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孔鲷

[学名]: Poromitra crassicepsi
[资源名称]: 犀孔鲷
[外文名]: Crested bigscale、Crested melamphid、Ridgehead
[别名]: 厚头犀孔鲷
 
[形态特征]:
 
背鳍Ⅲ-11,臀鳍I-8,胸鳍14,腹鳍I-7。纵列鳞32。鳃耙10+22。 体长约为体高3.7倍,约为头长2.6倍。头长约为吻长4.0倍,约为眼径8.5倍。尾柄长约为尾柄高2.0倍。 体纺锤形,侧扁。头大,表面凹陷不平整,头顶两侧各具细锯齿状纵向棱嵴。棱嵴前端呈棘状,先端指向前方,鼻间具1直立尖棘,眶下骨下缘具细棘,颊部棱嵴交角约为85度。吻中等长,圆钝,其长约为眼径2倍。眼中等大,上侧位。眼间隔几乎坦,约为眼径2.8倍。鼻孔2个,均为圆孔状,前鼻孔位于吻的背侧,后鼻孔在其后下侧。口较大,斜裂。下颌稍突出,上颌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大部被眶下骨所覆盖。牙细小,上下颌各1列,犁骨、腭骨无牙;舌三角形,舌端钝尖,游离。前鳃盖骨后缘斜直,下缘圆突,后下缘和下缘均具棘刺,约13枚。鳃盖骨无棘。鳃孔宽大,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鳃条骨8。 体被易落圆鳞,头部无鳞。 背鳍始于鳃盖后缘的后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无缺刻。臀鳍始于背鳍第九鳍条下方。胸鳍尖形,头长约为其长1.5倍,末端几伸达臀鳍第一鳍条处。腹鳍位于胸鳍起点下方,较短小。尾鳍凹形。 液浸标本体黑褐色,头顶、眶前和颊部灰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太平洋和大西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在 750 公尺之下发现在白天期间, 比较水浅的在晚上.成鱼吃小型甲壳动物。在族群之间有重要形态学的变化. 卵生的, 卵与仔鱼为浮游性.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其它

相关阅读

日本犀鳕


中文名称 日本犀鳕
拉丁名称 Bregmaceros japonicus
英文名称 Japanese codlet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犀鳕科
拉丁科名 Bregmacerotidae
中文属名 犀鳕属
拉丁属名 Bregmacero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7,臀鳍60,胸鳍18,腹鳍6,纵列鳞84。
体长约为体高的8.9倍,约为头长的7.4倍;体高约为体宽的1.7倍。头长约为眼径的3.5倍,约为吻长的4倍。

体延长,侧扁,背腹缘几平直。头小,吻短,端部钝圆,约等于或小于眼径。眼侧位,大而圆形,上半部被脂眼睑,眼间隔宽而圆突,大于眼径。鼻孔2个,位于眼前上方,前鼻孔椭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大,端位,口裂稍斜,两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约伸达瞳孔后缘下方。牙细小,尖形,上下颌牙2~3行,上颌外侧牙和下颌内侧牙稍扩大;犁骨牙小、不明显,腭骨及舌上无牙。舌大,圆形,游离,前端几伸达口腔前方。鳃孔宽大,左右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无假鳃。鳃耙短小,针状。

体被薄的圆鳞,近似圆钝五边形,易脱落。头部完全无鳞。腹部由腹鳍基底至肛门处为一浅沟状的无鳞区;腹鳍基底前方也裸露无鳞。侧线未见。

背鳍2个,第一背鳍为一丝状延长鳍条,位于后头顶部,鳍端几伸达第二背鳍起点,平放时纳入于背沟中。第二背鳍延长,前部鳍条高大,中部鳍条低弱;后部鳍条又变高大,但总不及前部鳍条发达,后部鳍条边缘圆形。臀鳍与背鳍相似。腹鳍喉位,由6平扁鳍条组成,基部互相交迭,外侧3鳍条延长,伸达臀鳍中部,里侧3鳍条短小,平放时鳍条前部纳入于腹沟中。胸鳍宽短,稍大于吻后头长,基部上方具1黑色皮膜。尾鳍浅凹。

