淋巴结不同程度充血、出血、水肿,胃肠出血性炎症。心外膜点状出血和淤斑,腔内有浑浊液体。其他脏器不同程度水肿、淤血。

羔羊羔羊病变主要在胸腔器官和肝脏上。胸腔中集有大量的淡黄色浆液,肺充血、淤血、颜色暗淡,体积肿大,肺间质增宽,个别的在局部肺浆膜下积有液体,有波动感,肺切面外翻,流出淡粉红色泡沫样液体。少数死亡病例肺急性扩张,边缘变钝,触压如海绵样,伴有充血。心叶有小块组织质地变硬,浆膜下有胶冻样物质浸润,分不清间质纹理。肺门淋巴结肿大,颜色暗红,切面外翻,流出淡红色液体。多数病例在气管中充有泡沫样液体,心包膜内积有浑浊的黄色液体,心肌扩张,有的在冠状沟脂肪处有针尖状出血点。肝脏淤血,表面散有灰白色米粒大小的坏死灶,胆囊肿大、充盈。肠壁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出血、水肿。

成羊与羔羊相似,但肺部多表现局部灶性质地变硬,浆膜下有明显的胶冻物。外观如大理石样。肋胸膜附有纤维素假膜,气味腐败,肺切面有颗粒感。心包液浑浊,混有绒毛样物质,心肌外膜上粘连绒毛样物。实验诊断

采取病死羊心血、肝脏、淋巴结、肠系膜做触片镜检,并接种肉汤增菌镜检,结果均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取典型病变的肺门淋巴结、肝脏、肠系膜淋巴结及心血做抹片和触片,分别用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下可明显见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取肺门淋巴结、心脏血、肝脏无菌操作接种血液琼脂、血清琼脂、麦康凯琼脂和肉汤培养基,经37℃、24小时培养后观察,结果:肉汤中轻度浑浊,管底生成黏稠的沉淀物;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在血液琼脂表面生长成圆形、湿润、表面光滑、隆起如露珠样灰白色菌落,菌落不溶血;在血清琼脂表面生长的菌落45度析光下观察有蓝绿色荧光。

取心血和肺门淋巴结分离到的纯菌株做生化试验,结果: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鼠李糖、杨苷、肌醇。产生过氧化氢酶,M·R·实验阴性,V-P实验阴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初步确诊为羊巴氏杆菌病。

防治措施

对病死羊消毒、深埋并做无害化处理加强饲养管理,清除舍内和运动场积粪,对病畜活动的圈舍、场地、接触过的用具以1∶400新申抗毒威喷雾或清洗。对粪尿等排泄物用20%漂白粉彻底消毒。以百毒杀溶液清洁用具和舍内外喷雾消毒,加强舍内通风换气,修筑火墙增加舍温,同时防止羊群食用冰雪的饲料。采取上述措施3天后疫情得到控制,再未复发。

对健康羊及周边羊群接种用生理盐水洗掉纯巴氏杆菌菌落加入肉汤中继续增菌培养24小时,加入0.8﹪甲醛灭活培养12小时,再加入铝胶制成简易菌苗,全群紧急接种。每只羊皮下注射2毫升。其间不得外卖和引入羊只,防止疫情蔓延。

体会

本次发病,寒冷、潮湿和刺激性气体以及突变的气候是诱因。羊巴氏杆菌是以非致病状态存在于健康羊呼吸道及消化道内,属条件致病菌。冷热交替、潮湿多雨等异常气候造成机体衰弱,病原伺机侵染,内源性感染并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本病例中发病后畜主未能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有效防治措施,使该病由原本内源性传染发展至外源性传染并迅速得以传播,导致本病的暴发与流行。因此建议养羊户在此季节搞好圈舍卫生,及时清除粪尿污物,通风干燥,遮雨防晒,定期消毒,减少发病诱因。增加精料及矿物质、维生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可添加益生素及保健营养药品,可抑制有害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控制本病的发生效果极佳。

本地养羊户一直以口蹄疫、羊三联四防、羊痘等防疫为主,忽视羊巴氏杆菌病的免疫接种,这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由于羔羊首次越冬,对寒冷的气候缺乏适应能力,本身抵抗力又差,故发病率高于成年羊。羔羊抵抗力弱,多在肺充血、水肿期即死亡,成羊可达到肝变期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肺炎。由于巴氏杆菌血清型较多,不同型间多不发生交叉免疫,市售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预防时采取本场发生疫病分离的菌种制成简易苗,具有针对性,效果较明显。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在绵羊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肺炎。本病分布广泛。严谨周密有效的免疫接种,防患于未然,是控制羊巴氏杆菌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一时疏忽或侥幸淡薄的防疫意识,必给养羊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不可掉以轻心。

本病对青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较为敏感,首次用药须倍量且足够疗程,切忌给药1次~2次不见效就急于更换药物。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安钠咖、安乃近等药物对制止休克,控制体温,改善循环效果甚好。须注意在使用地塞米松时,不可骤然停药,否则会导致病原复发或病症加剧,待症状缓解后以渐减剂量逐渐停药为宜。在输液时,对呼吸高度困难的病羊,要慎重输液,以免引发肺水肿窒息死亡。另外,病羊一旦出现体温下降,粪便大量潜血,心律不齐,常预后不良,可果断放弃治疗,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治疗

国浩高科的羊菌清200斤/支+干扰素200斤/支+头孢先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3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藏獒适应性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