 体暗灰色,背部黑色,头和躯午的下半部银白色,各鳍基本暗色。
生活习性 洄游于近海及开放水域中、上层的小型鱼类。一般栖息深度在20-30公尺以内,最深可达300公尺,喜结群洄游。以浮游生物为食。

孔鳐


[学名]: Raja porosa
[资源名称]: 孔鳐
[外文名]: Skate、Ocellate spot skate
[别名]: 老板鱼、Okamejei kenojei、网纹鳐 Raja katsukii Tanaka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前缘稍波曲(幼体和雌体)或波曲很显著(雄体),后缘广圆;吻中长,吻端稍突出(幼体和雌体)或显著三角形突出(雄体);尾较宽扁,侧褶很发达。口中大;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 吻长为眼径3.6~4.4 倍;喷水孔约为眼径2/3或几等长。 头后脊板上具结刺1~3个,尾上结刺3行(雄体)或5行(雌体)。背鳍间隔具结刺1~3个。头后第一结刺前方正中常具粘液孔一群,包括粘液孔10~20余个;腹面在腹腔后部两侧接近胸鳍基底处,各具粘液孔一群,由5~10余个组成;在肩带后面、腹腔前端两侧上,也常具粘液孔各一小群,由2-5个组成。 胸鳍前延,距吻端有一相当距离;腹鳍分裂颇深,前部突出中趾状。 背鳍2个,大小、形状约相同;背鳍间隔短,约等于第一背鳍基底长1/2(幼体)或1/3~1/4(成体),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连接或几连接。 背鳍褐色,肩区常具暗色圆斑一个;体盘上有时也具暗色不显著的斑块,腹面粘液孔周围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东海和黄海和渤海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东海和黄海和渤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常与其他鳐、魟类混杂捕获,全年均可捕到。栖息在较寒海区沙底,常浅埋沙中,露出眼和喷水孔,白日潜伏,晚上活动觅食。主要食蟹、虾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鱼等

麦氏犀鳕


中文名称 麦氏犀鳕
拉丁名称 Bregmaceros macclellandii Thompson
英文名称 unicorn cod, spotted codlets, unicorn cod, spotted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犀鳕科
拉丁科名 Bregmacerotidae
中文属名 犀鳕属
拉丁属名 Bregmacero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7;臀鳍58;胸鳍19;腹鳍6。纵列鳞74。
体延长,侧扁,背缘平直,腹部圆形;体长为体高5.4倍,为头长5.7倍。头小,头长为眼径3.2倍,为吻长4倍。吻短,圆形,小于眼径。眼侧位,大而圆形,上半部被透明半圆形脂眼睑;眼间隔宽而圆突,大于眼径。鼻孔2个,位于眼前方,前鼻孔椭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大,端位,口裂稍斜,两颌约等长,颌骨后延至眼的中部下方。牙细小,尖形,上下颌牙2~3行;上颌外行及下颌内行牙较大;犁骨牙小而尖形,排列稀疏;腭骨及舌上无牙。

 舌大,圆形,游离,前端几伸达口腔前方。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无假鳃。鳃耙短小,针状。

体被小圆鳞,头部无鳞。

背鳍2个;第一背鳍为一丝状延长鳍条,位于头顶部,鳍端未伸达第二背鳍起点,平放时纳入于背沟中。第二背鳍延长,具57鳍条,前部鳍条高大,中部鳍条低弱,分离,棘状,后部鳍条低于前部鳍条,边缘圆形。臀鳍与背鳍相似,具58鳍条,中部鳍条较背鳍中部鳍条为长。腹鳍喉位,由6平扁鳍条组成,基部互相交迭,外侧3鳍条延长,几伸达臀鳍中部,里侧3鳍条短小,平放时鳍条前部纳入于腹沟中。胸鳍宽短,约等于吻后头长,基部上方具一皮膜。尾鳍圆形。

体腔中大,腹膜浅色。胃肠均为长管状;肝大,分左右二叶;幽门盲囊2个,位于胃的末端两侧,后端向前;无鳔。

背侧面浅灰色,腹面浅色,第二背鳍前部及后部前上方,尾鳍和胸鳍上中部均黑色:腹鳍及臀鳍浅色。

双孔鱼


中文名称双孔鱼

拉丁名称Gyrinocheilus aymonieri (Tirant,1883)

英文名称Siamese algae eater

异名金边双孔鱼、青苔鼠、暹罗食藻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双孔鱼科

拉丁科名Gyrinocheilidae

中文属名双孔鱼属

拉丁属名Gyrinochei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泰国

形态特征
青苔鼠体细长,微侧扁,腹部圆。口下位,上唇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形成漏斗状口吸盘。背部褐色,腹部较白,身上有若干不太明显的暗色条纹。白化种全身金黄色,非常可爱。水族缸内以5厘米左右小鱼为佳,自然野生鱼体长可达约25厘米。底栖,性情温驯,饲养。

生活习性
野生鱼喜活动于清水河段激流处的岩石上,依靠口部的吸盘吸附在石块表面,移动并吸食藻类等。缸养时可用切碎的蔬菜叶等,少数时可不理会它,让它充当清道夫。适宜水温为2l-30℃,水质弱碱性(pH7.3)。繁殖时,在水族箱底部铺石块,亲鱼产卵附着于石块表面。亲鱼可投喂藻类和菠菜、莴苣叶等。

孔绵鳚


中文名称孔绵鳚

拉丁名称Zoarchias uchidai Matsubara

异名小绵鳚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绵鳚科

拉丁科名Zoarcidae

中文属名孔绵鳚属

拉丁属名Zoarch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黄海、日本。

形态特征
体延长,被细小圆鳞,眼上无皮瓣,颌齿强大,犁骨和腭骨具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无侧线,背鳍甚长,前部为鳍棘,后部为鳍条,鳍棘部短于鳍条部,臀鳍1-3鳍棘,无腹鳍,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背鳍15-16鳍棘79-83鳍条,臀鳍1鳍棘77-80鳍条,起点约在背鳍第4-5鳍条下方,体背侧有棕斑15个左右,背鳍和臀鳍也有多条垂直条纹。

生活习性
海水鱼。

栉孔扇贝


中文名称 栉孔扇贝
拉丁名称 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
英文名称 Scallop
分布区域 我国黄海北部和渤海沿岸。常栖息于潮下带和近海水深、急流的岩礁或硬质泥 沙海底。
保护级别 名贵
种类习性 冷温性潮下带固着形名贵贝类。
生物学特 生长较快,当年生幼贝到年底即可长至23毫米,第二年即可达性成熟。性成熟的生物学最小型为18-36毫米(雌)和26-34毫米(雄).性比大致为1:1,群体组成中以低龄者所占比例为高。雌雄异体,性成熟有二个阶段,一般在5-7月和9月初-10初,产卵量大,每只雌体可产卵440-1500万粒。卵正圆形,卵径65-72微米。受精卵在水温17℃时约经30余小时可发育到直线铰合期的幼虫,经16-25天即可达附着期。以浮游植物为食,主要是浮游硅藻类,还有少量双鞭毛藻,双壳类面盘幼虫,其他小型浮游动物及有机碎屑。食谱中数量最多的是圆筛藻(占食物总量的67%)、直链藻、菱形藻、角毛藻、舟形藻等。
保护措施 划区确管养,谁管谁受益;制定最小采捕规格,从干贝的质量上看,最小长度应为70毫米,即为4龄贝;采捕工具应使用扇贝耙网,采捕时间在10月以后。提倡大量培育苗种,增加放流增殖的数量。
经济价值 该粗大壳壳肌是加工名贵海珍品"干贝"的上品,除虾夷扇贝外,其他扇贝在数量、质量上均无法与之比拟。"干
开发利用 鉴于这一名贵海珍品数量稀少,远不能满足消费需要,为弥补天然资源数量不足,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增殖研究工作,在人工育苗、半人工采苗、饵料、放流、养殖技术等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干贝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资源现状 自然资源呈现衰退现象,这一现象是由于过度捕捞亲贝,使其失去产卵繁殖机会,因此数量逐年减少;其二是病敌害的侵袭,如海星、海胆、经氏壳蛞蝓、蟹类、章鱼、穿孔贝类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03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中华舌鳎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